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微观)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系各专业

规定学时:60学时

沙市大学经济管理系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以政府干预为核心,研究GDP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IS-LM-BP模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心是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是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通过研究和分析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考察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功能,近而说明

资源如何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充分利用这一问题的。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以及分析和研究在现有既定的资源未能得以充分利用的原因,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的途径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等问题,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寻求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和干预手段,并且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运作用,提供一套的理论规范和行为规范。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决定理论、波动理论和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构成。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及决定、总供给和总需求理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教学大纲

5、教学方式

6、教学进程

7、思考题和习题

8、参考资料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每章后。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判断分析题、选择题、计算分析题、简述题和论述题等。

五、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使用教材:

缪代文,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目:

(1)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宏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微宏观),第1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高鸿业、吴易风,《现代西方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5)缪代文,微观与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节第八章: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

目标、要求基本要求:

①了解宏观经济学,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

②掌握宏观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GDP、GNP),掌握失业率和价格指数的含义。

③掌握GDP的GNP区别;掌握宏观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产品支出法)。

④理解GDP相关概念。

⑤掌握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概念以及总供求模型及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决定

课时分

配4学时

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难点是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大纲第八章. 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

第一节宏观经济变量

第二节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三节总供给均衡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决定

教学方式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并辅以多媒体课件,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加入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进第一章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

程第一节宏观经济变量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概念及说明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

价值计算的总和。

说明:⑴、一个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⑵、必须是在计算期内生产的产品,

其它时间生产的产品不能计入。⑶、计入的

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能计

入。⑷、经过市场交易的产品的价值才能计

入,自产自用的产品不能计入。

最终产品:直接使用,无需再加工的产品。

如消费品,企业的厂房、设备。

中间产品: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的产品。如钢材、木材等原材料。

例:从棉花到服装。

2、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按基年价格计算的GDP。

关系: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

3、人均GDP:按人口平均计算的GDP。

4、国民原则与国土原则

国民原则:以国民产值作为计算标准,结果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土原则:以国内产值作为计算标准,结果为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GDP核算

1、GDP核算表

总需求(AD)总支出(E)总供给(AS)总收入(Y)

个人消费支出(C)

国内私人总投资(I)

厂房设备

住宅

存货变动

政府购买(G)净出口(出口-进口)(X-M)(产值=销售额+存货变动,收入=产值-外购原材料)

工资

利息

租金利润税

利润社会保险税

间接税股息和红利

折旧未分配利润

表中的一些基本关系和概念: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

存货视为企业购买自己的产品。

生产要素的价格(租价),劳动的价格—工资;资本的价格—利息;土地的价格—租金。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因素:⑴、要素的市场供求状况

⑵、政府管制

折旧:企业销售收入中用于补偿设备消耗的部分。

间接税:对卖者所征的税,通过加价转嫁给了买者,实际上是间接对买者征税。

2、GDP的核算方法

⑴、支出法:即GDP核算表左边的计算方法。GDP=C+I+G+(X-M)

⑵、收入法:即GDP核算表右边的计算方法。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折旧=消费+储蓄+税收=C+S+T

⑶、部门法:按部门加总计算增值的方法。

三、国民收入的五个总量及其关系

⑴、国内生产净值(NDP):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净产值。NDP = GDP - 折旧

⑵、国民收入(NI):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参与生产的生产要素所得收入的总和。NI = NDP - 间接税

⑶、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PI = 国民收入- 公司未分配利润- 企业利润税- 社会保险税+ 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⑷、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收入,即个人收入纳税以后的余额。PDI = PI - T

个人可支配收入= 消费+ 储蓄

第二节总需求与总供给

一、总需求、总供给及其关系

1、总需求与总供给

⑴、总需求: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AD),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E)来表示。E=E(AD)或E(AD)。

⑵、总供给: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AS),用出卖最终产品和劳务所得的总收入(Y)来表示。Y=Y(AS)或Y(AS)。

⑶、潜在总供给(ASF):充分就业时的总供给。AS≤ASF

2、宏观经济均衡

⑴、一般宏观均衡:AD=AS,其中,AS=f(AD) 或Y=f(E)=f(AD)。

即总需求与总供给、总支出与总收入总是相等的,它们是市场交易的两个方面,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从决定关系上看,是总需求决定总供给、总支出决定总收入。

通俗说法:有买的就有卖的。买者的意愿支出决定了卖者的收入,卖者的收入源自买者的支出。原因:人是经济人,而经济人总是作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选择。

⑵、最优宏观均衡:AD=AS= ASF

分析:AD= ASF,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AD <ASF, 失业,萧条;AD>ASF, 通货膨胀。

二、注入量、漏出量与需求管理政策

1、注入量与漏出量

因为AS=f (AD),

而AD=C+I+G+(X-M),且C=Y-T-S,则:AD = (Y-T-S)+I+G+(X-M)

其中,I、G、X的增加,使AD增加,进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加,为注入量;而S、T、M的增加,使AD减少,进而使就业和

国民收入减少,为漏出量。

2、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即政府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紧缩政策:政府通过鼓励漏出量、抑制注入量来减小总需求的政策。

扩张政策:政府通过鼓励注入量、抑制漏出量来扩大总需求的政策。

3、需求管理政策的一般应用方法

AD>ASF,出现通货膨胀,用紧缩政策。AD<ASF,出现通货紧缩、萧条和失业,用扩张政策。

参考资料教材:缪代文编著《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参考书: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微观部分、宏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0

梁小民编著,《西方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缪代文编著,《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思考题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万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

节第九章: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目标、要求基本要求:

①了解国民收入公式,均衡产出;了解三部门的收入

②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③掌握乘数论,各种乘数的计算。

课时分

配6学时

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难点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推导过程。

大纲第九章. 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

第一节总需求的构成

第二节总需求与国民收入

第三节乘数原理

第四节不同理论和相异的政策

教学方式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并辅以多媒体课件,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加入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进程第一节总需求分析

一、几点假设

在进行总需求分析时,有三点重要假设:

第一,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不变;

第二,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第三,价格水平是既定的。

分析简单国民收入模型有以下两点假设:

第一,利息率水平既定;

第二,投资水平既定。

潜在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是指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国民收入水平,又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是指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时的国民收入二、总需求的构成

总需求(AD)是整个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

AD=C+I+G+(X-M)

三、最简单的模型

均衡国民收入就是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时的国民收入。当不考虑总供给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就是由总需求决定的。(见下图)

AD

Y

E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模型)

四、消费与储蓄

消费(C)是家庭用于食物、衣服等物品和劳务上的开支。消费是GDP中最大的一个部分。

储蓄(S)是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

西方经济学教案

课题:第一章导论第二章供求理论 教学目的:让学员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供求理论的基本内容 重点:需求机制供给机制弹性理论 难点:市场均衡 教学过程: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西方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家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取用物品”与“经济物品”。前者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而且在人类生活中后者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二、西方经济学的定义 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研究。 美国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按广泛接受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

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几种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的几种基本概念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核心问题: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1)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居民与厂商)的经济行为。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价格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2.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如何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是指那些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效果的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已进行多年,但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的课程改革还不够深入。本文主要是针对普通本科院校经管类或经济学专业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如何从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丰富等方面提高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和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建议,期望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更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兴趣 政治经济学是我国大学生学习的第一门经济学课程。教师在讲授中准确生动地介绍经济学,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概念、新事物,对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将起到启发兴趣、巩固基础、融会贯通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教学中应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的许多新现象,特别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现实中同时并存、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并未遇到。诸如此类的新现象,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题材。其次,合理安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而应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教学应紧密结合教材,并密切联系实

际。。最后,教学内容的更新重在知识的灵活变通。在精心研究、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浅适宜。鉴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减少部分资本主义内容,适当扩充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自学并予以指导,大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督促学生课后阅读大量书籍、报纸、杂志,并要求学生每周摘抄一些能说明一定问题的经济方面的文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关注日常经济生活及经济现象的良好习惯。 二、提升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为依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很重要。适用的教学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本着引导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实际知识、能力和技巧的有效宗旨,合理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政治经济学。具体做法是运用幕课、微课、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作业习题等,翻转课堂,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互动,创建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开设在线讨论区,答疑解惑、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等。以课堂讨论、理论研究、单独指导、教学实践、平时作业与测验、期末考试等主要环节开展教学工作; 合理安排各类社会实践,加强实地考察、撰写小论文等教学环节; 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 在既有教学成果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创新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微观)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系各专业 规定学时:60学时

沙市大学经济管理系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以政府干预为核心,研究GDP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IS-LM-BP模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心是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是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通过研究和分析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考察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功能,近而说明

资源如何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充分利用这一问题的。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以及分析和研究在现有既定的资源未能得以充分利用的原因,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的途径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等问题,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寻求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和干预手段,并且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运作用,提供一套的理论规范和行为规范。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决定理论、波动理论和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构成。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及决定、总供给和总需求理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教学大纲 5、教学方式 6、教学进程 7、思考题和习题 8、参考资料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每章后。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长江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长江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程建设规划 所属单位(院):长江大学政法学院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课程负责人:雷儒金教授 建设日期:2006.10---2009.10 二○○七年三月

目录 一、课程建设概况 (3) 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6) 三、课程建设的目标与特色 (6) 四、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6) 五、课程建设进度安排表 (9) 六、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计划 (1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教育部“5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9号文件”中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的指示精神,学校党委历来就高度重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建设工作。早在1988年就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作为校级优质课程加以立项建设;1998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2002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又被省教育厅批准“省级优质课程”。此门课历经变迁,现在定名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为早日将《概论》课程建成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现作出如下规划: 一、课程建设概况 本《概论》课程1998年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2002年被省教育厅批准“省级优质课程”,2006年申请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为政法学院副院长雷儒金教授。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概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传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一直受到党中央、教育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1、本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①中央对《概论》课程的重视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伊始,教育部就在各高校开设新马克思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简史)等课程。此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课程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而逐步调整完善。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步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 1986年3月,国家教委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精神,将高校政治理论课由原来的“老三门”(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改为“新四门”(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98年4月经政治局常委批准,通过了“两课”课程设量新方案即“98方案”,共8门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5门课程。 200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发16号文件,提出包括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要加强宏观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有明显改善,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根据16号文件精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5号文件”,提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 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又下发“9号文件”,确定了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案,即“05方案”,将思想政治政府课确定为四门,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5年5月,湖北省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与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作出正确选择;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 微观部分: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中若干基本假定;市场均衡,供求理论与政府政策;弹性,*蛛网理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选择;长期生产函数,最优投入组合,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信息博弈;分配理论;公共产品,公共选择;*福利经济理论。 宏观部分: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与循环流量图;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两部门模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的定义及其推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及实践: 密切关注经济学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方法上通过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主要是课堂教授,启发式教学;安排二次社会实践活动;二次总结、复习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考核方法一般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 微观部分 第一章导论 学习目标:通过讲授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及对西方经济学的总体认识。 讲授难点:机会成本和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讲授重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Economy------“经济”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 经济:1、产出/投入的最优化,致富之路;2、经帮济世; 、生产关系3.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16

第十五章经济运行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完全网与稳定器。本章将分析社会保障的作用、内容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模式和基金的运作,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等。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目标 社会保障是国家以法律、规章确立对遇到疾病、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的、物质的服务和帮助,以保障其生活需求的社会经济福利制度。社会保障旨在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是社会发展的两大目标,任何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它,当然,社会保障也应体现这二大目标。 公平不是平均分配,不是结果公平,而是机会均等,权利平等。也就是说,社会应当以公正的、不偏不袒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成员,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每个成员提供相同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参与公平竞争,谋求自身的发展。社会保障领域中的公平,是指每

个社会成员在生活发生困难时,都可以普遍地无例外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社会成员就能够在基本生活有保障并解除后顾之忧的条件下参与社会竞争,不会因先天不足或生活无着落而输在起跑线上。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较,换言之,即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总是力求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取最多的劳动成果,或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效率,就是要在社会保障中融入自我保障机制,通过个人缴费的方式增强自我保障意识,使每个社会成员从关心自己切身利益出发,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养老金的待遇水平必须与在职时的工资水平挂钩,和在职时的劳动贡献相联系的规定,就充分体现了效率原则,从而能够激励劳动者勤奋工作。 在社会保障领域,公平与效率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统一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公平为效率提供动力。社会保障高举“公平原则”的大旗,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解除劳动者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维护着社会的安定,这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 二是效率为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因为效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是通向社会公平的桥梁。在一个效率低下,物质匮乏的社会里谈不上社会公平,充其量也只能是公平地分配贫穷。所以任何损害效率的行为都将损害公平,最终实现不了社会公平。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个人收入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才能增加积累,进而达到更高水平的公平。 然而,公平与效率又是会发生矛盾的。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所以凡符合条件的社会成员都可以无条件享受,此类社会保障的给付是向低收入者,贫困者倾斜,权利的享受无须以承担义务为前提。至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虽然此项基金是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但它的给付与劳动贡献也没有严格的对等关系,以致会出现多交费少受益、或者少交费多受益,甚至不交费也受益的情况,社会保障明显的权利均等性、利益共享性,导致给付与劳动贡献的脱钩,因而会削弱对劳动者的激励作用,进而损害效率。 为了在社会保障领域寻找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就要贯彻既保障生活又有利于促进生产的方针。首先,社会保障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保障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的水平。社会保障的项目、范围和水平如果超过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会使国家和社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社会保障的发展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样也会制约经济发展,进而影响社会安定。所以社会保障的项目、范围、水

《西方经济学》讲义教案完整版

《西方经济学》讲义完整版 第一章导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稀缺性的含义;选择的含义;机会成本的含义;微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 一般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实证分析方法 一般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 (一)定义: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二)注意问题: 1、稀缺性是相对的: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 2、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各个时期:原始社会…当今社会 一切社会:贫穷或富裕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和选择 (一)选择:有限的资源满足什么欲望

(二)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 注意:机会成本是一种观念上的损失,并不是实际的支出。 (三)生产可能性曲线 1、定义:资源既定条件下两种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也称生产转换线。 2、假设。 (1)、固定的资源:在一定时间上,可供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2)、充分就业:在现有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得到了充分使用,不存在着资源闲置。 (3)、生产技术:在考虑问题的时间范围之内,生产技术,即由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 (4)、两种产品:为了简化问题起见,通常假定某一经济仅生产两种产品。 3、图形分析: 从图象上看出,生产力可能性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且凹向原点的曲线,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第一,生产可能性曲线揭示了稀缺法则。任何经济不可能无限量地生产。 第二,任何一个经济必须做出选择。但不可能有同时选择二个不同的点。同时,决定了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某一点进行生产就意味着决定了资源的配置。 它是在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的轨迹,它一般凹向原点,隐含着成本递增法则成立。该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均代表着有产率的产量组合,曲线之外的任意一点表明在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教案讲解

西方经济学教案讲解 学期周数:16周 周课时:4课时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基础课 使用教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六版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导言 一、授课章节:导言 二、本章课时:4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4学时 四、教学内容: 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五、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六、重点、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方法: 在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分析中展开教学,特别针对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对立的、认为政治经济学无现实意义等模糊认识,从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两方面属性入手,引申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讲授分析。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讲授,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区别?由此导致两大理论体系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对立或互补)?从西方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了解中如何体会认识和研究经济现象的思维方式应发生的变化? 八、教学建议:

介绍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以及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九、作业或思考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规范经济学?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均衡价格理论 一、授课章节:均衡价格理论 二、本章课时:10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8学时习题讨论课:2学时 四、教学内容: 1.需求规律 2.供给规律 3.均衡价格 4.需求(供给)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5.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6.弹性理论(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 7.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六、重点、难点: 重点:需求(供给)的变动与需求量(供给量)变动、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需求(供给)对均衡的影响。 难点:需求(供给)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区别、弹性的应用。 七、教学方法: 采取讨论式逐层推进教学。着重结合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教学:一是结合世界市场石油生产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

西方经济学教案汇总

西方经济学教案 学期周数:16周 周课时:4课时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基础课 使用教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六版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导言 一、授课章节:导言 二、本章课时:4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4学时 四、教学内容: 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五、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六、重点、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方法: 在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分析中展开教学,特别针对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对立的、认为政治经济学无现实意义等模糊认识,从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两方面属性入手,引申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讲授分析。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讲授,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区别?由此导致两大理论体系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对立或互补)?从西方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了解中如何体会认识和研究经济现象的思维方式应发生的变化? 八、教学建议:

介绍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以及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九、作业或思考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规范经济学?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均衡价格理论 一、授课章节:均衡价格理论 二、本章课时:10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8学时习题讨论课:2学时 四、教学内容: 1.需求规律 2.供给规律 3.均衡价格 4.需求(供给)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5.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6.弹性理论(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 7.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六、重点、难点: 重点:需求(供给)的变动与需求量(供给量)变动、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需求(供给)对均衡的影响。 难点:需求(供给)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区别、弹性的应用。 七、教学方法: 采取讨论式逐层推进教学。着重结合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教学:一是结合世界市场石油生产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简明教程 教案 (三年制高职) 教师:杜俊创 班级:16经济管理高职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经济学基础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直接培养学生的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经济学基础具体教学目的定位为: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要求与课时分配 (一)教学要求 1、在教学目标上,西方经济学以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以掌握经济理论为基础。 2、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西方经济学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3、在教学方法上,西方经济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参编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讲授与多媒体结合。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和主要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资源的资源配置与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选择二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线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 学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四、经济模型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本章首先介绍决定价格的两种因素: 需求和供给,然后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说明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最后从量上分析价格、收入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程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理论、掌握供求规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并掌握价格形成的条件、过程、变动及其对经济的调节,能运用弹性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

《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材料 微观经济学案例集 2005年12月

第一章导论 案例一:人生离不开选择 关于作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臵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目_,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 还可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人。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人。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美元用于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典型的交替关系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交替。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人水平之间的交替关系。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

工人和消费者的收人减少。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交替关系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这类政策,例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例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的支持比其他人更多。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人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也就变小I。 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摘自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案例二:理性成就快乐: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西方经济学教案

第一章导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 1.稀缺性的含义 2.选择的含义 3.机会成本的含义 4.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5.宏观经济学的定义 6.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 掌握: 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3.实证分析方法 了解: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 2.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稀缺规律的几个特性: 1、论对社会还是个人,稀缺性都是普遍存在的 2、缺性又是相对的,即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 3、稀缺性又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 4、稀缺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问题,是经济学的出发点。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和选择 1、生产可能性曲线 2、机会成本 3、选择 一个基本经济事实是: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无法生产我们需要的全部产品。在一个时期,生产哪些产品,每一种生产数量多少,就必须作出选择。 选择包含三个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和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三、经济学与资源利用 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资源利用涉及三个相关问题: 1、分就业问题 2、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 3、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

四、经济学与经济制度 经济学是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经济制度的两种基本形式: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 案例研究:大炮与黄油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包括四个内容: 1、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 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二、宏观经济学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包含四个内容: 1、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 2、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参考资料: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名称的由来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实证(p o s i t i v e)问题涉及解释和预测: 假设我国政府对外国汽车进口实行配额,该配额会对汽车的价格及汽车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什么影响?对我国的消费者有什么影响?对汽车产业的工人有什么影响?现在的失业率是多少?较高水平的失业率如何影响通货膨胀?汽油税又会怎样影响汽油的消费量?这些问题只有通过诉诸事实才能解决。它们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 实证经济学: 是描写经济中事实、情况和关系,不涉及经济生活的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n o r m a t i v e)问题研究应该如何: 有时我们并不满足于解释和预测,还会提出别的什么问题,如“什么才是最佳的?”通货膨胀的容忍限度应该是多少?是否应当向富人课以重税以帮助穷人?国防开支每年应当增长3%,还是5%?这些问题涉及根深蒂固的价值和道德判断。

《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考

《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考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其它经济类课程的基础。青岛农业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教学效果与评价等四个方面着手,师资队伍建设重在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改革重在加强实践教学;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重在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教学效果与评价方面重在学生评价。 标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效果与评价 《微观经济学》是面对经管类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与《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理论根植于自由市场经济,又为其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在最大化条件下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单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并最终明确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理论,并以此来说明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由于《微观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重要性,2006年被确定为青岛农业大学B类课程建设项目,并于2008年顺利通过验收。2010年本课程被立项为校级优秀课程,并于2012年度结题验收。2013年《微观经济学》又被学校立项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中的校级精品课程。本课程建设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通过前一阶段的课程建设,该课程在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实践、网络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本人现将青岛农业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做法做一总结、思考,供各位同仁探讨并作出指正。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按照专业和学科发展、课程建设和招生人数的总体情况,科学制定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计划,在人员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在职学习、开展“教研”和“科研”等形式,以“科研”促“教研”,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加强业务素质的提高,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为实现该目标,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引进师资,特别是要引进学术带头人。《微观经济学》课程组现有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9人中博士5人,硕士2人,在读博士2人,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本课程组承担着全校的经济学课程,教学压力较大。因此,引进人才成为必然。虽然这两年新加入了2名年轻博士,但还是没有彻底缓解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年轻博士刚刚参加工作,在教学科研方面较为稚嫩,缺乏经验,再加上生活压力较大,因此,在引进人才方面最好直接引进学科带头人为好。 第二,提升课程组成员的教学水平。课程组年轻教师数量较多,虽然学历上

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对《政治经济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安庆师范学院张时玲 参加这次《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培训,聆听林木西教授对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概况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前沿问题的分析阐述,感觉受益匪浅,尤其是对今后的教学方式的改进有了一定的启发。今后教学中试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导论课中讲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作用 导论是任何一本教材的起点,是学生接触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开始。学生在高中阶段虽已在政治课中学习了一些基本原理,对政治经济学有了一点了解,但他们的许多认识是粗浅、片面甚至错误的。因此,纠正他们对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认识,厘清政治经济学与一般政治课的区别,就成为导论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另外,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还没有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因此,在导论课中必须将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作用讲清讲透。以前,我也向学生们说过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基础课、入门课,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做过介绍,但是缺少充分的分析和论证。林教授第一天上午的教学内容对我很有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把林教授的观点带进课堂,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具体操作步骤是:(1)通过提问和讨论方式,了解学生为什么要报考经济类专业,他们是如何认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2)从经济学发展史出发,介绍什么是经济学;(3)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厘清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理论课、邓小平理论课等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4)介绍政治经济学的性质;(5)介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6)联系实际讲授经济学在当前社会中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内容讲细讲透,启发学生多多思考;次要内容简要分析或学生自学 教材内容很多,对每章、每节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课堂讲授应抓住重点、难点问题,其他问题一带而过,采用这种讲授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重要、最精华的内容。如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不仅要分析两者的反比关系,还要分析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使用价值量的关系、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的关系以及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通过详细的分析,使同学们对这一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次要问题可以简要介绍或布置习题让学生课后自学思考。 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政治经济学比较抽象,纯粹的理论学习对于刚刚入学的大学生的确有一些难

西方经济学教程电子教案word精品

西方经济学教程电子教案 第一章导言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一般说来,它至少应含有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如市场分析、产品质量控制等。第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领域的集中的研究,如资源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第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 上述三个方面不过是一种粗略的区分方式。按照第一、第二和第三的顺序,纯技术的成分越来越少,而意识形态的成分越来越大。 本教材所涉及的主要是第三部分。 第二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西方经济学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重商主义、古典学派、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 济学后的阶段。庸俗阶段始于1930年,终于19世纪40 年代;其目的主要为反对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并为资本主义进行辩护。在其后,边际效用学派兴起于19 世纪70年代。 在19 世纪70 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期间,边际学派的理论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修改与补充,涉及到垄断、价值论和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及其三次重大的修改与补充被综合在一起,基本上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思想体系。 从其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觉察到,西方经济学含有一定的科学成分,但其理论体系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进行辩护。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企图解决的问题为: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也必须为改善和拯救这一制度提供政策建议。 上述两点表明: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验的总结。 第四节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认识到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可以使我们决定对它所应持有的态度。首先,根据邓小平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必须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浸蚀。 既然西方经济学属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我们对它应持否定的态度。

《微观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 教案 】 ! @ 。

前言 一、课程性质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计划采用一学年时间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目的与任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它试图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习科学的经济分析思想和分析方法,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框架,并能熟练运用弹性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及最优化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并为后继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教学要求:从微观层面建立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为学习宏观经济学以及其他应用经济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初步具备探索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经济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学会查阅经济数据和运用基本的统计分析手段。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 所用教材:《微观经济学》第二版叶德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目: 《经济学》和《经济学小品和案例》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曼昆著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魏埙等南开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梁小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现代西方经济学》宋承先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朱善利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教案具体内容:(见下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