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目标 路径与政策的三种选择
新农村建设中的政治使命、价值选择与乡镇政权机构变革

语 。以 20 0 7年 山西 黑 砖 窑 事 件 为 例 , 势 群 众 的 弱 不 觉 悟 、 木 及 “ 、 、 ” 懒 汉 思 想 是 他 们 既 麻 等 靠 要 的
缺 乏 民 主 意 识 , 缺 乏 发 展 生 产 、 高 生 活 水 平 的 也 提
积极 性 。三 方 面 问 题 的 长 期 存 在 , 得 新 农 村 建 使 设 一 开 始 就 出 现 普 通 村 民 集 体 失 语 , 以 定 位 自 难
谁应该 担 当新 农 村 建 设 的主 要 角 色 ?显 然 ,
且 还 包 含 着 新 的价 值 使 命 , 村 政 治 、 济 效 率 和 乡 经 民生 的改变 一定 意义 上等 同于 政治使 命 。
新 农 村 建 设 中 的 角 色 定 位 与 利 益 需 求
新 农 村 建 设 不 仅 是 农 村 公 共 产 品 的 供 给 及 消 除 城乡差 距 的 问题 , 参 与 主体 、 色 分 工 、 值 从 角 价 体 系三个 方 面分析 , 更是一 个 多主体 共 同参 与 , 它
己角 色 的普 遍 问 题 。 利 益 需 求 是 新 农 村 建 设 中 的另 一 问 题 。 在 新
台 , 次 以新 农 村 建 设 为 核 心 内 容 , 化 了 其 战 略 再 强
意 义 和 重 要 性 。新 农 村 建 设 是 政 府 的 责 任 , 是 也
是这一 使命 的提 出者 和倡 导 者 , 的各 级 基 层组 党 织和政 府各 级 组 织 是 这一 使 命 的执 行 者 , 大农 广 民是 这 一 使 命 的 实 践 者 、 益 者 。 按 照 政 府 组 织 、 受
年 的 成 果 所 提 出 来 的 全 社 会 的 新 的 发 展 目标 。从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注三农问题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三农问题【时政热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某某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X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新农村相关问题】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什么?新农村建设包括哪些方面?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某某。
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
2、请你展望下若干年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②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
③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清山与人相伴。
④管理某某:人民积极参与政治、关心政治,某某管理得到有效的落实与保障。
3、你是怎样理解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某某”,这个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某某、富强的新农村。
4、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呢?(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国情依据:①我国生产力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城乡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乡村振兴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及实施路径思考

乡村振兴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及实施路径思考作者:张洁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5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将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方略。
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总体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五大要求”分别对应“产业、生态、文化、组织和人才”等多方面的振兴,是紧密衔接、缺一不可的整体布局和实施路径。
鉴于此,深刻分析乡村振兴五大总体要求的内在意蕴及联系,这对于理解作为国家宏观顶层设计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为: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条件、乡风文明是灵魂、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目标。
落实五大要求,践行实施路径,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乡村振兴;五大要求;实施路径;衔接机制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20)05-0061-12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important decision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basic strategy of implemen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building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in the new era. The fiv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Rural Revita lization Strategy are “industrial prosperity, ecological livability, rural civilization,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rich life”. The “five requirements” respectively correspond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industry, ecology, culture,organization and talents”.Th ey are closely connected and indispensable to overall layout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In view of this,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eply analyze the internal implication and connection of the fiv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s a national macro top-level design. Studies have shows that the five major requir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re: 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the foundation, ecological livability is the condition, rural civilization is the soul, effective governance is the guarantee and living well-off is the goal.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hina's r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to implement the five requirements, practic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five requirements; implementation path; cohesion mechanism一、引言黨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方略。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 [社会主义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 [社会主义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4210dd702020740be1e9bdc.png)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社会主义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新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文化建设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够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
因此,在社会主义时期,新农村基层政府应该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积极分析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探寻创新的、有效的、科学的文化建设路径提供信息参考,从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社会主义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建设路径近几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提高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
尤其是我国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更是需要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以促进新农村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
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载体,对提高新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新农村基层政府必须将文化建设提到工作日程中,从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两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并从文化广度、深度等方面转变新农村文化建设理念,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以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有效性的稳步提高。
一、简述农村文化农村文化,是指在农村实践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重要物质与精神财富,是促进经济建设的智力基础,它受到家族思想与乡土思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乡土性与地域性。
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与农村农务活动紧密相连,所以,它随着农务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季节性与多样性。
另外,农村文化的历史悠久,很多文化形式都是历史遗留下来被一代代农村人民继承下来,并得到有效地创新与发扬,使农村文化形式逐渐向着丰富性方向发展,体现了农村文化的历史传承性与归属性,这也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条件。
从内容上看,不同地区、不同时节都具有不同的农村文化活动,这又表现了农村文化的丰富性,是农村发展的一大财富。
二、社会主义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各项事业都在蓬勃发展之中,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农村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县级职教中心参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模式建构与路径选择———以河北省冀州市职教中心为例

一
着 眼 为新农 村 建 设 培养 “ 留得 住 、 用得上” 的 实 用技 术 人 才 , 作 为实施 “ 新 农 村 建 设 双 带 头 人 培养工 程 ” 突破 口, “ 送教下 乡” 把 培 养 重 点 由应 届 初 中毕业 生 转 为 4 5岁 以下农 村 党 员 、 村干部 、 返 乡农 民工 、 种 养殖 专业 户 、 复转 军人 等在 乡从 业 农 民, 成 为 加快 发 展 面 向农 村 的 职业 教 育 的重 要
着力点 。实践证 明 , 它能促进 当地农业产业结构
调 整和 生产 经 营方式 转变 , 促 进农 民致 富增 收 , 提 升 新农 村 文 明建 设 水 平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县 级 职 教 中心 也可 得 到发展 壮 大 , 服务“ 三农 ” 能力 逐 步
、
县 级职 教 中心参 与新 农 村 农 民 道德 建 设
农 村职 教
2 0 1 4 年第4 期 毛 l 歪 罐
县级职教中心参 与新 农村农 民道德建设 模式建构 与路径 选择
— —
以河北省冀州市职教 中心为例
高 立 宁
摘
要: 农 民道德 建设是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重要 内容。“ 送教 下 乡”已成 为县级职教 中心主动 参与新农村
参 与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
关键词 : 县级职教 中心 ; 新农村 ; 农民道德建设 ; 模式; 途径 作者简 介 : 高立宁, 男, 冀州市职教 中心 中学高级教 师 , 主要研 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 学校德 育。 中图分 类号 : G 7 2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7 7 4 7 ( 2 0 1 4 ) 0 4— 0 0 4 7— 0 5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社会主义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前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随着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入,新农村文化建设也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社会主义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思考。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以新时期农村发展为目标,以乡村特色为基础,采用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艺术、体育、科技、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各类文化活动,发挥文化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是,通过文化建设,使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推进文化与经济建设同时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之一,是将文化建设视为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农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可以促进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保留和传承。
发挥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发挥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既是农村的基础文化,也是农村特色文化,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的瑰宝,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
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文化人才,因此,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重视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推动能够支撑农村文化建设的文艺、体育、科技等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一批可以独当一面的文化工作者和文化领军人才。
推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必要内容,是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大力推动文化设施的修缮和建设,将新农村文化建设融入到乡村建设中去,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结语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不仅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差异趋同: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

建设社 会 主义新农 村 设 新农 村 的途 径 或模 式 选择 问 题上 , 术界展 开 了认 真而 热烈 的讨论 。 目前 国 内 学
的尖锐 冲 突 , 于人们 的世 界观 、 在 方法 论 、 价值 观 在
实践层 面 上的 根本 错 位 。 面对 日益 严 峻 的环 境 危
收 稿 日期 :06 0—1 20 —1 2
维普资讯
大致 有 三种 代表 性观 点 。
建设 一种 不用 金钱 作为 生活 价值 主要衡 量标 准 , 却
第一种 观点 以林 毅夫 为代表 , 他认 为 :只要 遵 “ 循社会 主义新 农 村建 设 是 以现有 自然 村 的公 共 基
20 06年 1 月 1
NO V. 2 o o6
差异趋 同 : 生态哲学视域下 的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
崔 永和 , 茂华 姚
( 吉首 大学 差异 与和谐社 会研 究 中心 , 湖南 吉首 4 60 ) 10 0
摘 要 : 当今 时 代 正 处 于 从 反 思 和 超 越 现 代 工 业 文 明 、 向 生 态 文 明形 态 的 历 史 新 时期 , 应 该 成 为 中 国社 会 走 这
维普资讯
第2 7卷第 6 期
Vo .2 No.6 1 7,
吉首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u a o so n e i ( o i c ne d i ) o r l f i u U i r t S c l i cs io n Jh v sy aS e E tn
主义新农村 建设 的深层 价值 参照和理论依据 。中国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 应在尊重历 史文化传统 、 创造 生态文
新农村背景下理顺农村“两委”关系的主要路径选择

( i doA mns a v o ee Qn do hn o 6 0 1 Qn a d iirteC l g , iga ,Sad n2 67 ) g ti l
Ab t a t: l g r u o o sr c Vi a e sa t n my。a n w y—tp u a r a iai n lfr c u e o f te man b d a a c f l e l y e r r lo g nz t a o m a s d t i h i o y v c n y o o Ⅱ h ol t w e s i fl n f iit ga i ft e p o l " o t e c l c ie o n r hp o a d a tr te d sn e r t n o h e p es c mmu e s se e v e h o n y t m,h s b e mp e n e o a e n i l me td fr mo e ta we t e r .B c u e te lw a d te r g l t n a u n s 。o e p o e s o mp e n ig t e e a — r n t ny y a s e a s h a n h e ua i s v g e e s n t r c s fi l me t r p h o h n h p a e o r b e u h a h ic r a tr lt n hp b t e ” w o e r d s me p o lmss c s t e d s o d ea i s i ewe n T o C mmi e s a d i e l ro e ai g mo h - n o t e ” n r g a p r t t a t ru n 2 ns im,man y e o yn h ol w n r e a p cs e t h i co d t e P r r n h s c tr f e vl e i l mb d i g i te f l i g t e e t :b h t e d r tra at B a c e r a y o t i a n o h s e n h y e h l g c mmi e t g l g frt ep we ,Vi a eCo o t e sr g i o r t u n o h l mmi e n l g o l g t e a d Vi a e C mmu it a t i g ds a mo iu ,t ema a e t l n s P r b n ih r n o s h n — ye 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设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是非常宏观和原则的要求。诸多具体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最根本、最首要的问题是目标和路径问题。究竟什么是新农村,新农村什么样,新农村的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路径走向目标?搞不清目标,就搞不清路径,政策选择就会进退失据,其他问题就更不好说清楚了。
一、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来理解,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减少农村,减少农民”。那么,应该如何减少农民?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资源基础和产业选择的角度分析,这个系统的经济逻辑及循环机理可以概括为“三化”:一个是“异化”,即城市化,农村变成城市;一个是“进化”,即农业现代化,传统的小农业变成现代化大农业;一个是“退化”,即生态与环保化,“什么也干不成”就归于环境保护,搞生态环保产业。(见图) ——传统农业的“进化”。资源条件好的地方改造、提升为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首先是规模化农业,规模化农业首先是特色农业。“宜瓜种瓜,宜豆种豆”,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北京郊区的西瓜水果、东北的粮食等等,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技术排挤农民”的过程,置换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 ——传统农业的“退化”。很多地方资源条件不好,甚至没有任何资源,不适宜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不适宜人居;有一些地方虽然有资源,但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等考虑,也不适宜继续农业生产,如青海西藏的“三江源”地区。这些地方的原有农业人口要逐渐大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退耕还林、还草等等。这个过程可称为“资源排挤农民”的过程。这些人口当然也要进入城市。 ——农业产业的“异化”。城市要接纳“技术排挤”和“资源排挤”出来的剩余人口,为现有农业的“进化”和“退化”提供转移空间。这就“逼迫”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城市的接纳能力。城市哪里来?哪里有那么多的城市接纳这么多的剩余人口?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扩容比新建成本要低得多,但扩容也有它的经济限度。所以“扩容”和“新建”都是需要的,要“两条腿走路”。“新建”要通过非农产业带动,农业变成工业、服务业。当然依据也是区域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 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与政策选择 有了这样的一个系统框架,“旧农村”→“新农村”的目标、路径就清晰凸现出来,战略与政策选择就有了明确的针对性。那就是,针对不同的资源状况和产业前途,要么搞城市化;要么搞特色农业、规模农业、现代农业;要么搞生态和环保,包括生态旅游。城市化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现代农业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归于生态与环境保护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要“对症下药”。 1.关于城市化的政策选择 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体两翼”。没有新城市就没有新农村。城市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条归宿和“进路”要解决的问题是,接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排挤”和“资源排挤”出来的农村剩余人口。以此反思我们现在的很多制度和政策,恰恰相反,城市不仅没有很好地接纳和吸收这些剩余人口,而是排挤农民进城。所谓的城乡分治、二元结构,说到底是“制度排挤农民”。农民工问题是“三个排挤”的集中表现。(见图) 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首要的涵义是,拆除“制度排挤农民”的藩篱,疏通阻止农民进城的制度通道。包括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等等,这是一个盘根错节的制度系统,背后最核心的是户口制度,其他所有制度对城乡所规定的不同“待遇”都是以户口为纲领的。解决户口制度问题,如果不能一下子完全放开,那么也要逐渐放松,由“硬约束→软约束→无约束”,最终彻底取消。但这个过程不能过长,应尽量缩短。 这样看,新农村建设的“战场”不只是在农村,至少有相当的分量、相当一段时间是在城市。应该有规划、有系统地调整接纳农民进城的政策。 (1)规划进城人口(主要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尽快建立起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五”计划期间,整个政府财力翻了三番。同时,通过征购土地获得的巨额收入只用于城市而没有用于农民,农民理应得到的收益没有得到,要从中拿出一部分来用于安排农民的社会保障,这是对农民土地补偿的一个核心问题。 (2)提供廉租房和低价商品房。住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物,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最大问题是根本上没有建立起一个结构健全、功能层次分明的住房保障体系。廉租房严重不足;经济适用房变味;高档住宅、别墅泛滥成灾。应该进行做根本性的结构调整,目标是:以廉租房、低档商品房为主体,占有足够的比例,保证包括进城农民在内的所有人都有房住;高档商品住房、别墅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做这个工作不存在资源和财力约束,但利益格局调整存在巨大阻力,不容低估。 (3)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医疗问题与住房问题极大地相似。急需解决长期以来的泛市场化问题,政府有责任建立起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平价医院和社区医院,与完全市场化的医院区别开来,保证所有的人都看得起病。对医院、医疗市场秩序的维护和监管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4)提供义务教育。如何解决进城农民子女入学问题对政府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中央政府和当地的城市政府应该协调共同解决。应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学校建设和调剂;当地公立学校应竭尽全力接纳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平等对待;公立学校不足应允许在城市里专门解决农民工子女基本教育的民办学校存在,并给予补贴,提供场地,给予指导和支持,不能动辄关闭。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全国一盘棋”。 (5)中等城市扩容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选择。城市化是一个梯度推移的进程:农村——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从全局看,中等城市积聚了相当的要素资源,具有一定的辐射力、吸纳力,可以把农村和特大、大城市这两端的剩余要素组合起来。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放在中等城市,以更多地吸收农村转移人口。 2.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选择 现代化就是消灭小农经济。有小农经济的地方就没有现代化,小农经济没有未来。这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基本问题。改造传统农业必须具备制度、技术、资本和教育等几个基本要素。就我们目前的情况看,涉及到几个关键性的制度变革。 (1)土地流转至关重要。在“家庭承包制”这种土地使用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化农业存在尖锐矛盾和冲突。土地得不到集中,农业就不能规模化,农民的收入也就无法提高。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城市化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个是放开户口,让农民成为城市人口,不回农村了;一个是要么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可以跨地区转移的社会保障,农民可以随身带走,回农村时即使没有了土地也能有生活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打工农民真正放弃土地,使土地向少数农户转移,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2)企业化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方向。农业规模经营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上面说的土地集约化,另一个是农民组织化。如何提高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要总结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就建立起来一直到今天还持续存在的供销合作社,早已经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市场经济中通行的“合作组织”,应该是企业性质的公司。专业化农业经营活动需要由相应规模的农工商联合企业经营和管理。这一方面要靠农民自己的创造,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调整。 (3)投入新的生产要素需要政府强力支持。农业技术进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替代劳动为主的机械技术,一种是以替代土地为主的生物技术。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提供体制激励、建立农业研究机构、新产品投入、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教育投资等等。这些要素的提供很难由企业承担,经常需要由非营利机构来开辟道路,需要政府来做工作,包括宣传、信息发布、试验推广、实际指导、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 (4)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几个重点。第一,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的地方,尤其要重视现代农业需要的农业技术教育,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化的新型农民。第二,“硬”基础设施建设中,交通是当务之急;信息化建设很紧迫;物流设施不可或缺,政府应负起责任。第三,“软”基础设施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地方更加重要,如,担保组织、仲裁组织、科技服务系统、市场秩序等,问题是很多农村成为假冒伪劣、城市积压商品的倾销市场,应该大力整顿。 3.关于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政策选择 目前的“旧农村”中有相当一部分地方,从产业发展的趋势看主要功能要归于生态环保产业,包括生态环境的维护、中草药材、旅游以及手工艺品等等。从长远看这些区域的居民应该是逐渐减少,一些地方的村落要逐渐地“自然”消亡,一些地方成为生态旅游区。事实上目前这些地方已经有很多“空壳村”。 对于这些地区,政策的核心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口迁移。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区别对待。对于水利、生态环境、邮政等需要普遍铺开,但对于公路、电网、自来水、电话、电视等设施是不是需要“村村通”就值得斟酌、需要选择。比如交通建设,很多地方没有必要搞“硬化”、搞柏油路,搞也要少搞,沙土路就可以了,过去很多乡村沙土公路“道班”维护得很好,成本低,“不耽误走道儿”。如果非要搞成柏油路、水泥路,贻患莫大焉。不仅初始投资昂贵,而且如果没有后续的养路费及其机制,两年以后就会破烂不堪,一场大水就可能冲垮,水泥、沥青就会成为破坏环境的现代垃圾。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无为而治”是最好的办法,好过盲目建设。从人口迁移的角度看,不适宜人居和要归于环境保护的地方,要鼓励居民迁移,减轻环境压力。但是“强制性搬迁”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困难的,成本极高,不到迫不得已而不为。因此“渐进性移民”就是一个理性选择,也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渐进性移民”需要多种政策共同作用,包括“无为而治”,通过人为的环境差异拉动移民。如果无选择地搞“村村通”,给出的政策信号就是鼓励在这里长期定居,事实上基础条件改善以后就更加“安土重迁”了,一旦到居民最终迁出以后剩下的就是一堆垃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得不偿失。 越是资源贫瘠、越是贫困的地方,政府越要加大教育投入。在这些地方教育肩负着扶贫和移民的功能。职业技术教育尤其要有针对性。将来要归于环境保护的地方,要通过教育使劳动力能够进入城镇谋生;剩下的一部分要搞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留下来搞生态环境建设。在资源贫瘠的地方,移民扶贫、教育扶贫要优于开发扶贫。所以还要考虑制定差别政策,城市接纳农村转移人口要适当优先安排这些地区的人口。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最后要特别强调几个观点:第一,城市化水平至少要达到70%,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可能全部为城市吸纳,我们所设想的新农村目标才有可能实现,这大约需要20—30年的时间,不能搞“大跃进”。第二,新农村建设首要的要求是“生产发展”,没有“生产发展”其他都谈不上。第三,“城乡统筹”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但核心是两个:一个是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一个是城乡均等化的义务教育。第四,适应新农村建设,必须调整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的现有职能,由为城市服务转移到为农村服务上来。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责任编辑:马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