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时明辉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时明辉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时明辉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

时明辉(薛敏)

10级生科3班

学号:201000220069

时间:2012/9/15

摘要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比较好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实验中取蝗虫精巢小管头部制作了精子发生减数分裂的标本,观察到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偶线期、粗线期等五个时期以及后期I和末期II的染色体形状。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且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1.引言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实验材料

2.1试验材料

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盖玻片,载玻片。

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

3实验材料:雄蝗虫的精巢。

2.2实验过程

2.2.1取材

在九月底十月初采集雄蝗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精巢。精巢有许多排列在一起的精巢小管组成。

2.2.2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大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的状态。将生活细胞固定后,将有利于后续的解离和染色。

固定液比较常用有效的是Carnoy固定液,Carnoy I:冰醋酸:乙醇=1:3。

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然后将固定的材料转入乙醇中保存,长期保存放4℃的冰箱中,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2.2.3制片及压片

用取2-3条精巢小管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将其撕破或者用刀片在其中部横切两三刀,轻轻挤出内部细胞,滴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10至15min。将染色后的材料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盖上两层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干。用左手的食指压紧,防止盖片滑动。然后用大拇指压盖玻片,再用解剖针轻敲盖玻片,使材料均匀分散开。

2.2.4镜检

注意将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分辨清楚,特别是对前期I的各个时期能够独立辨认。减数第一次分裂分为:前期I、中期I、后期I、末期I。前期I:时间特别长,经此期染色体逐步折叠、浓缩。同时出现非姐妹染色体间的交换现象。根据细胞核及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将前期I 分为五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分为前期II、中期II、后期II、末期II。由于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因而染色体数目减半。从形态上看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染色体只有n。

精子的形成过程(变态):精细胞枣核状柳叶状精子

3.实验结果

3.1结果观察

图一、细线期图二、偶线期

图三、粗线期图四、双线期(左下)终变期(右上)

图五、双线期图六、中期一

图七、后期一图八、中期二

图九、后期二图十、精子

3.2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从观察的结果来看,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内的不同阶段基本都能找到,同时还能看到后期I和末期II的精细胞。其他时期的大部分未能在视野中找到,一小部分未能分辨清楚,同时也难以影响记录。以下是对图片的分析:

(1)细线期——图一:染色体呈很细的染色线,螺旋卷曲分散在细胞核内,沿着整条染色线分布着许多染色粒,形似念珠,染色粒排列比较紧密,使得视野中呈现出颜色较深的一片。在细胞核内,核仁清晰可见。

(2)偶线期——图二:同源染色体彼此靠近,发生联会。在细线期末,偶线期初,染色体或染色丝在细胞中的部位发生变化。染色丝的一端聚集到核的一侧,而另一端呈放射状扩散,呈花束状,特称花束期。凝线期或花束期一直延续到偶线期结束粗线期开始为止。

(3)粗线期——图三:同源染色体完成配对,形成二价染色体,染色体由于超螺旋而缩得很短,每一粗线期的染色体具有两条并列的染色单体,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核仁附着于特定的染色体上,在视野中可以看到染色体上有一个颜色较深的小点。此时的染色体彼此分离相对前面的两个时期要远一点。

(4)双线期——图四:理论上,同源染色体之间彼此开始分离,但是在一个或多个点上互相交叉而又保持在一起,形似麻花。在该期,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但是实际上很难看清,此时的染色体彼此靠的很近,只能看到很个别的染色体有相互交叉。(5)终变期——图五:染色体缩得更粗更短,是统计染色体的最好时期。该期结束时,伴随着核膜的破裂和核仁的消失。这一时期的染色体“开口”达到最大,有时候两条染色体呈现出一个圆圈。

(7)中期I——图六:各二价体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纺锤丝微管与二价体着丝粒相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朝向两极,此期二价体仍可见交叉联系。

(6)后期I——图七:纺锤丝附着在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上,被牵引着向两极移动。

(8)中期II——图八:各二分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纺锤丝微管与着丝粒相连。

(9)后期II——图九:各二分体的着丝粒分裂,每条二分体形成两条单分体即两条染色体,随纺缍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10)精子:图十。

4、讨论

4.1注意事项

(1):取材时,曲细精管的量不宜太多,应选取较粗,分裂旺盛的。

(2):敲片时注意掌握力度,力度太大会导致盖玻片破碎,不仅要使细胞相互分散开,还要

防止细胞破裂。

(3):在实验过程中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期蝗虫细胞时,会发现处于分裂前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4):前期的细线期、偶线期并不十分明显。而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每个时期有各自独

特的特征,粗线期的染色体粗且短,染色体基本都能数清。配对的染色体实为两个二分体紧

靠在一起,结果为一个四分体。双线期进一步缩短,同源染色体开始排斥,相互分离,分离时可能有一两点扭在一起。终变期同源染色体进一步浓缩变短,各种二价体形状更加明显。(5):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要明显少于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且不易

观察。由于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因而染色体数目减半。从形态上看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染色体只有n。

4.2扩展讨论

4.2.1如果采用冰冻揭片效果会更好,即在染色前先压片置液氮罐内快速冰冻后,用刀片揭

去盖玻片,然后,置载玻片于室温下,无尘处自然干燥,再用吉姆萨(Ciemsa)染液染色。干燥后以中性树胶封片,制成永久玻片标本,以供后续观察。

4.2.2精巢样本可以再乙醇中存放较长时间,染液要提前配制,可以长期保存,待到使用前再稀释。染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玻片标本的好坏。要特别注意不能让玻片上的材料干掉。4.2.3 观察时应注意,蝗虫染色体多为端部或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为XO型。有时候会看到一个单独的染色体就是X染色体。

5.参考文献

1.东亚飞蝗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观察《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ISTIC-2010年2

期陶红梅蔡志华何正波曹锴吴学芳TAO Hong-meiCAIZhi-huaHEZheng-boCAOKaiWUXue-fang A+

蝗虫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

实验四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减数分裂过程并熟悉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及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的变化,为研究遗传基本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 2、学习并进一步掌握动、植物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3、了解动、植物的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仅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这一过程的特点是: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四个核,每个核只含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称作减数分裂。另外一个特点是前期特别长,而且变化复杂,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等。 在高等生物里雌雄性细胞形成的过程中,都是先由有性组织(如花药和胚珠、精巢和卵巢)中的某些细胞分化为孢母细胞(2n),以及精母与卵母细胞(n)。进一步由这些细胞进行一种连续二次的减数分裂,即减数第一分裂和减数第二分裂,最终各自产生4个小孢子(n)或精细胞(n),或是分别产生一个大孢子或卵细胞(n)与三个退化的极体(n)。再经受精作用,雌、雄配子融合为合子,染色体数目恢复为2n。这样,在物种延续的过程中,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分裂过程中,可以详细地到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组成和染色体的鉴定和分析等,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了直接与间接的依据和细胞学基础。并可导致了各种遗传重组的发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实验材料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幼穗,短角斑腿蝗(Catantopsbrachycerus)精巢。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试剂 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小广口瓶等;卡诺氏固定液(Carnoy's Fluid)、45%醋酸和改良苯酚品红等。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小麦花药压片标本的制作与观察 1、取材 当大田中的小麦处于孕穗早期时,选取旗叶叶耳与其下面一叶叶耳之间相距1~2cm的主穗,剥去外部叶鞘,剪下幼穗,投入Carnoy固定液中,固定4~24h后用70%酒精换冼两次,保存在70%酒精中。 2、压片 从70%酒精中取出一段幼穗,剥下一朵颖花,置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剥开内外颖,将花药剔出(花药长度以1~2mm为宜),在花药上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3~5min,然后持解剖针横切花药成2—4段,再用针头轻压,使花粉母细胞从花粉囊中挤出,尽量挤净,弃去药壁碎片,盖上盖玻片即可在显微境下观察。盖上玻片时,不必施加压力,有多余的染液时,可用吸水纸吸去,但加上玻片后,不能来回移动。若染色太淡,可在盖玻片边缘加一滴染液,让它渗进去继续染色并进行烤片,静置1~2分钟再压片,即可获得较清楚的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教案【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二、方法步骤 1. 调好显微镜,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好。 2.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用低倍镜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 的。 4.根据观察结果,尝试绘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简图。 绘图: 三、实验结论 根据观察结果,描述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总结归纳】★★★ 1. 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注意事项。 实验成功的关键:掌握显微镜下区分减数第一次及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细胞的方法; 注意事项:观察时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的顺序,使用高倍镜时候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2. 当用低倍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或看不清染色体,试简述其原因。 主要原因有:没有调焦距;物象没有移向视野的中央;装片放反;高倍镜头损坏等。 3.减数分裂各个细胞时期的特点: 间期:看不到染色体; 减Ⅰ前期:出现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 减Ⅰ中期: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 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赤道板位置; 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 减Ⅱ末期:染色体逐渐消失。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当你的目光聚焦在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时,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还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 二、探究创新 1.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应该选择植物哪个部位细胞? 2.你是通过比较同一时刻同一种生物不同细胞的染色体特点,来推测一个精母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的。这一做法能够成立的逻辑前提是什么? 【典例解析】 例1:蝗虫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用该蝗虫的精巢做成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为 ( ) ①1N ②2N ③3N ④4N A、② B、①② C、①② ④ D、②③④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时明辉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 时明辉(薛敏) 10级生科3班 学号:201000220069 时间:2012/9/15 摘要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比较好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实验中取蝗虫精巢小管头部制作了精子发生减数分裂的标本,观察到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偶线期、粗线期等五个时期以及后期I和末期II的染色体形状。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且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1.引言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实验材料 2.1试验材料 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盖玻片,载玻片。 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 3实验材料:雄蝗虫的精巢。 2.2实验过程 2.2.1取材 在九月底十月初采集雄蝗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精巢。精巢有许多排列在一起的精巢小管组成。 2.2.2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大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的状态。将生活细胞固定后,将有利于后续的解离和染色。 固定液比较常用有效的是Carnoy固定液,Carnoy I:冰醋酸:乙醇=1:3。 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然后将固定的材料转入乙醇中保存,长期保存放4℃的冰箱中,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2.2.3制片及压片 用取2-3条精巢小管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将其撕破或者用刀片在其中部横切两三刀,轻轻挤出内部细胞,滴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10至15min。将染色后的材料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盖上两层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干。用左手的食指压紧,防止盖片滑动。然后用大拇指压盖玻片,再用解剖针轻敲盖玻片,使材料均匀分散开。 2.2.4镜检 注意将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分辨清楚,特别是对前期I的各个时期能够独立辨认。减数第一次分裂分为:前期I、中期I、后期I、末期I。前期I:时间特别长,经此期染色体逐步折叠、浓缩。同时出现非姐妹染色体间的交换现象。根据细胞核及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将前期I 分为五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分为前期II、中期II、后期II、末期II。由于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因而染色体数目减半。从形态上看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染色体只有n。 精子的形成过程(变态):精细胞枣核状柳叶状精子 3.实验结果 3.1结果观察 图一、细线期图二、偶线期

蝗虫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实验八蝗虫的外形和内部解剖(节肢动物门)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蝗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掌握昆虫纲的一般特征。 二.实验用具与药品 解剖镜、蜡盘、镊子、剪刀、大头针、解剖针。 三.实验材料 蝗虫浸制标本。 四.操作与观察 (一)外部形态观察:取1头放于蜡盘中。身体分头、胸、腹3部分,体表有几丁质外骨骼。 1.头部: (1)复眼:1对,由许多小眼组成。 (2)单眼:3个,位于两复眼之间,倒三角形排列。 (3)触角:1对,丝状,由若干节组成。 (4)口器:咀嚼式。仔细识别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下颚须、下唇须。

2.胸部:分前、中、后胸三节。 (1)前胸:有1对前足,背板发达,马鞍型。 (2)中胸:着生1对中足, 1对前翅。 (3)后胸:着生1对后足,1对后翅。 每只足由6部分组成: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爪)。3.腹部:11节,1-8节的背板两侧各有1气门。第1对气门后有1对听器。 雌性:腹末腹面不上跷;雄性:腹末腹面上跷。 (二)内部解剖和观察:用剪刀先剪去翅和附肢,再沿体侧的气门上方,由后端向前剪至头部,另一侧也同样剪开,然后用镊子将背部的外骨骼由前向后端揭开(保持背面的完整性)。 (三)用大头针将两侧体壁固定于蜡盘中,加水淹没虫体,观察内部构造。 1.呼吸系统:剪取一段气管,置于低倍镜下,可见气管内壁有几丁质螺旋状细环。 2.消化系统:分前、中、后肠三部分。 (1)前肠:口腔、咽、食道、嗉囊、前胃。 (2)中肠:又称胃。在胃与前胃交界处有6条指状突起的胃盲囊。 (3)后肠:回肠(胃后一端较粗的肠管)、结肠(较细)、直肠(结肠后一端粗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观察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观察 姓名 摘要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由此形成染色体数为单倍体的配子。蝗虫精巢是比较理想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具有易采集、操作简单的优点。实验中选取蝗虫精巢小管,通过压片法,制作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玻片标本。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形态特征。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同时我们掌握了制片和染色技术。 1.引言 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则连续分裂两次,在两次分裂中分别将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由此形成染色体数为单倍体的配子。雌、雄配子的结合可在后代细胞中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亲代与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以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是生物体性状变异的重要来源。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异常则可能导致遗传畸变。蝗虫在生活中常见,容易采集,而且取蝗虫精巢操作简单。蝗虫的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处于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此次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来加深对减数分裂的认识。同时,我们还要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盖玻片,载玻片 (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 (3)材料:雄蝗虫的精巢 2.2实验过程 2.2.1取材 夏末秋初在野外田间捕捉的雄性蝗虫,,浸入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取出蝗虫,剪去翅膀和后肢,用手术刀沿腹部中线轻轻挑开腹部,取出腹腔中的两个精巢——由许多精小管组成的黄色组织块或将捉到的雄性蝗虫用剪刀剪去头胸部,然后在腹腔两侧各剪一刀,掀开背板,取出消化道背面的两个精巢。 2.2.2固定 取出的精巢立即浸入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24h,用95%、855乙醇各洗2~3次,分离精小管浸入70%乙醇,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使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状态。将生活的细胞固定以后,将有利于后

初中生命科学《观察与解剖蝗虫》教学设计

第4章第2节动物(第9课时)观察与解剖蝗虫 建平中学西校范晓芳 一、设计思路 蝗虫,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关蝗虫的知识学生知道得甚少。从观察能力分析,学生曾经饲养和观察过蜗牛,有些基础;从解剖能力分析,学生缺少实践;还有学生没有接触过浸制标;从实验过程看,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解剖;从学生的情感分析,浸制标本跟活体不一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觉,不敢或不愿触碰它。 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适当降低实验要求,如浸制标本质量不高,内脏高度腐烂情况下,只要学生能看到消化管道,就算实验成功。 全课采取先讲后实验、边讲边实验的教法,可采用图片投影进行外形、内部结构的直观教学,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解剖口器和除去部分外骨骼是实验的难点,可采用自制蝗虫口器模型和蝗虫身体模型,边讲解剖要领、边演示操作技能、边学生动手实践,注意及时心理疏导,表扬胆大心细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以同龄人为学习榜样,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 应性。 2.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基本方法。 3.理解蝗虫对禾本科植物会产生重大危害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解剖蝗虫,进一步认识到观察和解剖是了解动物的手段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克服对浸制蝗虫标本的不良心理,懂得观察、解剖浸制标本也是重要 的科研手段。 2.加深对蝗灾危害性和灭蝗必要性的认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 2.学习解剖蝗虫的方法。 难点: 1.蝗虫口器的拆卸。 2.正确剥离蝗虫的外骨骼。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器材:浸制蝗虫、蜡盘、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大头针、 试剂瓶(盛清水)、培养皿、烧杯。 2.教师准备:除与学生器材一样外,还有:自制纸质蝗虫模型、石膏蝗虫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实验原理】★★★ 处于繁殖期的雄蝗虫,精巢里的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在它的精巢内可以找到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 、、。通过观察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可以了解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二、方法步骤 1. 调好显微镜,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好。 2.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用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 4.根据观察结果,尝试绘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简图。绘图: 三、实验结论根据观察结果,描述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总结归纳】★★★ 1. 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注意事项。实验成功的关键:掌握显微镜下区分减数第一次及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细胞的方法;注意事项:观察时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的顺序,使用高倍镜时候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2. 当用低倍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或看不清染色体,试简述其原因。主要原因有:没有调焦距;物象没有移向视野的中央;装片放反;高倍镜头损坏等。 3.减数分裂各个细胞时期的特点:间期:看不到染色体;减Ⅰ前期:出现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减Ⅰ中期: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赤道板位置;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减Ⅱ末期:染色体逐渐消失。【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当你的目光聚焦在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时,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还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 二、探究创新 1.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应该选择植物哪个部位细胞?

蝗虫精巢观察实验报告

168615140001 高熹2016年9月13日 一、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产生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分裂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了相对稳定性,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蝗虫精子形成中的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其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2.学习并掌握制备蝗虫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及材料 1.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针 2.实验材料: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预先取好的蝗虫精巢 四、实验步骤 1.取2-3个精细小管放于载玻片上; 2.以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20分钟,同时以小镊子轻轻挤压精细小管外壁,以使性母细胞或减数分裂中各时期的细胞流出精细小管管壁,以利于观察; 3.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包三层,后用拇指使劲按压,压片后进行观察,可以见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五、实验结果 1.细线期,染色体呈很细的染色线,螺旋卷曲分散在细胞核内,沿着整条染色线分布着许多染色粒 形似念珠,染色粒排列比较紧密,使得视野中呈现出颜色较深的一片。在细胞核内,核仁清晰可见; 2.偶线期,同源染色体彼此靠近,发生联会。在细线期末偶线期初,染色体或染色丝在细胞中的部位发生变化。染色丝的一端聚集到核的一侧,而另一端呈放射状扩散呈花束状,特称花束期。凝线期或花束期一直延续到偶线期结束粗线期开始为止; 3.粗线期,同源染色体完成配对,形成二价染色体,染色体由于超螺旋而缩得很短,每一粗线期的染色体具有两条并列的染色单体,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核仁附着于特定的染色体上,在视野中可以看到染色体上有一个颜色较深的小点。此时的染色体彼此分离相对前面的两个时期要远一点; 4.双线期,理论上,同源染色体之间彼此开始分离,但是在一个或多个点上互相交叉而又保持在一起形似麻花。在该期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但是实际上很难看清,此时的染色体彼此靠的很近,只能看到很个别的染色体有相互交叉; 5.终变期,染色体缩得更粗更短,是统计染色体的最好时期。该期结束时伴随着核膜的破裂和核仁的消失。这一时期的染色体“开口”达到最大,有时候两条染色体呈现出一个圆圈。 6.后期,纺锤丝附着在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上,被牵引着向两极移动。 六、思考题 1.敲片时注意掌握力度,力度太大会导致盖玻片破碎,不仅要使细胞相互分散开,还要防止细胞破裂,压好片后不要移动盖玻片。 2.可观察到到细线期的分裂相最多,因为大量的细胞在做分裂准备,故细线期的最多。 七、反思 有一片子压片力度不够,造成了在观察的时候部分区域的细胞重叠现象严重。还有一片子颜色较浅,分析应该为染色不充分导致的。

高中生物 细胞分裂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通过标本制备和观察了解生物体细胞 ...

细胞分裂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通过标本制备和观察了解生物体细胞的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形态特征及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实验用品】 一、材料和标本蛙血涂片、马蛔虫子宫切片和洋葱根尖切片、固定的蝗虫精巢。 二、器材和仪器显微镜、擦镜纸、解剖针、眼科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培养皿、冰箱。 三、试剂 Carnoy固定液、70%乙醇、醋酸洋红染液、45%醋酸、二甲苯。 【实验内容】 细胞分裂对生物的个体发育和生存,对种族绵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生物体内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一、动物细胞无丝分裂的观察一蛙血涂片 (一)原理 无丝分裂不仅是原核生物增殖的方式,而且雷马克(Remak)于1841年最早在鸡胚血细胞中也发现此现象,因为此过程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故称无丝分裂(Ami—tosis)。其后无丝分裂又在各种动植物中陆续发现,尤其在分裂旺盛的细胞中更多见,但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否?及其分裂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蛙红细胞体积较大、数多,而且有核,是观察无丝分裂的较好材料。 (二)观察与结果 在高倍镜下,可见到处于不同阶段分裂过程中的蛙红细胞,核仁先行分裂,向核的两端移动,细胞核伸长呈杆状;进而,在核的中部从一面或两面向内凹陷,使核成肾形或哑铃形改变;最后,从细胞中部直接收缩成两个相似的子细胞;子细胞较成熟的红细胞小。 二、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一马蛔虫子宫切片、洋葱根尖切片 (一)原理 细胞有丝分裂(Mitosis)的现象是分别由弗勒明(Flemming,1882)在动物细胞和施特拉斯布格(Strasburger,1880)在植物细胞中发现。有丝分裂过程包括一系列复杂的核变化,染包体和纺锤体的出现,以及它们平均分配到每个子细胞的过程。 马蛔虫受精卵细胞中只有6条染色体,而洋葱体细胞的染色体为16条,因为它们都具有染色体数目少的特点,所以便于观察和分析。 (二)观察 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马蛔虫子宫切片 取马蛔虫的子宫切片标本,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马蛔虫子宫腔内有许多椭圆形的受精卵细胞,它们均处在不同的细胞时相。每个卵细胞都包在卵壳之中,卵壳与卵细胞之间的腔,叫卵壳腔。细胞膜的外面或卵壳的内面可见有极体附着。寻找和观察处于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形态变化,并转换高倍镜仔细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摘要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本实验以蝗虫为材料制备染色体标本,观察、比较动物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精子等。在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中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视野中可见,在各个时期的细胞状态中,前期Ⅰ细胞状态大量出现,说明其历时特别长;减数分裂Ⅱ细胞状态较难找到,表明其历时很短。 1.引言 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在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后进入分裂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联会现象,经历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最后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次级性母细胞,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近,将姊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使最终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仅为性母细胞的一半。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恢复亲代染色体数目,从而保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合子包含了来自两个亲本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形状变异的主要来源。此外,减数分裂还保证了亲代与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蝗虫属于昆虫冈,直翅目,蝗科,其雌雄容易鉴别、生殖能力强、精巢减数分裂活跃、染色体大、数目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是进行减数分裂观察的良好材料。不同蝗虫染色体的数目与形态不同,但其性别决定均为XX-XO型,本实验所用的蝗虫为2n=23,XO♂。 本实验将蝗虫的精巢保存在carnoyⅠ的固定液中,用改良苯酚品红对细胞核进行染色,通过压片法制作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玻片标本。 2.实验材料 2.1试验材料 (1)仪器和材料:显微镜、解剖针、镊子、盖玻片、载玻片、滤纸、雄蝗虫的精巢管。(2)试剂:改良苯酚品红。 2.2试验方法 2.2.1从固定液中选择含有顶端较大的精巢管的精巢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和镊子取出精巢管2-3个于新的载玻片上,为了能够尽量观察到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细胞,本实验制作了三个标本。 2.2.2在精巢小管上滴加1-2滴改良苯酚品红,染色6-8min。 2.2.3将染色后的材料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盖上两层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干。用左手的食指压紧,防止盖片滑动。然后用大拇指压盖玻片,再用用右手持解剖针,用针柄轻敲盖片,使材料均匀分散开。最后用大拇指按一按盖玻片,使载玻片上的样品在同一个平面上。 2.2.4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 3.结果 在视野中可以观察到精母细胞,细线期细胞,偶线期细胞,粗线期细胞,双线期细胞,终变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公开课教案(最新整理)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公开课教案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精子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 2 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类型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 (2)举例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 (4)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 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 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学情分析 高一级学生,生物基础较薄弱,课文阅读和读图分析能力较低,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延续,学生对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已有一定知识基础以此作为新知识的桥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抓住减数分裂的本质,通过图像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 五、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 1 个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六、教学方法设计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行为观察余振洋(高山山、潘红芳)、09级生技1班、200900140156、2011/9/18 摘要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比较好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实验中取蝗虫精巢小管头部制作了精子发生减数分裂的标本,观察到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偶线期、粗线期等五个时期以及后期I和末期II的染色体形状。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加深了对遗传学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东亚飞蝗;染色体;减数分裂 1.引言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对种族绵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等生物的雌雄性细胞形成的过程中,由有性组织(如花药和胚珠、精巢和卵巢)中的某些细胞分化为孢母细胞(2n),以及精母与卵母细胞(2n)。进一步由这些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最终各自产生4个小孢子或精细胞,或是分别产生一个大孢子或卵细胞与三个退化的极体(1n)。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辨认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的动态变化,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然后经过受精作用,雌雄配子又重新结合,形成了二倍体的合子。减数分裂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了相对稳定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包含的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体现了遗传学上的三大定律,在丰富基因的多样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常见的中华蚱蜢等,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实验材料 2.1实验器材和药品: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 1、白话原理 处于繁殖期的雄蝗虫,精巢里的精原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在它的精巢管内可以找到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如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以及精子。 通过观察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可以了解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 2、拨云见日 (1)选择蝗虫作实验材料的理由:蝗虫染色体数目较少,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雄蝗虫精原细胞内含有23条染色体,雌蝗虫细胞内含有24条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11对,22条,雌雄相同;性染色体在雄性中为一条,即为XO,雌性中为两条,即为XX。 (3)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的是不同细胞所处的不同细胞分裂时期,是静态的图像,由于细胞已经在制作装片时被杀死,我们不可能看到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 (4)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掌握镜下区别两次分裂时期细胞的方法 右图为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照片,该时期 A.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B.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中期 C.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 D.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 答案:AC .以下①~④为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示意图。 按分裂时期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D.④①③② 小鼠常被用作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请填充观察小鼠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步骤:供选材料及试剂:小鼠的肾脏、睾丸、肝脏,苏丹III染液、醋酸洋红染液、詹纳斯绿B(健那绿)染液,解离固定液。 取材:用作实验材料。 制片:①取少量组织低渗处理后,放在溶液中,一定时间后轻轻漂洗。 ②将漂洗后的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 ③一定时间后加盖玻片,。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摘要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是进行减数分裂观察的经典材料之一。实验中取蝗虫精巢小管头部制作了精子发生减数分裂的标本,观察到了减数分裂前期Ⅰ的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这五个时期以及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和前期Ⅱ的染色体形态。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且掌握了制片、染色技术。 关键词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 1.引言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产生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分裂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了相对稳定性,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盖玻片,载玻片。 2.1.2试剂:改良苯酚品红。 2.1.3实验材料:雄蝗虫的精巢。 2.2 实验过程 2.2.1取材 在九月底十月初采集雄蝗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精巢。精巢有许多排列在一起的精巢小管组成。 2.2.2 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使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状态。将生活的细胞固定以后,将有利于后续的解离、染色等。 固定液比较常用、有效的是Carnoy固定液,CarnoyⅠ:冰醋酸:乙醇=1:3(应用最为广泛)。 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然后将固定的材料转入乙醇中保存,长期保存放4℃的冰箱中,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2.2.3制片及压片 取2-3条精巢小管于载玻片上,加入1-2滴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时间一般为 6-10min。将染色后的材料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盖上两层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干。用左手的食指压紧,防止盖片滑动。然后用大拇指压盖玻片,再用解剖针轻敲盖玻片,使材料均匀分散开。 2.2.4镜检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备课讲稿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制作人:魏欣瑜、贺馨逸、王强强 一、原理 处于繁殖期的雄蝗虫,精巢里的精原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在它的精巢管内可以找到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如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以及精子。 通过观察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可以了解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 二、拨云见日 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的是不同细胞所处的不同细胞分裂时期,是静态的图像,由于细胞已经在制作装片时被杀死,我们不可能看到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 三、材料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3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 五、疑点分析 1 选择蝗虫作为实验材料的优势 (1)蝗虫染色体数目较少,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其中常染色体11对,雌雄常染色体都相同,但性染色体在雄性中只有一条,即XO,雌性中有2条大小、形

态相同的性染色体,即XX。 (2)染色体多为端部或近端部染色体,染色体较大。正是因为染色体少而大,有利于观察染色体在各时期的行为。 尽量不选植物为实验材料的理由是:一个花药,甚至在很多植物的整朵花的花药中,细胞的减数分裂具有同步性,如果选择植物为材料观察减数分裂,那么整个标本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或相同,或相近,很难看到各时期的细胞。而蝗虫的精母细胞不具有同步性,选择蝗虫作为材料,在同一标本上可以方便观察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还都可以观察到精子形成过程。 2 蝗虫的性染色体都只含X染色体,通过减数分裂决定蝗虫性别的方法 X、Y性染色体具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但Y染色体基因太少,一般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从进化角度看,性染色体是常染色体分化而来的,随着分化程度的加深,同源区段减少,或Y染色体逐步减少,最后消失,形成蝗虫、蟑螂特殊的XO型性染色体组成。其性别由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共同决定。雌蝗虫染色体组成为2X∶2A(2A表示两套常染色体),减数分裂的卵细胞只含有1X∶1A。雄蝗虫为1X∶2A,减数分裂的精子有两种,一种1X∶1A,另一种是1A,无X染色体。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公开课教案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 精作用公开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类型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 (2)举例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 (4)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 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学情分析 高一级学生,生物基础较薄弱,课文阅读和读图分析能力较低,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延续,学生对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已有一定知识基础以此作为新知识的桥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抓住减数分裂的本质,通过图像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 五、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1个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六、教学方法设计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在获 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实验八蝗虫的解剖一、实验目的

实验八 蝗虫的解剖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蝗虫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了解昆虫的一般特征 2、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 二、实验材料及工具 棉蝗浸制标本,解剖器、手持放大镜,显微镜,盖玻片、载波片。 三、实验内容 1、外部形态观察 体被坚硬的外骨骼,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1)头部 复眼 单眼 口器 触角 头顶 额 颊 唇基 口器各部分:

2)胸部 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组成 ?外骨骼: 每一胸节都由背 板、腹板和两个 侧板组成 前胸背板 前胸腹板 中、后胸 腹板 中胸侧板后胸侧板 ?附肢-足: 3对 后足为跳跃足?翅:2对 前翅覆翅 3)腹部 由11个体节组成?外骨骼:背板、腹板、侧膜 尾须

外生殖器: 雌性一产卵器雄性一交配器4)听器5)气门10对 2、内部解剖 ★解剖方法: 用小剪刀从足与翅基部剪掉,再从尾部肛上板处开始,以 小剪刀沿虫体背中线偏左剪至颈部;再从尾端腹面开始,沿腹 面中线偏左剪至颈部;再将产卵器分成两半,从这里开始,将 左侧体壁除去。剪时注意剪刀要斜些,紧帖着背板或腹板来剪; 在去除体壁时先从背面分开所剪开的体壁,将连附着体壁的组 织气管分离,特别在胸部,注意肌肉的联系,要留唾液腺(乳 白色葡萄状的腺体,贴附在胸部腹面)。 以小剪刀从头的后缘中线向前剪至唇基下缘,将头部左侧 外骨骼去掉,小心将头部幕骨剪除。注意剪刀不可深入,因为 容易损坏围食道神经。 小心将气管及一些组织清除,则可以观察到各器官系统的 全部。 ★内部构造:6大系统 1)消化系统 前肠:口、食道、嗉囊、砂囊(前胃)中肠:胃。6个胃盲囊 后肠:回肠、结肠、直肠 1对唾液腺2)排泄系统 马氏管—细丝状,包围中后肠

蝗虫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蝗虫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摘要减数分裂是细胞产生有性配子的重要分裂方式,它对细胞能更好的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本次实验我们通过对蝗虫精巢进行固定、制片染色后观察其精原细胞分裂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温习了减数分裂各阶段的染色体的特征及行为,了解了如何区分各时期的细胞,再一次练习了制片、染色、镜检等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1.引言 细胞分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它是生物体生长和繁殖的基础。细胞分裂可分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其中无丝分裂的遗传物质不能平均分配,有丝分裂不改变染色体倍数,减数分裂则产生染色体减半的配子。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通常发生在生命周期某一个阶段,也叫成熟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仅复制一次,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减数分裂加大了生物遗传信息突变和重组的概率,加速了生物的进化的概率,使生物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减数分裂的过程见图一。 图1 减数分裂过程图 本次试验选用蝗虫精巢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固定、保存、制片、染色后观察蝗虫精原细胞分

裂各个阶段,了解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 选用蝗虫作为研究材料有以下几个原因:(1)当下正值蝗虫繁殖期,取材较为方便;(2)蝗虫染色体数目较少(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3)蝗虫的曲细精管内由上到下一次排列着不同发育时期的生殖细胞,使我们在同一染色体标本上可以同时观察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实验材料 2.1实验器材 载破片、盖玻片、显微镜、解剖针、镊子。 2.2实验试剂 Carnoy固定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2.3实验生物材料 蝗虫精巢小管固定材料 3实验方法 3.1取材 选择繁殖季节雄性蝗虫(雄性蝗虫个体较小,雌性蝗虫个体较大,且尾部有产卵瓣,从外部易于区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乳白色或黄色的团块,即为蝗虫精巢。将精巢取出放于培养皿中,用蒸馏水反复冲洗。【1】 3.2固定 去掉精巢外面附着的脂肪,将精巢投入蒸馏水中低渗5min后转至Carnoy固定液中固定4~6h,待黄色组织块变白即可(若尚未变白还可继续固定适当时间)。(CarnoyⅠ:冰醋酸:乙醇=1:3(应用最为广泛);CarnoyⅡ:冰醋酸:氯仿:乙醇=1:3:6(含油脂类较多的材料以及需要更加硬化的组织的固定)。)。【2】 3.3保存 若需长期保存,应洗去乙酸,于70%乙醇中低温保存,每100 ml酒精中加甘油2ml。冰箱保存可达2年。【3】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制作人:欣瑜、贺馨逸、王强强 一、原理 处于繁殖期的雄蝗虫,精巢里的精原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在它的精巢管可以找到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如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以及精子。 通过观察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可以了解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 二、拨云见日 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的是不同细胞所处的不同细胞分裂时期,是静态的图像,由于细胞已经在制作装片时被杀死,我们不可能看到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 三、材料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3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 五、疑点分析 1 选择蝗虫作为实验材料的优势 (1)蝗虫染色体数目较少,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其中常染色体11对,雌雄常染色体都相同,但性染色体在雄性中只有一条,即XO,雌性中有2条大小、形态相同的性染色体,即XX。

(2)染色体多为端部或近端部染色体,染色体较大。正是因为染色体少而大,有利于观察染色体在各时期的行为。 尽量不选植物为实验材料的理由是:一个花药,甚至在很多植物的整朵花的花药中,细胞的减数分裂具有同步性,如果选择植物为材料观察减数分裂,那么整个标本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或相同,或相近,很难看到各时期的细胞。而蝗虫的精母细胞不具有同步性,选择蝗虫作为材料,在同一标本上可以方便观察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还都可以观察到精子形成过程。 2 蝗虫的性染色体都只含X染色体,通过减数分裂决定蝗虫性别的方法 X、Y性染色体具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但Y染色体基因太少,一般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从进化角度看,性染色体是常染色体分化而来的,随着分化程度的加深,同源区段减少,或Y染色体逐步减少,最后消失,形成蝗虫、蟑螂特殊的XO型性染色体组成。其性别由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共同决定。雌蝗虫染色体组成为2X∶2A(2A表示两套常染色体),减数分裂的卵细胞只含有1X∶1A。雄蝗虫为1X∶2A,减数分裂的精子有两种,一种1X∶1A,另一种是1A,无X染色体。当卵细胞与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为2X∶2A的合子,发育出卵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