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特有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而闻名于世。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其与区域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地方风貌的融合。
一、华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华北地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特色鲜明。
以北京的故宫为例,它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风格。
故宫建筑群布局严谨,宫殿宏伟壮观,尽显皇家威严。
其建筑均采用黄琉璃瓦覆盖,以及雕刻精美的斗拱和饰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而位于天津的古文化街,则是典型的水陆交通要道。
它的建筑风格具有津味特点,结合了黄河文化和京津风情,彰显出过去的商贸繁荣景象。
二、华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华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形成了与华北地区截然不同的风格。
以广州的陈家祠为例,它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
陈家祠的建筑集中展示了粤西建筑特色,具有清雅的雕刻艺术和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布局。
而位于福建土楼,也是华南地区传统建筑的代表。
土楼是为了抵御外敌而建造的大型团体住宅,具有独特的防御功能和建筑形式。
每座土楼都由多个围合的房屋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社区,反映了土楼人民的家族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西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西南地区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最为多样的地区之一,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以云南的丽江古城为例,这座古城建于宋朝,是纳西族的聚居区域。
古城建筑风格独特,以木质结构为主,具有独特的水系布局和精美的雕刻工艺。
丽江古城的建筑融合了纳西族的传统建筑技术和生活方式,体现了该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而位于四川的都江堰则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以防洪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
这一工程以其独特的水利技术和灌溉系统,为西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西南地区的水文文化。
四、东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满洲和朝鲜族风情。
从文化层面探讨我国新时期地域性建筑创作原则与手法

们所追求的地域建筑 ,是现代 的,但 又不失传统地域 文化的风韵 。
一
、
积极应对建筑 全球化和现代建筑语 汇
我们不 能混淆 “ 地域 和 民族 的概念 。事 实上地域性不 应局
前面 已经提 到我 国的地 域建 筑正在 受 到 国际化 建筑形 式与 建造 限在以往古老形式和符号上 ,它更包含一个因地制宜的概念,一个延 方式的冲击 ,那 么我 们该 用什么样 的态度和方 式去应对 ,取长 补短 已 展性 的概念 。只有从特定 的地域 环境 、条件 、文 化出发 ,尊重建 筑所
引发了人们 民族 性和地域性 ,导致 了不 同气候条件和 文化背作 了一次很好 的尝试, 雷 同和城市特色风貌 的消逝 。 对 中国式住 宅的重新思考 。
二是 大批现代设计师对传 统地域建筑符 号的简单模仿 和抄袭 。我 四、形式需要 寻根 一一扎根于环境 国许多 当代 的建筑师在 设计时局 限于对形式 的表 面追求 ,继而导致了 传统建 筑 的形 式不是 古 代 匠师们 一时 兴起 的创造 ,这些 建筑形 很多既笨拙又不合 时代 的假古董 的产 生 ,使我 国当代地域建 筑设计落 式之所 以美 ,之所 以被 世代沿袭 ,源于它们 的形 式、材料 以及构造方
是不 容忽视 的问题 。逃避 和抵制不是 办法 ,今 天的都市 已经不 能与封 处的时 空位置 ,深化对建 筑环境 的深层本质与规律 的理解 ,才能形成 建王 朝时期 的封 闭城镇 同 日而语 。作 为构成城市主 体的建筑功 能 已经 人 一建筑 一自然三 者的有机统一 。
发生 了根本 改变 。地 域性 建筑 对全 球化 的应对 不 应是 消极被 动 的接
传 统的建筑材质特 性 的表现 方式是地域建 筑文化的基本语汇 。想
浅析地域建筑的魅力——以大理周城白族民居为例

诉气 候条 件下 形 成和 发展起 来 的 。 大 理 是 个 多 风 地 区 ,每 年 出 现 大 风 既 多 ,风 力 又 强 。 白族 劳动 人 民在 与 自然 作 斗争 中 ,积 累 了丰 富的经 验 。 由于 常年 多 是 偏 西 的风 向 ,他们 就将 主 房 的布局 坐 西 向东 , 门窗都 开在 向东那
・
I Ll ' . - ] 文 化研 究 ・大 众 文 艺
浅析 地域 建筑的魅 力
以大理周城 白族 民居 为例
李 擎 ( 云 南艺 术学 院 云南 昆明 6 5 0 0 0 0 )
摘要 :针 对 当代 中国城 市的趋 同现 象,面对 经济全球 化 的冲 击 范 围 内 , 垂 直 变 化 明 显 ,年 平 均 气 温 1 2 . 2 —— 1 8 . 9 ℃ , 日照 和随之 而来的外来文 明无所 不在 的侵袭 ,中国城 市建设的发展面 - 临着 时 数 1 8 5 8 . 3 - 2 7 1 8 . 3 小 时 , 日照 百 分 率 为4 2 — 6 2 。 年 平 均 雨 量 的不是要 不要 地域建筑文化 的问题 ,而是如何去 学习与借鉴传统的地 5 8 . 7 - 1 0 8 3 . 3 r n m ,干 湿 季 明显 ,雨季 ( 5 - 1 0 月 )降 水量 占全年 雨
梁 思成 先 生 曾说过 : “ 建 筑之 始 ,产 生 于 实 际需 要 ,受 利 断 以及柱 廊 、露 台等 等 ,无 不感 受 到建筑 的 自然 适 应性 。建筑 形 于 自然 物理 ,非着 意 创制 形 式 ,更 无 所谓 派 别 ,乃 其 材料 环境 所 式 正是 通过 气候 条件 的适 应而 逐步 形成 。 形成。” 正是 由于 地 域性 的特 色文 化 决定 了地 域 性建 筑 的形 成 。 ( 二 )对地 形地 貌 的适应 建 筑 的空 间和 形 态与 自然 的地形 地貌 保 持着 直 接或 象 征性 的 在 外 来 文 明无 所不 在 的侵 袭 之 下 , 中国建 筑 应在 体 现 其地 域性 特 色 的 同时体 现 国 际性 的 品质 。 目前 ,中 国 的建筑 设 计 却在 不 断追 联 系 。周 城 白族 民居 便 是将 建筑 与 自然 环境 做 到有 机 的结 合 ,使 求着 “ 新 、奇 、特 ” ,而 不 去 触碰 本 土几 千 年 来形 成 的特 色 建筑 建 筑 与地形 地貌 有机 整合 。 山地 是云 南地 区主要 的 自然 地貌 形 态 ,利 用 自然 的 山地格 局 文 化 体 系 。不 能潜 下 心 来研 究 本 土地 域性 的建筑 。而 美籍 华 人 贝 聿 铭 先 生却 设 计 出深 含 中 国文 化 内涵 的 苏州 博 物馆 ,美 国建筑 设 是 周 城 民居 建造 的主 要特 点 。这里 地势 东低 西 高 ,属缓 坡 地带 。 计 师 却 能设 计 出象 征 中国 “ 塔 ”的上 海金 茂 大 厦 ,这 是我 们 需要 周 城 建筑 便 是充 分利 用 自然 的地 形 地貌 特 点发 展起 来 的 。在整 体 布 局 上 ,周城 建 筑顺 应 了 山地 大环 境 的 自然水 体流 线 。并 且不 在 思考 的 问题 。 河 的汇水 面 处布 置 建筑 ,使 建筑 避 免 的洪 水 的危害 。充分 的适 应 二 、大 理周 城地 域 建筑 魅 力的 展现 当地 的水 文 。建 筑 形态 适应 山地地 形 ,采 取跌 落 、 台阶 、或掉 层 ( 一 )对气 候条 件 的适 应 我 国 的 传 统 地 方 建 筑 在 建 筑 形 式 处 理 、 材 料 运 用 上 都 体 的形 式与 自然 的地 形相 结合 。 现 出 卓 越 的 气 候 适 应 性 ,大 理 地 区位 于 亚 热 带 西南 季 风 气 候 带 ( 三 )对 生活 方式 、生 态环 境相 适应
当代文化建筑地域文化表达研究r——以长春规划展览馆设计为例

当代文化建筑地域文化表达研究r——以长春规划展览馆设计为例李天骄;李泽锋【摘要】文化建筑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如何表达它们是文化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是与其他建筑类型最本质的区别.以长春市规划展览馆项目为例,探讨地域文化表达的基本方法和设计手段,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及经济技术三个角度对地域文化的表达进行深入剖析,讨论三种表达途径的具体运用,以期对当代文化建筑的设计有指导作用.【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8(044)002【总页数】3页(P54-55,58)【关键词】文化建筑;地域文化;长春市规划展览馆【作者】李天骄;李泽锋【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 130118;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 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010 前言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的进程在高速前进。
但伴随着城市化的急剧扩散,城市、建筑以及人类的整体生存环境的地域特色及地域文化面临着日益趋同的问题。
如何提取和发扬地方建筑特色,并结合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气候环境,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是建筑从业者们努力的方向。
1 项目综述长春市素有“北国春城”的美誉,是中国首批园林城市之一,其绿化率在亚洲各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为了建设绿化充沛、结构完善的北方园林城市,长春以“流绿都市”作为自己未来的生态定位。
“流绿”文化在长春市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长春市规划展览馆选址于长春市南部新城,市政府西南方向(见图1),其肩负着展现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未来走向的双重任务,是南部新城展现长春城市精神的地标性建筑。
项目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及其团队设计,总用地面积7.3万m2,总建筑面积6.3万m2,主体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局部结构形式为型钢混凝土。
金属材质屋面,屋顶采用钢桁架结构,建筑外围护结构采用斜交异型钢网格与幕墙型式。
该项目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特定的城市与自然环境中,发掘“流绿”文化的内涵使之与场地相结合,并利用合理有效的建筑语言使地域文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

地 域性
创新
由低层次的物质实体竞争 上升 为高层次的城市文化 上意 味着西 化 . 一个 在经济上已融 入全国乃至全球 竞争 .城市整体的地域特 征与独特个 性.将成 为衡 经济体 系的城市 . 城市形态价值取 向上 ,很难背 在
【 b t c】 o azt nh s neom u f ec n A sr tGlbl ao a n r o sil n eo a i i a nu
现代城市形态 的产生是产与用相分离的经济模
济领域 .城市和建 筑都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并成 为 式作 用的结果 ,建筑 的建造 者和最终使用者是分离 展现全球化 特征最显性 的物质要 素和空间要 素 ; 而 的.并通过市场 因素进行 供需调节 .这种调节若能 全球化则在信息 传播、生 活方式 、经济 发展模式等 达到平 衡.城市经 济就向有利的方 向发展 ,否则会
In v t n n o ai o
市发展模式 已产 生许多负面影响 ,如环境污染 问题 场机 制、服务 内容 与服务方式 的变迁 ,原有的思想 突出、城市 文脉断裂 、城市居 民两极分 化严重等现 体 系由单纯 的艺术创作转 向商 品设计 .致使建筑审 象 . 些负面影响正在不断地抵 消城 市化所带来 的 这 美取 向也随之改变。 积极效益 。因而 ,不论是在微观经济 还是在宏观经
Ch n s r a c n m i sa d s c a d v l p n . i h i e e U b n e o o c n o i 1 e e o me t wh c
量城市核心 竞争 力的主要标准 .基于此种背景下 的 离世界城市普遍的追 求目标。因而 . 城市 空间规划就 城市建设 .将更多地关注城市 文化特征的表达和对 是处理 为全 球化服务 的 经 济空间”与 为广大市 民 原创性的追 求。其次 .全球化推 进了市 场经济体制 服务 的 生活空间”的协调0 建筑风格 上就是寻求 ; 在城市中占据 主导地位 . 城市开发主体渐趋 多元 . 服 全球性消费文化特征 和地域性创作表达之 间平衡。 务性产业成 为经济发展 的主要动 力.并 明显 改变了
关于新时期地域建筑的探索

关于新时期地域建筑的探索摘要:建筑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既包含着地域性文化向国际性文化的转化,也包含着国际性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建筑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通过与国际社会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拓展自己的视野,也扩大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创造出符合中国发展特色的建筑。
关键词:全球化传统文化地域建筑“全球化”一词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风行至今,“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它都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
中国加入wto和在2008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以及今年主办世博会更使中国人感受到融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在加快,其中建筑的全球统一化成为发展趋势之一。
一.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在文中指符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运用当地的地方新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有其他地域没有的特异性的建筑,并存在一定的经济性。
影响地域建筑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以下3点1.内在因素:由地域建筑的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构成的环境因素;2.外在因素:由地域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所构成的社会文化因素;3.现实因素:由当时当地的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及装饰工艺等构成的经济技术因素。
这3个内在因素都不是孤立的,都要与其他因素互为补充,共同影响与促进地域建筑的发展。
二.地域建筑与全球化发展全球化发展给地域建筑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和影响。
一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国、各地区不同特色的建筑理沦和建筑技术成果成为全球建筑研究和创作的共同财富,促使建筑不断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各国的建筑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冲击。
雷同的发展模式和单一的价值取向正在消蚀各地区珍贵的地域文化,在全球一体的系统化操作方式下吞噬了各个地域的文化差异性瓦解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漠视了过去的一切。
在今天,无论是北京、上海,或是香港、新加坡,还是纽约、多伦多,许多城市都失去个性,彼此十分相似(图1)。
当代建筑的地域化思考:介绍“建川博物馆聚落之川军馆及其街坊”设计

ar i t r Ch t eC u e:de i ch an T oop Hal an a e ( s gn ofSi u r l d ln s
J a c u n M u e m in h a s u
徐 行 Jl l
Xu Xn c u n ig h a
维普资讯
当代 建 筑 的 地 域 化 思 考 :介 绍 “ 川 博 物 馆 聚 落 之 川 军 t 建 及 其 街 坊 " 设 计
t ought he r h s on t egi al a i h on i ton of t e con em por z t ar
川 I军 馆 的 结 构 体 系 是 将 结 构 模 型 与 空 间 形 式 紧 密 相 关 。的 青 砖 清 水 填 充 墙 。 其 二 是 木 结 构 部 分 采 用 较 为 传 统 的 形 式 .还 是 采 用 更 现 代 的 构 造 方 法 和 形 象 。 前 者 实 现 了 地 域 性 和 当 代 性 的 对 比 .后 者 更 统 一 . 也 可 能 在 木 作 构 造 上 出 新 意 。最 终 的 方 案 选 择 了表 现 对 比 效 果 的 前 者 。 商 业 楼 和 商 住 楼 是 川 军 馆 的 配 套 设 施 . 是 总 体 规 划 所 要 求 的 内容 .在功 能 上可 满足 聚 落 的生 活要 求 。为使 其 与川 军馆 形 I 成 完整 的 组 群 关 系 .商业 楼 和 商 住楼 在 平 面 形式 .建 筑风 格 、 材料 选 用 方面都 与 川军 馆保 持 一致 。商 业 楼和 商住 楼都 采 用开 I 问 为 6 的 钢 筋 混 凝 土 框 架 结 构 .每 个 开 间 都 有 一 个 3 ×3 的 m m m 小 天 井 。商 业 楼 一 层 沿 街 为 骑 楼 形 式 . 层 用 外 廊 与 川 军 馆 相 通 。 二 I 商住 楼 每开 问 上下 层 为一 户 .下商 上住 。坡 屋 顶部 分仍 采 用木 结构 放置 在钢筋 混凝 土楼 板上 的建造 方式 。屋 顶采 用单坡 屋面 . 前 后 交 叉 . 交 叉 部 分 正 好 是 上 人 屋 面 的 楼 梯 问 。屋 顶 的 变 化 使 这一 组建筑在 造型 上更有 趣味 。 整 组 建 筑 的 西 端 用 重 复 川 军 馆 的 一 个 结 构 体 系 的 办 法 来 收 I 尾 .增 加 了 建 筑 群 体 的 整 体 感 。 川 军 馆 是 一 幢 朴 素 的 建 筑 .给 人 的 感 觉 是 安 静 而 又 有 力 。 在 建 筑 的 当 代 性 和 地 域 性 结 合 方 面 .建 筑 师 做 了 有 益 的 实 践 . 也 达 到 了设 想 的 效 果 .得 到 同 行 的较 多 关 注 。
建筑地域性与文化多样性的探讨

Di s c u s s i o n o n Re g i o n a l i s m a n d Cu l t u r a l Di v e r s i t y o f Co n s t r u c t i o n
■ 安玉源 ● A n Y u y u a n
为公共建筑中的次品 。只注重建筑形式 , 盲 目模仿 。 “四不 象 ”建 筑 。
四、 如何实现城市与建筑 的和谐 文化
1 . 科 学 合理 规 划
【 Ke y wo r d s 】 c i t y b u i l d i n g , s t y l e , c lt u u r e
中国建筑属 于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 ,拥有悠 久的历史 ,中国建 筑强调建筑和 自然 的和谐 美,注 重实用 ,以前的建筑以木材为主 ,大 小适 中,表 现 “ 天人合一 ”的中庸美 。E B 如北京的 “ 四合 院” ,方 便邻居之间 的交往 ,大大超过了西方的单元楼 ; “ 天 井式建筑 ”重视 建筑的通风采光 ;还有青 砖灰瓦的 “ 大屋顶 ”建筑 。 以上三种建筑分别 具有 各 自的特 点 ,是 中 国 古代 劳 动 人 民历 经 数 百上 千年 的 建 筑 经 验设计而成 的, 成 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历史文化 遗产。 2 .城市建筑风格缺 乏创 意的原因 第一 ,对城 市当中 的不可再生 资源没有充分保 护 ,如历史 建筑 和历史遗迹等 ,很 多古建 筑和历史 韵味 的街道 被大量破坏和拆除 ,导致城市 原来的建 筑特 色逐渐 消失 。第二 ,改造城 市的方法 错误,导 致重新建设 ,要求城市做 到 “ 三年大变样 ” ,由形象 工程造成 。第三 ,有的地方官 员不懂装懂 ,胡乱指 挥 ,致使当地特色消失 。第 四,设计 人员为 了经济 利益 ,赶 超设计进度 ,常常复制城 市设计 作品,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读后感
班级:一二建筑学二班 学号: 姓名:陆冰
摘要:
以全球化为大的背景,分析全球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地域性建筑的再生以及地域建筑
的文化表达,解释在面对中国地域建筑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出发点和态度。
关键词:
全球化 地域建筑 建筑文化 民族性
正文:
全球化的概念与定位
“全球化”作为当代文化的强势语境,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建筑领域全球化
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最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同时,也带来了先锋的设计理念和时髦样式,
对全球各地的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冲击。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的全球文化趋同使地域传统建
筑文化逐步被商业文化所淹没,建筑的民族性被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作为城市和建筑
个性的地域文化特征有逐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保护、发展和创新地
域建筑文化成为当代建筑文化的使命。近年来,全球化问题亦被建筑界所重视,它成为我们
观察思考建筑问题的现实背景和切入点,国内各类建筑刊物相关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地
方建筑”,“地区建筑”,“地域建筑”通常被视为相同概念。三者虽均与我国行政区划相关,
但实际使用中有所差异:“地方建筑”偏重于建筑所在的领域及整体环境;“地区建筑”偏重
于建筑所在某一范围内的地理环境;“地域建筑”偏重于建筑所在的大文化环境。
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承认与否,它都影响着世界的历史
进程,无疑也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加入和承办年奥运会更使中国人感受到融入全球
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在加快。对许多中国人来讲,通常以为全球化是世纪、年代以来的
事情。其实理论界一般认为全球化始于、世纪,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从、世纪一直到世
纪年代的工业化时代的全球化。第二是世纪年代以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信息时代或知识经
济时代的全球化。但该阶段还不是全球化的终点,民族国家依然存在,全球化还只是为了个
人利用全球的全面生产提供可能,各种负面、异化的现象还存在。第三是计算机信息阶段。
在理论上该阶段个人才真正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个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整个世界、人类发
展的前提。
由此可见,全球化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不平衡发展进程。
第二,全球化是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
第三,全球化是一个观念更新和范式转变的过程。
全球化与地域建筑文化互动
全球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在建筑领域,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使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
共享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使得各个建筑流派、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而另一
方面,地域建筑文化逐步受全球文化影响,其各自所具有“地方性”被建筑的“国际性”所
取代。从文化互动角度看,地域建筑面对全球化一般有三种选择:
其一是不同程度地文化认同的态度,明确或含蓄地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物质文明。
其二是强调民族和自身文化的价值,反对和抵制全球化进程。
其三是积极面对全球化的现实语境,致力于传统文化观念和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型与融合。
中国建筑现代化的历程反映了这三种选择的抗衡、共存与消长。多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
惊人的变化和成就,而创作实践中“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建筑师。从
上世纪年代的香山饭店、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广东新建筑,到年代以来的仿欧风建筑、国家
大剧院、央视新楼、鸟巢之争,中国建筑在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中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
化。同时对发展方式的反思和环境恶化的代价,对优秀传统建筑和地域建筑的保护意识日益
提高,尤其是当代地域建筑研究和创作活动的逐步深入,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地域建筑文化
的关系成为中国建筑“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发展与继续。
从现实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当代中国
正在发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中国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速融入世界。面对全
球化语境,中国地域建筑呈现一种现实的,后现代主义反应,以应对一个已然进入全球化的
世界。
这一现实就是: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和文化的巨大转向,传播方式与
媒体发生深刻变革,城市化与城市文化迅速兴起,消费型的商业社会逐步形成,具有全球化
和后现代语境的大众文化与消费娱乐文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主流。从这一现实出
发,中国建筑的后现代主义是不断修正的、建构中的现代性。因为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
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中主
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模糊了‘高雅’和‘大众’
文化之间,以及艺术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如上所见,尽管从现代到后现代各种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