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机器人的介绍
水下机器人工作原理

水下机器人工作原理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下环境中执行各种任务的机器人。
它们不仅能够深入水下进行勘探和探索,还可以进行海洋资源开发、海底管线维修、水下考古等工作。
水下机器人是现代科技的重要成果,其工作原理涉及到机械、电子、通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本文将就水下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进行探讨。
一、机械结构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通常由机身、传动系统、操纵臂和控制面板组成。
机身是机器人的骨架,用于容纳各个功能模块和传感器。
传动系统包括航行和推进装置,通常采用螺旋桨和涡轮等方式,能够使机器人在水中自由移动。
操纵臂则用于执行各种作业任务,如维修、取样等。
控制面板则是操控机器人的核心,通过输入指令实现机器人的各项功能。
二、能源系统水下机器人的能源系统通常采用锂离子电池或燃料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水下机器人广泛使用的一种电池类型,其具有重量轻、容量大、充放电效率高等优点。
燃料电池则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产生电能,具有长时间高功率输出的特点,但成本较高。
能源系统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机器人的使用场景和任务需求。
三、传感器系统水下机器人的传感器系统主要包括声纳、激光雷达、摄像头等。
声纳用于水下导航和障碍物探测,能够通过声波的反射来获取周围的物体信息。
激光雷达则能够测量距离和检测物体形态,广泛应用于水下地形测绘和目标检测。
摄像头则用于拍摄水下图像和视频,提供视觉信息支持。
四、控制系统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由计算机和相应的控制算法组成。
计算机负责接收和处理传感器信息,并根据预设的任务指令控制机器人的动作。
控制算法则是机器人智能行为和决策的关键,包括路径规划、自主避障、定位导航等方面的算法。
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水下环境的特殊性,如水压、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总结:水下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涉及到机械、电子、通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其机械结构包括机身、传动系统、操纵臂和控制面板。
能源系统通常采用锂离子电池或燃料电池。
传感器系统包括声纳、激光雷达、摄像头等,用于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
海鲈鱼水下机器人任务概述

海鲈鱼水下机器人任务概述(原创版)目录1.海鲈鱼水下机器人的背景和目的2.海鲈鱼水下机器人的特征和功能3.海鲈鱼水下机器人的操作和控制4.海鲈鱼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正文海鲈鱼水下机器人的背景和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水下机器人在海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海鲈鱼水下机器人是一款具有代表性的水下机器人,主要用于海洋生物研究、海底资源勘探以及水下环境监测等。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海洋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减少人类在危险环境下的工作风险。
海鲈鱼水下机器人的特征和功能海鲈鱼水下机器人具有以下特征和功能:1.高度仿生:海鲈鱼水下机器人的外形设计灵感来源于海鲈鱼,使其在水下具有出色的游动能力和灵活性。
2.自主游动:海鲈鱼水下机器人配备了先进的推进系统,能够在水下自主游动,实现任意方向的移动和悬停。
3.观察能力:海鲈鱼水下机器人搭载了高清摄像头,能够实时传输水下画面,为海洋生物研究和海底资源勘探提供直观的视觉信息。
4.搭载传感器:海鲈鱼水下机器人配备了各类传感器,如温度、湿度、盐度等,用于收集水下环境数据,为水下环境监测提供依据。
5.操控便捷:海鲈鱼水下机器人可以通过遥控器或计算机进行控制,操作者可以在岸上或船上远程操控,实现对水下机器人的精确控制。
海鲈鱼水下机器人的操作和控制海鲈鱼水下机器人的操作和控制相对简单,操作者只需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上手。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工作:检查机器人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如电池电量、摄像头、推进器等。
2.放置机器人:将机器人放入水中,确保其完全浸没。
3.启动机器人:通过遥控器或计算机启动机器人,进入工作状态。
4.操控机器人:通过遥控器或计算机发出指令,操控机器人在水下进行观察、勘探等任务。
5.数据传输:机器人将收集到的水下画面和环境数据实时传输至操控设备,供操作者分析和判断。
6.结束任务:任务完成后,操作者将机器人收回至岸边或船上,关闭电源,完成任务。
海鲈鱼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海鲈鱼水下机器人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但不限于:1.海洋生物研究:海鲈鱼水下机器人能够实时传输水下生物活动画面,为海洋生物研究提供直观的观察数据。
水下焊接机器人系统产品说明(调研用)

水下焊接机器人系统工作原理该水下机器人系统由爬行机构及其驱动电路、十字滑块机构及其驱动电路、PLC、人机界面、激光图像传感系统、焊接电源、排水罩及供气系统等构成。
大小为长宽高500*600*200mm采用小型排水罩式局部干法水下自动焊接方式。
最大作业水深为 15 m, 设计最高工作压力 0.3 Mpa。
(局部干法水下焊接:利用气体使焊接局部区域的水人为的被排开,从而形成一个局部的干气室进行焊接,保护气体为Ar或φ(Ar)98%+φ(O2)2%,排水气体为Ar或φ(Ar)98%+φ(O2)2%)焊接时,首先激光图像传感系统从焊接现场获取焊缝的图像信息,图像由十字滑块控制系统进行处理,经过图像采集卡处理后的图像特征即焊缝的偏差(焊枪中心与焊缝中心的偏差)信号。
然后依据焊缝偏差信号输出控制信号给十字滑块驱动器进行十字滑块的运动控制(使得焊枪中心与焊缝中心对其,如果焊接刚刚开始则首先寻找焊缝初始点)。
对其后十字滑块控制系统向PLC(主控制芯片,主要承担系统的所有逻辑控制、爬行小车的速度控制、焊接电源的送丝控制等)发出信号,而当PLC接受到信号后,供气系统为排水罩充气,开始排水。
之后焊机开始工作,送丝机开始送丝,焊丝为水下专用焊丝。
起弧后,PLC会不断的根据焊枪当前的位置不断调整十字滑块和小车的位置,使得焊枪中心与焊缝中心始终对齐。
爬行机构是一种新型的轮履永磁吸附方式小车,具有足够的吸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柔性,因此能够适应圆柱形、球形的储油罐的内外表面,有较强的越障能力。
其驱动机构采用交流伺服系统,包括电动机、放大器、减速机构和编码器,可以对电动机转速进行精确的闭环控制。
它的转弯主要是通过给两驱动轮一个速度差来实现的,速度差不同,则小车的转弯半径不同即转弯的程度不同。
无轨导全位置爬行式智能弧焊机器人系统(WT-WCR)简而言之,水下焊接系统就是借用全位置焊接机器人系统的爬行机构,将爬行机构上的焊枪、激光图像传感系统等安装在爬行机构底部,同时加装排水罩等水下焊接专用设备。
水下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实例分析

水下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实例分析近年来,水下机器人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这种现代化的技术不仅在工业生产中大展拳脚,同时也在深海探测、环境监测、海洋拓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水下机器人技术是指一种能够在水下环境下工作及自主完成各种任务的电子机器设备,包括无人潜水器、机器人、无人机船等。
本文将从水下机器人的组成结构、应用场景以及现实应用实例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水下机器人的组成结构水下机器人的整体结构主要由外壳、摄像头、照明器、液晶显示器、电机、电器、控制系统等组成。
其中,外壳是用于保护电路和电子设备的核心部分,主要承担起防水和抗压的作用;摄像头和照明灯是用于拍摄和照明的,能够快速获取水下信息,实时回传数据;液晶显示器和控制面板是用于显示电路和控制的操作面板,能够直观地了解水下机器人的状态。
除此之外,还需要安装相应的控制系统和软件,以实现对水下机器人的操作与控制。
二、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水下机器人能够完成各种任务,如水下探测、海洋资源勘探、水下搜救、水下拆弹等。
在海洋勘探方面,水下机器人可以快速检测那些人类无法到达的深海油气资源;搜救中,水下机器人能够快速定位受困人员的具体位置,提高搜救的成功率;水下拆弹方面,还可以用于探测隐蔽下降在水下的敌对水雷等。
三、水下机器人的现实应用实例1、搜救:在2014年的马来西亚MH370飞机失事事件中,无人潜水器就承担起了寻找飞机残骸的任务,这使得整体搜索过程更为高效且安全。
2、海洋勘探:挪威斯塔托石油公司2019年在北海的施鲁斯堡油气田对深海钻探进行了尝试,任务使用了该公司最新的海洋科技。
二维和三维空间信息的处理等设施可远程控制一个自主的水下机械手,该机械手可以执行对岸设施无法完成的操作。
3、科学研究:2018年,中国科学家在距离西班牙近万公里的海底,通过控制水下机器人轻松完成了跨越太平洋向美洲拓展塔斯曼海种床的目标。
这为随后的海底地壳实验提供了奠基性的工具。
水下机器人在渔业中的应用现状与关键技术综述

3、近岸作业
在近岸作业方面,水下机器人可以协助渔民进行底播、海参养殖、珊瑚移植 等工作。此外,水下机器人还可以用于海滩清洁和海龟保护等方面,提高渔业生 产的可持续性。
水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在渔业应用中,水下机器人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器人设计
机器人设计是水下机器人应用的基础。在渔业中,水下机器人需要具备一定 的抗风浪能力、长久续航、快速部署等特点。因此,在机器人设计过程中,需要 充分考虑水下环境的恶劣条件,确保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水下机器人在渔业中的应用现状与 关键技术综述
01 引言
目录
02
水下机器人的应用现 状
03
水下机器人的关键技 术
04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5 参考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下机器人已经成为海洋渔业中越来越重要的工具。 本次演示将概述水下机器人在渔业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在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关 键技术,最后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关键词:水下机器人,渔业,应用现 状,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1、高性能的水下机器人将不断涌现,为实现更高效、精准的作业提供技术 保障。
2、水下机器人将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更智能化的决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控制。
3、水下机器人将在保护海洋生态、海洋资源勘探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成为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结论
本次演示对水下机器人在渔业中的应用现状与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目前, 水下机器人在渔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渔业捕捞、深海养殖和近岸作业等方面, 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机器人设计、感知系统、推进系统和控制系统等。随着科技 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水下机器人将具备更高的性能、更强的智能化和更广泛的应 用领域。
水下机器人在环保领域中的用途和功能

水下机器人在环保领域中的用途和功能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保领域对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水下机器人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智能化和自主性的机器人,已经在环保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水下机器人在环保领域中的主要用途和功能。
一、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水下机器人能够携带各种传感器和仪器,能够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采样,收集海洋水质、温度、盐度等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及时传回控制中心,为科研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海洋生物研究水下机器人能够携带摄像设备,通过高清摄像技术拍摄海底景观和海洋生物,帮助科研人员了解海洋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
此外,水下机器人还可以携带声纳设备,通过声纳回波图像分析,帮助科研人员探测海洋中的鱼群、海底地形等信息,从而为海洋生物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
三、海洋资源勘探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但由于海底环境复杂且深度较深,传统的资源勘探方式受到很大限制。
水下机器人具有较高的机动性和适应性,能够深入到海底进行勘探工作。
水下机器人可以通过声纳、磁力仪等设备探测海底的资源分布情况,并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传回控制中心,为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四、海洋污染应急响应海洋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对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水下机器人可以在海洋污染事故发生后,迅速潜入水下,通过高清摄像和传感器等设备对污染源进行定位和监测,并协助清理工作。
水下机器人具有高度自主性和机动性,能够准确地执行任务,避免人员的进一步伤害。
五、海底文化遗产保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海底环境恶劣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这些文化遗产面临着被破坏或遗失的风险。
水下机器人可以携带摄像设备和机械臂等工具,通过高清摄像技术对海底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
水下机器人的机械臂可以进行精确的操作,对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从而保护海底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技术

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技术水下机器人是指一种可以在水下运行的机器人,通常被用于进行水下勘探、海底工程、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工作。
控制是水下机器人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水下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会从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技术入手,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讲解:远程控制技术、自主控制技术和自主水下定位技术。
一、远程控制技术远程控制技术是最常见和最基础的水下机器人控制技术,通常被用于控制低代码(所谓的“线控”)水下机器人。
通过遥控器或者计算机,远程操作员可以对水下机器人进行控制,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和运动控制。
这种控制技术的优点在于可靠性高,对于大多数任务来说控制精度足够,而且需要的技术基础较低。
但是,远程控制技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通讯延迟较大,对海洋环境的干扰较强,无法实现自主水下定位等。
二、自主控制技术为了解决远程控制技术的一些缺陷,自主控制技术开始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应用。
自主控制技术的基本思想是让水下机器人具有自我判断、自主规划和自主执行的能力。
这种技术的实现需要使用大量的传感器和计算机软件,以确保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正确地感知周围环境和自身的状态,并能做出相应的控制决策。
自主控制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自主化、智能化地完成一些任务,具有较高的可干扰性和强适应性等特点。
但是,由于需要大量的传感器装备和高强度的计算机软件,使用成本相对较高,而且需要相对较高的技术基础。
三、自主水下定位技术自主水下定位技术是水下机器人控制技术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也是实现自主控制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
自主水下定位技术可以分为两类:惯性定位和声学定位。
惯性定位是依靠陀螺仪、加速度计等传感器来实现的,可以较准确地估计水下机器人在水下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而声学定位则是通过测量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时间和距离来实现的,需要安装一定数量的声呐设备和相关算法。
自主水下定位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在没有GPS等卫星导航信号的情况下准确地定位自身的位置和运动状态,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控制和更高效的运动规划。
ROV

ROV,即无人遥控潜水器(Remote Operated Vehicle ),是一种工作于水下的极限作业机器人。
水下环境恶劣危险,人的潜水深度有限,所以水下机器人已成为开发海洋的重要工具。
近20年来,由于海洋开发与军事上的需要,一种新型的水下运行器——一水下机器人发展很快。
水下机器人品种繁多,技术密集度高,是公认的高科技领域。
从1966年美国的水下机器人在西班牙沿海将失落的氢弹从856米的大洋深处打捞上来起,到70年代的石油危机更使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虽然中国也获得了许多水下机器人的成就,中国的总体技术和研发能力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在一些关键部件和关键材料的研究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要实现水下机器人向更深、更远、功能更强的目标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必须先行。
而推进器是rov的动力系统,其控制电路是ROV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关键技术,对其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下机器人的介绍 什么是水下机器人? 水下机器人也称无人遥控潜水器,是一种工作于水下的极限作业机器人。(水下环境恶劣危险,人的潜水深度有限,所以水下机器人已成为开发海洋的重要工具。 无人遥控潜水器主要有:有缆遥控潜水器和无缆遥控潜水器两种,其中有缆避控潜水器又分为水中自航式、拖航式和能在海底结构物上爬行式三种,萝卜库国内最大的机器人门户。)
发展历程 从1953年至1974年为第一阶段,主要进行潜水器的研制和早期的开发工作。先后研制出20多艘潜水器。其中美国的CURV系统在西班牙海成功地回收一枚氢弹,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1953年第一艘无人遥控潜水器问世,到1974年的20年里,全世界共研制了20艘无人遥控潜水器。特别是1974年以后,由于海洋油气业的迅速发展,无人遥控潜水器也得到飞速发展。 无人有缆潜水器的研制80年代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1975至1985年是遥控潜水器大发展时期。到1981年,无人遥控潜水器发展到了400余艘,其中90%以上是直接;或间接为海洋石油开采业服务的。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需要,推动了潜水器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潜水器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显著地增长。载人潜水器和无人遥控潜水器(包括有缆遥控潜水器、水底爬行潜水器、拖航潜水器、无缆潜水器)在海洋调查、海洋石油开发、救捞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1985年,潜水器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80年代以来,中国也开展了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研制出“海人”1号(HR-1)水下机器人,成功地进行水下实验。1988年,无人遥控潜水器又得到长足发展,猛增到958艘,比1981年增加了110%。[3] 这个时期增加的潜水器多数为有缆遥控潜水器,大约为800艘上下,其中420余艘是直接为海上池气开采用的。无人无缆潜水器的发展相对慢一些,只研制出26艘,其中工业用的仪8艘,其他的均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另外,载人和无人混合理潜水器在这个时期也得到发展,已经研制出32艘,其中 28艘 用于工业服务。 1980年法国国家海洋开发中心建造了“逆戟鲸”号无人无缆潜水器,最大潜深为6000米。 1987年,日本海事科学技术中心研究成功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鲀3K”号,可下潜3300米。 1988年,美国国防部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与一家研究机构合作,投资2360万美元研制两艘无人无缆潜水器。 1990年,无人无缆潜水器研制成功,定名为“UUV”号。这种潜水器重量为6.8吨,性能特别好,最大航速10节,能在44秒内由0加速到10节,当航速大于3节时,航行深度控制在土1米,导航精度约0.2节/小时,潜水器动力采用银锌电池。这些技术条件有助于高水平的深海研究。另外,美国和加拿大合作将研制出能穿过北极冰层的无人无缆潜水器。 中国水下机器人2009年首次在北冰洋海域冰下调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第21航次就在开始不久的第三航段考察中,“大洋一号”首次使用水下机器人“海龙2号”在东太平洋海隆“鸟巢”黑烟囱区观察到罕见的巨大黑烟囱,并用机械手准确抓获约7千克黑烟囱喷口的硫化物样品。这一发现标志着中国成为国际上少数能使用水下机器人开展洋中脊热液调查和取样研究的国家之一。依靠“大洋一号”船的精确动力定位,中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机器人“海龙2号”准确降落抵达“鸟巢”黑烟囱区海底,并展开了摄像观察、热液环境参数测量。 2012年10月,中国首款“功能模块”理念智能水下机器人问世。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5人团队,在指导教师张铁栋带领下,依托水下机器人国防重点实验室,历时一年自主设计出国内首款“多功能智能水下机器人”,首次将“功能模块”理念应用于水下机器人领域。该款机器人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模块随时“换芯”、随时变身,可应对各种复杂水下作业。 这款机器人获得首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实物制作类特等奖。该项目中自主研发应用的永磁式平面磁传动推进器、永磁式平面磁传动机械手、改装水密接插件均属国内首创,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萝卜库(rbcoo.com)国内最大
的机器人门户。
2012年日本正在实施一项包括开发先进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大型规划。这种无人有缆潜水器系统在遥控作业、声学影像、水下遥测全向推力器、海水传动系统、陶瓷应用技术水下航行定位和控制等方面都要有新的开拓与突破。这项工作的直接目标是有效地服务于200米以内水深的油气开采业,完全取代由潜水人员去完成的危险水下作业。 在无人有缆潜水技术方面,始终保持了明显的超前发展的优势。根据欧洲尤里卡计划,英国、意大利将联合研制无人遥控潜水器。这种潜水器性能优良,能在6000米水深持续工作250小时,比正在使用的只能在水下4000米深度连续工作只有l2小时的潜水器性能优良的多。按照尤里卡EU-191计划还将建造两艘无人遥控潜水器,一艘为有缆式潜水器,主要用于水下检查维修;另一艘为无人无缆潜水器,主要用于水下测量。这项潜水工程计划将由英国;意大利、丹麦等国家的l7个机构参加。英国科学家研制的“小贾森”有缆潜水器有其独特的技术特点,它是采用计算机控制,并通过光纤沟通潜水器与母船之间的联系。母船上装有4台专用计算机,分别用于处理海底照相机获得的资料,处理监控海弹环境变化的资料,处理海面环境变化的资料,处理由潜水器传输回来的其他有关技术资料等。母船将所有获得的资料。经过整理,通过微波发送到加利福尼亚太平洋格罗夫研究所的实验室,并贮存在资料库里。 2015年3月19日,中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深水多功能工程船——海洋石油286进行深水设备测试,首次用水下机器人将五星红旗插入近3000米水深海底,这是国内首次用水下机器人将五星红旗插入近3000米水深的南海。
结构功能 典型的遥控潜水器是由水面设备(包括操纵控制台、电缆绞车、吊放设备、供电系统等)和水下设备(包括中继器和潜水器本体)组成。潜水器本体在水下靠推进器运动,本体上装有观测设备(摄像机、照相机、照明灯等)和作业设备(机械手、切割器、清洗器等)。 潜水器的水下运动和作业,是由操作员在水面母舰上控制和监视。靠电缆向本体提供动力和交换信息。中继器可减少电缆对本体运动的干扰。新型潜水器从简单的遥控式向监控式发展,即由母舰计算机和潜水器本体计算机实行递阶控制,它能对观测信息进行加工,建立环境和内部状态模型。操作人员通过人机交互系统以面向过程的抽象符号或语言下达命令,并接受经计算机加工处理的信息,对潜水器的运行和动作过程进行监视并排除故障。开始研制智能水下机器人系统。操作人员仅下达总任务,机器人就能根据识别和分析环境,自动规划行动、回避障碍、自主地完成指定任务。 无人有缆潜水器的发展趋势有以下优点:一是水深普遍在6000米;二是操纵控制系统多采用大容量计算机,实施处理资料和进行数字控制;三是潜水器上的机械手采用多功能力反馈监控系统:四是增加推进器的数量与功率,以提高其顶流作业的能力和操纵性能。此外,还特别注意潜水器的小型化和提高其观察能力。
应用领域 安全搜救 可用于检查大坝、桥墩上是否安装爆炸物以及结构好坏情况 遥控侦察、危险品靠近检查 水下基阵协助安装/拆卸 船侧、船底走私物品检测(公安、海关) 水下目标观察,废墟、坍塌矿井搜救等; 搜寻水下证据(公安、海关) 海上救助打捞、近海搜索; 2011年水下机器人最深能在6000米的海底世界,以每小时3至6公里的速度行走,前视、下视雷达给了它“好视力”,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摄像机和精确导航系统等,让它 “过目不忘”。2011年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提供的水下机器人在4000平方公里的海域中仅仅花了几天时间便找到了法航航班的残骸,而此前各种船只飞机寻找两年无果。 MH370失联客机截至2014年4月7日尚未找到,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联合协调中心召开发布会,搜救行动处境微妙,需要不断精确搜寻位置,不会放弃希望,搜索区域最深将达到5000米,将使用水下机器人搜寻黑匣子信号。
管道检查 可用于市政饮用水系统中水罐、水管、水库检查 排污/排涝管道、下水道检查 洋输油管道检查; 跨江、跨河管道检查 船舶河道海洋石油 船体检修;水下锚、推进器、船底探查 码头及码头桩基、桥梁、大坝水下部分检查; 航道排障、港口作业 钻井平台水下结构检修、海洋石油工程;
科研教学 水环境、水下生物的观测、研究和教学 海洋考察; 冰下观察 水下娱乐 水下电视拍摄、水下摄影 潜水、划船、游艇; 看护潜水员,潜水前合适地点的选择
能源产业 核电站反应器检查、管道检查、异物探测和取出 水电站船闸检修; 水电大坝、水库堤坝检修(排沙洞口、拦污栅、泄水道检修)
考古 水下考古、水下沉船考察
渔业 深水网箱渔业养殖,人工渔礁调查 无人无缆潜水器尚处于研究、试用阶段,还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无人无缆潜水器将向远程化、智能化发展,其活动范围在250~5000公里的半,径内。这就要求这种无人无缆潜水器有能保证长时间工作的动力源。在控制和信息处理系统中,采用图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大容量的知识库系统,以及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精密的导航定位的随感能力等。如果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了,那么无人无缆潜水器就能是名副其实的海洋智能机器人。海洋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与广泛使用,为人类进入海洋从事各种海洋产业活动提供了技术保证。
优缺点 优点 水下机器人可在高度危险环境、被污染环境以及零可见度的水域代替人工在水下长时间作业,水下机器人上一般配备声呐系统、摄像机、照明灯和机械臂等装置,能提供实时视频、声呐图像,机械臂能抓起重物,水下机器人在石油开发、海事执法取证、科学研究和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缺点 由于水下机器人运行的环境复杂,水声信号的噪声大,而各种水声传感器普遍存在精度较差、跳变频繁的缺点,因此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中,滤波技术显得极为重要。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中普遍采用的位置传感器为短基线或长基线水声定位系统,速度传感器为多普勒速度计会影响水声定位系统精度。因素主要包括声速误差、应答器响应时间的丈量误差、应答器位置即间距的校正误差。而影响多普勒速度计精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声速c、海水中的介质物理化学特性、运载器的颠簸等。萝卜库国内最大的机器人创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