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佛教史

合集下载

读书佛教史总结报告范文(3篇)

读书佛教史总结报告范文(3篇)

一、引言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历经沧桑,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佛教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思想内涵,我阅读了《佛教史》一书,以下是对该书的总结报告。

二、佛教的起源与发展1. 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悉达多·乔达摩)创立。

他出生于公元前566年,逝世于公元前486年。

释迦牟尼在29岁时出家修行,历经六年苦行,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2.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传入我国,随后逐渐传播至中亚、东南亚、东亚等地。

在我国,佛教经历了汉化、禅宗、净土宗等阶段,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以东汉明帝时期为代表。

(2)魏晋南北朝: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佛教宗派。

(3)隋唐时期:佛教进入鼎盛时期,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形成。

(4)宋元明清:佛教逐渐走向衰落,但仍对我国文化、艺术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三、佛教的主要思想1. 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恶有报。

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等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善恶果报不爽。

2. 无常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都是暂时的,人们应该看破红尘,追求解脱。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但由于无明、烦恼等因素,导致生死轮回。

佛教的目标是帮助众生解脱生死,达到涅槃。

4. 菩提心佛教强调菩提心,即利益众生、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愿望。

菩提心是佛教修行者必备的品质。

四、佛教的影响1. 文化影响佛教传入我国后,对我国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佛教雕塑、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以及佛教哲学思想等。

2. 社会影响佛教在我国历史上曾多次成为国家宗教,对社会稳定、道德建设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佛教提倡的慈悲、宽容、和平等思想,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源自于古印度并广泛传播于整个亚洲地区的宗教。

其信仰主张通过追求智慧和道德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并最终达到超脱生死轮回,实现涅槃的境界。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从佛教的历史沿革、宗教信仰及其实践等方面,对佛教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佛教的历史沿革佛教最初源自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这个城市现在已经成为了尼泊尔的一部分。

公元前6世纪,一位名为释迦牟尼的乞丐在这里悟道,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最初主要分为两派,分别称作上座部佛教和部洲佛教。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它逐渐蔓延到了整个亚洲地区,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缅甸和泰国等国家,构成了东亚文化的核心。

由于佛教的共通语言——梵语或巴利语的普及程度较低,佛教在不同的地区往往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如中国的禅宗、日本的禅宗、丹阳宗等。

二、佛教的宗教信仰佛教认为一切生命平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佛教主张摒弃世俗的浮躁与虚荣,从而享受到内心的自由和不受束缚的快乐。

佛教的信仰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四谛,具体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苦谛:即生命的苦难性,它主张生命中的苦难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成为了生命的本质,所以必须从苦难中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

2.集谛:即苦难的根本原因,佛教认为苦难的根本原因是涉及到欲望、贪心等自我欲望的错误行为,因此要消除苦难必须抑制自己的欲望,消灭错误的行为方式。

3.灭谛:即消除苦难的方法,佛教认为消除苦难的方法是彻底抑制自己的欲望、贪心和其他的错误行为方式,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4.道谛:即达到消灭苦难的方法,佛教认为只有真正实践了正道才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即一种达到心灵平静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

三、佛教的具体实践佛教的实践包括了苦行、诵经礼佛、禅坐等诸多方面。

其中,禅坐是佛教的特色之一,它将精神、心理和肉体合为一体,通过体位、呼吸、专注和自我纪律等多个层面,实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

《佛教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佛教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让它与华夏文明产 生了深度,也为中国等地区文化的发展及人 们的思想道德指明了方向。
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佛教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古老宗教,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它以“四谛”和 “八正道”为基础,强调个人实践和瞑想。佛教已经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现在 拥有超过五亿追随者,并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文化。
佛教的产生
1
印度古代社会背景
佛教诞生的背景,印度早期宗教发展的历史累积和多元文化的交汇。
2
释迦牟尼的生平经历
佛教文学
佛教音乐
佛教文学以佛陀生平、佛法讲授、 佛教史传、论著文献等为主要内 容,具有文化瑰宝的意义。
佛教音乐特点鲜明,符号含义深 刻,体现了佛法的精髓和博大精 深。
佛教的文化(续)
1 佛教建筑和艺术
佛教的建筑风格通常简约清幽,寺庙里的雕 塑、壁画和佛像都反映了佛教的美学理念。
2 佛教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ຫໍສະໝຸດ 佛教教义在中国茁壮成长,产生 了如法华经、金刚经等经典著作。
佛教在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里, 中国佛教有其独特性和丰富多彩 的发展经历。
佛教在日本、韩国、越南 等国家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东亚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已经深植民心。
佛教的宗派
上座部佛教
印度原有的佛教,它目前只 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 国家得以保全。
印度王子释迦牟尼的成长经历,打破枷锁,向内探寻人生真理的故事。
3
佛教的早期发展
佛教开始在印度地区传播开来,建立了基本体系和伦理观念。
4
佛教的教义和宗旨
佛教所宣扬的教义和核心价值,如四谛、轮回、因果报应等。
佛教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儒教与佛教弘扬于东亚 (2)

儒教与佛教弘扬于东亚 (2)


1 从形式化到工业时代的窘境
明代空谈心性与清代考据学的两难之境 科举制的弊病 西洋入侵下儒教的窘境
2 救亡图存道路中的儒教 《孔子改制考》
中华民国在大陆‚儒教立国‛的失败 五四潮流与激进主义对儒教的破坏 文革的影响——中华正统在何方?


1 台湾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蒋介石不仅为这场运动制定了思想纲领,还亲自出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推行委员会(简称文复会)会长。 他说:‚中华文化之基础,一为伦理; 故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其始也,固在‘人人亲其亲,长其 长’,且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 养’。二为民主;故日:‘民为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乃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三为科学,此即正德、利用、厚生之道, 故孔子以为政之急者,莫大于使民富且寿。而致富且寿道,则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耳。余笃信伦理、民主、科学乃三民主义思想之本质, 亦即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基石也。‛


1 从巫祝到秩序
巫祝象征了人间与天上世界的那些色彩、方位、次第、服饰、牺牲、 乐舞等,其实本来是一种符号,而到了周代由于象征与符号的联想而 产生的心理力量被当做实际力量,人们希望通过‚正名‛来‚正实‛, 借助名义的规定来确认或迫使社会确认一种秩序的合理性。
2 周礼的道德伦理表征
礼仪是秩序的象征,它作为一种理性依据和价值来源,到了周代, 不仅被看做是由‚天‛所赋予的,而且也被归结为‚人‛的感情与天 性。周礼也成为人们追溯历史、怀念先祖的重要方式。 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 (《左传》)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左传》)


1 个人主义与集团主义之别 《菊与刀》
2 道德体系与随机应变之别 3 独立发展与神佛习合之别

古代印度佛教思想的演变

古代印度佛教思想的演变

古代印度佛教思想的演变古印度佛教思想是独特而深厚的,它影响了古代印度文化和哲学的发展。

佛教的兴起是古代印度宗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使佛陀(又称释迦牟尼)的思想深入人心,发展出了许多派别和流派,呈现出不同的真理和修行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古代印度佛教思想的演变过程,从佛教的起源到后期的发展,希望读者能够加深对该思想体系的理解。

佛教思想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当时印度波斯南部地区存在一个名为摩揭陀(Magadha)的王国,该王国是佛教的发源地。

佛教第一位领袖释迦摩尼(即佛陀)是该王国的王子,他出生在一个有财有势的家庭中,但是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苦难和痛苦,从而放弃了一切功名利禄,成为了一位苦行僧。

佛陀开始漫长的苦行之旅,四处游历,寻找真理。

他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目的,直到某天他坐在一朵莲花上静思冥想,达到了涅槃的境界,开悟了真正的真理。

这个境界经过了几十年的修炼,最终被克服了。

佛教的根本教义佛教的根本教义是四大真谛,分别是痛苦的存在、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除和通向痛苦消除之路。

佛教认为痛苦是存在的,而痛苦的原因是欲望和无明。

欲望和无明会导致无尽的轮回,因此痛苦只有通过破除欲望和无明才能消除。

通向痛苦消除之路包括八正道,涵盖了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禅定。

佛教教义的演变佛教在印度的演变非常复杂,它经历了许多时期和流派的发展和分裂。

在古代,根据经典和宗教修行方式的不同,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注重因果报应和个人解脱,他们的信条是“自利利他”,是古代印度佛教最早的流派。

大乘佛教则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主要是以为菩萨成佛为目标的佛教信仰。

他们的宗教信条是“利他导他自利”,即通过救助众生来自我拯救。

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影响逐渐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成为了在该地区主要的宗教之一。

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有普及和发展历程。

例如,隋朝开皇年间,由于东渡传教留下的佛教经典翻译的重要性,孝文皇帝创办了大业三藏等翻译经文的组织,并且建立了太学,专门培养汉僧和翻译学神圣经典。

印度教与佛教的兴衰

印度教与佛教的兴衰

印度教与佛教的兴衰在印度教与佛教的历史长河中,这两个宗教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的过程。

印度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在千年漫长的历史中一度成为印度文化的核心;而佛教作为一种在印度教之内发源的宗教,曾经在印度及其周边地区兴起并传播,但最终在印度的衰落与佛教传入东亚的兴盛之间找到了平衡。

本文将探讨印度教与佛教的兴衰原因以及影响。

一、印度教的兴盛印度教起源于公元前约1500年的古印度,其发展充满传奇色彩。

最初的印度教是多神教,崇拜自然力量与一些神祇,以赫拉、梵天和印度三主神为主要神明。

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印度教逐渐演变成复杂的教派体系和宗教文化。

印度教作为一种合乎人性需求的宗教,注重个体的解脱和灵魂的归宿。

其信仰体系中包含了丰富的仪式与祭祀,教派林立,逐渐形成了宗教圣地与瑜伽、冥想等修行方法。

此外,印度社会向来重视宗教的地位,印度教成为社会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特殊的背景使得印度教深受印度人民的热爱与崇拜,促使其在印度深厚的土壤上蓬勃发展。

二、佛教的兴起与传播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又称佛陀)在印度教社会中寻求精神自由,并提出了“四谛”和“八正道”等教义,以引导人们超越生老病死的苦难。

佛教传播的契机是佛陀的弟子阿育王,阿育王统一了印度次大陆,并倡导佛教为国教,这使佛教在印度社会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佛教舍利寺、修道院等建筑的兴建,以及佛教经典的整理与翻译工作,为佛教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佛教在印度的衰退佛教虽然在印度社会中曾经有着辉煌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势力逐渐衰落。

佛教衰落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佛教内部的争斗与分裂。

佛教作为一个开放的宗教体系,吸纳了来自各个阶层的信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佛教教派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了分歧,严重削弱了佛教在印度社会中的统一性和凝聚力。

其次是佛教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竞争败北。

佛教曾在阿育王时期成为印度国教,因而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特权。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的。

其间,佛教的历史演变极为复杂和多样化,从印度扩散至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地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汉代,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汉朝的大量征伐中,汉朝国王统治下的大多数地区属于匈奴,而其他地区则被分散管理。

在此期间,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儒教和民间信仰共存。

佛教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哲学和文化在中国深入人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明。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为中国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安宁和庇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和社会。

佛教在历史上的传承和发展,体现在佛教历史的三个阶段,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前期,即汉朝晚期至西汉末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通过印度和天竺的游方僧侣传入中国。

这些僧侣带着佛经、佛像和佛教思想到达中国,开始在中国布道,劝化民众信佛。

在这一阶段,佛教与中原文化相衔接。

中国文化已经趋于成熟,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佛教思想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同时与中国的文明结合,从而产生了独特的佛教文化;这场融合,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是深远的。

在此期间,佛教渗透入政治和日常生活,佛教教义在汉朝重要议题上引起了大量争议,最终得以获得社会和政治立足之地。

第二阶段是佛教在中国的中期,即魏晋南北朝至唐朝的时期。

在此期间,佛教渐渐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

这使得中国佛教文化又进了一步。

这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高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经济衰退,社会纷乱,佛教成了士人、文人的精神寄托,所以该时期的佛经多由僧侣、名士、性无异者编撰,内容丰富繁多。

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和社会机构。

佛教在文化、建筑、美术、文学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贡献。

第三阶段是唐朝,全盛时期为世界佛教的巅峰。

唐朝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高峰,是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化最为融合的时期之一。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在唐朝社会中的地位是重要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但是它却对印度以外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东南亚的影响极大。

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纵观中国历史,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有着一定的脉络。

首先,佛教的传入历史十分久远,它早在汉代便已传入中国。

其次,佛教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从汉末到三国,从魏晋到隋唐,佛教一直是呈阶段性发展的。

再次,佛教的流传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尤其是明清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佛教文化的影响开始减弱。

【关键词】佛教传播发展盛衰佛教源于古印度,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两汉及三国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初传阶段;二是魏晋阶段,佛教在中国继续发展;三是隋唐阶段,佛教在中国走向繁盛;四是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五是近现代,佛教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漫长的时期,佛教不断被中国传统文化浸淫融合,宋代是佛教被中国化即儒学化的重要时期,印度的佛教最终变成独具特质的新体系即中国佛教,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历程。

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

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都在中国。

可以说,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一、汉末到三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佛教于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

一般情况下,宗教的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某个宗教的原生地与被传播地区不同文化的撞击,往往是影响宗教迅速传播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自成体系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西汉末,除作为统治阶级核心的儒家学说以外,黄老和道家的思想也很活跃。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想在中国立足,必须同中国传统的信仰协调,也就是说,它必须依附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佛教的传播还得益于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不已,老百姓背井离乡困苦不堪,出现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六相圆融: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十玄无碍:性相、广狭、一多、相入、相是、隐显、维西、帝网、十世、主伴 判教:别教一乘——同教一乘
1.4 隋唐佛教——宗派佛教的形成
• (3)禅宗
慧能:《坛经》 神秀:强调经教,力主渐修 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 慧能:即心即佛,顿悟见性 曹洞 云门 法眼 临济 沩仰 黄龙 杨岐
3.8 朝鲜朝佛教
山僧时代 > 以儒排佛——崔承老、郑道传 > 严禁良民出家为僧,僧尼禁止出入都城,直至1895年 > 11宗到太宗时7宗,到世宗时2宗,没有宗团,通佛教 儒佛会通论 > 涵虚堂已和的《显正论》 > 虚应堂普雨与文定大妃 西山休静 > 西山家风,以看径、参禅、念佛为重 > 组织僧兵,参与壬辰倭乱战争 > 禅家龟鉴,三家龟鉴
4.3 日本佛教
• 镰仓佛教的宗派发展 源空的净土宗:提倡口称念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亲鸾的净土真宗:绝对相信弥陀本愿他力为往上解脱之因的“信心为本”说, “恶人正机”说
道元的禅宗:日本曹洞宗,提倡“只管打坐”为主要特色
日莲的日莲宗:认为“妙法莲华经”是法华经的“肝心”,具足佛的一切因行果
教禅宗始祖。 7~9世纪,越南佛教传播更广,寺庙遍及各地。 9世纪初,无言通在交州,创立新的禅派,对越南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0~14世纪越南佛教兴盛。佛教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李朝和陈
朝前后400年间,有8位国王出家为僧。创立宗派:越南佛教深受中国南宗禅
学的影响,属于大乘佛教。先后创立了下述几派:①灭喜禅派。②无言通禅 派。③草堂禅派。④竹林禅派。
3.9 近现代佛教
国家管理与元兴寺 > 元兴寺作为首寺刹,在全国13道各设首寺一个 > 设置直属宫内府的管理署,颁布寺刹令,处理全国佛教事务 佛教研究会、圆宗、临济宗 > 1906年,李宝潭,佛教研究会,创办明进学校,日本日莲宗 > 1908年,李晦光,圆宗,日本曹洞宗 > 1911年,韩龙云,临济宗,与圆宗对峙 日据时期的教区本山制 > 1922年,觉皇寺,朝鲜佛教禅教两宗中央“总务院”与”教务院” > 1941年,太古寺,成立“朝鲜佛教曹溪宗” 韩国佛教 > 带妻僧与比丘僧之争、民众佛教运动
• (2)华严宗(贤首宗)
法藏:《华严经》
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 多类自同成于总,各别体异现于同; 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 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
法界缘起: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法界随缘的产物,法界是一切客观事物的本原,此一法 界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圆融无碍:宇宙万物,相依相待,相即相入,圆融无碍,重重无尽
佛教概说之二 东亚佛教
李海涛 主讲
东亚佛教文化圈
中国佛教
越南佛教
朝鲜-韩国佛教
日本佛教
一、中国佛教
•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 作为神仙方术的一种,与黄老之学相提并论 • “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圆能方, 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刀不伤,在污不染,在祸不殃,欲行 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佛也。”——《牟子理惑论》 • “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四十二章经》
3.1 朝鲜-韩国佛教
(一) 三国时代的 佛教
高句丽 佛教
百济 佛教 新罗 佛教
西元4世纪早期出现了皈依佛门的僧侣 西元372年佛教正式传入高句丽 影响:中原、百济和新罗、日本
西元384年胡僧摩罗难陀来到百济传佛教 律学发达、谦益、玄光、弥勒信仰 影响:佛教艺术、日本
西元528年法兴王开始倡导佛教 异次顿殉教事件、圆光、慈藏 影响:朝韩佛教的真正建立、日本
2.3 越南佛教---后期发展
14世纪以后,由于儒学的发展,儒士阶层势力上升,僧侣集团开始失去在国家 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越南佛教便由皇室庇护的贵族化宗教转化为以平民
信仰为主的民间宗教。
16~17世纪,天主教开始传入越南。越南佛教虽不似以前兴盛,但仍绵延不绝。 19世纪初,阮朝建立。阮朝初年执行保护临济正宗、歧视莲宗的政策。 进入近代时期,越南兴起佛道儒三教合一运动。19世纪末,随着天主教之传播, 又出现“四教一源说”。这一时期建立的高台教则是把佛、道、儒和天主教 及民间信仰糅合起来的新宗教。
不立文字,直指心源,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
1.4 隋唐佛教——宗派佛教的形成
• (4)三论宗
吉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在形式上与天台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禅教并重,推崇《智论》、《中论》,讲
教科:大选→大德→大师→重大师→三重大师 →首座→僧统→王师→国师
具有较高阶称的佛僧经常进出宫廷,参与国家决策 “名经宝”与“广学宝”
3.6 高丽佛教
义天,1055-1101,俗名王煦,文宗王第四子
11岁随景德国师出家,学习华严教观 15岁受封为“广智开宗弘真佑世僧统 西元1085年,入宋求法,遍访名德 接触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律宗、天台 重点是天台宗与华严宗 向有诚问学贤首天台判教同义及两宗妙义 请慈辨讲天台一宗经论,誓愿弘扬天台 入住慧因寺,向净源捐资,赠送华严经卷 开创高丽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国清寺 以法华教义为基础,将禅宗和华严等诸宗的 教理 融会贯通,主张教禅兼学,教禅合一 高丽大藏经
3.4 高丽佛教
太祖王建与高丽佛教的建立
我国家大业必资诸佛护卫之力,故创禅教寺院,差遣住持焚修,使各治其业。 朕所至愿,在于燃灯、八关。燃灯所以事佛,八关所以事天灵及五岳名山大 川龙神也。
——《太祖·十训要》
3.5 高丽佛教
光宗与僧科制度
禅科:大选→大德→大师→重大师→三重大师
→禅师→大禅师→王师→国师
阐扬外境非有、内识非无、心外无法、万法唯识
五种种姓说:强调一阐提毕竟无佛性,永不能成佛
阿赖耶识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三自性说: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1.4 隋唐佛教——宗派佛教的形成
• (6)净土宗
道绰-善导:《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往生论》
• 道生:倡顿悟成佛论、佛性当有论,并发新论一阐提可以成佛
• 《大涅槃经》的译出,认定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突出“佛性”概念 (1)佛性都是指人而言 (2)由心上谈佛性 (3)由境上成立佛性
1.4 隋唐佛教——宗派佛教的形成
• (1)天台宗
智顗:《妙法莲华经》
止观并重、定慧双修:止散乱心、专注一境、智慧观想
以信、愿、行为宗,在修行方法上以“念佛”为主
“南无阿弥陀佛”
2.1 越南佛教
• 初传时期
据越南《禅苑集英》记载,195年,东汉苍梧(今广西梧州)学者牟子 奉母流寓交趾(指今越南北部)。他“锐志于佛道”,著有《牟子理惑 论》。这是佛教传入越南北部的开始。
2.2 越南佛教--前期发展
6世纪后,越南僧团逐渐形成。印度僧毗尼多流支至交州,弘传禅宗,为越南佛
笃敬三宝。希望以佛教来惩恶劝善,维护国家统治。
4.2 日本佛教
• 奈良的南都六宗
镇护国家:《金光明经》、《仁王般若经》、《法华经》,护国三部经
三论、成实、俱舍、法相、律、华严
• 平安的北岭佛教 日本天台宗:最澄--吸取真言密教和禅,开创了日本的台密 日本真言宗:空海--创立日本的真言密教,“东密”
无的玄学结合。
1.2 魏晋佛教
• 格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往往与佛教义理相违。
• 六家七宗:采用自由讨论的方式,只求意趣而不拘泥于文字。本无、本无
异、即色、识含、幻化、心无、缘会
1.2 魏晋佛教
• 慧远的神不灭论(“法身”)与梁武帝的“真神论”(真神不断)
• 鸠摩罗什:龙树一系大乘般若空观思想,核心思想是中道实相,即以二谛
3.10 朝韩佛教的特色
通佛教
元晓→义天→知讷→休静→韩龙云
看话禅
从公案古则中拿出一则无意味语,
让人不要就意识思维方面去穿凿,
而是就此话头大发疑情,专心参究
4.1 日本佛教
• 初传
6世纪(552),百济王遣使赠送金铜佛像、经论及幡盖等物,向日本
表赞佛法的功德。
圣德太子积极推动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在《十七条宪法》中,规定要
3.2 统一新罗佛教
3.3 统一新罗佛教
禅的传来
迦智山门与体澄禅师——马祖门下西堂禅法 实相山门与洪陟禅师——马祖门下西堂禅法 桐里山门与慧徹禅师——马祖门下西堂禅法 圣住山门与无染禅师——马祖门下宝彻、如满禅法 闍崛山门与梵日禅师——马祖门下盐官禅法 狮子山门与折中禅师——马祖门下南泉禅法 风林山门与审希禅师——马祖门下怀晖禅法 曦阳山门与智诜禅师——四祖道信北宗禅法 须弥山门与利严禅师——曹洞宗系云居道膺禅法
《法华》、《涅槃》、中道、二谛等。
“二谛”说:三重说、四重说——针对其他学派
“中道”说:八不中道——俗谛中道、真谛中道、二谛合明中道
非生非灭为俗谛中道,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二者和合为二谛合明中道
1.4 隋唐佛教——宗派佛教的形成
• (5)唯识宗(慈恩宗)
玄奘-窥基:《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1.1 翻译家:安世高与支娄迦谶
• 安氏所译专于小乘上座一系,重点放在“禅数”上,“数”即“数法”,
指毗昙,即阿毗达磨,介绍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禅法”主要指 “安般守意”,有意识的控制呼吸,专注一心,思想集中。得神通。 • 支氏所译专于大乘经类,重点放在“般若”上,依缘起性空而倡法的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