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共21页PPT资料
《文言文二则》PPT课件【精选推荐课件】

感悟“知音”
这个故事传诵着一个高山 流水遇知音的美谈,反复朗读 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可 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
感悟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心里想的
准确理解
句意: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 什么,钟子期一定知道他的心意。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 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 随。
乎:语气词,无实义;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呀,我仿佛看见了水势 浩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破:摔破;绝:断绝;复:再,又。 钟子期死了,伯牙摔破古琴剪断琴弦,一生不 再弹琴。
以为世间无足复为鼓琴者。
以为:认为;足:足以。 认为世间再没有人值得自己为他弹琴了。
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两人一组 互相翻译给对方听,找出自己不理解的 词语或句子,作出标记,向老师提问。
2.请同学来翻译课文,一人翻译一 句,先把句子朗读一遍,然后解释句子 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鼓”,弹奏,演奏。 俞伯牙弹奏古琴,钟子期听。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方”,开始;“志”,心里想着。 开始弹琴时,伯牙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善哉”,好呀;“若”,好像。 钟子期称赞说:“弹得真好呀,我仿佛看见了 巍峨的像泰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少选”,一会儿,不久形容很短的时间。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想着流水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古时候,流传一个,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都能准确地道出。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俩人越谈谈越投,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他们约好明年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在江边呼喊着钟子期的名字,仍不见子期.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不幸染病去世了。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悲痛欲绝。
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以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
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青山为之动容,河水为之呜咽.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后人用高山流水感叹知音难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杯视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作者:来源:《小天使·三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第05期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
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
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
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
船夫急忙拉索,降下帆来。
不多时,暴雨倾盆,江面上金蛇狂舞。
船夫速将船摇到山崖下江湾处抛锚系缆,只得等风雨过后,再行开船。
狂风暴雨直到天黑才停。
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
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
他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船夫和琴僮从沉醉中醒来,突然见有个樵夫也立在船头听琴。
船夫掂着一把桨喝问:“黑夜上船为哪般?”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贪晚,被暴雨阻于此崖。
雨过之后,正要还家,忽听琴声一片,便冒失上船聆听。
”琴僮冷笑道:“山野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那人非但不走,反诘道:“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弹琴之客了!”俞伯牙见这位樵夫出言不卑不亢,便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从容答道:“小人若不知,也就不来听琴了。
”俞伯牙听这口气,颇为惊疑,便道:“那就请讲吧!”樵夫道:“方才大人所弹,乃是雨后江畔,羁旅愁怀,即景生情,随想之曲。
其商声悲凉,使人听了后十分怆然,不过照全曲之意,那末尾两声应是怕见秋月才好,可惜琴弦嘎然而断,不知是不是此意。
”俞伯牙一听,不禁大喜,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快别站着,坐下一叙!”樵夫听了这话,爽然坐下。
琴僮见樵夫不谢而坐,忿然道:“山野粗人,真不知礼数,也不看看眼前是何大官儿哩!”樵夫白了琴僮一眼,朗声道:“我钟子期有个怪脾气,只看琴艺高低,不问官阶大小。
”俞伯牙见自报家门的钟子期虽身为樵夫,却有一股傲气,俞伯牙便生出几分考查之心,但他没想到的是,无论自己问他何种乐理方面的问题,钟子期都能对答如流。
《伯牙绝弦》优质课教学PPT课件--统编教材·部编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 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 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 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此子 曲期 终子 兮期 不兮 复, 弹你 ,我 三千 尺金 瑶义 琴; 为 君 死 !
课后作业: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 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课 后去读读。《列子》《吕氏春秋》也是千古传唱的 经典之作,课后也去读一读吧。
2.搜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佳 句。
统编教材·部编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5 伯牙绝弦
25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 兮若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在 ,钟子期曰:“善哉,
!”
!”志
波光粼粼 白雪皑皑 炊烟袅袅 雨雪霏霏 杨柳依依
潺潺流水 绵绵细雨 皎皎明月
……
志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 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 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关于俞伯牙、钟子期的诗句: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摔琴谢知音子期————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
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
只因陋巷箪瓢乐,留得贤名万古扬。
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
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
称为文武七弦琴。
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
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
何为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
何为八绝?总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
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
乃雅乐之好处也。
”簌籁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干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初中语文】《伯牙鼓琴》课件++统编版语文(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

锺子期死后,伯牙会回到怎样的音乐生活中?
美妙的琴声无人欣赏,痛苦的煎熬。 琴弹得再美妙,没有人懂,又有什么意义呢?
“破”“绝”“终生不复”这些词语表现了伯牙怎样的心情?
悲痛欲绝,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破琴绝弦。这 既反映了音乐的魅力,又体现了古人的高尚情操。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高山流水
二、初读课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 “ 善哉乎/鼓琴 ! 巍 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 汤汤 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 /鼓琴者。
三、疏通文意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少选:不久,不一会儿 善哉:好啊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译文: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 “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三、疏通文意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 为世无足 复为鼓琴者。
绝:断 复:再 以:认为 为:是 足:值得
为:介词,为了,给 者:……的人
译文:锺子期死后,伯牙断琴绝弦,一生不 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 人了。
鼓:弹琴 之:代指伯牙弹琴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三、疏通文意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方:正,正在 志:心志、情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译文:伯牙在弹琴时想着泰山,锺子期说: “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
三、疏通文意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 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 高雅精妙。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5.伯牙绝弦|人教新课标 (共24张PPT)

有关“朋友”的句子: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③君子之交淡如水。 ④士为知己者死。 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⑦酒逢知己千杯少。
2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3
释疑解惑
①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它与后面两句话是 什么关系?
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擅长弹琴,而钟子期擅 长欣赏琴声。它与后面两句话是总分关系。
②文中多次出现“善”字,意思是否一样? 这几个“善”字意思不一样。“善鼓琴”的 “善”字是“擅长”的意思;“善听”的“善” 字是“善于”的意思;“善哉”的“善”字是 “好”的意思。
21
课内: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 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课外:含有故事的成语: 女娲造人 东施效颦 后羿射日 江郎才 尽 伯乐相马 夜郎自大 毛遂自荐 塞 翁失马 孟母三迁 叶公好龙 秦琼卖马 项庄舞剑 孔融让梨 程门立雪 莫逆之 交 管鲍之交 刎颈之交 忘年之交 患难 之交
伯牙绝弦
1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重点)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 友情。(难点)
2
读写错混提示
1.注意“弦”读“xián”,不读“x uán”;“哉”读“zāi”不要错读成 “zhāi”。
2.书写时,注意“琴”字的下面是“今”, 不要错写成“令”;“曰”与“日”要注意区 别。
9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zāi),峨峨兮(xī)若泰山!”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 (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 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绝弦PPT课件(上课用)

三、细品绝弦——相遇相知(一)
●你能用一个词来说明伯牙和钟子期的关系吗?
三、细品绝弦——相遇相知(二) ●为什么说他们是知音?从哪可以看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三、细品绝弦——相遇相知(三) ●从哪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 ,峨峨 兮 若泰山!”
钟子期,山村樵夫。
伯牙,春秋时期著名音乐家,官 至晋国上大夫。既是弹琴能手, 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25、伯牙绝弦
伯牙为什么把自己心爱的琴弦摔断呢?
一、初读绝弦
1、读通顺,读准字音,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用“/”注上标记。 2、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 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 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 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 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了解自己的知 音了。于是,他摔碎了琴,挑断了弦,终身不再弹琴。
二、细品绝弦——话说知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梦龙《俞伯牙摔
琴谢知音》赏析
制作、授课:陈鑫、 余兰兰、刘颖、周 作菊
一、了解知音故事的源起与流 变。
二、领悟和把握知音故事的人 文伦理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思考知音故事的现实意义。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知音文化 的源头,人间友情的典范
• 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始见于《吕氏春秋》、 《列子》等先秦典籍的记载。推广大众于明代通俗
三、知音故事的文化内涵
1、君子之交 2、文人隐逸 3、楚地风情 4、儒道相融
文化内涵之一:君子之交
以琴会友、心神相交、意趣相投 以琴祭友、代侍双亲、重情尚义 对琴和音乐的热爱与理解——谈琴论乐•音乐知音 对诺言的共同恪守与实践——大孝至爱•人生知己
(知音故事的基本内涵)
文化内涵之二:文人隐逸
集贤村 —— 石中美玉 钟情自然山水、淡泊功名利禄; 追求诗意人生、任情适性自在。 (二人心神相交的深层原由)
文学家冯梦龙的话本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知音故事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与人文意蕴, 穿越千年悠长岁月,打动并慰藉了后世无数心灵, 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 现象,并被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和欣赏。
伯牙、钟子期其人
• 伯牙、钟子期均为战国末期楚国人。
• 伯牙:姓伯名牙。史书中并无俞伯牙其人。比较 可能的情况是,由于受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的影响,人们便将历史上的伯牙误传为俞伯牙。
2、《列 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 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 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 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 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 哉?
神相交、人琴合一的精神世
界。 • 俞钟二人以琴结缘,由音乐
知音而升华为人生知己,是 知音故事的另一内涵。
• 首先,俞、钟二人不 同流俗的诗意人生追 求。
其次,超越世俗等级 身份地位的价值观。
• 钟子期临终前嘱咐父母在 江边等候故人。
• 俞伯牙辞官赶往楚国,于 约定之期赶到相约之处, 得知挚友已逝,主动承担 起代友人赡养父母的职责。
(精神自由、心灵舒展)
四、知音故事的现实意义
1、知音、友情 2、孝道、亲情 3、诚信、责任
••••••
谢谢观看
beefsoup
二、知音故事的人文内涵
1、音乐知音 2、人生知己 3、傲岸人格 4、诚信典范
伯牙、子期二人均为热爱 音乐之人,音乐是二人相 识、相知的触媒。 对于音乐和琴理的热爱、 理解是二人相知、相惜的 前提条件,是知音故事的 基本内涵所在。
• 无论是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
之曲,还是钟子期听闻高山
流水之音,都体现了两人心
知音故事的流变
• 俞、钟事迹走出文人的文案书斋,演变成为一个具有丰富 而深刻的情感内涵与人文意蕴的故事,为广大民众所知晓和 熟悉,要归功于明末通俗文学家、《三言》的编纂者冯梦龙。 《三言·警世通言》的开篇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不仅情节生动、人物丰满,而且具 有厚重的情感色彩和普世价值。小说的落脚点与旨归不仅仅 在以琴结缘和音乐知音,更由此进入社会伦理层面,歌颂俞、 钟二人超越血缘和等级的生死不渝的友情、极富诗意的人生 意趣以及彼此恪守信义的高风亮节,从而使俞、钟故事成为 民间文学的经典之作,实现了“警世”的目的。
• 钟子期:姓钟名徽,字子期,武汉市汉阳蔡甸区 新农镇马鞍山集贤村人 。这里至今尚有钟期墓、 知音亭、琴断口。武汉市还有钟家村、集贤村、 琴台路、知音路等地名。
一、知音故事的源起与 流变:
1、《吕氏春秋》
2、《列 子》
Hale Waihona Puke 1、《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 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 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 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 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 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 自千里也。
文化内涵之三:楚地风情
楚地的风俗风情为知音故事的诞生提供 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与土壤。
悠久的巫祀传统与巫官文化 巫风与巫乐的盛行 对音乐艺术的倾心迷恋
对音乐技艺的潜心追求
文化内涵之四:儒道相融
儒家—— 讲究礼节、恪守诺言 重情尚义、至情至爱
(世俗礼义、人伦责任)
道家—— 隐逸山林、返璞归真 任情适性、审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