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综述.

合集下载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一、概述全球变化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多个方面,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海平面上升等。

这些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变化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对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预测未来变化趋势以及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气候变化方面,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科学家们通过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揭示了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趋势。

同时,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和加剧也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挑战。

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极端气候事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

生物多样性变化方面,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

全球变化研究通过监测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评估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碳循环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全球变化研究通过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等手段,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动态过程,评估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海洋热膨胀和冰川融化等因素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对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全球变化研究通过监测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和趋势,预测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可能情景,为沿海地区应对海平面上升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而言,全球变化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全球变化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全球变化定义与背景全球变化,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地球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圈)在长时间尺度下的相互作用及其引发的全球尺度的环境变化。

气候变化对企业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气候变化对企业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气候变化对企业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气候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1.能源成本上升: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政府可能会采取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企业需要更多地投入到环保技术和设备上,这将导致企业的能源成本上升。

2.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一些资源的短缺,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这将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3.市场需求变化: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消费者对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可能会增加,这将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定位带来一定的影响。

4.风险管理: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洪水、干旱等,这将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企业需要加强风险管理。

5.政策变化:政府可能会采取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这将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企业需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企业需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加强风险管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生态文明与气候治理——第三届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生态文明与气候治理——第三届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都 坚 守这一原 则 。 在此 次 大会 中 , 美 国威 德 勒 大 学 的 B r o w n教
戈华清 , 史 军
( 南 京信息 工程 大学 , 南京 2 1 0 0 4 4 ) 摘要:虽然 国际社 会 对 气候 变化 的科 学认知 还 存 在 差异 , 但 普遍 认 为 人 类 活动 对 气候 变化
的影响 绝对 不容 忽视 , 所 有人 均要 承担 相 应 的 责任 。 第三 次 气候 变化 与公 共政 策 国 际 学术会
译局 办公厅 副 主任曹荣 湘研 究 员分 别 发表 了嘉 宾
致辞 。此次 会议 包括专 题 演讲 和分 阶段 讨 论 两个 环节 , 围绕 生态 文 明视 域 下 的 气 候应 对 与气 候 治
理等 问题展 开 。

次 会议 由南京 信息工 程大 学气 候 变化 与 公共 政策 研 究 院( 下文 简称研 究 院 ) 主办 , 《 阅江 学 刊》 编辑 部 协办 。参加 此次会 议 的有来 自美 国宾 夕法 尼亚
第 6期
2 0 1 3年 1 2月
阅 江 学 刊 Y u e j i a n g A c a d e m i c J o u r n a l
No.6 De e .2 01 3

气 象 与 人 类 社 会

生 态 文 明 与气 候 治 理
第三届 气候 变化 与公 共 政 策 国际学术会 议 综 述
校 副校 长牛 生 杰教 授 致 辞 , 热 烈 欢 迎 各 位 专 家学 者, 国家气候 中心 副 主任 巢 清尘 研 究 员 与 中央 编
I P C C) 第 五 次 评 估 报 告 第 一 工 作 组 的 报 告 中显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0 — 2 8

国际气候制度的现状研究综述

国际气候制度的现状研究综述
时代经贸 2 1 0 1年 1 月 中旬刊 忌第1 3 9 期
国 际 气 候 制 度 的 现 状研 究 综 述
闫碘 碘 缪 东玲
108 ) 0 0 3 ( 京林 业 大学 经 济管 理学 院 ,北 京 北
【 摘 要 】气候制度成为热点问题,本文简要对 气候制度的概念 ,现状以及与贸易的关系加 以总结 ,梳理 归纳在国际气候制度领域 中的主要研究 内容 以及观 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性帮助。 【 关键 词】气候制度概念 ;产生原 因;发展现状 ;贸易与气候
国际气候制度相关概念 二 、国际气候制度产生原 因 1 制度 . 1科 学技术角度 . 关于 制度 问题 的研 究 ,最 早是 始于 古 希腊 的历 史 学与 政 科学上不断阐明人类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的主要原因,气候 治学 ,~直到后来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和西方新制 度学派都有 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构成对 自然和人类社会 的现实性威胁。 比较详 细的探讨 不 同学科对其定义 有所不 同。但 内涵 中都 有 科学研究证 明全球变暖将 导致海平面上升 ,陆地面积减小,各类 “ 用于支配特 定 的行为模 式与相 互关系 ” 的内容 。① 被 制度 是 自然 灾害频繁 ,病菌病毒变异 ,加速物种灭绝威胁人类生存等。 种 “ 规则 ” “ 组织” “ 习惯 ” “ 式” “ 统” 模 系 @ 面临人类公共的问题急需提供 国际平台来协 商解决。 2 国际环境制度 . 2 社会制度角度 . 般认 为国际制度包 括国 际组织 ,国际机制 ,国际惯例 三 气候变化 问题本身是全球性 问题。全球环境危机这一集体风 部分总成 。是用来规范 国家行 为的。则国际环境制度是环境保护 险的存在 ,使得 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盟 ,共同协调人类与大 自然 的 领域的国际规则。内容包括国际组织或国家间达成 的国际环境 公 矛盾成 为必要 与可 能。@ 国家努力促成国际制度产 生,原因是: 约、议定书,及各种条约和文件 ,也包括为履行这些环境规约而 其一 ,一国单方面 的制止 ( 环境恶化 )行为或许不足 以真正提高 制定的措施 、程序 等。@ 许多非正式 的、对参与 国没有约束力 的 国家 的环境状况 ;其二,这将避免把它的污染工业置于国际市场 规则、指针、行动计划和宣言等 ,当它们能够影 响到 国家的行 为 中相对不利 的地位 。”@ 也是环境 外交的成 果, “ 这 利用环境保 时也是特定环境 问题领域 中的国际机制 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 问题实现特定的政 治 目的或其他战略意图”@气候变化 问题的 3 气候变化及 气候变化问题 . 影响范围广泛 ,每个 国家和地 区都是温 室气体的排放者 ,全球气 指 “ 气候 平 均状态 统 计 学意 义上 的 巨大 改变 或者 持续 较 候变暖所造 成的后果也不局限于个别地区,影响的不仅仅是横 向 长一段 时间 ( 型的为 1 年或者 更长 )的气候 变动 。 ”④ 《 典 0 联 广阔 的地区 ,更是纵 向代际之间的生存条件。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公约》第一条规 定:经过相 当长一段 时间的 3 经济学角度 . 观察,在 自然气候变 化之外 由人类 活动直接 或间接地改变全 球 国际 气候 制度 产 生 由于 国际 社会 的 “ 市场 失 灵 ”。崔 大 大气 组成所导致 的气候 改变 。丁一汇 提 出气候变 化是指 由于 以 鹏认 为气 候变化 问题 的制度根源 是公共物 品的属 性, 国际气候 二氧 化碳为主的温室气 体的积累 ,致 使地球温度趋 于上升 的变 制度形成 谈判 中,各 国作为 “ 性人 ”出现 “ 便车 ”的现象 理 搭 化 。而气 候变化 问题 是指 气候变化所造 成 的 自然 环境或对经 济 是必 然 的 。提 出 了 “ 搭便 车 ”的 问题 这是 由于 公共 物 品的属 系统 的运作,或对 人类 的健 康和福利 生产 重大 的有 害影 响。@ 性所带来 的必然现 象 。 庄贵 阳 ,陈迎 ,崔大鹏认 为博弈论 中 4 国际气候制度 . 的 “ 囚徒 困境 ”在气候 变化 问题 中体现 明显 ,它 与 “ 公用地悲 理解 为解决气候变化 问题 的规 范国家行为 的规范。指 “ 国 剧 ”反映 的都是个体 的理性行为产 生的集体 的不合理 性行为 , 际关系行 为体为协调 国际环 境关系 、稳 定国际环境秩 序进而保 体现 了个体理性与集 体理性的冲突。 护全球环 境与资源而共 同制定或认可 的一整套 明示或默示的原 4 法学角度 . 则 、规范、规 则 以及 决策程序 ”@ 现行 国际上 没有对气 候变 但 气候 变 化 问题具 有 不确 定性 导致 各 国 的行动 意愿 有所 差 化制度有统一 的定义 ,都承认 国际公约 中的原则规则 和其他多 异 ,就 国家主权 前提下 ,国 内立法有缺 陷,不足 以解 决气 候变 层面 的法律规 范和决策程序 。并且认为 国际气候制度 的基本 内 化 问题 。因此 需要一个透 明统一的 国际气 候制度 ,协 调各 国利 容与框架 正是 《 联合 国气候变 换框架公约 》 ( 本文简称 公约 ) 益 。 张煜丽 从国际发 的主体这 一角度分析产 生联合 国气 候框 和 《 京都 议定书 》 ( 本文简称议定书 )⑦ 。 架 公约的原 因,他 认为主权 国家有主权有 限性、利益短视性 等 一、一一

旅游经济--国外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进展综述

旅游经济--国外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进展综述

4气候变化对旅游者行为影响研究
气候和天气对地区、区域和国际旅游的影响显著.在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中起着推拉作 用。如“3S”、“3I”旅游就是气候对旅游者行为影响最显著的例子嘲。气候影响旅游者到哪和 何时去旅游闭。哈米顿等(Hamihon,et al,2005)总结许多研究得出当地气候舒适将拉动国内 旅游,若气候寒冷则推动出境旅游1471。杰克(Jackie Dawson,2007)总结出旅游者和游憩者适 应气候变化的最简单的行为就是改变旅游目的地.旅行时间或旅行频率.有时他们会改变旅 游活动嘲。他把旅游者分成两类:脆弱型和弹性型。脆弱性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容易受到气候 变化的影响。天气状况可影响户外游憩质量.也直接影响了旅游花费的结构和数量。游览者 的支付意愿或净经济收益可反映游憩质量。理查德森和卢密斯(Richardson,R.,Loomis,J., 2005)利用支付意愿价值评价法来评价科罗拉多州落基山国家公园游客对气候变化的净支 付意愿嗍。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是支付意愿的两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斯科特等(Scott,D. Jones。B.。KonopekJ.。2007)150l利用北美西部的落基山国家公园每月到访人数和气候变化的 统计模型。探讨气候变化对游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l世纪20年代游客量将增加6— 10%.50年代将增加10—36%,但到2l世纪80年代(最温暖时期)对游客量有负面影响, 19%的游客表明将不再游览此公园。37%的游客表明将减少到访次数。 5
2期
郭剑英:国外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进展综述
105
响后果[6.9-13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最受欢迎的目的地将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转移.温暖气候使高纬度 国家居民将更多地在本国度假,气候变化将减少国际旅游客流141。吉利斯、皮瑞(Giles,A., Perry,A.,1998)认为全球变暖给部分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会【14l。英国旅 游业就得益于1995年夏季3个月的热浪袭击。英国海边传统度假地复兴.到海外旅游度假 的人数显著下跌。哈里森等人(Harrison

西方气候变化传播研究综述

西方气候变化传播研究综述

考 察 , 后 进 一 步 深 入 到 对 其 背 后 的 影 响 因素 的 分 析 , 要 Mejd r a d C e . Mid n2 0 ;J u M. eI e t 然 主 i e s n e sJ H n d e ,0 1 P l K l t d ; a s 包 括 对 媒 介 和 新 闻 文 本 以 及 各 领 域 的话 语 框 架 建 构 方 式 的 S mmvZ ha , n rodV di , 0 8: ) a a rn a dA n l e l 2 0 。换 句 话 说 , t z 在 探 讨 。这 三 大 部 分 构 成 了气 候 变化 传 播 学研 究 领 域 的基 本 框 信 息 传 播 过 程 中 , 众 的 思 维 方式 、 值 观 念 、 教 育 程 度 等 公 价 受 架 。 如 图 1所 示 。 将 作 为考 量 公 众 信 息 接 收和 反 馈 能 力 的 一 个 指 标 , 接 关 系 直
上 了 议 事 日程 。同 时 , 学 界 、 介 以及 相 关 环 境 组 织 等 领 域 科 媒 也 展 开 了 对 气 候 变 化 的 大 讨 论 ,在 讨 论 中 实 现 了 信 息 的 互 动 , 造 了气 候 变 化 议 题 的 舆 论 环 境 。在 此 前 提 下 , 西 方环 创 在 境 传 播 研 究 领 域 , 些 学 者 对 气 候 变 化 显 示 出 了浓 厚 的 研 究 一
众 等 各 领 域 有 关 气候 变化 的 话 语 结 构 三 个 方 面 展 开 了 梳 理
和分析。
学 者 罗伯 特 ・ 克 斯 ( o ,0 6 打 破 了纯 粹 将 环 境 传 播 考 C x2 0 )
界 定 为 环 境 议 题 的 建 构 问题 , 始 探 讨 其 背 后 的政 治 、 济 、 开 经

锡林郭勒盟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锡林郭勒盟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结果表明,多伦县年均气温趋于上升趋势。阿如旱 川 研究 用,本研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中国知网 C N K I )为 文献信息获取平台,全面分析锡林郭勒盟气候变化研究
发现,平均增温率达 0 . 3 8 o c/ 1 0 a 。杨丽萍 7 】 口 蜘 分析得出, 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 0 .3 9  ̄ C/ 1 0 a 。孙喜明 ” 卅 等认为近 5 3 a 太仆寺旗年平均气温以 0 . 3 4℃/ 1 0 a 的速度上升。孙淼 等
锡林 郭勒 盟 气候 变化研 究的文献 ,使 用文献综 述 方法 ,对检 索到 的 气候 变化 文献 ,从 气候 变化趋 势、 气候 突 变、 极端 天 气
变化 以及研 究方 法等 方 面分析 锡林 郭勒 盟 气候 变化研 究现状 ,可 以得 出 以下结 果 : 年 、季平 均 气温 均呈 上升 趋 势 ,与我
国气温 变化趋势一致,增温率 高于全国平均增温率 ( O . 2 5 c/ 1 0 a ),以冬季升温最明显。年降水量总趋势略有减少的迹 象, 与内蒙古地 区总降水量呈略增加趋势的结论不一致,只有正蓝旗 降水量 变化趋势与内蒙古降水量 变化趋势一致;各 季节降 水趋势不同,夏季降水减少趋势对全年降水减少的贡献最大。年和四季的平均气温均存在突变现 象,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突
黄凤茹 研究发现,增温速率为 0 . 4 3  ̄ C/ 1 0 a 。包姝芬 吲认为 平均气温增温率为 0 .4 5 ℃/ 1 0 a 。陈韶华 [ 9 1 等研究发现,平
均上升 了 0 . 4 9 ℃/ 1 0 a 。 梁阿如娜 U J 、 王鹏飞 I J L J 习 研究得 出,
具有寒 冷、风大、干旱少雨的气候特 点 口 ] ,是全球环境
研究得 出,近 3 0 a 来, 太仆寺旗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 明显 ( 0 . 6 2  ̄ C/ 1 0 a ) 。其力格尔 研究发现,乌拉盖年平均气温倾

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类 活动加 剧 , 使 对流 层温 度升高 , 平 流 层温度 降低 ,
1 干旱 区的划分标准
降水是 衡量 干旱 气候 的主要 变量 之一 ,在 气象
因而对流 层顶 抬高 ,赤 道环流 强度减 弱 ,副热 带 急
上, 很多学者用这一单一气象要素来划分干旱区【 】 ] ,
例如 , 汤懋苍 等 旺 】 利用 美 国 国家 环境预 报 中,  ̄ , NC E P 均年 降水 量 ≤2 5 0 mm作 为旱 区的标 准 , 将 全球 划分 出3 类旱 区 :( 1 ) 副 热带旱 区 ,包括 北非撒 哈拉 穿过 阿拉 伯半 岛到 印度 的塔尔 沙漠 及北 美 、南 美 、南非
和澳大利亚的西部共有 5 块; ( 2 ) 亚洲内陆旱区 , 从 干 旱 区近百 年 来呈 明显 变干趋 势 , 且所 有干 旱 区都 里海往东到中国内蒙古中部 ,其经度范 围为 5 0 。 ~
1 1 4 。 E,纬 度可达 4 7 。 N;( 3 ) 其他小 块旱 区 ,包括羌 塘 高原 、东非 素 马里沿海 、美 国内华达 州 、南美 厄 瓜 多尔 、秘鲁 北部 及 阿根 廷 南部等 。事 实上 ,干湿 状况 除 了取决 于 降水 ,还 受蒸 散 的影 响 ,因为降水 是 主要 的水分 来 源 ,而 潜在 蒸散 则反映 水分 充足 条 件 下的 最大可 能水 分支 出 。因此 ,经典 的干 旱 区划
分 除 了考虑 降水 ,还应该 考 虑蒸发 ,比如联 合 国环
境 规划 署 ( UNE P) [ 3 1 的划 分标 准 ,将年 降水 量 与年 潜 在蒸 发量 的 比值 在 0 . 0 5 ~0 . 6 5 之 间的 区域定 义 为干旱 区 ,并分 为 4种类 型 : <0 . O 5为极 端干 旱 区 ,0 . 0 5≤ <0 . 2为干 旱 区 ,0 . 2≤A < 0 . 5为半 干旱区, 0 . 5 ≤ <0 . 6 5为半 湿润 干旱 区 。 根据 U NE P 的标准 ,Hu l me t 4 i 在全球 划 分 出 9个干 旱半 干旱 区 , 即美 国西 南部 、 巴塔 哥尼 亚 、北 非 、萨赫 勒 、非洲 之 角、南非 、西 南亚 、中亚 、澳 大利 亚 ( 图1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气候变化综述

摘要: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
挑战之一,人类的工业、生活等各种活动既排放CO2和其他温室
气体,又改变着人类生活的环境,由此改变了大气对太阳辐射能
得吸收状况,从而破坏了气候的脆弱平衡,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
生存与发展,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在人类意识到之一严重的后果
后,世界各国开展行动研究气候变暖的原因及防止气候变暖的措
施。
一、全球气候变化方面
温度 1906~2014年全球温度平均增高0.74℃,近50年的每10
年增温率是过去100年的2倍。在过去的100年里,北极的平均
气温的增长率是全球的2倍。
降水 全球许多地方大雨的频率增加了。1970年起,强热带气旋
活动增加了。1901~2014年陆地降水增加不很明显,有些地方
近几十年陆地降水还有所减少。
干旱与洪涝 从1970年起,很干旱的地区增加了2倍多。欧亚大
陆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非、加拿大和阿拉斯加,从20世纪中
叶开始呈现大的干旱趋势;但在北美和南美的东部正好相反。南
半球1970年代湿润,1960年代和1990年代相对干燥,而且
1974~1998年出现了干旱趋势。
海平面 整个20世纪,海平面估计已上升0.17m。1961~2003年
期间,全球海平面以每年1.8±0.5mm的速度上升,整个20世纪
为1.7±0.5mm/年。1993~2003年每年上升3.1±0.7mm。卫星
观测表明,自1993年开始,海平面以3mm/年的速度上升。
二、全球气候变化原因
人口的增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
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由于人口
增长,工业、城市、交通占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
与此同时,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为了能够使食物
供应跟上人口增长,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如施用大量化肥与农
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开垦荒地以扩大耕地面积,但是这些措
施都有可能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最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了全球性重大问题,
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
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
经开始上升。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
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
害,植被被破坏导致全球变暖。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
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
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气候变暖等不
良后果。而全球气候变暖回让海平面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
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
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
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
破坏。而植被有吸收温室气体的作用,植被的减少破环了温室气
体的循环,导致气候变暖。
森林锐减 现在人口增长快,住房紧张,建筑占用耕地,导致砍伐
树木,植树面积减少.由于大量占用耕地,所以农民砍树开垦土地,
导致森林面积减少。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
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森林能涵养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环
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森林能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
三、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全球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经济活动的
增强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矿物
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导
致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浓度明显升高,而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 ,
将使全球气候发生显著的变化。尽管有各种预测模型在测量上有
差别,但是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加倍,
全球大气和土壤的温度将升高1.5—4.5℃,这种温度变化是逐
渐的,受海洋水体的影响,大约每10年升高0.3~1℃。由于全
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量必然增加,这将导致全球平均降雨量增
加但雨量增加也是不平衡的,高纬度地区和极地增加幅度较大但
雨量增加也是不平衡的,高纬度地区和极地增加幅度较大,且季
节变化较大。
总结:对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来对
待,在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暖的思想大潮中,还要头脑清楚地看
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某些抑制因素,这样也许会使我们更加
客观地估计未来气候变暖的幅度。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气候变暖
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它其实是把双刃剑,对人类和地球环境有许
多灾难性影响的同时,很可能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有利贡献。
不过,无论怎样应该充分重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要加强认识,
思考对策,主动应对,在气候变暖过程做到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 秦大河,罗勇.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变化趋势的影
响.2008(2): 16-21;
[2] 江志红,张霞,王冀. IPCC-AR4模式对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
的情景预估[J]. 地理研究, 2008, 27(4): 787-799;
[3]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2月
[4] 焦玲. 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及中国应对策略[J]. 北方环境.
201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