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城市环境污染等。因此,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应包括以下几点:

一、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应该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避免城市扩张过快、城市间空间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农民城镇化。农民城镇化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鼓励农民到城市发展,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促进城市和农村的互利共赢。

三、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环境问题是影响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城市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加强城市垃圾处理、城市绿化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

四、提高城乡收入水平。提高城乡收入水平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应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加强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和扶持,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以上四点是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应

该加强对城镇化进程的理解和认识,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发展战略,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是关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危机、迎接挑战,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发展良好势头”目标的迫切需要。●我国农业人口多,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化率仍然较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制约着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全面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势在必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0年6月27日在上海会见市委书记市长“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专题培训班全体学员时说:要深刻认识城镇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城镇化。我国城镇化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推进城镇化必将有效拉动市场需求,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推进城镇化需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李克强强调,要顺势而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年卷指出,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预计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则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报告显示,1949年,中国只有132个城市,城镇化水平仅为10.6%。过去6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飞快发展,到2009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设市城市655个,城镇化水平达到46.59%,城镇人口达到6.2186亿。 报告同时强调,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目前仍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从发展水平上看,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5%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50%的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年卷指出,中国城镇化率历史性突破50%,但未来城镇化道路将面临更多挑战。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内容摘要 城镇化作为一种影响极为深远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要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剖析城镇化内涵。而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等条件都是不同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城镇化进程和问题。我们必须联系中国城镇化的历史和具体问题,研究出适合中国的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中国、特色、道路 城镇化即城市化,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口、非农产业、低于城市化的过程,是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引起城乡关系转型的过程。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镇化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镇化类型的选择、城镇化动力和实现机制选择及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我国城镇化历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为我国城镇化的短暂发展和停滞阶段。这一阶段又可细分为1950-1957年的短暂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镇化时期,与1961-1978年的城镇化停滞时期。总体而言,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一直比较低,多在20%以下。尽管有许多众所周知的政策因素人为地降低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低下和现代工业、服务业发展的不足,是直接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以萧条、徘徊、低速为特征。 第二阶段(1978-至今)是我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呈现出稳步推动和加速多元的特征。这一时期又可以1990年代中期为界进一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至1990年代中期,政策取向是限制大中城市发展,主张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离土不离乡。一方面,农村改革使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断成为剩余,需要从这一部门流转到其他部门或行业;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城镇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后期是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我国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工业化水平提高,加上外资企业的快速进入,我国的产业结构迅速发生了变化,农业增加值占国

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步伐既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 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和系统的工作,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下面就来分步骤阐述一下。 第一步是推进城市建设。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城市 建设水平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注重城 市规划,将城市规划到位,建设好交通、水利、绿化等基础设施,加 大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投入,推进城市公共服务的建设。同时,应该加 大对老旧小区改造的力度,打造宜居城市。 第二步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成为市民 的主要方式,但城市人口也需要农民的服务和支持。所以,应该加强 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的生产和 生活水平,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输送。同时,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 政扶持等途径,鼓励城市企业走入农村,促进农业产业化、城市化一 起发展。 第三步是引导人口流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城市人口过剩和拥堵的问题亟待解决。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人口向中西部地区集聚,同时合理引导人口向二三线城市流动, 实现城市发展的均衡。政府还可以依据城市的发展规划,引导和规范 人口的流动方向和数量,避免因人口流动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和资源浪费。 第四步是完善城乡居民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现阶段制约城镇化 发展的瓶颈之一。要想有效推进城镇化,就要解决户籍制度的问题, 实现城乡居民的公平对待,让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多的城市公共服务。 政府应该逐步取消户籍限制,实现户籍制度改革,让每一个人都能够 依法在城市落户。 总之,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需要从政府的角度,从城市建设、

中国半城镇化研究

中国半城镇化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半城镇化现象逐渐显现,成为了一个备受的问题。本文将围绕中国半城镇化研究展开,分析半城镇化的现状、成因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半城镇化概念及现状 半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的人口现象。这些人口虽然在城市工作、生活,但他们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并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此外,他们也面临着就业不稳定、收入低等问题,导致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质量并不高。 目前,中国半城镇化人口数量已经相当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9%,但其中半城镇化人口的数量也已接近3亿。 二、半城镇化的成因 1、制度因素:中国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都对半

城镇化现象产生了影响。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许多农村人口无法在城市落户,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 2、经济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但由于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的工作,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社会保障。 3、社会因素: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城市社会的排斥,一些农村人口在城市中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导致他们的城市生活存在诸多困难。 三、半城镇化的影响和意义 半城镇化现象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半城镇化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其次,半城镇化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此外,半城镇化还对中国的城乡关系产生了影响,它加速了城乡人口流动,但同时也加剧了城乡差距。 四、应对半城镇化的挑战 面对半城镇化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首先,需要加强制度改革,逐步完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为农村人口融入城市创造更加公平的制度环境。其次,需要提高农村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方向探讨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方向探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了当前国家发展的重大 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新阶段,也是解决当前城市化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新型城镇化建设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因此需要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方向,以促进其稳步发展。 一、城市化的重要意义 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过程,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随着我 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已成为经济、人才、文化、科技等资源的聚集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城市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城市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和中心集聚地,不仅可以吸引大量资本和人才,而且可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高效分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其次,城市化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城市化可以促进人的素质和文化水平的 提高,进而促进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城市化可以解决城乡差距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生产力、文化等日益完善,可以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减少城乡差距。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渐成为当今城市化建设的主旋律。 然而,新型城镇化建设还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 首先,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城市问题逐渐凸显。城市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 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高企、人口过度集中等。

其次,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差距和地区 差距都逐渐扩大,城乡分化和贫富差距加剧,这是当今城市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当今城市化进程中,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和实践仍不够。新型城镇化建设 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实现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向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城镇化的新阶段,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化的新方向。为了 解决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向。 首先,注重环境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 建设,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采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方式建设城市,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使城市成为更加美好和宜居的家园。 其次,强化城市和乡村的联动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需要注重城乡融合 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与生态城市相结合的城乡共生发展模式,保障城市和农村人人平等享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 第三,促进城市创新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发 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建设集研发、制造、服务和创新为一体的智慧城市,打造高端服务和现代化制造业的集聚地,拓展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和新动力。 最后,注重城市与社会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注重城市社会建设,提 高城市品质和文明水平,促使城市与社区和谐相处,建立健康、和谐和平等的社会关系。 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今城市化建设的主题,它不仅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面对城市化中的问题和困难的有效途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在环境可持续发展、城乡联动、城市创新和社会和谐等方面实现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向。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 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1. 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 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全面推进新型 城镇化,深入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是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效益的重要 途径。 2. 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的实地考察 和深入访谈,探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和可行策略,为我国 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参考。 3.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实地考察:选择了10个省份的不同城市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观 察了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了解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实施情况。 访谈调研:与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和建议,并听取他们对当前工作的评 价和意见。

4. 调研结果 通过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和路径。 城市规划和设计应注重人文关怀和生态环保,强调城市功能的 合理分布和互补。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提 高农村居民的城市参与度和获得感。 鼓励和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的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强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5.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规划设计,注重人文关怀和生态环保,构建宜居城市。 增加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城市获得感。 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加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6. 结论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途径与措施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途径与措施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水平城镇发展需要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本文 将探讨一些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途径与措施,并分析它们的影响 和可行性。 一、提高就业机会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稳定的就业机会。政府应该制 定相应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服务业增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此外,发展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居民提 供更多的选择。 二、改善教育质量 高质量的教育是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可或缺的因素。政府应该 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配置。此外,还可以鼓励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和培训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就业竞争力。 三、改善医疗保障体系 健康是城镇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是 提高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政府应该加大投资,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 设施和服务水平,增加医疗资源的供给。此外,还可以推进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四、改善住房条件 良好的住房条件是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前提条件。政府可以采 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制定住房政策以促进住 房供应和价格稳定,鼓励居民购买自己的住房。此外,还可以提供租 房补贴和住房补贴等福利,帮助物质条件相对较差的居民改善住房条件。 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保障。政府应该加 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此外,还可以发展商业保险市场,鼓励居民购买保险,增加风险 分担。 六、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支撑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政府应该加 大投资,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包括交通、供水、供电等方面。此外,还可以发展智能化城市管理系统,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便捷性。 七、促进文化娱乐活动 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政府应该 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娱乐设施和活动,增加居民 的精神享受和社交交流。 结论: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摘要】当今中国正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上,虽然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 行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四化同步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快速推进,同时我国城镇化也 呈现出不断加速的趋势。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给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满足“发展与转型兼容”的状态。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 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这是我国关于城镇化“最新”的定义。 目前我国城镇化所处的状态是53.7%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6%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虽然 近几年我国的城镇化在政府的推动下不断地快速发展,但是依然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城镇 化率,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亟待解决。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发展过于追求速度、盲目规划 我国一些地区城镇化发展过于追求速度和盲目规划,导致城镇化的质量普遍偏低,影响了我 国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为了突出地方政绩,热衷于制 造形象工程盲目规划,片面追求城镇化发展的速度,造成城镇化建设比较粗放,劳民伤财的 局面时有发生。有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极不合理,许多城市存在着城市郊区开发不规范,大 量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造成“楼多人少”,有的城市已经出现了“鬼城”的现象,不利于城镇健 康可持续发展。 2.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发展水平差距大 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其主要表现在:城市居民人均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普遍高于乡镇农村 居民;城市的交通、教育、卫生和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发达,城乡尤其是农村的公共基础设 施非常落后;不公平的户籍管理制度、扭曲的土地管理制度、分割的教育制度、歧视的劳动 就业制度、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制度等导致城市居民和乡镇居民在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面存在着 巨大的差距,有失公平性。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城市和乡镇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激化 了社会矛盾。 3.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方政府选择“舍旧建新” 在发展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管理工作不到位,蕴 涵了丰富文化底蕴的大量文物遗迹遭到严重破坏,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建筑,这对于任何 一个城镇来说都是极大的损失。这充分体现出一些政府部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极不重视,同 时这也导致一些城市失去了自己的魅力及特色。 4.城镇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越来越差

论文:就地城镇化——我国未来城镇化路径的可行选择

就地城镇化——我国未来城镇化路径的可行选择 哲学院副修生龚奥 2010202854 外国语学院副修生张若愚 2010202132 一、引言 到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接近53%,与此同时,大城市的‚城市病‛已经开始凸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却也出现了吸引力不足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探讨一下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化的模式,探讨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当前,我国已形成三种典型的城镇化模式,即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模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模式以及就地城镇化模式。前两种模式已探讨比较成熟,并有相应政策。但就地城镇化模式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全国多个地方已经开始进行有益的探索,这对加深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认识,制定城镇化政策更加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具有重要意义。 二、就地城镇化的概念 ‚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它是一种‚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因而有人将其称之为‚新型城镇化的第三条道路‛。 就地城镇化表现为:一是人口集聚程度比较高;二是生产方式上实现三次产业联动,并以二三产业为主;三是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已经达到或接近城镇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按照现有城镇化统计体系,这些地区和居民属于农村和农民。如果能将这些已经城镇化却未被统计为城镇的地区和居民纳入城镇,将有利于城镇化统计更符合我国当前实际,并丰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三、就地城镇化的优势 1.有利于缓解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市病‛ 国际经验显示,当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时,不仅是城镇化加速期,还是城镇化质量提升关键期。当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出现出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用水紧张、房价过快上涨等城市病。此外,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我国人口众多,不可简单照搬美国、日本等国家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镇化模式,在短期内把大部分农村人口集中到城市是不可能的,只有采取‚就地城市化‛的途径,建成众多的适宜人居的村镇,才能减轻大城市的压力,防治‚城市病‛。通过就地城镇化可以缓解‚城市病‛,也有利于将发展农业和农村所需的劳动力稳定在经济合理的空间半径内。 2.有利于为返乡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有效途径 相关调研显示,相当数量的农民工采取‚折返式‛进城的路子,即在大城市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后返回家乡,并选择进入门槛较低的小城镇就业和创业,逐步实现定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费孝通等人就提出,城镇化要发展小城

城镇化建议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在“五个坚持”中的第一条:“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阐述到:“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五中全会将城镇化扩大内需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为今后城镇化战略重点指明了方向。如何理解这一战略部署?当前我国城镇化现状怎样?怎样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一,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及重大意义 1.城镇化战略的提出 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首次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十五"时期的实践表明,这条城镇化道路是正确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去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大亮点是提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战略举措,明确要“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 2.城镇化战略的重大意义 (1)城镇化能够创造投资需求。推进城镇化必然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完善城市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专家通过测算表明,城镇化每

论发展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

论发展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 [摘要]简述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现状及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殊性。进而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发展小城镇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发展小城镇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小城镇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小城镇利于西部大开发,发展小城镇利于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小城镇中国城市化 1 引言 城市化,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中,为节约时间、节约资源向特定空间集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已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并且还将影响到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目前中国有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徘徊,而对于中国城市化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主张继续坚持控制大城市,积极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另一种是以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若干城镇所形成的城市群(或叫城市圈、城市带)的发展模式。其实,这两种意见来自于两种思路,一个强调中国特色,一个强调一般规律。总而言之,中国城市化模式选择既要强调一般规律,又要符合中国国情。《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针对21世纪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制定与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论证。全书以中外城市发展历史的脉络为经,以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为纬,编织出21世纪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基本构想。《报告》认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核心,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中国城市体系,是解决中国“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根本战略举措。由此可见,中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都必须重视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

习题1:城市化

第二节城市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1990年到2022年初,我国城市人口比重由%上升至50%,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据此完成第1~2题。 1.关于城市化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2.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 A.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市,扩大城市管辖面积 B.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 C.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D.适当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此图说明该地区()。 A.城市化程度很高B.城市人口为2 500万 C.大约有15%的人口在郊外居住D.人口密度较大 4.形成上述国家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很大吸引力 D.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5.读“我国某市1978~2022年间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图”,发现该市的农村人口自1998年以来逐渐减少,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①农村生态环境改善②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加大③城市环境优美④城市就业机会多⑤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 6.(2022·广东文综)1996~2022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2022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完成第7~8题。

高一地理必修2_《城市化》精点精析

第三节城市化 【典例导悟】 【典例1】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C.丙D.丁 (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思路点拨】本题以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为切入点,考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与美国城市化的差异。正确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以下几点: (1)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超过40% (2)我国城市化速度快,城市人口增长率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也较高 (3)美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但城市人口总数少于中国 【参考答案】(1)D(2)C 【变式训练】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M1 B.M2 C.N1 D.N2 (2)依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 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 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解析】第(1)题,可调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地区这一知识作答,同时依据图中虚线表示城市人口占本区总人口比重,即表示城市化水平,可判断M2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第(2)题,图中N1和N2表示两类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图中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条线相交,即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答案:(1)B(2)D 【典例2】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图乙中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人口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 ,其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多选)()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