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试题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中国社科院吴伟教授在《历史学科与历史素养》一文中,对历史学科素养这样表述:“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如果说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源泉,那么,学科能力就是依托,是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保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历史课程作过如下定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可见,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只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应该立足于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素养的熏陶。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扎实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感悟,把学科知识转化为科学认识,从而真正起到“读史明智”的作用。

《2014年高考考试大纲历史(课标版)》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

因此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即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具体表现在高中阶段历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高考的要求即为考纲规定的考试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二、从高考题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

如何实现历史学科作为培养公民素养的基础性学科要求,同时面向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

核心

素养

素养构成具体要求

历史思维和感悟发现

问题

获取解读信息阅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分析

问题

调动运用知识学科知识、基本原理、学术观点、迁移能力、知识联

系、逻辑思维、知识整合

描述阐释事物

解决

问题

论证探讨问题

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逻辑思维、整合观

点、总结规律。

试从2015年全国卷Ⅰ试题为例分析怎么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具体落实这些能力要求。

1、阅读能力。教材是第一手阅读材料,学生要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通过从阅读培养把握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的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词,尽可能多的提取信息,归纳材料要点,会根据语境寻找材料的主旨。教学中坚持多年来的做法,学案编写与试题选编的基本要求是提供符合学习需要的材料,有目的的强化学习的内容的同时学会阅读把握材料,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提炼材料观点的方法和习惯。培养读书习惯。

例(15年全国卷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收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本题主要抓住设问中“背景”一词,不能理解为“目的”,就能正确选择。

例(15年全国卷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本题阅读中抓住关键信息“民间崇拜”“朝廷认可”,也可以排除干扰。

例(15年全国卷Ⅰ·32)、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称体现的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本题阅读“体现的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信息即可。

例(15年全国卷Ⅰ·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

其中规定凡是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定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本题阅读材料即可理解为社会福利制度、保险制度相关,难度较低。

2、学科知识。历史学科知识是能力要求的基石。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对历史知识的把握重在掌握历史基本线索、阶段特征;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联系。实际教学中需要熟悉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识记重大的时间,重要的结论;构建知识框架。为知识的迁移、还原打好基础。培养记忆习惯。

例(15年全国卷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依据本题设问中“战国”时间,定位战国小农经济的形成时期,可做出正确选择。

例(15年全国卷Ⅰ·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依据本题设问中“1852”时间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联想到自然经济抵制作用。

例(15年全国卷Ⅰ·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属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重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消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依据本题“1933——1937”阶段特征,民族矛盾上升、港口要塞信息可以明白是对外的表现,直接排出了国内因素的答案。

例(15年全国卷Ⅰ·31)、图5为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

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

较,据此我们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胃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依据本题“一五计划”信息定位建国初

期经济建设时期,再看增速较大,对照

选项可以确定。

3、基本原理。主要史学范式(史观):(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知道史料的分类(实物、文献、口述史料、图片影像资料等,以及第一手第二手史料的区分)。获取史料的途径(查阅、采访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