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保护地体制问题分析与应对

合集下载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问题与应对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问题与应对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问题与应对摘要: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快,但是农村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实际工作中,要想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法律法规是基础,而利用相应的制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成为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

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提出,采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问题与应对,以供参阅。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法律引言从整体情况来看,在当前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的推进,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问题出现,特别是在法律方面存在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对存在的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等问题没有进行依法治理,由此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没有发挥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效果。

基于此,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形成美丽宜居的农村生态环境,使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有序推进,进而为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1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法律问题1.1农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发展观念传统农村人大多数都是世世代代在农村生活的人,他们读书比较少可能很早就去工作了,对于法律问题的意识存在感也不高,很少有农村人喜欢阅读与法律有关的书籍或者看与法律有关的相关节目。

一些农村所在地区比较偏远,环境保护法相关的规定在那里的农村人基本上比较少的听得到或者讨论与此有关的环境保护问题,大多数人都比较注重眼前的利益,为了实现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考虑长期的经济发展。

农村干部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大,经常出现农村干部不作为的现象,导致居民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意识比较浅薄,只注重传统的发展观念。

硕士论文:我国县域生态空间管控存在的问题与措施探究

硕士论文:我国县域生态空间管控存在的问题与措施探究

硕士论文:我国县域生态空间管控存在的问题与措施探究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1.1.1生态空间的管控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国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载体,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协调划定各类空间范围,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与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推进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是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对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理念,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我国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健全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对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设作出明确部署,明确要求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着力解决因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的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将"制定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列为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提出保护生态空间的要求,各级城乡规划也逐步将生态空间纳入刚性管控内容.然而,对于生态空间的划分方法及管控对策仍值得深入研究.2017年4月,按照中办印发的《党中央生态文明体制制度改改革总体方案》有关要求,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经国务院同意印发实施.1.1.2已建各类保护区在空间上交叉重叠在2018年3月自然资源部正式组建之前,中国存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水利风景区等不同类型的保护地体系,分别属于环保、农业、林业、住建、国土和海洋等多个部门管理(表1-1),在同一区域内,不同部门建立了各自的保护地,相互重叠现象严重[1].如此一来,产生了很大的管理权限争议,管理部门的职责也界定困难,加剧了保护区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同时增加了管理成本,浪费了管理资源.《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实现这一计划,必须充分达成以下共识:一是自然资源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二是保护自然资源与发展经济"双赢";第三,自然资源部要通过土地利用控制体系,控制山川、河流、森林、田野、湖泊和草地.可见,重要自然保护地基本由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为自然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自然资源部将集土地、森林、矿产、水、海域、草原等自然资源一体化管理,实现了职能上的统一,有利于建立和实施统一的生态空间管理体系,将进一步规范未来的国土空间利用的实施.1.1.3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生态空间"体系国外有关"自然保护区"(ProtectedAreas)、"环境敏感区"(EnvironmentallySensitiveArea,简称ESA)等概念与我国的生态保护红线确定范围相近,其概念可以为我国借鉴与参考.生态保护是对工业革命引发的自然资源、环境与生态危机的响应.较早以立法的形式保护自然区域(naturalarea),可以追溯到美国在1872年、1890年分类别建立的黄石公园(Yellowstone)和约塞米蒂国家公园(Yosemite)[3],并在1916年颁布了全球第一个自然区保护法律--国家公园基本法(TheNationalParkServiceOrganicAct).此后,欧洲的瑞典(1909)、瑞士(1914)、英国(1951)也分别建立的自己的国家公园,并逐步进行相应的立法.自20世纪中叶,为了应对全球物种数量的下降以及保护珍稀物种,194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theInternationalUnionfortheConservationofNatureandNaturalResources,简称IUCN)建立,推动了世界各国以保护动植物资源为目标的自然保护区(NatureReserve)体系的建立.自然区域的保护也逐步从对大尺度的国家公园延伸到面向保护植物、动物的较小尺度的自然区域.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自然区域的保护出现了新的趋势.自然区域保护的主体从国家、州(省)高层级政府转向市镇等地方政府,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逐步深入更小的地理单元,环境敏感区(EnvironmentallySensitiveAreas,简称ESA)功能管理单元应运而生[4].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 研究目的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资料数据分析法、辅助工具分析法, 以及对国内外"生态空间"相近机制的研究,深入剖析我国县域生态空间管控的现状与问题,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基于空间规划体系以及城乡统筹理念,构建县域生态空间分区管控体系,包括生态空间分区划分、分区用途规定与许可条件、开发强度指标确定和其他辅助工具,并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1.2.2 研究意义1.2.2.1 理论意义目前学术界对生态空间管控的相关研究还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生态空间的识别、划分方法、分区管控的理念.然而立足于空间规划中,针对县域土地用途管控下的生态空间保护研究较少.本文尝试构建县域空间规划下生态空间分区管控理论架构,从理论上阐述县域生态空间规划中,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态空间分区类型、土地用途管制以及开发强度指标管控机制,借鉴与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生态保护制度,开拓研究思路,期望为生态空间管控研究提供理论支撑.1.2.2.2 实践意义不论是"三规合一"还是"空间规划",都用生态空间的划定来体现对生态空间的保护与管控.但是在实际的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生态空间的概念、划定、落实以及管控效果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在县域范围内,对现有生态保护区空间重叠进行整理,借鉴国外对生态空间管控的方法,建立基础区和叠加区两层生态空间分区管控体系,遏制生态系统退化、加强生态空间治理能力.最后以宁夏同心县为例,对生态空间的管控进行实证研究,为其他县域提供实践参考,对保障区域国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3 相关概念界定1.3.1 生态空间《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首次明确了自然生态空间的内涵: 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国土空间,涵盖需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基于'三生'空间划分的考虑,生态空间涵盖除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之外的所有国土空间".1.3.2保护地对于"保护地",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个受保护的区域,被公认的界限明确的地理空间,由法律或其他有效手段来实现长期的自然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IUCN目前有包括美国、法国、德国、中国、俄罗斯等在内的89个国家会员[5].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自然保护地分为六类[6]:一是严格的保护区,包括了严格自然保护区以及荒野地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严格保护区,也可能是地质/地貌特征,在那里人类的探访、使用和影响受到严格控制,并受到限制,以确保保护价值的保护.这些保护区可以作为科学研究和监测不可缺少的参考区.荒野地区通常是未经改良或轻微改良的大区域,保留其自然性质和影响,没有永久或重要的人类居住,并加以保护和管理,以保持其自然条件.二是生态系统维护与保护区,该区域包括国家公园在内.三是自然特征的保护区,例如天然植物纪念碑.四是透过积极管理的保护区,如物种栖息地/管理区域.五是景观或海景保育及游憩活动区.六是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如如管理资源保护区.结论一、研究结论本文在对国内外生态空间管控经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县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理论架构,并选取宁夏同心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美国通过覆盖全域空间范围的县级地方综合规划和区划条例来管控生态空间,包括对土地用途划分、用途许可类型、准许的具体用途等的规定,注重对重要自然资源的普查和盘点;我国香港地区拟备法定图则的规划大纲,作为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规范与约束的唯一标准,对经常准许的土地用途和必须先取得城规会的许可方能进行的土地用途,运用列举穷尽的方式进行限定;我国台湾地区直辖市或县(市)政府依非都市土地分区使用计划,制定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区图及编定各种使用地,通过非都市土地分区、用地编定、容许使用项目和许可使用项目类举及使用强度的限制等,实现了空间全覆盖的土地使用控制体系.我国的生态空间管控体系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加上长久以来更加注重对城镇空间的管控,对生态空间的管控较为缺失,缺少独立的生态空间保护法规,农地被建设用地侵占或闲置抛荒,草原过度放牧或开垦为耕地,森林被毁坏或非法占用,水域自然岸线常被侵占等,均给生态空间带来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亟待控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县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理论架构,包括生态空间的分区、分区用途规定与许可条件、生态空间内土地开发强度的要求和生态保护指标确定.最后,用宁夏同心县对理论架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所有植被覆盖的土地类型、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为依据,构建了"基础区"和"叠加区"两种生态空间分区,形成了2个一级类、8个二级类、19个三级类.(2)针对各类分区,匹配不同等级的土地用途管控,具体包括免经申请许可使用项目和需经目的事业主管机关、使用地主管机关及有关机关许可使用项目.然后从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两个角度设置生态空间开发强度控制的指标体系,对生态空间进行标准化的开发强度指标管控,实现生态空间的可持续发展.(3)创造性地提出了县域生态空间开发强度指标体系,将指标分为开发建设类和生态保护类2类.开发建设类包括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地下层深度、容积率、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户均宅基地面积、户均住宅建筑面积等;生态保护类包括占用征收林地比率、草场的利用率、自然岸线保有率、湿地保有率、游客容量、物种丰富度、植被覆盖度、坡度坡长等.(4)最后从其他学科角度提出一些生态空间管控的辅助措施,如开发权转移、生态移民和灾害保险制度,以期为生态空间的管控提供新的思路.二、主要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有三处:(1)打破从土地用途分离的角度划定生态空间分区的局限性,首次提出叠加区的概念.叠加区像基础区上的一块块"补丁",具有明确指向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在与基础区冲突的情况下采用叠加区的规则,实现特定的区域实行特定的生态管控目标.(2)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具体落实对各生态空间的管控,在确定各次区允许土地用途类型后,尽量穷尽每类土地用途下的具体项目,项目细类分为免经申请许可使用的项目和需经目的事业主管机关、使用地主管机关及有关机关许可使用的项目.(3)首次在生态用地建立配套建筑开发建设类的指标控制体系,并在传统建筑开发建设类的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和高度、后退红线距离等传统管控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地下层深度指标.三、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本文尝试构建县域生态空间的管控分区体系,制定各管控分区的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强度指标、生态保护指标.限于本人能力与精力的不足,加上同心县基础数据的缺失,未能将同心县生态空间叠加区的部分子分区落实到地,建设强度指标、生态保护指标也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作为一个较新领域的研究,未来还需要深入调查、实践更多县域试点,不断修正、完善.衷心期望未来生态空间的管控分区体系能够在我国空间全覆盖的土地使用控制体系中得到长足发展.。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院别: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班级:2009级摘要:我国是一个生物品种繁多的国家,面对着日益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国将要面临着野生队伍消费的问题、外来入侵种的问题等一系列问题。

由此可见,相应的对策是必不可少。

一、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

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入侵则是指外地生物进入另一地区,因为在此地区没有天敌,会较快繁殖而形成种群,打破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

生物入侵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原料。

中医药绝大部分来自生物,截至目前,直接和间接用于医药的生物已超过3万种。

可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二、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据统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

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年0.5×104km2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104km2。

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不仅表现在总面积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种。

高等植物中有4000种~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三、生物多样保护的意义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

浅谈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及应对措施

浅谈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及应对措施

浅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原因及应对建议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

中国有着丰富的生物物种种类和数量,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

近些年来,由于一些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本文将通过对这些原因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1.1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生物多样性即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

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

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

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1.3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汇总情况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汇总情况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

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

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治理1. 引言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

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

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

中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资源,环境取得的。

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而与我们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及水污染上。

笔者生长在中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小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的。

炎热的夏日,经常可以看见下河洗澡的人们;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绚烂夺目的红霞。

那时候的天很高,云很白,而今这些景象一去不返,前后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

现在回到家乡所见的是漂浮着生活垃圾的臭水沟和偶尔泛蓝的灰色天空,再也没有人下河下澡,再也没有河虾小鱼可供垂钓,再也没有“火烧云”样的红霞了。

笔者经常在想,到底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变成什么样?第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

近几年来,“雾霾”成为了媒体及公众口中的热点词汇,先是京津冀地区“雾霾”持续不散,后又扩大至中部长江流域,甚至在平时少见雾霾天气的长三角地区也很严重。

伴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空气中PM2.5对人体危害不断加剧,更令人们的畏惧情绪与日俱增。

医学专家钟南山就曾明确指出,PM2.5的增加与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肺癌的高发、多发密切相关。

关于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研究分析

关于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研究分析

关于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研究分析摘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到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本文对各类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提高人们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并对有关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保护地;国家公园;管理机制;发展机制引言自然保护地是我国自然生态空间最重要、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载体,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标志的着我国自然保护地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一、建立自然保护地的原则1、坚持严格保护,世代传承。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做到应保尽保,让当代人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天蓝地绿水净、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自然遗产。

2、坚持依法确权,分级管理。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改革以部门设置、以资源分类、以行政区划分设的旧体制,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新型分类体系,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实现依法有效保护。

3、坚持生态为民,科学利用。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发展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

4、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突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社会公益性,发挥政府在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监督、保护和投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

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自然保护的长效机制。

二、建设目标建成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科学设置,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健康稳定高效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根基。

生态环境部门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生态环境部门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生态环境部门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为生态保护参与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执法革新的步伐。

目前,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环境行政执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那种环境保护无法可依的局面,环境行政执法在环境保护中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群众环境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给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使环境行政执法工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在根本上还没有得到解决,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环境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环保部门的执法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环境违法行为,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发展。

一、我市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概述中山市生态环境局设有办公室、综合科、法规与宣教科、审批服务办公室、水与海洋生态环境科、大气与应对气候变化科、自然生态保护科(土壤生态环境科)、固体废物与辐射管理科、生态环境数据管理科、执法监督科、执法一、二、三科、人事科、机关党委等十五科室。

主要负责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制度、生态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参与生态环境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生态环境准入的监督管理、生态环境监测及宣传等工作。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指导镇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工作。

2020年机构设置相关文件精神要求,镇街一般设置党政综合办公室、人大办公室、党建工作办公室(组织人事办公室)、纪律监察办公室、公共服务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等6个综合性办事机构和综合行政执法局。

除上述规定设置的机构外,石歧、东区、西区、坦洲、古镇、沙溪、横栏、三乡、东凤、黄圃等镇街设置宣传办公室、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工业信息和科技商务局、城管住建和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保护局、应急局。

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一、概述风景名胜区作为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生态价值,对于促进旅游业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风景名胜区面临着诸多规划和管理上的挑战。

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理念落后,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导致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目标相脱节;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三是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力度不足,使得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四是公众参与程度低,缺乏社会监督,导致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

1. 风景名胜区在我国自然与文化保护中的重要地位风景名胜区在我国自然与文化保护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宝贵遗产,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珍贵载体。

风景名胜区集中了我国大量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这些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风景名胜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这些区域往往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可以保护这些物种及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风景名胜区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

这些区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通过保护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可以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风景名胜区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区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

当前我国在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8中国自然保护地体制问题分析与应对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of Protected Area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Countermeasure摘 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一项关系全民福祉、生态安全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国家战略。

如何处理与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制度的关系是实施该项战略必须要应对的重要问题。

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建设历程。

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10余类自然保护地制度并存。

总结出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存在的五大主要问题:“保护职能部门分散”“保护空间和类型交叠”“保护资金缺乏”“过于逐利经营”与“立法不健全”,并初步提出相应思路。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问题分析文章编号:1000-6664(2017)04-0108-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7-22; 修回日期:2017-02-2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4ZDB142)和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6BS029)共同资助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Park System in China is a significant national-level strategy related to national well-being,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national image. How to deal with the existing natural protected area system is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that must be dealt with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This study sorted out the history and the status quo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 system of China. At present, more than ten types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co-exist, including scenic areas, nature reserves, geological parks, forest parks, and wetland parks and so on. With the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management of each type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 five key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 out as follows: separated protection forces, overlapped spatial scopes, insufficient financial input, chase of profit-making and low quality of legislation. At the end, preliminar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tional park system; natural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system; problem analysis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一项关系全民福祉、生态安全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国家战略。

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国家公园试点已在全国部分省市开展,其他各地政府也在纷纷开展国家公园体制的试点工作。

如何处理与我国现有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制度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践中普遍面临的难点。

已有一些学者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自然保护地体系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探讨。

如徐嵩龄较早便探讨了中国遗产管理的体制改革问题,以及应用“国家公园体系”模式的利与弊[1]。

赵智聪等主要从保护对象和利用强度两方面探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提出重构思路[2]。

束晨阳强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核心是整合和优化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3]。

杨锐(2014年)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地体系的分类体系方面的建议[4]。

彭 琳 / PENG Lin 赵智聪 / ZHAO Zhi-cong 杨 锐* / YANG Rui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结合实地案例调研,梳理了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建设历程,并从保护职能部门、保护空间、保护资金、经营和立法5个方面,系统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相应的应对思路。

1 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发展历程概述自然保护地是指“通过立法或其他有效途径识别、专用和管理的,有明确边界的地理空间,以达到长期自然保育、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保护的目的”[5]。

我国自然保护地类型与数量历年变化统计如图1所示。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的自然保护地是1956年建立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只有自然保护区,且数量增长较为缓慢。

从1956—1979年,共20余年内自然保护区从1处增长至29处,平均每年增长约1处。

进入80年代,自然保护区数量快速增长。

且在1982年,我国设立了风景名胜区制度与森林公园制度。

此后至2000年,我国自然保护地类型一直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3类保护地构成。

在2000年,我国已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39处。

2001年开始,国家政府各个部门纷纷设立新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如2001年设立的国家地质公园、2001年设立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05年设立的国家水利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2005年设立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等。

目前尚没有我国自然保护地类型的官方统一说法。

笔者按各个国家政府部门查询后,初步统计已有12种与保护相关的“自然保护地”(表1)。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yrui@109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已被划入主体功能区中的“禁止开发区”内,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0%以上。

尽管其中一些类型开发利用强度较大,不符合IUCN对自然保护地的定义。

为厘清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的现状,本研究全部进行了统计,并系统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2 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由于缺乏系统地全局把握,目前虽然有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但未能呈现出整体保护效应,没有形成“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以下将从保护职能部门、保护空间范围、保护资金、经营、立法5个图1 我国自然保护地类型与数量历年变化统计(作者根据国家各行政部门官方发布数据整理绘制)表1 我国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基本信息及管理情况一览(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①注1:立法级别包括法律()、行政法规()、管理办法或规定()、无();注2:指定机构级别包括国务院()、国家行政部门()、地方政府或政府部();注3:专门管理机构设置情况包括必须设立()、根据情况考虑是否设置()、无专门管理机构();注4:海洋特别保护区占国土比例按照海域国土面积计算,其余保护地按照占陆地国土面积计算;注5:表中“—”表示暂无官方公布数据。

方面深入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1 “分散”:国家保护职能部门分散,保护力量薄弱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管理保护地的国家行政部门。

如表2所示,环保部、林业局、住建部、国土资源局、海洋局、水利部、农业部、中科院,甚至地震局等部门均针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类型设立了保护地或具有保护性质的用地,呈现出“九龙治水”的分散局面。

形成这种局面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一直以来管理制度总是在被动地应对出现的各类自然资源的保护需求,缺乏顶层设计。

以自然保护区管理为例,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使森林保护受到关注。

在林业系统和许多科学家的推动下,建立了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6]。

随着保护对象扩展到海洋、湿地、地质资源等,除林业之外其他各个国家行政部门也相继成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可见,仅是自然保护区,涉及的国家管理机构已经十分复杂。

再以风景名胜区为例,20世纪80年代,地方建设部门向中央政府反映我国的风景资源处于管理上的空白,山上建设疗养院的现象严重,致使风景遭受破坏。

而当时国家林业部门由于资金缺① 表格中面积统计数据来源:由于2016年批复的“辽宁楼子山等18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无面积数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统计来自环保部官网发布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截至2015年底)》(从中去除了海洋类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面积统计来自《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年)》。

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基于2010—2015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综合得到。

国家级森林公园统计数据来自《国家级森林公园名录(截至2015年底)》。

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统计数据来自《国家海洋局关于批准建立盘锦鸳鸯沟国家级海洋公园等11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的通知》。

110乏,早期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推进速度已经比较缓慢,无暇顾及风景资源的保护。

此外,尽管风景区多有宗教资源,但宗教部门只管宗教建筑。

于是,当时的城建总局开始负责风景资源保护[7]。

综上,从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早期形成过程中可见,在应对新类型的资源保护需求时,管理制度设计总是处于被动的境地。

另一方面,在部门利益等多方面因素驱使下,国家各部门机构纷纷设立了新的“国”字头保护地。

早期在城建局设立风景名胜区的同期,林业局也设立了国家级森林公园,出现了“张家界国家级森林公园”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同地2个保护地名称的局面。

而后,随着表2 国家保护职能管理机构级别一览注1:□中央政府的组成部门;◇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央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注2:“局或部”下直接设“司或局”,其下再设“处”作为实际保护职能部门 ( ●—●—●);“局/部”下设直属事业单位作为实际保护职能部门(●- - -●);注3:主要职能来自部门的官网描述。

旅游业快速发展,水利部、国土资源部门等各部门纷纷建立各自审批制定的保护地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