贵州瓮安“6·28”事件案例分析共20页
瓮安“6·28事件”多层解读

瓮安“628事件”多层解读
佚名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08(000)014
【摘要】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发生打、砸、烧事件。
事件起因于17岁女生李树芬跳河自杀,但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演变为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的群体性事件。
【总页数】1页(P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1.4
【相关文献】
1.对瓮安“6·28”事件的再反思(之三)——从瓮安事件看打黑除恶斗争
2.通过对贵州瓮安“6·28”事件中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对瓮安“6·28”事件的再反思之四
3.对瓮安“6·28”事件的再反思(之二)——从瓮安事件看公安机拱规范执法
4.群体性事件深度报道话语分析——以瓮安6·28事件深度报道为例
5.群体泄愤事件的负性价值分析——以贵州瓮安“6·28”事件为个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群体事件观——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启示》读后感 ——“三力”笔谈 ——推进“三力...

《新群体事件观——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启示》读后感——“三力”笔谈——推进“三力...重新审视瓮安事件积极探索应对良策——《新群体事件观——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启示》读后感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多发态势一直是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难点问题。
从去年的瓮安事件到今年的石首事件、“新疆7·5事件”,各地群体性事件此伏彼起。
从我区来看,集体上访、突发群体性事件等时有发生,规模性、组织性也越来越强。
为积极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最近,结合全区的“三力提升”活动,我细细研读了《新群体事件观》一书。
该书系新华通讯社贵州分社原社长刘子富在瓮安事件发生后,通过多方走访调查形成的重要著述。
对于这一事件,作者没有像许多网民那样停留在批判上,而是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看了以后,我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正确应对群体性事件,需要我们树立新的观念刘子富在《新群体事件观》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新群体事件观”的概念,包括现场第一原则、就事论事原则、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原则、反思自责原则、问责制原则以及慎用警力原则,这是对贵州处置“瓮安事件”的实践总结。
书中指出:贵州省积极稳妥地处置“瓮安流血事件”的成功经验表明,过去旧的处置群体事件的模式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消减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激化矛盾……必须确立“新群体事件观”,才能妥善地防范和处理群体事件,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
从书中介绍的贵州处置“瓮安事件”的实践看,我认为树立“新群体事件观”,关键是做好六个方面:一是,亲临现场。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主要领导必须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开展工作,靠前掌控事态的发展情况。
二是,就事论事。
不能轻率地把群众的集体行动视为是与政府的对抗行动,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经济、民生利益诉求,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三是,信息公开。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我们藏着、掖着是肯定不行的。
对瓮安“6.28”事件的再反思(之一)——从瓮安事件看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

对瓮安“6.28”事件的再反思(之一)——从瓮安事件看新
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
崔亚东
【期刊名称】《公安教育》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因对一起中学生非正常死亡(自杀)事件处置不当,引发了一起严重打砸抢烧突发事件。
这起事件,无论是从参与、聚集、围观的人数、持续的时间,还是从冲突的剧烈程度、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来看,都是贵州省近年来所罕见的。
“6.28”事件不仅暴露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执政能力、执政基础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暴露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教训极其深刻。
本文从瓮安“6.28”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过程入手,通过深入分析事件形成的原因,
【总页数】7页(P4-10)
【作者】崔亚东
【作者单位】贵州省公安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1.4
【相关文献】
1.对瓮安“6·28”事件的再反思(之三)——从瓮安事件看打黑除恶斗争
2.对瓮安“6·28”事件的再反思(之二)——从瓮安事件看公安机拱规范执法
3.群体性
事件的演进机制与处置对策——以瓮安事件和德江事件为例4.大力提高社会控制科学化水平——瓮安“6.28”事件的再反思5.瓮安事件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探讨——以贵州瓮安“6.28”群体性事件为例

对 于 政 府 和部 门来 说 .尤 其 需 要 知 晓信 息 息 不 在 意 或 刻 意 隐 瞒 不 报 、 公 开迟 缓 、 夸 小 政 府 能力 的考 验 .也 可 以成 为政 府 树 立 良
不公开 、 不 通 畅 带 来 的 恶果 对 各 种 疑 虑 、 虚报。
猜疑 、 传闻, 一 旦 反应 迟 钝 , 往 往 就 会 让 民
2 0 o 8年 6月 2 2日. 1 7岁 初 中学 生 李
树芬 被 发 现 死 于 河 中 . 当地 公 安 机 关 的调
2 公 共管 理 的 视 角 : 政 府 在传 闻面 前 陷入 危 机 的原 因
信 息 的主 动 权 .其 中特 别 要 求 政 府 在 危 机
早 期 及 时 获 取 信 息 在 “ 瓮安事件 ” 应 对 过
有用 I i " 的人 诸 如 黑 恶 势 力 等 利 用 。在 打 造 种 固 定 思 维 在 指 导 政 府 处 理 危 机 时 的 行 播 手段 . 向公 众 提 供 真 实 及 时 的危 机 事 件 阳 光 政府 、 透 明政 府 的 理念 下 . 如果还是 习 为— — “ 满 足公 众 在 危 机 中 的信 息知 情 权 , 从 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 . 再 信 息 . 惯于捂盖子、 护短处 。 习惯 于 对 民众 需 要 知 伺 机 向社 会 发 布 相 关 信 息 ” 支持和配合 , 实 在 危 机 开 始 爆 而赢 得 公 众 对 政 府 的 理 解 、
好形 象 、 提 高 民 众 信 任度 的契 机 。 与 日常 的
( 2 ) 对 信 息 公 开 的认 识 上 存 在 错 误 的 公关 相 比 .危 机 公 关 具 有 很 大 的时 间压 力
众认 为是 真 的有 猫 腻 .更 可 能 会 被 一 些 别 思 维 方式 。 在 传 统 的 信 息 管理 中 , 总 是 由一 和公 众 压 力 . 因为 它 要 求 政 府 运 用 各 种 传
维护私权: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新视角——以瓮安6·28事件为剖析个案

维护私权: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新视角——以瓮安628事件为
剖析个案
林苇
【期刊名称】《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群体性事件的本质为利益冲突.从维护私权的视角进行分析,权利保护存有困境是引发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在现实社会中执法规范过于粗略、社会转型冲突加剧、权利救济路径不畅等均导致权利保护困境加剧.为此增强公安执法中的透明性,关注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以及完善救济机制有助于摆脱权利保护困境,进而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的频发.
【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林苇
【作者单位】贵州警官职业学院,贵州,贵阳,55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17
【相关文献】
1.通过对贵州瓮安“6·28”事件中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对瓮安“6·28”事件的再反思之四 [J], 崔亚东
2.对瓮安“6.28”事件的再反思(之一)——从瓮安事件看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 [J], 崔亚东
3.群体性事件深度报道话语分析——以瓮安6·28事件深度报道为例 [J], 贺明华
4.社会转型期的群体性事件及应对策略——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启示 [J], 张晨子
5.群体泄愤事件的负性价值分析——以贵州瓮安“6·28”事件为个案 [J], 黄灵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重性国家、社会结构紧张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瓮安“6·28”事件为例的开题报告

多重性国家、社会结构紧张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瓮安“6·28”事件为例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多重性国家即国家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族群、文化、历史、宗教等,这种多元的特点在一定情况下容易导致社会结构紧张,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而瓮安“6·28”事件作为一起重大的群体性事件,是研究多重性国家和社会结构紧张的一个典型案例。
本篇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瓮安“6·28”事件的研究,从多重性国家和社会结构紧张的角度,分析该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对政府治理的启示。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多重视角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分析多重性国家和社会结构紧张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其次,结合瓮安“6·28”事件的相关报导和分析,探究此事件背后的各种因素;最后,采用比较分析法,对瓮安事件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政府治理的经验和不足。
3. 预期结果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得出以下结果:一是分析多重性国家和社会结构紧张的影响因素,从制度、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探究多元化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二是通过瓮安“6·28”事件的案例,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紧张的因素;三是总结政府治理瓮安事件的经验与教训,提出未来政府治理群体事件的建议。
通过这些预期结果的得出,本论文将为多重性国家和社会结构紧张领域的研究和政府治理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谣言传播与社会冲突的内在逻辑探析——从瓮安“6·28”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说起

会 , 是 一 个 交 流 各 自表 现 的机 会 ” 【 提 供 的是 一 种 而 , 为 了 某 种 共 同利 益 或 信 念 采 取 群 体 行 动 的 机 会 , 对 “
于某些人 来说 , 播 谣言 , 进行 十字 军东征 , 宣扬 传 是 是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10 (0 0 0 — 0 6 0 10 — 5 2 2 1 ) 3 0 8 — 7
20 0 8年 6月 2 8日 , 贵 州 瓮 安 , 在 因对 该 县 一 名 女 中 学 生 死 因 鉴 定 结 果 不 满 , 者 家 属 聚 集 到 县 政 府 上 死 访 。 一 些 人 煽 动 不 明 真 相 的 群 众 冲击 政 府 机 关 , 终 最 酿 成 严 重 打 砸 抢 烧 的 群 体 性 事 件 。在 事 件 的演 变 过 程 中 , 言 四起 , 事 实 交 相 混 杂 。 谣 言 一 : 说 死 者 尸 谣 与 据 体 被 打 捞 上 来 时 一 丝 不 挂 ; 言 二 : 害 女 生 是 因 为 谣 被
纷 纭 。确 实 , 言 是 一 个 难 以 清 晰 界 定 的 概 念 。但 是 , 谣 我 们知 道 , 言是 一种 源于 非 官方并 且 “ 当时 事件 谣 与
在 中考 时拒 绝 为 同学作 弊提 供 答 案 而受 到报 复 , 被
“ 杀 后投 入河 中”谣 言三 : 害女 生 的叔叔 、 爷 、 奸 ; 被 爷 奶 奶被打住 院抢救 , 妈说 话含糊 , 失去理 智 , 婶 妈 已 婶 被 剪 去 头 发 关 押 到 派 出所 , 者 的 叔 叔 被 公 安 人 员 打 死 死 ; 言 四 : 凶 是 县 委 书记 的 亲 侄 女 , 两 个 参 加 行 谣 元 另 凶 的 男 生 和 派 出 所 所 长 有 亲 戚 关 系 , 有 说 元 凶 是 副 也
透视农村群体性事件(第四组)

建议及对策
行政决策者,应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 当地政府做出决策时,必须第一考虑村民 的利益。 加强农村基层建设,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 素质和工作能力。 建立平等、有效的交流平台。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
谢谢观看!
贵州省瓮安“6.28”事件(马小双)
本组案例简介 --湖南永州发生群体性事件(王京)
2007年 3月9日上午,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珠山镇部分村、居民,因对
民营安达客运公司擅自提高客运票价不满,聚集拦截该公司客运车辆
。当地政府得知情况后,立即采取措施,责令安达客运公司纠正擅自 加价行为。11日、12日,安达客运公司恢复原价运营,但部分村、居 民仍然认为票价不合理,再度聚集拦截车辆,极少数不法分子乘机打 砸、烧毁客车,当地维持社会秩序的公安车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当地政府组织干部对群众进行劝阻。在劝 阻无效的情况下,公安机关依法传讯了打砸、烧毁客车的为首人员。 至此,围观群众逐步散去,事态逐步平稳。在整个事态中,没有人员 死亡。
2011年9月21日上午乌坎村400多名村民因土地问题、财务
问题、选举问题对村干部不满到陆丰市政府非正常上访,随后发生了
打砸警员、警车事件。随着事态发展,11月21日村民再次集体上访,
数日内不断引发冲突。
陆丰乌坎事件盖璐璐)
本组案例简介 --云南丽江环保纠纷(王倩)
2008年8月4日中午11时30分许,丽江市华坪县兴泉镇兴泉村8组至
力殴打,导致事态升级。楼房村张先生说:“当时,他们公安、民警、 保安及黑社会的人,将近千人,围攻我们村民,见人就打,见到七八
十岁的老人都不放过。村民被打伤30多人,重伤超过一半,重伤有20
人,有两人有生命危险,昏迷不醒,打伤的人都是6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