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17年8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当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不再以历史的教学与研 究为其生涯的时候,以往的历史学习留给他什么 样的价值观、品质和能力,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用, 并能够带给他们成功的人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 养就是要完成这样的任务。
学业质量层级划分依据:核心素养
A.课程标准中对学业质量的表述:
•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之后 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 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 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 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的水 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史料实证: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 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 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 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 自己的观点。
•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 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 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 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 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史料实证
究 历 史
所有历史叙述都是一种基 于对过去事情的理解而进 行的解释,是基本能力和 主要指标
历史解释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形成的
家国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
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建落 构实 正立 确德 的树 历人 史的 认任 识务
• 因此,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 育要回答的问题是:
• 我们的学生,到底要学什么?或, • 我们的教师,到底要教什么?
历史,到底要学什么?或,历史,到底要教什么?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讨论稿)(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开题报告材料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开题报告材料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一一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国家发展和教育改革进入新时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改造国民性提升国民素质。

这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任务、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个任务和要求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0世纪80年代开始,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0年国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为此2014年4月25日,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0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

2017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并进行了详细解读。

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依托基本的历史知识,综合性的运用历史学科能力和方法,对于历史现象和史实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评价,总结过去、指导现在、展望未来,它是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总体展示和终极归宿。

4、国家推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就是考试,随着中考、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在历史学科的考查中体现学科能力、反应学科素养的题目比比皆是。

5、互联技术发展、新经济形态的出现是未来相当长时间的主流,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求每一个社会个体必须具有极强的综合素养。

二、意义:1、在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是顺应国家发展和教育改革和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

2、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就成为历史教学和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历史教学研究和实践首要任务。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以鸦片战争为例概述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以鸦片战争为例概述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史料一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中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会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我们可以从史料一中反思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影响。
这里是湖南新晃一中彭敏关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系列微课。这节的内容是以鸦片战争为例综述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在学完历史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二)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比如掌握鸦片战争,首先知道这一历史事件是发生在中国晚清专制政府统治的19世纪中期(即公元1840年),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确立、工业经济已经发展的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概述》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基本信息
设计者:彭敏
制作时间:2017年8月
教材信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6.9)《高考考纲》
单元: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点名称: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课型:新授型
教学对象:高一、高二、高三
设计时间长度:8分钟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完整版)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简介这份文档旨在探讨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并提高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

通过掌握以下核心素养,学生将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素养一:知识储备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项是充分掌握历史知识储备。

学生应该通过系统研究历史课程,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

他们应该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素养二:历史思维高中学生需要培养历史思维的素养。

历史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生应该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和影响,并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问题。

素养三:历史研究能力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三项是历史研究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有效地收集、整理和评估历史资料。

他们应该了解如何使用各种资源来获取有关历史的信息,并能够将这些信息应用于历史研究和分析中。

素养四:历史沟通能力高中学生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历史沟通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以清晰准确的方式表达历史观点和观点,并能够有效地与他人进行历史讨论和辩论。

学生还应该学会如何有效地撰写历史分析和评论,并能够运用正确的历史术语和论证方法。

素养五:历史意识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后一项是培养历史意识。

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历史对当前世界的影响,并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他们应该发展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总结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知识储备、历史思维、历史研究能力、历史沟通能力和历史意识。

通过培养和提高这些核心素养,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并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希望本文对学生们提升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所帮助。

(完整版)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历史研究者在研究和研究历史学科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这些素质和能力不仅有助于历史研究者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1. 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项要求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理解能力。

历史研究者应具备广泛的历史知识,涵盖不同历史时期、地区和文化。

他们应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后果,并且能够就历史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解释。

2. 批判思维与分析能力历史研究者还应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他们应该具备辨别历史文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的能力,并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和影响,从而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

3. 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历史研究者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写作能力。

他们应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观点,并能够将复杂的历史概念和观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写作出来。

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历史研究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历史研究成果和理解。

4. 跨学科思维与综合能力历史研究者还应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他们应能够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文学、哲学、政治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多个维度。

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

5. 信息素养与独立研究能力历史研究者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独立研究能力。

他们应能够有效地搜索、筛选和评估历史文献和资料,以支持自己的历史研究和研究。

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独立研究能力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历史知识,并保持对历史学科的持续研究热情。

结论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历史学习者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具备这些核心素养的历史学习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并能够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和见解。

同时,他们也能够在批判思维、沟通表达、跨学科思维和信息素养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更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历史、洞察社会发展规律的关键。

这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它让我们明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例如,在古代中国,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从而促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了井田制,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体现。

而当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长远来看,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又反映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学习历史,我们必须要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比如,当我们研究工业革命时,就需要明确它首先在 18 世纪的英国兴起,然后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

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这些都会对历史事件的发展产生影响。

只有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中,我们才能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但史料也有真伪之分。

例如,有些野史传说虽然情节生动,但缺乏可靠的证据支持,不能被当作确凿的历史事实。

而像官方的史书、出土的文物、当事人的日记等,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通过对各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

比如,通过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必须基于充分的史料证据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Key Competences到Key Competencies究竟要解决什 么问题(是综合的、核心的能力?还是素养?); • 由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构建21st Century Themes究竟着眼什么(学科做得到和做不到的?); • 为什么不再强调core skills而是过渡到critical competencies或domain-specific literacy(哪些东西 不用学/一做便会,哪些东西则必须在学校习得?)
学校“历史教育”必须回应现实的挑战
• 人们对历史一向好奇,但从来都是很无知的(当我们的历史知识 只限定在教科书范围时,才会觉得或自信自己什么都知道……) • 普及历史知识最简易的办法就是讲故事,但热衷于讲故事和沉迷 于听故事的人,都忽略批判性思考,使历史教育极易等于宣传( 像百家讲坛、档案、探索这类节目在本质上和过去的评书先生一 样,或可为宣传工具——最喜闻乐见的东西往往都是娱乐性的) • 历史思维必须让学习者接触真相/材料,历史“故事”不是讲出 来的,而是用真相/材料建构的(当人们认为历史就是引人入胜 的故事时,历史教育就还没有开始……) • 历史教育皆体现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意志(没有谁可以回避……)
——顾明远《为素质教育正名》《课程教材教法》15/03
问题三:基础—目标—行动
• 历史教育的定位(谁在学?—为什么学?—作为公民(的人)需 要怎样的历史学科学习?……); • 历史教育的任务(面向谁?做什么?—作为公民(的人)学历史 有何用?); • 历史教育的价值(公民的/大众的历史教育?作为公民(的人) 能否行动/学历史与不学历史在思考和行为方面有何不同?)
从顶层设计看 • 课程结构:《纲要》 (01年)—立德树人(14年) …… •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01~11年)—核心素养(15~16年)…… 从学理方面看
• 全球是否存在一个都讲“核心素养”(OECD)的局面…… • 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育为什么特别强调“能力”而非“素养”…… • ……
结合(PPT1)概念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历史教师的四个世界》《“教好”常识是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任务》《
中史参》 16/06/11
我理解的学校历史教育是:
• 定义:历史(学科)教育要针对人的关键能力(如判断 /理解/反思(批判性思考) • 目标:有知识、有主见的/视野、有独立行为力的公民 (主要通过阅读、探究、表现等手段) • 维度:历史思考;历史方法;(实践性的)行动 • 问题:为什么不能把基础教育中的历史教育作成 “史学的教育”(或普及+专业)
我的一点经验和体悟
• 1983年在161中教学——“讲故事”不靠谱(应该让学生学会读书 和思考……历史教师的义务:让学生拥有历史知识) • 1993年在日本学习——课要让学生有“共感”(感知和感悟:学 生既需要像史学家一样思考,重要的还在于允许其基于材料形成 自己的见解……历史教学的任务:讲的漂亮已经过时了) • 2006年在日本学习——视野改变思维方式(经历和经验是历史教 师的财富,别太自信自己所知道的/中学历史知识:宽泛、板直 、固化……) • 2007年启动新课标修订——个人的智识能源和生命能量是平衡而 有限的(清醒、理性的思考是由沉思、眼界换来的洞察)
我的一点经验和体悟
• 大道至简:精简设计、材料、讲述——重点放在学科解决问题 的思维过程 • 大巧若拙:基于历史学科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自然成器, 不造异端”——重点是让学生有求知兴趣、求真的 能力 • 大音必希:教师太强势,学生易顺从;教师愈强解,学生愈偏见 ——重点是指导学生把握更全面、有力的看问题的 视角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从时间角度看: • 1999年底,启动课改;2000年,义教“课标” 招标/研制;01年,出台义教“课标”并实验, 2005年全面推行;2003年,出台高中“课标” ,04年实验,到2012年基本覆盖/内地。 • 2007/08年,启动义教“课标”修订,2011年 出台义教新“课标”;高中“课标”至今未公布
可以断定: • 其意涵过去的历史教学亦然,只是解释视角不同及对内 涵阐发的深浅度有所变化(特征:传统+现实); • 历史学科的道德性/思想性进一步加强,突出教化功能 ,思想性/价值观是第一性的(特点:立德树人); • 以“核心素养”取代“三维目标” (焦点:操作难度 );
学习与思考:素养
• • • • •
何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1)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 释、历史价值观; • (2)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 释、家国情怀 • 核心理念—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 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 价值观—家国情怀
按照《征求意见稿》对五大核心素养 的界定和内涵解释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不是什么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赵亚夫
2017.7.17
知道“不是什么”或许才能理解“是什么”
问题一:词源—概念—理解 • Key Competences、Key Competencies(综合能力、胜任力或与 素质特征=?核心素养); •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21世纪能力);21st Century Themes(21世纪主题); • core skills(核心技能-能力);critical competencies(关 键能力);domain-specific literacy(特定史解释 家国情怀
是不是太复杂了!太难了!
为什么在中学要搞出这样一个如此复杂 、且又说不清楚的“学科核心素养”呢?
———熊巧艺、赵亚夫《核心素养概念辨析》《中史参》16/12
问题二:语境—解读—应用
• 素质-素养(“素养”“养成”?习惯—学理?); •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育?!素质-应试); • 一般素养-核心素养(核心?关键?);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品质-关键能力(品质?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