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IDC数据中心发展现状

国内IDC数据中心发展现状
国内IDC数据中心发展现状

课程名称:国内IDC数据中心发展现状

题目名称: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容忽视学生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专业班级:信息工程10信息一班

学号:21031001039

学生姓名:许朝鑫

指导教师:王彦明

数据中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功能,是企业IT的物理载体。为什么说是物理载体?一个数据中心涉及到企业服务器,涉及到存储,涉及到网络、涉及到系统管理软件,甚至包括IT运维服务都在数据中心,所以数据中心是一个企业的物理载体,尤其在服务器,运维服务、网络是投入最大的部分。2000年的市场规模达到103亿。

国内数据中心的状态,基于630个样本,真正建设成为数据中心的占14.4%,这个数据还是比较小的。这14.4%的数据中心所处的状态不一样,很多数据中心成为存储或者计算中心,在后续演化过程中处在较低的阶段。目前正在建设的有12%,规划阶段的8%,两到三年建的是14.4%,暂时没有计划还有3Array%.数据中心在我们国家刚刚起步。

数据中心的投资规模,有一个统计数据,达到100万-500万的34%,500万-1000万的11.7%,2000万以上的有Array.6%.整体来看,我们国家数据中心可以总结一句话,刚刚起步,同时数据中心以很高的速度在增长。

第二部分,作为建设数据中心最早的企业的建设状况怎么样。

这张图比较有意思,国内数据中心大型企业数据中心,按照年份做的统计,1ArrayArrayArray年以前有22%,1ArrayArrayArray年和2000年有44%,这一波主要集中在政府的数据中心的建设。在2002、2003年的时候呈现第二步,主要集中在银行和电信的企业。到2006年到2007年对三步数据中心的高潮即将到来,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国内传统的大型企业,正在开始筹划建设数据中心。

作为一个大型的企业数据中心,比刚才普查数据大得多,一个大型企业数据中心累计投入达到10亿的达到34%。累加起来超过50亿的接近于44%,规模数据比较大。作为一个大型企业的数据中心,超过5亿的数量非常多。数据中心对企业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承担着很多处理功能,同时还有很大的资金投入,我们对这么大的资金投入如何产生绩效,其实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

探讨第二个问题,右边这张图是有关于数据中心的规模,5000名以上有17%,3000到5000的有11%,1000平米以上达到50%多,所以这个规模还是比较大的。

一个数据中心的运维人数,我们也做了一个统计,目前国内数据中心的运维人数还是不足的,尤其在数据大集中之后这个问题比较突出。我们跟国内非常大的银行的数据中心沟通,作为依托为什么在国内很难实施?作为一个美国银行,他们有3000人运维,如果一个人承担多个职位,数据实现大集中之后,人员并没有在全国各地集中到北京来,会产生一个倒挂的状态。在专业人员数量以及管理和组织其实并没有跟上技术集中的步伐。

再看一下数据中心管理的成熟度。成熟度的标准我们按照考虑,五个等级的成熟度,很多企业,除了像政府和金融行业发展比较好以外,更多企业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其实管理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国内管理水平还是相对比较弱。

从基础设施来看,沿用国家电信级数据中心的标准,叫TIA-Array42标准,有四个等级,会有严格要求。我们调查之后发现,国内大部分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相当薄弱,56%的数据中心,经过我们粗略地评估,最多算Tier2这个级别。简单用一个标准来看,比如Tier3或者Tier4的时候会要求双通信,Tier4的时候会要求双电路供电,而且要求双并电所出来的供电,很多国内的企业做不到这一

点。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特别薄弱,尤其是中国的企业,所有的IT设施都在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薄弱,酝酿着一个非常大的风险。

数据中心服务器的数量,简单做一个评估,平均状态,28%的大型企业数据中心,服务器有300-500台。这样的服务器规模存在一些问题,国内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都非常大,服务器并没有发挥到最优的绩效,每年还要增长,采购20%-30%的服务器,但是很多服务器都在闲置。服务器可能缺少非常整体的规划,究竟需要多少台服务器。

每个行业具体承载应用的职能不一样,不同行业的数据中心的运营系统也是不一样的。总而言之,每个企业最核心的应用系统都在数据中心。

从数据量来看,大型企业,1G-100G以上的规模有60%,大型企业的数据中心处理数据量非常大,承载了企业很大比例的数据处理工作。

反过来有一个反面的例子,承担这么大的处理和计算量,数据中心的可靠性怎么样?用一个简单的指标,每年会宕机多少时间。金融和电信做的相对比较好,更多的时候很多企业宕机时间方面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所以会出现宕机时间非常多。

大型数据中心可用性在ArrayArray.Array%以上的,年度宕机时间Array小时以下,也就意味着在银行一天刷不上卡。四大银行会达到ArrayArray.ArrayArray%或者ArrayArray.ArrayArrayArray%,或者更好一些,一般可用性是非常大的风险。

数据中心面临这么大的风险,管理水平怎么样呢?我们测了一个指标,目前数据中心都会用到哪些网管软件。企业往往采购很多套的网管软件,一个数据中心有300-500台数据中心,有供电设备、UPS、网络设备等等,如果用多台网管软件,很显然,不能对所有的设备进行一次性监控,也不能进行集中的数值,就会导致出现一些问题。在调研过程中也看到了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储备建设统一网管软件的问题。

数据中心的灾难备份,数据中心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安全和风险直接影响到企业是否能够可持续运行的问题。大集中之后的数据中心,灾难备份的状态怎么样?58%的企业仅仅能做到数据层面,是什么概念?就是难以做到系统真正崩溃的时候数据恢复,不能持续业务,这里蕴藏了很大的风险。

数据中心灾难备份区域的设置,只有24%的企业初步建成了同城异地的灾难备份,76%的企业仅仅只作同城备份。一方面,数据中心酝酿着巨大的风险,同时灾难备份还是比较薄弱的。

假如已经做了数据中心的灾难备份,灾难备份的实际运转状况怎么样?真正有定期演习的,把灾难备份的拿到实际运作层面的只有32%,50%的企业并没有做过实际的演习,也蕴藏了巨大的危机。

业务持续性计划的实施,最核心要保障企业的业务运营。44%比较集中在数据中心的BCP、IT设施的BCP,甚至还有36%没有考虑到业务持续性计划的问题。

通过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几个侧面,告诉大家数据中心方面发现了什么。结论是我们看到数据中心对国内大型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同时,数据中心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建设数据中心的过程中还没有上升到系统的高度,没有从系统规划的角度来想数据中心怎么建,灾难备份中心怎么建。很多数据中心都建在上海、广州和北京。难道北京、上海和广州就非常安全吗?首先我们会从

战略的地理位置来看存在着的问题。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在建设数据中心的时候并没有做科学论证,依赖自己的感觉、体验或者业务的原因而建设的。同时,数据中心的IT运维、网络安全等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下面总结一下我们的看法。

数据中心整体来看,系统性的问题很多,方方面面。最核心、最基础的三个问题:第一,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也好,安全也好,包括应用、灾难备份,整体的可用性较低,除了金融、政府相对走在前面,更多的数据中心可用性非常低。第二,安全性是很突出的问题,有一个银行的朋友说如果银行不采用IBM,可能风险相当大。只是由于大家对IBM的系统不熟悉,如果熟悉了,攻击性就很低。第三,非常突出的问题,我们调研了很多数据中心,经常忽略了一个事实,数据中心的空调、外围设施的能耗会占到核心应用网络服务器的一半,一半用在跟IT 无关的能耗上。最基础、最突出的三个问题,可用性、能耗和安全。

解决这些问题,从我们的分析来看,应该从三个方面做工作:第一,要强化基础设施,降低能耗。第二,强化运维管理,提高运维水平,确实会降低风险,提高可用性。第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战略》是去年中办发布的,专门强调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电力行业、交通行业、保险行业、银行业等等的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当中,专门强调了要强化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大集中之后,所有的风险集中于一点,就是数据中心。如果数据中心出现了问题,企业的运营随时都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各个行业已经看到了这点。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数据。虽然看到了这些风险,也在不断地突入和完善。2004年-200Array年的数据曲线图,平均的负荷增长达到20.4%,2006年光IT 方面的投入达到103个亿,投入非常大。

我们经过近两年的研究,推出了数据中心的评估模型。数据中心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缺少依据,从哪些方面改,怎么改比较好,所以数据中心很需要一个评估模型。我们只是抛砖引玉,需要专家进一步完善,我们试着去用它。

数据中心评估模型的推出,我们跟各位专家探讨过各个层面,通过行业用户的广泛调研,通过专家的访谈,参照了国外TIA-Array42标准、考评标准,最后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评估模型。

数据中心的评估模型,核心思想,每个数据中心从规模来看,可能层次不一样,有很多服务器、网络设备,有很大的建筑面积,有很大的能耗。如果仅仅从水平来看,很难对企业真正有帮助。数据中心作为企业IT设施的物理载体,最核心衡量的是能力,能不能支撑企业的业务运转,能不能可持续地支持企业未来的业务运转,我们提出数据中心能力的等级指标,参考了TIA-Array42的标准,定义了从Tier1-Tier5的五个等级。我们对能力有一个定义,数据中心不简单地表现出现在的运维人数、服务器数量、面积。而是种种数据所蕴藏的支持未来业务发展的潜质,定义了能力。指标分四大域,第一是基础设施和处理能力,会考核对基础设施的可用性。Tier1-Tier4标准的可用性本身反映了数据中心可用的能力,会参照TIA-Array42的标准。同时会考察计算处理能力,不是看数据中心的业务量多少,而是要看现有的总处理能力和业务比例,是不是能够支撑今天的业务运算和明天的业务运算,分析这种趋势和比率,进而分析能力的高低,同时也会考察运维处理能力。

在运维保障能力方面,会考察组织和文化的程度,考察制度和流程标准化程度,服务水平协议的执行程度,瞄准数据中心作为运维服务中心的时候,对其它部门是运维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协议的执行程度怎么样,我们也会考察更先进的指标,还会考察运维管理电子化程度。

安全防护能力,考察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很多时候安全问题是管理能力,也会考察安全管理能力。

最后会考察数据中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这些数据汇总起来,会得出数据中心的能力等级,定义为欠能力的数据中心、低能力的数据中心、中能力数据中心、高能力数据中心。我们认为好的数据中心不是面积大、规模大,而是能力最强的数据中心是最佳实践,会评出最佳实践的数据中心。

进化的曲线,处在不同阶段的数据中心特点和属性是不一样的,会影响到指标的权重。我们的指标会兼顾一个数据中心所处的阶段,同时会兼顾到数据中心各个方面,最后定义出一个数据中心的能力等级。我希望更多的专家和企业能参与到标准中来,使它更完善,更能够符合国内企业的实践需要。

考核数据中心引用的标准,IT服务管理标准、TIA-Array42标准以及国内的其它标准。

我们参考TIA-Array42标准中的一些条款。严格来看,比如水灭火还是气灭火,国内的数据中心有些只能达到Tier1这个标准,国内几乎没有数据中心能达到Tier4这个标准。同时给大家改造数据中心的路径,从哪个纬度、哪个点去改正它,基础设施等级方面会用到这些参考标准。

我们推出的指标希望达到的目的:第一,希望从数据中心建设的无序状态到有序的状态,是演进的路线在前进。下一步知道要做成运营服务中心,是有序的状态。第二,数据中心能力在不断提升,从能力比较差到最佳实践能力的演进。第三,还会考虑到最终的评估是指导企业数据中心做规划和设计,能找到出数据中心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规划。第四,形成中国企业特点的数据中心最佳实践库。

企业信息化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这个指标非常有特色,业内专家反响非常好。核心意义在于国内的信息化评价指标,往往从用了多少服务器,网络入口带宽多少,反映一个人的水平,一个企业的水平,并没有反映出一个人的潜质。回答的是人的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并没有说他能干什么。我们推出这个模型的时候,重点考察一个企业的信息化首先应该回答能干什么,明天能干什么,对企业信息化的可持续能力有综合的考察。

我们推出了企业数据中心选址要素的模型、地理条件、社会人才、当地配套、建设运营、周边环境等等,提出了选址的粗略框架。

国内IDC数据中心发展现状

课程名称:国内IDC数据中心发展现状 题目名称: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容忽视学生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专业班级:信息工程10信息一班 学号:21031001039 学生姓名:许朝鑫 指导教师:王彦明

数据中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功能,是企业IT的物理载体。为什么说是物理载体?一个数据中心涉及到企业服务器,涉及到存储,涉及到网络、涉及到系统管理软件,甚至包括IT运维服务都在数据中心,所以数据中心是一个企业的物理载体,尤其在服务器,运维服务、网络是投入最大的部分。2000年的市场规模达到103亿。 国内数据中心的状态,基于630个样本,真正建设成为数据中心的占14.4%,这个数据还是比较小的。这14.4%的数据中心所处的状态不一样,很多数据中心成为存储或者计算中心,在后续演化过程中处在较低的阶段。目前正在建设的有12%,规划阶段的8%,两到三年建的是14.4%,暂时没有计划还有3Array%.数据中心在我们国家刚刚起步。 数据中心的投资规模,有一个统计数据,达到100万-500万的34%,500万-1000万的11.7%,2000万以上的有Array.6%.整体来看,我们国家数据中心可以总结一句话,刚刚起步,同时数据中心以很高的速度在增长。 第二部分,作为建设数据中心最早的企业的建设状况怎么样。 这张图比较有意思,国内数据中心大型企业数据中心,按照年份做的统计,1ArrayArrayArray年以前有22%,1ArrayArrayArray年和2000年有44%,这一波主要集中在政府的数据中心的建设。在2002、2003年的时候呈现第二步,主要集中在银行和电信的企业。到2006年到2007年对三步数据中心的高潮即将到来,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国内传统的大型企业,正在开始筹划建设数据中心。 作为一个大型的企业数据中心,比刚才普查数据大得多,一个大型企业数据中心累计投入达到10亿的达到34%。累加起来超过50亿的接近于44%,规模数据比较大。作为一个大型企业的数据中心,超过5亿的数量非常多。数据中心对企业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承担着很多处理功能,同时还有很大的资金投入,我们对这么大的资金投入如何产生绩效,其实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 探讨第二个问题,右边这张图是有关于数据中心的规模,5000名以上有17%,3000到5000的有11%,1000平米以上达到50%多,所以这个规模还是比较大的。 一个数据中心的运维人数,我们也做了一个统计,目前国内数据中心的运维人数还是不足的,尤其在数据大集中之后这个问题比较突出。我们跟国内非常大的银行的数据中心沟通,作为依托为什么在国内很难实施?作为一个美国银行,他们有3000人运维,如果一个人承担多个职位,数据实现大集中之后,人员并没有在全国各地集中到北京来,会产生一个倒挂的状态。在专业人员数量以及管理和组织其实并没有跟上技术集中的步伐。 再看一下数据中心管理的成熟度。成熟度的标准我们按照考虑,五个等级的成熟度,很多企业,除了像政府和金融行业发展比较好以外,更多企业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其实管理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国内管理水平还是相对比较弱。 从基础设施来看,沿用国家电信级数据中心的标准,叫TIA-Array42标准,有四个等级,会有严格要求。我们调查之后发现,国内大部分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相当薄弱,56%的数据中心,经过我们粗略地评估,最多算Tier2这个级别。简单用一个标准来看,比如Tier3或者Tier4的时候会要求双通信,Tier4的时候会要求双电路供电,而且要求双并电所出来的供电,很多国内的企业做不到这一

2020-2021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洞察

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洞察 2020-2021年

摘要 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优势渐显:相比于电信运营商,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建设速度 更快、客户定制性更强、重视程度更高,且PUE大多更低,受到客户青睐。 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是过去数据中心增长的主要动因:过去5年,需求端,网民数 量和移动流量增长迅速;供给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存储和计算提出更高需求。 因素叠加,导致数据中心增长迅速。 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传统企业上云是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因:5G的传输带宽 显著高于4G,且原生标准支持企业独立组网,为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奠定基础。因 素叠加,会持续利好数据中心行业。 一线城市资源紧俏,节能成为硬性指标:因数据中心的高能耗特点,北上广深等均 对数据中心建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一般要求PUE<1.4),但这些城市需 求旺盛,既有数据中心成为紧俏资源。 智能运维被更多应用: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提升、人工成本的上涨以及客户对资源 动态增减需求的日益增多,传统人工运维已难适应。基于传感器、DCIM和自动巡 检机器人的整体智能运维渐被得到更多应用。

核心观点 ? 数据中心运营企业会因客户需求和追求更高毛利率,更多向云计算方向发展,具体实践路径包括:代维公有云、进军公有云、主打专有云和混合云,或重点发展云MSP 业务。 与“云”终难舍难分 04 ? 数据中心的本身特点致使资金更加充足、整合能力更强的企业,对一些机房甚至企业进行收购,成为必然。而一些原本规模较小的,尤其是两千机柜以下的数据中心不进则退, 被收购可能性较大。 横向整合成为趋势 03 ? 随着国家对新基建的重视, 已有越来越多其他行业的 企业跨界进入数据中心行 业,这会客观上加剧数据 中心的竞争。但数据中心 不等同于地产,拥有更强 IT 属性,拥有更丰富运营 经验的企业将优势渐显。 资本跨界进入 02 ? 随着一线城市指标的收紧以及骨干网络结构的逐渐改变,一线城市周边以及能源更充足地区成为互联网自建数据中心的首选。但因传输的物理距离、客户需求等,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更愿恪守一线。 一线、边远双向发展 01

中国IDC市场分析报告

中国IDC市场分析报告 根据Salomon Smith Barney研究显示,亚洲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市场2000年有近9亿美元,2005年可达44.5亿美元。2000年中国IDC的市场需求1亿3千万美元,到2005年,中国的IDC市场将达到7亿美元。 中国有2亿电话用户、2500万台个人电脑、3-4亿电视用户,互联网用户、互联网主机与WWW站点的快速增长,驱动中国电子商务、互联网基础设施与IDC市场的快速发展。 1.2中国IDC市场的服务类型 中国IDC服务类型主要有:Co-location、lease line、hosting、value-added service、VPN等。目前阶段,IDC 的主要收入来自Co-location、hosting、lease line。从两岸三地快速增长的商业市场来看,企业对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需求很大,VPN的需求一直在快速增长。 1.3中国IDC市场的竞争态势 目前北京已经形成了有近20家与IDC业务有关的公司。他们是:北京电信(电报局等)、联通、吉通、网通、世纪互联、首创、第一线、盈动、清华万博、首信、263首都在线、飞华等。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稍慢一点,但也各有近10家IDC公司,分别处于建设期、运营期。尽管如此,目前在中国的IDC市场上真正具有成熟实力的IDC屈指可数,大部分IDC还只能称作为“Singel IDC”。北京电信IDC(专线与主机托管)去年一年的收入接近2亿人民币。https://www.360docs.net/doc/0115934475.html,/arc-19933-1.html 在这些IDC公司中,中国电信及其各省市数据局、中国网通、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其优势是网络基础资源、政策许可和规模,他们在带宽方面以网络元素批发为主,在IDC服务方面以Co-Location为主;中国本土原有的ISP公司转型为IDC公司,在资源上他们与电信部门有良好的关系,但是,目前这些公司无论是运营管理经验,还是资源整合能力,都还不具备扩展成为全国市场,特别是两岸三地市场的计划和能力;香港房地产公司,如iLink,iadvantage,Diyixian等,由于缺乏领先的技术、电信资源和对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了解,他们在计划与完成计划之间会有很大的距离;国际大型IDC公司,如Exodus、PSInet等,在中国电信市场开放后,可能会形成竞争,也可能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1.4中国IDC业务的有关政策法规 IDC涉及到数种类型的业务,其中,国际联网(internet)经营业务,包括Internet Acess Service(拨号上网/专线上网),lease line Service(DDN/FR/ISDN……),VPN Service等,均属外商禁止业务;与国际联网(internet)相关的增值服务,如Co-Location,Web Hosting service等,是灰色地带,属于未禁止但也未明确外商许可的业务;与国际联网(internet)相关的技术服务,如Managed Service、ASP等,可以不受电信管制,只须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营业范围即可。

中国通信行业数据中心现状及发展方向

随着数据量爆炸式增长,数据中心在通信行业的地位和作用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但在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依然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面临着能源、效率等的巨大挑战。在日前由人民邮电报社和CNII 中国信息产业网主办、埃普威承办的“2012中国通信行业数据中心峰会”上,众多权威专家指出,全面迈向云、绿色、高效的新一代数据中心之路,是通信行业数据中心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加快数据中心健康科学发展 人民邮电报社总编辑武锁宁指出,当前通信行业数据中心又站在一个关键的发展节点上。一方面,数据流量随着宽带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雪崩式爆增的时代,一方面,数据流量的内容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流媒体数据成为网络主要传输内容,下一步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为数据中心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巨大挑战。首先,通信信息网络的发展可以带来很高的节能效果。但是当进入规模突变的时期以后,数据中心也成了一个耗能大户,如何建立绿色数据中心,成为行业的重要社会责任。其次,通信企业自身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能,通过变革架构方式、运营方式、管理方式等来提升运营效率。第三,云计算的突破给我们解决这些难题带来了新的机遇,成为新一代数据中心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的技术,也是其与传统数据中心的

最大差异。我们要通过IDC和ICT的结合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可靠、优质的信息化服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政策标准处处长谢雨琦表示,当前通信行业数据中心发展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增长速度快,根据有关咨询机构的统计和预测,我国数据中心的总量已经超过了50万个,2012年市场规模预计可能达到120亿美元,未来几年也仍将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二是分布区域广,现在已经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网络用户集中的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和二线城市推进。三是建设规模大,目前全国已经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规划处了30个左右的10万台以上服务器的大规模的数据中心的建设项目,项目的总投资达到了2700亿元人民币,建成以后可容纳的服务器数量超过1000万台。谢雨琦指出,通信行业数据中心在节能减排、管理运维、业务拓展、市场定位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挑战,为此工信部正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和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抓紧落实十二五规划中对数据中心发展目标、推动措施等的重点安排,通过电子发展基金、核高基和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支撑数据中心共性、关键性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同时引导数据中心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加强协同、协作,为数据中心商业化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二是加强顶层设计,综合考虑能源供给、网络能力、业务需求、安全保障和人才储备等多方面因素,推动数据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发展绿色数据中心。三是加快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数据中心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