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共22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课件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

国共两党提出了怎样的建国方针?
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 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 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 裁和内战的方针
假和平,新内战
民心所向—和平民主——核心素养落实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学思之窗
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 的国家。中国人民已经觉悟,保障中国 前途的唯一途径,是消灭国外国内一切 束缚他们自由自主的势力,亦唯有顺着 中国人民自己的愿望,中国方可由衰败 转为兴盛,软弱变为强有力。二十世纪 的政治真理,只有自由自主的人民,才 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只有人民有力 量,国家才有力量。……非先实行民主 决无从实现统一。
为民而战—全面内战——核心素养落实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6.6月—10月
全面进攻 中原解放区
1、战略防御
确定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 争粉碎全面进攻的方针
1946年7月时国共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1947年西北野战军, 3月青化砭战役、8 月沙家店战役。粉碎 了
军力 430万人 127万人
装备
19飞47机年+5坦月克华东步野枪战+军手 孟良+崮大战炮役。打退榴了弹
争取和平民主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重庆谈判
全面内战爆发 政协会议 国民大会
青化砭、沙家店战役 孟良崮战役
千里跃进大别山
发起辽沈、 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北平和谈、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中华民国宪法》
土地改革
战略防御
辽沈战役
战略反攻 四个阶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解放战争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问题探究: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什么要玩弄“假和平、 真内战”的反革命两手策略? 2.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策略,中共如何应对? 3.抗战结束后,中共是怎样赢得政治上的主动权 的?
探究1:蒋介石为什么玩弄“假和平、真 内战”的策略
1.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①国际因素:美国“扶蒋反共” ②国内因素: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 党的根本利益的冲突;国共双方都有强大的武 装力量。 2.内战为什么没有马上打起来? ①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②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舆论压力。
“革命军队”是中坚
“统一战线”是保障
“群众支持”是基础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
背景:三大战役结束,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容:①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农村——城市 ②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 ③“两个务必”: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 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意义: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以及由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 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26课
解放战争
区分两个历史概念
解 放 战 争:指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内战(1946 年夏-1950年夏)
解放战争时期: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一个历 史时期(1945年8月抗战胜利-1949 年10月新中国成立) 分两个阶段:和平阶段(1945年8 月-1946年夏)和战争阶段(1946 年夏-1949年10月)
意义:①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 争取和平的诚意;②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 派中扩大了影响;③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 针,国民党若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领导合影。左起:黄克诚、谭政、 聂荣臻、肖华、罗荣桓、刘亚楼、高岗、林彪
人民解放军进北平通过前门大街
(二)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1949年4月下旬,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看解放南京的捷报。
(三)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 军事进攻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军队处 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是在解放区 进行。战争初期阶段,国民党投入了大 量兵力,发动了全面进攻。1947年3月, 国民党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 攻。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 处在全民包围之中
“中国境内已经有了两条战线。蒋
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
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
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
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
——《毛泽东选集》第4卷,1224-1225页。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运动
一二一运动公葬典礼
抗 议 美 军 暴 行 运 动
抗议美军暴行
五二O运动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一)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抗战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主
张“中间路线”,企图在国共两党之外,
走“第三条道路”。
“中间路线”主张:
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
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 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实行的方法,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
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近代篇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块9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五四运动后的中国

不缠足运动
综合
题号 1 2 3 4 5 6 7
第十一页,共22页。
一、选择题 1.(2017·河北张家口二模)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shàngnián) 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 769万元减至1 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对此合 理的解释是( ) A.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 B.一战使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 D.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第十三页,共22页。
2.孙中山在《北上宣言(xuānyán)》中指出,凡武力与帝国主义结合者无不败。反之,与 国民结合以速国民革命之进行者无不胜……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该宣言(xuānyán) 发表的背景是( ) A.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北伐军胜利进军
解析:C 据材料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明确反帝,号召联合发动广大国民(guómín)进行 国民(guómín)革命,这应是在1924年国民(guómín)党“一大”召开,国民(guómín)大革命开 始之后,国民(guómín)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故C项符合题意;依据 所学知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是在1912年民国成立的时候;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6年 ,当时孙中山均未明确提出反帝的思想,故A、B两项错误;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北伐开始是 在1926年,故D项错误。
第十四页,共22页。
3.(2017·山东潍坊二模)1939年,国民政府战时新闻局明令:表示全国团体时绝对禁用 “国共合作”“组织国防政府”“阵线”等字眼,“抗日联军”“统一战线”“联合战 线”等词语应统一替换为“团结抗战”。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A.防止虚假信息动摇(dòngyáo)民心 B.削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C.建立起高效的新闻体系 D.维护国共合作的局面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
•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 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 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 求全歼,不使漏网。
第三,准备将指导中心转移到接近南京的苏北淮阴。
当时在担任苏皖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主席的李一氓回忆道:“其实 从中国共产党来讲,是真心愿意和国民党合作建国的。蒋介石公开撕
毁停战协定、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似乎在我们的预料之内,也似乎
在我们的预料之外。因为在淮阴的时候,我曾经得到华中局一个通知, 说党中央要从延安搬到淮阴来。参加南京工作的同志有事情要开会就 去南京,没有事情又不开会就可以回到淮阴的总部。中共中央的总部 就要建在淮阴,就由我负责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建立中共中央总部。 当时我的设想是砖木结构的平房,地势要高,不会被水淹。我也曾和 少数同志到淮阴城外走过几遍,看了些地势较高的位置。还没有定下
三、军事方面
1、国民党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固守城市 而共产党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敢于大踏步的前进 和后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2、派性斗争严重,不团结。政令军令不统一 3、因贪污腐败导致意志消退 4、共产党善于在部队搞思想政治教育化敌为友,改 造俘虏兵。国民党军队共有188万人投诚 5、共产党的情报工作做得好
第二、在内部初步商定参加国民政府委员会和经过改组后
的行政院的名单。中共中央致电在重庆的代表团,告诉他 们:“‘国府委员会仍照周在延所提八人,即毛(泽东)、
林(伯渠)、董(必武)、周(恩来)、刘少奇、范明枢、
张闻天为适宜,以便将来指导中心移至外边。第一次会议 少奇可不出席。范明枢能否出外,已去电询问,尚未得复。 如范不就,则提命傅茂公(彭真)。’‘同意周(恩来)、 林(伯渠)、董(必武)、王(若飞)分任行政院副院长、 两部长及不管部。’”[1] [1] 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5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7《解放战争》ppt课件

②成果:国共双方签署《 双十协定 》。内容:和平建国, 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③不足: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 合法地位 问题未达成协 议。 (2)政治协商会议 ①1946年初,在重庆 召开。 ②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很快被国民党撕 毁。
2.爆发 (1)全面进攻 ①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 中原解放区 爆发。 ②解放军采取 运动战 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③国民党军队被迫由全面进攻转为 重点 进攻。 (2)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对 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实行 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粉碎。 ,全面内战
三、问题思考 1. 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选择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方向? 提示: (1)该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军队
正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就成了国 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 (2)该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进军中原,就可以东慑南京、 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 东、陕北部队回援;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
学思之窗 (教材P79 思考题提示)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提示:(1)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广大 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2)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使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 后方基地。
知识纲要
预习作业 一、总结提炼 1. 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人民的 和平 战。 2. 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后,1947年6月开始 要求,发动了内
[答案]
A
考向2 从民心向背考查解放战争的结果 [2012· 四川高考]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 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 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 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 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 “上层人物” ( )
党史 第四章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第四章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一、重庆谈判和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中华民族经过浴血奋战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又面临着建什么国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中国。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用内战的方式来剥夺人民已经取得的权利,使中国社会退回到抗战前一党专制独裁的反动统治。
一场关系中国走向光明还是黑暗的大决战不可避免。
蒋介石打内战的方针早已确定,但在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下,又不能不有所顾忌。
抗战刚刚结束,发动内战不得人心,要求和平是大势所趋。
人民渴望和平,美、苏、英三国也不赞成中国内战。
蒋介石想在内战中处于有利地位,也需要时间。
所以,他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表示愿意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
1945年8月中下旬,他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局势和国民党的内战阴谋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认为应当因势利导,首先是反映人民在长期战乱后休养生息的强烈意愿,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谈判,既可以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也可以争取一段时间来作好应变的准备。
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政治口号,毛泽东接受邀请赴重庆谈判,同时人民军队作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各种准备。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毛泽东亲赴重庆,充分显示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社会舆论的高度赞誉。
经过四十三天复杂而艰苦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国民党当局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
但双方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两个根本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
教学设计1: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斗争;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材、补充史料以及视频资料的识读提高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树立和增强学科思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大成就。
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中的重大贡献,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二、学法指导(1)加强对教材阅读与思考,充分利用教材正文表述、“学习聚焦”和“探究与拓展”等学习资源,在熟悉基本史实、史论的同时,整理知识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
(2)结合学案及同步练习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运用教材知识准确判断,深入了解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及其结果,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中的地位及贡献。
(3)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或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全面了解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和历史的抉择,同时实现学科知识的纵向整合,初步构建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的经过。
2.学习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情境创设】“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这首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中,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恢弘气势和坚定追求表现得酣畅淋漓。
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带领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