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上海的苍凉梦魇——论师陀《果园城记》的时空艺术

合集下载

上海赋 木心

上海赋 木心

全文摘录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本篇的最初一念是,想到“赋”这个文体已废弃长久了。

“三都”、“二京”当时算是“城市文学”。

上海似乎也值得赋它一赋。

古人作赋,开合雍容,华瞻精致得很,因为他们是当作大规模的“诗”来写的(“赋者,古诗之流也”),轮到我觊觎这个文体,就弄得轻佻刻薄,插科打诨,大失忠厚之至的诗道。

再者,太冲、平子二位先贤,都曾花了十年工夫从事,门庭藩溷皆置笔纸,现成的资料想必多得用不完,我却托人觅一张上海的旧地图也千难万难,只凭一己风中残烛般的记忆,写来实在上下勿着把,左右不逢源。

原拟的九个章目,择了其二其三,以《从前的上海人》为题,没头没尾地发表了,当然不成其为赋,据说读者都心痒,不满足。

那已是去年秋天的歉疚事。

现将另外的四个章目敷衍出来,兴已①阑珊,不复有“三都”、“二京”、“一市”的联想了,之所以还要以“赋”为名,意在反讽。

这样糟的糕,竟敢邻比“古诗之流”――读者在嘲笑作者太无自知之明时,就放松了更值得嘲笑的从前的上海人。

过去的过去大约二十年代初到大约四十年代末,上海显现了畸形的繁华,过来之人津津乐道,道及自身的风流韵事,别家的鬼蜮伎俩――好一个不义而富且贵的大都会,营营扰扰颠倒昼夜。

豪奢泼辣刁钻精乖的海派进化论者,以为软红十丈适者生存。

上海这笔厚黑糊涂账神鬼难清,讵料星移物换很快收拾殆尽,魂销骨蚀龙藏虎卧的上海过去了,哪些本是活该的,哪些本不是活该的;谁说得中肯,中什么肯,说中了肯又有谁听?因为,过去了呀。

尤其在海外,隔着暂时太平的太平洋,老辈的上海人不提起上海倒也罢了,一提起“迪昔辰光格上海呀”,好比撬破了芝麻门,珠光宝气就此冲出来,十里洋场城开不夜,东方巴黎冒险家的乐园,直使小辈的上海人憾叹无缘亲预其盛。

尚有不少曾在上海度过童年的目前的中年者,怪只怪当时年纪小,明明衣食住行在上海,却扑朔迷离,记忆不到要害处,想沾沾自喜而沾沾不起来。

2013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详解)

2013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详解)

2013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阅读80分1.(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什么是文化史》一书中说,西方近代的阅读方式可能有三个转变,其过程极其缓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西欧社会开始从口述社会向读写社会转变。

②这一转变从中世纪开始,首先出现在社会上层的贵族和神职人员;9世纪时,开始有了对在修道院缮写房工作的抄写员要默读的规定。

在这之前,他们在抄写文本时,【甲】是以口述或是朗读的方式来进行。

15世纪,随着古登堡印刷术的推广,口述传统凋零,不过音读没有消失,【乙】再也不是主流而已。

③在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400年后,1450年左右,德国工匠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在美因茨问世,羊皮纸时代宣告结束,纸张时代从此来临。

自此书籍的材质、内容、语言以及阅读的方式都开始悄然变化。

伴随印刷文化,眼睛加快了速度,声音被迫沉默。

美国有学者认为印刷厂成为将西方引入现代的关键角色之一,这场印刷革命把西欧社会从口述社会带进了书面社会,人们开始更加习惯默读。

④古登堡印刷术问世后,最明显的变化是书籍增多,1450年到1500年间,大约有2.7万余部作品印刷刊行。

到1500年,欧洲已经有250多个印刷中心。

威尼斯的阿杜斯公司开创了口袋书的先河,让书籍的价格降低,现代书籍就是直接由其演化而来。

普通读者能够接触到的书籍越来越多。

15世纪末,书面文字以近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方式丰富充实了欧洲社会。

⑤伴随着书籍的极大丰富,识字率也在上升,从16世纪起,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积累的财富日益增多,越来越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

英国在亨利八世到查理一世时期前所未有地富强,各种学校纷纷涌现,文化得到普及。

1642年,英国城镇约有60%的人会写自己的名字(乡村只有38%).据估计,有的牧羊人、渔民、建筑工人、小农,的乡村店主和手工业者,以及一半纺织服装贸易商都可以进行少量阅读,但不会写字。

⑥地方印刷商为赢得更多读者,不断出版廉价的盗版书籍。

说书人ppt4(课件+课时跟踪检测+教学案,3份打包) 苏教版

说书人ppt4(课件+课时跟踪检测+教学案,3份打包) 苏教版

第4课说_书_人(一)背景链接抗日战争爆发后,师陀流落洋场,写了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

作者带着浓厚的怀旧情绪,以他特有的一种凄凉而又温暖的笔调,写一个小城的历史和各种小人物的命运。

全书19篇。

除第一篇《果园城》(此篇介绍小城地理历史,类似序言)外,每篇基本上是集中写一两个人物,这里有豪绅地主、地痞流氓、知识分子、邮差先生、说书人、行商走贩、小渔夫、小学教师、寡妇的老女儿,也有革命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

这些人物都和小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各个侧面反映小城的历史、现状,透视着小城惨淡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城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说书人》选自《果园城记》,原来的副标题是“果园城记之十一”。

(二)常识整理评书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

在江南则称为评话。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

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

评书已有十代演员。

其中最负盛名的有:“评书大王”双厚坪(第六代),“净街王”王杰魁(第八代),评书艺术家连阔如(第九代),评书演员刘兰芳(第十代)。

他们都擅说冠笏袍服、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

解放以来,在编演新书方面有成就的演员有袁阔成、田连元、李庆良、田占义等。

(三)博览悦读道德家与被遗弃的苦命人师陀在《说书人》里讲述了一个“说书人”的悲惨命运。

所写的故事大体发生在上世纪20到30年代,其实,算不上“故事”,因为它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缺少一般小说人物思想与性格的细致刻画。

作者仅仅对说书人的命运进行了大致叙述罢了。

但作品的命运叙事却给读者以过目之后的震撼。

按作品的叙述信息,说书人给读者的强烈、深刻的印象,是三个关键词:孤苦、善良与被弃。

孤苦,他是一个孤苦的人。

说书人的苦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他压根儿没有家”。

他没有财富,没有产业,因贫穷而无妻无子,无家可归。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5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虚与实,既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又是一种艺术实践的尺度。

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此其难也。

”以虚为虚,就会陷入纯粹的虚无主义,就会机械僵化,全无生气,才能产生无穷的意味。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通常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事件省略,让读者通过想象自己去填充。

化实为虚,由虚入实。

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并无具体的描摹刻画,但其美貌却如在目前,从虚处着笔,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已,策其驴,忽先之,将挑而未敢”。

更为精彩的是,韦崟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

简单的一问一答,任氏的绝美之姿已经跃然纸上。

接着又不厌其烦地拿出其他佳丽进行对比,“秾艳如神仙,中表素推第一”,与任氏比起来,仍“非其伦也”。

所有这些铺叙,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再比如裴鉶的《昆仑奴》,虽然磨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读者读完全篇,他究竟从哪里来,如何具有这样超常的本领,这些问题小说中都没有交代,但人物的形象却因此而具有了巨大的张力,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而正是阅读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再生成,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运用了虚实相生之法,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摘编自韩伟《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材料二:不仅唐传奇的“诗笔”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文体特色,而且其中优秀作品还构成了现代“诗化小说”的前驱,换言之,还表现出特定的艺术品质。

唐传奇小说突破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拘囿,尽情显示了唐人的个性风度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品味和超越,生活浪漫性的直接表现就是对艺术的爱好。

唐传奇所写各类人物,大都爱好诗歌,或者创作诗歌,不仅如此,熟谙绘画,甚至能歌善舞。

2025届深圳市重点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2025届深圳市重点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2025届深圳市重点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监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洛夫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病了病了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后记: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南开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南开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南开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应用(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每到年末,盘点流行语就成为人们回顾一年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这是因为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有的流行语凝聚了时代的缩影,有的流行语蕴含着生活的体悟。

当然,在流行语年复一年的()之间,认为一些词汇不知所云,()了语言之河。

其实,但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流行语,我们应该持(),展现出人们强大的语言创新能力。

而诸如“哈基米”“挖呀挖”等“短视频流行语”也曾火爆全网,却并没有入选,缺乏稳固性,会自然地()(选自王庆峰《“十大流行语”中的时代记忆》,有删改)(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迭代玷污披沙拣金优胜劣汰B.迭代污染海纳百川新陈代谢C.演化污染披沙拣金新陈代谢D.演化玷污海纳百川优胜劣汰(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

B.流行语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C.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的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

D.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的流行语,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

二、选择题(3分)2.(3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对其的解读不符合《乡土中国》观点的一项是()“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费孝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

——齐尔格特•鲍曼A.费孝通的“人熟是一宝”指的是中国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

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在中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这个“现实”是包含几亿读者、上千万写作者、数十万签约写作者、数百家网站、数万部作品的网络文学活动。

从广义的角度看,凡是那些在互联网上首发的作品都是网络文学;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只有那些在互联网上首发,与网络读者产生互动,并以此创作获得收入的文学作品才可称为网络文学。

中国网络类型小说接续的是中国传统类型小说的文脉,有人将网络文学称为中国当代通俗小说。

从文学的功能上说,网络文学关注的首先是文学的娱乐功能,当然文学的认识、教育功能在网络文学中并没有失去,只是网络文学更注重读者体验,更强调寓教于乐。

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以现代精神和现代的形式完成了文学的现代变革。

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对象是鲁迅所批判的封建旧文学,陈独秀所说的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从形式上看,网络文学将五四文学批判的旧文学(类型化的通俗小说)重新复活了。

那么,网络文学是否在走历史的回头路呢?网络文学与五四新文学面对的历史语境不一样。

五四新文学面对的是晚清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局面。

救国、图强是文化先驱们面临的根本任务,因此他们认为应当致力于器物之变、制度变革和文化变革。

中国现代文化变革借助于文学,通过文学改变国民的精神灵魂。

中国现代文学是写实的文学,普通平民代替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成为作品的主人公,现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祥林嫂、阿Q、觉新、祥子等悲苦的人物形象,整体风格是沉郁的、悲凉的。

在文化上,积极向西方学习,以民主、科学、自由、博爱、平等、个性解放等现代思想对国民进行精神启蒙。

在文学形式上,借用欧化的语言和欧化的形式,开启了中国文学的“雅化”道路。

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文学面对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文学开始边缘化。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参考书,辅导机构,真题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参考书,辅导机构,真题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问世于1925年,即电影在中国诞生后整整20年后。

它是由洪深编写的历史题材剧《申屠氏》》,发表于当年《东方杂志》。

剧本的故事脱胎于宋代烈女申屠氏的传说,共分成七大段、592个景。

它基本上打破了舞台剧剧本的样式,而以镜头、景别为组合单位,还运用了“渐现”、“渐隐”、“化入”、“特写”等换景及镜头的专业术语;剧本后面并附有他写的电影名词术语解释。

成为中国电影剧本样式的开创者,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成为电影文学的一种新样式,可供拍摄影片,也可供发表与阅读。

阳翰笙的剧作特点?阳翰笙(1902-1993)1,编剧、戏剧家、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2,就读于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在广州黄埔军校任职。

3,创作电影剧本《铁板红泪录》》、、《中国海的怒潮》》、、《逃亡》》、、《生死同心》等。

抗战争期间创作有电影剧本《八百壮士》》、、《塞上风云》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参与组织联华影艺社和昆仑影业公司。

1948年与沈浮合作编写电影剧本《万家灯火》》,后又创作《三毛流浪记》》。

建国后历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厅副主任等职。

4,剧作多取材尖锐的社会阶级斗争,重视内容描写的客观真实,寓革命思想于艺术形象。

把戏剧性冲突转化为政治话语。

特点:1,大多取材于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斗争,直接描写或明显地暗示了武装斗争,很少涉及家庭伦理等内容。

(在创作的思想追求方面阳翰笙与田汉有某些共同之处,但在具体的艺术表现上,他又与田汉有着较大的不同。

)3,比较重视内容描写的客观真实性,力求寓革命的思想于艺术形象之中,较少通过人物直抒自己的革命主张的现象。

注重在严谨的戏剧式结果的基础上,力求使情节合理、人物鲜明。

在创作方法上更多地力图通过具有真实感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的进展中间来表达主题。

4,他的创作虽然不如夏衍等人那样擅长艺术描写的细腻和生动,但由于其重视戏剧性因素在创作中的地位和把戏剧性冲突转化为一种政治话语,实际上后来的许多中国电影都表现出与这种风格比较接近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卷第1期 2 0 1 0年1月 南 阳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1.2 No.1 

Jan.2010 

文章编号:1674—5132(2010)O1—0011—03 孤岛上海的苍康梦魇 论师陀《果园城记》的时空艺术 李春红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现代作家师陀四十年代创作于上海孤岛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尽管与抗战疏离,但孤岛上海的创作背 景和八年抗战的创作经历,使这部作品承载了独具一格的时空感和源于怀乡的参差对照艺术。寂寞的时代和师陀 多舛的人生经历,成就了《果园城记》独特的艺术品格。 关键词:师陀;《果园城记》;孤岛;时空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在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现 代作家师陀(芦焚)(1910--1988)作为才情并非一 流的作家,却和张爱玲、钱钟书并列出现在单独一章 的论述中,可见著作者对师陀的看重。其实师陀出 名并不晚,1937年他的短篇小说《谷》曾获天津《大 公报》的文艺奖金。但他的艺术性格,在四十年代 孤岛上海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里,才开始 更多呈现。这本集子不仅“有鲁迅在《呐喊》及《彷 徨》中所表现的讽刺和同情。” 而且在创作空间的 “距离美”和时间的“现时性”上独具一格。 师陀的创作及其风格,以《果园城记》为界,呈 现出“‘浮世绘’一咏叹调”的嬗变 ,亦见证着师陀 “笨拙”的尝试。相对来说,他的短篇要比中长篇更 能体现其艺术性格,而创作于八年抗战期间,初版于 1946年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则是其抗战文学 的代表作。创作于抗战,却疏离于抗战,这部由“消 遣”而生的文学作品,在创作时空的特殊背景下展 示了另一种“苍凉”。 《果园城记》1946年刚出版时,就引起了评论界 的关注,不过当时评论者对这部集子大多为随笔式 的印象点评。后来的文学史亦寥寥数语简明概括, 甚至一笔带过。八十年代尹雪曼对《果园城记》做 了较为细致的评述,称其“文笔已进入圆熟凝练的 境界了。” 文学史家唐瞍认为,师陀是二十世纪四 十年代中期上海文学中三个最有风格的作家之一, 《果园城记》则是其代表作,并将其风格归纳为“深 沉淳朴” 。九十年代《果园城记》的研究着眼点大 多为文化冲突、命运观念及艺术上的散文化等。近 十年有关这部集子的评论日趋增多,随着《师陀全 集》的问世,也出现了对师陀《果园城记》研究综述 类的论文。 本文力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果园城记》 独特的创作时空视角,来阐释“孤岛上海”和“果园 城”的双城“疏离感”,以及“八年”抗战与“八年”创 作的偶合和默契,从而对《果园城记》进行创作肌理 的更深层次解读。 二源于“参差对照”的怀乡母题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游子思乡、回归家园一直是 绵延不断的永恒母题。这一母题之所以永恒,并凝 定成一种怀乡情结,即源于中国古人对宇宙时空的 忧惧。 中国古代文人士子或遭到流放贬谪,或由于战 乱颠沛流离,被迫从中土盛都来到荒恶蛮野之地,对 仕途不顺的怨恶,对战乱频仍的厌恨更加剧了对于 陌生空间的忧惧。在古代诗词歌赋中,许多作品都 在抒发漂泊流浪之感。苏轼流放海南时曾做《澄迈 驿通潮阁》:“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这种实在的 “身”的流浪,经由苏轼饱经风霜的悟道之语点染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7037) 作者简介:李春红,(1976一),女,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E-mail:lchyj1999@163.corn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第2卷 后,一种随遇而安又渴念中原的感情在“青山一发” 的极限空间中得以呈现。师陀笔下的“果园城”,正 是作者身在孤岛上海而怀念故园河南的一种虚构的 寄托。《果园城记》中的那个小城,承载了师陀对故 土家乡的深厚眷恋。 空间的陌生和隔离之外,则是在时问的流逝中, 作为主体的人感到的更深刻、更持久的时间忧惧。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 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空间是外在的,我们 总有一天会离开凄凉地,而时间却无法抵挡——人 不可能把时间拒之门外,谁也无可摆脱时光的流逝。 这种由“人生几何”所引发的时间忧惧,造成一种精 神的漂泊流浪,也因此加剧了作者对于人生在世的 疑虑与悲哀。苏轼曾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 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的名句,以表达对人生无常生命有限的思索。 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在面对日常生 活中无常的时候,关注的正是时间流逝带来的距离 和悲凉。研究者常把张爱玲的创作特性归于“苍 凉”,张爱玲自己也说,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 味,就因为它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果 园城记》里忧郁灵魂的过去与现在的参差对照,正 是源于师陀对时间流逝给小城带来的“距离”关照。 《果园城记》的独特,即源于怀乡母题下的时空参差 艺术。 “距离美”的苍凉与“现时性”的 无奈 《果园城记》不仅载负了师陀在时空忧惧下对 河南故土的渴念之情,而且以虚构的艺术手法,将 “距离美”的苍凉与“现时性”的无奈一同托付于语 言艺术,建构了相对于上海的“小城”生活。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作为一位资深的作家,师 陀的文学经验和生活经历,也许具有某种象征意 义。” 师陀在家乡河南开封读完中学后,于1931 年到北平,同年开始文学创作。1936年秋到上海, 一直内心孤独,漂泊无依。尽管他在文坛出名较早, 但“作家历程颇慢”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师陀无 奈被困于孤岛上海,“从此流落洋场,如梦如魇,如 釜底游魂一住八载。”“我不知道这些日子是怎么混 过去活过来的。” 1938年9月,师陀在一问棺材样 的“饿夫墓”里,写下了《果园城记》的第一篇小说 《果园城》,后陆续创作,一直到1946年完成最后一 篇《三个小人物》。 战争将师陀困在了梦魇一般的洋场上海,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成了孤岛,作者一直住在这 个被戏称为“饿夫墓”的,更像棺材的小房子里,靠 担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和微薄的稿酬维持 起码的生活。师陀不得不在战乱的年代,心怀亡国 无家之恨,承担着个人谋生的无奈与现实生活的卑 微庸琐,忍受着生存的困苦和艰辛。而生存空间的 压抑窒息,很自然地影响到师陀的精神世界。师陀 在散文集《看人集》中的《残烛》(1939)一文里,就 是以所居“饿夫墓”为原型,描写了主人公孔伯达住 的狭仄污秽简陋的小屋,由此可见创作《果园城记》 时期作者的空间所居。而师陀身陷孤岛上海的丰富 人生体验,也被其艺术的杂糅到《果园城记》的文学 创作中,得到了另一种时空意义上的升华。 生存环境的恶劣,只是空间忧惧之一;另外一种 空间忧惧,则是家乡故园的沦丧。师陀的家乡河南, 在当时已经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作者是“心怀 亡国奴之牢愁”而蛰居孤岛上海的。河南与上海双 重空间的参差对照,必然引发作者的怀土思乡之感, 以及对人生苍凉的忧惧。师陀三十年代在北平的创 作,也大多以故土乡里为背景与题材,尤其是《里门 拾记》。作者曾于1935年回过河南家乡,并且住了 半载,他把“随手从家门前捡来的鸡零狗碎,编缀起 来” ,写出了家乡“自然的美好,人事的丑陋” , 在同情心的基础上,无法遮掩的是对人事的揶揄、讥 讽甚至憎恨。但《果园城记》中更多的不是揶揄,而 是遥望故园苍凉中的温情怜悯和伤感怀念。从孤岛 上海遥望河南故园,一种源于宇宙空间的忧惧,演绎 着人生苍凉的“距离”。 师陀抗战八年一直困在孤岛上海,短篇小说集 《果园城记》的创作也历经八年才完成。时间上的 无言默契,似乎是上天注定的命运。上海困住了师 陀,也成就了师陀,八年给中国百姓带来的是颠沛流 离,也同样丰瞻着师陀无以言说的人生经历和敏感 的艺术神经。 作者无时无刻不在现实中体认着时光的流逝, 追问着战争何时才能结束,何时才能回到童年的乐 园,回到故土。师陀不可能真正返乡,因为故土已经 沦丧;他也不可能返归生命的童年,因为时光不可能 倒转,他只能将丰富多舛的命运和生活艺术化为作 品,来试图摆脱空间的困仄与时间的流逝带来的生 命至深处的忧惧。同情依然是作者的基本心,而揶 揄、讥讽已明显减少,深潜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是淡淡 的哀惋与凄凉,是对人生大问题的感叹与思索,甚至 是作家灵魂深处的震颤和伤痛。和《里门拾记》相 第1期 李春红:孤岛上海的苍凉梦魇 比,《果园城记》是作者“千锤百炼,思索又思索,安 安静静地一个个字按在本子上的,”“是冲淡的,洗 练的,深沉的。” 这种冲淡而深沉的笔锋,则是由 空间困顿交迫而生。 寂寞的时代,加深着师陀对于文学创作和艺术 人生的内心忧惧,同时也展现着一个有品行的作家 在艺术灵魂上的顽强。师陀在颇慢的作家历程中, 对艺术创作的认真反思,对于新文学的发展和自身 的文学创作,都具有文学史的意义。 新文学之后的二十年中,作者和读者都很多,且 影响大、成就好的,应当推举短篇小说。到了四十年 代,长篇小说、戏剧等的发展都似乎比短篇热闹。沈 从文在这一时期谈及短篇小说的发展时说:“就中 惟有短篇小说,费力而不容易讨好,……”并预言: “它(短篇小说)的转机即因为是‘无出路’。从事于 此道的,既难成名,又难牟利,且决不能用它去讨个 小官儿作作。”“作者那个‘创造的心’,就必得从另 外找个根据。很可能从外面刺激凌轹,转成为自内 而发的趋势。作者产生作品那点‘动力’,和对于作 品的态度,都慢慢的会从普通‘成功’,转为自我完 成,……渐渐的却与那个‘艺术’接近了。” 钱理 群由沈从文的这段预言得出推论——在某种意义 上,张爱玲、师陀、骆宾基等短篇圣手都是寂寞的时 代玉成的。孤岛上海和苍凉的时代成就了张爱玲, 而师陀的《果园城记》,在才情上自不比张爱玲,但 却有相似的上海背景和时代的寂寞因子。孤岛上海 的困顿生存和命运难逃的寂寞时代,成就了师陀的 代表作《果园城记》。 师陀的抗战八年,除了短篇小说集《果园城 记》,几乎没有其他创作。战争促使人更为关注故 土家园,更关注当下自身的坎坷命运。在动荡莫测 的时代与时光飞速流转中,人更加体味到时间流逝 的无奈和自身的寂寞渺小。这种对于“现时性”的 思考和追问,雕刻成了《果园城记》的血肉灵魂。 寂寞的时代与时空的忧惧,“距离美”的苍凉和 “现时性”的无奈,为师陀在狭仄的“饿夫墓”中历经 八年创作的小说集《果园城记》的问世提供了契机。 如果说师陀《果园城记》的成功,得益于孤岛上海和 八年抗战,那么它的成功,更应归于游荡小城的诸多 灵魂——在时空流逝中寻不到自我的灵魂。师陀将 内心的困顿托付给了小城,也将象征性的人生经历 和命运的多舛升华成了文学作品,从而成就了《果 园城记》独具一格的时空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