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轮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教案4人民版(教案)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教案4人民版(教案)

一、新中国早期的政治建设专题四课时:课时主讲人:杨新伟【导课】第一在上新课以前,我们先往返首一下,上一个专题所学的知识。

在第三专题我们分别讲了农民阶级、财产阶级、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进行的民主革命?分别是什么?第一我们讲了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财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财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了成功。

我们说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成立民主政权、民主制度,稳固革命的果实,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获成功后,我们要不要进行民主制度的建设?要。

那么它是如何进行民主制度建设的了?都成立了那些民主制度了?从这节课开始了,我们进入专题四的学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一致》,我们先来学习《新中国早期的政治建设》【新课叙述】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获成功后,我们成立了一个新的政权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它成立的条件有哪些了?1、历史条件。

()从年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扑的序幕开始,人民解放战争获得节节成功,为新中国的成立供给了【军事基础】。

()年代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全国成功后党的工作重心和中心以及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为新中国的成立确定了【理论基础】。

()年代日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统治中国的南京公民政府被颠覆,为新中国的成立确定了【政治基础】。

有了上述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年月,中国人民政治磋商会议第一届全领会议在北平盛大举行,列席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公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集体、各地域、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的代表。

从参加会议人员上就能够看出人民政协会议拥有宽泛的代表性。

大会的内容有三点——“决定、经过、选举”。

、筹办:中国人民政治磋商会议第一届全领会议()大会决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改北平为北京(月日),为新中国的国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纳公元纪年。

高一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高一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标要求: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先后组建并定期开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都是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

二、教学目标:三、重点把握: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四、学生分析:本课程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建构能力,思维活跃,表现欲强。

但对模块式教学比较生疏,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对问题的理解有时容易偏激。

五、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一发现问题一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一教师引导、解决问题一延伸问题一课下探究、研讨六、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各学习小组通过在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电视等媒体上的搜索和浏览,找到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与这一时期民主政治有关的资料。

2.阅读本课教材的内容3.分类和整理搜集到有关史实。

4.思考课后解析与探究。

(二)导入新课情境营造:播放《开国大典》片段。

教学导语:中国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军事上艰苦的斗争和政治上的努力,推翻了三座大山。

就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宣告了新中国成立,中国获得了新生。

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标志新中国诞生条件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四)师生互动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师:随着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筹建新中国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请同学们自己看书,找找看:新中国诞生前,中国共产党做了什么筹备工作学生看书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筹备工作。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之小船创作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本课概述●课标分析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标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

同时要从对这些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并总结概括出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这几个子目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本课内容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在本单元和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历史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同学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

●教学建议1.教法:情景问题法,通过创设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探究回答,启发引导。

2.学法:根据老师创设问题、主动探究、师生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分析,并能得出相应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高一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高一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标要求: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先后组建并定期开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都是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

二、教学目标:三、重点把握: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四、学生分析:本课程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建构能力,思维活跃,表现欲强。

但对模块式教学比较生疏,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对问题的理解有时容易偏激。

五、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一发现问题一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一教师引导、解决问题一延伸问题一课下探究、研讨六、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各学习小组通过在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电视等媒体上的搜索和浏览,找到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与这一时期民主政治有关的资料。

2.阅读本课教材的内容3.分类和整理搜集到有关史实。

4.思考课后解析与探究。

(二)导入新课情境营造:播放《开国大典》片段。

教学导语:中国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军事上艰苦的斗争和政治上的努力,推翻了三座大山。

就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宣告了新中国成立,中国获得了新生。

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标志新中国诞生条件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四)师生互动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师:随着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筹建新中国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请同学们自己看书,找找看:新中国诞生前,中国共产党做了什么筹备工作学生看书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筹备工作。

历史ⅰ人民版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历史ⅰ人民版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导言部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

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的诞生〔板书〕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指日可待。

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新国中的筹备工作〔板书〕(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这个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专题概述]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基本制度形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的第三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那么,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政治建设举步维艰,甚至一度陷入瘫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逐步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资料卡片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光明的前景。

.本专题主要讨论的是新中国政治建设和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内容包括新中国重大政治制度的确立、曲折发展和完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

我们可以将中国近代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课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进行简略对比,从而加深我们对新中国政治建设内容的理解;我们还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和探讨20世纪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前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l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筹建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6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6 人民版必修1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相比,其显著特征是(C)
①中国国体发生了根本变化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责发生了变化③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第一次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6人民版必修1
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题: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学生姓名
班级
评价
批阅时间
【教学目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召开:
(2)决议:
(3)特殊地位:
3、新中国成立意义:
①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建立了新型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③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④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பைடு நூலகம்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地点:
主要议题:
意义:①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4﹞形成过程:初步初立于1949《共同纲领》正式确立于1954宪法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6﹞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过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集中制的含义:
民主
在我国,凡属全国范畴内的重大问题,以 及重大的方针、政策,中央国家权力机关在 制定通过之前,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将那些积极的、合理的,能反映问题本 质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领导的意见、决策 或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
集中
遵循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二、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三大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条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示意图
负责
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展开, 立法决定任免监督 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全国人大 的问题。
负责 立法决定任免监督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省市级人大 负责 选举 监 督 负责 2、代表产生方式: 立法决定任免监督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地市级人大 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负责 选举 监 督 负责 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 立法决定任免监督 大会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县级人大 负责 最高的权力机关。国家的行政、审 乡镇行政等机关 乡镇 人大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考纲: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考纲解读: 1、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2、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3、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 过程及意义; 4、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 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5、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 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4.比较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产阶级代议制 不同点 经济基础 行使权利 的主体 组织原则 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 全体人民 民主集中制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组织形式 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产阶级 分权与制衡
相同点
是资产阶级专政的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 组织形式 代议制,间接民主,具有立法权; 共同推动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 验积累。
选举 监 督
判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 生。其职权有四:立法权、决定权 直选 、任免权和监督权。 全



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间 接 选 举
(选出代表产生) 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选出代表产生) 县、镇、乡人民代表大会 (直接选举选出代表产生) 选民
2
11
49(15个正职)
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特点,并据此指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 的性质。
特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占有近一半比例,代表了中国 除反动阶级以外的一切阶级、阶层。
性质:第一届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由各党各派组成的民 主联合政府。
②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
2. 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
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 人民大宪章”其主要依据是 A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确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国名、首都、国旗、国歌
► 思维启迪3: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与雅典的公民大会有 5.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与雅典的公民大会有何异同? 何异同? 答案:相同:都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和决定一切国家大 事;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不同:①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代议制民主,公民大会是直接民 主。②人民代表大会制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具有广泛性;公民大 会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③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民民主专 政,公民大会是奴隶主阶级民主专政。
数十万群众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 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③新中国成立意义
标志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巩固练习
1.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 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2.《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异同资料45页
3、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 经济基础相适应
人 民 当 家 作 主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
1954年一届人大《宪法》确立。
(1)1954年宪法的重要内容: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 制度、政府组织形式、公民的权 利和义务 (2)原则、性质和意义 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 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人民民主专政—— 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
思维升华:
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 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 法: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 政府于1908年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 质的宪法,孙中山于1912年在南京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 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2.中共几大和中共几届几中全会,为什么要这样叫? (1)中共几大是中国共产党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简称。如: 中共十八大,意思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从建党的中共一大开始,每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算 一次,依此类推。从1921年建党以来,目前已经召开了18次 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现行党章的规定,每5年召开1次全国代表 大会。 (2)几届几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第几届中央委员会第几次全 体会议的简称。如七届二中全会,意思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 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就要由代表选举一届中央委 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以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作为常 设的领导机关。几大即产生几届中央委员会,如18大选举产生 的是第18届中央委员会。
巩固练习
例1
(深圳松岗中学2011届高三3月测试,22)《中华人民共和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是 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是( )
A.所体现的社会主义的原则 B.过渡时期总任务的体现 C.国体的差异 D.中国内政外交政策的变化
2.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 类型的宪法,而《共同纲领》的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 民从 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 中的“里程碑”主要是指 【答案】 A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
内容:①工作重心转移; ②革命胜利后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 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 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和路 线、方针的准备。
1.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一次 时 间 内 容 第二次 第三次
1927年 1949年 1978年 南昌、秋收起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义失败 阶级斗争转向 城市到农村 乡村到城市 经济建设
思维升华: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第一,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共和 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第二,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 共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是多党合作的政 治基础。
3.胡锦涛: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 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 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重要法宝。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 1949年——1954年代行人大职权 1954年后性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1956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全新阶段: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9、9 地点:北平
人民 团体 各民主 党派 中国 共产党 海外 华侨 无党派 人士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 代表特点:
各民族
内 容
决定——国名、首都、国旗、国徽、国歌 选举——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各地区
人民 解放军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确立了国家架构
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