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甘肃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甘肃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甘肃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甘肃省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十一五”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较快增长,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低于“十一五”水平,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跨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经过五年的奋斗,把我省打造成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人才科技高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十二五”主要奋斗目标,如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以上,个人认为,当前亟需重视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发展观念,淡化GDP考核政绩

甘肃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克服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困难,我省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就我省目前的现状来看,仍然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困扰着我们。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地的干部在发展的过程中过重的倾向于GDP的增长。我们知道,发展GDP最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出让土地,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虽然这是个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就我省来说,如此过渡的开发容易出现很多后续的连锁问题。首先是导致耕地减少、粮食减产。大量的川地、水浇地等优质土地被用于房地产开发,表面上看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短期内GDP增长了,

可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良田却变成了靠天吃饭的山地、洼地,长期来说也不利于GDP的稳定增长。其次,甘肃恰恰是一个缺水的省份,我省的年均降水量不足8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不足400毫米。如按照现在的开发速度,再过10年、20年,我们的农民就没有好地可种,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粮食即会大面积减产。“民以食为天”,如果我国出现“粮荒”,对世界都是一种灾难,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世界粮价的大幅上涨,而我国将会面临一个怎样的危机?因此,温家宝总理提出保证18亿亩的粮食底线,就是要保证我国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由此,个人认为,以GDP考核干部政绩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地方官员为了追求GDP增长,将优质土地出让,土地出让带动房地产业发展,房地产开发又会占用大量的优质土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同时,农民收入减少,还会引发收入不公,土地买卖中又会滋生腐败等问题,甚至产生社会不稳定现象。而这些,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观念问题。所以,“十二五”期间,仍然要把转变观念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

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转变GDP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这是个根本问题。GDP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综合反映,也是领导水平、领导政绩的具体体现,更是近年来被各级列为对当地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但是,GDP只是作为考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不是唯一指标。在干部政绩考核中,要结合一个地方的实际,实事求是,采取听、看、问、访、查等方法,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这样对党政干部的考核,不仅淡化了GDP考核政绩,又使考核更切合实际,更科学直观。

二、突出低碳经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是我省所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问题。甘肃是一个重工业发展比较早而现在产能相对落后的省份,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省工业经济结构以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的“两高一资”产业为主,全省万元GDP能耗高出全国平均

水平60%,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2008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消费量占消费总量的比重为74.36%。应该说,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低下,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它也表明了我省支柱产业在节能降耗、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有着巨大潜力。而国家当前重点监控的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基本上均是我省的支柱行业。所以,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既要做大做强石油化学、航空航天、核工业和有色冶金等支柱工业和产业。又要迅速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跟上国家能源发展的步伐,选择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拓展能源产业,积极发展壮大能源和新能源基地。如我省现在的河西地区,有大量的太阳能资源和风能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沿黄河一带水电资源充足,区内有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电站、灌溉工程和大、小峡水电站,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摇篮和基地。因此,“十二五”期间,一方面,我省要不断发展壮大能源基地,做好石油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和加工产业链延伸工作,努力发展火电、水电,建设西部电力基地。另一方面,应当致力于建设成为我国的新能源基地,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大力推进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核能等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加快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河西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建设,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实现能源建设与相关产业的联产互动。

三、重视旅游产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甘肃省的旅游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品质、内部产业结构、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近200亿元,旅游产业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首次突破5个百分点。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省整体旅游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还比较大,旅游基础设

施建设跟不上,如道路交通建设、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旅游人力资源建设和旅游标准化体系等,还严重制约和影响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大旅游”产业格局远没有形成,产业协同和融合的水平还比较低。特别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我省在全国来说,是一个区域旅游成本最高的省份之一,身居内陆,东西狭长,地形地貌复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尤其是道路交通建设水平十分落后。而旅游业消耗低、污染低、成本低、效益高,是一种资源节约型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到工业的十分之一。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要如省委陆书记说的那样,“像重视农业那样重视旅游业,像抓工业强省那样抓旅游业发展。”将旅游产业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我省旅游业“天生丽质”,资源独特而丰富。首先,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我省有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马踏飞燕”)出土地雷台汉墓、中国邮政驿使图出土地魏晋壁画墓等,总计26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谓数量庞大。兰州市青城古镇有座约1000年历史的古建筑,仅仅够得上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以想像我省文化旅游资源多么丰富。其次,在自然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方面,我省有大漠戈壁、冰川雪峰、森林草原、丹霞峡谷等,总计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国家森林公园,还有万亩葡萄园等大型种植项目,发展生态旅游潜力巨大。再次,在民族旅游资源方面,我省有保安族、东乡族、裕固族3个独有民族,全省生活着全国56个民族中的55个。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要对“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历史发展周期内的我省旅游业发展进行认真的谋划。一是要在充分尊重市场对于旅游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实施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要顺应全省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充分挖掘我省丰厚的、多元的和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科学、理性和有序地推进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创新符合甘肃省实际的、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新型旅游业态。旅游经济部门要积极地加强与生态、林业、文化、农业、体育、金融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配合,争取各方支持,通过多方促动,不断壮大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提升我

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档次。三是要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适当地向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倾斜,解决好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障碍,努力我省区域旅游成本,向全国其他省区平均水平靠近,不断提升我省旅游产业的区域竞争力,从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走上良性轨道。

2011-11-6

某县劳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某县劳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某县劳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县挟口岸之利,特色农业气候小成,劳务经济发展也自成特色,需予以疏理、探究和提升。为此,县委办调研室会同县农委等部门的同志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并形成报告。 一、特色劳务经济发展情况 作为龙江重要的国家一类对俄陆路口岸,县辖6镇10村,农业人口1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人,富余劳动力3.人;耕地面积73.亩,人均7.2。近年来,通过境内外互动,转移、中转、吸纳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共转移3.3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6.,其中,就地转移2.4人,向境外及国内大中城市转移920,分别占转移总数的7和2。具体呈现以下趋向和特点。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转变。充分发挥口岸中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先后在俄十月区、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16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多元。积极推进跨国投资,目前边贸企业已在境外创办各类实体5,其中加工型3,投资额达2.97亿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冶炼、装璜建筑等领域,承载农村劳动力近千人。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200人,收入近200元。,向俄、韩、日等地转移县内劳动力430,占转移总数的1。 2、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做精做强县域经济,广辟转移渠道。围绕壮大口岸进出口加工业,深入实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计投资1.26亿元,兴建对俄进出口加工、绥阳进口锯材加工及华宇工业园区,已承载企业3,2建成投产,华海木业、宁城渔业、顺风松仁加工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投产,安置农民进城务工170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培养产值超百万元、就业超百人的乡企4,安置农村劳动力240人;绥阳镇创办木材加工企业2、黑木耳加工企业1,安置农村劳动力100人。加速发育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经商、务工,镇依托城郊优势,常年从事餐饮、运输各业农民400人,占农村劳动力5以上;绥阳镇投资180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发展“能人”经济,县内及境外已有400名经纪人脱离土地,常年或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贩销。 3、转移方式由输出向吸纳转变。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发展袋栽木耳2.4亿袋,耳农700户,年产量达万吨;建成果树、蔬菜生产基地18.亩,年产鲜品1吨,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和沿边较大的出口果菜生产集散地。黑木耳、出口果菜、特色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兴起,对本地和外埠农民产生了强劲的吸纳力。据不完全统计,4大农业主导产业年以“离土不离村”方式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余人,吸纳穆棱、林口等周边县(市)民工100人。绥阳镇绥西村21农民,今年发展袋栽木耳120袋,冬春两季户均雇佣附近农村劳动力,全村年劳务费支出达到8万元。启动建设以加工为主的中俄——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建筑面积2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仅建筑一项就吸纳外地民工200人。走出国门创建吸纳基地,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兴建劳务点30个,面积达到4.亩,长期雇工400人,其中外地民工达250人,来源多为吉林、山东及本省齐齐哈尔、龙江、海伦、巴彦、兰溪、绥化、呼兰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元;吉信工贸集团分别与温州达芙妮、盛宏达鞋业合作,投资300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1条鞋业生产线,日产皮鞋、旅游鞋双,仅此吸纳温州籍农民工40,月收入均在200以上。 4、转移农民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着眼提升转移农民素质,以县农广校为中心,利用县职教中心、劳动培训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农机驾校的师资和设施,对农村准备从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甘肃省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甘肃省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甘肃省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向晓梅杨丽 随着开发区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加,产业工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预计到开发区用工缺口在15000人左右。为了进一步拓宽疆外劳动力输入渠道,解决开发区企业招工难的现状,11月22日至12月4日,社会发展局向晓梅局长率区人才交流中心杨丽、华芳纺织吴春梅副总经理、天盛实业陈咏梅部长、兵团职介中心黄欢五位同志赴甘肃省兰州、临夏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五个地区,进行了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针对6市、17县、4区的劳务办同志,以及16所职业学校、5所劳务中介机构召开了10场劳动力市场推介会,并就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成批量输转产业工人事宜进行了对接洽谈。 一、甘肃省劳务输出概况 甘肃是一个农业省,农村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的75%,由于地少人多,山区十年九旱,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甘肃省今年有富余农民工500万,外出务工人员477万,其中:在省内务工227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150万人,新疆100万人,是劳务经济效益较为突出的劳务输出大省。甘肃省劳动厅上至省政府、下至县乡都成立有专门负责劳务工作的劳务办,已形成自上而下一整套劳务工作流程,劳务信息网络覆盖各县乡、遍及全国。

临夏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5个地区,富余劳动力丰富,劳务输出规模较大,定西每年输转60万人、天水50万人、庆阳50万人、平凉市45万人、临夏40万人;其次,这5个地区在新疆务工人员较多,每年还输出季节性拾花工近10万人,对新疆和兵团有一定了解,有利于企业沟通和宣传。与此同时,这5个地区位于甘肃东南部,属于甘肃较贫困地区,就业水平和工作待遇与开发区企业相对较为接近,另外,庆阳、平凉、临夏这三个地区是甘肃回民较为集中的区域,因开发区企业用工条件和待遇与东南沿海一带的企业有差距,在招录汉族员工方面没有优势,受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甘肃回民不太好向外输转,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三个地区重点考察。 二、此次用工市场对外推介取得的收获 1、此次考察得到了甘肃省劳动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甘肃省劳动厅在利用年底到各县市考核的机会将开发区企业招工信息发放到各县乡劳务办,为开发区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同时为更好地解决开发区纺织产业工人的用工缺口,支持开发区劳务输转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甘肃省劳动厅决定在石河子开发区挂牌成立“甘肃省劳务输出转移基地”,为企业和农民工搭建劳务输出绿色通道。 2、此次出行,甘肃省劳动厅提前准备、全程安排。在很短的时间,为我们与6个市、17县、4区、16所学校、5所劳务中介机构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达到了很好地效果。

劳务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劳务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第一时期(1978-1983).改革之初,农民对进展农村生产寄予厚望,生产积极性非常高,劳动力就业结构单一,流淌意识不强,外出务工只是极少数农民得行为,对农民收入增长效应不明显.这一时期农民收入超常增长,要紧来自于农村得贡献.198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78元,比1978年增加15788元,年均增长188%.外出务工得到得工资性收入4293元,仅占纯收入得157%. 第二时期(1984-1987)是劳动力流淌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是乡镇企业大进展时期,也是乡镇企业反哺农业得时期,农民进展劳务经济得意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从萌芽走向成熟,劳务经济对收入增长起到了非常大得贡献效应.这一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缓,工资性收入增长强劲,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较大.198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701元,比1983年增加11323元,年均增长9%,工资性收入由4293元增加到7841元,年平均增长162%,在纯收入中占203%,这一时期工资性收入对纯收入增长得平均贡献率为344%. 第三时期(1988-1990)是劳动力流淌“低潮”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提出整顿经济秩序和环境得方略,压缩基建规模,操纵乡镇企业贷款,使第二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得空间缩小,流出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现象较为普遍,都市对农村劳动力得“拉力”作用受到了一定限制,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得增长贡献不大.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89年、1990年当年转移得劳动力不足农村劳动力总数得2%.199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428元,比1987年增长536%,而同期工资性收入略有增长,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得比重仅为133%,比1987年落低了7个百分点.wWwc 第四时期(1991-1993)是劳动力流淌快速增长时期.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得发表,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了高潮,大规模得“民工潮”不断涌向东南沿海地区和都市.这一时期,非农业就业增长较快,农村劳动力向都市转移规模逐年增加,1993年当年转移得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得79%,比1990年上升了6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得要紧贡献来自于外出务工.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6704元,仅比1990年增长122%,同期工资性收入增长703%,远超出纯收入增长幅度,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得平均贡献率达到769%.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得比重回升到201%. 第五时期(1994-1996).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再次调动了农民投入农业生产得积极性,农民从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中得到了更多好处,劳动力流淌得积极性不高,转移规模徘徊不前.1996年当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得51%,比1993年落低了28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农民纯收入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工资性收入在纯收入中得份额明显落低.1996年农民纯收入141578元,比1993 年增长了11倍.工资性收入仅增长552%, 对农民纯收入增长得平均贡献率为126%. 第六时期(1997-2000)是劳动力流淌得新时期.自1997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得积极性,劳动力外出流淌性增强.当年转移得劳动力自1997年明显减少之后,1998年、1999年、2000年逐渐增加,转移速度加快,2000年向外转移得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得67%,比1997年回升了37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得贡献显著.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1%,比上年回落了274个百分点,1998年要紧农产品全面丰收,农民收入出现临时性增长之后,1999年又回落到2%,2000年下落了37%.分析近几年收入增长趋缓得缘故,要紧是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得错位造成得,在这一时期非农产业专门是劳务经济进展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重要得“蓄水池”作用.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份额迅速增加,2000年达到281%,比1996年上升了134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得平均贡献率为882%,意味着近几年农民收入能有略增得形势,外出打工猎取工资性收入起了关键作用. 纵观劳务经济进展得轨迹,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得贡献呈现出周期性变化,当农

甘肃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甘肃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甘肃省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十一五”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较快增长,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低于“十一五”水平,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跨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经过五年的奋斗,把我省打造成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人才科技高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十二五”主要奋斗目标,如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以上,个人认为,当前亟需重视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发展观念,淡化GDP考核政绩 甘肃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克服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困难,我省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就我省目前的现状来看,仍然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困扰着我们。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地的干部在发展的过程中过重的倾向于GDP的增长。我们知道,发展GDP最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出让土地,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虽然这是个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就我省来说,如此过渡的开发容易出现很多后续的连锁问题。首先是导致耕地减少、粮食减产。大量的川地、水浇地等优质土地被用于房地产开发,表面上看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短期内GDP增长了,

劳务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劳务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十二五”以来,麒麟区人民政府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始终坚持工商业、服务业、农业发展的观念,谋化促进劳务产业经济的发展,始终按照“发展完善中介组织,强化培训技术技能和建设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有效完成外输内转劳动力结构,培育壮大劳务产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发展新思路,大力打造发展劳务产业经济。全区劳务产业经济稳步发展,2015年全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302人,有序转移输出6233人,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万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500人,实现劳务产业经济总收入47亿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的%,劳务经济已成为全区农村经济收入增收的重要途径,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偏、贫、远村庄劳务产业经济状况 麒麟区比较偏、贫、远的村庄如珠街街道联合社区的庄科、白石岩小组,茨营镇大麦。联合社区是珠街街道偏远贫困社区,辖区山高坡陡,水少,海拔2160m,以农业生产为主,辖区7个村小组4400多人口,有450人在外打工,以白石岩村小组为例,193户900多人口,有200余人在江苏、浙江打工,主要从事公路、建筑类工种,占全小组1/2劳动力;庄科村小组90多户,370人,有60多人在福建、广州打工,通过与打工户的座谈了解,每年每人除去食宿车旅费

外,能带回家中的纯收入平均在万~5万元。以此类推,社区每年仅劳务产业经济就可以带回2000万~2200万元的经济收入。茨营镇大麦村委会总人口836人,225户,4个小组,人均耕地,少数民族占2/3,主要从事烤烟、玉米、马铃薯种植,外出务工的只有45人,主要是在杭州架高压线,有部分在老挝修公路或在广州做玩具,务工收入相对较高,每人每年除去食宿车旅费,带回纯收入6万~8万元,劳务产业经济给大麦社区每年带回务工收入270万~360万元。目前全区还有万贫困人口,劳务产业经济对于全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作用。 劳务产业经济的发展规模 全区劳务转移和输出的发展势头强劲,在“十二五”期间以每年新增务工人员%的速度递增,直到2015年由于全国经济运行增幅减慢,只增长%左右。目前全区已有19万人次的打工劳务大军,其中有7万多临时工和季节工,实现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次,初步推算实现全区劳务产业经济收入在52亿~54亿元。 劳动力转移输出人员的构成和流出状况 在区内从事打工和创业的占31%左右,其中男性占69%,女性占31%左右;外出务工创业人员中,男性占%,女性占%左右。从年龄构成上看,18~22岁占21%,23~45岁占%,45岁以上占%左右。从文化程度上看,小学文化及以下占%,

独特地理环境下地甘肃经济发展状况

独特地理环境下地甘肃经济发展状况 谈一个省的经济状况,就不得不提该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是决定一个省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甘肃省作为我国西北省份之一,其复杂的地理状况,也决定了他与其他省份,在经济道路上所走的截然不同的路线。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但其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1.98%,所以可以用地广人稀来形容,而正是因为东西跨度过大,所以以省会兰州为界,位于甘肃东西两侧的城市的地理状况也相差较大,相应的,结合其区位优势,所能发展的经济状况也就不同,下面我们就以东西不同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结合地理环境对其经济现状做以分析,并对其未来经济发展走势做出一些预测和建议。 兰州以东的城市主要有定西,陇南,天水,平凉以及庆阳,这几所城市带给我们的印象与长期在人们心目中大漠孤烟直的甘肃形象不太相符,他们大都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矿藏充沛,其中定西市地理环境较为不好,伴随着经济状况排在这几所城市的末端;而陇南市,毗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陕西省汉中市其自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也与仅其一墙之隔;天水市为甘肃第二大城市,与陇南地理环境相似,接壤陕西省宝鸡市,距离陕西省会西安只有三百多公里路程;平凉市庆阳两市地理环境较为相似,周边被陕西省以及宁夏省所包围。 定西市气候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这一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定西独一无二的农业发展状况,其被冠名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等。同时定西市旅游业也有一定基础,定西历史久远,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贵清山、遮阳山、莲峰山等享誉国内外。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文化遗址,西起临洮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海内外李氏寻根敬祖的“李氏堂”和通渭温泉等极具开发价值。境内还有汉代新莽权衡、唐明皇御笔“哥舒翰记功碑”、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发展劳务经济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农民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发展劳务经济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农民工明星和优秀回乡创业带头人的通知 【法规类别】奖惩 【发文字号】甘政发[2011]12号 【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1.01.19 【实施日期】2011.01.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发展劳务经济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农民工明星和优秀回乡 创业带头人的通知 (甘政发[2011]12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2008年以来,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劳务经济三年规划(2008-2010年)的通知》(甘政办发〔2008〕164号,以下简称《劳务三年规划》)要求,着力实施劳务培训、劳务基地建设、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劳务品牌建设、回乡创业和农民工权益保障工程等“六大工程”,不断加大劳务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强组织引导,强化服务管理,积极开展有组织劳务输

转,推动全省劳务经济实现了又快又好发展。经过三年努力,到2010年,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16.89万人,创劳务收入468.33亿元,超额完成了《劳务三年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省政府决定,对在2008年以来劳务经济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兰州市人民政府劳务工作办公室等70个先进集体,佟捷等62名先进工作者,赵冬克等120名农民工明星和孙元春等50名优秀回乡创业带头人予以表彰奖励。 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珍惜荣誉、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充分发挥模范表率作用,为促进全省劳务经济发展再创佳绩。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先进典型的工作经验和创业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劳务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劳务经济工作的新局面,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及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甘肃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一月十九日附件: 全省表彰发展劳务经济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农民工明星和优秀回乡创业带头人名单 一、先进集体(70个) 兰州市政府劳务办 永登县政府

劳务经济发展调查

劳务经济发展调查 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县挟口岸之利,特色农业气候小成,劳务经济发展也自成特色,需予以疏理、探究和提升。为此,县委办调研室会同县农委等部门的同志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并形成报告。 一、特色劳务经济发展情况 作为龙江重要的国家一类对俄陆路口岸,**县辖6镇102个村,农业人口10.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人;耕地面积73.3万亩,人均7.26亩。近年来,通过境内外互动,转移、中转、吸纳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xx年共转移3.38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6.8%,其中,就地转移2.46万人,向境外及国内大中城市转移9200人,分别占转移总数的73%和27%。具体呈现以下趋向和特点。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转变。充分发挥口岸中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先后在俄十月区、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16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积极推进跨国投资,目前边贸企业已在境外创办各类实体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资额达2.97亿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

冶炼、装璜建筑等领域,承载农村劳动力近千人。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20xx多人,收入近20xx万元。20xx年,向俄、韩、日等地转移县内劳动力4300人,占转移总数的13%。 2、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做精做强县域经济,广辟转移渠道。围绕壮大口岸进出口加工业,深入实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计投资1.26亿元,兴建对俄进出口加工、绥阳进口锯材加工及华宇工业园区,已承载企业37户,26户建成投产,华海木业、宁城渔业、顺风松仁加工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投产,安置农民进城务工1700多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培养产值超百万元、就业超百人的乡企45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400余人;绥阳镇创办木材加工企业28户、黑木耳加工企业15家,安置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加速发育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经商、务工,**镇依托城郊优势,常年从事餐饮、运输各业农民4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50%以上;绥阳镇投资18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发展“能人”经济,县内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经纪人脱离土地,常年或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贩销。 3、转移方式由输出向吸纳转变。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发展袋栽木耳2.4亿袋,耳农7000余户,年产量达万吨;建成果树、蔬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规划,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以及相关国 家的高度關注。一带一路涉及我国的许多地区,本文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促进甘肃经济发展。 關键词:一带一路甘肃机遇挑战 引言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其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国家、众多产业,需要对各种生产元素进行调配,从宏观角度加强规划与管理。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的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发生了改变。甘肃省处于一带一路建设区域范围内,新战略的提出,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甘肃省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机遇的把握,并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以提高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变的标志,这个构想的提出,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水平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一带一路战略满足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经济特区、新区的建设,我国对外开放力度有了很大提升,但纵观当前我国的经济格局,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导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阻,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实现全面发展,必须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一带一路战略正好满足此要求。其次,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水平较低,必须要大量的资本、技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资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可以实现要素输出。一带一路的建设正好顺应了我国生产要素流动的趋势。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一带一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指导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沿线的省市,将面临更大的机遇。 以甘肃省为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省着力打造对外开放的经济平台、经贸平台和文化平台。兰州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定位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和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启示

产业研究The Industrial Study 一、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 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是交通运输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特别是进入全流通时代后,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要。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特别是进入全流通时代后,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了交通运输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交通运输业在发展中全面“提速”,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进一步实施“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为全省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交通运输的内在特性 首先,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特性。交通运输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是新时期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命脉。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社会快速运行的基本保障,是市场机制作用于人类经济行为的首要物质前提,因此如果没有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交通运输,就很难想象会有一个较为合理、符合时代进程市场经济建设环境。所以相对于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言,交通运输时刻发挥着支撑和保障作用。这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具体表现为,经济开发区干线的完善和运输成本低廉。 其次,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 终起到先导性的作用。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 运行的首要关键因素,它的日新月异的改进 将带动经济的全面、飞速发展。首先,交通 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地区之间的经济形成 互帮、互助、互带关系。其次,完善的交通 运输体系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和 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基础,是进一步增强我 国综合市场竞争力的表现。也是提高我国人 民生活质量和交通服务的根本需求。 三、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相辅相 成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促 进的过程,其最终的形成合力,而达到的效 果如何则取决于经济类型和发展的水平,运 输的发展也在其中受到影响。全国各地的经 济发展都离不开当地基础交通设施的完善程 度,就算是最偏远、最闭塞和无人区,某种 形式的运输也仍旧是那里日常生活节奏的基 本组成部分。中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有一句 老话,“要想富、先修路”,这也从侧面说明 了造成经济滞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通运输,相反,通过交 通运输促进流动性的增加,是实现社会经济 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第一、交通运输网络覆盖是地区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历 史,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飞机、汽车, 轮船、电话、电脑等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使社会具有更方便、速 度更快、形式更加便捷、的运输方式,去满 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在外部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如果 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差,则短期策略在于 协调交通运输时间与交通运输成本,最大幅 度减少损失;长期策略在于按提高供给能 力、技术及质量因素的方向进行投资建设可 行性分析。如果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充 足,则短期策略在于以增加交通运输时间的 供给方式来替代过高的交通运输成本;长期 策略在于按提高技术及质量因素的方向进行 投资建设可行性分析。在外部经济有效率的 情况下,如果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不足, 则短期策略在于提高交通运输成本的供给方 式来替代过长的交通运输时间—供给能力; 长期策略在于按提高供给能力的方向进行投 资建设。如果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充足, 则考虑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并建立交通运输 长期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福利及社会福利。 第二,交通运输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 内在动力源泉。从城市经济建设的视角来分 析,现代化意义下的交通运输不仅仅是旅客 或货物的空间流动,也是经济信息、城市文 化、人文思想的空间流动;交通运输的整体 结构,既是一个现实意义实体系统,由基础 设施网络、运输工具装备、运行控制系统、 交通运输对象,这其中包括,旅客、货物及 其承运主体等要素组成;又是一个动态关系 系统,由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方之间的复杂 关系构成。此外,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企 稳与复苏,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节奏及方 向正逐步发生变化。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 性,世界各国间交通运输业的差距是较明显 的。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运输的局限性直接 导致其经济贸易交往会受到很大限制。相应 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也必然受 到限制。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致使当 前世界交通发展不平衡性与全球化进程的深 化相互制约。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和运输业 都有着紧密地联系着的。生产的规模、配置 以及交换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运输成本和 配置,同时其本身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当 地的运输条件。在当今世界现代化的运输业 是实现合理的区域分工,实现企业专业化和 协作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工农业之间、国家 各地区之间的可靠、稳固的经济联系的必要 条件。把更多的人和物用更快的速度和更节 省的方法投入空间运动,这就是现代文明的 特征。此外,在整个国际交通运输体系形成 的同时,一个国家运输发展水平与国际运输 环境的匹配程度,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国际 经济中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在当今社会,国 际航班飞越他国领空,也必须要得到主权国 家的许可,否则只能改变路线,花费更高成 本绕道飞行。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发 展,这些国际利益因素对世界交通运输发展 与布局的影响作用也将不断加强。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启示 【文章摘要】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交通作 为最直接有效的流通形式,在当今的经 济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是新时期经济建设取得高速发展的 先导工程,目前,中国的经济进入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为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交 通运输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 作用。本文从我国交通运输的现状入 手,明确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内在 特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经济类型的变 化与运输业发展的关系,诠释了交通运 输与国民经济的内在本质联系。 【关键词】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运输 姜大伟 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四平管理分局 136001 【参考文献】 1、段建强; 李文兴; 运输业与经济 发展的关系探析[J]. 中国国情国力 2010年12期 2、石京; 黄谦; 吴照章; 我国交通 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 版) 2010年06期 3、张凯; 交通运输发展趋势的探讨 [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年28期 4、王庆云;优化结构:把握交通运输 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 综合运输 2009年05期 5、王译; 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 系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02期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150

甘肃鼎昊建筑劳务有限公司_中标190922

招标投标企业报告甘肃鼎昊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本报告于 2019年9月22日 生成 您所看到的报告内容为截至该时间点该公司的数据快照 目录 1. 基本信息:工商信息 2. 招投标情况:中标/投标数量、中标/投标情况、中标/投标行业分布、参与投标 的甲方排名、合作甲方排名 3. 股东及出资信息 4. 风险信息:经营异常、股权出资、动产抵押、税务信息、行政处罚 5. 企业信息:工程人员、企业资质 * 敬启者:本报告内容是中国比地招标网接收您的委托,查询公开信息所得结果。中国比地招标网不对该查询结果的全面、准确、真实性负责。本报告应仅为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基本信息 1. 工商信息 企业名称:甘肃鼎昊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20500789611115A 工商注册号:620500200003615组织机构代码:789611115 法定代表人:冯敏成立日期:2006-06-12 企业类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状态:存续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注册地址:天水市麦积区渭滨北路68号 营业期限:2010-06-10 至 2026-06-09 营业范围:建筑工程劳务分包(凭资质证经营)。### 联系电话:*********** 二、招投标分析 2.1 中标/投标数量 企业中标/投标数: 个 (数据统计时间:2017年至报告生成时间)

2.2 中标/投标情况(近一年)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2.3 中标/投标行业分布(近一年)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2.4 参与投标的甲方前五名(近一年)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2.5 合作甲方前五名(近一年)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三、股东及出资信息 序号股东持股比例认缴出资额 1甘肃第五建设集团公司100.00%500万人民币 四、风险信息 4.1 经营异常()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4.2 股权出资()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4.3 动产抵押()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4.4 税务信息()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劳务经济发展调查简易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劳务经济发展调查简易版

劳务经济发展调查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报告文件应用在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 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 应循坦途。**县挟口岸之利,特色农业气候小 成,劳务经济发展也自成特色,需予以疏理、 探究和提升。为此,县委办调研室会同县农委 等部门的同志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并形成报 告。 一、特色劳务经济发展情况 作为龙江重要的国家一类对俄陆路口岸, **县辖6镇102个村,农业人口10.1万人,其 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 人;耕地面积73.3万亩,人均7.26亩。近年

来,通过境内外互动,转移、中转、吸纳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xx年共转移3.38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6.8%,其中,就地转移2.46万人,向境外及国内大中城市转移9200人,分别占转移总数的73%和27%。具体呈现以下趋向和特点。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转变。充分发挥口岸中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先后在俄十月区、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16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积极推进跨国投资,目前边贸企业已在境外创办各类实体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资额达2.97亿

论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论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为了发展区域经济,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实际,先后经过八次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其中“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是最后提出的,也是最完整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一些学者单纯从理论性、结构性方面出发,套用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中心外围理论、络开发理论研究甘肃经济发展战略;另有一些学者从农业种植、养殖,或者“工程技术”的角度做了一些有益探讨;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价值文化角度,以及市场经济秩序、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家创新精神、产业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研究的较少。提出的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指导意义有限,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较小。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快慢与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公平与否、商业文化形成与积淀、资源禀赋的多寡都有很大关系。单纯从那一方面研究经济问题都带有片面性,研究形成的发展战略实际意义都不可能大,对经济发展贡献都非常有限。综合看甘肃经济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战略不够清晰。中心带动,怎样带动、用什么样的优势带动,干部学者理解不一,说法不同。从我省进出口贸易可以看出,中心带动优势不明显。20XX年1-10月,进出口增速达到%,比全国增速%高3倍多,排全国第一位;出口增速%,比全国平均增速%高4倍多,排名全国第一;进口增速%,比全国平均增速%高两倍多,排名全国第二。但进出口总量最大的是金昌市,而不是兰州市,金昌市占到了全省进出口总值的%;兰州市进出口总值仅为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且主要进出口商品为5-7号燃料油、硅铁和石油及天然气钻机,三项商品占兰州市进出口总值的%。这说明兰州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工业,而是靠服务业和其他产业。商业文化尚处初始阶段。良好的商业文化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甘肃由于长期受儒家压制重商主义、阻碍科技进步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比较保守,商业文化难以形成,具体表现在:第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只有当官才是干事业,才不会虚度人生,才是最大的富贵利禄;搞科研、学经济、干企事业都不是大丈夫所为。致使许多本能在科技、教育、医疗、经济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当了公务员,在机关里干起了抄抄写写的事情。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才,延缓了科技经济发展进程。第二,君臣父子上下尊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