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

195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
195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

195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

在题材的处理上,当代长篇小说侧重于表现“历史”,表现“逝去的日子”,这一时期的小说的创作,题材分布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等方面。这既指作品的数量,也指达到的艺术水平。这种分布状况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重要性”:它们是受到提倡的类别。另一方面与作家的经验和文学“传统”有关。新文学已提供了描述农村生活的许多经验;当代作家的许多人与农村有密切的联系;一批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战争结束后,热衷于写出他们的有关“革命”的“记忆”;……有的题材领域,文学界的决策者虽也很重视并极力提倡,如所谓“工业题材”,却并未产生预期的成果。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而对现实反应的快捷,对社会政治配合的及时,正是这个时期要求文学应具有的品格。自然,从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赵树理的《三里湾》(1955年),高云览的《小城春秋》(1956),曲波的《林海雪原》(1957),李六如的《六十年的变迁》(第1卷1957,第2卷1961),梁斌的《红旗谱》(1957),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上篇1958,下篇1960),杨沫的《青春之歌》(1958),冯德英的《苦菜花》(1958),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第1部1958,第2部1962),吴强的《红日》(1958),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1958),冯志的《敌后武工队》(1958),刘流的《烈火金钢》(1958),欧阳山的《三家巷》(1959)、《苦斗》(1962),草明的《乘风破浪》(1959),柳青的《创业史》(第1部,1960),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1961),姚雪垠的《李自成》(第1卷,1963),浩然的《艳阳天》(第1部1964,第2、3部1966)等。

一、农村小说

在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无论是作家人数,还是作品数量,在小说创作中都居首位。这种情况,既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小说传统的延续,更与当时文学界对表现农村生活的重要性的强调有关。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艺术形态的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即要求作家关注那些显示中国社会面貌“深刻的变化”的斗争,而这通常上指的是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在农村进行的政治运动和中心事件,如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农村的两条道路斗争等,成为表现的重心。乡村的日常生活、社会风习、人伦关系等,则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作家的视野,或仅被作为对“现实斗争”的补充和印证。二是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要与自己的表现对象(农民)相一致。作家和表现对象(农民)在视点、情感、反应上的“同一”的这种设计,是“创作上的群众观点”,据此,“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现实主义的方法才能真正结合起来”。这种要求,其目的是推动作家迅速进入有关农村的叙述的“规范”。而它在艺术效果上,则既限制了取材的范围,也窄化了作家体验、描述的“视点”。

在当代的农村小说中,存在着两个有影响、艺术倾向却有所不同的创作“群体”:一是赵树

理等山西作家,另一是柳青、王汶石等陕西作家。比较起来,柳青等更坚定地实行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决心,更重视农村中的先进人物的创造,更富于浪漫的理想的色彩,具有更大的概括“时代精神”和“历史本质”的雄心。如果从另一角度来观察,那么,柳青也许更像是乡村的“外来者”,虽然他与所描写的土地和生活于其上的劳动者,已建立了密切的关联。而赵树理则更像“本地人”,虽然他也获得一种超越性的眼界和地位。他们的小说在关注、支持农村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关注“新人”的出现和伦理关系的调整和重建时,柳青等更为重视的是新的价值观的灌输,而赵树理等则更倾向于在农村的传统中发掘那些有生命力的素质。就小说而言,柳青等所借鉴的是西方和我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而赵树理更推重的是话本、说书等“宣讲”、“说话”的“本土资源”。

1.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对于赵树理等山西作家的创作,是否可以看作一个小说流派,人们的观点并不一致。但他们的创作仍形成了某些有迹可寻的共同性。这包括:一、地域的特征。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二、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小说的艺术自足性受到怀疑;“不作旁观者”的文学主张,不仅是叙事意义上,而且更是小说社会功能上的。赵树理的“问题小说”的观念,他们关于写小说是为了“劝人”,能“产生指导现实的意义”的预期,是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但又认为,“本来面貌”须以一个有先进思想的农民的角度来所见、所闻、所感。四、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以便能让认字不多的乡村读者接受。关于这个“流派”,评论界使用的称谓有“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等。这个“流派”的作家,除赵树理外,还有马烽、西戎等。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1940年代,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在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文学界获得很高声誉。5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长篇《三里湾》等。另外,还创作有鼓词、小调、秧歌、上党梆子等民间文学作品。赵树理的这些小说,大多取材于晋东南他的家乡。他与这个地区人事保持着密切而持久的联系,因而,故事和人物也依然具有来自“生活底层”的那种淳朴、诚实的特色。他继续着打通“新文学”与“农村读者”的隔阂的试验。在小说观念上,也坚持小说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同一的理解。不过,后来他似乎不再特别坚持把小说当作农村工作指南的那种看法,而更突出了从传统戏曲等相承的“教诲”的功能观。“俗话说,‘说书唱戏是劝人哩!’这话是对的。我们写小说和说书唱戏一样(说评书就是讲小说),都是劝人的。”写小说便是要动摇那些习以为常、但不合理的“旧的文化、制度、风俗、习惯给人们头脑中造成的旧影响”。因而,在《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等作品中,虽说农村开展的“运动”仍构成它们的骨架,但他在日常生活中所展开的关于社会风习、伦理的变革在农民心理、家庭关系、公私关系上留下的波痕和冲突,是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部分。

1950年代,不仅文学写作的规范更加严密,而且激进的经济、社会变革进程对农村传统生活的全面冲击,使“社会发展”与“传统”的冲突,引发作家尖锐的内心忧虑。赵树理的那种建立在对民俗、民间文化的体认基础上的艺术想像,受到抑制而不能得到充分施展。正是忧虑于当代激进的经济、政治变革对农村传统生活和道德的过度破坏,对建立在劳动之上的传统美德的维护和发掘,成为他后期创作的主题。与《小二黑结婚》、《传家宝》、《登记》、

《三里湾》等表现“小字辈”挣脱老一辈的障碍而走向新生活不同,在《套不住的手》、《互作鉴定》、《实干家潘永福》中,老一辈农民身上的品格,被叙述为年轻一代最重要的精神传统。赵树理五六十年代的小说艺术,总体面貌与以前并无重大变化。这些“渊源于宋人话本及后来的拟话本”的作品,由于作者对某一形式的“越来越执著”,导致“故事行进缓慢”,有“铺摊琐碎”、“刻而不深的感觉”。

2.柳青的《创业史》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1938年到延安后开始小说创作。在写作《创业史》之前,出版有长篇《种谷记》(1947)和《铜墙铁壁》(1951)。50年代,柳青较长时间生活在陕西长安县某乡村,参与了当地农业合作化的过程。这期间,除了不多的散文特写和中篇以外,都在为拟议中的宏篇巨构《创业史》作准备。《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1960年第一部在刊物上连载,次年出版单行本。“文革”发生,使写作计划中断。“文革”结束后,改定了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前四章,但整个计划终于未能完成。

对于这部小说的主旨,作者作过这样的说明:“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作家对农民的历史境遇和心理情感的熟悉,弥补了这种观念“论证式”的构思和展开方式可能出现的弊端,但反过来,这种写作方式还是极大限制了作者生活体验敞开的程度。小说第一部出版后,在文学界获得极高的评价。《创业史》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在人物语言方面,采用经过提炼的口语,而叙述语言则是充分书面化的。这构成了一种对比。叙述语调与人物语言的距离,有助于实现叙述者对故事的介入,显示叙述者“全知”的“权威姿态”:直接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动机,“观察”、“监视”人物的思想、心理、行为与“历史规律”的切合、悖逆的程度,对人物、事件作出解说和评论;虽然这种评论常用诙谐和幽默的方式进行。在小说的艺术形态上,柳青似乎并不追求像赵树理那样的“大众化”和“民族形式”,也不追求故事性和行动性。但这并没有妨碍它获得批评界的赏识。

有关《创业史》的争议:1960年,邵荃麟在《文艺报》编辑部的一次会议说:“《创业史》中梁三老汉比梁生宝写得好,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但很少人去分析梁三老汉这个人物,因此,对这部作品分析不够深”;“我觉得梁生宝不是最成功的,作为典型人物,在很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梁三老汉是不是典型人物呢?我看是很高的典型人物。”在此前后,严家炎撰写的评论《创业史》的文章,也表达了相近的观点。他不同意《创业史》的最大成就在于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的“流行的说法”,认为在反映“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伟大事件的深度和完整性上”,《创业史》的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他的根据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形象的“丰满”、“厚实”,即美学的标准;另一则是在“两条道路斗争”中处于观望、动摇的“中间状态”农民的表现,在揭示社会生活面貌的“深度和广度”上的意义,即题材的价值问题。与此相关,严家炎指出,梁生宝在当代农村小说“新英雄人物”塑造中,虽然是“水平线上”的,但其成功程度,并不像大家所推崇的那样。他提出这一形象在塑造上的“三多三不足”的缺陷: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在争论中,严家炎又进一步指出梁生宝形象的过分理想化的问题。这些观点,受到包括作家在内的大多数批评家的反对。柳青在有关文章中激动地表示,报刊上的评论文章,

对于他所不能同意的看法,他根本不打算说话,但对严家炎的观点,“却无论如何不能沉默”,因为其中“提出了一些重大的原则问题”,“我如果对这些重大的问题也保持沉默,那就是对革命文学事业不严肃的表现。”论争双方在文学创作要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深刻表现农村的斗争等要求上,并无分歧。分歧的是对艺术形象所作的美学评价,以及题材价值的不同认识。就后者而言,邵荃麟、严家炎等事实上是强调有着“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的人物形象与表现“历史真实”的联系。在美学评价上,严家炎等以“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成规”(客观描绘,性格刻画,形象的丰满、完整)来质疑柳青的创作,而柳青在反驳中,却提出一种更具“直接性”的美学标准。他对《创业史》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矛盾冲突,冲突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形式,人物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思想性格,有这样的气质、心理、行动等等,都根据现实政治理论和政策规定,给予确定的、条分缕析的说明。

3.其它

农村小说除了山西、陕西这两个“群体”之外,较重要的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李准在五六十年代的创作,表现了根据在农村开展的运动和实施的政策来选取题材和确立主题的写作策略。主要作品有《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耕云记》等。周立波30年代参加左联,并开始著译。抗战期间到延安后,任鲁艺教员。1948年完成的表现东北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暴风骤雨》,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白毛女》一起,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而享有很高声誉。1955年起,周立波回到他的家乡湖南定居,创作转到他所熟悉的农村生活上来。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及其“续篇”,分别出版于1958和1960年,和当时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大部分作品一样,《山乡巨变》的主旨也为了证明农村的个体小生产者必须走集体化道路。小说人物“设置”也与当时此类创作雷同:有苦干而无私的农村基层干部,有坚定走集体化道路的积极分子,有在“两条道路”之间摇摆的落后农民,也有进行破坏的暗藏的阶级敌人。不过,小说也有它的某些独特处理。对于这一规格化的主题,作家有时更乐意于通过特定地域的乡村日常生活来展开。另外,对于体现在农民身上的“道路”的分歧、冲突,似乎持理解而宽厚的态度。因而,有一种略带幽默、风趣的叙述语调,也能在生活美感的价值上,来表现乡村的人性风俗、自然风光。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借鉴,与他对南方口语的改造,使小说具有地域色彩和个人风格。

4.历史的和美学的价值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乡土题材的创作成果也许是最为丰富和发达的,它集中汇集了知识分子探索与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和崇尚原始、民间和自然的田园浪漫主义的两大创作流派。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塑造的比较成功的农民形象虽然也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的印记,但从精神上说仍然摆脱不了闰土、阿Q、老通宝、翠翠等优秀典型的历史胎记,或者说,正是那一代人物沿着历史的轨迹走到了新的现实环境里。“民间”是一个有着丰富涵盖面的文化概念,在乡土文学传统里,它是与自然形态的中国农村社会及其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五四”一代的作家对这样一个“民间”世界抱着极为复杂的态度,并把这种真切关注和特殊感情传给了新的一代作家,我们从柳青对农民传统私有观念的鞭辟入里的痛切分析中(《创业史》),似乎能联想到鲁迅是怎样以痛切的批判态度来呼唤劳苦大众在自我斗争中冲破几千年来的精神重负,追求新生和希望的;我们从周立波对湖南山乡自然景色和美好人性的由衷赞美中(《山乡巨变》),似乎也联想到沈从文是如何以血肉相连的感情来歌颂、表达“民间”的原始性、朴素与健康。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总是怀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厚的民间情结。其次,民

间文化形态在当代文学史上还具有特定的含义,它既包含了来自生活底层(民间社会)的劳苦大众自在状态的感情、理想和立场,也包含民间文化艺术的特有审美功能。由于战争文化特征所决定的文学必须重视民族化和大众化,使本来处于自在状态的民间文化形态被当作民族化大众化的因素或被及时地吸收、或被批判地利用,慢慢地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中,并且化解、中和了其中过于强烈和僵硬的政治宣传的成分。许多作家的创作常常摇摆在政治政策宣传和文学艺术创作之间,而民间文化形态的因素往往成为决定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的关键。小说《山乡巨变》(周立波)、《创业史》(柳青)、《三里湾》(赵树理)、《铁木前传》(孙犁)、《黑凤》(王汶石),《赖大嫂》(西戎)、《锻炼锻炼》(赵树理)、《山那边人家》(周立波),戏剧《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编剧)、《洞箫横吹》(海默编剧),电影《李双双》(李准编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马烽编剧)、《五朵金花》(季康、公浦编剧)等,这些作品虽然在创作背景上保持了强烈的时代共名,内容构思和人物塑造也都含有明显的政治宣传意图,但作家们凭着对农村生活的丰厚经验和美好感情,在文学创作的各个层面上或强或弱地体现出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终于使作品保持了动人的创作情感和活泼的艺术魅力。

二、革命历史小说

从题材的角度看,“革命历史”题材在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和极重要的位置。因而,50年代开始,就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出现,不仅指《红旗谱》、《青春之歌》这类作品,而且也包括写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大波》(李劼人)等。不过,在50至70年代,说到现代中国的“历史”,指的大致是“革命历史”,而“革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鉴于这种情形,“革命历史小说”这一文学史命名所指称的作品,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

革命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品,长篇有《铜墙铁壁》(柳青,1951)、《风云初记》(孙犁,1951—1963)、《保卫延安》(杜鹏程,1954)、《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红日》(吴强,1957)、《林海雪原》(曲波,1957)、《红旗谱》(梁斌,1957)、《青春之歌》(杨沫,1958)、《战斗的青春》(雪克,1958)、《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烈火金钢》(刘流,1958)、《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苦菜花》(冯德英,1958)、《三家巷》(欧阳山,1959)、《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等。关于“革命历史”题材写作的文学史上的和现实政治上的意义,当时的批评家曾指出:对于这些斗争,“在反动统治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域,几乎是不可能被反映到文学作品中间来的。现在我们却需要去补足文学史上这段空白,使我们人民能够历史地去认识革命过程和当前现实的联系,从那些可歌可泣的斗争的感召中获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信心和热情”。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对新的社会的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是这些小说的主要目的。自然,这期间的文学创作,并不限于小说,散文、戏剧、诗等体裁,也加入了对于这一讲述既定“历史”的相当壮观的行列。

由于作家生活经验和艺术想像的差别,也由于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的不同,革命历史小说的形态也有所不同。一些作家在长篇小说中追求对于历史的“史诗性”把握,另一些作家则加入一些“传奇”因素而接近现代“通俗小说”的模式,个别作家更愿凸显他的现实处境下

的情绪,以之作为对往事回忆的触发点。这些略有不同的处理,使革命历史小说比起同期的其他小说创作来,呈现了略有变化的、多样的面貌。

史诗性,是当代不少写作长篇小说的作家的追求,也是批评家用来评价一些长篇所达到的思想艺术高度的重要标尺。这种创作追求,来源于当代小说作家那种充当“社会历史家”、再现社会事变的整体过程、把握“时代精神”的欲望。中国现代小说的这种“宏大叙事”的艺术趋向,在30年代就已存在。茅盾就是具有“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的自觉意识的作家。这种艺术追求及具体的艺术经验,更多来自19世纪俄、法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和20世纪苏联表现革命运动和战争的长篇。到了50年代,作家的时代意识更加强烈,反映“伟大的时代”,写出“史诗”性质的作品,成为最有抱负的作家的崇高责任。这在表现现实生活的创作中也得到体现,如柳青的《创业史》,但最主要的体现,是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史诗性”在当代的长篇小说中,主要表现为揭示“历史本质”的目标,在结构上的宏阔时空跨度与规模,重大历史事实对艺术虚构的加入,以及英雄形象的创造和英雄主义的基调。长篇《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红岩》,以“一代风流”为总题的《三家巷》、《苦斗》等,都显示了作家的这种创作追求。

在革命历史小说的长篇中,最早出现的是有关革命胜利,即40年代后期战争的描述。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是当代最早被评论家从“史诗”的角度评价的长篇。《保卫延安》取材于1947年3月到9月的陕北延安战事——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对延安的进攻,毛泽东、彭德怀主动放弃延安和延安的收复。小说以单一的意识形态视角,和持续的紧张节奏,来着力塑造周大勇等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并为英雄们布置了苦战、退却、流血死亡的“检验”战斗意志的逆境,使小说自始至终保持英雄主义的高昂情绪。在虚构性艺术文本中,将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高级将领彭德怀)作为艺术形象加以正面表现,这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并不多见,因而受到评论界的注意。吴强的《红日》也把真实的战争历史(40年代内战初期山东的涟水、莱芜、孟良崮战役)与艺术虚构加以结合。故事的展开方式和人物活动的具体描写,立足于对“正义之师”的力量源泉的揭示,和回答胜利获取的根据——这也是大多数革命历史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

在革命历史小说中,梁斌的《红旗谱》和欧阳山的《三家巷》(及《苦斗》等),是对于革命“起源”的叙述。革命起源,是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的主题之一。在一些小说中,它通过对革命的参加者(主要是工农民众)投身革命的生活、心理动机的表现来实现,而在《红旗谱》等小说中,则直接描述二三十年代在乡村和城市革命运动最早孕育、开展的情形。在作家看来,“史诗性”地概括中国农民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活和命运,需要安排相当宏阔的生活画面,和长卷式的结构。因而,小说被构思为多卷本。第一部《红旗谱》(1958),第二部《播火记》(1963),第三部《烽烟图》(1983)。朱老忠、严志和两家几代人的生活遭遇,是各部的主线。和《创业史》一样,《红旗谱》开头也有独立成章的“楔子”,讲述主人公或其先辈曾经的奋斗,为“正文”提供了铺垫和对比:他们的后代在“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之后,斗争终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小说完成了这样的“叙事”:“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在《红旗谱》中,这一主题,主要通过对朱老忠等人物的“成长”(由传统农民的仇恨和反抗性,到获得由“时代”、由无产阶级政党所赋予的理想和集体主义精神)来实现。对于朱老忠等,当时的评论界不仅认为是小说突出成就的标志,而且是当代文学人物塑造的重要收获。小说对这个人物的创造,切合了当代有关“英雄人物”创造的基本规则:一是人物在小说整体中的中心位置,另一是人物性格所包容的阶级、时代

的内涵,以及完美的理想化要求。

《红旗谱》对农民革命和农民英雄性格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规律”的描述,有着它的某些“独特性”。作家在寻找着观念、阶级斗争的主题和乡村风俗、传统文本的联结,这被他概括为小说的“民族气魄”的探索。这包括人物性格中的“慷慨侠义”的“江湖气魄”,也包括生活情景和文本构造的“民族色彩”。这种联结,虽说主要被看作是观念、主题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也会使叙述越出观念、主题拘囿,而使某些在当时诸多文本中被阶级斗争重大事件淹没的有关人的欲望、日常生活、习俗、仪式等的表达有所浮现。中国古典小说为《红旗谱》提供了表现方法上的借鉴,对这一地区的民间语言的运用,也加强了小说表现的生活的历史连续性,而多少缓和了观念、主题阐释上的坚硬、紧张的程度。

《红岩》出版于1961年12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多次重印,累计达四百万册。到80年代,共印行二十多次,发行八百多万册,可以说是当代发行量最大的小说。《红岩》约十年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创作动机是充分政治化的。作者从权威论著、从更掌握意识形态含义的其他人那里,获取对原始材料的提炼、加工的依据,放弃“个人”的不适宜的体验,而代之以新的理解。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岩》的作者是一群为着同一意识形态目的而协作的书写者们的组合。四五十年代之交是中国历史的黑暗和光明的交替的时刻,是新时代的诞生——这种历史意识,已在50年代的历史、文学的叙事中确立。《红岩》以对“革命”的更具纯洁性的追求,来实现对这一历史时间的“本质”的讲述。它以更加分明、强烈,更带象征性,也更带“人生哲理”的方式,来处理这一事件和所赋予的种种含义。小说的主要篇幅放在狱中斗争上,但同时也涉及中共在城市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革命运动,并组织了表现四川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的另一条线索。而1948年至1949年国共战争的情势,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和政权的瓦解,在小说中做了充分的描述。在这部小说中,革命者(许云峰、江姐、成岗、华子良、齐晓轩等)与敌人(徐鹏飞等)的关系,被安放在两个政治集团、两种人生道路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的格局中。人物思想、性格,他们的言行、心理的刻画,不再存在任何幽深曲折而彻底的“透明化”。英雄人物的意志、信仰所焕发的精神力量,肉体摧残和心理折磨下的坚定、从容和识见,反面角色的狡诈、残忍、虚张声势及恐惧、绝望,在作品中都做出对比分明且有层次的、推向“极致”的描述。而许云峰、江姐与徐鹏飞等面对面所进行的精神较量,以及有关政治、人生观的“论辩”,成为强化小说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性质的手段。

《青春之歌》既是写“革命历史”,又是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篇。在当代,类似的长篇还有高云览的《小城春秋》。《小城春秋》描述的是发生在30年代初厦门的革命活动。《青春之歌》是50年代出版的一部产生重要影响的长篇小说。作者杨沫(1914—1995),湖南人。曾在北平读中学,在河北香河县、定县和北平任小学教员、家庭教师。1936年,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三四十年代写有短篇小说、散文等,大都已佚失。1950年出版了中篇《苇塘纪事》,但没有引起注意。《青春之歌》1958年初出版后,仅一年半的时间就售出130万册,成为在这期间长篇小说中仅次于《林海雪原》的畅销书。1960年出版修订本。在初版的同年,就被搬上了银幕,成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之一而受到欢迎。《青春之歌》叙述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如何自觉地承担起决定民族命运的“历史责任”,组织民众,不避个人受难和牺牲进行英勇斗争。这是胜利者对其历史所作的确认。这种确认,在小说中主要通过对英雄形象(卢嘉川、江华、林红等)的创造来达到。因而,尽管卢嘉川等在小说中并非主要人物,当时评论在肯定这部作品时,他们的存在却是首要理由。当然,

小说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因素。首先,它同时是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道路的故事,另外,还多少牵涉到女性命运的主题。林道静的爱情、婚姻遭遇,隐含着复杂的女性问题。但有关女性命运的主题因素,在作品中是被压抑、被淡化,被主要当作阶级立场、阶级意识的矛盾和转变的因素来处理的。小说在否定戴愉、余永泽、白莉萍等的选择的同时,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惟一的出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引领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争——也即个体生命只有融合、投入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革命事业中去,他的生命的价值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这一道路的肯定虽说早已做出,但对知识分子的本质改造成为严重问题的五六十年代,又是必须着重强调的。这是这部小说的“题材意义”,是它虽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仍获得充分肯定的原因。

195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

195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 在题材的处理上,当代长篇小说侧重于表现“历史”,表现“逝去的日子”,这一时期的小说的创作,题材分布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等方面。这既指作品的数量,也指达到的艺术水平。这种分布状况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重要性”:它们是受到提倡的类别。另一方面与作家的经验和文学“传统”有关。新文学已提供了描述农村生活的许多经验;当代作家的许多人与农村有密切的联系;一批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战争结束后,热衷于写出他们的有关“革命”的“记忆”;……有的题材领域,文学界的决策者虽也很重视并极力提倡,如所谓“工业题材”,却并未产生预期的成果。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而对现实反应的快捷,对社会政治配合的及时,正是这个时期要求文学应具有的品格。自然,从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赵树理的《三里湾》(1955年),高云览的《小城春秋》(1956),曲波的《林海雪原》(1957),李六如的《六十年的变迁》(第1卷1957,第2卷1961),梁斌的《红旗谱》(1957),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上篇1958,下篇1960),杨沫的《青春之歌》(1958),冯德英的《苦菜花》(1958),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第1部1958,第2部1962),吴强的《红日》(1958),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1958),冯志的《敌后武工队》(1958),刘流的《烈火金钢》(1958),欧阳山的《三家巷》(1959)、《苦斗》(1962),草明的《乘风破浪》(1959),柳青的《创业史》(第1部,1960),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1961),姚雪垠的《李自成》(第1卷,1963),浩然的《艳阳天》(第1部1964,第2、3部1966)等。 一、农村小说 在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无论是作家人数,还是作品数量,在小说创作中都居首位。这种情况,既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小说传统的延续,更与当时文学界对表现农村生活的重要性的强调有关。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艺术形态的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即要求作家关注那些显示中国社会面貌“深刻的变化”的斗争,而这通常上指的是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在农村进行的政治运动和中心事件,如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农村的两条道路斗争等,成为表现的重心。乡村的日常生活、社会风习、人伦关系等,则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作家的视野,或仅被作为对“现实斗争”的补充和印证。二是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要与自己的表现对象(农民)相一致。作家和表现对象(农民)在视点、情感、反应上的“同一”的这种设计,是“创作上的群众观点”,据此,“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现实主义的方法才能真正结合起来”。这种要求,其目的是推动作家迅速进入有关农村的叙述的“规范”。而它在艺术效果上,则既限制了取材的范围,也窄化了作家体验、描述的“视点”。 在当代的农村小说中,存在着两个有影响、艺术倾向却有所不同的创作“群体”:一是赵树

长篇小说如何投给出版社投稿

长篇小说如何投给出版社投稿 作者写好一本长篇小说,是可以给出版社投稿的,如果您觉得自己的长篇小说有市场,可以找出版社公费出书,如果没有市场但想圆自己一个出书梦,可以找我们自费出书。那么长篇小说如何投给出版社投稿? 长篇小说如何投给出版社投稿 1、你可以去大书店看一下,与你的书定位很相似的一些书,翻开版权页(有的在前面第一页背面,有的在最后一页背面),有出版社和责任编辑,你认为谁能做你的书能把你的书做好,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 然后去网上找出版社的地址,电话,要他们责任编辑的电话,就可以仔细与他们谈了。 3、在作家主动投稿的情形下,如果出版社在接到投稿后六个月内无任何反应,作家可以根据法律规定要求出版社退还书稿,并支付法定的经济补偿。根据《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第16条规定:“作者主动向图书出版社投稿,出版社应在六个月内决定是否采用。满六个月,既不与作者签订合同、不予采用又不通知作者的,出版社应按第六条规定的同类作品付酬标准平均值的30%向作者支付经济补偿,并将书稿退还作者。”这条规定给出版社考虑是否采用投稿一个期限,即6个月。这里要注意的是,本条适用的前提是“作者主动投稿”,如果是出版社约稿则不适用。作家在投稿的过程中应注意保存相关证据,比如投稿时的挂号信单据或电子邮件,以备日后证明投稿日期。 2、小说出版前,出版社会和你签定合同,而合同里有签约的时间期限,一般为五年,也就是说,这部小说,五年里的版权归属出版社,作者是不可以将小说再托交其他出版社,否则就是侵权行为。 在合同期限到期后,如果此出版社不提出续约,或者说你本人不想再续签,就可以中止

此合同,那么小说的权限回归作者手里,你就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小说,可以再联系其他出版社。

长篇小说写作技巧

长篇小说写作技巧 一、要强化写作的难度 当代小说普遍越写越轻、越写越粗糙,很多小说都是作家闭门造车的结果:从经验层面上说,没有生机勃勃的细节和场景;从精神层面上说,没有自身的体验和心灵的说服力——苍白和虚假,几乎成了当代小说写作的通病。消费潮流在过度地消耗小说,小说写作已经失去难度。没有难度的写作,不过是一种平庸的复制——无论是经验的自我重复,还是精神的变相克隆,都意味着对写作的创造精神的放弃。重申写作的难度(艺术的难度和心灵的难度),就意味着作家必须对艺术世界有独特的发现,对人性世界有崭新的认识,因为小说写作的使命并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它还需要完成一种故事精神,还需要书写广大的世道人心,从而为当下的生存境遇作证。然而,就当下的长篇写作的现状而言,叙事上的探索几乎已经停止,写作似乎演变成了一种经验的较量。一些能对经验进行精细摹写的作品大行其道,但很少人会去追问:在这些经验的下面,作家对世界、对人心究竟有多少新的发现?比如,毕飞宇的写作才华是显著的,他的《玉米》就以精细著称,获誉良多,大概是受了外界的鼓舞,毕飞宇近年的写作,包括他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平原》,都往《玉米》的路子上用力,可在我看来,他之前的《青衣》,无论是对存在的发现还是对人心的洞察,都远在《玉米》之上——毕飞宇如果选择的是沿着《青衣》的写作路子往下走,他的成就我想会大得多,因为《青衣》是真正对人性的书写有创见的小说;而如何获得写作创见,许多时候,就是一个作家所面临的最大的写作难度。长篇小说尤其如此。它的核心品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复杂和丰富,而不是一些作家所说的简单和直接;一旦取消长篇小说在精神书写上的复杂性和在人性展开上的丰富性,也就取消了它在写作上的难度,这样,长篇小说的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要扩展经验的边界 尽管本雅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就预言经验已经“贫乏”和“贬值”,并对故事表现出了强烈的不信任,但随着消费主义的迅猛崛起,经验和故事在小说写作中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只是,在这些盛行的挂着个人标签的经验丛林中,许多的“个人经验”,都带着公共价值的烙印,它并没有脱离某些思想总体性的支配。正因为如此,今天的长篇小说才会呈现出那么多相类似的经验类型——无非是身体的或肉欲的,官场的或商场的,野史或者传奇;不仅经验投合了市场的趣味,就连经验推进的方式都大同小异。相反,二十世纪中国那些沉痛的现实却少有人正面触及。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说:“近人的小说材料,只有三种:一种是官场,一种是妓女,一种是不官而官,非妓而妓的中等社会,(留学生女学生之可作小说材料者,亦附此类。)除此之外,别无材料。” 今天的小说材料,又何尝不是翻来覆去地用这三种? “除此之外,别无材料”之困境,在当下的长篇小说界,反而有越发严重的趋势。当作家那点有限的个人记忆、个人秘史被腾空之后,写作将何以为继?当“作小说的人的报酬也丰富起来了”、作家的生活日益优越之后,他和自己身外那更广阔的现实如何再建立起亲密、内在的关系?或许因为看到了这一危机,我才特别推崇像莫言的《檀香刑》和贾平凹的《秦腔》这样的长篇:莫言处理的是他没有经历过的历史事件,贾平凹所写的是他已经远离多年的乡土生活,但都写得逼真而惊心动魄——他们对自己的叙事对象,显然是下了苦功去研究的。这样的写作确实大大扩展了当代小说经验的边界。所以,我认同格非所说的话:“中国作家在经过了许多年‘怎么写’的训练之后,应重新考虑‘写什么’这一问题。”——怎么写固然重要,但写什么也同样考验作家面对世界发言的能力。世界不能沉默,人必须站出来说话,这是我对长篇小说写作的一个迫切期待。 三、要有叙事的说服力 小说有了好的材料、新的经验之后,还要找到一种好的叙事方式来表达它。

长篇小说征稿启事.doc

长篇小说征稿启事 长篇小说征稿启事1 xx市作家协会文学创作xxx(对外也称作“全国文学创作xxxxx”,以下简称xxx)常年推出长篇小说征稿出版活动,在全国范围征集优秀长篇小说稿件。 一、宗旨 xxx竭力扶持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作者,发现和出版他(她)们的优秀长篇小说,为他(她)们赢得文坛、媒体和广大读者应有的关注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为他(她)们今后的创作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xxx致力于中国原创文学的繁荣发展,努力打造集聚高端文学人才和发掘优秀作品的服务平台,使xxx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学创作孵化基地。 二、作品标准 (一)作品内容健康,有思想深度; (二)作品视角新颖,感受独特; (三)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三、出版和推介 被xxx选中的优秀长篇小说,由xxx和国内出版社合作出版,作者将成为xxx注册作家。xxx对注册作家长期提供推介宣传(包括向文学杂志社推荐作者其他作品)、版权代理等服务,为作者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四、作者报酬 作者按(图书定价)×8%(版税率)×印数=获得版税。 五、其它具体情况详见以下《图书委托出版合同》。 联系电话:xxxxxxxxxxxxxxx 联系时间:9:00-17:00(周一至周五) 联系编辑:冒祖开 联系地址:xx市xx路xx号(作家协会文学会馆二楼) 邮政编码:xxxxxxx 来稿信箱:图书委托出版合同 甲方(著作权人,委托方): 地址: 乙方(xx市作家协会文学创作xxx,受托方)地址:xx市巨鹿路xx号邮编xxxxxxxxx 长篇小说征稿启事2 xxxx·xxx品牌隶属xxxx出版社旗下,定位于女性阅读。以“创造最有收获的阅读”为目标,致力于发展华语原创女性文学,力求打造最优质的女性阅读品牌。目前已成功出版xxxxx等优秀都市青春类作品。 我们争取优秀知名作者的同时,也致力于挖掘新人作者,只要您的作品优秀,我们都将一视同仁尽力包装,用心宣传,从xxxx年1月起,xxxx·xxx出版的所有作品将在月发行量达两百万册的《xxxx》上彩页宣传,并选录优秀作品进行连载,力求打造最耀眼的女性文学新星。 xxxx出版社xxx编辑室现面向社会征稿,征稿具体要求如下: 都市言情类

小小说写作指导

小小说写作指导(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目标】1、了解小小说的写作知识2、学习写作小小说 【教学重点】小小说的写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小小说? 小小说又叫微型小说,是一种篇幅很短、情节简单、对人和事件都不做完整描写和叙述的新兴小说体裁。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并列为小说的“四大家族”。 二、小小说的特点 小小说往往从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生活,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思想。小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小、新、巧、奇。 小。指篇幅短小、取材小、入题角度小。正因为“小”,选材务必精粹,语言必须凝练。美国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过一篇小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全篇仅25字,却非常别致、有味,被誉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 新。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最好每~篇都能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巧。指结构精巧、严密。创作小小说,特别要在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应力求使时间、场所、人物尽可能地压缩、集中。 奇,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许多优秀的小小说常常在结尾处出奇制胜,使人拍案叫绝。 三、小小说导写 小小说,小而精巧,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写小小说就是“螺狮壳里做道场”,应该在“小”字上苦心经营。在高中写作实践中,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编写小小说,能使感觉更敏捷,文笔更凝炼,更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那么怎么写好小小说呢? 1、人物形象要典型。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现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深受感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 例如小小说《清水》,情节很简单:寿春县令叶天土清廉如水,三年任职期满之际,不愿惊动百姓,趁天还没亮,就骑牛出了县城。走上官道,却见“黑压压的人站满官道”,原来百姓都自发前来送行。有一老汉捧个杯子走到他面前,请他饮了杯中的清水,因为“它是寿春百姓的心”。叶天士恭恭敬敬接过杯,然后慢慢倾洒在脚下的黄土上,说,这是寿春的水,我不能带走,就以水代酒敬了寿春的土地吧。叶天士说完,就骑上牛走了,把纷纷乱乱的呜咽之声留在了身后。这篇小小说,采用白描手法,巧借叶天士离任时对往事的追忆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特写镜头,在有限的篇幅内.就把一位廉洁刚正、两袖清风、爱民若子的清官,塑造得形象生动,跃然纸上,读来感人肺腑。 2、选材要以小见大。小小说篇幅短,人物少,情节简单,要在短小的篇幅中,包含丰富的内容。小小说要想用最少的信息展示丰富的内容,构思时须选准角度,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

三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形考

一、单选题 1、1926—1929年,在《小说月报》上连续发表了三个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的作者,是当时尚在英国的(B)。 A、茅盾 B、老舍 C、李劼人 D、巴金 2、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作者是(A)。 A、李劼人 B、赵树理 C、老舍 D、巴金 3、《财主底儿女们》是作为七月派作家贡献给新文学的重大收获。其作者是(A)。 A、路翎 B、茅盾 C、巴金 D、老舍 4、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是(D)。 A、巴金 B、李劼人 C、老舍 D、钱锺书 5、沙汀的一部描写川西北一个乡镇中各种恶势力为争夺金矿、发国难财而引起的互相倾轧的作品是(D)。 A、《还乡记》 B、《困兽记》 C、《种谷记》 D、《淘金记》 6、首开革命文学“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先河的作品是茅盾的(B)三部曲。 A、《虹》 B、《蚀》 C、《家》 D、《路》 7、巴金的第一部小说是1929年问世的(C)。 A、《新生》 B、《激流》 C、《灭亡》 D、《寒夜》 8、《谈艺录》、《宋诗选注》和学术巨著《管锥编》的作者是(D)。 A、钱锺书 B、胡风 C、瞿秋白 D、茅盾 9、被卞之琳誉为“抗战以来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沙汀的(A)。 A、《淘金记》 B、《还乡记》 C、《种谷记》 D、《困兽记》 10、1944年到抗战胜利期间,老舍创作了一生中规模最宏大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组成,近一百万字。这部小说是(C)。 A、《离婚》 B、《骆驼祥子》 C、《四世同堂》 D、《二马》 二、多选题 11、茅盾的“《蚀》三部曲”是指(ABD)。 A、《动摇》 B、《追求》 C、《灭亡》 D、《幻灭》 12、40年代的小说在讽刺文体的成熟、向民众灵魂世界的突进以及在小说的通俗化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代表作家主要有(BCD)等。 A、茅盾 B、钱锺书 C、赵树理 D、路翎 13、李劼人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说”主要有(ABCD)等。 A、《大波》 B、《死水微澜》 C、《暴风雨前》 D、《灭亡》 14、路翎出版的作品主要有(ABD)等。 A、《财主底儿女们》 B、《饥饿的郭素娥》 C、《李家庄的变迁》 D、《蜗牛在荆棘上》 15、钱锺书的散文和小说作品主要有(ABD)等。 A、《写在人生边上》 B、《人·兽·鬼》 C、《管锥编》 D、《围城》 16、40年代,沙汀接连完成了描写四川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主要有(ABC)等。 A、《淘金记》 B、《困兽记》 C、《还乡记》 D、《出川记》 17、四十年代,茅盾先后发表的长篇小说主要有(ACD)等。 A、《腐蚀》 B、《从牯岭到东京》 C、《霜叶红似二月花》 D、《锻炼》

长篇小说创作综述(一)

长篇小说创作综述(一) 96、97年度的长篇小说除了在数量上超过以往的年份外,还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特点,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艺术形态的多元化。作家的创作主体性突出,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切入视点,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寻找适合自己,而自己也的确是有所体悟、有所发现的表现对象。长篇小说的文体开始出现一种求新同时又是彼此不同的探索与实验,在形式方面有力地冲击了传统长篇小说的观念。另外,长篇小说题材空前的丰富,社会各个层面的经验都得到了书写和表达。尽管不乏急就的不成熟之作,但却在内容方面丰富了人们的阅读视野,让人们以最快的速度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 为了便于叙述与了解,本文将试用分类的方法去描述和评点。 长篇小说形式感的加强是90年代长篇小说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一特点在96、97年两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也非常独特的长篇小说,诸如史铁生的《务虚笔记》、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陈染的《私人生活》、刘恪的《蓝色雨季》、东西的《耳光响亮》、林白的《说吧,房间》、海男的《坦言》、蒋韵的《栎树的囚徒》、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它们代表了96、97两年长篇小说的艺术层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 《务虚笔记》和《马桥词典》的出现,无疑让96、97年的文坛增色不少,引起了评论界极大的兴奋和批评的欲望。特别是《马桥词典》事件所引发的抄袭与否的大争论,卷入人物之多,诉讼时间之长,更是轰动一时。以词典的形式写小说,韩少功并非第一人,但也不应因此抹煞《马桥词典》的独特价值。时至今日,当我们再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部文本时,可以看到《马桥词典》在对民间世界的创造性的营造和小说形式的试验开拓两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马桥词典》是为一个叫马桥的湘北村寨编辑的“词典”,“马桥”不一定实有其地,但肯定是作者早年插队时非常熟悉的地方。作品通过对词条的诠释,讲述一个关于马桥和马桥人的故事。沿著书中的词条,我们不仅可以进入这个村落,而且可以进入马桥的历史和文化。《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从作者在一个古园遇见两个不谙世事的男女孩子开始展开联想,并叙述了一系列的“爱情故事”。而作者只是借助这些故事去“务虚”,即探寻人生的各种命题:关于人的存在(或处境)、人的欲望,关于人生、历史和命运的偶然与必然、生与死、被忘却与被记忆等等。《务虚笔记》和《马桥词典》为我们提出了长篇小说文体方面的新概念。首先自然是关于“故事”的理解。就传统习惯而言,我们所理解的小说很难离开相对完整的故事,尤其是长篇小说。小说作者某种意义上似乎变成了讲故事者的代名词,而韩少功与史铁生即使说不上是对故事产生了怀疑,也是厌倦了故事的讲述,担心经过精心编制的故事不仅容易破坏生活与人生本身的韵味,而且难以表达、传导自己对于社会、历史与人生的思考和认识。这样,他们不约而同撇开了故事,直接表现生活和人,但又各具特色。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比较偏重于表现具有抽象意韵的命题。而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则是通过最为实在的“事实”——人们的言语,包括发音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习惯用词,去表现一定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人之生存形态、思维特点和价值观念。与故事相联系的是他们对人物的理解与处理。两部小说都没有一般小说所常有的中心人物,这可能源于他们对两三位中心人物就可以承受丰富的社会、人生、哲理等内容的怀疑。《务虚笔记》中出现的人物基本上只是起到了指示性的作用,他们甚至都没有完整的名字,而都用字母指代。而在《马桥词典》中,人物相对就要复杂得多。既有叙述学所说的指示人物——知青、我,又有像希大杆子和马疤子这样的带某种意象性的指物人物(历史人物),更多的则是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故事片段中反复出现的重复人物,如村支书马本义、老村长罗伯、会计马复查、善盘歌的万玉等。《马桥词典》中的许多人物,不仅比一般长篇小说中的人物更为生动成熟,而且承载的容量和包含的内蕴都比一般长篇小说的人物沉实和丰富得多。而块状的似乎是零散的描述实际上又凝成了内在的完整,从中不难看出,韩少功之所以选择如此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是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比较的。

10本好看经典的长篇小说分享

10本好看经典的长篇小说分享 长篇小说是篇幅长、容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宏伟的一类小说。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关于10本好看经典的长篇小说,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堂吉诃德》;;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堂吉诃德》是欧洲最早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之一,是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西班牙文学著作。文学评论家都称《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2.《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在所有俄国小说乃至世界所有小说中,若要挑选出一部“最伟大的小说”,人们往往还是会首先提及《战争与和平》。 3.《红楼梦》;;曹雪芹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这本史诗般的巨著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毛主席曾高度评价此书,他说:“《红

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 4.《尤利西斯》;;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现代主义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首,并被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5.《追忆逝水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称得上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回忆之一。 6.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Feodor Dostoevsky)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展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 7. 《白鲸》;;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白鲸》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发表的一篇海洋题材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实为白色抹香鲸),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许多评论家认为《白鲸》是“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而这部书也被认为“部分是戏剧,部分是历险故事,部分是哲学探讨,部分是科学研究,部分是史诗”。 8. 《包法利夫人》;;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

【写作技巧】如何设计小说大纲

【写作技巧】如何设计小说大纲 【写作技巧】如何设计小说大纲2013-09-06 16:34阅读:4,074 我可以保证,一个新手只要懂得“六个字”,他就写的出长篇小说的大纲。我可以保证,看完此文的新手还不知道怎么写大纲,允许他丢臭鸡蛋。 我可以保证,他丢了一个臭鸡蛋还不够的话,允许再丢一个,不,两个。 —————————————————— 一、【关于大纲的一些简单介绍】 1.不写大纲的危害性 写百万字以上小说没有大纲,这本书八成是悲剧的。他可能会在三十万字左右的时候卡了,不知道要朝哪个方向发展。特别是当他既要构思情节,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还要保证更新,一心三用,越急越乱就乱套了。很多冲动型新手就这样扑了第一本书。他们是因为有了激情而去写,并不是冷静的勾勒全局脉络之后,才动手。结果他的激情过去,又没有全局轮廓在心里,必然会有无以为继感。 2.写大纲的好处 军事家有了沙盘、地图,山川地理,全局在握。设使一个军事家离开了地图和沙盘,无法想象他是怎么指挥战争的。这不是没头苍蝇么?那就是瞎指挥了。

同理,小说家的大纲,就等于军事家的沙盘地图。没有了这个,你就无法组织情节、文字。你不懂得哪里要重点对待,哪里可以轻描淡写,哪里是高潮,哪里是伏笔,哪里是呼应。须知,这就是排兵布阵。如果有了大纲,你上述这些你都懂得了。 即使你心目中有了某种轮廓,还是需要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在你表达的过程中,你将会有更多的启发。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时间久了它会淡忘。只有文字才会忠实的履行它的职责。 ****************************************** 二、【构造的需要哪六个字?】 1.构造大纲需要掌握哪“六个字”? 我在前言中说过,一个新手要掌握写大纲的方法,需要懂得六个字。只要懂得这六个字,他就懂得写大纲了。分别是哪六个字呢?那就是“[***]问题、②解决、③条件”这六个字。。下面让我们来依序讨论这六个字的内涵以及相互关系,我们是怎样用这简单的六个字构造大纲的。 [***]、问题。 让我们来假设一个清静,假设有一天这个社会是天堂,一切都是[***]无缺。每个人都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东西。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每一个人都有很多财富、俊美、强壮、聪明,到处都是山清水秀、人们不需要劳动就享有一些物质、人人

长篇小说征稿启事

长篇小说征稿启事 近来,有不少朋友问小编如何写长篇小说征稿启事 ,那么,以下是 CN 人才公文 网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长篇小说征稿启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长篇小说征稿启事 1 xx 市 作 家 协 会 文 学 创 作 xxx( 对 外 也 称 作 “ 全 国 文 学 创 作 xxxxx”,以下简称 xxx)常年推出长篇小说征稿出版活动,在全国范围征 集优秀长篇小说稿件 。 一、宗旨 xxx 竭力扶持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作者,发现和出版他(她)们的优秀长篇小 说,为他(她)们赢得文坛、媒体和广大读者应有的关注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为他 (她)们今后的创作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xxx 致力于中国原创文学的繁荣发展,努力打造集聚高端文学人才和发掘优 秀作品的服务平台,使 xxx 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学创作孵化基地。 二、作品标准 (一)作品内容健康,有思想深度; (二)作品视角新颖,感受独特; (三)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三、出版和推介 被 xxx 选中的优秀长篇小说,由 xxx 和国内出版社合作出版,作者将成为 xxx 注册作家。 xxx 对注册作家长期提供推介宣传(包括向文学杂志社推荐作者其 他作品)、版权代理等服务,为作者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四、作者报酬 作者按(图书定价)×8%(版税率)×印数=获得版税。 五、其它具体情况详见以下《图书委托出版合同

》。 联系电话:xxxxxxxxxxxxxxx 联系时间:9:00-17:00(周一至周五) 联系编辑:冒祖开 联系地址:xx 市 xx 路 xx 号(作家协会文学会馆二楼) 邮政编码:xxxxxxx 来稿信箱:图书委托出版合同 甲方(著作权人,委托方): 地址: 乙方(xx 市作家协会文学创作 xxx,受托方)地址:xx 市巨鹿路 xx 号 邮编 xxxxxxxxx 长篇小说征稿启事 2 xxxx·xxx 品牌隶属 xxxx 出版社旗下,定位于女性阅读。以“ 创造最有收获的阅读”为目标,致力于发展华语原创女性文学,力求打造 最优质的女性阅读品牌。目前已成功出版 xxxxx 等优秀都市青春类作品。 我们争取优秀知名作者的同时, 也致力于挖掘新人作者, 只要您的作品优秀, 我们都将一视同仁尽力包装,用心宣传,从 xxxx 年 1 月起,xxxx·xxx 出版的所有作品将在月发行量达两百万册的《xxxx》上彩页宣传,并选录优秀作 品进行连载,力求打造最耀眼的女性文学新星。 xxxx 出版社 xxx 编辑室现面向社会征稿,征稿具体要求如下: 都市言情类 要求:浪漫的都市言情故事,以爱情为主线,职场,高干,纯爱,豪门,网 游,商战,娱乐圈等等题材皆可,以浪漫唯美为主,要求年轻时尚,个性鲜明, 题材新颖,文笔优美,故事干净利落,不拖沓。 合适读者群:20 岁到 30 岁 字数:15 万字以内。 青春校园类 疼痛青春:青春中的情感经历, 包括亲情友情爱情, 反映青葱里的爱恨悲欢, 刻在少男少女心头深深浅浅的伤口, 可以贫嘴, 可以调侃, 但基调偏向悲伤虐心, 不可太多阴暗,要求情节曲折,不能太过空洞,以辞藻堆积文字,题材新颖。 温暖青春:包括网络搞怪,夸张搞笑,以及温情唯美等风格,特点是给人温 馨有爱的阅读感受,反映绚丽多姿的校园生活,领悟,感怀,成长,可以有一些 小伤感,但整体是暖色调,健康向上。 残酷青春:描写校园中一些“问题”少男少女的故事,抒写青春 的热血,叛逆,张狂,脆弱,渴望爱和被爱的内心,不能太过血腥暴力,立意深 刻,反映内心要有一定深度,情节有张力,但不能为虐而虐,结局发人深省或是 给人以警醒,不能太过阴郁沦丧。 合适读者群:14 岁到 20 岁

网络小说写作技巧

如何写小说大纲 1 小说提纲不需要固定格式,但就我的经验,总体来说就这几步: 第一,分四大部分:即时间,地点,人物,主要内容. 第二,详细填充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时间一般就写上背景的时间,而不一定要 精细到哪一天哪一时哪一秒.因为如果你是在写长篇小说的话,最初做的时间安排很可能需要变动,如果在修改的时候频繁变动时间的话,那这个提纲还有意义吗?再者就是地点,也是先写几个大地点.方便修改.人物方面,要从性格,身份背景等方面来写,这里要详细一点,因为对人物的介绍越详细,对推动以 后的情节发展越有利,因为你如果清楚了人物的性格身份,就能明白人物会怎样去对待周围的环境变化,以及情感等.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莎士比亚的作品.莎翁的作品就是从人物的性格等方面入手的. 主要内容我的一般做法是:在提纲中只列事情的开端和结局.中间的发展过程空着,还是方便修改增删,最后在定稿时把这一部分填起来. 很多的新作者在推出了大量的作品后,却是留给读者的是迷茫,包括作者本人都处于迷茫之中,一开始都想写成一部辉宏巨作,场面巨大,却写到一半发现,后文该不知如何写下去,也不知道如何延续,如何收尾,数十万字的文章如何才能打动读者,如何才能胸有成竹的撰写,这就需要,像是在盖一

幢大楼前,必须有一副精细的图纸,任何一部分都能心中有数,文章也会条理分明,情节也可以循序渐进。 以下的提纲就是为所有新作者们提供的一个写小说前的框架,也适合于多人合写,如果把小说当作一个人,那这个提纲就是小说的骨架,情节就是肌肉,风格就是外表,笔力就是情感。 没有一个坚实的骨架,小说就会显的软弱无力,让读者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不是给作者自己看的,而是给千千万万的读者欣赏的,所以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是至关重要. 首先,让别人看明白之前,就必须自己比别人更清楚。 虽然以下的提纲有点像是游戏制作的设定,但同样也是小说所需要具备的元素,每一个环节和设定都在写之前都明列清楚,因为写小说跨度时间长,人的记忆不可能长时间记忆原先设定的内容,在写作时就不会出现如从下手和甚至偏离原来设定的尴尬局面,每一节的编辑就会如同把一句话放大成数千字一样,能够随时把握小说的进度和方向,写作时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这样能利于新作者们把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创意展现给大家。 写作提纲草案

长篇小说写作大纲一般标准格式

小说的创作技巧: 小说剧情是有节奏感的,它就像一首钢琴曲,它的旋律有轻、重、急、缓,曲子在缓和、温顺的时候,或激情、高昂的时候,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才可以完成。一个旋律很没的曲子,听起来会很舒服、感动。但如果曲子是杂乱无章、不和谐,听起来就显得格外刺耳、不舒服,也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曲子有抑扬顿挫,那故事的结构也是一样的。 一、人物个性的刻画 1、人物表现的要素有:a、独有的表情 b、习惯的动作 c、常用的对白 d、思想 y、意念和欲望 f、弱点和缺陷 g、角色的好恶习性 2、这些要素的运用: 以上要素都可以当作创作的工具,这些工具一定要善于运用,你可以将这些设定条列出来,然后有表现的部分做出记号,比较重要的个性部分,应该要不断重复的表现出来,以加深读者对角色的印象。 二、配角的运用和衬托 所有的配角,都是为衬托主角而设定出来的。 1、配角的类型: 正面——导师型、爱慕型、协助型 不确定——神秘型、竞争型、丑角型 负面——陷害型 2、协助型:时常和主角形影不离地出现,有难同当,有富同享的必备角色。 导师型:给予主角正确知识和观念的辅助角色 爱慕型:主角心仪的对象,通常也会是(男)女主角,对主角心境影响很大,是影响整个剧情变化的重要角色。 神秘型:对主角会有明显的正面或负面影响,绝不会自己报上名来,通常他都会被神格化。竞争型:实力一定不主角先占优势,但本身会对主角的隐藏实力感到兴奋或畏惧,不会阻碍主角的进步,反而会促进主角的成长,成为足以和自己竞争的对手。 陷害型:通常为了得到主角拥有的某样东西,或者是本身看主角不顺眼等不同理由,经常和主角作对,也是剧情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丑角型:常常会扯人后腿,作出很白痴、荒唐的事,为搞笑而声的角色。 3、每个角色都有他必要的功能,就象在线游戏一样,在你的剧情中必须不断地制造平衡,再将平衡打破,因此角色之间的互动也就相应的重要,正面的力量太强时,就表示危机感不足;负面的力量太强时,就表示主角的地位要崩溃。在这样的堆栈下不断地制造出高潮。 三、桥段的发挥和设定 1、对比法桥段:在主角的定位上,安排另一个桥段,与主角的设定做嫉妒的反差对比,这样的方式,容易让读者有一个度量的标准,更能突现出主角的不同。 如:一个走投无路的败家子遇到一贫如洗,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主角,两者产生极大的反差,更能衬托主角,塑造他的形象。 2、堆栈法桥段:把桥段的布局事先安排到一个高度,再将主角叠到这个高度上,自然主角就不费吹灰之力到达最高的位置。 如:一个传说中的剑客,剑术相当精湛,没有任何人是他的敌手,一些挑战他的都在三招内被斩毙。但是离奇的是,在对上一个不起眼的中年流浪汉时被一击打败了,而当众人崇拜他时出现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流浪汉称他为师傅。这样的范例说明了少年可能是更厉害的

小说描写四忌(写作技巧)

小说描写四忌(写作技巧) 描写四忌的第一忌讳:无论文笔多么优美,都不要让描写使你的叙述陷入中止。 小说的作者必须牢记这点:不要过分描述任何事情,无论它是特顿山脉,是夕阳,还是怀基基海滩上的斑马。否则,叙述的力度就要受到影响,也将使读者的注意力出现危险的空白。 请记住爱勒莫o雷纳德的金玉良言:“我总是力图去掉那些读者会跳过去的内容。”读者的确愿意跳过那些无效内容。何谓无效内容?“任何偏离故事主线的内容都可称之为无效内容。”与叙述无关的任何说明、解释和描写都是无效的。它们犹如截流的堤坝一样阻挡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讲述一个医生、一个律师或一个捕鲸者的故事时,不能透露有关这项职业的种种常识。而,应该巧妙而不露声色地做到这点,应该将这些常识与主人公的行动、冲突和叙述的主干很好地交织在一起。应该让描写生动丰富而又服务于主人公的各种行动。可以描写紫色山峦后渐沉的夕阳,河边饮水的老牛,但为什么不是通过小说主人公的眼睛来描写这一切呢?他或她观看着这番景色,由此联想到一个宁静的过去,目前处境的感受,或由此让我们领悟到他(她)的性格,以及一切能推动叙述向前发展的情节。

这就引发了第二大忌讳: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来描写并非重要的环境。 有这样一段描写,或许能说明问题。科莉从列车的车窗向外看,这列车正载着她经过乡村驶向旧金山,她将在那儿举行婚礼。列车在爱瓦的比格利弗镇(标牌上写着:人口251)停下,她看见了一排排毫无生气的房屋,全都千篇一律,就连房前熟睡的大黄狗都如出一辙。 早先,比格利弗曾是一个繁荣的矿业小镇,但现在它已没落,不再有往日的生机。她看见一个拄着拐杖的男人在站台上卖报。该镇由马修。克鲁姆(1850-1899)于1892年建立,它最能引以为荣的一件事就是1912年特迪。罗斯福在这儿呆了整整一天,“棒极了”,他说道。列车呼啸了两声,科莉便告别了比格利弗小镇,以后再也没见过它。 在一部长篇小说里这样的文字都是在浪费篇幅,更不要说短篇小说了。让这段描写小镇的文字能保留下来的惟一理由,只能是科莉或多或少地将它与自己的过去或将来联系在一起。试对比:尽管科莉从未见过,但她仍然十分了解这个小镇,它和所有的小镇一样,科莉憎恶它们。她来自一个和比格利弗极为相似的小镇,只不过叫别的名字,地处西弗吉利亚罢了。现在,谢天谢地,她将去一个城市,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在那儿,她的美貌和音乐天赋都将得到赏识。她迫不及待地等着列车驶离这座丑陋的小镇。

当代文学·十七年长篇小说

第八节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一、独特时空环境下的对敌斗争 “十七年文学”中唯一一部狱中斗争题材的小说。作品描写解放前夕重庆城市地下党和华蓥山游击队以及“渣滓洞” “白公馆”的对敌斗争场面,展示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将要取得胜利关头, 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杀。作品被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二、塑造了一大批革命英雄群相 安详稳重、视死如归的江姐;深沉老练的职业革命家许云峰;埋头为党工作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成岗;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但经住了烈火考验的刘思扬;站在红岩上舍身掩护突围的齐晓轩;长期潜伏、忍辱装疯的华子良;智勇双全的双枪老太婆,等等。 在他们身上,崇高的革命理想、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威武不屈的革命意志都缘于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和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从而张显出鲜明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 三、意识形态对立的两个世界 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朝气蓬勃与行将就木,在针锋相对中完成了革命英烈形象的崇高化、圣洁化和敌对形象的丑化、恶魔化。 如,以江姐、许云峰为代表的革命者和以徐鹏飞为代表的反动势力的较量场景,表现出完全对立的精神气质:前者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后者阴险狡诈、凶狠残暴、垂死挣扎、穷凶极恶。

附: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 一、关于浩然 浩然(1932~2008)原名梁金广,自学成才,1949年开始写作。“写农民,给农民写”“深入一辈子农村,写一辈子农民,给农民当一辈子踏实代言人”是他誓言和奋斗目标。因此,雷达说他是“有人民意识的作家。”他以长篇小说《艳阳天》和《金光大道》,诗体小说《西沙儿女》等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浩然时代”。 二、《艳阳天》主要故事内容 1956年秋,东山坞合作社民兵排长肖长春带领群众与党支书兼社主任马之悦的错误进行斗争,马被降职。在新任支书兼社主任肖长春的领导下,成立高级社的第一年就获得了小麦丰收。1957年整风时,在李乡长的保护下马之悦煽动闹土地分红,妄图搞垮农业社;勾结地主马小辫杀害肖的独生子;肖长春在乡党委的支持下,经过斗争,终于将混进党内的历史反革命分子马之悦揪了出来。 三、《金光大道》主要故事内容 土改后,芳草地的农民在高大泉领导下,成立了天门区第一个互助组。暗藏的反革命范克明采用了种种方法进行破坏。高大泉力克艰难针锋相对,并成立了天门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夺取了斗争的初步胜利。 1953年春,在支书兼社长高大泉领导下,决心改造涝洼地。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范克明,乘闹水灾之机,哄抬粮价。高大泉连夜冒雨把余粮运到市场,稳住了粮价,并在群众支持下,揪出范克明。 第五章当代散文的形式和内容 当代散文承袭解放区的散文创作,已经没有现代文学时期抒写情感、心绪的小品文和真正意义的杂文,风行一时是往往是歌颂时代精神与紧密配合具体社会政治任务的作品。直到1960年代初,出现了一段抒情散文繁荣的时期,涌现了一批作家,如杨朔、刘白羽、吴伯箫、峻青、碧野、方纪、秦牧、柯蓝、郭风等。

长篇小说创作如何保持

长篇小说创作如何保持"多样性"?(1) 刘亮程——《凿空》的诗性建构我一直保存着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我看来,它有不可替代性,也是不可重复的。有时候会翻开看看,它会使人感到清凉、宁静甚或陷入沉思。也有很多作者刻意地歌吟自然,村庄,花儿,鸟儿,不能说他写得不好,只因为没有入骨的体验和超现实的灵性,没法跟刘亮程比。他把村庄里的风、雪、动物、坎土曼,写得很有禅意,它们仿佛都是通灵的,通神性的,但这是天然的禅意,是“本来”,而非学来,也不是硬做来给人看的。他能在一只狗,一头牛,一头驴的身上,发现奇妙的哲理和感觉。有人曾认为那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罢了,为什么不能大厚本地源源不断地生产这种散文呢?这完全错了。如果那样的话,我是不会再读刘亮程了。鲁迅的《朝花夕拾》,蒙田的随笔,培根的随笔,不都是薄薄的吗,却是人类思想和诗情的结晶。刘亮程的这本散文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结晶体,我非常喜欢。现在他写了第二本长篇小说《凿空》,有人说不像小说。我看,不管是小说也好,小说化的散文也罢,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在感受一种文学。《凿空》给我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它表达了一种非常神奇的时空结构,这是他对自己创作的一种突破。当下,小说创新挺难的,很多小说家都在重复自己,我们的文学研究也有很多的重复研究,作品里找不到新的时空感,找不到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后人的心理结构的变化。最近电视剧《手机》让我有所触动,不管怎么说,它很敏锐,敏感到了高科技下人的无助、无奈、精神困境,今天的社会是人的移动速度最快的时代,也是人与人的交往方式非常快捷和人与人的物理距离最小的时期,这源自高科技的发达,但人与人的心理距离是否反而越来越大了?对《蜗居》尽管众说纷纭,但它的受欢迎还是反映了当下人们最敏感的住宅及次生问题。当然我并不是鼓励人们去浅表地写一些生活的表象或“问题”,而是说,当时空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候,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文学作品也要反映出变化中的人性,才能打动人心。谁会对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物发生兴趣呢。而刘亮程的作品就独特地表达了一种遥远的时空的变化,毛驴也好,植物也好,阿不旦村的各种声音的交响也好,都是作为现代化的喧哗之外的另一种声音存在着,它既表达了工业化逐渐的波及,又表现了另一种遥远的声音始终存在着,所以说它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凿空》是个不错的意象,是多义的,玄妙的,没有一个准确的固定的解,但会把我们带入深远的意境中。人类是由穴居开始的,凿空也许是人的本性之一,或许人类本身就有一种凿空的本能和欲望。但是凿空在今天又被泛滥化了。比如,我经常担心北京的地下会不会被凿空,哪天我突然掉下去啊。作品中的人物张旺财身上就体现了人类凿空的本能,似乎只有不停地挖掘,才能平息他心中难言的渴望。这个平凡小人物为自己立项,一直从河边的住屋挖到村庄的中心,挖了二十多年。他的挖掘,也许是人类天性中我们没有发现的某种东西,他和小说中玉素甫式的有目的的极端功利的凿空----盗掘是不同的,两者有强烈的对比。人类的凿空从来没有停过,至今尤盛,考古家在凿,盗墓贼在凿,矿工在凿,大型工程在凿,地铁在凿,管道在凿,光缆也在凿,有时让我们想到作者是不是也在凿空自己?人的一生是否是一个自己凿空自己的过程?刘亮程的作品里就是这样布满了多重意象,有些意象是不可言说的,是一个感觉深邃的象征体系。《凿空》的确没有很强的故事元素和人物重大行动,充斥其间的多是感觉,意象,色彩,声音,尤其是声音,这是刘亮程在此最重要的话语方式。作品开头写到驴丢了,一连串的形容精彩得不得了,驴夜晚在地下菜窖里叫,驴寻偶时的叫,还有驴对着外来的那些机器叫,都很绝妙,因为阿布旦的驴听不得比它的叫声更大的声音。还有故事最后的万驴齐鸣,场面怪异,都是我们很少看到的东西,他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感觉世界。声音之所以呈弥漫状,因为小说的叙述人张金—张旺才之子,在矿上干活时震得耳朵失聪了,大夫说,那些过去的声音能帮你恢复听觉,于是整本小说都他在捕捉声音。读这本小说,主要是读声音——感觉,由感觉引发想象和思考。这是一部奇异的,荒诞的,同时又是抵达心理真实的小说,所以是一部有独特艺术个性的小说。《凿空》在恢复小说的诗性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