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浙江专用)考前静悟篇第十天 热学(17张PPT)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第17讲热学课件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第17讲热学课件
V2=V3, T1 T2 按题设条件有 V3=S(2H-h), 代入题给数据得 T2=363 K. 答案:(1)12.9 cm (2)363 K
第17讲 热学
考点一 分子动理论 内能
细研考点 提升素养
一、分子动理论的三条基本内容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的大小. ①分子的直径(视为球模型):数量级为 10-10 m. ②分子的质量:数量级为 10-26 kg.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 mol 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数.通常可取 NA=6.02×1023 mol-1.
第17讲 热学
知识归纳 感悟真题
1.(2020·全国卷Ⅱ)下列关于能量转换过程的叙述,违 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有__________,不违背热力学第一定 律、但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有__________.(填正确答案 标号)
A.汽车通过燃烧汽油获得动力并向空气中散热 B.冷水倒入保温杯后,冷水和杯子的温度都变得更低 C.某新型热机工作时将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全部转 化为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D.冰箱的制冷机工作时从箱内低温环境中提取热量散 发纳 感悟真题
2.(2020·全国卷Ⅲ)(多选)如图,一开口向上 的导热气缸内.用活塞封闭了一定质量的理想 气体,活塞与气缸壁间无摩擦.现用外力作用 在活塞上.使其缓慢下降.环境温度保持不变,系统始终 处于平衡状态.在活塞下降过程中( )
A.气体体积逐渐减小,内能增知 B.气体压强逐渐增大,内能不变 C.气体压强逐渐增大,放出热量 D.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不变 E.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吸收热量
第17讲 热学
细研考点 提升素养
解析:(1)从距 O 点很远处向 O 点运动,两分子间距 减小到 r2 的过程中,分子间体现引力,引力做正功,分 子势能减小;(2)在 r2→r1 的过程中,分子间仍然体现引力, 引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3)在间距等于 r1 之前,分 子势能一直减小,取无穷远处分子势能为零,则在 r1 处 分子势能小于零.

2024版大学物理热学ppt课件

2024版大学物理热学ppt课件

供了理论指导。
02
热力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通过热力学分析和优化,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
03
热力学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热力学原理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发挥重要
作用,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THANKS
感谢观看
气体输运现象及粘滞性、热传导等性质
粘滞性
气体在流动时,由于分子间的动量交换,会 产生阻碍流动的粘滞力。气体的粘滞性与温 度、压强有关。
热传导
气体中热量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现象 称为热传导。热传导是由于分子间的碰撞传 递能量实现的。气体的热传导系数与温度、
压强有关。
04 固体、液体与相 变现象
大学物理热学ppt课件
目录
• 热学基本概念与定律 • 热力学过程与循环 • 气体动理论与分子运动论 • 固体、液体与相变现象 • 热辐射与黑体辐射理论 • 热学在生活和科技中应用
01 热学基本概念与 定律
温度与热量
温度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 多少。
制冷机原理
利用工作物质在低温下吸热并在高温下放热,实现制冷效果的装置。制冷机通过消耗一定的机械能或电能, 将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常见的制冷机有冰箱、空调和冷库等。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增原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 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热力学第二定律 揭示了自然界中能量转换的方向性和不可 逆性。它是热力学基本定律之一,对热力 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能利用技术探讨
太阳能集热器

[优选]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优质PPT热学

[优选]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优质PPT热学
【 (名校 师课 整 堂 理课】本获 专奖题PP)T- 高考物 理二轮 专题复 习优课质件P:P专T热题学六p热pt学优 (质最说新课 版稿本()精 推选荐)
【 (名校 师课 整 堂 理课】本获 专奖题PP)T- 高考物 理二轮 专题复 习优课质件P:P专T热题学六p热pt学优 (质最说新课 版稿本()精 推选荐)
解析 A项符合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冷水和杯子温度不可能都变低,只能是一个升高一个降低,或温度都 不变,B项描述违背了热力学第一定律. C项描述虽然不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但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D项中冰箱消耗电能从而可以从低温环境中提取热量散发到温度较高 的室内,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
【 (名校 师课 整 堂 理课】本获 专奖题PP)T- 高考物 理二轮 专题复 习优课质件P:P专T热题学六p热pt学优 (质最说新课 版稿本()精 推选荐)
(名师整 理课本 专题) 高考物 理二轮 专题复 习优质P PT热学 ppt优 质说课 稿(精 选)
图1
【 (名校 师课 整 堂 理课】本获 专奖题PP)T- 高考物 理二轮 专题复 习优课质件P:P专T热题学六p热pt学优 (质最说新课 版稿本()精 推选荐)
4.理想气体相关三量ΔU、W、Q的分析思路 (1)内能变化量ΔU 由气体温度变化分析ΔU.温度升高,内能增加,ΔU>0;温度降低,内能 减少,ΔU<0. ②由公式ΔU=W+Q分析内能变化. (2)做功情况W 由体积变化分析气体做功情况.体积膨胀,气体对外界做功,W<0;体积 被压缩,外界对气体做功,W>0. (3)气体吸、放热Q 一般由公式Q=ΔU-W分析气体的吸、放热情况,Q>0,吸热;Q<0,放热.
【 (名校 师课 整 堂 理课】本获 专奖题PP)T- 高考物 理二轮 专题复 习优课质件P:P专T热题学六p热pt学优 (质最说新课 版稿本()精 推选荐)

高考物理浙江专用考前静悟篇第十天热学17

高考物理浙江专用考前静悟篇第十天热学17
第十天 热学(IB 部分)
[知识回扣]
1.两种分子模型
本 讲
(1)①球体,直径 d= 3 6πV0;
栏 目 开
②立方体,边长为 d=3 V0,式中 V0 为分子体积,只适用

于求固体或液体分子的直径;一般分子直径大小的数量级
为 10-10 m.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V 是纯油酸体积,
S 是单分子油膜的面积. (2)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为 10-26 kg,1 mol 任何物质含有
化规律知VTAA=VTBB,得 TB=900 K.
答案 (1)增大 (2)减小 (3)放出 (4)900 K
4.如图 3 所示,用销钉将活塞固定,A、B 两部
分体积比为 2∶1,开始时,A 中温度为 127℃,
压强为 1.8 atm,B 中温度为 27℃,压强为
图3
1.2 atm.将销钉拔掉,活塞在筒内无摩擦滑动,且不漏气,
(1)选对象
根据题意,选出所研究的那一部分气体,这部分气体在状

态变化过程中,其质量必须保持一定.
讲 栏
(2)找参量
目 找出作为研究对象的这部分气体发生状态变化前后的一组

关 p、V、T 数值或表达式.压强的确定往往是关键,常常结
合力学知识(如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才能写出表
达式.
(3)认过程
的分子数为 6.02×1023 个.
2.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但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图线与分子势能随分子间 距离变化的关系图线的比较:(如图 1 甲、乙所示)



高中物理专题14热学总复习课件

高中物理专题14热学总复习课件

pA
3

T2=540K时,水银高度差为15.2cm
(2)从T0=300k升到T,体积为V0,压强为pA,等压过程
T=
V 0T 0 V A1
=
V0 300
2 3
V
0
=450K

T1=400K<450K,pA1=pA=p0,水银柱的高度差为0
从T=450K升高到T2=540K为等容过程
p A = p A2
(2010·广东)图1422是密闭的气缸,外力推动活塞P压缩 气体,对缸内气体做功800J,同时气体向外界放热200J, 缸内气体的() A.温度升高,内能增加600J B.温度升高,内能减少200J C.温度降低,内能增加600J D.温度降低,内能减少200J
图1422
由能量守恒,△E=Q+W=-200J+800J=600J,内能 增加600J,则温度一定升高.
分子动理论问题
(2010 湖 北 武 汉 模 拟 ) 已 知 地 球 的 半 径 为 6.4× 103km,水的摩尔质量为1.8×10-2 kg/mol,阿伏加德罗 常数为6.02×1023 mol,设想将1kg水均匀地分布在地球 表面,估算1cm2的地球表面上分布的水分子数目约为 () A.7×103个 B.7×103个 C.7×1010个 D. 7× 1012个
图 14-1-1
分子间距等于r0时分子势能最小,即r1=r2.当r小于r1时 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r大于r1小于r2时分子力表现为 斥力;当r大于r2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A错BC对.在r 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斥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 D错误.
气体状态与内能的变化
用隔板将一绝热容器隔成A和B两部分,A 中盛有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B为真空(如 图1421①).现把隔板抽去,A中的气体自

高三物理热学综合(PPT)3-1

高三物理热学综合(PPT)3-1
热学是物理学的一部分,它研究热现象的规律。用来 描述热现象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温度,温度变化的时候, 物体的许多性质都发生变化。凡是跟温度有关的现象 都叫做热现象。热学知识在实际中有重要的应用。各 种热机和致冷设备的研制,化工、冶金、气象的研究, 都离不开热学知识。
研究热现象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从宏观上总结 热现象的规律,引入内能的概念,并把内能跟其他形 式的能联系起来;另一种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 建立分子动理论,说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 的表现。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使人们对热现象的研 究越来越深入。 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是热学的特 点。学习中要注意统计思想在日常生活和解释自然想 象中的普遍意义。
(三)固体、液体和气体 1、固体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晶体分子或离子按 一定的空间点阵排列。晶体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 通常说的晶体及性质是指单晶体,多晶体的性质与非 晶体类似。
晶体的空间点阵说明其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晶体与 非晶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晶体具有天然的规则的几何形状,而非晶体无此特点
(2)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不同,而非晶体 各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
主词条:岩石圈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
下穿过地震波在近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 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之多,而;股票知识 股票知识 ;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其平均水深为~米,大量发 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 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软流圈主词条:软流圈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公里的上地幔中, 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9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公里深度以 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 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地幔圈主词条:地幔圈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 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9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 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9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 幔圈由上地幔(~公里)、下地幔的D′层(~7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7~9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 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 分层。外核液体圈主词条:外核液体圈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9-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 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9至98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98-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 簿的过渡层。固体内核圈主词条:固体内核圈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7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 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

高考物理热学复习课件

高考物理热学复习课件

高考物理热学复习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1. 热力学第一定律2. 热力学第二定律3. 热力学第三定律4. 热传递与热量5. 气体动理论6. 液体和固体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能够运用热力学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2. 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了解热量计算的基本方法。

3. 理解气体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气体动理论解释气体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气体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热传递与热量、气体动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烧瓶、酒精灯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a. 实践情景引入:对比热水袋和暖宝宝的使用效果,探讨热传递的方式和热量计算。

b. 例题讲解:计算一个热水袋中的热量,并与暖宝宝进行比较。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热力学基本定律、热传递与热量、气体动理论等核心知识。

3. 随堂练习:针对热力学定律和热传递,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a. 练习题1: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一个热机的工作效率。

b. 练习题2:分析一个热传递现象,判断其属于哪种传热方式。

4. 知识拓展:介绍热学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热能发电、空调制冷等。

六、板书设计1.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公式和概念。

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和热量计算公式。

3. 气体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求一个热机工作时的效率。

b. 分析题:分析一个实际热传递现象,判断其传热方式。

2. 答案:a. 效率计算公式:η = (W/Q1) × 100%,其中W为有用功,Q1为热机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

b. 传热方式判断:根据热流方向、物体性质和温度差进行分析。

18年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十鸭部分第1讲热学课件180109464

18年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十鸭部分第1讲热学课件180109464

收热量.
7 8
解析
答案
8.(2017· 陕西西安市二检)如图7所示,在竖直放置的圆 柱形容器内用质量为 m 的活塞密封一部分气体,活塞 与容器壁间能无摩擦滑动,容器的横截面积为 S. 开始 时气体的温度为T0,活塞与容器底的距离为 h0.现将整 个装置放在大气压恒为p0的空气中,当气体从外界吸 图7
E.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分别经等容过程和等压过程,温度均由T1升高 √
1
2
3
4
答案
4.(2017· 全国卷 Ⅱ· 33(1)) 如图 2 ,用隔板将一绝热汽缸分成两部分,隔 板左侧充有理想气体,隔板右侧与绝热活塞之间是真空 .现将隔板抽开, 气体会自发扩散至整个汽缸.待气体达到稳定后,缓慢推压活塞,将气 体压回到原来的体积.假设整个系统不漏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气体自发扩散前后内能相同 √ B.气体在被压缩的过程中内能增大 √
对点拓展练
5.(2017· 安徽合肥市第二次检测)图4为一上粗下细且下端开口的
薄壁玻璃管,管内有一段被水银密闭的气体,下管足够长,图
中管的截面积分别为S1=2 cm2,S2=1 cm2,管内水银长度为h1
=h2=2 cm,封闭气体长度L=10 cm,大气压强为p0=76 cmHg,
气体初始温度为300 K,若缓慢升高气体温度,试求: (1)当粗管内的水银刚被全部挤出时气体的温度; 答案 350 K 图4
技巧点拨
1.气体实验定律 (1)等温变化:pV=C或p1V1=p2V2;
p p1 p2 (2)等容变化: =C 或 = ; T T1 T2 V V1 V2 (3)等压变化: =C 或 = ; T T1 T2 pV p1V1 p2V2 (4)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C 或 = . T T1 T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方法回扣] 1.微观量的估算方法 (1)固体、液体分子微观量的计算(估算) m V ①分子数 N=nNA=MNA= N Vmol A M ②分子质量 m0= . NA Vmol M ③分子体积 V0= = .其中 ρ 为固体、液体的密度. NA ρNA ④分子直径 把固体、液体分子看成球形,则分子直径 3 6V 3 6V 0 mol d= = π πNA 3 V mol 把固体、液体分子看成立方体,则 d= V0= . NA 3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解析 分子间距离为 r0 时分子力为零,并不是分子间无引力和 斥力,A 错误;
当 r>r0 时,随着距离的增大,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 斥力比引力减小得快,故分子力表现为引力,B 错误.
答案 CD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2.(多选)关于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对某物体做功,必定会使该物体的内能增加 C.可以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为功 D.不可能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E.功转变为热的实际宏观过程是不可逆过程
选项 E,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故 E 正确.
答案 ACE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3.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 由初始状态 A 开始, 按图 2 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了一系列状 态变化,最后又回到初始状态 A,即 A→B →C→D→A(其中 AD、BC 与纵轴平行, AB、DC 与横轴平行),这一过程称为一个 循环,则 (1)由 A→B,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______(填“增大”“减 小”或“不变”). (2)由 B→C,气体的内能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 “不变”). (3)由 C→D,气体________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4)已知气体在 A 状态时的温度为 300 K,求气体在该循环 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为多少.
S 是单分子油膜的面积. (2)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为 10-26 kg,1 mol 任何物质含有 的分子数为 6.02×1023 个.
2.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但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图线与分子势能随分子间 距离变化的关系图线的比较:(如图 1 甲、乙所示)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5.一定质量的气体不同图象的比较 类别 图线 p- V 1 p-V 特点 pV=CT(其中 C 为恒量), 即 pV 之积越 大的等温线温度越高,线离原点越远 1 p=CTV,斜率 k=CT,即斜率越大, 温度越高 C C p=VT,斜率 k=V,即斜率越大,体 积越小 C C V= p T,斜率 k= p ,即斜率越大,压 强越小 举例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习题精练] 1.(多选)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既不存在引力,也不存在斥力 B.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当 r>r0 时,随着距 离的增大,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引力比斥力 增大得快,故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C.当分子间的距离 r<r0 时,随着距离的减小,分子间的引 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增大得快,故分子力表 现为斥力 D.当分子间的距离 r>10-9 m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 略不计 ) A.当分子间距离 r=r0 时,分子力为零,说明此时分子间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2.气体分子微观量的估算方法 V (1)物质的量 n= ,V 为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单位: 22.4 升). (2)分子间距的估算方法.由立方体模型可知:分子位于立 方体的中心,每个立方体的边长等于分子间距;由球体模 型可知:分子位于球体的球心,则分子间距等于每个球体 的直径.
本 讲 中,当 r=r0 时分子间作用力为零. 在图乙中, 当 r=r0 时分子势能最小, 但不为零(规定无穷远 处为零).
4.气体实验定律 (1)玻意耳定律(等温变化):pV=C 或 p1V1=p2V2. p p1 p2 (2)查理定律(等容变化):T=C 或 = . T1 T2 V V1 V2 (3)盖-吕萨克定律(等压变化):T=C 或 = . T1 T2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3.气体状态变化问题的分析方法 (1)选对象 根据题意,选出所研究的那一部分气体,这部分气体在状 态变化过程中,其质量必须保持一定. (2)找参量 找出作为研究对象的这部分气体发生状态变化前后的一组 p、 V、 T 数值或表达式.压强的确定往往是关键,常常结 合力学知识 (如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 )才能写出表 达式.
第十天
[知识回扣] 1.两种分子模型
热学(IB 部分)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3 6V 0 (1)①球体,直径 d= ; π 3 ②立方体,边长为 d= V0,式中 V0 为分子体积,只适用 于求固体或液体分子的直径;一般分子直径大小的数量级 为 10
- 10
m.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V 是纯油酸体积,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3)认过程 过程表示两个状态之间的一种变化方式,除题中条件已直接指 明外,在许多情况下,往往需要通过对研究对象跟周围环境的 相互关系的分析才能确定.认清变化过程是正确选用物理规律 的前提. (4)列方程 根据研究对象状态变化的具体方式,选用气体状态方程或某一 实验定律,代入具体数值,求出结果,最后分析讨论所得结果 的合理性及其物理意义.
(
)
A.为了增加物体的内能,必须对物体做功或向它传递热量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解析 选项 A,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或热传递进行,故 A 正确;
选项 B,对某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B 错误;
选项 C,在引起其他变化的情况下,可以从单一热源吸收热 量,将其全部变为功,C 正确;
选项 D,在引起其他变化的情况下,可以使热量从低温物体 传向高温物体,D 错误;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p- T
V-T
6.热力学第一定律 如果系统和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那么外界对系统 所做的功(W)加上外界传递给系统的热量 (Q)等于系统内能 的增加量(ΔU). 表达式:ΔU=W+Q 式中,系统内能增加,ΔU>0;系统内能减小,ΔU<0;外界 向系统传热,Q>0,系统向外界传热;Q<0;外界对系统做 功,W>0,系统对外界做功,W<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