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书法教学设计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书法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书法
“上善若水”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厚德载物”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也指有德行的君子,应该以深厚的德行,来容载世间的万物。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成语解释: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上,善若水,指最高的品质应该和水一样。
“厚德载物”出自先秦《易经·坤卦》:“君子以‘厚德载物’。
”
用法: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高职大学语文上善若水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上善若水》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文章的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点:1. 理解《上善若水》的核心思想。
2. 鉴赏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难句和生僻字词。
2. 把握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哲理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道德经》的作者及其思想。
2. 提出问题:什么是“上善若水”?为什么说“水”是上善的表现?二、自主阅读1. 学生自读《上善若水》一文,要求理解文章大意。
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下难句、生僻字词及疑问。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文章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上善若水”的思想?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
四、讲解重点1. 难句讲解:对文章中的难句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2. 生僻字词讲解: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五、课堂小结1. 总结《上善若水》的核心思想,强调“上善若水”的价值观。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水所象征的品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上善若水”的思想。
2. 提出问题:如何将“上善若水”的思想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二、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的利他精神。
三、鉴赏文言文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等。
2. 学生朗读文章,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上善若水”?2.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分享如何践行“上善若水”的思想。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上善若水”的价值观。
上善若水大学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理解《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2. 培养学生运用“上善若水”的思想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1. 理解“上善若水”的内涵。
2. 学会运用“上善若水”的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1.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2. 相关视频资料。
3. 学生讨论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关于水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水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水有哪些特点?3. 引出“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二、讲授新课1. 介绍《道德经》及其作者老子。
2. 解释“上善若水”的含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
3. 分析“上善若水”的几个层面:a. 水的包容性:水能适应各种环境,包容万物。
b. 水的柔和性:水以柔克刚,善于化解矛盾。
c. 水的流动性:水不断流动,适应变化。
4.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上善若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讨论与交流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如何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应用到个人生活中?b. 如何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应用到社会生活中?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反思: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践行“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3. 布置作业:结合个人实际,撰写一篇关于“上善若水”的感悟文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上善若水”的思想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是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上善若水”的内涵。
2. 学生在讨论与交流环节,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书法练习指导优质课《集字临摹练习(二)》教学设计

西泠印社五年级上第七课集字临摹练习(二)【教学目标】:1、了解横幅、斗方和条幅这三种幅式的章法。
2、临写集字作品“上善若水”,把“上善若水”四个字写的正确、端正、整洁,章法合理,布局完整。
3、初步感受书法集字临摹中文字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艺术之美。
【教学分析】:1、教材编写分析《集字临摹练习(二)》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
是本册的第二节集字临摹课,本课板块包括“集字解读、临写指导、作品展示、课外拓展”四个板块。
2、重难点分析重点:参照横幅范本,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上善若水”四个字的书写要领。
难点:让学生体会怎样的章法才是比较美观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教具准备】: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横幅、条幅及斗方形作品纸各一张。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最早起源于商朝的甲骨文。
出示“上善若水”的甲骨文,请同学们猜一猜,相机出示四个字的楷书及代表的含义及其出处。
2、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上善若水”四个字单字的书写要领和注意事项。
3、出示本节课课题:《集字临摹练习(二)》。
二、学习新知1、出示横幅、条幅和斗方作品。
(1)观察:三幅作品都有哪几个部分组成?(2)三幅作品的组成部分是相同的,但书写的方向顺序有区别。
(指名)(3)总结横幅、条幅和斗方的书写顺序。
2、以横幅为例,学习折格子。
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示,老师示范。
3、学习书写要领。
(1)观察这幅横幅,看看这四个字,在整体章法上、用笔轻重上、结构上都有什么特点。
(2)小结:四个字的横幅作品中,如有字形特别扁的,位置宜偏上。
“上”字需粗重。
“善”字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下伸展。
“若”字字形方正,中横伸展。
“水”字字形扁而宽,不可太大。
(3)观看书写视频,边播放边讲解。
4、动手临写。
(1)强调“双姿”到位。
握姿正确:五指执笔法:按、压、钩、顶、抵坐姿正确:身正、肩平、臂开、足安(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播放音乐)5、作品评讲选择两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引导学生从整体章法上、用写法结构上互评,教师相机点评小结。
上善若水的意思书法

上善若水的意思书法
“上善若水”书法布局可有多种形式。
若写横幅,从右向左书写。
可将“上善若水”四个字写得大小略有不同又和谐统一。
“上”字起笔可厚重一些,笔画稍粗短;“善”字结构较为复杂,笔画之间的疏密要把握好,中间部分可紧凑些;“若”字的草字头可写得灵动轻盈,下面的“右”字与整体相协调;“水”字可最后一笔拉长,增加一种舒展感。
字与字之间间距均匀,整体居于横幅中间位置,横幅上下空白处可适当留宽些,以显空灵。
若是写竖幅,从上向下书写。
“上”字居顶端,占较少空间。
“善”字在中间,笔画可适当细一些,以体现其灵动性。
“若”字稍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水”字在底部,可写得沉稳厚重,像水之包容万物般有根基之感。
字间距要适中,竖幅左右两边的空白也应大致相等。
在书法字体选择上,用篆书书写,线条婉转流畅,体现古朴典雅之美,笔画粗细均匀,圆转处自然流畅,如铁线盘曲,能很好地传达出“上善若水”这种蕴含哲理的词语的深邃感;若用隶书书写,蚕头燕尾,字体宽扁,笔画富有变化,横画长而捺画波折起伏,能表现出一种端庄而不失灵动的韵味;楷书书写则笔画规整,结构严谨,每个字都端庄大方,给人以中正平和之感;行书书写则笔画连贯,行云流水般地将四个字一气呵成,体现出一种灵动洒脱又不失内涵的气质;草书书写则更为奔放,笔画简省且相互勾连,能表现出一种自由不羁却又暗合“上善若水”包容万象、顺势而为的意境。
高职大学语文上善若水教案

教案名称:《上善若水》课程类型:高职大学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领悟《上善若水》这篇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
2. 文章主题解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3. 文章结构分析:开头、正文、结尾。
4. 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
5. 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的探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标题“上善若水”,提问:“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讲解文章开头、正文、结尾的结构。
2. 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式,如“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
3. 分析文章主题“上善若水”,解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德观念。
四、课堂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上善若水”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体现?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对“上善若水”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文化内涵。
二、课堂讲解(25分钟)1. 讲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老子的道德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老子道德观念的认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道德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上善若水”的道德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程度。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行书书法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行书书法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是描述水的特性和优点。
在行书书法中,我会以流畅的笔画展现出水流的柔润和顺畅。
同时,我也会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体现出水流的连续不断。
在整体布局上,我会选择自然流畅的形状,使整幅作品呈现出和谐的感觉。
为了突出水的特性,我可能会使用一些渐变和流动的效果,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
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会注重每个笔画的力度和节奏,让字的书写如同水的流动一样。
同时,我也会注意字的形态和结构,力求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总的来说,上善若水的行书书法应该以柔和、流畅、自然为特点,让观者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水的厚德、智慧和无私。
上善若水曹全碑写法

上善若水曹全碑写法
上善若水曹全碑是一种古代书法作品,它是以“上善若水”为题材的碑刻。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意味着最高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温柔柔软,但又可以克服一切障碍。
这句话寓意深远,因此被很多书法家选作题材。
在书写上善若水曹全碑时,需要使用篆书或隶书的书写风格。
篆书是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笔画方正,线条刚劲,非常适合书写碑刻。
隶书则是篆书发展而来的一种书写风格,笔画多变,书写流畅。
书写上善若水曹全碑时,需要按照古代碑刻的风格,结合篆书或隶书的特点,书写出端庄大气的书法作品。
在书写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一个笔画的力度和节奏,力求使每一笔都显得沉稳有力,同时又不失流畅自然。
书写上善若水曹全碑需要注重结构的稳健和布局的谨慎,以突出碑文的庄重和美感。
此外,书写上善若水曹全碑还需要注重对每个字的形体结构和布局的把握,保持整体的平衡和和谐。
在书写过程中,需要注重用笔的轻重和速度的掌握,以达到书写的工整和美感。
总之,书写上善若水曹全碑需要对古代书法的要求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注重笔画的力度和节奏,同时又要注重整体结构和布局的谨慎,以书写出一部端庄大气的书法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对外交流课德国
《上善若水》
教学设计
学科:书法
学段:高中
年级:德国高二年级
课题:上善若水
课时:1课时
教材:参考人美版、人教版《高中书法》,百度搜索《象形字典》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及《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理念及要求,书法课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
欧洲人对中国书法文化零基础,所以内容设定浅显而试图具有文化深意。
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书法的概念阐释切入课题,说明中国书法在古代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愿望。
书法审美的二要素,然后简述中国书法发展史,认识书体,与学生共同探究“上善若水”这四个字的造字本源和现代含义,特别通过对汉字的符号化分析来猜测三千年前的古人造字的意图,试图传达的信息。
分析写这四个字要达到的艺术效果,然后进行笔墨实践。
与学生共同体会中国汉字独特的造字意图,领会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和汉字的文化内涵。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是中国文人非常推崇并喜爱的,以这四个字作为一节书法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北京海淀区书法教学一直尝试将文字学的知识融进中学书法课堂中来,这一节课,无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都是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本节课既要分析上善若水这四个字的古汉字造字本意,又要结合现代对于善良的理解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分析这四个字的开始结构技巧,直到最后书写这四个字。
内容比较多,缓解的安排和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就变得非常重要。
2、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环节一,书法概念阐释。
环节二,文字的发展演变,对书体的认识。
环节三,中国书法的现实应用。
环节四,中国书法的各式简介,
环节五,中国书法的书写。
进入主题:上善若水,先提问学生对于善良的理解,欧洲学生自有他们的解读方式,比如助人,热情,见义勇为等,以此引出对于中国古代善良的定义和要求。
环节六、教师解字善,书写善字。
环节七、给学生示范上善若水的书写,带领学生书写上善若水的篆书写法。
学情分析:
1.学生来自欧洲国家,对于中国书法没有认识和了解,但是此前已上过一节中国画课,对于笔墨纸砚的基本知识已有了解。
2.学生需求:
适当的毛笔用笔和汉字结构指导。
教学目标:
1、介绍中国书法的生活应用;
2、简介上山若水的楷书,篆书书写方法,练习上善若水篆书的书写方法;
3、了解上善若水的现代含义,上善若水的造字本义,结合当代意义再一次解读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上善若水的书写方法。
难点:上善若水成语的含义的理解;上善若水的造字本义的理解。
教学策略: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与训练实践法相结合进行教学。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示范字、文房四宝,实物投影、书法软件等。
学生课前探究内容:象形字典中关于“上善若水”四个字的信息,天道酬勤的内在含义。
古人用代表混沌太初状态;用(二,由两个“一”
等长的两横,
或朝地的方向。
甲骨文
将表示“地”的南端横线写成得。
金文
之间加一竖指事符号
籀文
甲骨文(羊,即“祥”)
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
将一双眼睛写成。
有的甲骨文将一双眼睛写成和
甲骨文。
文(羊,“祥”)(两个“言”)表示言语祥和亲切。
承续金文字形。
减成
的女子,表示女子柔顺、顺从。
有的
,甲骨文字形
上液体向下流泻飞溅
从山岩或峭壁上飞溅而下的山泉
文。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崎岖岩壁的形象。
篆文
变形较大,将篆文表示岩壁的折线
,将篆文的四点液滴形状
写成,泉流的象形特征由此消失。
在甲骨文中,
没有什么能阻挡的。
附:一、本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高中书法国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文字学知识,参考《说文解字》,百度《象形字典》设计的,该课的创新点在于将书法文化引进书法课堂进行的教学尝试。
该课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对书法的基本笔法已经学习并掌握的基础上,并对汉字的结构规律有基本的了解。
该课适合在高中书法选修课第二学段进行,我设计了一个系列的内容进行教学,诸如:天道酬勤,宁静致远,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持之以恒,教学相长,尊师重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
课堂以书法的装饰作用引入,提升学生的书写兴趣;选择天道酬勤作为书写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天道酬勤的成语含义的励志作用,教师示范书写天道酬勤楷书;拆解天道酬勤之中每个字,探究汉字的造字本源,示范甲骨文、金文的写法,试图分析祖先的造字本意;再一次理解天道酬勤的含义,并与最初的理解形成对比;书写天道酬勤楷书,格式不限。
二、教学效果评价及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及评价:
选择书写规范的同学作品进行装裱展示,组织同学们集体观看展览,进行评价;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分析,使学生能认识到自己作品不足,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经过四年多的教学尝试,将文字学知识引进书法课堂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提高了对于书法学科的亲进度。
2、教学反思:
(1)大胆调整书法课的教学内容,探索书法课的多变的教学方式,以科学的思维建构课堂,更加突出书法的文化性,使书法教学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2)在书法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创造收放自如的课堂氛围;
(3)书法课在渗透书法文化价值的同时,应该以书写实践为主,以写好字为目的,另外以“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为指导,注重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及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