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器分析

合集下载

配器教学大纲

配器教学大纲

配器教学大纲配器教学大纲配器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到音乐的演奏、编曲和创作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配器技巧,制定一份配器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配器教学大纲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配器教学大纲的内容1. 配器基础知识配器基础知识是学习配器的基础,包括乐器的分类、音域、音色特点等。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乐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以便在编曲和创作时能够正确选择和运用乐器。

2. 配器技巧配器技巧是学习配器的核心内容,包括乐器的组合、音响效果的控制和演奏技巧等。

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乐器进行合理组合,达到和谐的音乐效果。

同时,他们还需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如颤音、滑音等,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

3. 配器分析配器分析是学习配器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已有音乐作品的配器进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配器手法和技巧。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分析掌握到一些常用的配器模式和套路,为自己的编曲和创作提供参考。

4. 配器实践配器实践是学习配器的关键环节,通过实际操作乐器和进行编曲创作,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在实践中,他们可以尝试不同的配器方式,探索出适合自己风格的配器手法。

二、配器教学大纲的重要性1. 提高学习效率制定配器教学大纲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安排学习时间和精力。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配器教学大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学习配器技巧和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独具个性的音乐作品。

3. 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学习配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通过合理的配器选择和运用,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配器教学大纲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不同的配器手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音乐表演水平。

4. 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配器教学大纲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演奏和共同编曲,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自己的配器能力。

《舍赫拉查德》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配器分析

《舍赫拉查德》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配器分析

《舍赫拉查德》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配器分析
《舍赫拉查德》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作品中音乐与情节密切联系,
形成一体,堪称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第一乐章是全剧的序曲,也是影响深远的音
乐之一。

本文将对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配器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聆听一下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铺陈:
(此处插入乐谱)
可以看到,这个主题由弦乐器和管乐器共同演奏,音色丰富,声音饱满。

其中,弦乐
器以开放弦的方式演奏,产生明亮、清晰的音色,以及稳定的低频韵律。

这种稳定性在后
面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而管乐器则负责补充主题高音部分,增加了音乐的层
次和情感张力。

此外,主部主题的配器中还有一些细节处的安排,比如:
1. 小提琴在主题的前部演奏节奏强烈的音符,整个音乐的节奏感因此更加明显。

2. 弦乐器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低音部分,与上文提到的弦乐器优美而稳定的
低频韵律相呼应。

3. 铜管乐器在主体部分出现,增强了音乐的豪放感。

而在主题进行变奏时,铜管乐
器则转变为轻柔的旋律,轻轻地托起了音乐走向下一个发展阶段。

总之,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配器不仅是音乐情感的表达,还起到了支撑、丰富和增强
音乐的作用。

正是这种细致而精密的安排,让《舍赫拉查德》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流传至今,成为经典的代表之一。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配器分析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配器分析
柴 科 夫 斯 基 的 交 响 曲一 向 给 人 以 热 情 、 奔放 、 狂 热的感觉 。
望的述说 , 也会有略带暗淡、 忧 郁 的情 怀 。 也许 柴科 夫 斯 基 以 上 的 这 种 色 彩 性 的 配器 恰 好 能表 现 这 种 情 怀
二 、声 部 的 点缀 与 交接 在 保 持 音 乐的 流 动 性 的情 况 下 . 加 以色 彩 性 的点 缀 与 交 接 .
在柴《 六》 第二乐章中 , 我 们 可 以看 到 这 样 的 配 器 , 如 下谱 例 1 :
能 使 音 乐 更 富 有趣 味性
如 谱 例 2:
C A )
vI I
第2 6小 节 开 始 的木 管组 中 . 很 明显 可 以 看 到旋 律 声 部 由双
所谓声部 色彩 的“ 分” 与“ 合” . 是 说 配 器 中 比 较 突 出 的 色 彩
乐器声部 ( 一般 担任旋 律声部 ) , 这 个 声 部 的 色 彩 明 显 与 其 他 同
组声部是 “ 分” 离的: 而 其 他 同组 乐 器 声 部 对 这 个 色 彩 乐器 声 部 进 行 染 色 与 点 缀 的 处理 , 使得其音色达到更为融“ 合” 的效果。
讨 柴科 夫斯 基 独 特 的 配 器 法 则 。
关键词 : 柴科夫斯基
《 第 六 交响 曲》 配 器技 法
八 度 叠 加 的染 色会 相 对 更加 融合 单 簧 管 也 是 在 中 低 音 区 来 演
柴 科 夫 斯 基 在 为《 第 六 交 响 曲》 ( 以下简称柴《 六》 ) 配 器 时 做 了许 多 新 的 尝 试 。在 柴 《 六》 中, 有许 多地 方 的配 器 与 传 统 的配 器
簧 管 来担 任 其 他 声 部 作 中低 音 区 的配 器 如 果 按 传 统 配 器 技 法 来讲 . 为了保守起见 。 这 个 地 方 的 旋 律 声 部 我 们 会 首选 长 笛 来 担 任. 其 他 声 部作 中 低 音 区 的填 充 。 然 而 柴 科 夫 斯 基 却 不 这 么做 , 双 簧 管 的 这 个 音 域 属于 高 中 音 区 . 音色高亢嘹亮且具有穿透 力, 这 个 地 方 双 簧 管 的 色彩 显得 十 分 突 出 .在 弦 乐 的衬 托 下 也 显 得 有点孤立 , 这时双簧管的色彩与其他声部是 “ 分” 离 的 。而 长 笛 的 音 区 却 是 中低 音 区 , 这 个 音 区 的长 笛 音 色 比 较 暗 淡 、 冷漠 ( 一 般 很少用 ) . 这 个 时 候 长 笛 的 加 入 却 能 使 双 簧 管 的音 色显 得 稍 微 柔 和 些 而 且 长 笛 相 对 于 双 簧 管 是 一 个 低 八度 的 变 化 重 复 , 这 样 的

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配器技术分析——以“胸有朝阳”为例

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配器技术分析——以“胸有朝阳”为例

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配器技术分析——以“胸有朝阳”为

作为一部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不仅在剧情和表演风格上具备时代感,同时在音乐配器技术上也突破了传统的限制,使得京剧音乐更加丰富多样、生动形象。

本文将以剧中的经典曲目“胸有朝阳”为例,对其配器技术进行分析。

1. 古典乐器与现代器具的融合
对于京剧配器技术而言,传统的古典乐器如琵琶、二胡、笛子等是必不可少的,而《智取威虎山》中的“胸有朝阳”则将传统乐器与现代器具巧妙结合,增强了音乐的时代感和现代感。

比如,曲目开始的鼓点,利用了电子鼓,营造出震撼有力的节奏感;而在整个曲目中,钢琴和吉他的加入则使整首曲子更加丰满,使得不同音色的乐器在表达情感时更加舒适自然。

2. 现代和古典音乐的交融
除了古典乐器和现代器具的融合外,曲目中还引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如爵士、摇滚等,与传统京剧音乐交融,创造出了全新的音乐风格。

比如,在“胸有朝阳”中,副歌部分的旋律模仿了当今流行歌曲的旋律结构,使得京剧更加现代和引人入胜。

3. 人声和乐器的交互
曲目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人声和乐器的交互关系。

京剧表演中,唱腔伴奏经常是乐器团的背景伴奏,但“胸有朝阳”这
样的曲目中,人声和乐器相辅相成,以达到同等重视的效果。

比如,在旋律递进时,器乐演奏逐渐增强,使得人声表达情感时更加生动动人。

在综合上述几点的分析后,不难发现,“胸有朝阳”这首曲目充分利用了传统京剧音乐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将时代感、现代感与音乐性有机结合,成为京剧现代戏配器技术的典范。

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的弦乐配器分析

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的弦乐配器分析

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的弦乐配器分析李斯特是浪漫主义钢琴诗人及管弦乐作曲家,他的音乐以情感、戏剧性和艺术性特点为主要特征。

其交响诗《前奏曲》展示了他独特的创造力,其弦乐配器也是经典的李斯特风格。

《前奏曲》的弦乐配器极富表现力和戏剧性,反映了李斯特对梅特涅的梦想(Metternich’s Dream) 的想象。

从演奏者角度来看,弦乐组分别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和发挥空间,使得整个弦乐组在音乐中发挥极大的力量。

弦乐组的分配和编排非常工整,超出了一般的配器处理,因为李斯特喜欢运用不同的音响层次,以达到更加丰富的音乐效果。

在演奏中,李斯特常常让各种乐器互相作用,形成相当独特的交响乐声。

他也很善于运用弱音器、颤音和弓奏技术等音乐技巧,创造出了丰富的音色变化和音响效果。

李斯特的弦乐配器处理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弦乐的分配。

他喜欢,小提琴在高音区发挥特长,大提琴则主要在中低音发挥,在音响层次上呈现底部,低音提琴则主要担任和声作用。

这种分配方式,在整个《前奏曲》乐曲中非常明显,使得音乐具有比较独特的悬挂感和平衡感,使得乐曲整体呈现出丰富的变化性。

另外,李斯特对弦乐的和声处理也写了不少的特点。

弦乐组为整个《前奏曲》的符号音色,运用的和弦非常的多,态度达到了相当的丰富。

他对和声的运用,主要反映了他的思考深入、表现力强的特点。

此外,弦乐中也不少的特别技巧,像是pizzicato、tremolo等技术非常的多。

例如,李斯特将tremolo运用到最极端,使得音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与此同时,李斯特还善于运用全弓、半弓、多重弓等技术,达到极致的表现和艺术效果。

例如,当他要表现相当强烈的静止时,就会用全弓处理,让整个乐曲更加富有内涵和震撼力。

当时他要表现比较流畅的旋律时,则会采用半弓、多重弓等技术,使得音乐更流畅、更灵活。

综上所述,李斯特的弦乐配器处理,其独特性、丰富性和实用性是不可小觑的。

《培尔·金特》组曲中《朝景》的配器分析

《培尔·金特》组曲中《朝景》的配器分析

《培尔·金特》组曲中《朝景》的配器分析作者:吴欢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朝景》的配器分析,阐明该乐章在配器方面的独特之处,同时从多个角度进行挖掘,做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朝景》配器分析1875年格里格为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谱写全剧配乐,作品取材于挪威的民间故事,剧作家易卜生借培尔·金特的形象揭露了利己者懦弱、市侩的面貌。

格里格为该剧作了二十三段配乐,在公演后从中选出八段改编成两套管弦乐曲《培尔·金特》第一、第二组曲。

文章主要对第一组曲中《朝景》的配器进行分析。

一、《朝景》配器分析《朝景》原是诗剧第四幕中培尔·金特流浪到非洲时描绘自然风光的音乐,采用田园牧歌式的题材。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结合曲式结构看配器布局《朝景》中,格里格只是用简单的三段曲式A-B-A1,乐队编制采用双管制(但铜管组乐器只使用圆号和小号)。

A段一开始由一只长笛以柔和,优美的音色在E大调上演奏一个带有民族特色的五声音阶的主题,大管奏出E大调的主和弦作为背景,圆号在此时也被当做木管组使用,主题旋律个性鲜明,风格清新,旋律平稳带有装饰风格,表现了清晨日出、万物复苏的绚丽景象。

中段B木管组以ff的强音发出升G调的主和弦长音,弦乐组小提琴和中提琴以及大提琴形成的符合音色演奏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的伴奏背景,小号进入,与圆号一起烘托浓郁的和声配置效果。

之后音乐弱下来,大管演奏和弦低音。

A1是在音乐经过六小节的假再现之后进入,这时候的配器有了新的变化,大管和大提琴奏出主题旋律,这两种乐器在音色方面都趋于暗淡,音乐的情绪有了新的变化,长笛和单簧管演奏分解和弦伴奏织体。

(二)“情景结合”的配器特色之形象金特本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形象,但这里,格里格采用优美、抒情的乐章也是别有用意的。

我们进入这样的景象:清晨的挪威,山林寂静,大地将要复苏,一轮红日即将从远处的山顶冉冉上升。

乐绘长征_谱写光荣——张千一《交响组曲》配器分析

乐绘长征_谱写光荣——张千一《交响组曲》配器分析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2手法还在第二乐章的D 部分(60-77小节)与第四乐章B 部分(85-98小节)中可见。

第一乐章副部(74-93小节)场景感极强,首先木管组、打击乐组、弦乐组以“fff”力度不断重复“三连音+四分音符”的节奏型描绘红军与敌对势力刀光剑影的战斗场景。

四小节后,铜管组以“ff”力度演奏直线上行的旋律与之形成“对峙”。

此处结合乐章的标题、旋律形态、音型等因素,可以感受作曲家在铜管组主题中的立意,即“战斗”。

该主题旋律由铜管组外加一支低音单簧管构成的谱例1:《交响组曲》第一乐章第15-18小节谱例2:《交响组曲》第一乐章第74-77小节复合音色进行陈述,此时由于铜管乐器自身的优势以及自身数量的增加,使得该复合音色在其他乐器组的“伴奏”之下仍然响亮,并且似乎映射红军战士坚定的战斗决心。

此外,与此类似的配器可见第三乐章A 部分,该部分旋律立意为“光明的征途”。

第四乐章《彝寨篝火》A 部分(61-83小节)以乐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队全奏的形式陈述。

具有民族特色的主题旋律、定音鼓、铃鼓的烘托、多次变奏以及“古朴而又热烈地”的表情记号,描绘了一幅场景热烈的篝火聚会的画面。

而作曲家在此也有着寓意:“我用交响化的旋律,进行了多次变奏,把民族团结的气氛表现出来。

”②谱例3截取其开始的6小节作为示例。

谱例3:《交响组曲》第四乐章主部主题61-66小节该部分为“色彩性全奏”,作曲家按照音色并置原则将织体中的各个因素按其音区位置的高低交给与音区相对应的乐器演奏。

各织体形态的“单纯”,和声的密集排列、丰富的低音,使得整体音响效果震撼,并在此基础上,铃鼓的叠加给整体音响抹上了民族性的色彩。

与器乐相比,声乐传递、表达情感、引起共鸣的能力更强,而且歌词的清晰性使其的描绘能力比器乐更强。

在第二乐章中运用女声二重唱的形式表达一种思念之情。

谱例4截取21-25小节作为示例。

2、“奔腾行进”的主层音型配器第一乐章的主部(第48-56小节)由主层音型与其3次重复组成,以乐队全奏的形式演奏。

指挥视角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配器分析

指挥视角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配器分析

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MODERNMUSIC指挥视角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配器分析刘小龙[摘㊀要]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ꎬ1770年12月16日 1827年3月26日)ꎬ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ꎮ出生于德国波恩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ꎮ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不同题材作品ꎬ包括其重要作品9部交响曲㊁5首钢琴协奏曲㊁1部歌剧㊁32首钢琴奏鸣曲㊁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㊁大提琴奏鸣曲等ꎮ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ꎬ被后世尊称为 交响乐之王 乐圣 ꎬ以表达对其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发展和创新的贡献的肯定ꎮ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ꎮ他的九部交响曲分为三个创作阶段ꎮ第一阶段:第一㊁第二交响曲ꎻ第二阶段:第三至第八交响曲ꎻ第三阶段:第九交响曲ꎮ其中第五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广为流传ꎬ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欢与热爱ꎮ本文将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配器做浅析研究ꎮ[关键词]贝多芬ꎻ«第五交响曲»ꎻ指挥视角[中图分类号]J614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097-02[收稿日期]2020-01-09[作者简介]刘小龙(1987 ㊀)ꎬ男ꎬ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ꎮ(北京㊀100000)一㊁第五交响曲创作背景«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No.5inCminorꎬOp.67)ꎬ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Symphony)ꎬ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ꎬ作品67号ꎬ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ꎮ«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音乐中的短㊁短㊁短㊁长节奏动机开场ꎮ据说贝多芬把这四个音解释为 命运之神在叩门 ꎮ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ꎮ在他的第一乐章ꎬ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作是情感的发展ꎬ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是表达了最终胜利与喜悦ꎮ全曲的最高潮是最末乐章ꎬ相比较第一乐章不论是篇幅还是声音上都更长㊁更有力ꎮ在1804年初期创作«c小调第五交响曲»时ꎬ他已经完全失聪并失去了治愈的希望ꎬ朱丽叶 琪察尔迪伯爵小姐 他热恋的情人因门第原因离开了他ꎬ再者当时正处于封建时期的德国政治气氛令人窒息ꎮ贝多芬也因这种种的遭遇备受打击ꎬ但对于这样一位坚强的 音乐圣人 并不想就此罢休ꎬ更不想去屈服这命运对他的捉弄ꎮ他想向世人㊁向命运来传递一种信息ꎬ即使自己的耳朵听不到了ꎬ也可以创作令人难忘且传世的音乐精品ꎮ贝多芬花了四年左右的时间来创作他的第五交响曲ꎬ时间跨度从1804到1808年ꎮ在此期间ꎬ他又同时创作了另一部交响曲㊁第四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ꎬ«c小调第五交响曲»也曾一度暂停ꎮ另一部交响曲因完成较早ꎬ所以编为第四ꎮ乐队编制:木管组:长笛2㊀双簧管2㊀降B单簧管2㊀大管2铜管组:降E圆号2㊀C小号2打击乐:定音鼓C-G弦乐组:第一小提琴㊀第二小提琴㊀中提琴㊀大提琴㊀低音大提琴从乐队编制可以看出ꎬ贝多芬在创作第五交响曲中只有在第四乐章加入了长号ꎬ而之前的三个乐章并没有加入ꎮ尽管如此ꎬ在前三乐章中并没有因为没有使用长号而显现出音响上的缺失ꎬ反而第四乐章长号的加入ꎬ烘托出完结章节的雄壮ꎬ丰满的音响效果ꎮ二㊁作品具体分析(一)呈示部(1-124)主部1(1-5)c小调ꎬ由单簧管与整个弦乐组奏出ꎮ整个乐章的材料都是由此三短一长的动机材料发展而来ꎬ需要注意的是四个音力度要完全一致ꎬ在第二个延长记号需要两弓ꎬ快换弓ꎮ㊀㊀主部2(6-21)c小调ꎬ材料来自于主部1ꎬ四小节一句ꎬ主题材料在一提㊁二提㊁中提中交替奏出ꎬ由大管与大提琴做踏板音ꎬ14小节一提与二提中提对峙ꎬ18小节乐队tutiiꎬ由弱渐强ꎬ而不是sfꎬ三个柱式和声之后结束在属和弦上ꎬ且在一提上做延长ꎮ㊀㊀连接部(22-59)ꎬc小调ꎬ四小节一句ꎬ连接部开头与引子结构相同ꎬ25小节材料仍由引子材料变化而来ꎬ25-33材料在一提㊁二提㊁中提㊁大提中依次出现ꎬ32小节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加入ꎬ连接部开始力度一直为pꎬ无cresc.ꎬ直到34小节才开始cresc.ꎮ38小节的6个小节旋律模进需要在cresc.中做sfꎬ最终到44小节f的力度ꎬ乐队tutiiꎬ管乐除了小号外演奏主和弦长音ꎬ一提演奏分解和弦的主题材料ꎬ48小节二提加入主题演奏ꎬ和声变为属七和弦ꎮ52小节乐队tutiiꎬff力度ꎬ向DVII级离调ꎬ58小节解790决到DVIIꎬ同时与降E大调的属和弦为共同和弦ꎬ为进入副部做属准备ꎮ副部(60-94)降E大调ꎬ四小节一句ꎬ由圆号a2演奏主题动机引入ꎬ且在G音上做减弱ꎬ副部主题依次在一提㊁单簧管㊁长笛声部上出现ꎬ副部主题材料要形成无损于这段音乐piano特点的柔和的渐强ꎬ在每一句的句尾都有主题材料在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上出现ꎬ75小节副部主题改写ꎬ开始离调模进ꎬ83小节副部主题材料变为在一提㊁二提㊁大提上演奏ꎬ主部主题材料在中提与低音提琴上演奏ꎬ同时双簧管出现了一个新的下行音阶材料ꎮ须注意副部主题开始一直没有渐强ꎬ在84小节才开始渐强ꎬ94小节回到降E大调的属七ꎮ结束部(94-124)降E大调ꎬ管乐做柱式和声ꎬ98小节定音鼓小号加入ꎬ一提二提演奏八分音符织体ꎬ106小节中提加入ꎬ110小节主题织体重新出现ꎬ木管与圆号先后进入ꎬ与弦乐对峙ꎬ117小节与119小节相同和声但119加入木管与圆号演奏相同三短一长织体ꎮ须注意123㊁124两小节虽然空拍但是需要在节奏中ꎮ(二)展开部(125-248)引入(125-128)降E-f属准备ꎬ仍旧采用主题动机ꎬ但是材料紧缩ꎬ由之前的2+3变为1+3ꎬ首先由单簧管与圆号演奏ꎬ后由弦乐组在上演奏ꎬ两个声部构成了f小调省略三音的属七和弦ꎬ为进入展开部中心做准备ꎮ中心Ⅰ(129-174)ꎬf-c-gꎮ开头四小节一句ꎬ由呈示部主部改写而来ꎬ但配器由之前的中提演奏变为了单簧管演奏ꎬ且加入了大提琴与中提琴在每句的句尾下二度做出回应ꎬ143小节加入新材料ꎬ中提大提做上行音阶ꎬ146转入c小调ꎮ151小节变为一二提ꎮ154小节转入g小调ꎮ158小节弦乐管乐相互模仿ꎬ加剧紧张度ꎬ但开始并无cresc.ꎬ直到166小节才使用cresc.从p.渐强到f的力度ꎮ经过5小节piuf的连接进入中心Ⅱꎮ中心Ⅱ(180-248)g-C-f-G(属)-C(导7)ꎬ开头由一二提奏出主题的变形ꎬff力度ꎬ后由中提大提低音提琴与小号ꎬ木管组分别奏出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g小调属七分解和弦织体ꎬ187小节在C大调上重复一遍ꎬ195小节f小调ꎬ管乐与弦乐相呼应ꎬ演奏同样织体ꎬ后由两小节一次变为一小节一次ꎬ209小节开始模进ꎬ3+3ꎬ6小节后再次互相模仿ꎬ221为G大调的属和弦ꎬ结构变为7+5ꎬ管乐变为四次ꎬ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感觉ꎬ后和声变为c小调的导七ꎬ重复一遍ꎬ此处的渐弱需要管乐与弦乐相互配合ꎬ每一个管乐器的和弦要比前一个弦乐器的和弦力度上轻ꎬ而轮到下一个弦乐器的和弦又要比管乐器的和弦再轻些ꎬ这样交替进行下去ꎬ就能获得一个完全统一循序渐进的减弱ꎬ一直渐弱到真正的pp为止ꎮ240小节主题材料再次出现ꎬ将音乐推向再现部ꎬ248小节和声变为属七ꎬ回到c小调ꎮ(三)再现部(249-374)主部(249-268)c小调ꎬ音乐的紧张度较之前有所舒缓ꎬ采用三声部对位手法ꎬ主题动机由之前的三个声部演奏变为了一提二提演奏ꎬ中大低音提琴pizz.ꎬ双簧管声部出现了新的旋律线ꎬ大管声部与其在句尾呼应ꎬ与呈示部相同的是开始一直没有cresc.ꎬ直到266小节开始渐强ꎬ但要十分有节制ꎬ小号和定音鼓267小节的c音仍为p的力度ꎮ268小节出现了adagio速度下双簧管solo的新材料ꎮ连接部(269-302)c小调ꎬ与呈示部不同的是274小节变为全体弦乐tutii并开始渐强ꎬ278小节圆号由之前的长音和弦渐强变为了三短一长短的织体ꎬ大管也加入进来ꎬ280小节单簧管加入ꎮ副部(303-346)C大-F-G-C属准备ꎬ调性回归ꎬ进入副部的小连接变为了大管演奏ꎬ此处贝多芬不想用降E调圆号的人工音来吹奏这一段既无其他乐器陪伴又要激发巨大音势的乐句ꎮ他腾不出让圆号改调的时间ꎬ又不愿意为了这几小节多用一对圆号ꎮ所以除用大管解决困难之外别无其他办法ꎮ但是与呈示部相比ꎬ用大管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ꎮ大管在这里的发音甚至有些喜剧成分ꎮ两只圆号又在306小节闯了进来ꎬ用他们的自然音吹奏sfꎬ这种突然的声音比前三个音符响得离奇ꎬ因而加重了这种拙劣的效果ꎮ所以有指挥要求在此处使用圆号代替大管ꎮ副部主题由呈示部的三次呈现变为四次ꎬ配器上改为一提和长笛交替呈现ꎮ句尾的三短一长音型变为低音提琴与定音鼓交替呈现ꎬ323小节向F离调ꎬ325小节长笛单簧管加入与一提共同演奏ꎬ327向G离调ꎬ331小节渐强段较呈示部结构有所扩大ꎬ342小节加入了圆号演奏后半拍ꎬ加剧紧张度ꎬ在结尾回到C大调的属七和弦ꎮ结束部(346-374)C大调ꎬ362小节开始这一短圆号由之前的比木管晚一小节进入变为与弦乐同时进入ꎬ并在365小节加入了小号与定音鼓ꎬ369小节乐队tutii演奏三短一长织体ꎮ(四)尾声(375-502)Ⅰ(375-397)C大调ꎬ管乐与弦乐模仿对峙ꎬ圆号a2吹奏单音ꎮ380乐队tutiiꎬff力度ꎬ385小节突弱ꎬ单簧管大管与圆号演奏一组动机ꎬ后又有一小节空拍后再次乐队tutiiꎬff力度ꎬ戏剧性强烈ꎬ结尾回到c小调ꎮⅡ(398-469)c小调ꎬ开头由三组配器构成ꎬ中提大提大管演奏三短一长织体ꎬ小号定音鼓低音提琴在四分音符做强调ꎬ一二提演奏八分音符织体ꎬ木管圆号演奏柱式和声ꎬ两遍之后进入新的织体ꎬ一二提分弓演奏八分音符ꎬ其他声部依次进入演奏四分音符ꎬ424小节一二中提长短分明ꎬ两小节一组ꎬ其他声部两小节一个柱式和声ꎬ定音鼓滚奏ꎬ433小节所有声部变为短的四分音符ꎬ440小节开始管乐与弦乐对峙模仿ꎬ470小节进入连接仍由主题动机改写而来ꎮⅢ(479-502)ꎬ开头与引子相同ꎬ但乐队tutiiꎬ483小节大管单簧管双簧管依次进入构成一条新的旋律线ꎬ一二提与再现部主部相同ꎬ大提奏长音ꎮ491小节乐队tutiiꎬff力度ꎬ演奏三短一长织体ꎬ496开始柱式和弦织体ꎬ全曲结束ꎮ结㊀语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配器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当时背景情况下作曲家的写作手法ꎬ同时对更好地指挥此作品有着极大的帮助ꎬ也希望对同人指挥㊁分析此作品能够予以借鉴与帮助ꎮ(责任编辑:崔晓光)890当代音乐 2020年第4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西洋管弦乐队实例分析 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第一乐章《朝景》配器分析 挪威著名的作曲家格里格(Edvard Hagorup Gfie9,1843-1907)从九岁开始学习作曲,1862年毕业于德国中南部的莱比锡音乐学院。他运用民族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形成了具有着浪漫主义风格特征的音乐。他继承了传统音乐的作曲技术理论,发展了一套有独立个性的旋律调式及新颖的和声逻辑思维作曲手法,并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他是一位有传统个性的、充满着抒情性音乐特色的作曲家,其主要作品为管弦乐《培尔·金特》组曲等。在这部作品中,基本上体现了西方管弦乐队配器法的相关技术特色。

在1875年,他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谱写了全剧配乐,又改编形成了两套管弦乐组曲。格里格在这部配乐中以特有的挪威民间音乐语言,运用传统的管弦乐创作及色彩斑斓的配器手法,以新颖别致的和声进行及优美纯朴的旋律风格打动了听众。在近百年来,该作品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培尔·金特》诗剧取材于流传在挪威的民间故事,主人公培尔·金特是个传奇式的人物,早年行为放荡不羁,古怪荒诞。有多次离奇的爱情经历,又饱受过数次生活的磨难。暮年返回故乡,而早年的未婚妻索尔维格一直在等待着他的9j来,最终以发自内心的爱唤醒了培尔·金特。这部作品以诗剧中的女主人公索尔维格(理想的化身)作为全曲的总结。第一组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为《朝景》、《奥塞之死》、《阿尼特拉舞曲》和《在山魔的宫中》。这四个乐章,每一乐章都由一个主题发展而形成,整体音乐形象非常统一并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对比,构成各乐章不同的生动画面与生活图景。 第一乐章《朝景》①原是诗剧第四幕中培尔·金特流浪到非洲时描绘自然风光的音乐,采用了田园牧歌式的体裁和单主题三部曲式的结构。第一段(1-30小节)的牧歌主题连续向上方三度转调,造成调性色彩的鲜明对比;第二段(31~55小节)描写太阳透过云层,放出光芒,出现全曲的高潮;第三段(56-87小节)又回复到平静的气氛中,结尾时圆号(第68小节起)暗示猎人的号角,单簧管(第66小节起)和长笛(第68小节起)暗示鸟语。最后,牧歌的音调消失在一片安静中。从这个乐章的整体配器手法上来看,体现了作曲家高超的管弦乐队配器技术和丰富多变的音乐造型能力。下面就整个乐章的配器部分进行系统的分析: 管弦乐队为双管乐队编制,分四个乐器组构成:木管乐器组: 长笛 (分两个声部) ①《朝景》总谱见习题后,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版。 双簧管 单簧管(A调乐器) 大管 (分两个声部)铜管乐器组: 圆号 (4支,E调乐器)小号 (E调乐器) 打击乐器组: 定音鼓(E、弦乐乐器组:第1小提琴第小提琴中音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乐曲开始由木管乐器组呈示,单簧管与大管奏出大调主和弦,衬托出由第1长笛奏出的主题旋律。主题旋律个性鲜明,风格清新,由6/8拍形成,旋律平稳,带有装饰风格,表现了清晨日出、万物复苏的绚丽景色。随着旋律的流动,第一圆号在第三小节第四拍上调色加入。在第四小节第四拍,由中提琴下行填空引入弦乐组,弦乐组由第工和第Ⅱ小提琴、大提琴的分奏演奏形式与中提琴同时构成大调的主和弦,形成主题旋律的铺垫。双簧管在中音区吹奏出美妙的第二乐句旋律。总谱第9小节至第l6小节的配器手法与前面基本相同,只是在音区上,由于旋律调性的改变,在旋律上形成一种色彩性的变化。从总谱第17小节开始,乐思开始由木管乐器组相互交接、过渡呈述,而弦乐队的和声衬托已从分奏转换成齐奏(总谱A处)。随后,直接由弦乐队重复主题旋律。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低音提琴的最低音E音的长音铺垫,起到了关键性的基础作用。第l与第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整体齐奏主题旋律。铜管乐器组由4支圆号同时吹奏出宽长的和声进行,起到一种稳定性的作用。定音鼓在总谱20小节处提前用8鼓的滚奏手段进入,形成渐强的音乐气势,并解决在E音上,点出整体音乐主题旋律的复出。木管乐器的悠长和声出现,是对整体弦乐队演奏的色彩调配。在这里,和声进行较平稳,音量的控制也较平衡,整体配器手法富有幻想的风格。 在作品B处,弦乐结束了主题旋律的演奏,转入到过渡性的乐思发展的段落,由第l、第Ⅱ小提琴与中提琴进行乐思动机的分解演奏。总谱32小节处,引进大提琴奏出的优美而富有幻想的旋律,大管乐器进行和声性的音乐衬托。随着乐思的进一步发展,小号从总谱30小节处(两小节)至34小节处进入,与圆号构筑出浓郁的和声配置效果。 在总谱D处,由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加整体木管乐器组演奏,再加入整体铜管乐器的和声性配置,第l、第Ⅱ小提琴与中提琴的和弦分解演奏将这一部分的乐思推向高潮。从总谱50小节处开始,由木管乐器组接替了弦乐器组的音型分解和弦的织体演奏,大管与单簧管在48小节延至50小节处进行了和声性交接。这种手法是在管弦乐队配器中非常重要的"桥接"(交接)手段之一,它起到了一种音乐发展上的过渡作用。随着总谱50小节处圆号独奏(solo)的主题乐思再现,旋律已经在乐句的结尾处拉宽。随之,音乐交接于大提琴的声部演奏,在圆号独奏的配器上,作曲家以弦乐队的伴奏形式,形成单一性织体的一种音响构筑。这也是在配器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伴奏性的音型处理手段。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以宽长的长音奏出,第l、第Ⅱ小提琴与中提琴分别用拨奏的方法,运用单一乐器分奏和弦的密集和声配置手法而编配形成,起到一种相应的色彩性调配的伴奏作用。上方的音乐由木管乐器以长笛与单簧管分解和弦的演奏方式加入,形成一定的对比。 从总谱54小节处开始,第工、第Ⅱ小提琴加中提琴的拉奏长音导入主题旋律部分(总谱E处);主题旋律部分由双簧管与大管加大提琴整体奏出,小提琴与中提琴做分解和弦式的音型演奏方法奏出,由长笛、单簧管及大管作常见的密集分解和弦配置方法奏出。定音鼓从B鼓上再次进入,衬托起圆号演奏的起稳定因素的乐思,并将音乐推入到一种光辉灿烂的"朝景"般的生动画面。表现了清晨太阳冉冉升起的一种艺术写实的境界。总谱63小节处,由第三圆号吹奏出单一的乐思过渡句,引出弦乐队的音乐主题旋律再现,并由第一小提琴在中音区的音域里奏出温暖的主题旋律片断,其他弦乐进行和声性的衬托型伴随。从总谱66小节起,转交单簧管独奏,单簧管的特有技巧--颤音在这里运用得极富音乐表现力。随着第l、第Ⅲ圆号吹奏的两连一断的三音特色音型,铺垫出由长笛与双簧管吹奏出的鸟鸣般的一种大自然的生动写实情趣。 在总谱76小节处的突然休止后,总谱的F处由4支圆号配置的浓郁和声进入。由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拨奏作间接休止进行,紧接长笛演奏的整体乐思的回忆。不间断乐思的演奏,转交于由大管演奏的主题乐思的收束。弦乐为了使音量的控制趋于平衡,运用了小提琴与中提琴、大提琴的分奏演奏形式,进行主题乐思的衬托。总谱85小节处是整体管弦乐队的收束,木管乐器由主和弦的分解配置而成。铜管乐器组与定音鼓分层配置,弦乐队用拉弓演奏主和弦的长音收尾,主题由乐队pp-P-PP结束。 这个乐章的整体乐队配置,主要是以主题旋律的乐思陈述与发展而进行考虑的。作曲家在这里没有使用铜管乐器整组的编制。缺编了长号、低音长号与大号;在打击乐器组上也只运用了定音鼓,基本上没有使用色彩性的乐器,但这并不影响整体管弦乐队的相关配器效果。从上述分析中,整体乐器的配器分组清晰明了,织体使用简洁,转换与交接自然,音响造型极富色彩性。在这一个小的乐章里概略性地包容了西方管弦乐队的基本配器手法与各类乐器的表现性能,如弦乐的宽长性与歌唱性的演奏,木管乐器悠扬的色彩与抒情性,铜管乐器的稳重与激情,打击乐器的坚实与辅助性等。通过各类乐器的组合表现,使整体音乐得以升华。各种乐器的技术表现在这里经过严谨的配置,也显得非常的出色,如弦乐器的声部分奏(总谱第5小节等处)、拉奏(第21小节等处)与拨奏技术(第50小节等处),长笛与单簧管吹奏的颤音(第68小节处),圆号的八分音符三音吹奏的"连二断一"演奏技法(第72小节处),定音鼓的滚奏技法(第56小节处)以及圆号等乐器的独奏都富有华彩性的乐队配器效果。整体管弦乐队的配置在音量上保持了平衡。各乐器组之间的旋律分配也较为合理,主题旋律所承担的乐器配置,基本上体现了音乐作品内容上的需要和作曲家的创意思想及音乐美学风格上的基本特征。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Peer Gynt,Sdte 朝 景 Morgenstimmung 第十三章 民族管弦乐队实例分析 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第一部分)配器分析 《瑶族舞曲》①由我国已故著名的民族乐队指挥家彭修文先生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变而成。瑶族是一个勤劳聪慧、能歌擅舞的少数民族。这首乐曲运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独特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在欢庆节日时的载歌载舞的场面。全曲的结构由三个部分构成,整体配器风格清新,采用传统的和声技法与支声复调等手段配置。运用中国特有的各类民族乐器的音色组合,借鉴西方传统的配器手法,使这部作品自演以来,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通过这部作品的综合配器分析,可初步对我国民族管弦乐队在现实创作运用上的配器手法有所了解和掌握。 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由四个乐器组组成: 吹奏乐器组: 弹拨乐器组: 打击乐器组: 拉弦乐器组:竹笛:2 扬琴:2 定音鼓:l 高胡:6 新笛:1 柳琴:2 钹:l 二胡;10高音笙:l 琵琶:4 小鼓:1 中胡:6中音笙:l eel:4 大胡:6(或用大提琴代替) 唢呐:2 三弦:2 低胡:3(或用低音提琴代替)中音唢呐:2 大阮:2 次中音唢呐:l低音喉管:2乐曲开始由大胡、低胡的拨弦演奏技法与中阮、三弦的配置,奏出8小节平缓的舞蹈节奏引子。引子的节奏进行富有律动,随着引子的收束,直接引出拉弦乐器组。在中阮与大阮的节奏音型伴奏下,高胡独奏出8小节主题旋律(见第9小节开始)。同时,二胡、中胡与大胡、低胡构筑主和弦平稳的衬托纵向同时进行,中阮与大阮在后起第2拍进行节奏音型的点缀,中音笙在总谱13小节处进入,形成和声上的支持。从总谱17小节开始,由整体的弹拨乐器组与拉弦组同时主奏主题旋律,柳琴、琵琶与高胡重复主题旋律,在色彩上起了较大的变化,力度上明显加重。中阮与大阮使用轮指演奏,构筑出和声的进行,并与整体拉弦乐器组相互交融、同时进行。扬琴与低音喉管、中音笙以后半拍进行八分音符的节奏音型伴奏,随之,高音笙在21小节处进入,使音乐逐渐丰满。 从总谱25小节起,乐句段落结构发生了变化,作曲家同时在配器上进行了转化。由中胡与二胡主奏旋律,高胡与柳琴、琵琶以宽长的长音进行呼应。而大胡、低胡用拨奏弹出基本的强①《瑶族舞曲》第一部分总谱见习题后。 拍音,并与中阮、大阮及扬琴形成特有的舞曲节奏进行。总谱32小节后的八分音符由高音笙、中音笙吹奏过渡性的乐句,引进由吹奏乐器组主奏的主题旋律。旋律主题由笛、新笛、高音笙、中音笙、低音喉管呈现。扬琴、柳琴等弹拨乐器以十六分音符的快速五声音阶上行与下行结合,辅以流动性的乐思进行调配;低音乐器基本上用拨弦奏法,在每个拍节上平稳地奏出基本的四分音符,形成伴奏性的乐思支持。 随着乐思的变化发展,总谱41小节处开始由低音乐器的大胡与低胡采用分奏的配器形式,以逐步加重节奏的变化发展进行配置处理。节奏型在这里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原来较为平稳的节奏,变成每小节后起八分音符的节奏进行,音乐也同时变得活跃起来。45小节处的第一部分的收束由高胡、二胡、笛、新笛、唢呐、中音唢呐同时奏出,在后面加入柳琴与琵琶的轮指演奏技法。其他乐器进行必要的衬托,圆满地在渐慢的速度上完成第一部分的音乐配置。 总谱49小节开始是第一部分的中段,由不太快的快板形成,音乐的气氛较为活跃,节奏音型也较为统一和简略,旋律比第一部分更加紧缩和跳动。开始由中音笙奏出跳动型的舞蹈音乐主题,低音喉管、中阮、大阮、大胡以正拍小节辅助奏出的节奏音型为主。4小节后,进行后起半拍的变化乐思发展,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律动性。从总谱56小节起,由笛、新笛吹奏出美妙动听的装饰风格的旋律曲调。中音笙与中阮使用后起十六分音符加八分音符再休止的舞蹈个性化的音型织体进行伴随。由二胡、中胡、大胡及低音喉管辅助奏出和声音型的铺垫进行,直接进入由弹拨乐器组与拉弦乐器组主奏的重复性中段主题旋律。 在总谱65小节处,由中阮、大阮、三弦、中胡、大胡用后起八分音符的节奏进行配置,使乐思变得更加活跃与激动。高音笙与中音笙用委婉悦耳的长音型进行点缀,使乐思更加融合和富有表现力。总谱72小节处,是明快干净的段落收束,紧接全体乐队进入到全曲的高潮段落(总谱73小节处)。由唢呐、中音唢呐、次中音唢呐、低音喉管主奏旋律;笛、新笛、高音笙、中音笙和扬琴、柳琴及小鼓同时奏出由主题旋律派生出的节奏旋律。琵琶、中阮、三弦、大阮及整体拉弦乐器组同时用后起半拍八分音符对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