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计划
全民健身工作实施计划

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着眼体育强市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体育强市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城乡居民健身更加便利,体育健身意识、体育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具有地域特色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丰富多元,科学健身指导更加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2%,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以上。
二、主要任务(一)加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提高有效供给能力1.完善健身场地设施网络。
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彰显特色、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开展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加快完善区市县(先导区)、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落实国家关于城市体育用地建设指标,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利用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厂房等场地,因地制宜布局口袋式体育公园、健身苑点、球类设施等小型多样的健身设施。
支持在商业街区、园区、文化和旅游场所等区域配套健身设施。
加强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标准配建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的管理。
优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布局,促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
2.推进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
结合城市定位,逐步推进健身场地设施向系统化、时尚化、智慧化方向发展,积极打造优质、专业、生态和谐的健身场景。
支持区(市)县级游泳馆、体育场、体育公园建设,到2025年,每个区市县(先导区)新建或改扩建1个以上大型特色健身广场或大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建有1个特色体育公园。
结合“山海相依、城水相融”的自然景观特色,加快沿海沿湾活力绿道、半山漫道、滨河运动绿道建设,完善海洋公共体育设施、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市体育主题元素,构建体验丰富的慢行和健身系统,形成生态健身休闲带。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07.18•【文号】国发〔2021〕11号•【施行日期】2021.07.1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2021年7月18日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增多,人民群众通过健身促进健康的热情日益高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同时,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依据《全民健身条例》,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案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案1. 前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
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提出的一个计划,旨在推广全民健身运动,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健康与身体素质。
本文就是关于如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方案。
2. 实施目标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推广全民健身意识和运动文化;•培养体育运动爱好者,并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提升全民健身场所的数量和质量。
3. 实施策略按实施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3.1 推广全民健身意识和运动文化•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活动,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和全民健身政策。
•开设全民健身微信公众号,并发布相关健身知识和动态。
•在中小学校园开展全民健身教育,提高青少年健身意识和运动水平。
3.2 培养体育运动爱好者,并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鼓励各行各业人员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针对不同群体推出不同的健身计划,满足各人的健身需求。
•举办健身比赛和运动会,增强人们的竞技和体验性。
3.3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提升全民健身场所的数量和质量•支持地方政府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并提升公共体育场所管理和维护水平。
•加强与社区、学校、企业等合作,建设多功能的全民健身场所。
•搭建健身APP和平台,提供健身课程和实时运动数据。
4. 实施方法为了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建立并完善全民健身计划管理机制,确立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
•制定并发布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细则,统一行动标准和管理。
•加大财政投入,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计划。
5. 实施效果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社会健身意识得到提高,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普及。
•体育运动爱好者日益增多,健身标准逐步提高。
•公共体育场所得到加强和完善,现代化体育场馆逐渐增多。
6. 结语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事业,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共同协力推进。
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方案

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方案为了促进全民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水平,我国制定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本文将就该计划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项目概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旨在提高全民运动水平,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
二、项目目标1. 提高健康意识:通过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增强全民健康意识,引导群众重视健康问题。
2. 建设健身设施:加大对公共健身场所的投资,改善健身设施的硬件条件,提供更好的运动环境。
3. 提供健身服务:推动健身产业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健身项目和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健身需求。
4. 引导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组织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高社会对全民健身的关注和支持。
三、项目实施方案1. 加强宣传: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2. 建设公共健身场所:增加公共健身场所的数量和规模,改善设施条件,包括运动场、健身房等。
3. 推广健身项目:通过开展各类健身活动,如健身操、瑜伽、篮球、足球等,吸引更多人参与,提高运动水平。
4. 健身服务优化:提供优质的健身服务,包括健身指导、体能测试、康复训练等,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5. 引导社会参与:与社会各界合作,鼓励各类组织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如健身比赛、健康讲座等,增强社会支持度。
四、预期效果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实施,预计将带来以下效果:1. 全民健康意识提高:通过推广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全民关注健康问题的意识,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共识。
2. 运动水平提升:通过加强健身设施建设和推广健身项目,提高全民的运动水平和体能素质。
3. 健身服务质量提升:优化健身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专业、高质量的健身指导和训练服务。
4. 社会参与度增加:引导社会各界组织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扩大全民健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参与度。
五、实施计划的具体步骤1. 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总体框架和目标。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案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案
全民健身计划是中国政府重要推行的民生工程。
以下是实施全
民健身计划的方案:
1. 制定政策法规:政府部门应制定降低体育负担、加强发展体
育事业的法规,对全民健身计划进行正式的立法。
2. 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政府应加强体育场馆、公共健身场所和
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开放,普及更多便民健身设施。
3. 组织体育赛事:政府应加强并组织举办各类社会体育赛事,
激发全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创建体育文化氛围。
4. 加强体育训练: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应加强职业、业余
体育训练,提高广大人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技能水平。
5. 推广体育运动:推广全民的健身运动项目,加强运动员的体
育技能普及和技术水平提高。
6. 优化健身活动:引导和鼓励广大人民积极参与到健身活动中,并倡导科学、健康和有益的健身方法。
基本实现健身活动及体育赛
事为广大人民应有的权益。
7. 加强体育宣传:利用多种媒体宣传推广体育事业的成就和全
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意义,为全社区、全县人民提供全方面的体育知
识服务,激发更广泛的体育爱好者的兴趣。
2024年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4年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一、引言全民健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也是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高广大市民的体质素质和生活质量,制定2024年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以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2024年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增加全民健身活动参与率,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普及,实现健康城市的建设目标。
三、具体措施1.推进健身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增加体育场馆、健身房、运动场等设施的数量和质量。
鼓励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建设体育场地,提供条件供市民进行各类活动。
加强对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市民能够安全、便捷地进行全民健身活动。
2.增加全民健身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太极拳、瑜伽、舞蹈等传统文化健身项目,以及户外徒步、登山、骑行等项目。
通过举办运动赛事、健身展示和培训班等形式,增加市民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
3.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培养市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鼓励市民养成定期锻炼身体、科学饮食、合理作息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加强体育课程的培养,促进校园体育的发展。
4.加强健身人才培养组织培训健身指导员、教练员,提高健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健身教练员、健身培训师等职称评定工作,提供更好的晋升和薪酬待遇。
5.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身设施和全民健身活动的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全民健身活动的质量和安全。
加强对全民健身场所和设施的日常巡查和维护,及时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
鼓励市民通过公众电话、网站等渠道对健身设施和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全民健身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四、政策保障1.加大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全民健身设施的需求。
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关于全民健身实施计划(X—X年)有关要求,结合X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切实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
二、总体目标力争到X年,全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0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20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形成社区10分钟、乡镇15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以上,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重点任务(一)加快全民健身基础建设。
建成市体育中心,开工建设望王山运动公园二期项目。
推进县(区)“一场一馆一池一中心”建设,建设一批城市社区、居住小区等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居住小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覆盖。
加快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和健身休闲广场建设,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覆盖,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打造一批国际品牌赛事,以创建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城市为目标,办好国际山地马拉松、山地自行车、山地网球、山地定向等品牌赛事。
培育区域特色体育,以秦岭大X地域和人文风情为主,举办X山户外运动会、巴人新春登高节、驷(马)玉(堂)环线钓鱼赛、环光雾山诺水河山地自行车赛。
推广传统体育项目,广泛组织龙舟、舞龙舞狮、传统武术、健身操(舞)、健身气功、健身秧歌、健身腰鼓、太极拳(剑)、排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不断满足各类人群的健身需求。
(三)发展壮大社会体育组织。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按照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原则,积极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增强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9.20•【字号】武政〔2022〕24号•【施行日期】2022.09.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健康促进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武政〔2022〕2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2022年9月20日武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鄂政发〔2021〕38号)精神,进一步增强市民健身意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抓手,积极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12分钟体育健身圈”更加完善,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保持在4名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100亿元,体育消费规模达到260亿元。
二、重点任务(一)加快体育公共设施建设1.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布局。
加快推进《武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落地实施,对照相关标准规范和群众需求,坚持绿色、低碳、实用的建设理念,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市构建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施计划 (讨论稿)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全民参与,旨在保障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包括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和健身服务等内容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加速提升我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按照《河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 年)》、《洛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 年)》要求,现就构建我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如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四
高一强一率先”目标和“9+2”工作布局,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为根本目标,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二是确保基本,突出普惠;三是因地制宜,重可持续;四是供给改革,创新模式。通过与“互联网+体育”新模式相结合,与深化体育领域改革、加速体育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总体目标和全面建设洛阳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贡献力量。 二、目标任务 到2019年,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均衡普惠、便捷高效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公共体育服务覆盖面稳步提高,市民基本体育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切实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1、提升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成城市区“10 分钟体育健身圈”,县、乡、村“15 分钟体育健身圈”。 2、推动县级政府所在地“两场三馆”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争全市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超过1.8平方米。 3、建成“层次分明、门类齐全、覆盖城乡、充满活力”的体育社团网络,市级协会达到40个,每个县区体育协会不少于15个,每个乡镇建成综合文体站,全市每2千人拥有1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 4、举办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市级每年组织全民健身竞赛与活动不少于50次,县区每年组织全民健身竞赛与活动不少于15次。 5、完善科学健身指导体系,举办免费普及性健身知识讲座;提升市级国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完善市、县(市)国民体质测试指导站,每年免费提供体质测试人数不少于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三;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万人以上;全市每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均有3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服务。 6、依靠“互联网+”,建成“智慧体育”平台,一是创新健身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方式;二是打造集“场地查询预订、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教练培训”为一体的一站式健身服务,给群众健身提供便利。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组织体系,拓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渠道 1、强化政府供给。进一步加强市、县(区)政府两级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机制,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认真落实《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洛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部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的通知》,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2、创新基层文化体育管理机制,增强乡镇(街道)体育服务职能。结合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综合文化体育站(中心)建设,全市每个镇(街道)配备专兼职的体育管理人员不少于1人,巩固和提升体育为民服务的组织保障,统筹资源,营造人人参与的健身和谐环境。 3、培育和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大力引导、培育、扶持体育社团、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等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创新体育社会组织改革,促进规范有序发展,严格执行年检等制度,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运营。全市所有县区实现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至少12个体育单项协会的全覆盖。 4、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5、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拓宽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渠道,加大在市、县级培训基地和市委党校的培训规模。按照年度培训方案,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继续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利用智慧体育平台,完善全民健身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推动局属体育学校教练、体育运动队、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到基层教、学、帮、带,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 (二)多层次布局,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根据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加快全民健身公共场地建设,协调推进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投资等方式,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体育场馆。加快足球运动和冰雪运动场地建设。推进新建居住区按要求建设体育场地,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重点打造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15分钟健身圈。 1、在中心城市区,一是推进城市一中心四河(洛阳市体育中心、洛河、伊河、瀍河、涧河)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和完善市体育中心的功能和环境;推动四河沿岸规划、增建便民的体育设施,做好洛浦体育公园、老城体育公园等户外运动主题公园建设。二是合理布局城市区社区及街道绿地体育设施,提升和更新现有体育设施,创建一批设施完善、活动丰富、服务优质的体育示范社区。 2、在县城,完善各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雪炭工程)功能,推进县级“两场三馆”建设(公共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综合馆),合理布局多功能运动场和户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其中,每5-10万人设1个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左右);每3-5万人设1个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左右)。 3、加大公共体育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各乡镇、行政村按《洛阳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建设体育设施,继续实施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确保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倾斜,支持和引导贫困、薄弱地区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不断缩小区域间差距。 4、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率不低于70%。 (三)注重多元化,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全民活动。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1、实施品牌战略,发挥优势品牌在全民健身中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实施一市一品牌、一县(区)一特色、一乡(镇)一亮点、一村(社区)一项目的“四个一”精品带动工程。继续做好节庆期间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突出办好全民健身活动月和全民健身日活动。进一步开展我市元旦长跑、“牡丹杯”门球邀请赛、“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名人围棋邀请赛等品牌活动,进一步扩大赛事影响,延伸赛事效应,提高市民参与度。支持各县(市、区)结合本地文化、旅游、休闲等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国际国内影响和可持续性的品牌赛事。 2、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经常举办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积极搭建全民健身活动展示平台,市、各县(市、区)每四年,镇(街道)每两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全民健身节。县区每年组织全民健身竞赛与活动不少于15次。乡镇(街道)每年组织全民健身竞赛与活动不少于12次。每个村(社区)每年组织全民健身竞赛与活动不少于10次。 3、激发市场活力,为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赛事创造便利条件,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体育组织等新兴活动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的作用。大力发展健身走(跑)、健身操舞、广场舞、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项目。积极扶持推广体现洛阳传统文化和地理人文特征的太极拳、南无拳、健身气功、门球、柔力球、气排球、抖空竹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4、加强部门联动,发挥文明办、市直工委、总工会、教育局、民政局、农业局、团市委、妇联、残联等单位的作用,举办各类人群、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开展工间操、广播操等日常体育锻炼活动。 5、组织承办篮球、足球、排球等高水平体育赛事,不断满足市民观看高水平体育竞技和表演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健身,努力使健身成为百姓的生活方式。 (四)普及科学性,引导全民健身常态化专业化。 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加大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性指导,提高个人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形成遍布城乡、科学有效、机动灵活的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网络。 1、实施体育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公共体育服务人员轮训计划,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县(市、区)体育部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免费举办普及性体育知识、健身知识培训讲座,县区每年不少于4次,乡镇(街道)每年不少于11次,通过培训让更多群众了解全民健身、懂得科学健身的方法。 2、充实和完善洛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师资库,鼓励和支持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体育专业毕业学生,充实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依托各类体育协会、体育学校、指导员培训基地加强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提升体育社会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全市每年培训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800人,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继续再培训不少于1200人。 3、提升洛阳市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标准化建设,并加大基层体质测试指导站投入,在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面开展公益性体质健康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工作,使受测群众及时了解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并开具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运动处方。每年全市监测人数不少于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三。 (五)融合智慧化,创新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 针对全民健身项目特征,搭建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实现数据采集统计、政府管理等功能目标。运用手机客户端、电脑客户端等将全民健身工作多维度连接,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科学化水平,促使全民健身与社会融合发展。重点做好“洛阳全民健身云平台”服务终端系统的开发和运营,通过健身场地查询预订、体育器材管理巡修、体育组织管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