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变更
004——我国行政区划改革设想

004——我国行政区划改革设想1行政区划是国家的一项大政,设置得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团结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长治久安的大事。
但对这样一个极重要的问题,我们建国以来却从没有很好研究过。
是不是因为我们原来的行政区划基本合理,不存在什么大问题,所以无需加以研究讨论呢?不是这么(会)[回]事。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还在沿用元明清时代的区划。
历代虽稍有变动,但基本格局不变。
这种封建王朝时代的格局,难道能适合建国四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吗?显然不是。
不适应的地方多得很。
可见,现行行政区划不是用不着予以研究讨论,而是由于过去四十年一直在忙于对付其他事务,国家多事,无暇及此。
现在国家已进入一个团结安定、加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件事就该及时地予以研讨,为实行改革作出必要的准备。
其实在解放以前的三十一一四十年代,对行政区划改革的研讨是很热闹过一阵的,各种刊物上发表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
只是当时全国实际上并没有统一过,全国性的政区改革当然只是纸上空谈。
建国以后,很快就完成了除台湾以外的统一。
可是四十年来,却从没有听到过这方面的舆论呼吁。
尽管建国后新建了三个直辖市、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一个省(海南),但这些改动就全国而言影响不大。
现在全国的一级政区,基本上还在沿用元明清几百年来的旧区划。
封建王朝划分行政区划,只考虑如何有利于当时的封建统治,而是否有利于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根本不在考虑之列,所以划成了许多不合理的区划。
最显著的莫过于陕西省。
众所周知,秦岭淮河是我国南部北部的天然分界线,在这条分界线以南以北,生产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差异。
从秦汉一直到唐宋,秦岭南北一直分属于二个不同的一级政区(岭北秦汉属内史、三辅,六朝属雍州,唐属京畿、关内,宋属陕西;岭南秦汉属汉中,六朝属益州、梁州,唐属剑南道,宋属四川之利州路),这是大体符合于自然、经济区域的。
可是到了元朝,由于这个政权是由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逐步南侵,次第吞并了西夏、金、大理、南宋而完成统一的,所以它一贯推行以北制南政策,藉以加强其统治,它不愿意秦岭以南完整地划属于一个行政区,才硬划一部分(今汉中、安康二地区)以属陕西,形成了七百年来这样一个地跨秦岭南北的极不合理的行政区划。
中国的行政区划

乡管辖的区域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 ,每个行政村下辖若干个自然村。
镇
定义
镇是一种较乡高级的农村 基层行政单位,通常拥有 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优 势。
建制与规模
镇的建制和规模相对较大 ,一般拥有较为完善的城 镇设施和公共服务。
管辖范围
镇一般管辖若干个行政村 和居委会。
民族乡
定义
民族乡是一种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建立的基层行政 单位。
历史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
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从春 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到秦汉时期的郡 县制,再到唐宋时期的道州制和元明 清时期的行省制的演变过程。
现代行政区划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 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如1949年的 大区制、1954年的省辖市、1983年的 市管县等。
行政区划的意义
01
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是行政管理的基础,有利于政府对地方行政区 域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02
社会管理
行政区划有助于社会管理,通过明确行政区域界限,减 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03
经济规划
行政区划对于经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政府对地 区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
02 省级行政区划
安徽省
简称:皖
省会:合肥
行政区划代码:340000
安徽省
行政区域面积
139600 km²
下辖地区
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52个县、45个市辖区
人口
6324.1万人(2021年常住人口)
安徽省
地理位置:华东地区
经济:安徽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 动力资源。
风景名胜:黄山、九华山等
河北省
中国的行政区划

我国现行行政区划的划分
一级
省、自治区、直辖市、 特别行政区
三级行政区划 二级 县、自治县、县级市
三级 镇 、乡
省级行政单位
(34个)
23个 省 5个 自治区 4个 直辖市 2个 特别行政区
▪ 两湖两广两河山 ▪ 四市四江福吉安 ▪ 云贵川内青藏新 ▪ 陕甘两宁加海南 ▪ 港澳是我好河山 ▪ 台归之日盼团圆
第一章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行 政 区 划 的 变 迁
行 政 区 划 的 变 迁
行 政 区 划 的 变 迁
行 政 区 划 的 变 迁
行 政 区 划 的 变 迁
行 政 区 划 的 变 迁
生活常用的地址
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门大街37号 河南省登封市白坪乡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石洞镇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仁布县仁布乡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风镇
滇、云 桂 粤
台Leabharlann 琼取用全名中的 一个或几个字
用本省的河流 或山名 用本省的历史 名称 一个省有两个 简称
简称
京、津、辽、吉、黑、苏、 浙、藏、陕、甘、青、宁、 新、港、台、内蒙古等
闽、赣、湘、皖等
冀、鲁、豫、粤、琼、渝、 蜀、黔、滇、鄂等 川或蜀、云或滇、甘或陇、 贵或黔、陕或秦 沪或申
简称的应用
濒
临 海 洋 的 省 级 行 政 单 位
北回归线穿过的省级行政单位
陆上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
省级行政区域的轮廓
巧思妙记—象形
云
广
南
东
内
蒙
古
陕
自
西
治
区
三分像七分想,越看越像,越想越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由34个省级行政区组成的国家。
这些行政区划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的地理区域和人口分布而设立的。
本文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按照地理位置和行政级别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四个层次。
1. 国家级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级行政区包括包括23个省(省级行政区)、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省级行政区:中国有23个省,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和贵州省。
(2)自治区:中国有5个自治区,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
(3)直辖市:中国有4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重庆市。
(4)特别行政区:中国有2个特别行政区,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2. 地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是中国省级行政区下的行政区划,一般由地级市和地区组成,共有三级。
(1)地级市:地级市是地级行政区划的最高级别,一般由城市和其周边地区组成。
中国有333个地级市,包括了各个省份的地级行政中心以及其他重要城市。
(2)地区:地区是省级行政区划下的一个级别,由相邻的县级行政区域组成。
地区是一个过渡性的行政区划,一些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升级为地级市。
中国有30个地区。
3. 县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是中国地级行政区下的行政区划,包括县、自治县、县级市、市辖区、特区、林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四、使用行政区划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的设立有以下几个目的:1. 政府管理:行政区划的设立使得政府更好地进行地方管辖和管理,有利于各级政府掌握本地区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
2010年中国行政区划调整公告

2010年行政区划调整公告(4)来源:区划地名司时间:2011-06-23 16:16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以原东城区、崇文区的行政区域为东城区的行政区域。
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西城区的行政区域。
2010年行政区划调整公告(5)来源:区划地名司时间:2011-06-23 16:17经国务院批准,将潞西市更名为芒市。
2010年行政区划调整公告(6)来源:区划地名司时间:2011-06-23 16:18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徐州市九里区。
将原九里区的九里街道和庞庄街道的拾东村划归徐州市鼓楼区管辖,将原九里区的火花、苏山、桃园和庞庄(不含拾东村、拾西村和昕昕居委会) 4个街道划归徐州市泉山区管辖;将原九里区的义安、利国、张集、垞城、电厂、张双楼、三河尖、拾屯8个街道以及庞庄街道的拾西村和昕昕居委会划归铜山县管辖。
撤销铜山县,设立徐州市铜山区。
铜山区人民政府驻铜山镇。
2010年行政区划调整公告(7)来源:区划地名司时间:2011-06-23 16:19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蒙自县,设立蒙自市(县级),以原蒙自县的行政区域为蒙自市的行政区域。
2010年行政区划调整公告(8)来源:区划地名司时间:2011-06-23 16:21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江西省共青城市(县级)。
将德安县茶山街道办事处、甘露镇、金湖乡,永修县江益镇和燕坊镇坪塘村、燕坊村,星子县苏家垱乡、泽泉乡划归共青城市管辖。
共青城市人民政府驻茶山街道共青大道。
共青城市由江西省直辖。
2010年行政区划调整公告(10)来源:区划地名司时间:2011-06-23 16:23经国务院批准,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2010年行政区划调整公告(12)来源:区划地名司时间:2011-06-23 16:25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文山县,设立文山市(县级),以原文山县的行政区域为文山市的行政区域。
1979年以来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变更的过程及作用――兼论中国(精)

文章编号 :1000-8462(2004 04-0449-051979年以来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变更的过程及作用———兼论中国未来行政区划改革走向Ξ范今朝(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所 , 中国浙江杭州310027摘要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 , 浙江省的行政区划调整变更频繁 , 突出表现在城市化地区和“ 市” 建制的设置上 , 变化的原因多出于经济方面 , 出于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总的来看 , 这一时期行政区划的调整对浙江省经济、社会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 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 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文章在全面梳理 1979年以来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变化过程的基础上 , 分析其起到的作用及其局限 ; 并对中国未来的行政区划走向进行分析 , 提出一些改革的政策建议。
认为 :应从上层和基层、宏观和微观、 , 一方面积极推进国家整体的行政区划改革 , 在时机成熟时修改宪法、 , 有利于建设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的行政区划体系和政府管理体制 ; , , 关注小城镇行政区划体制的创新和城市、乡村基层 (准关键词 :行政区划 ; 调整变更 ; 过程 ; 作用 ; ;中图分类号 :F928.31引言1. 1行政区划及调整变更的含义和中国当代行政区划概况行政区划是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 , 是国家权力的空间或者地域的分割和配置体系的主要方面 [1]。
行政区划调整变更的内容按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以下 6类 :建制变更 ; 行政区域界线变更 ; 行政机关驻地迁移 ; 隶属关系变更 ; 行政等级变更 ; 更名和命名。
在实际工作中 , 一个地方一次行政区划变更 , 可能只涉及上述 6类中的一项 , 也可能涉及几项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的划分 , 目前的基本依据是 1982年《宪法》第一章第 30、 31条的规定。
实践中 , 由于该规定的简略和表述上的模糊以至疏漏 , 实际已有所变通和突破。
中国全国行政区域划分

中国全国行政区域划分
中国地处东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全国行政区域划分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截至2021年,
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再下设地级市、县
级行政区和乡级行政区。
整个国家的行政区划体系是根据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制定的。
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在地理上分布广泛,包括了东部的沿海省份、中部的内陆省份以及西部的边疆地区。
其中,自治区主要是多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提供自治权利,直辖市则是直接由中央政府管辖,特别行政区则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和特殊地位。
整个行政区划体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以及政府管理提供了基础和支撑。
乡级行政区域是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主要负责乡镇的日常管理和基层民生服务。
乡级行政区通常由几个村组成,是联系国家政策和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地级市和县级行政区则在省级行政区域下设,具有一定的地方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
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经过多年的演变和调整,不断适应国家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国法律规定的行政区划(3篇)

第1篇一、引言行政区划是国家对领土进行管理和组织的一种基本形式,是行政区域划分的简称。
行政区划的设置和调整,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行政区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行政区划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法律规定的行政区划。
二、行政区划的种类我国行政区划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省级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2.地级行政区划:包括地级市、自治州、盟。
3.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
4.乡级行政区划:包括乡、镇、街道。
三、行政区划的设置和调整1.设置原则我国行政区划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1)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3)有利于行政管理和社会稳定;(4)有利于历史、文化和地理条件的保持。
2.调整程序行政区划的调整需要经过以下程序:(1)提出调整方案;(2)征求意见;(3)上报国务院审批;(4)公告实施。
四、行政区划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该法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职权、工作程序等作出了规定,为行政区划提供了法律依据。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管理条例》该条例明确了行政区划的设置、调整、命名、变更等具体规定,为行政区划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古代行政区划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设有州、郡、县等行政单位。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行政区划逐渐完善。
2.近代行政区划鸦片战争后,我国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行政区划变更中国行政区划的雏形从夏朝建立国家就开始了。
《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
豫州是中心,其他州环绕豫州。
到了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建立了诸侯国。
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则是萌芽发展于春秋时期,到秦朝建立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
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州郡时期(先秦、秦朝、西汉、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道路时期(唐朝、宋朝、辽国金国)行省时期(元朝、明朝、清朝、民国)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在不同的朝代同一政区其管辖范围并不见得相同,即使是同一朝代,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有:有利于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巩固国防,照顾到自然条件和历史状况。
中国宪法和法律严格规定了行政区划变更的法律程序:第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报全国人大审议决定。
第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界限的变更,报国务院审批;自治区、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改变,报国务院审批;自治区、自治县的行政区域接线的变更,县、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报国务院审批。
第三,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四,乡、民族乡、镇的建立撤销、更名和行政区域界限的变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古代--州郡时期先秦在夏商周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
直到夏朝建立,中国行政规划才渐渐萌芽。
对于先秦时期行政规划有"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其中以"九州"之说较为有名。
它是传说中夏朝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
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但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
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先秦行政区划(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3)《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无梁州、徐州;(4)《尔雅·释地》有幽州、并州、营州,无梁州、青州、徐州。
商朝、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天子拥有天下、诸侯拥有国、士大夫拥有采邑",整个商、周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
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
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灭齐国,秦皇朝建立。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于秦秦朝行政区划始皇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秦朝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以郡统县。
秦始皇在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到秦末增加到40多个郡。
县共有1000多个,一个郡一般管十几到二三十个县。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早在公元前688年(春秋初期),秦国便设立了县。
《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
就是说在春秋初,秦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首先设立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
接着,楚、晋等国亦置县。
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关于郡的记载见于《国语·晋语》。
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子挚讲,"君实有郡县"。
意思是说,晋国犹如秦国的郡县。
这是鲁僖公九年(前651年)的事,说明秦国在公元前651年即春秋前期已置有"郡"。
战国时代,郡的设置增多。
例如,《史记·秦本纪》记载,惠文王十年(前328年)"魏纳上郡十五县";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西汉到了汉朝,有些郡分封给诸侯王,称为王国。
汉朝初年诸侯王掌有王国的实权,一国可以有几个郡。
汉初,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
先封"异姓七国"(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长沙除外)的过程中建立"同姓九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实行了郡、国并存制。
虽然刘邦通过各种途径除去了韩信、英布等大部分的异姓王,但仍设立了九个刘姓诸侯王以为朝廷之援。
此时的诸侯国实力强大,有独立的军事政治体制与职权,而且多数跨数郡之地,大者甚至有四至六郡。
天下六十余郡,有四十余郡在各诸侯王手中,而汉天子所掌握的郡尚不足二十。
西汉行政区划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朝廷多次设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最终爆发了"西汉七国之乱"。
汉廷平定诸王叛乱后,通过推恩令等手段乘势削减诸侯王国领土,撤销了诸侯王的统治权,规定一国只能管一郡,王国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和国在行政区划制度上已没有了区别,不同的只是名称而已。
而且诸王的军政权力也被剥夺,仅保留其在封地内的财政收入(王国的税收不交给朝廷)。
国内基本安定的情况下,汉武帝朝大幅拓展了国土疆域,在北方、西北、西南地区都控制了中华文明之前从未到达的区域。
面对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辽阔疆域,武帝除了增设郡县外,还建立了刺史制度,把全国的郡国分为13个刺史部,另外首都附近的7个郡称为司隶校尉部,这是一种监察区域,并不是行政区域,刺史只负责监察地方长官,不管地方行政。
这些刺史部的名称大多以《禹贡》、《职方》里的州名命名,所以当时人常称一部为一州,进而形成了刺史部或"州"的概念。
虽然此时的州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划,但是它可以有效的将朝廷直接管理的对象从一百多个郡国单位,缩减到十几个州的单位,对今后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后期全国有103个郡、国,其中除三辅(沿京畿地区的三郡)外,有郡80、国20;大郡领县三、五十个,大国领县最多十余个,小国仅领县三、四个。
可见,西汉末年郡和国级别虽相同,实际上是郡大国小。
西汉还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执掌西域军政大权。
东汉东汉行政区划,在汉光武帝刘秀时确定,基本沿用了西汉的郡县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体制,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
与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隶校尉部于其余十二州并列,将北方的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将南方的交趾改名为交州。
到东汉中期,又在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属国,相当于郡一级的政区。
东汉行政区划州在东汉并不是一级行政区划。
直到东汉末年,州刺史仍然只是没有固定治所的高级监察官吏,而且最初品秩只有六百石,甚至不如县令。
但到了黄巾之乱后,汉灵帝为了对抗各地黄巾军余部及其它叛乱势力,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
而且刺史与州牧被授权统一掌管一州实际军政大权,最终促成了天下分裂割据的局面和三国时代的出现。
州牧与刺史因此成为东汉末年第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权位在太守之上,而刺史有功往往可以晋升州牧。
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
东汉末,曹操又倡复"九州说",废幽、并两州,合入冀州;省去司隶校尉部和凉州,并为雍州;弃交州,分入荆、益两州。
全国仅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9州。
三国三国行政区划制度与东汉末年极为相似,唯各州刺史、州牧的权利进一步增大,三国机要人物诸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都曾担任州牧。
三国行政区划州的划分,以东汉十三州为基础,但是又有少数拆分州郡的情况。
194年,东汉将凉州东部与司隶西部合成雍州,213年,凉州被并入雍州,但到220年曹魏又恢复凉州。
荆州、扬州长期被曹魏与东吴分占,而且由于其本来面积广大,所以增设了大量郡置。
226年,东吴从交州中分出广州,后取消,后又复设。
蜀汉灭亡后,晋在269年左右从益州中分出梁州,之后又在南中设立宁州,从雍、凉、梁中又分出秦州,从幽州中分出平州,最后加上东吴的交州、广州,形成统一初年的十九州格局。
三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三个国家都号称是正统,且名义上的目标都是统一天下。
其中蜀汉虽然偏居中国的西南部,但是其势力的很多重要人物的祖籍或故乡都在中国北方。
于是他们被封侯时,其封地很多是其籍贯所在地,实际根本不可能获得曹魏境内的封邑的收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虚封"、"遥领"的列侯。
最著名的如丞相诸葛亮被封"武乡侯",武乡是其故乡徐州琅邪郡的侯国。
此外,蜀汉还有为侯设县的情况,如关羽曾被东汉封为"汉寿亭侯",刘备入蜀后改葭萌县为汉寿县。
张飞的"西乡侯"封邑汉中郡西乡县,也是因侯而名。
晋朝西晋行政区划,继续承袭了东汉末年奠定的州、郡、县三级制。
晋武帝结束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乱,于是对天下州郡重新进行合并划分,但是基本保留了三国的州制,对于原蜀汉和辽东等较难管控的地区实行进一步的划分,建立了十九个州。
但是西晋的统一十分短暂,仅三十多年后就面临灭亡的局面,在此期间又分出了两个州,最终灭亡时共有二十一州。
晋朝行政区划三国时魏有十二州,吴有四州,蜀有一州,西晋将吴、魏分治的荆州、扬州合并,得十五州。
晋武帝从原凉州中分出了秦州,从益州分出了梁州、宁州,从幽州分出了平州,共计十九州。
晋惠帝分荆、扬置江州,晋怀帝分荆、江、广三州置湘州,最终得二十一州。
西晋的诸侯王体制与前几朝有很大区别,虽然仍然有自己的封地,但是却不"就国",而是继续在朝廷任职。
于是虽然各王在自己封地的权力与东汉、三国时一样,仅限于财政收入而无任何实权,但他们在朝廷掌握的政权兵权却成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终,日渐权大的诸王引起了"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宋、齐、梁、陈先后承袭,社会局势一直不安宁,正如《宋书·州郡志》所说的:"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