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源码分析-深入探讨Iterator

合集下载

java treemap实现原理

java treemap实现原理

java treemap实现原理Java TreeMap是Java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使用红黑树作为其底层实现。

它提供了一种将键映射到值的方式,键是唯一的,并且按照升序进行排序。

Java TreeMap的实现原理是非常有趣的,它主要涉及到红黑树、迭代器、比较器等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了解Java TreeMap的实现原理,并理解如何在代码中使用它。

1. 红黑树红黑树是一种自平衡的二叉搜索树。

它通过保持一些简单规则来保证树的平衡,以确保左右子树的高度之差不超过1,并且保证每个节点的颜色都为红色或黑色。

这些规则允许红黑树保持在O(log n)的时间复杂度下进行插入、搜索和删除操作。

在Java TreeMap中,红黑树被用作底层存储结构。

当添加一个新的键值对时,它会首先检查根节点是否为空。

如果是,则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并将其设置为根节点。

否则,它会沿着树的路径查找适当的叶子节点,并将其插入为其左侧或右侧的子节点。

为了保持树的平衡,通过旋转和重新着色来调整节点的颜色和位置。

每个节点都有一个颜色标记,标记为红色或黑色,红色表示该节点是一个违反规则的节点,黑色表示该节点是一个符合规则的节点。

2. TreeMap的比较器Java TreeMap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组件,即比较器。

所有元素的排序都是通过比较器来定义的。

比较器定义了如何将元素按照升序排列,应该提供一个实现了 Comparator 接口的类。

在Java TreeMap的实现中,比较器用来将元素按照顺序排列。

它允许 TreeMap 将元素按照自定义顺序排序而不是按照它们的自然顺序排序。

也就是说,比较器的作用是自定义元素排序的规则并将其存储在TreeMap中。

3. TreeMap的迭代器Java TreeMap还提供了迭代器,用于遍历TreeMap中的元素。

什么是迭代器?迭代器是用于遍历集合或列表中元素的指针。

在Java中,每个集合或列表都可以通过iterator() 方法返回它的迭代器。

java 源码解析

java 源码解析

java源码解析一、引言Jav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其源码是开发者深入理解Java平台的基础。

本解析文档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Java源码的结构、设计和实现,为Java开发者提供一份实用的参考资料。

二、Java源码概览Java源码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Java编译器:用于将Java源代码编译成字节码。

2.Java虚拟机(JVM):负责执行Java字节码,实现Java平台的核心。

3.Java类库:包含一系列标准库和第三方库,提供丰富的功能和工具。

4.Java应用框架:为开发者提供一套构建Java应用的规范和工具。

三、Java编译器解析Java编译器是Java源码的核心部分之一,负责将Java源代码编译成字节码。

以下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和功能:1.词法分析器:将Java源代码分解成一个个语法单元(Tokens)。

2.语法分析器:根据Java语法规则,将词法分析器的输出进一步分解成语法树。

3.类型检查器:检查语法树中的类型错误,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4.字节码生成器:根据语法树生成Java字节码。

四、Java虚拟机解析Java虚拟机是Java平台的核心,负责执行Java字节码。

以下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和功能:1.运行时环境:包含内存、线程、垃圾回收等核心组件。

2.字节码解释器:解释执行字节码,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3.垃圾回收器:自动管理内存,确保内存泄漏和野指针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扩展接口:为开发者提供丰富的扩展机制,支持各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

五、Java类库解析Java类库是一系列标准库和第三方库的集合,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工具,帮助开发者更高效地开发Java应用。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库的功能和用法:1.String类:提供了字符串操作的各种方法,如拼接、切割、替换等。

2.Collections类:提供了对集合的操作,如添加、删除、排序等。

3.IO类库:提供了输入输出操作的功能,如文件读写、网络通信等。

java中Comparator比较器顺序问题,源码分析

java中Comparator比较器顺序问题,源码分析

java中Comparator⽐较器顺序问题,源码分析提⽰:分析过程是个⼈的⼀些理解,如有不对的地⽅,还请⼤家见谅,指出错误,共同学习。

源码分析过程中由于我写的注释⽐较啰嗦、⽐较多,导致⽂中源代码不清晰,还请⼀遍参照源代码,⼀遍参照本⽂进⾏阅读。

原理:先将集合中的部分元素排列好顺序。

然后再将剩余的元素⽤⼆分法插⼊到已排好序(⼆分法的使⽤是建⽴在已排好序的前提下)的元素中去。

然后得到排好序的集合。

测试代码:1public class TestLambda {2public static List<String> list = Arrays.asList("my","name","is","lambda","mzp");3public static List<Integer> integerList = Arrays.asList(1,2,15,6,9,13,7);45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6 System.out.println("排序前:");7 printList(integerList);8 oldIntegerSort();9 System.out.println("\noldSort排序后:");10 printList(integerList);11 }121314/**15 * @Author maozp316 * @Description: 对String类型的lis就⾏排序。

使⽤⽼⽅法(外部⽐较器Comparator)17 * @Date: 14:51 2019/7/518 * @Param []19 * @return void20 **/21public static void oldIntegerSort(){22//排序(匿名函数)23 Collections.sort(integerList, new Comparator<Integer>(){24//使⽤新的排序规则。

iterator方法

iterator方法

iterator方法标题:追寻 iterator 的足迹引言:在编程世界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处理集合元素的情况。

为了更高效地处理这些集合,我们需要使用到 iterator 这一神奇的工具。

那么,什么是 iterator 呢?它又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操控集合呢?让我们一起来追寻 iterator 的足迹,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1. iterator 的定义与作用Iterator(迭代器)是一种用于遍历集合的接口,它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访问集合元素的方法。

通过使用 iterator,我们可以按照特定的顺序逐个访问集合中的元素,而不需要了解集合的内部结构。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方便地对集合进行操作了。

2. iterator 的使用方法使用 iterator 非常简单。

我们只需要通过调用集合的 iterator 方法,就可以获取到一个 iterator 对象。

然后,我们就可以使用该对象的各种方法来遍历集合了。

不同的编程语言可能会有不同的iterator 实现方式,但基本的使用方法是相似的。

3. iterator 的遍历方式iterator 提供了多种遍历方式,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最常见的是使用 while 循环结合 hasNext 和 next 方法来遍历集合。

通过判断hasNext 方法的返回值,我们可以确定是否还有下一个元素可供访问。

而 next 方法则可以返回当前位置的元素,并将 iterator 移动到下一个位置。

4. iterator 的优势与局限使用 iterator 遍历集合具有多个优势。

首先,iterator 可以将集合的内部结构与遍历过程解耦,使得代码更加清晰易读。

其次,iterator 可以在遍历过程中对集合进行修改,而不会引发异常。

然而,iterator 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无法逆向遍历集合、无法并发访问等。

在使用 iterator 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遍历方式。

5. iterator 的应用场景iterator 不仅仅用于遍历集合,它还可以应用于其他许多场景。

python——iterator迭代器iterator详解——20140918

python——iterator迭代器iterator详解——20140918

python——iterator迭代器iterator详解——20140918-----------------------------------------------------------------------------前⾔----------------------------------------------------------------------------------python中的for循环可以在各种容器container上遍历所有可⽤元素。

⼀个类⾥⾯,如果实现了 __iter__ 这个函数,那这个类就是 “iterable”。

如果它还实现了 next ( self ) ,那它就称为 iterator。

------------------------------------------------------------------------------正⽂-------------------------------------------------------------------------------------我们都知道,Python有for循环。

我们可以⽤for循环在各种容器container上遍历其所有可⽤的元素。

⽐如:在列表(list)上遍历:>>> for i in [1, 2, 3]:... print i...123在字符串(string)上遍历:>>> for i in 'iter':... print i...iter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元组(tuple),字典(dictionary)和⽂件(file)上遍历。

这些遍历操作涉及到同⼀个概念,那就是Python的迭代器(iterator)。

维基百科中是这样定义迭代器的:中,迭代器(iterator)是⼀个对象,这个对象可以让程序员在容器(container)上遍历。

详解Java8的forEach(...)如何提供index值

详解Java8的forEach(...)如何提供index值

详解Java8的forEach(...)如何提供index值Java2遍历集合遍历Collection的代码,可以是采⽤Iterator接⼝,通过next()遍历。

如:List<String> list = Arrays.asList("Hi", "I", "am", "Henry.Yao");// 此处已经⽤到了泛型,不能算是纯粹的Java2代码,仅作Iterator⽰范for (Iterator<String> it = list.iterator(); it.hasNext();) {String item = it.next();System.out.println("listItem = " + item);}输出:listItem = HilistItem = IlistItem = amlistItem = Henry.YaoJava5遍历集合在Java5中,提供了增强的for循环,如:List<String> list = Arrays.asList("Hi", "I", "am", "Henry.Yao");for(String item : list) {System.out.println("listItem = " + item);}Java8遍历集合在Java8中,通过Lambda表达式提供了更简洁的编程⽅式,如:list.forEach(item -> {System.out.println("listItem = " + item);});需同时提供index,咋办?操作集合元素item的同时,如果还需要同时提供index值,咋办?思考后,我们可能⼤都写出了如下的代码,同时⼼有不⽢:List<String> list = Arrays.asList("Hi", "I", "am", "Henry.Yao");for(int index; index<list.size(); index++) {String item = list.get(i);System.out.println("list["+index+"] = "+item);}输出:list[0] = Hi,list[1] = Ilist[2] = amlist[3] = Henry.Yao期望的遍历模式因为,如下的模式才是我们期望的模式list.forEach((item, index) -> {System.out.println("listItem = " + item);}); // Compile ERROR这只是期望。

java中的collection和collections

java中的collection和collections1.java.util.Collection 是一个集合接口。

它提供了对集合对象进行基本操作的通用接口方法。

它是各种集合结构的父接口。

Collection接口在Java 类库中有很多具体的实现。

Collection接口的意义是为各种具体的集合提供了最大化的统一操作方式。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2.java.util.Collections 是一个包装类。

它包含有各种有关集合操作的静态多态方法。

此类不能实例化,就像一个工具类,服务于Java的Collection框架(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s;)基本关系图如下:点线框表示接口,实线框表示类。

带有空心箭头的点线表示一个特定的类实现了一个接口,实心箭头表示某个类可以生成箭头所指向类的对象。

例如任意的Collection可以生成Iterator,而List可以生成ListIterator(也能生成普通的Iterator,因为List继承Collection)继承关系如下:Collection├List│├LinkedList│├ArrayList│└Stack└SetMap├Hashtable├HashMap└WeakHashMap说明:Collection是接口Set,List是Collection的子接口。

LinkedList,ArrayList,Vector是实现了List接口的类。

与Collection接口对立的是Map,用于关键字/数值对,较高的存取性能。

不允许重复的key,但允许重复的Value。

Collection接口Collection是最基本的集合接口,一个Collection代表一组Object,即Collection的元素(Elements)。

一些Collection允许相同的元素而另一些不行。

一些能排序而另一些不行。

java for遍历方式

在Java中,有几种方式可以遍历集合或数组:1. 传统的for循环:适用于数组或者当你需要在遍历时使用索引。

```javaint[] numbers = {1, 2, 3, 4, 5};for (int i = 0; i < numbers.length; i++) {System.out.println(numbers[i]);}```2. 增强的for循环(也称为for-each循环):这是一个简化的遍历方式,适用于遍历数组或实现了Iterable接口的集合类,如List或Set。

```javaint[] numbers = {1, 2, 3, 4, 5};for (int number : numbers) {System.out.println(number);}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Arrays.asList("Java", "Python", "C++"));for (String language : list) {System.out.println(language);}```3. 使用迭代器:适用于实现了Iterable接口的集合类。

它允许你在遍历过程中修改集合,例如删除元素。

```java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Arrays.asList("Java", "Python", "C++"));Iterator<String> iterator = list.iterator();while (iterator.hasNext()) {String language = iterator.next();System.out.println(language);// 可以在这里调用iterator.remove()来删除元素}```4. 使用列表迭代器:适用于List集合,与迭代器类似,但提供了在两个方向上遍历(前进和后退),并且可以在遍历时插入或替换元素。

java row的用法

Java Row的用法介绍在Java编程中,“row”(行)是一个常用的术语。

它通常用来表示数据表中的一行或数组中的一行。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Java中行的用法,包括如何创建、访问和操作行数据。

创建行在Java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数据结构来表示行数据。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方式:1. 使用数组数组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来表示行数据。

可以通过声明一个具有固定大小的数组来创建行。

例如,以下代码创建一个包含5个元素的整数数组,表示一行数据:int[] row = new int[5];2. 使用ArrayListArrayList是Java集合框架中的一个动态数组实现。

它允许我们在运行时添加、删除和访问元素。

以下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ArrayList创建行数据:ArrayList<Integer> row = new ArrayList<>();row.add(1);row.add(2);row.add(3);row.add(4);row.add(5);3. 使用二维数组如果需要表示一个二维数据表,可以使用二维数组来创建行。

以下是一个示例:int[][] table = {{1, 2, 3},{4, 5, 6},{7, 8, 9}};int[] row = table[0]; // 获取第一行数据访问行数据一旦创建了行数据,就可以使用索引或迭代器来访问其中的元素。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访问行数据的方式:1. 使用索引可以使用索引来访问行中的元素。

索引从0开始,表示第一个元素。

例如,以下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索引来访问行数据:int[] row = {1, 2, 3, 4, 5};int firstElement = row[0]; // 访问第一个元素int lastElement = row[row.length - 1]; // 访问最后一个元素2. 使用迭代器如果使用ArrayList来表示行数据,可以使用迭代器来遍历所有元素。

Iterator模式的优缺点分析及实现原理

Iterator模式的优缺点分析及实现原理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它可以让我们通过抽象出一个迭代器,从而遍历集合类中的元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数据操作,降低代码的耦合度、提高代码的可复用性和可维护性。

本文将从优缺点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迭代器模式的实现原理及其应用场景。

一、优点分析1、简化操作通过迭代器模式,我们可以将遍历集合的过程封装在一个迭代器中,从而简化了对集合类的操作。

这使得我们可以更加集中地处理对集合的遍历操作,而不用担心在其他代码段的干扰和改动带来的副作用。

2、降低耦合度迭代器模式可以将集合类和遍历逻辑分离,从而降低了它们之间的耦合度。

集合类只需要提供一个迭代器接口,遍历逻辑则由迭代器实现。

这样集合类和迭代器可以独立演化,相互之间不会影响到对方的代码实现。

3、提高代码复用性迭代器模式可以将集合类和遍历逻辑进行解耦,从而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

不同类型的集合类都可以通过实现同样的迭代器接口,来实现遍历元素的功能。

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减少了代码量,也方便了代码维护。

4、支持多种遍历方式不同类型的集合类可能需要支持不同的遍历方式,如前序遍历、后序遍历、层次遍历等。

迭代器模式可以通过不同的迭代器来实现多种遍历方式,从而提高了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二、缺点分析1、增加代码量由于迭代器模式要求我们实现迭代器接口,并在集合类中提供一个方法用于获取迭代器,这可能会增加一些额外的代码量。

虽然这些代码是必要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代码的复杂度。

2、可能引发线程安全问题如果在多线程环境中应用迭代器模式,需要我们尤为关注线程安全的问题。

如果对集合类的遍历操作没有做好线程同步处理,就可能引发线程安全问题,导致程序崩溃或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三、实现原理1、抽象迭代器接口我们首先定义一个迭代器的抽象接口,来规范不同类型的迭代器的行为。

这个接口中应该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法:next()、hasNext()、remov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Java源码分析:深入探讨Iterator模式 java.util包中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集合类。本文将从分析源码入手,深入研究一个集合类的内部结构,以及遍历集合的迭代模式的源码实现内幕。

正文

java.util包中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集合类。本文将从分析源码入手,深入研究一个集合类的内部结构,以及遍历集合的迭代模式的源码实现内幕。

下面我们先简单讨论一个根接口Collection,然后分析一个抽象类AbstractList和它的对应Iterator接口,并仔细研究迭代子模式的实现原理。

本文讨论的源代码版本是JDK 1.4.2,因为JDK 1.5在java.util中使用了很多泛型代码,为了简化问题,所以我们还是讨论1.4版本的代码。

集合类的根接口Collection

Collection接口是所有集合类的根类型。它的一个主要的接口方法是: boolean add(Object c)

add()方法将添加一个新元素。注意这个方法会返回一个 boolean,但是返回值不是表示添加成功与否。仔细阅读doc可以看到,Collection规定:如果一个集合拒绝添加这个元素,无论任何原因,都 必须抛出异常。这个返回值表示的意义是add()方法执行后,集合的内容是否改变了(就是元素有无数量,位置等变化),这是由具体类实现的。即:如果方法 出错,总会抛出异常;返回值仅仅表示该方法执行后这个Collection的内容有无变化。

类似的还有:

boolean addAll(Collection 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boolean removeAll(Collection c); boolean remainAll(Collection c); 6 Object[] toArray()方法很简单,把集合转换成数组返回。Object[] toArray(Object[] a)方法就有点复杂了,首先,返回的Object[]仍然是把集合的所有元素变成的数组,但是类型和参数a的类型是相同的,比如执行:

String[] o = (String[])c.toArray(new String[0]);

得到的o实际类型是String[]。 其次,如果参数a的大小装不下集合的所有元素,返回的将是一个新的数组。如果参数a的大小能装下集合的所有元素,则返回的还是a,但a的内容用集合的元素来填充。尤其要注意的是,如果a的大小比集合元素的个数还多,a后面的部分全部被置为null。

最后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iterator(),返回一个Iterator(迭代子),用于遍历集合的所有元素。

用Iterator模式实现遍历集合

Iterator模式是用于遍历集合类的标准访问方法。它可以把访问逻辑从不同类型的集合类中抽象出来,从而避免向客户端暴露集合的内部结构。

例如,如果没有使用Iterator,遍历一个数组的方法是使用索引:

for(int i=0; i

而访问一个链表(LinkedList)又必须使用while循环: while((e=e.next())!=null) { ... e.data() ... }

以上两种方法客户端都必须事先知道集合的内部结构,访问代码和集合本身是紧耦合,无法将访问逻辑从集合类和客户端代码中分离出来,每一种集合对应一种遍历方法,客户端代码无法复用。

更恐怖的是,如果以后需要把ArrayList更换为LinkedList,则原来的客户端代码必须全部重写。

为解决以上问题,Iterator模式总是用同一种逻辑来遍历集合: 6 for(Iterator it = c.iterater(); it.hasNext(); ) { ... }

奥秘在于客户端自身不维护遍历集合的"指针",所有的内部状态(如当前元素位置,是否有下一个元素)都由Iterator来维护,而这个Iterator由集合类通过工厂方法生成,因此,它知道如何遍历整个集合。

客户端从不直接和集合类打交道,它总是控制Iterator,向它发送"向前","向后","取当前元素"的命令,就可以间接遍历整个集合。

首先看看java.util.Iterator接口的定义:

public interface Iterator { boolean hasNext(); Object next(); void remove(); }

依赖前两个方法就能完成遍历,典型的代码如下: for(Iterator it = c.iterator(); it.hasNext(); ) { Object o = it.next(); // 对o的操作... }

在JDK1.5中,还对上面的代码在语法上作了简化: // Type是具体的类型,如String。 for(Type t : c) { // 对t的操作... }

每一种集合类返回的Iterator具体类型可能不同,Array可能 返回ArrayIterator,Set可能返回SetIterator,Tree可能返回TreeIterator,但是它们都实现了Iterator 接口,因此,客户端不关心到底是哪种Iterator,它只需要获得这个Iterator接口即可,这就是面向对象的威力。

Iterator源码剖析 6 让我们来看看AbstracyList如何创建Iterator。首先AbstractList定义了一个内部类(inner class):

private class Itr implements Iterator { ... }

而iterator()方法的定义是: public Iterator iterator() { return new Itr(); }

因此客户端不知道它通过Iterator it = a.iterator();所获得的Iterator的真正类型。 现在我们关心的是这个申明为private的Itr类是如何实现遍历AbstractList的:

private class Itr implements Iterator { int cursor = 0; int lastRet = -1; int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

Itr类依靠3个int变量(还有一个隐含的AbstractList的引用)来实现遍历,cursor是下一次next()调用时元素的位置,第一次调用next()将返回索引为0的元素。lastRet记录上一次游标所在位置,因此它总是比cursor少1。

变量cursor和集合的元素个数决定hasNext():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cursor != size(); }

方法next()返回的是索引为cursor的元素,然后修改cursor和lastRet的值: 6 public Object next() { checkForComodification(); try { Object next = get(cursor); lastRet = cursor++; return next; } catch(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e) { checkForComodification();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 }

expectedModCount表示期待的modCount值,用来 判断在遍历过程中集合是否被修改过。AbstractList包含一个modCount变量,它的初始值是0,当集合每被修改一次时(调用add, remove等方法),modCount加1。因此,modCount如果不变,表示集合内容未被修改。

Itr初始化时用expectedModCount记录集合的modCount变量,此后在必要的地方它会检测modCount的值:

final void checkForComodification() {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

如果modCount与一开始记录在expectedModeCount中的值不等,说明集合内容被修改过,此时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这个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是RuntimeException,不要在客户端捕获它。如果发生此异常,说明程序代码的编写有问题,应该仔细检查代码而不是在catch中忽略它。

但是调用Iterator自身的remove()方法删除当前元素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在这个方法中会自动同步expectedModCount和modCount的值:

public void remove() { ... AbstractList.this.remove(lastRet); ... // 在调用了集合的remove()方法之后重新设置了expectedModCount: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