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公共卫生-国内口蹄疫流行毒株及疫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口蹄疫论文

口蹄疫论文

口蹄疫的综合防治措施摘要:正随着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日益重视,对动物疫病和病原体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特别是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的动物传染病,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不仅可以极大地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与生命,而且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严重的社会政治或公共卫生后果。

为了防止外来疫病传入,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来自发生某些疫病国家和地区(疫区)的动物和动物产品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

关键词:口蹄疫流行性防治措施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

口蹄疫病毒分七个血清型:O型、A型、C 型、Asia-Ⅰ型、SAT1型、SAT2型、SAT3型等;每个主型内又有若干个血清亚型,不同的血清型的病毒感染动物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基本一致,但无交互免疫性;同一主型内的不同亚型之间也只有部分交互免疫性。

口蹄疫在世界分布很广,流行历史很长,除大洋洲和北美洲消灭本病后再未发生外,亚洲、非洲、南美洲和欧洲都有发生或流行。

OIE 把该病列为A类法定传染病中的第一个动物病害,是国际动物及动物产品输出输入贸易最重要的检疫对象;是一种政治病、经济病。

自然发病动物常限于偶蹄动物,黄牛最为感,其次为水牛、牦牛、猪、绵羊、山羊、骆驼等。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长期在猪群中反复流行,对猪的毒力增强所致,而对牛的致病力减弱;幼畜如新生仔猪、犊牛、羔羊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发病率100%,并引起80%以上幼畜死亡;一.易感动物:黄牛、水牛、牦牛、猪、绵羊、山羊、骆驼和鹿;此外还有象、刺猬、鼠等33种野生动物;7岁以下的小孩及孕妇对口蹄疫病毒易感;二.流行特征:本病无严格的季节性,但一般冬季多发,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

家畜口蹄疫常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每隔2~3年流行一次,具有一定周期性。

本病的传播呈蔓延扩撒或跳跃式。

在自然流行中,以牛易感,猪次之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人也能被感染,此病较易从一种动物传到另一种动物。

猪口蹄疫

猪口蹄疫
鼻拱部结痂和溃疡面; 舌表面的溃疡面;
临床症状:
鼻拱部水泡破裂形成的 鲜红溃疡面及舌表面水 痘破裂形成的溃疡面;
临床症状:
蹄踵、蹄叉部红肿、溃 疡,部分蹄壳开始脱落;
临床症状:
蹄踵部蹄叉部溃疡,蹄 壳开始脱落;
临床症状:
蹄踵部水泡破裂后,露出 出血的皮下组织,部分蹄 壳开始脱落;
猪口蹄疫
﹙Foot and mouth disease﹚
猪口蹄疫:
一.概述; 二.病原; 三.流行病学; 四.临床症状; 五.病理变化; 六.诊断; 七.综合防制;
一.概述:
1.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FMDV感 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2.分七个血清型:O型、A型、C型、Asia-1型、SAT1型、 SAT2型、SAT3型等;每个主型内又有若干个血清亚型; 3.不同的血清型的病毒感染动物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基本一 致,但无交互免疫性;同一主型内的不同亚型之间也 只有部分交互免疫性; 4.易感动物:黄牛、水牛、牦牛、猪、绵羊、山羊、骆驼 和鹿;此外还有象、刺猬、鼠等33种野生动物;
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FMDV在畜舍干燥垃圾 内存活时间为14天;在潮湿垃圾内为8天;在 土壤表面秋季为28天夏季为3天;在干草中为 140天;在畜舍污水中为21天;在-30℃的阴暗 低温环境中存活期达12年;
病原:
消毒药物: ①FMDV对酸很敏感,pH值6.0时,每分钟损 失90%,pH值5.0时每分钟又损失90%; ②2%苛性钠、3%-4%甲醛、0.5%-1%过氧乙 酸、10%新鲜石灰乳等常用消毒剂在15-25℃ 下经0.5-2小时才能杀灭病毒; ③碘酊、石炭酸、来苏儿、新洁尔灭等对 FMDV无杀灭效能; ④对紫外线敏感;

口蹄疫病毒(1)

口蹄疫病毒(1)
▪ FMDV具有四种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
口蹄疫病毒简介
口蹄疫病毒目前有O、A、C、SAT1、SAT2、 SAT3(即南非1、2、3型)和Asia1(亚洲1型)7个血 清型。每个类型内又有多个亚型,目前共有65个亚型。 各型之间几乎没有免疫保护力,感染了一型口蹄疫的动 物仍可感染另一型口蹄疫病毒而发病。口蹄疫病毒耐热 性差,加热超过 100℃也可将病毒全部杀死。
口蹄疫防治
二、消毒 消毒是日常预防工作的重点,选择口蹄疫敏感消毒
剂,在多发季节要每天利用消毒剂进行1 次消毒,其他 时间段一个星期消毒1-2 次。消毒范围包括猪场大门、 猪圈门口、猪蹄等,最好在猪圈门口设置消毒池,便于 消毒。有条件的猪场可以使用雾化消毒,用醋精熏蒸雾 化消毒
口蹄疫防治
三、治疗 口蹄疫一旦发生就很难治疗,国家的政策是不予以
1、干扰素 +转移因子 分别肌注
口蹄疫防治
2、板蓝根+头孢肌注 3、氧氟沙星+黄芪多糖肌注 4、饲喂中可加阿莫西林,黄芪多糖粉末拌料 5、也可将痊愈畜的全血注射入病畜等
微生物学诊断
(一)病料采集
▪ 可采集水泡皮或水泡液,最好用注射器在水泡破 溃前抽取水泡液,立即加入等量细胞维持液中混 匀,低温保存备用。同时剪取水泡皮,置50%甘油 磷酸盐缓冲液中,低温保存备用。
病理切片
鼻镜边缘水泡
蹄叉部水泡破溃,蹄冠部水肿
猪乳房上的水疱
虎斑心
▪ 羊 潜伏期一周左有,病状与牛大致相同,但感染率 较牛低,山羊多见于口腔,呈弥漫性口膜炎,水疱发 生于硬腭和舌面,羔羊有时有出血性胃肠炎,常因心 肌炎而死亡。
牛口蹄疫
左:舌粘膜溃疡
右:齿龈出血、溃疡
牛口蹄疫

RNA干扰抑制口蹄疫病毒复制研究进展

RNA干扰抑制口蹄疫病毒复制研究进展
动 物 医学 进 展 。0 0 3 ( ) 8 —6 2 1 ,1 3 :28
Pr r s n Ve e i r e cne og e s i t rna y M dii
RNA 干 扰抑 制 口蹄 疫 病 毒 复 制研 究进 展
徐 娜 , 刘 明 , 宝 玉 , 纪 省 李 柳
组 R NA 经 吞 噬 小 泡 膜 上 的 孔 道 释 放 出 来 。 F MD V
与其他小 RNA 病毒 成 员 相 似 , MD 感 染 宿 主 细 F V
胞 约 6h后 , 新形成 的感染 性病 毒 粒子 开 始 出现 , 包
装好 的有侵染 力 的病 毒颗 粒在细 胞 中大量 增殖 造成 细胞损 伤 、 裂解 、 死亡 , 病毒 粒子从 而 被释 放到胞 外 , 之后开 始感染 新 的宿 主细胞 。 病毒感 染 宿主细胞 导致细 胞病 变甚 至死 亡 的机 制 主要有 两个 , 方 面病 毒 产生 的特 异蛋 白直 接作 一 用 于细胞 。病 毒 基 因组 R NA 进 入 胞 质 后 , 即 以 随 其 自身基 因组 作 为 mR NA, 利用 宿 主细 胞 翻译 系统 开始病 毒蛋 白的合 成 。随 着病 毒 蛋 白翻译 合 成 , 宿 主细 胞 的 帽 依 赖 性 mR NA 的 翻 译 受 到 抑 制 。小 RNA病 毒对宿 主细 胞 蛋 白质合 成 的 抑 制可 能 是病 毒 引起 翻译 起 始 因 子失 活 , 及病 毒 RN 同 宿 主 以 A u tRNA竞争 有 限 的核 糖 体 的结 果 l 。另一 方 面是 _ 2 ] 病毒感 染机 体后 , 激 机体 细 胞 产 生细 胞 免疫 间接 刺 诱 导细 胞死亡 。其机 制是病 毒感染 细 胞后通 过关 闭 或 干扰 宿主细 胞 正常 合 成代 谢 诱 发 细胞 凋 亡 , 由 或 病 毒编码 的蛋 白因子直接 作用 于细胞 与 凋亡有 关 的 因子及蛋 白水解 酶 而诱 发 细胞 凋 亡 。例如 3 C蛋 白

口蹄疫 (2)

口蹄疫 (2)

病原
狂犬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外形似子 弹,有囊膜。 特性(1)病毒主要侵害神经组织。 (2)病毒主要存在于动物的中枢神经组织、唾液 腺和唾液中。在唾液腺和中枢神经(尤其在脑海马角、大 脑皮层、小脑)细胞的胞浆中形成狂犬病特异性的包涵体, 称为内基氏(Negri)氏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嗜酸性, 用姬姆萨染色染成红色。



猪主要症状表现在蹄部。蹄冠、蹄叉 和蹄踵皮肤出现局部红、热、敏感, 形成水疱——破溃——蹄壳脱落;病猪 鼻盘、齿龈、舌、颚部等也可出现水 疱,少数病例,母猪的乳房、乳头皮 肤发生水疱。仔猪发病重,主要发生 急性胃肠炎和心肌麻痹而死。仔猪病 死率60%以上。

猪口蹄疫,颊部 粘膜糜烂
蹄锺部水泡 破溃

抵抗力:
在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 草、皮毛及土壤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 甚至数月之久。 对酸敏感,pH5.3-5.7,短时间灭活,胴 体无害化处理可使用酸灭活, 8℃:24-42h,12 ℃: 24h,13 ℃:16h
高温、阳光(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 酸和碱对口蹄疫病毒的灭活作用很强。1—2%氢 氧化钠、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0.2— 0.5%过氧乙酸、4%的碳酸钠溶液
美国257实验室制造FMDV
人感染FMDV
禽流感病鸡
口蹄疫扑灭再发的原因


寄生宿主广,发病动物已痊愈,但野生动物带毒。 消毒不彻底,污染物中仍保持着有传染性的病毒。
治愈后可能长期带毒。
由于空气传播,发生跳跃式感染。 除了可能从外地传入新型外,在流行过程中发生变异。
狂犬病 (Rabies)

实验动物:末断乳小鼠对本病非常 敏感,是能查出病料中少量病毒最 好的实验动物。4一6日龄的乳鼠, 皮下或腹腔接种。猫、狗、鸡、鸭、 鹅、兔均可。 口蹄疫病毒可用犊牛肾细胞、仔猪 肾细胞、仓鼠肾细胞等几十种细胞 培养,培养方法:单层细胞培养和 深层悬浮培养。许多国家用传代细 胞,如幼仓鼠肾细胞(BHK21) 。

口蹄疫

口蹄疫
犊牛:90日龄左右进行初免。 初免后,间隔1个月后进行1次强化免疫,以后 每隔4-6个月免疫1次。 • 散养家畜免疫 春、秋两季对所有易感家畜进 行1次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
使用疫苗种类 牛、羊和鹿:口蹄疫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 苗和口蹄疫A型灭活疫苗。 猪:口蹄疫O型灭活类疫苗,口蹄疫O型合成 肽疫苗(双抗原)。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全 部易感家畜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 月内已免疫的家畜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公共卫生
• 感染主要是由于饮食病乳奶脂,或通过挤奶、 处理病畜而接触感染,创伤也可感染。
• 人患病后,体温升高,口腔发热,唇、齿龈、
舌、面颊部粘膜潮红,发生水疱,皮肤水疱多
见指尖、指甲基部,有时见于手掌、足趾、鼻
口腔、蹄部、乳房、咽喉、气管、支气 管和胃粘膜可见水疱、烂斑和溃疡,反 刍动物真胃和肠粘膜有出血性炎症。 心肌病变具有特征性,心包膜有弥散性 点状出血,心肌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 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俗称 “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肉样。
六、诊断
1、参考: 主要偶蹄动物,传播迅速,呈流行性 或大流行性发生,多为良性经过。患病 动物的口腔和蹄部有水疱和烂斑,死后 剖检可见虎斑心病变等特点,可做出初 步诊断。
二、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主要侵害偶蹄兽,牛最易感,其次是猪, 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幼畜易感性高。 传染源: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发病初期的病畜 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症状出现后的头几天,排毒量 最多,毒力最强。病牛以舌面水疱皮排毒为最多, 其次为粪、乳、尿;病猪以破溃的蹄部水疱皮为最 多,约为牛舌面水疱皮的10倍,病猪排毒量远远超 过牛、羊。潜伏期病毒就随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 具有传染性;病愈动物带毒,其带毒期长短不一, 康复牛的咽喉带毒可长达24-27个月;隐性带毒者也 是重要的传染源; 绵羊是本病的“贮存器”,猪是“扩大器”,牛是 “指示器”。

兽医课件:口蹄疫

兽医课件:口蹄疫

2、传染源: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前驱期,排毒量最多,毒力最强; 一头病牛的排毒量可感染100万头牛,1克病猪蹄部水疱皮可
使10万头猪感染发病。 病牛以舌面水疱皮排毒为最多,其次为粪、乳、尿; 病猪以破溃的蹄部水疱皮为最多,约为牛舌面水疱皮的10倍,
病猪排毒量远远超过牛、羊。 绵羊是本病的“贮存器”,猪是“扩大器”,牛是“指示
4、流行特点 传播快、流行广,具有快速传播和远距离传播的特
点,呈流行或大流行。 周期性:
每隔三年就流行一次。
四、发病机理
病毒侵入机体
1-3d
进入血液
第二期水泡
进入恢复期
侵入部位生长繁殖 第一期水泡
体温升高和全身症状 嗜好部位
幼畜急性心肌炎而死亡 水泡融合破裂 体温下降至正常,
血液中病毒减少 至消失
2、特点 ❖ 良性经过; ❖ 传播快,感染谱广,不易控制和消灭; ❖ A类动物疫病、一类动物疫病、5号病
3、分布 ❖ 世界性分布 ❖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已消灭FMD; ❖ 日本1933年宣布消灭口蹄疫,但2000年再次爆发; ❖ 朝鲜、韩国长期保持无口蹄疫,但在2000年也爆发
流行。 ❖ 迄今只有新西兰是唯一未发生FMD的国家。
4、病毒含量 ❖病畜的水疱液、水疱皮、淋巴液及其发热期血液 中含量最高; ❖其次组织器官、排泄物、分泌物; ❖退热后在奶、尿、泪、粪便等都含有一定量的病 毒。
5、增殖 ❖ 细胞:
犊牛肾细胞、仔猪肾细胞、乳鼠、仓鼠、乳仓鼠 肾细胞等,产生细胞病变; ❖ 动物:
牛舌部皮内接种、豚鼠后肢跖部皮内接种或划刺、 乳鼠等;
3、羊 症状与牛相似,但较轻
➢ 绵羊多于蹄部,山羊多于口腔发生水疱; ➢ 孕羊发生流产; ➢ 羔羊有时发生出血性肠炎,常因心肌炎死亡。

口蹄疫

口蹄疫

Spread of the PanAsia lineage of the Middle East-South Asian (ME-SA) topotype of FMDV-O
IAH
N.J. Knowles, 15 October 2001
First appearance
1990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3 . FMDV感染和整合素结合激活:在许多细胞, 整合素表达时没有活性,其配体结合能力可 通过其它配体的信号传导(或整合素的激活)而得以上调。
第四部分 免疫学
FMD病毒的免疫机理 FMD病毒抗原位点 FMD病毒单克隆抗体
FMD免疫机理
非特异性免疫:对于FMDV感染,主要为补体和干扰 素
补体:当其被激活后,可产生多种活性物质,发挥 灭活病毒等防御功能,在抗体和吞噬细胞的共同参与 下,发挥更强大的抗感染作用。
鼻腔前端,鼻镜,眼结膜也 会出现水疱
蹄部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形 成烂斑
绵羊潜伏期为2~8天,最长为14天
舌上有小水疱,唇部 发炎肿胀
蹄部与牛相似,发生 水疱时破行
猪的潜伏期为2~3 天,个别快者1天发病,慢者为14天表现症状
蹄冠部出现水疱 脱匣 鼻镜部水疱 口腔 舌面 上腭有水疱
病理发生
Solid colour = PanAsian strain present Hashed colour = Type O present, PanAsian strain suspected
第二部分 病原学
FMDV属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蹄疫 病毒属(Aphthovirus)。
致病机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形成威胁的外来口蹄疫病毒 主要来自东南亚、南亚和西亚- 中东等 地区。
该 3 个区域是目前全球 FMD 疫情 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主要流行O型、 A 型和Asia1 型 。
全球口蹄疫流行圈和血清型分布 来源:OIE
外来流行毒株与传入路线
(何继军等,中国动物检疫,2018)
源自东南亚毒株: A 型东南亚97(A/Sea97)毒株G1 分支和G2 分支, 分别于2009 年和 2013 年传入我国;O 型缅甸 98 (O/Mya-98)毒株, 于 2010 年传入我国 。
猪口蹄疫 O 型、A 型 二 价 灭 活 疫 苗 (Re-O/MYA98/JSCZ/2013 株 +Re-A/WH/09 株)
Re-A/WH/09 株是利用高复制力型的 3'UTR 和 3D 基因构建了制苗种毒拯救框架,同时对 A 型 Sea-97 毒株结构蛋白 P1 基因进行突变修饰,改变了影响病毒 结构稳定性的关键氨基酸编码,并将其克 隆至上述病毒 拯救框架,制备出 Sea-97 株重组病毒 Re-A/WH/09;
缺点:亚单位苗与全病毒疫苗比免疫原性差,需经多次免疫才能获得有效保护。
2. 核酸疫苗
将病原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上,经筛选后,获得正确的重组质粒,免疫动物后,外 源病原基因可在动物机体表达,激活针对该病原的免疫应答反应,这类疫苗称为核酸疫苗。
王晓虎等构建了单独含 FMDV VP1、 VP4基因及同时含两种基因的的重组核酸疫苗,将3 种核酸疫苗免疫动物后,检测免疫原性,结果显示,这3 种疫苗质粒均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 抗体,且具有一定的保护效力。VP1单表达组和联合组保护率均为28.6%, 共表达组和融合表 达组保护率均为 42.9%,灭活疫苗组保护率为100%, 空载体组保护率为0。
缺点:核酸疫苗长期使用后可能产生DNA抗体,对动物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3. 合成肽疫苗
合成肽疫苗是通过人工合成保护性多肽,并将其连接到大分子载体上,加入佐剂而制 成的疫苗。
唐华等应用两种不同浓度的含 AF/72 株 FMDV VP1[131-159]、 VP4[20-35]、3A [21-35] 和 3B[29-42]4个抗原表位的合成肽联合 CpG寡聚脱氧核苷酸(5’-TCGCGAACGTTCGCCCGATCGTCGGTA-3') 合成肽疫苗365和364在豚鼠上进行了免疫效力评价,并设置灭活疫苗免疫组和PBS对照组。结果显示, 2.5μg/ 只的合成肽364能保护4/5的豚鼠免受 FMDV AF/72 株的攻击,灭活苗组 获得完全保护,其他组 的保护效力仅为3/5,保护效力最高的两组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含量高达33.7% 和 36.6%,而其他组 不超过 27.7%, PBS组仅为18.1%。
缺点:病毒样颗粒疫苗不易制备。 可饲疫苗抗原蛋白的表达量较低。
7 基因缺失 / 标记疫苗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毒力基因缺失,从而使病毒毒力减弱,制成的疫苗免疫 动物后,无毒性,只有免疫原性,称为基因缺失疫苗。
袁红等为研制针对我国边境地区(尤其是西南边境)流行的A型FMD的标记疫苗储备病毒株, 构建了含A型FMD疫毒P1基因的O型FMD的嵌合型质粒 pO/3A91-105-AP1,Not Ⅰ酶切线性化后 转染BSR/T7细胞,拯救得到FMDV重组病毒。 间接免疫荧光、RT-PCR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拯救 的FMDV 为正确的A型和O 型间嵌合及 3Aaa91-aa105缺失的重组病毒。病毒蚀斑和一步生长曲 线表明拯救病毒的感染性和复制能力稍低于其亲本病毒。该型间嵌合标记病毒的成功拯救为研制 防控边境地区A型FMD的储备疫苗奠定了基础。
源自南亚的毒株: O 型亚泛基因型(O/PanAsia) 毒株,早先在1999 年 前后传入我国,于2011 年再次经由东南亚传入我国。
东南亚- 东亚区域循环毒株:
O/CATHAY 毒株,最早确定于1970 年,在东南亚- 东
的路线
我国主要商品化口蹄疫疫苗(猪用)
1. 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Re ~ O/MYA98/JSCZ/2013 株 +Re ~ A/WH/09 株 )。 2.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 MYA98/BY/2010 株)。 4.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 (多肽 2600+2700+2800)。 3.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 Mya98/XJ2010 株 +O/GX09 ~ 7 株 )。 5.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多肽 98+93)。 6.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多肽 TC98+7309+TC07)。 7.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多肽 2570+7309)。 8. 猪口蹄疫O型病毒3A3B表位缺失灭活疫苗(O/rV ~ 1 株)。 9.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 (OZK/93 株)。 10.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 (OZK/93 株 +OR/80 株 )。
O1BFS亚型FMDV株衣壳上的抗原位点分布
(FRY E E, et al. Journal General Virology, 2005. )
1. 亚单位疫苗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编码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基因导入受体菌或细胞, 使其在受体中 高效表达出蛋白,提取纯化后,加入佐剂制成的疫苗。
焦颖等利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O型FMDV VP1基因,并用酵母表达的VP1蛋白免疫小鼠, 然后通过ELISA检测抗体水平。结果表明,酵母所表达的VP1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 液免疫应答。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新疫苗和疫苗新技术研究, 包括FMD反向遗传疫苗、标记疫苗、 复合表位蛋白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等,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表明, A型、O 型、C 型 FMDV 的核酸序列 大约有 86%的序列相同,A 型和 C 型 FMDV 的抗原 大致类似于 O 型。
O 型 FMDV 至少有 5 个抗原位点: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
2017年下半年 口蹄疫全球分布情况 2018年上半年 口蹄疫全球分布情况
2018年12月 口蹄疫发病报道情况 来源:0IE
近年来,口蹄疫在亚洲和非洲 流行频繁,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严 重。北美洲、大洋洲和大部分欧洲 地区持续保持无FMD 状态,南美中 东部地区为免疫无疫状态。
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策略
跟踪毒株:
确定和跟踪高危外来毒株的流行和传播动向,开展风险分析,及时预警。
边境监测:
完善监测体系,持续开展高风险边境地区监测,严厉打击走私行为。
疫苗评价和技术储备
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策略
西欧和南美的一些国家采用疫苗免疫和扑杀的措施 成功地净化和消灭了 FMD。 我国预防控制口蹄疫 计划采用“免疫无疫”到“无疫”的梯度推进建设模式, 主要依赖疫苗的综合防治措施。
缺点:合成肽疫苗容易被细胞内的蛋白酶所降解,并且抗原位点也不一定能被所有的宿主 动物识别,免疫原性较弱,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4 表位疫苗
表位疫苗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方法体外表达或人工合成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分子表位,将 其作为抗原研制成的疫苗。
高明等取O型FMDV 3个毒株 VP1蛋白的优势表位,设计并合成重复串联表位基因3FoEN2,并克隆 猪IgG重链恒定区基因。将2个基因依次克隆到pProEX-HTb载体,将获得的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大 肠杆菌BL21,诱导后, 经鉴定获得目的蛋白表达。分别用5 种佐剂ISA206、ISA201、IMS1313、 603、 ISA61 乳化融合蛋白配制疫苗免疫BALB/c雌鼠,并检测免疫效果。 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能与感染O型 FMDV的猪的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ISA201佐剂试验组刺激机 体产生的抗体水平最高。
缺点:接种活载体疫苗后可能会因对载体病原产生相应的免疫力,干扰目的病原基因的表 达,还可能造成目的基因的丢失。
6 病毒样颗粒疫苗
病毒样颗粒疫苗是由病毒体外表达的一个或多个病毒蛋白,自动组装而成的空心颗粒,外 形与天然病毒粒子相似,不含病毒核酸,不能复制, 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可作为免疫原 , 安全性好,无感染性,能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保护反应。
自 2008 年以来,外来口蹄疫病 毒高频率、强穿透力传入我国,给 我国养殖业造成巨大危害。据农村 农业部疫情发布,2018年,我国新 疆、甘肃、河南、湖北、贵州等地 已先后发布20余起口蹄疫疫情。
FMDV 包括 7 个血清型: A型、O型、C型、SAT 1、SAT 2、SAT3和 Asia 1型,80多个亚型。 近年来,我国主要流行毒株为 O 型和 A 型( A/Sea-97),其中 O 型为复杂,包括中国 Cathay 拓扑型、 Mya98 基因型、O/PanAsia泛亚基因型和 Ind2001 基因型;
局限性:表位疫苗还需要就FMDV抗原位点演变与表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5 活载体疫苗
将外源病原基因插入到已经弱毒的活病毒或通过特定的质粒导入无毒力的细菌体内, 免疫动物后, 外源病原基因可在动物体内表达, 这类疫苗称为活载体疫苗。
王淼等构建了能表达 A 型 FMDV VP1基因的重组乳酸杆菌 pSIP411-VP1-NC8和pSIP411VP1WCFS1,将获得的重组乳酸杆菌分别免疫豚鼠以检测免疫效果,并设置空质粒对照组pSIP411NC8、pSIP411WCFS1和阴性对照组,结果显示,两组重组乳酸杆菌免疫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 差异显著,CD4+、 CD8+淋巴细胞含量明显增多,脾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增殖明显,可在血清中检 测到中和抗体。
国内口蹄疫流行毒株及疫苗研究进展
专业:预防兽医学 学号: 汇报人:
概述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偶蹄兽的 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可感染猪、牛、 羊等 70多种动物 ;
FMD传染性极强,且能以气溶胶的形式远距离传 播,一旦发生,往往造成大范围流行;
死亡率只有2~3%,犊牛及仔猪和恶性病例死亡 率可达50~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