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
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

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口蹄疫疫苗的研究进展【综述】【摘要】口蹄疫是被列为A类疫病的家畜传染病之一,接种疫苗是防止该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本文就口蹄疫灭活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合成肽疫苗、蛋白质载体疫苗、基因工程弱毒疫苗、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及空病毒衣壳蛋白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I=1蹄疫;疫苗Progress in Research on Foot--and.-M outh Disease VaccineCHEN Li—xin,JIN Yu—zhu,HU Rong—liang(Department of印idemiology,Institute of Military Veterinary Medicine,Academy ofMilitary Medicine,Changchun 130062,China)【Abstract】 Foot.and.mouth disease is one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 class A in animals.Vaccination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prevention of epidemic of the disease.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in research on inactivated vaccine,recombinant subunitvaccine,edible transgenic plant vaccine,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protein vector-based vaccine,recombinant attenuated vaccine,livevector-based vaccine,DNA vaccine and empty capsid protein vaccine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Key words】 Foot—and—mouth disease;Vaccine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牛、羊、猪等,发病率极高,传播速度极快。
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研究新进展

2 5—
4 " -日畜牧善匹 2 0 1 5 . 0 3
量 免疫 , 不 可减少 注 射剂 量 。羊 可 以按 牛 的正 常 剂量 的一半 接种 。 母 源 抗体 会 干 扰免 疫 反 应 ,需 合 理 确 定 首
免时问。
角 出现 白沫 、鼻 腔 出血 、对各 种 刺 激反 应 迟 钝
感染 ; 不 良反 应严 重 , 群众抵 触使 用 , 限制 了疫 苗
的广 泛应 用 , 免 疫 密度 严 重 不 足 ( 远达 不 到 8 5 %
基 于 同样 的原 理 , 已经 完成 了 A型肽 苗 、 O —
A二 价肽 苗 的研 制 。对 预 防猪 A 型 口蹄 疫效 果
的最低 要求 ) , 疫 苗浪 费 , 难 以保 证 防疫效 果 。
技术 优势 : 免疫 针对 性 强 、 免 疫谱 广 , 对 缅甸
口腔或 舌部 是否有 水疱 , 厌食 等等 。
2我 国现 有 口 蹄 疫 疫 苗 的 种 类
灭 活疫 苗类 : 猪 口蹄疫 O型灭 活疫 苗 。 疫 苗 研究 方 向 : 毒株选育 、 生 产工 艺 改 进 如
9 8毒 、 泛亚 毒 、 新猪 毒 和 旧猪毒 等各 种 O型 流行
病 的首位 。
口蹄疫 一 般 症状 为 : 发热 、 厌食 、 水疱 ( 口腔
高效 针对 猪 的 T细胞 位点 。 进一 步提 高疫 苗 的细
胞免 疫功 能 。 独有 的肽 链结 构球 状化 技术 : 使合 成 肽 的空
间构 型 与天然 抗原 完全 一致 , 确保 多肽 抗 原 的稳
部、 蹄部 、 乳 房周 围 ) 、 流涎 、 跛 行 。临床 诊 断 中猪 只的 主要 表 现在蹄 部 。 猪只得 此病 的第 一 表现 为 突然跛 行 , 然 后 喜欢 跪 卧 、 不 愿 走动 , 蹄 部皮 肤 、
世界各国口蹄疫疫苗研发技术及市场发展情况

一、口蹄疫疫苗的基本情况口蹄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它能感染猪、牛、羊等偶蹄哺乳家畜,亦能感染野牛、鹿、羚羊、骆驼等野生动物,还能传染给人,是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传染的人畜共患病。
目前对患病牲畜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使用口蹄疫疫苗接种动物进行积极防制。
现将口蹄疫疫苗的贮存和使用方法介绍如下:1、口蹄疫疫苗的特性疫苗应为乳状液,允许有少量油相析出或乳状液柱分层,若遇此可轻轻振摇使乳状液恢复均匀后使用。
若遇破乳或超过规定的分层(水相泌出按规程规定不能超过1/10)则不能使用。
疫苗应在2-8℃下避光保存,严防冻结。
2、口蹄疫疫苗的使用方法口蹄疫苗宜肌肉注射,2-4周龄猪应使用2.5厘米长的16号针头,4周龄以上猪使用4厘米长的18号针头。
牛使用4厘米长的20号针头,绵羊、山羊使用4厘米长的18号针头。
3、口蹄疫疫苗的用量猪使用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时,其用量为体重50公斤以上猪只每头肌肉注射3毫升,体重25-50公斤猪只每头肌肉注射2毫升,体重10-25公斤猪只每头肌肉注射1毫升;猪使用O型口蹄疫高效灭活疫苗时,其用量为体重80公斤以上猪只每头肌肉注射3毫升,体重30-80公斤猪每头肌肉注射2毫升,体重10-30公斤猪只每头肌肉注射2毫升。
牛和羊分别使用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和羊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均为深层肌肉注射。
其用量是:犊牛每头2毫升,成年牛每头3毫升;羔羊每只1毫升,成年羊每头2毫升。
4、使用疫苗时的注意事项注射器和针头应洁净,并用湿热方法高压灭菌或用洁净水加热煮沸消毒法消毒至少15分钟,不可使用化学方法消毒;接种时针头逐头更换,更不得一只注射器供两种疫苗混用。
免疫接种前应了解动物品种、健康状况、病史及免疫史,凡有病、瘦弱、临产母畜(10-15天)不应接种,待病畜康复、母畜产后再按规定补注。
接种动物应处于休息、安静条件下并保持清洁干净。
非疫区的牲畜,于注射后28天方可运输。
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低温并避免日光直射;注射部位剪毛后用70%-75%酒精棉或碘酊擦净消毒,再用挤干的酒精棉擦干消毒部位;疫苗必须注入肌肉内,切不可注入脂肪或皮下。
口蹄疫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

研究 表 明 核 酸 疫 苗 不 仅 可 诱 导 体 液 免 疫 反 应 ,还可 以诱 导细 胞 免 疫 应 答 。重 组 质 粒 一 般 通 过 肌 肉 或 者 皮 内 导 入 机 体 后 , 被 周 围组 织 细 胞 ( 比如 肌 细胞 或 者 表皮 胶 原 细 胞 ) ,抗原 递 呈 细胞 (P A C) 或者 其 它 炎 性 细 胞 摄 取 。未 被 摄 取 的 游 离 D A多数 可 被 降解 ,少数 可能 随循 环 系统 而进 N
病 。该 病 呈 世 界 性 流 行 ,一 旦 暴 发 将 给 世 界 各 国 的
位 。虽然 不 同血清 型 的病 毒抗 原位点 的组 成有所 不 同 ,V 1的 G H 环 已被 公认 包 含 重 要 的抗 原 决 定 P -
簇 。生 产 核 酸 疫 苗 时 保 护 性 抗 原 基 因 可 以 是 单 个 的 基 因 ( V 1 也 可 以 是 一 组 基 因 ( 1 A、 如 P) P 、2
畜 牧业 造成 了 巨大的经 济损 失 ,使得人 们在 应对 它
时 , 必 须 侧 重 于 早 期 的 防 治 。疫 苗 作 为 预 防 、控 制
传 染病 的发 生 和流行 的主要 手段 ,在 防控 日蹄疫 方 面担任 着重要 角 色 。 口蹄疫 疫苗 主要经 历传 统疫 苗
和基 因工程疫 苗 两个 阶段 。虽然 灭活疫 苗 和弱毒 疫
入 淋 巴 结 或 脾 中 。 有 实 验 已 经 证 明 , 肌 细 胞 、上 皮 细 胞 和 黏 膜 细 胞 有 较 强 地 摄 取 D A 分 子 的 能 N 力 。之 后 被 摄 取 的 重 组 质 粒 在 细 胞 核 内 转 录 mR A 并 在 细 胞 内 表 达 病 原 体 的 蛋 白 质 抗 原 ,经 N 加 工 后 形 成 的 多 肽 抗 原 , 可 与 宿 主 细 胞 主 要 组 织 相 容 性 复 合 物 MH C I和 MH 分 子 结 合 , 并 被 C1 1
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猪群保健H E A L T H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李天芝.于新友(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滨州256600)口蹄疫(f〇〇t_and—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 引起的偶 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 传染病,可感染猪、牛、羊等70多种 动物[1]。
该病传染性强、传播快、在 世界范围广泛流行。
O ffi将其列在15个A类动物疫病之首,我国政府也将其排在一类动物传染病的第一位。
一 年四季均可发病,多发于冬、春寒冷 季节[2]。
FM D V是小R N A病毒科口蹄 疫病毒属,其核酸为单股正链R N A,大小约8.5k b,由L基因、P1结构蛋白基因(VP4、VP2、VP3、V P1), P2(2A、2B、2C)和 P3(3A、3B、3C、3D)非结构蛋白基因组成FM DV具 有7个血清型,分别为0型、A型、C型、亚洲1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 3型80多个亚型。
各型之间均无交 叉免疫性,同型各亚型之间免疫力差。
目前灭活疫苗是防控FM D最常用的疫 苗,然而灭活疫苗存在灭活不彻底引发 疫情的风险,使得需要新型FM D基因 工程疫苗,现就其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旨在为FM D防控提供参考。
1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指利用D N A重组技 术,将编码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基因导入 受体菌或细胞,使其在受体中高效表达 出蛋白,提取纯化后,加入佐剂制成的 一类疫苗。
焦颖等[5]利用毕赤酵母系统 表达0型FM D VVP1基因,并用酵母 表达的V P1蛋白免疫小鼠,然后通过ELISA检测抗体水平。
结果表明,酵母 所表达的V P1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特 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2合成肽疫苗合成肽疫苗是通过人工合成病原的保护性多肽,并将其连接到大分子载体上,加入佐剂而制成的疫苗。
唐华等[6]应用两种不同浓度的含AF/72株F M D V V P1[13卜159]、V P4[20-35]、3A[21-35]和 3B[29-42]4个抗原表位的合成肽联合C p G寡聚脱氧核苷酸(5'-TC G CG A A CG TTC G CCCG A TCGTCGGTA-3,)合成肽疫苗365和364在豚鼠上进行了免疫效力评价,并设置灭活疫苗免疫组和P B S对照组。
干粉疫苗在口蹄疫疫苗研发中的进展

干粉疫苗在口蹄疫疫苗研发中的进展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传染性的动物疾病,主要影响牛、羊、猪等偶蹄类动物。
这种疾病不仅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农牧民的生计和国家的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研发有效的口蹄疫疫苗一直是世界各国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口蹄疫疫苗的研发中,干粉疫苗近年来备受关注,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
干粉疫苗是一种便于储存、运输和使用的疫苗形式,其采用了现代生物技术的手段,将病原体制造成干粉状,通过注射、喷洒等方式给予动物使用。
首先,干粉疫苗在疫苗储存和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传统液体疫苗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温度、光照、震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疫苗的活性下降甚至失效。
而干粉疫苗则可以通过控制疫苗的制备工艺和配方,使得疫苗在常温下储存并保持有效性。
这为疫苗的大规模生产、运输和使用提供了便利。
其次,干粉疫苗的使用更加方便。
传统液体疫苗通常需要冷链储存和运输,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殊的注射器或注射枪进行接种。
而干粉疫苗则可以通过混合稀释后,使用喷雾器、气雾剂或直接通过饲料等方式给予动物接种。
这降低了疫苗的使用门槛,使得农牧民更容易实施大规模的疫苗接种措施,从而有效控制口蹄疫的传播。
此外,干粉疫苗的研发还在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新一代干粉疫苗采用了新型的佐剂或脂质体包裹技术,可以提高疫苗的稳定性和抗原在体内的释放速率。
这使得疫苗在动物体内产生更强的免疫应答,提高了口蹄疫抗体的生成效率和持久性。
然而,干粉疫苗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干粉疫苗的制备工艺和配方需要进一步优化。
由于疫苗的制备过程中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疫苗的活性丧失或降低。
因此,科研人员需要持续改进制备工艺,以提高干粉疫苗的稳定性和活性。
其次,干粉疫苗在接种方式和剂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同动物的接种方式和剂量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以提高接种效果。
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出现为最终 控制并 消灭 F D带来 了新的希望 。 M
各国对该病的研究极为重视, 国际兽医局将其列为 A类 传染病之首。随着经济的发展 ,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人 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与 日俱增 , 对畜牧产品的质量要求
日 益提 高 。各 国对 口蹄疫病 均采取 了积极措施 以防止 发
物 。F D一旦暴 发将造成 巨大 的经济 损失 , J M 因此世 界
2 口蹄 疫基 因工程疫 苗研 究进 展
F D基因工程疫苗, M 如亚单位疫苗、 可饲疫苗、 合成 肽疫苗、 蛋白质载体疫苗、 基因缺失疫苗、 活载体疫苗、 核 酸疫苗等防治 F D的新型疫苗应运而生 , M 并且在不断优 化。从安全性、 高效眭、 广谱性、 经济性和可操作性上看, 基因工程疫苗都有着常规疫苗不可 比拟的优势 , 它的
K yw rsF t ad ot dsae G nt n ne n ac e M l u r i o ; rg s e od:o — n —m u i s ; e eceg er gvci ; o c a o g Por s h e i i i n el b l y e
l 前言
口蹄疫 ( ot n ot Ds s,M ) 由 口蹄 疫 Fo adM u i aeF D 是 h e
口蹄疫紧急疫苗研究进展(续完)

( 稿 日期 :0 11 - 7 收 2 0 — 22 )
维普资讯
2 8
An ma ce c i lS in e& V ee i a y M e ii e t rn r dcn
Vo . 1 . 9( t lNo 8 ) 1 9 No To a . 7
罩 、 套 , 胶 靴 和 工 作 服 , 后 立 即消 毒 。 手 和 体 手 穿 用 凡 表 有 伤 口的 人 员 不 得 接 触 病 畜 和 处 理 尸 体 。
7 1 要 预 防 和 消 灭 人 类 炭 疽 , 先 要 防 治 好 并 彻 底 . 首 消灭动 物炭疽 。 7 2 对 近 2 3年 内 发 生 过 家 畜 炭 疽 的疫 区 人 群 , . ~ 特 别 是 对 兽 医 、 牧 、 宰 等 有 关 接 触 人 员 应 以炭 疽 放 屠
接 触 密 切 的 人 要 进 行 医 学 观 察 ; 肤 有 损 裂 者 同 时 皮
622 抗炭疽高免血 清是治疗炭 疽的特效药 物。 .. 病 初 使 用 可 获 得 很 好 效 果 。治 疗 剂 量 : 、 等 大 动 物 马 牛 每 次 为 1 O 2 0mL, 、 等 为 5 ~ 1 0mL, 下 O ~ 5 猪 羊 0 0 皮 或静 脉 注 射 , 要 时 于 1 必 2h后 再 重 复 注 射 一 次 。 6 2 3 青 霉 素 肌 肉注 射 , 日 2 3次 , 次 4 O .. 每 ~ 每 O ~ 5 0万 单 位 。链 霉 素 、 霉 素 、 氟 沙 星 等 对 炭 疽 都 0 氯 氧 有很好 的治疗效果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摘要:口蹄疫是世界性重大动物疫病之一。
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研制高质量、安全有效的疫苗,不但是决定疫苗免疫效果的关键,也是成功预防、控制直至最终消灭口蹄疫的先决条件。
目前,除传统疫苗仍然在口蹄疫防控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外,国内外诸如亚单位疫苗、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合成肽疫苗、可饲疫苗和多表位疫苗等的研究和探索已全面展开,有望为口蹄疫的有效防控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口蹄疫;疫苗;进展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FMD病毒(FMDV)引起的牛、羊、猪等偶蹄动物发生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0IE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之首。
口蹄疫的平均致死率仅为1%,但是被感染动物会100%发病,且传播效力极高,使实际畜产量锐减。
根据0IE规定,一旦暴发FMD,所有感染和接触的动物都必需宰杀并销毁尸体。
目前,除大洋洲和北美,口蹄疫已侵袭过所有大陆。
2001年英国暴发口蹄疫损失约90亿英镑,绵羊是此病的有力传播者;我国部分地区于2005年及2009年分别暴发Asia I型和A 型FMD,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奶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相关产品的对外贸易。
FMD是由FMDV引起的,其基因组是一条单股正链RNA,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是在发现烟草花叶病毒后发现的第一个脊椎动物病毒。
FMDV分为O、A、C、Asia 1、SATl、SAT2和SAT3共7个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
目前,大多数流行口蹄疫的国家采取以常规疫苗免疫为主的措施预防口蹄疫。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FMDV新型疫苗不断涌现。
本文综述了口蹄疫常规疫苗和新型疫苗的现状,并对口蹄疫疫苗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1 常规疫苗1.1 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口蹄疫病毒丧失感染力而保留抗原性,再添加佐剂后制成的。
1925年Belin首次用甲醛灭活牛舌皮组织病料制成了灭活疫苗;1934年Schmidt 发现了能增强灭活苗免疫效力的氢氧化铝胶佐剂,使免疫效果日趋完善。
1938--1962年口蹄疫疫苗主要由动物组织生产病毒抗原,经甲醛灭活,氢氧化铝胶吸附制成。
自1962年至今,BHK--21细胞已成为制备口蹄疫疫苗病毒抗原的理想细胞培养系,广泛应用于口蹄疫疫苗生产。
1965年Telling和Elsworth用发酵罐大量生产悬浮细胞来生产病毒抗原,现在几乎所有的口蹄疫灭活苗都以这种方法生产,但有研究证明甲醛在抗原的灭活中有活毒的残留,因此广泛应用二乙烯亚胺作为灭活剂。
目前,世界上主要应用灭活苗来实现对口蹄疫的防制,除了灭火的单价苗之外,灭活二价苗也早已出现,张永光、王永录等已研制成功的牛口蹄疫O 型A型双价灭活疫,在预防牛口蹄疫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2 弱毒疫苗由于口蹄疫的广泛流行以及防疫上的大规模需要,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口蹄疫弱毒疫苗的研究。
目前仍在应用的有鼠化、兔化、鸡胚化及组织培养细胞驯化弱毒疫苗等几种。
1937年Negel 将病毒接种于成年鼠脑内,证明病毒毒力可以被致弱。
1948年Fraub 和Schneider 将豚鼠毒转接于鸡胚,获减毒毒株。
Gillespic(1954)和Komorov(1957)将牛源毒适应于鸡胚和1日龄雏鸡,曾发表致弱毒株的初步应用报告。
1959年Gunha和Eichhom也在兔体传代成功。
1964年欧洲口蹄疫防治委员会决定欧洲国家不用弱毒疫苗免疫,停止了弱毒疫苗的研究。
我国在20 世纪50年代育成O型弱毒株及A型弱毒株,并制成乳兔组织弱毒疫苗;60年代用A 型兔化弱毒制造反应苗;70年代选育出OPK弱毒株试制疫苗,并进行A 型、O型双价苗组织培养弱毒试验研究;80年代培育出温度敏感毒株,并培育了O型OP4细胞培养弱毒疫苗。
时至今日,我国在云南、新疆等边境地区仍然使用OMII、0P4 两株弱毒疫苗株及O 型、A 型混合弱毒疫苗株对牛、羊进行气雾免疫或注射免疫,保护率可达100%,保护期7个月以上。
在防止境外口蹄疫传入我国的防制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弱毒疫苗虽有价廉、成本低及免疫原性好、抗体持续时间长等优点,但其引起免疫动物病毒血症、长期带毒、排毒及病毒返强等缺点一直无法克服。
世界各国虽已培育出几十个弱毒疫苗株,但迄今为止还无一个可以满足所有标准的口蹄疫弱毒疫苗株。
80年代研究发现,欧洲发生的多次口蹄疫流行中分离的毒株与以前的弱毒疫苗株有密切关系。
因为病毒对一种动物的减毒并不能保证对其他动物减毒,且由于新的亚型不断出现及毒株致弱结果和致弱时间都不能确定,因此,弱毒疫苗株已不能适应口蹄疫防制的需要。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口蹄疫的防制中都几乎采用灭活疫苗。
但在近年的口蹄疫世界大流行中,应用灭活疫苗控制口蹄疫时出现了疫苗质量参差不齐及疫苗供不应求的现象。
曾有专家提出是否可以用弱毒疫苗株,在口蹄疫流行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紧急免疫,而在疫区周围用灭活疫苗进行包围注射免疫的办法。
但由于这种方法承担的风险较大,一直没有被采用。
2 新型疫苗研究2.1 载体疫苗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重组技术为开发重组FMD疫苗提供了技术支持。
病毒和细菌都可用来生产口蹄疫疫苗。
腺病毒的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得比较清楚。
Mayr等利用复制缺陷型的第5型腺病毒,构建了包含有FMDVPl--2A、3C蛋白前体编码序列的重组病毒。
发现含有3C序列的重组病毒能有效地加工结构蛋白前体P--2A成VP0、VP3、VPl,表达的蛋白具有类似病毒空衣壳的功能,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诱导动物机体产生高浓度的中和抗体。
Du等用腺病毒构建了含口蹄疫VPl的3个氨基酸残基表位(21--60、141--160、200--213)的重组腺病毒(rAd--GMCSF--VPe),并将其与猪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混合(rAd--GMCSF--VPl)接种豚鼠和猪,结果能检测到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应答,高水平的T细胞增殖,IL一4和IFN--γ。
所有接种rAd--GMCSF--VPe和rAd--GMCSF--VPl的豚鼠和猪都能抵抗FMDV的攻击。
痘病毒基因组不具感染性,且蛋白加工、修饰及转运过程和外源病毒基本一致,因此其抗原性变异不大,是很好的病毒载体。
Zheng等构建了包含FMDV衣壳和3C蛋白的鸡痘重组病毒(vUTAL3CP--1),在接种的豚鼠和小鼠体内均能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Ma 等构建了包含有FMDV P1--2A、3C蛋白前体编码序列和猪IL--18编码序列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ILl8--2APl2A),接种后能使猪抵抗同源病毒的攻击,并且所接种的猪均能检测到抗体和T细胞增殖及细胞免疫应答。
Li等构建了包含FMDV前体衣壳的伪狂犬病病毒重组体(PRV--P1),将其接种猪后,不仅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而且还能使猪抵抗强毒的攻击。
He等构建的包含FMDV前体蛋白P1的弱伪狂犬病病毒重组体(FHG/P1/PRV)接种猪后,能同时预防伪狂犬病和口蹄疫,达到一种苗预防两种病的目的。
除了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外,细菌也可用来生产口蹄疫疫苗。
Li等构建含有VP1用基因、嗜酸乳酸杆菌ATCC8014复制起点pRc/CMV2载体的重组表达质粒,然后通过基因枪接种ATCC8014于小鼠肌肉、皮下,几周以后在心、脾、肾等均可检测到针对VP1基因的检测到抗体。
与传统灭活疫苗相比,抗体生成速度快。
目前用于表达外源性病毒蛋白的疫苗载体还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2.2 核酸疫苗核酸疫苗,常被称作DNA疫苗、“裸”DNA疫苗、基因疫苗、多核苷酸疫苗、基因免疫、核酸免疫、多核苷酸免疫等。
即把外源的抗原基因克隆到质粒或病毒载体上,然后将重组的质粒或病毒DNA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以天然蛋白形式出现的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并能够持续地引发免疫反应。
核酸疫苗作为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生物技术,无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免疫期长、成本较低、容易构建和制备、稳定性好,抗原递呈过程与病原的自然感染相似,但在短期内,DNA疫苗很难代替目前大量使用的传统疫苗,随着DNA疫苗研究的不断深入,预计不久将会有新的突破。
2.3 基因植物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即利用农杆菌或基因枪等技术,将免疫原性基因导入植株中,获得能表达免疫原基因的植株。
口蹄疫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是研究较早,并且效果较好的例子之一。
1990年,Curtiss等首次在转基因烟草中表达出约占烟草蛋白0.02%的变异链球菌表面蛋白。
王炜等(2007)以豆科牧草百脉根为转化受体,将口蹄疫病毒P12A--3C基因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导人百脉根基因组,获得了转基因抗性植株。
对转基因植株进行RT--PCR检测表明,外源基因整合进了植物染色体基因组,并且具有转录活性,通过ELISA方法检测到了转基因植株表达的外源目的蛋白。
Pan等(2008)构建了pBin438/P1--2A3C载体,获得了表达P1--2A3C的转基因番茄,用叶提取物免疫豚鼠,攻毒后保护率可达100%。
目前主要应用的转基因植物有豇豆、烟草、拟南芥、苜蓿、马铃薯、玉米、百脉根、水稻、番茄和胡萝卜等。
FMDV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的研究成功,将为牛、羊等草食动物口蹄疫的防制带来光明的前景。
2.4 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将编码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基因导人受体菌或细胞,使其在受体中高效表达保护性抗原,以此抗原制成的一类疫苗。
FMDV衣壳VPl是主要的抗原蛋白,早期亚单位疫苗主要是利用各种表达系统表达VPl蛋白,或者VPl与免疫球蛋白重链稳定区sclgG基因构成嵌合体,制成疫苗。
Kleid等于1981年首次将口蹄疫保护性抗原基因VPl导人大肠杆菌,制备的高纯度VPl蛋白接种牛,可使牛抵抗强毒的攻击。
我国台湾的Wang等将大肠杆菌诱导表达的重组VPl蛋白应用SDS协助其重折叠,去除SDS后获得纯化的VPl单体和二聚体,与口蹄疫抗体反应的结果表明,任何一种形式的重组VPl猪用疫苗都能产生免疫反应。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相对有许多优点。
包括表达的目的蛋白纯度高,表达蛋白量多。
包涵体能抵抗蛋白酶的水解等。
除了用大肠杆菌生产亚单位疫苗之外,研究者还试图在其它菌中进行亚单位疫苗的生产,但这些细菌由于不能完成蛋白表达之后的加工和修饰,从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真核表达系统所表达的蛋白质类似于天然蛋白质,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
Balamurugan 等利用巴斯德毕氏酵母分别表达了口蹄疫病毒O、A、C、Asial的结构蛋白P1,纯化后加佐剂免疫豚鼠,28 d之后可检测到抗体。
Roosien等将FMDV前体衣壳蛋白基因P1、2A、L、3C的cDNA导人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在秋粘虫细胞中表达的前体蛋白1AB、1C、1D可产生75S的类病毒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