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作者高晓声[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现代文学作品选课件

寻梦
住招待所 买帽子
回家
圆梦
巧妙的情节
“漏斗户”主上 住进高级房间 巧遇书记 城 奇遇的两个关键因素(“两奇”)
感冒
讨论:还有其他巧妙的情节吗?
四次伏笔、照应(“四巧”)
①卖油绳: (喜悦)粮油有余 卖油绳 五元房租(心疼)
②买帽子: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生活稍有改善, 由此透露“今年好象变娇了”,正透露今夜要得感冒了。 ③车站的地点: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 又可与赶火车的吴书记巧遇;巧遇既反映了干群的亲 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④感冒: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的 回忆巧妙地补叙夜间所发生的事。
精 神 生 活
物 质 生 活
五 有
表面庄严体面, 事实并非如此。 也就是说表里不 一
不 满 足
冠
冕
堂
皇
满 足
我们看看他在途中有着怎样的表现?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 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 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 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 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 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 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 光。
款款:缓慢的样子。
上城的整个流程
• 上城前的状况
• 上城中的状态 • 上城后的经历 • 回家历程与结果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三部分) (第三部分)
(上城前)
他有什么?
五有
(有空闲,身上有肉,脸上有笑 ,囤里有米,橱里有衣 )
陈奂生

•启示
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 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平,精神境界,同 样需要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 发展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出不懈的努 力。我们已经初步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 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高晓声谈陈奂生:
“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 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 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 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 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陈奂生 或是我们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 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整体感知
巧妙的情节安排,出色的心理描写
本文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 (1)漏斗户主竟住进县招待所:(因为偶染风寒,又巧遇吴 书记。) (2)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得钱并不多,钱赚得也不 容易)(让奂生能付房租又心痛不已) (3)渴求精神生活:(很想听、看、说) (4)选择车站这一地点:(油绳好卖,有茶水喝,有长椅睡, 因病没来得及回家,因而与吴书记相遇。) (5)感冒:(神志不清,住进高级房间,从而得以插叙夜间 的经历,自然地表现了陈奂生特有的心理、思想。) (6)买帽子: (今年好象变娇了)(生活条件好了) 出色的心理描写(土洋结合) 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 。 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 。
日前,悬了两年多的重庆綦江彩虹 桥跨塌死难者的赔偿有了下文,当地政 府规定:除每位死难者家属获得相同的 二万二千元精神慰藉费外,有城镇户口 的死难者,每人发给死亡补偿费四万八 千元,而农村户口者,只发给二万二千 元。
我上高中的第一天,全校召开师生 大会,校长说:“如果你们这三年不认 真学习,那么,三年以后,考不上大学 ,你们就回家当一辈子农民。”
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相关推荐陈奂生上城教案9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陈奂生上城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陈奂生上城教案1教学目标:1.把握复杂的人物形象2.比较人物心理与<项链>的区别3、巧妙的情节构思教学重难点:人物形象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
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
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二.作者介绍高晓声是当代蓍名作家,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
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
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三、梳理情节。
三部分分别概括内容。
第一节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以及他的精神追求。
第二节陈奂生车站卖油绳感冒。
第三节陈奂生住高级招待所前后的行为和心理。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背景,以及陈奂生的精神追求。
1、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浏览第一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点拨:看。
写作(发表)时间(1980)。
再如第三段,第五段,第六段,等,比较集中。
问:这之前在农村有有什么重大事件?从这些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点拨: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现代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手法。
2、通过分析小说对陈奂生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3、通过对小说人物的鉴赏,领悟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品读一二节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领悟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的现代作家,他们又是怎样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呢?二、作者与背景介绍:高晓声(1928~),江苏省武进县人。
195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收田财》。
1957年,高晓声因和江苏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预生活,探求人生”的口号,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
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学队伍。
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
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得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
三、提取这篇小说中的成语或短语,体会其运用的巧妙之处。
(只举两三例即可,也可放在课中、课后去品味)也许力气大,也许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
(写出了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民们随着生活的改善,精神上获得的一种难得的轻松悠闲劲儿;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容易满足的共性。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上城》...韩玉银教学目标:1.把握复杂的人物形象2.比较人物心理与<项链>的区别3、巧妙的情节构思教学重难点:人物形象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
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
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二.作者介绍高晓声是当代蓍名作家,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
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
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三、梳理情节。
三部分分别概括内容。
第一节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以及他的精神追求。
第二节陈奂生车站卖油绳感冒。
第三节陈奂生住高级招待所前后的行为和心理。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背景,以及陈奂生的精神追求。
1、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浏览第一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点拨:看.写作(发表)时间(1980)。
再如第三段,第五段,第六段,等,比较集中。
问:这之前在农村有有什么重大事件?从这些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点拨: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人称漏斗户主,我们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材料:《漏斗户主》的片段)2.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
高晓声简介_高晓声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高晓声高晓声姓名:高晓声性别:男出生年月:1928—1999年出生地:江苏武进高晓声(1928—1999)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农民家庭。
从小酷爱文学,受古典名著熏陶。
中学时代因经济原因曾三次中断学业。
1947年高中毕业,1948年考入上海法学院经济系。
1949年入苏南新闻专校,次年毕业。
先后在苏南文联、江苏省文化局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在《新华日报》文艺副刊任编辑。
1951年发表小说《收田财》,接受文学家直接指导的创作训练。
1953年参加农村化运动,撰写锡剧剧本《走上新路》(与叶至诚合作)并获奖。
1954年,以新的婚姻法为背景的小说《解约》(《文艺月报》1954年2期)引起文坛注意。
1957年与方之、陆文夫、叶至诚等江苏青年文艺工作者发起“探索者”文学社团,起草《“探索者”文学月刊启事》。
同年6月发表了把宣言具体化的探索小说《不幸》,受到批判,被划成右派,遣送武进农村“改造”。
1962年又重新创作,“文革”期间在农村劳动。
1979年平反,重归文坛。
任中国作协理事、江苏作协分会副主席。
1980年发表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因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继阿q之后的典型农民形象而获得高度评价。
他的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小说集《79小说集》、《高晓声1980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1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2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3年小说集》、《高晓声1984年小说集》等,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等,集《生活的交流》等,文艺论集《创作谈》、《生活、思考、创作》等。
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获1979、1980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多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语。
其创作多取材于苏南农村生活,“陈奂生系列”小说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笔触,揭示风云变幻的政治、经济变革对普通农民命运的深刻影响,剖析了农民身上的劣根性,但仍有政策主导情节的倾向。
另一类小说《鱼钓》、《钱包》等则以讽喻、象征的手法体味深刻的。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韩玉银教学目标:1.把握复杂的人物形象2.比较人物心理与<项链>的区别3、巧妙的情节构思教学重难点:人物形象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
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
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二.作者介绍高晓声是当代蓍名作家,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
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
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三、梳理情节。
三部分分别概括内容。
第一节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以及他的精神追求。
第二节陈奂生车站卖油绳感冒。
第三节陈奂生住高级招待所前后的行为和心理。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背景,以及陈奂生的精神追求。
1、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浏览第一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点拨:看写作(发表)时间(1980)。
再如第三段,第五段,第六段,等,比较集中。
问:这之前在农村有有什么重大事件?从这些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点拨: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人称漏斗户主,我们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材料:《漏斗户主》的片段)2. 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
陈奂生上城3-

准确把握人物
体会小说主题
• 1、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 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 2、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 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 3、讨论并理解小说的主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
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狭隘,患得患失Leabharlann 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际。
• 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 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平,精神境界, 同样需要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的同步发展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 出不懈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迈出了 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 路还很长很长。
•启示
迁移训练
有一篇评论《陈奂生上城》的文章说:"面 对生活,我们也时常碰到陈奂生式的尴尬,也 时常作出陈奂生式的对策,去应付各种新的问 题和新的处境,这些问题更多的时候不只是出 在吃穿方面,而是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层 次上的。所以我们忘不了他,他是我们这是我 们这个新旧转型时期的一个烙印,同时还是一 个难以言清、难以消除的隐痛。”请你从生活 的实际出发,联系这段评论,写出你的感想, 二百字左右。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导语及背景介绍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 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这一 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 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 的反响,出现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高晓 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 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 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 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 – 那么,在新时期的初期,我国的农民的物质和精 神上的追求又是怎样的呢?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奂生上城]作者:高晓声[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陈奂生上城》再解读作者:张琼(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写于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小说,其主人翁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仍让人觉得有不少可回味之处。
究其原因,就在于陈奂生其人的命运反映了特定时代里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其人的性格毫无造作,朴素而又真实可信。
陈奂生形象的塑造,无疑是作家高晓声创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农民群像塑造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自小说发表后近30年来对陈奂生形象的研究不难发现,研究者们多从其身上的奴性因素、与“阿Q”形象之对比以及探究作品的主题意蕴等角度人手。
已发表的有代表性研究成果的如赵小明的《论阿Q与陈奂生》(《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杨建祥的《与(陈奂生上城>——浅谈鲁迅和高晓声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科技信息》 2019年第9期),张继涛的《浅谈陈奂生形象的奴性因素》(《科教文汇》 2019年第6期),张丽军的《农民陈奂生的精神溯源与当代启示》(《语文教育》 2019年第7期),石立干的《旨在塑造更美丽的灵魂——主题新探》(《名作欣赏》 2019年第l2期)等。
本文试图将陈奂生形象还原至20多年前的典型环境中去,期待在典型环境的观照下,能更加清晰地看到陈奂生这个被研究者认为背负了国民性思想包袱的中国农民典型给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增添了怎样新的意义。
文学形象(包括人物、场景、氛围)的典型性的高低,历来是衡量作品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一条重要标准。
别林斯基说:“典型是创作的基本法则之一。
没有典型性,就没有创作。
艺术性在于反映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任何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
”(《别林斯基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二卷第26页)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所谓“典型环境”,对于典型人物来说,是指“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环境是人们的现实生活一切外在条件的总和。
典型环境是指作品中人物所生活,所活动的那个具体环境,同时也指支配人物行动和形成人物性格的时代的、社会的总的发展趋势,它是具体的有特色的。
中国古代文论家对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相依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此子宜置丘壑中”(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的观点,它揭示了典型人物的塑造不能脱离典型环境,人物和环境必须相互渗透、和谐统一。
这也是艺术典型论的基本内核之一,特别值得重视。
“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学艺术的基本要求,同时,还是19世纪以来基本左右中国政治高层和大众共同审美习惯的现实主义传统,它历史悠久、阵容庞大,因而一度曾是我国大多数作家进行创作的行动准则。
描写农村生活刻画农民形象是高晓声文学创作的全部内容和主题,也是他文学生命的唯一重要的展现方式。
农村有如一眼老井、一片厚土,它积淀了由古而今历史长河里丰富的文化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了解了中国农村和农民,就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
高晓声笔下以陈奂生为代表的农民形象,之所以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活灵活现,就是因为作家能够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进行建构。
作者通过塑造这些文学形象,以史家的姿态,以写实的笔法,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画面,从反映农村生活的变化,揭示出农村政策的改变带来农民命运的变化。
作者从农民最基本的衣、食、住等问题展开情节,展示了农民多年来坎坷、复杂的命运史,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一代农民的奋斗和痛苦、希望和失望。
农民的生活是复杂的,决定了农民的性格也是复杂的,如何去表现好这些农民复杂的个性及典型性,则是高晓声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文学是人学,又不仅仅是人学,而应该把握人的生活和灵魂的一种历史审美学。
”(杨义《文化冲突与审美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6页) 对人的描写、人性的挖掘、灵魂的剖析,就成为艺术表现的聚焦。
作者以农民生活的典型社会环境作为切入点,既描写了农民具有的智慧性和创造性的正面,也不放过他们具有的奴性和惰性的负面。
要了解当代中国农民命运的变迁以及在这种变迁中所呈现出来的性格心理,一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便是把他们放置到当代农村急剧变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去加以考察,高晓声描写农民的小说正是发挥了“系列小说”这一“纵深”优势,把陈奂生放置到这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去,让其命运的不同遭遇和性格的多重侧面在变动中得以充分地展示。
在小说《陈奂生上城》里,作家把陈奂生调动起来,让他离开他所熟悉的农村环境,来到他所不太熟悉的城市,“悠”出了一段奇遇,演出了一场活剧。
让我们重新回到小说文本的解读上去。
高晓声在小说中给我们建构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典型环境,即改革的启幕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民普遍还没有来得及在社会转型中完成漂亮的转身,陈奂生们茫然、尴尬、坚定、期待的表情被作家精准地记录了下来。
陈奂生普通平凡、勤俭朴实、吃苦耐劳,具有中国农民传统的优秀品格。
然而,陈奂生又处在文革刚刚结束,新时代新生活刚刚开始的转折时间段,他是一个时代的农民,在他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新的生活带给他幸福,带给他生活上的丰裕,因而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这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民在此时的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
可他的身上同时也带有着一些历史原因造成的滑稽可笑的缺点,这些缺点同样也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
小说写陈奂生在解除了口粮之忧后,开始萌动了精神上的追求,渴望改变自己过去因贫穷和口讷而落于自卑的精神状况。
高晓声在小说中利用农村寻常的“黄昏空闲时,人们聚拢来聊天”的典型场景,给我们生动地刻画出陈奂生“只听不说”的自卑形象。
陈奂生“对着别人,往往默默无言。
他并非不想说,实在是无话可说。
”可以看出,在农村茶余饭后人人争相展现个人见识的时刻,陈奂生是极其没有底气的,这与他之前头上所戴的“漏斗户”的帽子有很大关系。
文化大革命以来,陈奂生“肚子吃不饱,顾不上穿戴”,在物质生活极端贫瘠的生活状态下,他不可能去关注所谓“精神生活”层面的追求。
上城之前语言的局限使得他在村中的无数次话语权分配中一直落败,以至于“就像没有他这个人”。
陈奂生无疑是笨口拙舌的,在他的语言世界和心阈视界中,只有些别人都知道甚至先于他经历过的事情,所以当专家提问“在本大队你最佩服哪一个?”时,他表现出对一个说书人的佩服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晓声在小说中有意识地安排陈奂生由上城前的“想说无可说”,到上城后“身份显著提高了”“从此一直很神气”的关于“说话”的首尾照应,极好地凸显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民在全新生活环境的改变下苍白的精神底色。
这里,陈奂生的精神提升,并不是借助切实的努力,真实地改善了自己的精神面貌;相反,也和阿Q一样都带有虚妄的成分,只是通过一种偶然的生活巧遇,来牵强附会地借机夸耀,其“自欺欺人”之处显而易见!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一种合理的“善”的欲求,往往会因为追求主体素质的局限,在实现过程中逸出正常的轨道。
这种寻常百姓的交际现实,陈奂生们对于自我尊严的找寻,正是作家在典型环境中塑造起来的典型人物形象,陈奂生在上城“悠”了一圈后,又回到了从未离开过的生活原点的现实。
高晓声在小说中着笔较多的另一处是放在了陈奂生对于数字的敏感上。
小说中多次写了陈奂生的算账。
如陈奂生在招待所醒来后,明白了是县委书记吴楚把自己送进招待所,便感激万分,回想和吴书记的交情,“平生只有一次”,吴书记在大队蹲点,去他家体验“漏斗户主”生活改善的程度,“还带来了一斤块块糖”“细算起来,等于两顿半饭钱”。
再如小说中写到陈奂生付了五元住宿费后回到房间“又肉痛起来”,五元钱之所以能让陈奂生捶胸顿足,是因为困了七八个钟头却顶他“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还够买两顶帽子。
“现在别的便宜拾不着,大姑娘说可以住到十二点,那就再困吧,困到足十二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
”这样一种算账法,这样一种换算方式,对于揭示陈奂生的性格特征,对于刻画陈奂生的形象,有着显著的功效。
货币对于陈奂生们来说,已由改革开放前符号化的表象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个人利益,但其对农民的长期打压已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形成了一道暗影,在陈奂生们看来,经济损失是自己遭受的最大损失。
他可以忍受大姑娘在洞察他不是什么大人物之后对他的怠慢和瞧不起,但却久久不能对自己如此不划算的经济损失释怀。
高晓声在这里给我们刻画出来的斤斤计较,不是为了凸显陈奂生们狭隘的小农意识,而是为了加深陈奂生的辛酸履历及其苦海人生的深度背景,也证明在社会变革初期农民真正的富裕还并未来到。
那种“囤里有米,橱里有衣” “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并不就是真正的富裕。
高晓声将陈奂生放在城市中、招待所里、商场里并不是为了出他的洋相,让他把自己的局促和露怯晾晒在世人的面前,而是希望人们能够关注到农民的心灵深处,关注在城市作为陌生地的强势文化威压下的农民怎样才能摆脱精神苍白,摆脱与社会的“格格不入”。
马克思曾经说过:“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范围内,它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
不言而喻,我们这里指的是实在的、实际的解放”。
细细品味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的意义,我们尤其能体会出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高晓声在改革初期这个典型环境观照下塑造出来的陈奂生形象,让我们更关注人的本体地位的回归。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陈奂生和他的弟兄们已逐步摆脱贫困,生存权已得到了保障。
但是仅仅从经济上让他们得到解放是不够的,像马克思所说的“政治”上的“实在的、实际的解放”,应该包括唤醒他们的人权意识。
精神和思想的贫困是比经济上的贫困更为可怕的事情。
要真正让富裕起来的陈奂生们真正解脱精神和思想的贫困,在我们眼下,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事。
高晓声是一位目光敏锐的作家,他及时地通过小说形式表现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反映出了新时代给人的新生活。
同时,高晓声又是一位有着社会责任心的作家,他塑造了一个有着许多优点而又有着十分显著缺点的历史转折初期的陈奂生形象,让读者让社会更多地思考反省,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这篇小说,解剖了陈奂生也解剖了我自己(确确实实有我的影子,不少人已经知道这一点),希望借此来提高陈奂生和我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求得长进。
”(高晓声《且说陈奂声》,《人民文学》198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