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前言

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V)作为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在国际贸易日趋繁荣、物资交流和旅游活动日益便捷的情况下,很多国家都有可能再度遭到口蹄疫的侵袭。口蹄疫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给牧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可使对外贸易和旅游业遭受惨重损失。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美元,口蹄疫的暴发已经影响到国际关系、国家名誉和经济发展,在某些流行过程中病毒还可发生变异,也给防控和消灭口蹄疫带来困难。

【摘要】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传染性极强,发病率几乎达100%,往往造成广泛流行,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了解其病毒的本质和流行规律、病源及传播方式、临床诊断的表现及防治措施等对该病的控制有现实意义。本文对其国内外的研究做一综述,为口蹄疫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口蹄疫流行诊断防治

【正文】

1.口蹄疫(FMDV)的简介

口蹄疫病毒(FMDV)属微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成员,有个血清型和65个以上的亚型。是引起多种动物发生口蹄疫的病原。

1.1病毒特性

病毒颗粒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核酸类型为单股正链RNA,核酸分子量2.4~2.8-l×106d,长2.62um,呈细丝状,有感染性,并能起而RNA作用。病毒在胞浆内增殖。

FMDV具有四种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

FMDV在血清学上分为7个型,即A、O、C、SAT,(南非1型)、SAT2(南非2型)、SAT3(南非3型)和AsiaⅠ(亚洲1型),每一型又有许多亚型。目前7个型至少可分为65个亚型,其中A型有32个,O型有11个,C型有5个,SAT1有7个,SAT2有3个,SAT3有4个,Asia I有3个。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原性,在同型内的亚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原性。病毒型和亚型的鉴定主要根据抗原差异,不同型之间完全没有抗原关系,可用各型标准血清来鉴定病毒型。

1.2抵抗力

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有抵抗力,不耐酸,在pH6.5、4℃条件下每14h灭活90%,在pH5.5、1min灭活90%,在pH5.0、ls灭活90%,pH3.0时瞬时失活。在pH7.0~7.5十分稳定。肉品酸化处埋可杀灭病毒,但骨髓、脂肪、淋巴结等产酸甚少,其中病毒可存活1年以上。

病毒对酚类、酒精等消毒剂抵抗力较强,但对碱类消毒剂极敏感。1~2%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30%草木灰、4%碳酸钠、1~2%甲醛可用于环境消毒。

病毒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在冰冻情况下,骨髓中病毒能存活70d,血中病毒能存活4-5个月,肉中病毒能存活30~40d。

盐水具有保护病毒作用,感染组织长期保存于此液中不会丧失毒力,尤其在低温,如水泡皮保存于50%甘油中。-50℃下可保毒360-470d。

紫外线能杀灭病毒,但仍保持其抗原性和吸附细胞的能力。直接阳光照射

和于燥能很快杀死病毒,但在组织块和污染的饲料、垫草、被毛及土壤中能保存感染性达数周至数月之久。

1.3致病性与免疫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毒主要感染偶蹄动物,表现为口腔粘膜、蹄部、乳房反肤发生水泡和溃疡。家畜中以牛最易感(易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黄牛、耗牛、铺牛、水牛),其次是猪,骆驼、绵羊、山羊易感性最低。犊牛比成年牛易感,病死率也高。

在疾病流行时。有的毒株只选择性地感染牛或猪。潜伏期短则2~5d,长则达2~3周;野生动物中黄羊、鹿、腐、野猪、长颈鹿、野牧瘤牛、野耗牛、驼羊、岩羚羊和象均可感染,豚鼠。小鼠;仓鼠、兔、猫、犬、鸡、鸭、鹅、珠鸡、火鸡、刺猬、黄鼠狼等可人工感染。实验动物中以豚鼠和乳小鼠最易感。人也可感染。马对本病有较强抵抗力。

1.4病毒的复制周期:①.吸附②.穿入③.脱壳④.生物合成⑤.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2.口蹄疫(FMDV)的传播途径

口蹄疫(FMDV)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和淋巴液中,被感染的牲畜其粪尿、眼泪、奶、唾液和呼出的气体均带有病毒,病愈康复的动物可长时间携带冰毒。口蹄疫病毒毒力很强,新鲜水疱液经500倍至50万倍稀释接种易感动物仍可致其发病。

本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病毒是主要传染源。

本病除通过直接接触和被污染的物品机械传播外,空气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据多次大流行的气象分析表明,本病的传播方向与本病发生时风雨的方向等紧密相关。本病常可发生远距离的跳跃式传播。

本病暴发具有周期性特点,每隔一二年或三五年流行一次。由于本病传播因素较多,一旦发生,很难根除。死亡率虽不高,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许多国家均把本病列为重要检疫对象之一。

3.口蹄疫(FMDV)的诊断方法

3.1微生物学诊断

病料采集可采集水泡皮或水泡液,最好用注射器在水泡破溃前抽取水泡液,立即加入等量细胞维持液中混匀,低温保存备用。同时剪取水泡皮,置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中,低温保存备用。

分离培养①.动物接种常用豚鼠、乳小白鼠、乳兔等,3~5天小鼠20~30小时死亡。②.细胞培养。

血清学试验①.补体结合试验本法可确定病毒血清型。②.中和试验本法主要用于检测病畜和康复动物血清中抗体,也可用已知抗血清鉴定病毒,可用乳鼠或细胞进行。③.琼扩试验本法既可检测抗原又可检测抗体,可确定血清型。④.对流免疫电泳本法可检测抗原或抗体,其敏感性比琼扩试验高8~16倍,且所需时间短,还可用于鉴别口蹄疫和猪水泡病。⑤.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用各型标准抗血清的IgG敏红细胞与被检病料悬液的上清液(加热灭活)作用,如被检抗原在1:6-1:48或更高出现"++"以上血凝,即判为阳性。本法特异性强,且简易快速,可用于鉴别口蹄疫和猪水泡病,还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以检测恢复期和康复动物血清中的相应抗体。⑥.交叉保护试验以待检病料接种牛或豚鼠等动物,待其发病痊愈后再用已知各血清型病毒分别攻毒,根据保护情况,鉴定毒型。也可用乳鼠进行交叉保护试验,取乳鼠分别注射各型标准血清,6-24h 后待检病料攻毒,根据保护结果判定毒型。

此外,IFA、ELISA、核酸探针技术、PCR技术等也已用于本病毒的检测。

3.2口蹄疫(FMDV)临床症状

高烧、显示病态

奶牛停乳

流涎

在舌面、齿龈、上下唇、蹄叉出现水泡并溃疡,猪的鼻镜、蹄踵部形成水泡。

母畜乳房也可产生病变

幼畜可因急性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口部病变可在2周内愈合,蹄部、乳房病变一般在感染后5-7天出现。

3.3病理变化

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粘膜有时可见到圆形烂斑和溃疡

真胃和大小肠粘膜可见出血性炎症

在心脏有心肌炎病变,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浅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4.口蹄疫(FMDV)的防治措施

口蹄疫的防治措施是一种国家行为,每个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相应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

4.1口蹄疫防控的一般原则

(1)防止与易感种群接触,主要策略包括:

①.建立良好的卫生条件,及时消毒和良好的管理制度

②.消毒,有效的破坏污染材料

③.防止摄入污染材料如饲料、饮水等

(2)防止感染动物与易感动物的接触,主要策略包括:

①.执行严格的检疫制度,在污染种群和易感种群之间建立有效的屏障

②.执行封锁制度(动物移动控制),根据流行形势设立隔离带

(3)清除感染动物,主要策略包括:

在执行扑灭政策时,以扑杀和处置污染地区或农场的易感种群为主要措施。

(4)减少易感动物数量,主要策略包括:

常规疫苗接种和紧急疫苗接种。

【结语】

我国农业部、卫生部、外贸部、商业部联合颁发的《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中对口蹄疫患畜的肉尸处理有明确规定:“提体温增高的患畜肉尸,内脏及副产品高温处理后出场;体温正常的患畜、其剔过骨的肉尸和内脏经产酸无害化处理后出场”。一个国家控制口蹄疫的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口蹄疫的状况和受侵害危险的大小,采取各种方法消灭流行性的口蹄疫以达到无口蹄疫的状态是可行的。口蹄疫防治工作是涉及国家声誉和畜牧业安全生产的大事,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养殖单位和畜主的重视,贯彻口蹄疫防治措施有力、扑灭疫情迅速、消灭疫病成果巩固,是检验国家防疫体系控制能力、防治制度效能的试金石。【参考文献】

﹝1﹞Moonen P,Schrijver R.Carriers of food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are view [J].Vet Q,2000,22(4):193-197.

﹝2﹞雷连成,陈伟,韩文瑜等。家畜口蹄疫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1,(7):316-319.

﹝3﹞龚团莲,孙立杰,毛景东,等.口蹄疫研究概述[J]内蒙古名族大学学报,2001,4(16):393-396.

﹝4﹞刘在新,谢庆阁,口蹄疫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发展[J].中国兽医科技,2001(5):18-21

﹝6﹞卢曾军,刘在新,口蹄疫病毒研究概况[J]. 中国兽医科技,2003,2(33):69-74.

牛口蹄疫疫苗用法

牛口蹄疫疫苗用法 口蹄疫是偶蹄家畜间较常见的传染病,它具有发病急、蔓延快、危害大等特点,预防接种是预防口蹄疫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牛口蹄疫疫苗用法,在现场接种中,因个体差异,个别牛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态反应,有时因抢救不及时或抢救方法不得当,造成牛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牛口蹄疫疫苗用法是什么呢? 口蹄疫疫苗是一种灭活苗,是防治口蹄疫的发生、流行最主要的武器之一。疫苗应为乳状液,允许有少量油相析出或乳状液柱分层,若遇此可轻轻振摇使乳状液恢复均匀后使用。若遇破乳或超过规定的分层(水相泌出按规程规定不能超过1/10)则不能使用。疫苗应在 2-8℃下避光保存,严防冻结。使用方法口蹄疫疫苗——使用方法预防口蹄疫的疫苗有牛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牛羊口蹄疫O型鼠化弱毒疫苗等。 口蹄疫疫苗具体的应用为:(1)牛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系选择抗原谱广、抗原性和免疫原性良好的牛源强毒OA/58为毒种,接种于BHK-21传代细胞系单层培养,制备病毒抗原,经二乙烯亚胺(BEI)灭活,加矿物油佐剂制成的乳剂疫苗。为略带粉红色或乳白色的粘滞性液体。用于各种年龄的黄牛、水牛、奶牛、牦牛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成年牛肌肉注射3毫升,1岁以下犊牛肌肉注射2毫升。本品应防止冻结。在4~8℃条件下贮存,有效期为10个月。

(2)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系用猪源强毒接种BHK-21或IBRS-2细胞单层,收获细胞毒液,经二乙烯亚胺(BEI)灭活,与油佐剂混合乳化制成。为乳白色或淡红色粘滞性乳状液,经贮存后允许液面上有少量油,瓶底有微量水(分别不得超过1/10),摇之即呈均匀乳状液。用于预防猪O型口蹄疫,免疫持续期6个月。疫苗注射前充分摇匀,猪耳根后肌肉注射,体重10~25公斤注射2毫升;25公斤以上注射3毫升。注意疫苗应在10℃以下冷藏包装运送。本品保存于2~10℃冷库,有效期为1年。 (3)口蹄疫O型鼠化弱毒活疫苗系用口蹄疫O型鼠化弱毒株接种乳兔,收获含毒组织并磨碎,将病毒浸出液加入等量甘油制成。为暗赤色液体。静置后,瓶底有部分沉淀;振摇后,呈均匀的混悬液。用于预防1岁以上的黄牛、牦牛和4个月以上的绵羊、山羊O型口蹄疫。牛肌肉注射2毫升,羊皮下注射1毫升,免疫持续期6~8个月。本品不能用于猪、奶牛、水牛。在-12℃以下保存,有效期为1年;在2~6℃保存为5个月;在20~22℃保存为7天。 牛口蹄疫治疗,牛蹄金主用于牛口鼻足部水泡病、牛病毒性腹泻、奶牛乳房炎、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流行热等细菌病和病毒病的紧急预防与治疗,能够提高免疫力,增强牛体质。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牛蹄金,对于犊牛和怀孕牛,每瓶本品用于1000kg体重治疗,对于奶牛、育肥牛、种公牛和后备母牛每套本品用于800kg体重,根据病情可连续使用1-2次。预防量减倍。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二、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口蹄疫疫情确认、疫情处臵、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 流行病学特点 2.1.1.1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1.1.2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康复期动物可带毒。

2.1.1.3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2.1.2 临床症状 2.1.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 2.1.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 2.1.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 2.1.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 2.1.3 病理变化 2.1. 3.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 2.1. 3.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2.1.4 病原学检测 2.1.4.1 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阳性(ELISA OIE 标准方法附件一); 2.1.4.2 RT-PCR试验,检测阳性(采用国家确认的方法); 2.1.4.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阳性(附件二); 2.1.4.4 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农医发[2007]12号 农业部关于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通 知 2007年4月9日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口蹄疫疫情确认、疫情处置、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 流行病学特点 2.1.1.1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1.1.2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康复期动物可带毒。 2.1.1.3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2.1.2 临床症状 2.1.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 2.1.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 2.1.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 2.1.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 2.1.3 病理变化 2.1. 3.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 2.1. 3.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2.1.4 病原学检测 2.1.4.1 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阳性(ELISA OIE 标准方法附件一); 2.1.4.2 RT-PCR试验,检测阳性(采用国家确认的方法); 2.1.4.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阳性(附件二); 2.1.4.4 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5 血清学检测 2.1.5.1中和试验,抗体阳性; 2.1.5.2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口蹄疫防治措施【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口蹄疫防治措施【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 措施】 动物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措施专业: 动物医学作者: 颜祥龙学号: 16082236 班级: 16-822 指导教师: 加春生评阅人: 20xx 年 6月28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措施摘要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口蹄疫病毒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常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规模流行,给养殖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该病一经发生,往往会导致大范围流行,不易控制和消灭,并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世界卫生组织(IE)将该病列为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我国政府也将口蹄疫排在14个一类动物传染病的第一位。 关键词:口蹄疫; 流行; 防治; 诊断 1流行特点口蹄疫病毒感染偶蹄兽类,侵染的对象主要包括

牛、羊、猪、驼、鹿、大象等家养和野生偶蹄动物。牛最易感,猪次之,羊再次之,牛是“报警器",绵羊是“储存器",对于猪,则是“放大器”,因为猪的排毒量最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口蹄疫的潜伏期短,发病急,动物感染病毒的最快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发病排毒。 2发病特点 2.1血清学多口蹄疫有七个血清型,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有四种,分别是 0、亚洲I、A、c型,尤其以0型和亚洲I型最为常见,各血清型号之间没有交叉保护性,同型号内不同各亚型之间交叉免疫变化幅度较大,亚型内各毒株之间也有明显的抗原差异,免疫防治等于面对七种不同的传染病,而新毒株又不断出现,每出现一次新的毒株,疫情就会出现一次高潮[1] 2.2传染性强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所致,而口蹄疫的传播途径又有多种,有:直接接触传播,间接传播,气源传播,水源传播。牛只要吸人10个感染单位就可以发病,猪更少,而且猪的排毒量又特别大,如一头100kg左右的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出的病毒如全被牛吸人,可以使1000万头牛发病,所以口蹄疫病毒在偶蹄类动物传染性极强。 3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近几年来,有一些乡村兽医人员和养殖场畜主经常以类似口蹄疫的几种病,当作是人畜共患的口蹄疫,他们都把类似病误诊了。那就是:羊的口疮、蹄癀、动物的水疱病和口炎、牛的趾间皮炎、蹄皮炎、蹄叶炎、腐蹄病等。 3.1临床特点和发病症状口蹄疫病对于不同动物发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患病动物一般体温升高到40 ℃一41 ℃,食欲不振或

口蹄疫的防治措施

内部技术资料,仅供参考 猪口蹄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日照市畜牧站地址:云海路43号 日照市兽医药械站(0633)8225551 2216795 口蹄疫在每年不同地区均有发病,现在又到了猪口蹄疫的高发期,由于去年冬季气温较低,南方阴冷潮湿造成猪口蹄疫发病较严重,为此,向广大养殖户在这个病上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供大家使用参考。 口蹄疫(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口蹄疫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口蹄病病毒属,单股RNA,无囊膜。病毒呈球形,直径20~25纳米,有7个血清型,即O、A、C、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以及亚洲l型。我国分布的口蹄疫的病毒型为O、A型和亚洲I型。本病毒在1%火碱溶液中1分钟内,可被杀死,畜舍的消毒常应用2%火碱溶液,30%草本灰水或0.2%~0.5%过氧乙酸等。 二、流行病学 1、主要感染猪等偶蹄动物,带毒和发病的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尤以发病初期的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其次为尿、粪、被污染的圈舍、饲养设施,成为间接传染源。 2、传播途径:本病毒主要以空气传播为主,传染性极强,能在一昼夜随风传播到100公里以外,流行特点多发于冬春、秋季,气候比较寒冷时。口蹄疫病毒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易感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粘膜都可以是感染门户。动物产品如肉、奶、毛皮可带毒;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血、内脏,甚至呼出的气体都带毒,故运输车船、工具、水源、牧场、饲料、人员和非敏感动物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3、易感畜群:不同年龄的猪易感程度有差别,以初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发病最严重,死亡率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易流行。另外,易感畜群的口蹄疫有周期性暴发流行的趋向。 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初发烧41℃,口流涎1—2天后,在蹄冠、蹄叉、鼻镜、齿龈、舌面、口、乳房的乳头等毛少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发热,吃食减少,2-3天后水泡破裂,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面,如继发细菌感染,即发生溃疡。在口腔发生水泡的同时,趾间和蹄冠皮肤红、肿,

口蹄疫监测诊断作业指导书

口蹄疫监测诊断作业指导书 一、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 适用范围 用于检测猪、牛、羊血清中的口蹄疫病毒VPI 结构蛋白抗体,与猪、牛、羊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联合使用,可区分口蹄疫病毒感染动物及疫苗免疫动物。检测猪血清应用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检测牛、羊血清应用牛、羊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 2. 检测试剂 口蹄疫病毒VP1 抗原包被板、样品稀释液、酶结合物、阴性对照、VP1阳性对照、酶结合物稀释液、TMB底物A液、TMB底物B液、终止液(I.OMHZSQ)、浓缩洗涤液、稀释板、一次性封板膜、微孔定位标签。 3. 检测步骤 3.1使用前将试剂盒恢复到室温,避免阳光直射或放置在30C 以上的环境中。 3.2取出试剂盒中的样品稀释液。A1、B1 两孔作为阴性对照, CI 、D1 两孔作为阳性对照孔,其余孔作检测孔,每孔一个样品。 3.3在稀释板的各孔中加200样品稀释液。在相应各孔中分别加 入10 此对照血清或被检血清样品。用加样器重复吹吸数次。稀释每个

样品时必须使用不同的吸头。 3.4取出抗原包被板。 3.5分别从稀释板上取稀释后的对照血清和被检血清各100 此,加至抗原包被板的相应孔中,加益或封膜后,置37 士2C下孵育60 士5 分钟。 3.6洗涤工作液配制:按需要量,用去产离子水或双蒸水将洗涤 液作25 倍稀释。 3.7用洗涤工作液洗涤抗原包被板,每孔300 吨,洗涤6 次,拍干。 3.8酶结合物工作液配制:用酶结合物稀释液将酶结合物作100 倍稀释,现配现用。 3.9每孔加入100此酶结合物工作液,加盖或封膜后,置37 士2C 下孵育30± 2 分钟。 3.10 重复3.7。 3.1仃MB底物工作液配制:将TMB底物B液和TMB底物A液等量 混合,现配现用。 3.12每孔加入100此底物工作液,加盖或封膜后,置37 士2C下孵育15士1 分钟。 3.13 每孔加入100此终止液,并轻轻振荡混匀。 3.14在15分钟内,用酶联读数仪测定在450nln波长下的OD直。 结果判定4.1 猪口蹄疫病毒vPI 结构蛋白抗体检测结果判定: 4.1.1阴性对照孔平均0D值应续0.15,每个阳性对照孔0D值应妻

如何预防牛的口蹄疫

如何预防牛的口蹄疫 五号病大流行,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了极其严重影响。患病牛只痊愈后、出现牛奶单产大幅度下降,产后母牛受孕低等现象。预防和治疗牛口蹄疫,就用东方牛疫健。 1、传染途径 口蹄疫属牛、羊、猪和骆驼等偶蹄兽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人也能被感染。病源为口蹄疫病毒,感染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也可经鼻粘膜、眼结膜、乳头及损伤的皮肤,潜伏期一般为2~7天,个别可长达21天。 奶牛以冬、春季易发病,老流行区发病率较低,新流行区发病率高达100%.其中病畜和病后恢复的家畜是口蹄疫主要传播源。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如吃了被污染的肉、奶及奶制品等经消化道感染:吸入了感染动物呼出或喷出的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由挤乳工人或挤奶机器产生的接触感染:通过人工授精传播等。另外,防疫消毒不严,人员和车辆来往,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和畜产品污染的水源、饲料以及鸟、蝇、犬、鼠等。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2、危害性 1)患病牛只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产奶量大幅度下降。 2)蹄冠部、蹄趾间沟内出现水泡时,患牛卧地不起,可发生褥疮,患脓毒血症死亡。 3)乳房被侵害时,乳房急性肿胀,乳汁变性,临床发生乳房炎,同时伴有流产现象发生,另外产后母牛出现难配、受孕不佳现象。 因此,只有平时在抓好奶牛生产的同时,重视奶牛口蹄疫防治工作,以减少经济损失。 3、常规控制措施 (1)坚持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生产区门口设消毒室和消毒池,由专人负责,消毒室内装有紫外线杀菌灯,消毒池内放置2%~3%氢氧化钠药物,每10天更换1次,同时还设置醒目的防疫须知标志。 (2)非本场车辆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牛场内。人员、车辆须经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场区。 (3)保持牛场环境卫生,运动场由专人每天清扫,粪便及时清除,经堆积发酵处理。 (4)每年春、秋季对全场(食槽、牛床、运动场)进行全面消毒。

牛口蹄疫诊断与防控

牛口蹄疫诊断与防控 作者:尖参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33期 牛口蹄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疫情传播速度较快,潜伏期较短,但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由于牛口蹄疫属于一类重特大传染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再加上该种疾病没有特效药物,发生之后往往不需要治疗,直接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为了避免此类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危害,就需要我们提高重视程度,构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切实做好牛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控工作。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牛口蹄疫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防范该种疾病传播流行有一定帮助。 一、流行特点 从口蹄疫病毒的类型角度分析,该种病毒属于微核酸病毒科。病毒主要寄生在患病动物的皮内或者淋巴组织液当中,随着血液循环会达到各个脏器组织、器官当中,威胁到牛群的正常生长发育。牛出现临床症状之后,排泄物和体液当中往往会夹杂有大量的病毒,此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强的毒性,很容易出现变异。临床上该种病毒的血清型较多,其中对牛养殖产业威胁较为严重的主要是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不同血清型病毒之前不存在抗原,无法实现相互免疫,因此在进行疫苗免疫接种之前,应该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牧场口蹄疫病毒的具体血清型,选择针对性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这样才能够提高免疫效果。通常情况下牧场的患病牛和带毒牛是该种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动物屠宰之后,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皮肉和脏器器官当中也携带有大量的病毒,很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流行。牛口蹄疫病毒,不仅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而且具有较多的传播途径,可以经空气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进行传播,病毒可以经空气进行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外伤进行侵染,在人工操作过程中受精不合理,精液当中存在病毒也会造成病情的传播流行。 二、临床症状 通常情况下,牛口蹄疫病毒的潜伏期通常在2~4天,最短潜伏期在一天左右,患病牛一旦感染口蹄疫病毒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发病初期患病牛的体温升高到40度,最高升高到41度,同时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欲望下降,当患病牛出现临床症状,两天之后,在口腔黏膜,舌头齿阴,嘴唇内侧都会出现大量的水疱,水疱破裂之后从中流出淡黄色的液体形成溃疡面,同时患病牛的口腔当中还会流出大量白色泡沫状的内容物,垂在嘴边。随着病情不断加重,水疱位置逐渐向着乳房体表组织和蹄部进行蔓延。破裂之后患病牛的体温下降到正常状态。 三、病理学变化

口蹄疫流行现状及防制措施

【关键词】口蹄疫流行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作为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在国际贸易日趋繁荣、物资交流和旅游活动日益便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有可能再度遭到口蹄疫的侵袭。口蹄疫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给牧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可使对外贸易和旅游业遭受惨重损失。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美元,口蹄疫的暴发已经影响到国际关系、国家声誉和经济发展,在某些流行过程中病毒还可发生变异,也给防控和消灭口蹄疫带来困难。进一步了解其病毒的本质和流行规律、病源及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防制措施等对该病的控制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对其国内外的研究做一综述,为口蹄疫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1 口蹄疫流行状况口蹄疫俗称口疮、蹄溃、鹅口疮。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国际兽疫局(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其列为18种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该病以病毒为载体,传播速度快,途径广,易感畜几乎100%发病,死亡率虽然只有2%~3%,但除动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患病期间和患病后其肉、奶产量下降及种用价值丧失也可造成较大损失。口蹄疫于1514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之后时有暴发流行,且多在冬春季节,夏季很少。最近几年,口蹄疫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甚广,欧、亚、非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口蹄疫的重灾区〔1〕。1999年全世界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口蹄疫。2000年韩、俄、蒙、日、南非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均发生口蹄疫。2001年,口蹄疫在英国卷土重来,并在欧洲广泛蔓延,给英国造成约9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我国是口蹄疫的老疫区,建国前的半个世纪口蹄疫总的流行情况是农区少发,牧区多发,没有停止过,有时是大流行。建国后口蹄疫曾发生4次大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口蹄疫暴发流行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2 病原和传播方式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该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单股DNA病毒,等面体对称,无包囊,是最早发现的引起人和动物发病的病毒。分为7个主型:O、A、C、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亚洲1型。其中以O型和A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各型产生相似的症状,仅仅在实验室能够将其区分。型间不能交互免疫,即便是同一血清型的病毒,其不同分离株的抗原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各型内又可分为多个亚型,目前已鉴定的亚型有65个〔2〕。病畜发热期,其粪尿、奶、眼泪、唾液和呼出气体均带有病毒,以后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和淋巴液中。病愈康复的动物可长时间携带病毒。口蹄疫病毒毒力很强,新鲜水疱液经500倍至50万倍稀释接种易感动物仍可致其发病。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寒冷;但怕酸、碱、热,加热85?℃以上100?min即可杀灭。口蹄疫病毒可通过接触、空气、食物等途径进入易感畜损伤的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而引起发病。主要易感对象是猪、牛等大型偶蹄兽类,鼠和家兔也是高发种群。人因接触口蹄疫病畜及其污染的毛皮或误食病畜的奶、肉也可感染,但很少见到典型病例,且目前从人身上分离得到的病毒株多为O型,其次是C型。此外,人可把病毒传染给畜类,而人与人之间极少相互传染。这一点不同于猪水疱病(SVD),猪水疱病对人有较强的传染性〔3〕。[!--empirenews.page--] 3 临床表现3 1 动物猪、牛等感染口蹄疫后,其典型症状是发热和在口腔粘膜、乳房以及蹄部皮肤上出现水疱。病程可呈良性、恶性或并发症性经过。新生幼畜则表现为无鹅口疮性的急性和亚急性心肌炎经过,通常以死亡结局〔4〕。口蹄疫的急性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和临床期。潜伏期为几天至半个月不等,通常为2~7?d。潜伏期是口蹄疫病毒在侵入部位及体内扩增的阶段。前驱期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和奶产量减少。临床期出现典型的水泡,并逐渐融合破溃,呈鲜红色的糜烂面。此时体温升高,步态紧凑或者跛行,脉搏和呼吸次数剧增,产奶量下降、动物体质变差〔5〕。恶性口蹄疫最重要的是心脏活动遭受破坏,往往最后因心肌衰竭而迅速死亡。口蹄疫的并发症主要是在患部组织上出现细菌性的化脓-坏死过程。病期延长者可出现心脏病、内分泌病(胰腺、肾上腺等疾患)和不育症。3 2 人体临床表现人体感染口蹄疫后,经过2~18?d的潜伏期,表现为突然发病,初期症状类似流感〔6〕。2~3?d后,口、咽及指、趾部可

牛口蹄疫治疗办法

牛口蹄疫治疗办法 在口蹄疫防治上我们应该考虑的是预后的问题,最大的损失不是在疾病的发作期而是后遗症。要树立全群防控的治疗观念。 预防和治疗牛口蹄疫,就用东方牛疫健。 很多地方一味的保产量造成奶牛乳房炎难于治愈而淘汰,损失更大。有些牧场直接停产保牛。牛保住了奶产量损失很大。我建议根据牛情况来定方案。牛群发病主要是三个症状,口腔、乳头、蹄病。 如果只是单纯口腔和蹄部发病何以不干奶,但要降低奶产量,减少挤奶次数,但每次必须挤净。因为奶牛每挤一公斤奶要400—600公斤血液流过乳房,这样降低了奶牛的抵抗力。乳头得病的可以按情况来区别,3天乳头不能消肿结痂的,奶牛拒绝挤奶的要迅速干奶,以免继发乳房炎。 如果经3天治疗乳头消肿结痂,奶牛不在拒绝挤奶,可以继续治疗。一般7—10天就可以正常挤奶。在干奶上一定要仔细,干脆。不然很容易造成乳房炎。这样的方案可以保牛还能最大限度保证产量,到疾病过去后可以恢复一定的水平。 如何治疗口蹄疫 1 立即隔离病畜、对牛场进行全方位消毒、对所有道路圈舍运动场铺洒生石灰、限制牛群和人员的流动、对挤奶设备严格消毒、乳头药浴建议喷雾消毒、每天一次牛体消毒。 2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养标准,提高饲料中维生素的的含量,降低(挤奶次数每次必须挤净);降低酒糟、青贮和多汁饲料的供给量。添加黄芪多糖类或清热解毒类中药与饲料中,提高奶牛自身免疫力。 3 全群预防性治疗:抗生素、抗病毒药、和解热药、一天两次,连用4天。后改为双黄连或穿心莲连用3-4天。

4 局部治疗 (1)口腔发生病变时用盐水、高猛酸钾、白矾等溶液清洗口腔后,涂布冰硼散或碘甘油。对病情严重的牛要给精心饲养加强护理、全身给予糖、钙支持疗法。 (2)乳房乳头溃烂用云南白药、浙贝、凡士林混合后涂布;也可用防腐生肌散、冰片滑石粉涂布,或是甲紫涂布。 (3)蹄部可以喷洒10%碘酒或直接用硫酸铜浴蹄每次20分钟,一般3次就能显著减轻跛行症状。 (4)加强护理。保持圈舍卫生加强消毒提高营养保证清洁充足饮水,提高日粮中维生素的供给,降低挤奶次数每次必须挤净,是促进病牛早日康复缩短病程的重要手段。 在治疗和预防上,中医在预防后遗症上和控制疾病反复上效果明显。同时奶牛因长期挤奶健康水平处于亚健康,中药有清热解毒,培元固本的功效,对疾病的治疗和恢复以及预防有重要帮助。

24.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口蹄疫疫情确认、疫情处置、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 流行病学特点 2.1.1.1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1.1.2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康复期

动物可带毒。 2.1.1.3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2.1.2 临床症状 2.1.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 2.1.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 2.1.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 2.1.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 2.1.3 病理变化 2.1. 3.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 2.1. 3.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2.1.4 病原学检测 2.1.4.1 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阳性(ELISA OIE 标准方法附件一); 2.1.4.2 RT-PCR试验,检测阳性(采用国家确认的方法); 2.1.4.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阳性(附件二);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doc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诚信管理程序 1目的和范围 为规范公司的信用管理工作,提高本公司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加强自律,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适用于适用于本公司各部门及员工。 2术语 无。 3 职责 3.1办公室负责建立企业内部诚信教育计划,并进行相关培训,培训后考核并记录; 3.2公司各部门负责诚信管理制度的制定及落实,并记录制度落实情况。 4程序内容 4.1 对本公司员工进行诚信的宣贯教育,全体员工有较高的信用意识和职业道德,相关职能部门能充分发挥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作用,有效监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较好地规避信用风险; 4.2重视企业信誉,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和企业资质证书的行为,不与明知资信不良的企业合作; 4.3 公司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的个人品德信用良好,能够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经营理念; 4.4 各生产部、采购部和营销部在订立原辅材料和产品销售合同时,合同内容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到平等互利; 4.5 公司重视产品、服务质量,力争质量信用良好,在本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规,严格遵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有严格、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有标准、实用的质量检测手段,保证产品质量稳定,能够达到质量标准,严禁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让消费者用到本公司生产的放心产品; 4.6 进一步完善产品售后服务措施,建立产品召回制度和应急预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兑现对消费者的承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4.7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劳动合同规范,按时交纳社会保险和必要的商业保险,无拖欠员工薪资记录,保障员工在工作期间的人身安全,不雇佣未成年人从事劳务,确保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积极改善提高员工居住和生活条件; 4.8 公司所售产品无侵权,无假冒、伪劣、禁售商品,做到计量准确,符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关于计量器具的规范要求; 4.9 严格建立财务会计统计台帐,做到填报真实计算准确,不弄虚作假。积极配合税务部门依法核纳并及时按月缴纳税款,无偷、骗、逃、抗、欠税等违法违规行为。 4.10办公室负责建立企业内部诚信教育计划,每年至少对公司员工开展一次诚信教育培训,教育员工学习诚

防治口蹄疫应急实施方案

防治口蹄疫应急实施方案 Emergency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防治口蹄疫应急实施方案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疫情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牲畜口蹄疫等情况,应及时向所在乡镇畜牧兽医站或市动物防疫站报告。市动物防疫站接到报告或了解上述情况后,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怀疑是牲畜口蹄疫疫情,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告到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经确认后,立即报市政府。 二、疫情确认 牲畜口蹄疫疫情认定程序: (一)现场临床诊断。市动物防疫站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出两名以上专家到现场进行临床诊断,符合牲畜口蹄疫典型症状的可确认为疑似病例。 (二)对疑似病例或症状不够典型的病例,市动物防疫站应当及时采集病料送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验室进行检测,如确认牲畜口蹄疫疫情,依照有关办法予以公布。

三、应急指挥系统和部门分工 (一)成立河东市防治牲畜口蹄疫指挥部 总指挥:尤泽军市政府副市长 副总指挥:黄连渤市政府副秘书长 孙凤德市农发局局长 成员单位:发展计划局、财政局、公安局、卫生局、交 通局、外经贸局、商业局、工商局、农发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驻河东部队。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农发局。各乡镇都要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系统。 (二)部门分工 牲畜口蹄疫应急工作由市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 负责。 1.市农发局负责制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处理方案,负责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源追踪,对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的扑杀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实施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和紧急免疫接种。 2.发展计划、财政、经贸、卫生、公安、交通、商业、 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以及各乡镇,要在各自的职

牛口蹄疫的预防和治疗

牛口蹄疫的预防和治疗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长的可达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1~2天后,唇内齿龈、舌面及颊部粘膜出现蚕豆至核桃大小的水疱。口温高,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常挂在嘴边。采食完全停止,水疱经24小时破裂形成表浅的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以后体温正常,糜烂部位逐渐愈合。随后病牛蹄冠和趾间的柔软皮肤有红肿、热痛、迅速发生水疱并破渍出现糜烂导致病畜跛拐,蹄壳脱落,乳头皮肤出现水疱、破裂糜烂。犊牛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率颇高,病愈后可获1年的免疫力。该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病死率一般为1%~3%。 预防 1、精心饲养,加强管理。畜舍应保持清洁卫生,通风,干燥,暖和,多垫软草,多喂给柔软饲料,多给饮水。 2、在未发口蹄疫地区,强化兽医卫生监督,加强防疫检测,严禁从疫区引进易感动物及畜产品防止疫病侵入; 3、发现疫情后要划定疫点疫区,严格封锁。封锁区内的病畜及同群畜要以最快的速度扑杀并无害化处理。禁止封锁区的易感牲畜及畜产

品流动、封锁区内病畜的粪便及受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以及周围环境要进行全面彻底消毒。进出封锁区内的车辆都要进行消毒。疫点疫区内最后一头病畜处理或死亡后14天内不再出现疫情,经过彻底消毒和检验合格后方能解除封锁。 治疗 1、口腔型口蹄疫。先用清水、食醋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溃疡,再涂1%~2%的明矾或碘酊甘油,也可撒布冰硼散。 2、蹄型口蹄疫。先用3%的克辽林或来苏儿洗涤,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青霉素软膏,然后用绷带包扎。 3、乳房型口蹄疫。先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然后涂青霉素软膏或氧化锌鱼肝油软膏。 4、混合型口蹄疫。除局部治疗外,还应用强心剂和补剂,如安钠、加葡萄糖盐水等。用结晶樟脑口服,每次5~8克,每天2次。 5、注射高免血清。剂量为犊牛每千克体重1~1.5毫升。 6、中药治疗。贯众15克,甘草10克,木通12克,桔梗12克,赤芍10克,生地7克,花粉10克,荆芥12克,连翘12克,大黄12克,丹皮10克共研末加蜂蜜150克为引子,用水冲服。

猪口蹄疫怎么诊断

猪口蹄疫怎么诊断 猪口蹄疫是由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l生传染病。以口 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 猪口蹄疫流行特点:病原是口蹄疫病毒,主要侵害偶蹄兽,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 抵抗力很强不怕干燥及寒冷,但对酸碱十分敏感易被酸性和碱性消毒药杀死。本病的 传染源很广,病猪的各种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都有传染性。传播方式复杂,直接或 间接均可传播。流行方式多为蔓延式,间有跳跃式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季多发,寒冷天气病毒在外界环境长期存活,所以潜藏着天气转暖时大流行的疫源。 猪口蹄疫的诊断: 猪口蹄疫主要症状表现在蹄冠、蹄踵、蹄叉、副蹄和吻突皮肤、口腔胯部、颊部 以及舌面粘膜等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和溃疡,水泡也会出现于母猪的乳头、乳房 等部位。病猪还有精神不振、体温升高、厌食等症状,当病毒侵害蹄部时,蹄温增高,跛行明显,常导致蹄壳变形或脱落,病猪卧地不能站立。水泡充满清朗或微浊的浆液 性液体,水泡很快破溃,露出边缘整齐的暗红色糜烂面。剖检时,病猪咽喉、气管、 支气管和胃粘膜有烂斑或溃疡,小肠、大肠粘膜可见出血性炎症。仔猪心包膜有弥散 性出血点,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心肌松软似煮熟状。猪口蹄疫的 临床特征与猪水泡病、猪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疹极方相似,故应根据情况,及时送当 地兽医院进行实验室诊断。 防治措施:

1、搞好猪舍内外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对进出人员、买卖猪只、运料及拖粪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口蹄疫流行季节2~3天全面消毒一次,尤其空气消毒对防控口蹄疫非常重要。 2、用香港奥邦的5号血抗200斤/瓶配合头孢使用。如果温度40度以上,用纯中药(柴胡)分点注射退烧。为避免应激需添加地米一同注射,添加量:4-5mg/200斤。

肉牛口蹄疫的防治:牛口蹄疫的治疗方案

肉牛口蹄疫的防治:牛口蹄疫的治疗方案 在疫情发生时,为了及时消灭从病畜体内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随时消毒措施。消毒的目的是消灭被传染源散布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无疫情阶段主要采取预防性消毒。 预防和治疗牛口蹄疫,就用东方健牛疫健。 消毒时应注意几个要点:用药恰当,不用相互拮抗的药物;配药浓度要准确,宁高勿低;消毒时的温度要适宜,控制在5℃以上;时间足够长,或宁长勿短;湿度控制,喷雾消毒时宁干勿温,熏蒸消毒时要有一定湿度,便于气体扩散。 根据消毒目的、消毒对象的特性及环境因素,选用合适的消毒剂。醛类中常用的有甲醛、戊二醛。过氧化物类中的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都是高效消毒剂,用0.1%-0.5%过氧乙酸喷雾消毒能杀灭FMD病毒。 含氯化合物,如漂白粉、次氯酸钙、二氯异氰脲酸、二氯异氰脲酸钠等是杀灭口蹄疫病毒特有效的消毒剂,多用于水和疫源地的消毒。 含碘消毒剂,如碘酊、碘伏等对口蹄疫病毒有一定的杀灭作用。FMD 病毒对pH 敏感,因而酸类消毒剂对它有强大的杀灭作用,0.2%柠檬酸溶液加入适当的清洁剂,可以改善其效力,适用于场地、装置、容器等的消毒。 氢氧化钠常配成1-2%的热水溶液消毒被病毒污染的畜舍、地面和用具等。酚类消毒剂对FMD 病毒杀灭力较弱。特别注意的是口蹄疫病毒是无囊膜的病毒,对脂溶剂(如乙醚、氯仿、丙酮、三氯乙烯等)有抵抗力。 在我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 年)》中,对口蹄疫的防治目标为:到2020年,A型全国达到免疫无疫标准;Asia1 型全国达到非免疫无疫标准;O 型,海南岛、辽东半岛、胶东半岛达到非免疫无疫标准,北京、天津、辽宁(不含辽东半岛)、吉林、黑龙江、上海达到免疫无疫标准,其他区域维持控制标准。要达到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调动一切可用资源,科学防控制。

猪口蹄疫诊断与防制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 I I 绪论. (1) 1.口蹄疫病原学特点 (1) 2.流行病学 (1) 2.1易感染动物 (1) 2.2传染源 (1) 3. 猪口蹄疫机理 (2) 4.病理变化 (2) 4.1 良性口蹄疫 (2) 4.2 恶性口蹄疫 (2) 5.临床症状 (2) 6.口蹄疫诊断学 (3) 6.1 一般诊断 (3) 6.2.1 样品采样运送实验室 (3) 6.2.2 采集水疱液 (3) 6.2.3 血液样品 (3) 6.2.4 实验室诊断方法 (3) 7.防制 (4) 7.1流行病学调查与检测 (4) 7.2进行疫情的预报预测和风险分析 (4) 7.3消毒措施 (4) 7.4紧急免疫接种 (4) 7.5检查 (4) 7.6扑杀 (4) 致谢 (5) 参考文献 (6)

【摘要】:近年来各省不间断地发生猪、牛口蹄疫,严重影响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而口蹄疫属于一类疫病,目前相关部门只有采取防制手段来预防。本文将介绍关于猪口蹄疫的流行病学、病毒的本质和流行规律、病源、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提出预防、治防制措施。 【关键词】猪口蹄疫诊断防制

Abstract:The provinces occurred in recent years uninterrupted pig, cow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nimal husbandry. The foot and mouth disease belongs to a class, only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take measures to prevent Prevention.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on FMD epidemiology, nature and prevalence of law viruses, pathogens, clinical symptoms, diagnostic methods, make prevention, treatment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FMD Diagnosis Prevention

口蹄疫防控应急预案

口蹄疫防控应急预案 二0一0年三月二十七日 1 总则 1.1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牲畜口蹄疫疫情,确保养殖业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及早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规定了口蹄疫的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和善后的恢复重建等应急管理措施。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口蹄疫防控应急管理与处置工作。 2 疫情监测与预警 2.1监测与报告 2.1.1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整合监测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口蹄疫监测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关基础信息数据库。要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及时汇总分析突发疫情隐患信息,预测疫情发生的可能性,对可能发生疫情及次生、衍生事件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隐患。必要时,要立即向上级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相关地区的兽医主管部门通报。 2.1.2 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口蹄疫疫情监测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口蹄疫疫情时,要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1.3 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认定为临床怀疑疫情的,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同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必要时,请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派人协助、指导采样。 2.1.4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确认为疑似疫情的,应在1小时内向省级兽医主管部门

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前言 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V)作为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在国际贸易日趋繁荣、物资交流和旅游活动日益便捷的情况下,很多国家都有可能再度遭到口蹄疫的侵袭。口蹄疫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给牧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可使对外贸易和旅游业遭受惨重损失。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美元,口蹄疫的暴发已经影响到国际关系、国家名誉和经济发展,在某些流行过程中病毒还可发生变异,也给防控和消灭口蹄疫带来困难。 【摘要】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传染性极强,发病率几乎达100%,往往造成广泛流行,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了解其病毒的本质和流行规律、病源及传播方式、临床诊断的表现及防治措施等对该病的控制有现实意义。本文对其国内外的研究做一综述,为口蹄疫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口蹄疫流行诊断防治 【正文】 1.口蹄疫(FMDV)的简介 口蹄疫病毒(FMDV)属微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成员,有个血清型和65个以上的亚型。是引起多种动物发生口蹄疫的病原。 1.1病毒特性 病毒颗粒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核酸类型为单股正链RNA,核酸分子量2.4~2.8-l×106d,长2.62um,呈细丝状,有感染性,并能起而RNA作用。病毒在胞浆内增殖。 FMDV具有四种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 FMDV在血清学上分为7个型,即A、O、C、SAT,(南非1型)、SAT2(南非2型)、SAT3(南非3型)和AsiaⅠ(亚洲1型),每一型又有许多亚型。目前7个型至少可分为65个亚型,其中A型有32个,O型有11个,C型有5个,SAT1有7个,SAT2有3个,SAT3有4个,Asia I有3个。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原性,在同型内的亚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原性。病毒型和亚型的鉴定主要根据抗原差异,不同型之间完全没有抗原关系,可用各型标准血清来鉴定病毒型。 1.2抵抗力 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有抵抗力,不耐酸,在pH6.5、4℃条件下每14h灭活90%,在pH5.5、1min灭活90%,在pH5.0、ls灭活90%,pH3.0时瞬时失活。在pH7.0~7.5十分稳定。肉品酸化处埋可杀灭病毒,但骨髓、脂肪、淋巴结等产酸甚少,其中病毒可存活1年以上。 病毒对酚类、酒精等消毒剂抵抗力较强,但对碱类消毒剂极敏感。1~2%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30%草木灰、4%碳酸钠、1~2%甲醛可用于环境消毒。 病毒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在冰冻情况下,骨髓中病毒能存活70d,血中病毒能存活4-5个月,肉中病毒能存活30~40d。 盐水具有保护病毒作用,感染组织长期保存于此液中不会丧失毒力,尤其在低温,如水泡皮保存于50%甘油中。-50℃下可保毒360-470d。 紫外线能杀灭病毒,但仍保持其抗原性和吸附细胞的能力。直接阳光照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