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理想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

先秦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整个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反映在思想届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在我国是绝对空前绝后的。而在众多的学术流派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儒、道、法、墨这四家,其中又以儒、道最为影响深远。道家理想人格虽然不像儒家理想人格那样占据历史文化的主流,但它独特而深刻的内涵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特有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不失为时代新人格构建有借鉴意义的蓝本。

于丹教授曾经在她的演讲中说过“儒家与道家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的中国人的一片心灵的土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与儒家教给我们的“接济天下”不同,道家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是出世,是自我的超越,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至人无己”的一种虚拟的理想人格。

一、道家理想人格的基础

道家的这种理想人格是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是当时的人们依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主要构想者,其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理想人格的提出建立在对现实的批判、否定与超越的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老子指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儒家的道德说教都是对人类天性的限制和损害,是造成贫困的根源。他认为,“仁义”是人的最大桎梏,因此,他主张“绝巧弃利”,“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鼓励人们崇尚自然无为,追求内在自我,摒弃一切外在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进入一种“真人”的境界。

二、道家理想人格的特点

与其他各家相比,道家的独特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内圣外王、修身治国的价值目标。道家也以“内圣外王”为其理想人格结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一种精神境界,着眼于“内圣”,“无不为”则指治世之道,着眼于“外王”。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也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重大社会责任,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良好品格推及社会。老子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和庄子向往的“至德之地”都是由此而来的。老子认为真正的圣人应是内修其本,而不是外在。

第二,超越物欲、超越现实的思想境界。老庄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人人自危的时代。君子不是为物质的享受而活着,主要是以道德的完美,以理义悦我心。老庄主张无私无欲,不让精神受外物所累。老子主张让小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摆脱外在的诱惑,远离声色,达到“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现实社会已把人变成奴隶,扭曲了人的本性,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变得虚伪贪婪,所以道家的理想人格要求超越世俗羁绊。

第三,“为道日损”、心斋、坐忘的构建途径。在道家看来,欲望和知识会干扰人的清静之心,是道德沦丧的原因和表现。所以他们提出要崇尚自然无为,把一切都忘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达到最终的理想人格。

三、道家理想人格的现代启示

面对现代社会人们道德观念的退化,道家理想人格对我们仍有有益的启示。

第一,提倡“功成名遂身退”。韩信在楚汉战争中为刘汉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不知谦退,居功自傲,最后被杀,至死才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的道理。道家鄙视权贵,淡化做官心理。这种“粪土万户侯”的精神,无论过去或现在都具有某种进步意义。

第二,道家尚“俭”,主张“少私寡欲”。老子指出贪欲是伤身、败德、破家、亡国的根原。我们不能不深思,当前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常常驱使我们走向功利,无限度地追求财富。我们应该可以从道家思想中吸取其合理成份,节制自己的欲望,使身心能健康发展。

第三,道家重“容”。道家思想立足整个宇宙,使人心胸豁达,提供了在逆境中得到解脱的方法,求得心理平衡,从而填补了儒法思想留下来的精神空间。有容乃大,泰山不厌泥土故成其高,大海不捐细流故成其深。要重视每个人的价值,善于帮助人、培养人,并认为:“以德报怨”是调解仇怨的最好办法。

当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道家理想人格的局限性。例如道家理想人格标准的帝王化、神圣化,人格取向上的片面性,重义轻利,重德轻才,重道轻器,以道制欲,对民族性格的形成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后果。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参考:白平——《道家的理想人格》

左高山左妙芳——《论道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启示》

于丹——《论儒家与道家——心灵的天空心灵的土地》

道教的理想人格

班级:经管系会计一班

姓名:李筱晨

学号:080301039

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

第35卷 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Vol.35 No.4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 uly,2009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胡继明1,2,黄希庭1 (1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市400715;21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摘 要:“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等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内圣外王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41(2009)0420007205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李泽厚先生讲到:“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1]1“《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1]2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述的理想人格有君子和圣人。君子是孔子极力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圣人则是孔子想象中的最高人格,是一种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本文仅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进行探讨。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 理想人格作为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产物,从先秦的时事看,理想人格正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整合。”[2]30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君子、志士仁人、成人、惠人、贤 人、善人、有恒者等,唯有“君子”才是孔子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是比较现实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想象中的最高人格,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悬一格的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君子”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即他所培养的“君子”亲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生命意义感(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君子’一词原为对贵族的通称,自孔子始,才赋予其道德含义,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者的称谓。”[3]张立文认为:“君子是孔子认为现实社会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圣人是个可得见的终极人格。”[4]孔子认为要成为“君子”,其构成要素包括仁、义、礼、知、信等作为“人”应具有的品质,同时,只有“君子之质”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君子之行”:见利思义、临危不惧、言而有信。“孔子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理论。他的理想人格即所谓‘志士仁人’,学习并向这个方向最高目标奋斗的人就是‘君子’。背离志士仁人这个目标,违背君子的思想和言行规范的人就是‘小人’。‘小人’是孔子唾弃的一种人格类型。”[5]从人格的角度讲,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模式,将个体的自我人格融合到社会整体人格之中,不断追求 7 3收稿日期:2009205206 作者简介:胡继明(19632),男,重庆忠县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在站博士后;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人格心理学以及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7年度“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孔子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影响”(S2007212 63003),项目负责人:胡继明;西南大学博士后研究课题“孔子健全人格的理论解读”,项目负责人:胡继 明。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由于理想人格是以美感要求不断变化的形态出现,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人们所希冀的目标,常常具有追求和超前的特征。理想人格是一种时代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中具有着不同的内涵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以儒学的“君子理想”为典范的。“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如‘士’、‘仁者’、‘贤者’、‘大人’、‘大丈夫’以及‘圣人’等观念也都和‘君子’可以互通。甚至儒学家关于人生境界的一般议论也是和君子的理论分不开的”。“仁者爱人”的儒家理想人格在千余年的系统化、具体化、世俗化过程中,终于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传统文化意识。 (大学生而言)该主动的积极地面对大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但是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才是必须的。 现在大学中,除了日常的上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公关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必须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才能使自己过得充实。 首先要先保证学习。然后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当然,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此外大学新生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等;尽量培养自己有多种兴趣爱好,如集邮、剪贴、垂钓等,这样可以增添你的活动和情趣,使你的生活充实丰富、生机勃勃。若能够拥有一项或多项自己有兴趣而又擅长的爱好,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有些同学能写得一手好书法,或制得出精妙的手工艺品,或打得一手好乒乓球,这无疑会给他们的人生增添无穷的乐趣,也有利于建立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大学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瞧,生活中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刚刚跨人大学门槛的新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过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由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由过去见识、交往、活动范围较狭窄的生活环境,到置身于大学这个小社会中等等。诸如此类变化,许多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心理矛盾加剧,学习缺乏动力,人际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早日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以下三个"尽快": 尽快确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人一旦没有生活目标,就会意志消沉、浑浑噩噩。大学新生正处于富于理想、憧憬未来的青年中期。但大多数学生只把考上大学作为中学学习奋斗的目标,对大学生活缺乏长远的打算。升入大学,中学阶段的目标已经实现,有的人认为,大功告成,可以松口气了。有的甚至把"混文凭"、"跳龙门"、"留城市"作为学习目

道家的理想人格

先秦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整个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反映在思想届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在我国是绝对空前绝后的。而在众多的学术流派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儒、道、法、墨这四家,其中又以儒、道最为影响深远。道家理想人格虽然不像儒家理想人格那样占据历史文化的主流,但它独特而深刻的内涵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特有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不失为时代新人格构建有借鉴意义的蓝本。 于丹教授曾经在她的演讲中说过“儒家与道家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的中国人的一片心灵的土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与儒家教给我们的“接济天下”不同,道家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是出世,是自我的超越,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至人无己”的一种虚拟的理想人格。 一、道家理想人格的基础 道家的这种理想人格是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是当时的人们依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主要构想者,其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理想人格的提出建立在对现实的批判、否定与超越的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老子指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儒家的道德说教都是对人类天性的限制和损害,是造成贫困的根源。他认为,“仁义”是人的最大桎梏,因此,他主张“绝巧弃利”,“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鼓励人们崇尚自然无为,追求内在自我,摒弃一切外在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进入一种“真人”的境界。 二、道家理想人格的特点 与其他各家相比,道家的独特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内圣外王、修身治国的价值目标。道家也以“内圣外王”为其理想人格结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一种精神境界,着眼于“内圣”,“无不为”则指治世之道,着眼于“外王”。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也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重大社会责任,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良好品格推及社会。老子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和庄子向往的“至德之地”都是由此而来的。老子认为真正的圣人应是内修其本,而不是外在。 第二,超越物欲、超越现实的思想境界。老庄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人人自危的时代。君子不是为物质的享受而活着,主要是以道德的完美,以理义悦我心。老庄主张无私无欲,不让精神受外物所累。老子主张让小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摆脱外在的诱惑,远离声色,达到“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现实社会已把人变成奴隶,扭曲了人的本性,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变得虚伪贪婪,所以道家的理想人格要求超越世俗羁绊。 第三,“为道日损”、心斋、坐忘的构建途径。在道家看来,欲望和知识会干扰人的清静之心,是道德沦丧的原因和表现。所以他们提出要崇尚自然无为,把一切都忘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达到最终的理想人格。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第16卷第3期(2011)甘青离奸孑拒V o1.16No.3(2011)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石芳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等丰富内涵,具有自信自尊,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杀生成仁,至大至刚,充塞 天地等精神特征.”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则要遵循存心寡欲,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的”居仁由义”之道. 关键词:孟子;人格;”大丈夫”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1)03—026—04 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 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 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作为先秦儒家的 杰出代表,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

“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 一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理想人格 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认为普通人只要善于发现和扩充自己与生俱来的”善端”,就可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尧舜等圣人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只要人们认真去做,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从而揭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即作为理想人格典范的圣人同样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这就为普通人成就理想人格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尧,舜,禹,商汤,文王的圣人目标仍缺乏具体的标 准,为此孟子提出了更利于践行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将理想人格进一步形象化,具体化,为人们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提 供了更具体的操作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大丈夫”的 英雄气概涵养了中国人不卑不亢,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一,孟子提出”大丈夫”应有高尚的志节,独立的人格, 决不向权贵低头.他们坚持正义,扞卫真理,崇尚道德,乐行 仁道. 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肥城市2020年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肥城市2020年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卷 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既带有历史性、现实性,又带有理想性。 显然,这种集体人格必然与其他民族很不一样。十六世纪到中国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经一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化人,但我们读完他长长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就会发现,最后还是在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 与“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除了利玛窦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外,还有“骑士人格”、“灵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 “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儒家先是谦恭地维护了“君子”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师如林,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的毛病?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 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都向那里滑动、集中、灌注、融合。因此,“君子”两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君子之道”。甚至,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那里。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摘编自余秋雨《君子之道》) 材料二: 从一般意义上说“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因为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评判衡量“君子”是人人应该向往、人人应该争当、人人应当成为的一种人格,否则,就会成为与之对应的“小人”,而这是为社会所贬斥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理想人格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就的一种人格,它作为一种理想,是为每一个人树立的道德楷模,人人都有可能实现,但并不等于每个人都能实现。例如,儒佛道三家,都有其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道家道教的理想人格是真人、至人、神人或仙人,佛教的理想人格是佛、菩萨。这些理想人格都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人格,可称之为“完人”人格。这些完美无缺的人格,是人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对象。儒家讲人皆可以为尧舜、途之人

庄子理想人格

庄子理想人格中的科学精神 摘要:庄子理想人格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不为物累的超然品格;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庄子;理想人格;科学精神 庄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思路直接承自于老子。老子将完美的人性比喻成“婴儿”、“赤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1],由此,老子导出理想人格应是绝仁弃义、绝学弃智的返朴归真。在这一基础上,庄子高扬人的自由本性,设计并确立了既不同于儒家积极入世,也有别于佛教出世的“逍遥”型理想人格。对庄子“逍遥”型理想人格进行一番披沙拣金的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其理想人格中包含着敢于怀疑、理性的批判、遵循自然规律以及思想自由、尊重个人尊严等在科学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精神。 一、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 庄子在《秋水》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逍遥”型理想人格的经典表述。在庄子看来,“至人”、“神人”、“圣人”是与“道”同体、具有与“道”一样的绝对创造性的品格。“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2]他所遗弃的尘垢秕糠也能陶铸出尧舜那样的圣人,之所以不肯“以物为事”,是由于他有着自己更高的价值追求。“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明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是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3]其“无为”乃是无为于人世间的仁义礼法、功名利禄,而对人生意义的形而上思考、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对“道”的体悟之“为”却一刻也未曾停息。庄子超越了先秦以来对上天盲目顶礼膜拜的愚昧迷信,继承了楚文化中以屈原为代表的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将天地自然视为认识的客观对象,向曾经笼罩着神秘外衣的自然现象发出了种种疑问。鲜明地凸显出庄子试图认识、理解客观世界,追问世界终极存在的求索精神。庄子的“自然者本无故而然”,扫尽一切天命妄言,蕴藏着强大的理性批判力量。这种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对于人类面对客观世界努力探寻其底蕴和奥秘的科学活动而言是何等的重要。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说:“宇宙由秩序所制约,我们能部分地、而且在不太远的将来能完全地理解这种秩序。也许这种希望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也许根本就没有终极理论,而且即便有我们也找不到。但是努力寻求完整的理解总比对人类精神的绝望要好得多。”[4]正是这种精神鼓舞着科学家们不倦地努力,并由此而产生了真正伟大的成就。 庄子这种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并不是出于诗人般的狂热,而是基于对人类认识能力局限性的理性认识。他在《养生主》中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虽然带有几分不可知论的悲观色彩,但却道出了知识的相对性和人类理性认识的局限性。“知识之球愈大,则其与未知界接触之面也愈大。”[5]人类虽然可以不断地打破认识界限,然而却永远不能完全认识这无限的自然界和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人类理性的悲剧,同时也是人类理性的不朽”[6],更是庄子思想的深刻所在。科学探索作为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活动的一部分是极为艰辛而又永无止境的。 二、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 庄子以“自然”作为其人生哲学的价值原则,并看到了“自然”的“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厚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

浅谈道家的理想人格和《道德经》

浅谈道家的理想人格和《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庄的“道”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础,《道德经》中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的哲学思想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产物,以及一种重要的文化渊源。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博大精深。《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虽然只有区区五千字,但是其中的辩证思想和哲学道理让人常读常新。 理想人格一般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所倡导的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完美人格形象,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有不同的理想人格。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的标准。在古代士人的人格建构中,道家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道家认定天道自然无为,把人从传统的天命论中解放出来,主张强调人性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把人的本质归于自然、素朴、无为和虚静,因此道家主张的是自然主义的理想人格。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成其言,形成了各家学派追求的理想人格。有人认为:“世界上最为完美的理想人格典范是道家的灵魂,儒家的形象,法家的技巧,这三者实现有机完美的统一”。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学派。儒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进入,即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道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出世,即人格的超越。道家是推行避世自修的,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天下”主张,庄子的“回归自然,听任自然,顺应人情”态度,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道德经》中蕴含的辩证思想和主张的做人的原则对我们完美人格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导向意义。老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清静,无为,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阐释的是人理想的方式是顺导万物而不是妨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是虽有所作为但是不与别人争。在对待外物上,如果贪图荣华富贵,争名逐利,恣情纵欲,胡作非为,必然背道而驰,离道而不能得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吃饱肚子而不追逐享乐,所以我们要摈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知足的生活方式。到了庄子,进一步把“真人”标准发挥为齐万物,一死生,逍遥无待。庄子承袭老子的思想,更进而导向虚无和相对主义,并在老子“出世”的基础上,倡导“超世”“顺世”,认为“虚己以游世”是人生最高境界,而“心斋”“坐忘”是达到这种境界的修炼方法。人一旦成为名利之奴,那么他将成为负担沉重是非观念最薄弱,心里最脆弱的人。道家人的特点是淡泊名利,追求自我的彻底解放。其主张“上善若水”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善的人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人们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与“道”。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是“上善若水”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一丝丝的宁静。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无私奉献,讲求和谐不争,这种美好的品质无论是在道家还是儒家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解读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我国历来倡导的完美人格 ,大都成了只是看上去很美的人格理想。其症结何在 ? 出路何在 ? 对此 ,笔者想作个初步探讨 ,以抛砖引玉。 一、我国历代完美人格的最终走向 我国历代的完美人格 ,其最终走向是人格的分裂化、精神的病变化和心理的无端崩溃、“自我”被理想化或虚幻化 ,导致自我精神家园的失落。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人品”,二者等同。孔子前 ,人们将“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人格评价的标准 ,并划分人格要素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慈、惠、和、恭。儒家建立了合情合理合礼、文质彬彬的君子型人格理论。道家则消极避世 ,超然无为 ,其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 ,所谓“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即只有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才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墨家主张“兼士”人格 ,强调爱民、利民 ,为公的统一。法家主张赤裸裸的权势和暴力 ,崇尚以法治国 ,提出了具有鲜明专制权术特色的“法术之士”人格理论。宋明理学家追求“存天理 ,灭人欲”的人格理想 ,而明清比较典型的是王夫之的理想人格 ,他的人格理论分作以下几方面:天理德性与形色欲望有机统一。珍视“名义”、“乐观其反”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七尺从天乞活埋”的丈夫气节 ,以及“以身任天下”的奋斗目标。 上述我国历史上的种种人格理想 ,其倡导的都不外乎是完美人格。但不管多么美妙 ,它们说到底都是一种分裂的人格 ,是对个人“阴影”消极面、不完善面的矢口否认 ,采用抑制或压抑的形式去掩盖自己本性中的原始部分一切激情和“不道德”的欲望行为 ,而将自己与光明的力量相等同。以投射的形式放弃“阴暗面”,将它搁置到他人身上 ,然后以“在那边的邪恶”的形式来体验它。他们将精神的完美定为标准和目标 ,要求只拥有自身人性中的善良部分 ,而不惜将消极面转移到他人身上来保持这一言过其实的自我理想化。这颇象鲁迅描述的“阿Q 式胜利法”———客观上处处失败 ,而主观上时时胜利 ,物质方面一无所有 ,而精神方面自满自足;感情上样样合乎圣贤经传、祖宗成法 ,更有排斥异端的正气 ,但行动上却常常违规犯禁。其实 ,这种道德的实际上的无能、虚假的自我理想化已经让国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和真正的精神贫乏 ,已把现代人带到绝望的边缘 ,成了“令人烦恼的根源”。因为简单的抑制不足以维持一个人的美德感和优越感。当阴影的内容被投射、被储藏在他人身上时 ,留给人们的只剩两种选择: 1产生自卑 ,失去自我 ,缺乏个人的整体性、真实性 ,失去个人的“独立人格”,走入不负责的道德异化境地马克思曾这样理解人的独立:“人只有在成为他自身的主人的时候 ,才能将自己当作独立的存在物 ,而且只有当他把自己的存在归之于他自身的时候 ,他才是自己的主人。”然而传统人格理论由于自身内含的畸形家族群体意识和片面的宗法道德服从型结构 ,使个体滋生了道德偏见 ,将视角局限于非常狭隘的空间 ,用自己固有的成见来取舍一切 ,对不符合自己已有成见的一概排斥 ,并以情绪化的方式去表达 ,使自己被驯服 ,听命于封建纲常名教 ,结果“率天下之男女 ,为臣、为子、为妻 ,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人格者 ,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以《论语》为文本 蔡振磊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 [摘要]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君子人格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君子, 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理想人格,成为了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一直为人们所希望了解。以《论语》为文本,在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孔子的君子人格进行一番阐述和解读。 [关键词] 孔子君子标准塑造 一提到“君子”,对中国文化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在脑海当中浮现出一个品格高尚,以天下为己任,具有远大抱负和理想,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的人物形象。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来源同诞生于春秋时代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孔子将君子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首先提了出来,并大力倡导君子之风。[1]孔子的君子人格,经过后世儒家学者地传承和完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做一名真正的君子,成为了每一个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时至今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君子人格,仍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格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宝贵文献。从《论语》入手,通过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和分析,进而真正理解、把握孔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释义 “君子”一词并非孔子首创,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便已出现。例如《尚书》中出现8次,《诗经》中出现186次,《周易》中出现20次。①在这些典籍中,虽然“君子”的含义并不固定,但从总体上看,“君子”一词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特别是与庶人百姓相对的贵族在位者。如“呜呼!我西土君子。” [2] (《尚书·周书·泰誓下》)“彼君子兮,不素食兮。”[3](《诗·魏风·伐檀》)“君子豹变。” [4] (《周易·革·上六》)到了孔子那里,他赋予了“君子”更多道德品质的内涵,使“君子”一词更多地被用来指代一个人品格的高尚。例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5](《论语·颜渊》) 在《论语》当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7次,遍布全书的20个章节。②从这些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可以大体得出在孔子心目中君子的含义。首先,君子与小人相对,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这里的小人,是指道德修养较低的人。通过与其的对比,来反衬出君子的高尚。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里仁》)“君 ①此处数据根据以上三本书的电子版并结合纸质版本对照统计得出,其中《诗经》中“君子”的出现次数包括标题在内,《周易》一书特指不包括《易传》。 ②此处参照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的数据,并经过验证得出。

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现在社会中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人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人际关系比过去疏远了,彼此之间很少坦诚交流。虽然有些人一味向群体认同,追逐时髦,找寻定位,却迷失自我。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塑造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好多人对他人冷漠,社会责任感缺乏,家庭不和谐。这些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格造成的,人格的形成又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如何重塑人格。中国古代经典中,有很多内容是有助于完善我们人格的。《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在人格塑造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借鉴。在这个匆忙的社会中,静静地品读《论语》,对我们人格的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有很大作用。儒学作为人本哲学,它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把《论语》的理想人格作为我们当今人格塑造的标准,在做人处事、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修养方面学习《论语》中理想的“君子”人格,对《论语》吸纳和认同,使我们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力和价值取向,有崇高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有一种责任感,对命运有一种担当。《论语》中对人格塑造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塑造。 1.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一个多义词,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得人格。所以,人格也可以说是人们在社会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其中也有道德品质的意思在里面,在本文我着重要写的就是道德品质所表现出的人格。 (2)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理想人格就是道德品质高尚,是一种具有强烈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品质。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思考自己的利益,更我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考虑;不仅思考眼前利益,更为长远利益做打算。如果塑造了理想的人格,就减少人们再去为私利而做伤天害理,违背良心的事了。 2.《论语》中关于理想人格的讨论 在《论语》中有很多都是提到理想人格,如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义礼智的完整道德,谦虚逊让的美好德行,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与人和乐的待人态度,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等,这些理想人格主要在《论语》中“仁”、“君子”、“修身”等讨论中有所体现。分开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论语》中“仁”所体现的人格 “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一共出现了109次。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和范畴,也是他和弟子谈论最多的一个范畴。孟子对“仁”的阐释是:“仁也者,人也。”;《说文解字》解释为:“仁,亲也。”在《论语》中,“仁”更可谓是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多种场合,孔子和弟子们也从多方面阐释了“仁”的含义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格品质。由此可见,“仁”的范畴充分反映了孔子思想体系的人道理念和人性光辉,是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论语》中,“仁”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是对己的,强调如何通过自身修养到达仁的境界;另一个面是对人的,强调如何推己及人。然而对己是根本的,是推己及人的基础。就好像孔子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把自身的人格品质修养好,才能做到推己及人,最终成为“内圣

中国传统人格建构的理性特征

中国传统人格建构的理性特征 席岫峰《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9日15 版)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是人生问题,而人生问题的核心则是理想人格的建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培养和塑造自己的理想人格,构建形成了独特的理想人格体系,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取法师表的人生目标。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和人生哲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特征,对当代人的人生修养和人格塑造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取法乎上,效行相宜 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基型,最早可上溯至上古的帝尧时代。《尚书·尧典》开宗明义就塑造了帝尧这位“道德圣王”,他敬事明达、温文尔雅、诚实恭谨、谦和礼让、选贤任能、明察百官、敦睦九族、协和万邦、光被四表、引领天下……这些上古“圣王”后来常被人以“大人”“圣人”相称。从孔子开始,先秦诸子对上古帝王予以理想化,至孟子时,形成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系列。 中国的传统人格追求彰显了至高的理想性。从取法乎上的人生境界而言,儒者仰“圣”,道者崇“仙”,墨者尚“侠”,悟禅者敬“佛”。这些理想人格是他们各自追求的最高人生目标和人生境界,可敬仰师表,但往往可望不可即。所以,中国古代的传统人格建构,非常注重理想人格培育和践行的现实可行性,从上至下构建了一个差等有序的理想人格系列。比如,儒家人格的最高境界是“圣人”(尽善尽美者),次为“贤人”(执着行善者),再次为“君子”(德才兼备、修己安人者),又次为“士”(学以立志、知耻有为者)。 同时,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设计又是以现实的人的实践作为基础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具有理想人格潜质者就是称之为“士”的阶层,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也是最有可能追求和实践理想人格的人。不过,儒家心目中的“士”是以行仁为己任的“贤士”,道家心目中的“士”是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的“隐士”,墨家心目中的“士”是以身赴义、义无反顾的“义士”,魏晋以来释家心目中的“士”是有心向佛、心存善念的“居士”。先秦的士子处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逐渐开始分野。从社会流向的态势上看,儒者向上,走向上层,成为入世有为的士大夫;道者向外,走向山林,成为飘逸无羁的隐形人;墨者向下,走向民间,成为侠肝义胆的平民代言人。释家作为外来宗教,融入人世间,成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活菩萨”。无论他们的人生走向如何,但都有自我的独立人格。士子阶层这种相对独立与分野,为诸家人格的取法、践行和跃升,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 反身内求,自我超越 人类的本性是共通的,在提升主体自觉、追求精神超越和实现人生价值上,东西方各个民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路径走向或超越方式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相比西方人追求“绝对理性”、“上帝的天堂”这种外在的精神超越方式,中国人则是立足现实世界来追求人生的价值实现和精神境界,走向人生自身内在的自我超越之路。 其一,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之主体的理想人格。先秦诸子言论中的尧、舜、禹等圣人,后世虽有所神化,但他们既不是人格神,也不同于西方基督教融“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耶稣、伊斯兰教“真主”的代言人“先知”,而是可称之为“人伦之至”“百世之师”的人。儒家所推崇的“贤人”“君子”,是居仁行义守礼、入世有为的“内圣外王”的道德模

道家理想人格之我见

道家理想人格之我见 ——物我两忘复归自然 初次接触道家,是初中学习庄子《秋水》,那时对道家思想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到了高中学习《逍遥游》,觉得庄子真是一个极有个性之人,特别欣赏他的自由逍遥,看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后,对于庄子,对于道家有了更深的认识,道家追求的是“真人”或“道者”,自然无为,物我两忘。其实我也希望赢得一种达生的人生态度,实现人格的超越,即使不能成为真正的道者,也要努力追求精神的自由,这也许是我的道缘吧! ----道引 何谓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人生理想特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世局面,各家成其言,形成了各派追求的理想人格。有人说:“世上最为理想的人格典范是道家的灵魂,儒家的形象,法家的技巧,这三者实现有机而完美的结合。”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学派。儒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进入,即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道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出世,即人格的超越。道家是推行避世自修的,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天下”主张,庄子的“回归自然,听任自然,顺应人情”态度,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家的理想人格?道家追求的境界是怎样的?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四种不同人格人,一般的人―民众、官吏和君主;圣人―只为社会和大众谋利而不追求个人名誉的人;我行我素的人―宋荣子一类的人;至人―实现了精神彻底自由的人。庄子认为,大至鲲鹏,小至朝菌,都是有限地逍遥,它们都有所依赖,即使是宋荣子这样有社会声名的人,由于执着于功名,也不能达至逍遥,前三种人都有所依附,不是真正的自由。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便是庄子提出的理想人格模式“无己,无功,无名,无所羁绊”,其中最高理想人格层次是至人,因为“无己”即自己也不要了,虽然是一种理想,但道出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实现精神彻底自由,忘名,忘利,忘我,超越世俗,求真与自然”。 道家的最高典范是“真人”,老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清静,无为,不争。在对待外物上,如果贪图荣华富贵,争名逐利,恣情纵欲,胡作非为,必然背道而驰,离道而不能得道,到了庄子,进一步把“真人”标准发挥为齐万物,一死生,逍遥无待。 《马蹄》一文中提到“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争旧于利,不可止也。”说的正是庄子主张绝圣弃智,要回到与禽兽同居的“无知”、“无欲”的“至德时代”。于此可以看出道家对世界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强烈追求。在失真的年代,“真人”的理想人格呈现为失意之人的主旋律。 在道家理论中,人以大地为法,地以苍天为法,天以道为法,而道法自然。境界取自于什么?只有一个标准:大道合乎自然。道家认为人的理想人格就是要求真合道,即,齐以静心,以天合天,用本身最合乎规律的事情应付规律。庄子著作中提出的“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慎独,慎初,甚微,慎终”把道家境界阐释得淋漓尽致。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更应当坚持本性,就像《知北游》中“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教给我们的是“坚持内

理想人格与健康人格doc资料

理想人格与健康人格

理想人格与健康人格 人是社会人,人格的模式必然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并受社会价值观的制约,因此人格的完善被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了广泛而深刻的内涵。今天对于正在探索和选择理想人格的青年一代而言,把握人格的社会模式并且选择健康的人格尤为重要。 一、人格模式与人格选择 ⒈中西方理想人格模式 ⑴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 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定形于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的变革,在整个封建社会逐步完善,建立了一整套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想人格标准。这一理想人格是围绕着“君子”设计的,其核心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德为首,仁礼合一,这是儒家思想竭力推崇的;其二是儒家的中庸与道家的顺其自然,以儒道互补的架构,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理相人格——君子。 这种传统人格,有其合理、科学的思想内涵,当然也有需要摒弃的东西。在今天,我们要弘扬合理的一面,剔除消极的一面,构建一种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并走向现代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崭新人格。 ⑵西方的理想人格标准

西方理想人格是围绕着理性的灵魂和自由意志这个中心展开的。古希腊人推崇美德至上,文艺复兴时期主张大力发展人的潜能的“全才”观念,近代资产阶级又把所谓“真正自由的人”作为他们的理想人格。 ⑶马克思主义的人格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人格设计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分不开的,因而把“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人格完善的标准。具体地讲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人是历史的产物,个人的发展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人只有在改变社会的能动的实践中才能使自身获得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认为社会实践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起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人格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理想人格的构建不仅仅是由一些自然的属性来决定的,抽象的人性是没有的,它根植于历史和社会现实之中,人格的建立与完善要符合时代要求; ②理想人格的实现要通过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内省”和追求个体自由和完美的发展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归结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主张全面发展的人格设计,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⒉对健康人格模式的选择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特点

1998205216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特点 魏光峰 摘要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是一种大众化的理想人格,它在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功不可没,他对“君子”和“仁”的阐释,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继承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孔子 理想人格 君子 仁 东方传统文化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占社会主流的理想人格。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精神偶像。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分析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君子”是孔子为世人设计的大众化的理想人格 传统儒学的人生理想认为,人的一生应当以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和致力于道德实践为全部内涵,走从“修身”开始,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他们把成圣成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提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 师。”(《 荀子?解蔽篇》)然而,作为人伦道德的楷模,事功政治的极致,圣王在常人的心目中,仰之弥高,难以企及,只可顶礼膜拜,心向往之,缺乏实际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于是,在中国的传统人生理论中就出现了另一个世俗化的,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理想人格,这就是《论语》中先后出现频率高达107次的“君子”。 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代称,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精神境界不俗的人。这一概念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其含义便得以确定。在孔子时代,君子的概念已基本明确。具体说来,第一,君子就是有坚定信念的人,他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动摇。什么是信念?信念就是“义”,就是“道”,就 是“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君子孜孜以求的不是物质利益,而是时刻在为自己的理想信念的实现而生活、而奋斗。第二,孔子等人认为,君子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而不惜付出艰苦努力的强者。他说,“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坚守义是君子的本质特色,按礼的规范去行动,就可以谦虚有分寸地把这种特色表现出来,坚信这一点,就可以成为君子。《大学》《中庸》重视君子内在的精神修养,以德的培养为实现理想的手段,提出“君子必慎其独也,”89殷都学刊 1998年 Edited by Foxit Reader Copyright(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2005-2006For Evaluation Onl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