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探析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探析

传统城镇化发展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正是力图规避传统城镇化所产生的弊端,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基于此,本文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的解析基础上,提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

标签:新型城镇化;内涵;特征;路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提出将“中国特色

城镇化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内容之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同年中央经济会议更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及“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颁布,至此,“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引起人们的廣泛关注和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1]。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是产城互动的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2]。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目的是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生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会福利、医疗救助、教育水平等社会保障。

其次,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是实现“城”和“乡”两者在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对等,不能顾此失彼,或者以牺牲“乡”来发展“城”,真正做到城乡一体的扁平化发展。

再次,产城互动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基础。城镇和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新型城镇化是立足于“产”来发展“城”,“城”来推动“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提高城镇发展的竞争力。

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城镇从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方向转向质量的提升,新型城镇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仅仅城镇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提高,更是对

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注重生态环境、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健康城镇化。

二、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

(1)以人口转移为抓手。新时期,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人口转移要分两步走,一部分就地城镇化,一部分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抓手,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解决农民就业和生存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城乡统筹发展。异地城镇化要从制度层面使进城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相关配套制度改革,让进城务工人员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能够得到保障和改善[4]。推动城镇化向内涵提升转变,真正做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城镇强化产业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增强产业支撑,发挥产业在吸纳城乡劳动力中的基础性作用。引进符合城镇发展要求的产业项目,构筑产业聚集平台,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园区带动型、城镇辐射型、迁村并点型等模式解决集聚农民的就业问题,促进农民的集聚。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而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产业是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

(3)土地的整合与整理。通过相关的改革和制度创新,激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将节余的指标用于城镇建设和产业建设,既能够满足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还可以将产生的级差收益,反哺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既能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城乡融合发展。曹钢、何磊认为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城市瓦解农村、城市馈补农村和农村转变城市三个阶段;李红玉认为新时期的新型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型的城镇化。城乡融合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新型的城乡关系,是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步实现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的过程。传统城镇化只注重城镇的发展,并把城镇与乡村隔离开来,城镇和乡村都成为孤立体,加剧了两者发展的差距,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对等的发展关系。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推进城镇的发展,更应该推进农村的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5)推进制度创新。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其顺利推进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制度支撑。目前,这些制度层面内容涉及土地流转、户籍、就业、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产业政策与资源等多方面要素。唯有大胆探索和创新户籍制度、资本运营、就业供给、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流转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着力构建更为合理的制度体系架构,才能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春龙.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和解读[J].中国名城,2013,(9):4-8.

[2]王千,赵俊俊.城镇化理论的演进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6):98-101.

[3]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经济地理,2010,30(12):1973-1977.

[4]刘海平.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探析[J].决策观察,2012,7 :31-32.

[5]赵莹.长三角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2,(9):53-57.

[6]王小鲁.新型城镇化:如何落实?中国房地产业.2014.5

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KL-2015-29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一、前言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大举措。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是空前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城镇化的质量、深度和可持续性。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综合能力为目标,借助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手段,推进城镇化的质量和深度改革。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才,它不仅仅是城市化进程的延续,而是提出了新的内涵——以人为本。 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尊重市民的意愿和需求,加强人力资源培育,扶持创业就业,切实让市民享受城市的发展成果。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环节。要通过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村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加强城乡经济联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城市创新。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才创新,要加入关注城市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市场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相关部门和市场主体应积极参与城市化的开发建设,推动城镇化的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注重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五)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内容。要建立统筹规划、科学规划、专业规划和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体系,通过创新建设手段和科技手段,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环保程度,倡导绿色、低碳、智能的城市建设理念,逐步实现宜居城市的建设。 四、新型城镇化的面临挑战和应对策略 (一)经济效益相对不明显。新型城镇化的投入成本较高,而它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不明显,这会让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经济压力。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必须从全局出发,利用好政策调整和优惠政策等方式,尽可能享受中央财政的资金补贴和支持。 (二)扩大城市用地和户籍改革难题。城市用地和户籍改革是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两大难题。应该采取措施坚持调整和完善城市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经显得不够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国来说,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1.人口迁移与流动:在传统城镇化模式下,主要是农民到城市找工作和生活,但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人口迁移和流动,既有城市居民到其他城市生活和工作,也有农民在乡村就地转移和城市周边建设新型城镇。 2.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城市化与环保并行。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环保问题,保护优质绿地和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智能化与信息化: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转型为智慧城市,利用高新技术与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效率。例如,大数据技术可帮助城市规划者了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优化城市规划。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1.城市转型:新型城镇化强调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更新和改造,提高城市品质和吸引力。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和维护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和地区。 2.城市群建设:新型城镇化带来了更大规模的城市化,要求城市间进行协同发展,形成新型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不仅能够集聚人口和资源,还能共享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区域协调和联动发展。

3.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不光强调城市的发展,更重视可持续发展。城市规 划要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角度出发,提高城市的品质和人民生活质量。 4.推进农村特色小镇建设:新型城镇化也强调在农村发展新型城镇,以提升乡 村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在小镇建设中,体现特色与民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5.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新型城镇化也要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包括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提高对人民的服务质量,并且规避公共服务不均的问题。 三、新型城镇化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不可避免的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1.生态环保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有可能会涉及到一些环境问题,例如重金属污染、垃圾处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人口流动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的流动也会变得更加频繁,如何 平衡城市和农村的人口分布,避免资源和市场的过度集中,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农村转型问题:新型城镇化虽然强调农村发展,但农村转型仍存在很多困难。人口红利的结束、土地收入下降、贫富差距增加等问题,都给农村特色小镇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城市系统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城市之间 的协调与矛盾也随之增加,如何协调城市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合起来,新型城镇化是当前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但也需要在推进的过程中避 免一些风险和问题,注重实践、创新、科技、民生等方面的发展,推动城镇化步入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意义

三.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坚持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产业聚集和公共服务提升,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为城镇居民提供安居乐业平台,更好地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切实保障全体居民的发展权利,让所有人享受现代文明,实现全面发展。 (二)加强和提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坚持超前规划,质量优先,加强城镇道路、电力、给排水、通信网络、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住房以及商贸、餐饮等城镇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三)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要积极推动城镇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多力支撑的产业体系,并以产业为保障,促进城镇承载力提升和各类服务配套,推动城镇与产业共同升级,吸引和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实现产业、城镇、人口有机融合。(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积极发展城镇产业,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使进城人口能够实现稳定就业,服务有保障,生活安居乐业。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能力,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真正融入城镇,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 (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各类要素,不断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城镇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推动农村改造提升,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传承。新型城镇化应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要求,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品,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注重城镇历史和文化特色,承接历史脉络,凸显特色和建设风格。 (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群为单元,突出城镇的相互关系及分工合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与服务功能,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城镇合理布局和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在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需要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经济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基础。 (一)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幅度增加,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农民增收问题。同时,城镇化能够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人口在城镇集聚,发挥城镇的规模效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推动商贸、餐饮、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同时带动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三)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城镇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和火车头。加快城镇化,目的在于让发展要素最大限度地集聚城镇,以城镇为平台交换整合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四)城镇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减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过度消耗,通过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有利于提高资源集约利用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不但是解决已经进城的几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享受公平待遇问题,而且对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对世界历史有影响的的大事。 作为位于祖国西南部的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XX省与全国同步实现新型城镇化,更是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壮举。 一、影响世界的重大意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这场预计未来20年内由3亿农民移居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变革,将为中国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提振世界需求释放巨大动能。 (一)我国的城镇化能够使地球上十几亿人迈入现代化行列,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1/4,中国的稳定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全球X围来看,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实现社会公平、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方面都起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这种种分工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我们总结了建国后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牢牢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终于实现了国际的和平崛起。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以发展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利益共同体为基础的,具有全方位性和开放性,不以任何国家的衰败为前提。中国顺应历史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及时调整和转变发展战略,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与竞争,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朝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不断前进,使14亿多的人民生活初步实现小康,国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的巨大贡献。 (二)中国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中国曾经遭受西方列强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城市化和现代化只是不能实现的梦想。新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而来,是在一个非常差的底子上,而且是在常年战争的废墟上开始建设的。这一点与许多当年也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发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向全球的扩X,是现代世界演进的方向,异质的其他民族除了调整自身,很难抵抗得住这种文明形态的挑战。于是,无论出于被动还是主动,欧洲之外的民族,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探析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探析 传统城镇化发展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正是力图规避传统城镇化所产生的弊端,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基于此,本文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的解析基础上,提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 标签:新型城镇化;内涵;特征;路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提出将“中国特色 城镇化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内容之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同年中央经济会议更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及“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颁布,至此,“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引起人们的廣泛关注和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1]。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是产城互动的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2]。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目的是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生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会福利、医疗救助、教育水平等社会保障。 其次,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是实现“城”和“乡”两者在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对等,不能顾此失彼,或者以牺牲“乡”来发展“城”,真正做到城乡一体的扁平化发展。 再次,产城互动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基础。城镇和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新型城镇化是立足于“产”来发展“城”,“城”来推动“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提高城镇发展的竞争力。 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城镇从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方向转向质量的提升,新型城镇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仅仅城镇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提高,更是对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和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和路径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促进城乡 平衡发展、提高质量效益的重要手段。那么,新型城镇化具有哪 些特点和路径呢? 一、特点 1.市场导向。新型城镇化旨在合理调整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增强城市功能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和乡村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新型城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需要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2.人居导向。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出 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改善城镇公共设施,提高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 3.可持续发展导向。新型城镇化强调可持续发展,包括促进城 市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 环境等。 二、路径 1.推进城市化进程。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 市化进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途径。推进城市化进程应遵循科 学规划,以城市化为纽带,协同发展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各 领域。

2.发挥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是城市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新 型城镇化要发挥城市的功能。发挥城市功能首先要提升城市的软 硬件设施,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推进城市化。 3.促进城乡融合。城乡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城乡融 合应注重小城市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互补和融合。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对城市化和城乡融合的支撑作 用至关重要。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城市的硬件设施, 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后劲。 5.加强公共管理服务。公共管理服务是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 要做到改善公共服务,强化公共管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满 意度。同时,要注重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协作与合作,提升公共服 务和管理水平,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城市生态。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市场导向、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发挥 城市功能、促进城乡融合、加强公共管理服务、加大基础设施建 设等多方面的重点工作。在未来的发展中,新型城镇化将在市场 和政府的共同引导下,逐渐成熟和完善。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加快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出发点。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国城镇化的成功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合理的价值导向规划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一,我国应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能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我国是人口大国,只能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三,现代国际竞争要求我国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城镇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第四,我国的国家性质不允许国家的城镇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所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之路的基本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具备相当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物质基础。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教育扩大的规模以及城镇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也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之路,实现城镇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与城镇的和谐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发展,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主要举措: 一是着力打造特色城镇集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镇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镇带动战略,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城镇发展条件,切实抓好县城、小城镇建设,组成较为完善的镇域城镇体系。要加大区域中心城镇建设力度,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互动战略,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的思路,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力,同时推动一体化深入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县城与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根据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围绕重要交通干道和产业园区,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切实打造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 二是扎实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统筹我镇城乡发展战略的节点和平台,推动农村人口向集镇和新型社区、示范村集中。要按照“规划引领,群众自愿、就业为本”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要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集镇适时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城郊改造、小城镇依托等多种建设模式。 三是不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按照“大体系构筑、大城镇带动、大园区承载、新农村示范”为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坚持产城互动,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四是研究制定统筹发展政策机制。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充分探索,不断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和城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工作。要研究制订土地供给、税收、人才引进、生产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与路径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城镇化率逐渐上升。2019年末,全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0.6%。在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的出现,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与路径。 一、引领城镇化建设的创新理念 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推动城市化时代理念的全面更新。它强调城乡一体、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强化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城镇化路径。 二、加强城市与乡村的合作共建 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重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合作共建,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农村城市融合、城乡交通一体化、农村电子商务等方式,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以城引乡、以乡养城。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市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等将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适度借鉴国外城市化经验,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四、提高城市垃圾处理水平 垃圾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环境和公共卫生的难题,而新型城镇 化建设要求高效环保,因此,如何提高城市垃圾处理水平成为了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建设垃圾分类投放站、建设新 型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加强对城市垃圾的资源化调配,坚持垃圾 分类、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可有效减少城市垃圾的数量和危害。 五、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绿 化水平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植树造林、建设城市公园、 绿化屋顶、立体绿化等方式,实现城市美化和生态保护的统一。 六、加强城市内涵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城市内涵建设,强调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准 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这需要我们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提 高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同时,加强城市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 城市文化氛围,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七、推进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建设逐渐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重要支撑。城市信息化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优化。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 高城市智慧化水平,优化城市能源利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韩东松周静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32期 摘要: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第二批试点中的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作为案例,对其利用接近主城区的区位优势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市民化机制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提炼。首先梳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以及特征。第二部分总结天津中北镇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围绕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的需求进行服务供给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再提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土地成本抬升、产业项目减少、外来人口服务支出不断提高等问题。针对关键问题提出了采取多元化改造模式、转变土地开发模式、建立现代化社区治理模式及建立公共服务支出转移机制的四条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化集体经营性资产 一、引言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方针路线,2014年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我国城镇化从高速城镇化向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城镇化率来看,我国城镇化进程也进入了下半程。2020年末,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89%,进入了城镇化深入发展关键时期。人的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时期的新要求,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重要战场。其中“以人为本、公平共享”是城镇化的核心要求,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要地不要人”的城镇化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是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一)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内涵 1.新型城镇化道路。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重点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的目的在于促进城镇化方式的根本转型,走城乡互补协调、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城镇化道路。 2.新型城镇化内涵。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内涵更为丰富深刻,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人为本,人的城镇化是核心。既要制定差别化的实施政策,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另又要使在城镇居住就业的人口都能享受同等的医疗、教育、养老、失业保险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现公平公正,真正提升城镇居民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集约高效发展,绿色低碳生态友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求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节约利用各种能源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从城市化背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一、城市化背景 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我国,城市化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从此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在不断加速。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人口已经超过8亿。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表明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城市资源紧张、城市环境污染等。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优化城市发展模式、提高城市化质量,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 首先,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改革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改革包括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通过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改革,可以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保障城市建设的质量,提高城市服务水平。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调整

是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就业和收入问题。 第三,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民工市民化是指把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为他们提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农民工市民化,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融合,解决城市人口问题。 最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指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制度,实现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利用。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 城市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多个方面。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人口驱动型”和“产业驱动型”两种模式。 首先,人口驱动型模式是指通过增加城市人口数量来促进城市发展。这种模式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其次,产业驱动型模式是指通过发展产业来促进城市发展。这种模式下,城市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能解决城市人口问题。 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城市发展路径。我认为,应该选择产业驱动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结语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入了新的阶段,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不 断加快,城镇建设与规划建设成为了新时期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如此背 景下,中国城镇化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就。 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定义和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对城镇化发展的一次大创新,它强调的是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区域联系、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高质量,强调 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与传统城镇化有所不同,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智慧城镇 第一,新型城镇化推崇的是绿色智慧城镇建设,这就是追求可持续 发展目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重点推进智能化、信息技术、广域网络等新技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在保护环境和提高城镇人居环 境质量的同时,增强城市的智能和科技含量。 2.多元主体参与 第二,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多元主体参与,这就是将城市管理主体 和市民构成共同的城市发展主体,形成政府、市民、企业、社会团体等 多元主体参与城镇化的局面。 3.人民群众满意度增加 第三,新型城镇化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这就是政府关注人 民群众的需求,推进城市民生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使城市发 展不仅是宏观发展,同时关注基层民生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面临的挑战 1.城市治理机制不完善

城市治理体系不健全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在这 些城市中,中央、省、市三级政府之间的行政职责重叠,相互协调和统 一非常困难,会导致城市治理效率低下,难以推进城市发展。 2.城市化水平不均衡 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城市化水平不均衡。发达城市 的城市化成就显著,但弱势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则缓慢,导致 贫困人口相对较多,新型城镇化与现实情况不贴近,影响了发展的平衡性。 3.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另一个难点就是经济结构的转型。由于新型城 镇化强调城市的智慧和绿色发展,所以需要转型经济发展模式,但这又 需要消化旧的经济模式和制度,逐渐接受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个 长期的过程。 三、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1.加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城市治理体系不完善是阻碍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重要原因,需要有一 个完善的城市治理体系,适应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的分配与协作一体化 的发展需要,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城市与市民参与管治机制,使城市治 理更为有效。 2.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活质量和市民生活水平提升,所以在城市发展中,应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提升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大力 推进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3.加强资源共享机制建设

新型城镇化概念

新型城镇化概念 新型城镇化概念 1. 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注重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和社会服务平衡的发展理念。它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新型城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注重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 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区域间的发展协调性,避免城市的过度扩张; - 便利社会服务:新型城镇化倡导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社会服务,让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 - 推动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旨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3. 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促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 改善人居环境:新型城镇化注重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 促进社会公平:新型城镇化倡导提供公共服务的均衡化,让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的社会服务; - 推动资源优化利用: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利用,提高生产效率; -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4.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坚持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加强规划引导: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引导,避免城市的无序扩张和建设; - 改善城市功能:新型城镇化要注重提升城市的功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城市转型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城市转型研究 一、城市化发展背景和意义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新型城镇化发展旨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特点 新型城镇化发展强调人本关怀,注重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的可持续 发展。其特点在于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的提升。 三、城市转型的概念与意义 城市转型是指城市在面临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时,通过改变城市功能、 结构和空间布局,解决现有困扰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问题,推动城市良性变革和可持续发展。城市转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城市转型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城市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空间的重塑、城市功能的调整、城市产业的升级等。在实施城市转型过程中,应注重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五、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城市转型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城市转型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新型城镇化的实施可以推动城 市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六、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城市转型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市转型面临一系列挑战,如资源环境压力、城市规划与建 设的协调问题、人口流动与社会稳定的平衡等。解决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七、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城市转型的成功案例 中国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市转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如深圳、杭州等 城市通过城市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形象的大幅提升。 八、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城市转型的启示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城市转型应注重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促进城 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九、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城市转型的前景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城市转型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居民的 生活品质,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同时,中国将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转型的经验与教训,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化和城市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 总结: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城市转型研究是当前城市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其本质是推 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市转型,可以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然而,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市转型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探讨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探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文化失落等。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以解决传统城镇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介绍新型城镇化的概念、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途径。 新型城镇化概念和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口城镇化为中心,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为目标,注重保护农村土地制度,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推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它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等方面。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和城市的规划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引导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政府在新型城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可以引导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小城镇和农村基础设

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文化机制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文化为灵魂,推动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培育现代城市文化,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社会机制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健全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可以增强人们对城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还要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当前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眼光,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等。 为了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城乡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使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2)加大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

湖南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湖南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作者:许历季刘佳杨会全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5期 湖南近几年的城镇化发展比较快,2017 年湖南的城镇化率达到54.62%,增速居全国前列。湖南的城镇化取得了一定成绩,如长株潭一体化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区 域发展不平衡有所改善等等,但是湖南的城镇化依旧面临很多问题,如作为农业大省部分农村 凋敝,农村空心化不断出现;城乡二元结构依旧严重,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民进城却无法安居,形成新的城市二元结构;城市生态破坏严重,城市病困扰广大市民等等。在总结国内外城 镇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中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那么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 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从而加快自身的城镇化建设呢?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道路”。[1]2013 年11 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 型城镇化道路”。[1]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适应了城镇化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和地位逐步凸显的形势,也回答了如何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中国的城镇化发 展指明了方向。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方面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大英百科全书)。新型城镇化则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 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它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对人的关注,由原来物的城镇化转化为人的城镇化。加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加强对农民工 的人文关怀。2. 它是城乡一体的城镇化。以前的城镇化重视城市发展,忽视农业发展,使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愈拉愈大,城乡二元结构呈固化态势,新型城镇化着重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打造 城乡一体的新局面。 3. 它是四化联动的城镇化。城镇化不能单方面突进,要四化联动,中央多次强调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4. 它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旧的城镇化带来严重的空气、水、土壤等的环境污染,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文明,加强绿化建设,创造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 5. 它是文化传承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提出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保留名镇、名村的历史文化建筑,传承历史文化。 二、湖南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 1. 湖南的城镇化率偏低。2017 年湖南的城镇化率达到54.62%,与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 相差3.9 个百分点,上海与北京城镇化率接近90%,广东城镇化率约70%,江苏和浙江城镇化 率接近70%,可见湖南的城镇化率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 直 辖市)。湖南的湘西地区,由于多山地,地形复杂,中小城市居多,少数民族聚集,城市化率更低。[3] 2. 城市群带动作用不强。湖南着力打造以长株潭为核心的“3+5”城市群,但长株潭一体 化的推进正在进行中,长沙、株洲、湘潭的行政壁垒与注重自身发展的情况依旧存在,城市的 合力尚未完全发挥,而长株潭周边的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 个城市的发展速度也需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 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 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 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 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 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

新型城镇化道路

自然辩证法作业 1.中国为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如何 城镇化? 1.1新型城镇化道路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背景与原因 近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人们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将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新一轮的高速城镇化,将会大兴土木、圈地造城、逼农民进城上楼、推高房价。新型城镇化果真会如此吗?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我国为什么要提新型城镇化?怎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五位一体”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探讨。 根据国际上一般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城镇化率处于30雅V 70%之间时,城镇化速度则相对比较快。据此可以判断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率还将快速提高。如何才能更好地确保我国城镇化质量?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快速城镇化,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一些国家发生了严重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到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已经下降到约10%工业化基本实现。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无从谈起。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通过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工作积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资本,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仅给城镇提供产业工人,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往往都是低价征收土地,以土地财政搞城镇建设。推行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减少利益冲突。推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这更加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 只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习。 1.3新型城镇化中“新”含义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