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由于理想人格是以美感要求不断变化的形态出现,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人们所希冀的目标,常常具有追求和超前的特征。理想人格是一种时代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中具有着不同的内涵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以儒学的“君子理想”为典范的。“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如‘士’、‘仁者’、‘贤者’、‘大人’、‘大丈夫’以及‘圣人’等观念也都和‘君子’可以互通。甚至儒学家关于人生境界的一般议论也是和君子的理论分不开的”。“仁者爱人”的儒家理想人格在千余年的系统化、具体化、世俗化过程中,终于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传统文化意识。

(大学生而言)该主动的积极地面对大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但是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才是必须的。

现在大学中,除了日常的上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公关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必须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才能使自己过得充实。

首先要先保证学习。然后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当然,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此外大学新生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等;尽量培养自己有多种兴趣爱好,如集邮、剪贴、垂钓等,这样可以增添你的活动和情趣,使你的生活充实丰富、生机勃勃。若能够拥有一项或多项自己有兴趣而又擅长的爱好,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有些同学能写得一手好书法,或制得出精妙的手工艺品,或打得一手好乒乓球,这无疑会给他们的人生增添无穷的乐趣,也有利于建立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大学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瞧,生活中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刚刚跨人大学门槛的新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过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由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由过去见识、交往、活动范围较狭窄的生活环境,到置身于大学这个小社会中等等。诸如此类变化,许多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心理矛盾加剧,学习缺乏动力,人际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早日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以下三个"尽快":

尽快确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人一旦没有生活目标,就会意志消沉、浑浑噩噩。大学新生正处于富于理想、憧憬未来的青年中期。但大多数学生只把考上大学作为中学学习奋斗的目标,对大学生活缺乏长远的打算。升入大学,中学阶段的目标已经实现,有的人认为,大功告成,可以松口气了。有的甚至把"混文凭"、"跳龙门"、"留城市"作为学习目

标,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使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缺乏驱动力。因而,这些学生感到生活茫然、空虚、枯燥、乏味。大学新生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没有及时树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所致。因此,大学新生需要尽快熟悉大学生活,树立新的奋斗目标。

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捷径。大学生进人大学后碰到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他们习惯老师天天陪伴、督促、被动接受知识的中学学习方式,对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一无所知。进入大学以后,面对生活需要自理、学习需要自主、大量的学习时间要求自己安排等,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据了解,近年来,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补考人数较多,一般占总人数的20%左右,有的甚至在30%以上。因而大学新生迫切需要通过向老同学取经、向老师取经等各种渠道,尽快了解大学学习特点和规律,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经验,迅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和大学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谁能最快地适应大学学习方法,谁就能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尽快找到新的朋友

大学生刚刚离开昔日的中学好友和师长及家乡、亲人,来到新的集体中生活,面对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大楼、陌生的面孔,他们特别需要帮助,需要理解。但是,由于许多学生缺乏独立生活和集体生活的能力,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缺少新的朋友,"寂寞感"和"孤独感"油然而生,陷入烦恼和痛苦之中。大学新生要摆脱这种烦恼,首先要树立自信,大胆热情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其次,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热情帮助他人,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从而结识新同学,结交新朋友,冲淡思乡之情,消除孤独之感。

另外,教育工作者应掌握"中学--大学"这一转折时期学生的心理、生理、学习、生活等特点,注重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帮助大学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早日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现代人格心理学

现代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人格心理学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的结构、发展和测量等为主要研究领域。“人格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1、总和式定义 始于古罗马时代,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比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方面,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有一定启发作用。这种定义是肤浅的人格特质并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有机的整合。 2、整合式定义 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比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室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 3、层次性定义 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看做是又组织的,并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统一性。 比如詹姆斯把自我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室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室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即对自己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 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 比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5、区别性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比如思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 上述定义虽指出了人格的某些特征,但是不全面。奥尔波特指出人格室人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二、当代大百科全书和主要教科书中人格定义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 3、《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人格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由于理想人格是以美感要求不断变化的形态出现,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人们所希冀的目标,常常具有追求和超前的特征。理想人格是一种时代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中具有着不同的内涵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以儒学的“君子理想”为典范的。“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如‘士’、‘仁者’、‘贤者’、‘大人’、‘大丈夫’以及‘圣人’等观念也都和‘君子’可以互通。甚至儒学家关于人生境界的一般议论也是和君子的理论分不开的”。“仁者爱人”的儒家理想人格在千余年的系统化、具体化、世俗化过程中,终于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传统文化意识。 (大学生而言)该主动的积极地面对大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但是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才是必须的。 现在大学中,除了日常的上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公关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必须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才能使自己过得充实。 首先要先保证学习。然后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当然,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此外大学新生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等;尽量培养自己有多种兴趣爱好,如集邮、剪贴、垂钓等,这样可以增添你的活动和情趣,使你的生活充实丰富、生机勃勃。若能够拥有一项或多项自己有兴趣而又擅长的爱好,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有些同学能写得一手好书法,或制得出精妙的手工艺品,或打得一手好乒乓球,这无疑会给他们的人生增添无穷的乐趣,也有利于建立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大学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瞧,生活中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刚刚跨人大学门槛的新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过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由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由过去见识、交往、活动范围较狭窄的生活环境,到置身于大学这个小社会中等等。诸如此类变化,许多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心理矛盾加剧,学习缺乏动力,人际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早日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以下三个"尽快": 尽快确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人一旦没有生活目标,就会意志消沉、浑浑噩噩。大学新生正处于富于理想、憧憬未来的青年中期。但大多数学生只把考上大学作为中学学习奋斗的目标,对大学生活缺乏长远的打算。升入大学,中学阶段的目标已经实现,有的人认为,大功告成,可以松口气了。有的甚至把"混文凭"、"跳龙门"、"留城市"作为学习目

道家的理想人格

先秦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整个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反映在思想届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在我国是绝对空前绝后的。而在众多的学术流派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儒、道、法、墨这四家,其中又以儒、道最为影响深远。道家理想人格虽然不像儒家理想人格那样占据历史文化的主流,但它独特而深刻的内涵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特有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不失为时代新人格构建有借鉴意义的蓝本。 于丹教授曾经在她的演讲中说过“儒家与道家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的中国人的一片心灵的土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与儒家教给我们的“接济天下”不同,道家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是出世,是自我的超越,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至人无己”的一种虚拟的理想人格。 一、道家理想人格的基础 道家的这种理想人格是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是当时的人们依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主要构想者,其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理想人格的提出建立在对现实的批判、否定与超越的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老子指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儒家的道德说教都是对人类天性的限制和损害,是造成贫困的根源。他认为,“仁义”是人的最大桎梏,因此,他主张“绝巧弃利”,“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鼓励人们崇尚自然无为,追求内在自我,摒弃一切外在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进入一种“真人”的境界。 二、道家理想人格的特点 与其他各家相比,道家的独特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内圣外王、修身治国的价值目标。道家也以“内圣外王”为其理想人格结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一种精神境界,着眼于“内圣”,“无不为”则指治世之道,着眼于“外王”。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也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重大社会责任,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良好品格推及社会。老子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和庄子向往的“至德之地”都是由此而来的。老子认为真正的圣人应是内修其本,而不是外在。 第二,超越物欲、超越现实的思想境界。老庄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人人自危的时代。君子不是为物质的享受而活着,主要是以道德的完美,以理义悦我心。老庄主张无私无欲,不让精神受外物所累。老子主张让小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摆脱外在的诱惑,远离声色,达到“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现实社会已把人变成奴隶,扭曲了人的本性,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变得虚伪贪婪,所以道家的理想人格要求超越世俗羁绊。 第三,“为道日损”、心斋、坐忘的构建途径。在道家看来,欲望和知识会干扰人的清静之心,是道德沦丧的原因和表现。所以他们提出要崇尚自然无为,把一切都忘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达到最终的理想人格。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第16卷第3期(2011)甘青离奸孑拒V o1.16No.3(2011)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石芳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等丰富内涵,具有自信自尊,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杀生成仁,至大至刚,充塞 天地等精神特征.”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则要遵循存心寡欲,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的”居仁由义”之道. 关键词:孟子;人格;”大丈夫”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1)03—026—04 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 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 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作为先秦儒家的 杰出代表,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

“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 一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理想人格 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认为普通人只要善于发现和扩充自己与生俱来的”善端”,就可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尧舜等圣人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只要人们认真去做,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从而揭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即作为理想人格典范的圣人同样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这就为普通人成就理想人格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尧,舜,禹,商汤,文王的圣人目标仍缺乏具体的标 准,为此孟子提出了更利于践行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将理想人格进一步形象化,具体化,为人们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提 供了更具体的操作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大丈夫”的 英雄气概涵养了中国人不卑不亢,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一,孟子提出”大丈夫”应有高尚的志节,独立的人格, 决不向权贵低头.他们坚持正义,扞卫真理,崇尚道德,乐行 仁道. 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解读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我国历来倡导的完美人格 ,大都成了只是看上去很美的人格理想。其症结何在 ? 出路何在 ? 对此 ,笔者想作个初步探讨 ,以抛砖引玉。 一、我国历代完美人格的最终走向 我国历代的完美人格 ,其最终走向是人格的分裂化、精神的病变化和心理的无端崩溃、“自我”被理想化或虚幻化 ,导致自我精神家园的失落。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人品”,二者等同。孔子前 ,人们将“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人格评价的标准 ,并划分人格要素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慈、惠、和、恭。儒家建立了合情合理合礼、文质彬彬的君子型人格理论。道家则消极避世 ,超然无为 ,其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 ,所谓“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即只有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才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墨家主张“兼士”人格 ,强调爱民、利民 ,为公的统一。法家主张赤裸裸的权势和暴力 ,崇尚以法治国 ,提出了具有鲜明专制权术特色的“法术之士”人格理论。宋明理学家追求“存天理 ,灭人欲”的人格理想 ,而明清比较典型的是王夫之的理想人格 ,他的人格理论分作以下几方面:天理德性与形色欲望有机统一。珍视“名义”、“乐观其反”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七尺从天乞活埋”的丈夫气节 ,以及“以身任天下”的奋斗目标。 上述我国历史上的种种人格理想 ,其倡导的都不外乎是完美人格。但不管多么美妙 ,它们说到底都是一种分裂的人格 ,是对个人“阴影”消极面、不完善面的矢口否认 ,采用抑制或压抑的形式去掩盖自己本性中的原始部分一切激情和“不道德”的欲望行为 ,而将自己与光明的力量相等同。以投射的形式放弃“阴暗面”,将它搁置到他人身上 ,然后以“在那边的邪恶”的形式来体验它。他们将精神的完美定为标准和目标 ,要求只拥有自身人性中的善良部分 ,而不惜将消极面转移到他人身上来保持这一言过其实的自我理想化。这颇象鲁迅描述的“阿Q 式胜利法”———客观上处处失败 ,而主观上时时胜利 ,物质方面一无所有 ,而精神方面自满自足;感情上样样合乎圣贤经传、祖宗成法 ,更有排斥异端的正气 ,但行动上却常常违规犯禁。其实 ,这种道德的实际上的无能、虚假的自我理想化已经让国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和真正的精神贫乏 ,已把现代人带到绝望的边缘 ,成了“令人烦恼的根源”。因为简单的抑制不足以维持一个人的美德感和优越感。当阴影的内容被投射、被储藏在他人身上时 ,留给人们的只剩两种选择: 1产生自卑 ,失去自我 ,缺乏个人的整体性、真实性 ,失去个人的“独立人格”,走入不负责的道德异化境地马克思曾这样理解人的独立:“人只有在成为他自身的主人的时候 ,才能将自己当作独立的存在物 ,而且只有当他把自己的存在归之于他自身的时候 ,他才是自己的主人。”然而传统人格理论由于自身内含的畸形家族群体意识和片面的宗法道德服从型结构 ,使个体滋生了道德偏见 ,将视角局限于非常狭隘的空间 ,用自己固有的成见来取舍一切 ,对不符合自己已有成见的一概排斥 ,并以情绪化的方式去表达 ,使自己被驯服 ,听命于封建纲常名教 ,结果“率天下之男女 ,为臣、为子、为妻 ,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人格者 ,

庄子理想人格

庄子理想人格中的科学精神 摘要:庄子理想人格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不为物累的超然品格;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庄子;理想人格;科学精神 庄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思路直接承自于老子。老子将完美的人性比喻成“婴儿”、“赤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1],由此,老子导出理想人格应是绝仁弃义、绝学弃智的返朴归真。在这一基础上,庄子高扬人的自由本性,设计并确立了既不同于儒家积极入世,也有别于佛教出世的“逍遥”型理想人格。对庄子“逍遥”型理想人格进行一番披沙拣金的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其理想人格中包含着敢于怀疑、理性的批判、遵循自然规律以及思想自由、尊重个人尊严等在科学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精神。 一、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 庄子在《秋水》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逍遥”型理想人格的经典表述。在庄子看来,“至人”、“神人”、“圣人”是与“道”同体、具有与“道”一样的绝对创造性的品格。“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2]他所遗弃的尘垢秕糠也能陶铸出尧舜那样的圣人,之所以不肯“以物为事”,是由于他有着自己更高的价值追求。“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明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是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3]其“无为”乃是无为于人世间的仁义礼法、功名利禄,而对人生意义的形而上思考、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对“道”的体悟之“为”却一刻也未曾停息。庄子超越了先秦以来对上天盲目顶礼膜拜的愚昧迷信,继承了楚文化中以屈原为代表的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将天地自然视为认识的客观对象,向曾经笼罩着神秘外衣的自然现象发出了种种疑问。鲜明地凸显出庄子试图认识、理解客观世界,追问世界终极存在的求索精神。庄子的“自然者本无故而然”,扫尽一切天命妄言,蕴藏着强大的理性批判力量。这种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对于人类面对客观世界努力探寻其底蕴和奥秘的科学活动而言是何等的重要。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说:“宇宙由秩序所制约,我们能部分地、而且在不太远的将来能完全地理解这种秩序。也许这种希望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也许根本就没有终极理论,而且即便有我们也找不到。但是努力寻求完整的理解总比对人类精神的绝望要好得多。”[4]正是这种精神鼓舞着科学家们不倦地努力,并由此而产生了真正伟大的成就。 庄子这种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并不是出于诗人般的狂热,而是基于对人类认识能力局限性的理性认识。他在《养生主》中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虽然带有几分不可知论的悲观色彩,但却道出了知识的相对性和人类理性认识的局限性。“知识之球愈大,则其与未知界接触之面也愈大。”[5]人类虽然可以不断地打破认识界限,然而却永远不能完全认识这无限的自然界和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人类理性的悲剧,同时也是人类理性的不朽”[6],更是庄子思想的深刻所在。科学探索作为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活动的一部分是极为艰辛而又永无止境的。 二、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 庄子以“自然”作为其人生哲学的价值原则,并看到了“自然”的“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厚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

2019年湖北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3月份)

2019年湖北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3月份)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其内涵主要是对贵族或执政者的专称,而较少涉及人格内容的道德意蕴。如《尚书》卷十三说:“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这里的“君子”,显然是执政者或贵族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通过孔子从不同侧面的反复解说和阐发,“君子”一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 翻开《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等等。这表明,孔子常在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和比较中,肯定和褒扬君子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尚之人。在《论语》里,孔子也数次提到“圣人”,但他明确对弟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就是说,圣人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但君子能够见到,也可以并应该努力做到。 作为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张岱年等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孟子》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论述,使君子人格的内蕴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不仅是儒家着力打造和推举的理想人格形象,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概念及其人格内涵也颇为认同。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就是《庄子?山水》中的名言。荀子在构建礼法体系时强调“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在荀子看来,一个崇尚礼法的社会,如果没有君子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来参与和维护,那将会失去构建礼法社会的基本前提。 后来,思想家对“君子”概念的引述和阐发同样不胜枚举。从西汉的董仲舒到东

浅谈道家的理想人格和《道德经》

浅谈道家的理想人格和《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庄的“道”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础,《道德经》中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的哲学思想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产物,以及一种重要的文化渊源。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博大精深。《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虽然只有区区五千字,但是其中的辩证思想和哲学道理让人常读常新。 理想人格一般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所倡导的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完美人格形象,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有不同的理想人格。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的标准。在古代士人的人格建构中,道家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道家认定天道自然无为,把人从传统的天命论中解放出来,主张强调人性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把人的本质归于自然、素朴、无为和虚静,因此道家主张的是自然主义的理想人格。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成其言,形成了各家学派追求的理想人格。有人认为:“世界上最为完美的理想人格典范是道家的灵魂,儒家的形象,法家的技巧,这三者实现有机完美的统一”。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学派。儒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进入,即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道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出世,即人格的超越。道家是推行避世自修的,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天下”主张,庄子的“回归自然,听任自然,顺应人情”态度,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道德经》中蕴含的辩证思想和主张的做人的原则对我们完美人格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导向意义。老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清静,无为,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阐释的是人理想的方式是顺导万物而不是妨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是虽有所作为但是不与别人争。在对待外物上,如果贪图荣华富贵,争名逐利,恣情纵欲,胡作非为,必然背道而驰,离道而不能得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吃饱肚子而不追逐享乐,所以我们要摈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知足的生活方式。到了庄子,进一步把“真人”标准发挥为齐万物,一死生,逍遥无待。庄子承袭老子的思想,更进而导向虚无和相对主义,并在老子“出世”的基础上,倡导“超世”“顺世”,认为“虚己以游世”是人生最高境界,而“心斋”“坐忘”是达到这种境界的修炼方法。人一旦成为名利之奴,那么他将成为负担沉重是非观念最薄弱,心里最脆弱的人。道家人的特点是淡泊名利,追求自我的彻底解放。其主张“上善若水”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善的人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人们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与“道”。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是“上善若水”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一丝丝的宁静。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无私奉献,讲求和谐不争,这种美好的品质无论是在道家还是儒家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二模语文试题B卷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二模语文试题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的《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全书十篇文章,其中《二十四孝图》里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B.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先后描写了夷陵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大战役,这三大战役的胜方指挥官分别是吕蒙、周瑜、曹操。 C.“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D.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 2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A.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定不是与个人恩怨有关。(去掉“不是”) B.当我走进教室时,看到同学们在认真地做作业。(删掉“当”和“时”) C.“拾荒老娘”于化玲,九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删除“独自”) D.三个学校的领导来到班级,观看同学们的汇报演出。(把“班级”改为“教室”) 3 .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写人的传记,在选材上是“散”的。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表现出叶先生的精神风貌。 C.《黄河颂》一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骇浪”“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D.《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明了阿长不懂文化,体现了鲁迅语言幽默风趣的特

君子的人格理想

君子的人格理想 许继莹 中国的君子人格理想是儒家的人格理想。几千年来,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其积极因素,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当代人而言,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关于人生的修养以及个人向内心探求从而达到某种境界的学说十分丰富。“君子人格”是儒家做人的理想或人格追求。实际上,儒释道三家都有着各自的人生修养境界说。儒家是成仁,道家是逍遥和素朴,佛家是成佛。就道家的逍遥而言,是成为真人或仙人。以《老子》的话来说,是做到“无私无为”,道家在强调超然物外的逍遥的同时,也强调回归素朴本真之性,即在精神上回到赤子式的婴儿状态。就是如何摆脱功名利禄的引诱,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的问题。 一君子求学的动机 儒家学说向来把为学动机看得十分重要。进行道德学问的学习,首先得要明确为学的动机,学了不是说说而已,更不是用去换取功名利禄,不是哗众取宠,或以道德学问为资本,去换取外在物质利益,这不但不能成就自己,反而丧失自己。 二如何成为君子 人本身是可以改变的,人的道德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提升的。古代的学或学问并不一定是现代意义的文化知识的获得和积累,而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视、听、言、行、思等人伦道德的践行。因此,中

国古代的学或学问,是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的所有社会成员均能够参加的普遍性活动,而这种学或学问,也就是成就君子人格的道德实践。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别人待自己不好,不是要去责备别人,而是要多检查自己,使自己的道德水平提高,从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说,自己要制约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才可称得上仁。张载认为,克己就是不贪私利,只要改过从善,不自暴自弃,还是可以成为君子的。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孔子的弟子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也曾说过,对于自己的过失应当严格地自责。 自我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孔子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孔子从自身体会中得知,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经过漫长的自我修养过程。总之,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强调人们要朝内层层打开,层层内推,以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我们所说的为学目的,为学的方法,克己与自省等,正是《大学》中的这段回文:“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孟子指出环境的磨练的意义。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三君子气象

当代中国_理想人格_的塑造_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_理想人格_的阐释

当代中国“理想人格”的塑造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阐释 ① 王根顺 陈秋生 郝路军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理想人格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和思想核心之一,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备受推崇。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除受传统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外,更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环境密不可分,研究中国历史上理想人格的发展,对于构建当前我国理想人格,引导国人良好的精神追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想人格;社会现实;传统文化观念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L01-0264(2007)02-0011-04 Shape the ”Ideal Person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AN G G en -shun ,CHEN Qiu -sheng ,HAO Lu -jun (Lanzhou University ,Education Institute ,Lanzhou ,G ansu ) Abstract :In Chinese educational history ,ideal personality is one of the fundmentalities and cor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was praised highly in every stage of history.In addition to being influ 2enced by historical cultural value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s also go hand in hand with social reality.To study the ideal personality in Chinese history can be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Chinese current ideal personality and to lead to good spiritual pursuit. K ey Words :ideal personality ,social reality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cept 作为教育思想的目的指向或最终归宿,理想人格是人生价值观的最终归宿,其为教育规定了 高远的目标和人性改造的发展方向。自从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成人”概念,对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加以描述以来,中国古代哲学家便开始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作为我国古代对人的培养的终极目标,理想人格的提出对于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意义重大,而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根本 动力所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的阐释 从历史上看,中国哲学家最重视“人”的问题,最关心人的发展问题,理想人格的培养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焦点。从中国的传统哲学发展的道路来看,有多少种哲学流派就有多少种关于理想人格的看法,但在其中,起过重大影响的理想 ①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王根顺:(1951-)男,甘肃秦安人,教授,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陈秋生:(1983-)男,河北 邯郸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郝路军:(1980-)男,安徽萧县人,兰州大学教育学 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2007年4月第3卷 第2期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C ollege of Law and C ommerc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Apr. 2007 Vol 13No 12

易经中的认知与人格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自然辩证法 院、所、中心心理学部 专业或专业领域基础心理学 研究方向时间心理学 级别2013级 学年2013-2014 学期下学期 姓名冯彦添 学号112013306000445 类别②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4年 6 月25 日 研究生院(筹)制

课程类别② 课程考试方式④ 题号得分教师评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易经》中的认知和人格心理学思想 摘要 本文重点简单总结了《易经》中认知与人格方面的有关思想。认知心理方面从国际心理学大师荣格对《易经》的推崇和分析到如今中国学者对其中心理学思想的研究都值得我们深思;人格心理方面,《易经》对自我,自强以及君子人格和理想人格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认知心理以及人格心理的时候,不应忽视我国古代先明思想的启发和影响,更多地投入到其研究中。 关键词易经;认知;人格 一、《易经》心理学思想对我们的意义 《易经》作为“大道之源”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心理学思想。对《易经》中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弘扬和传播中国古老文化,将易经的影响力推向全球,而且研究和学习《易经》心理学思想对我们现代心理教育以及我们日常的生活的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何志清[1] [2]也认为《易经》其卦辞和爻辞所运用的象征或比喻与无意识所表达的原始认知是相通的,具有改变思维方式和心灵暗示功能,在现代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均能发挥积极作用。《易经》中的命运观思想也对学校的德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而以往一些学者仅仅将《易经》视为一部占筮之书,并从所谓“原始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它,套用法国学者列维一布留尔的诸如“互渗律”之类的术语,认为《易经》中没有任何文明人的意识及其活动,也就是说其中没有丝毫称得上心理学意义层面的理论规定。为丁澄清这一偏颇的认识,本文对《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以及其中对思维活动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进行初步的总结。探讨的同时希望对后来者给予一定帮助。 二、《易经》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内容 1《周易》中的认知心理思想 国外心理学家最早研究易经的当属荣格,荣格[3]主要论述了《易经》中的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同时也对《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客观评价。 首先在潜意识方面,荣格认为,荣格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组成的,但是这种潜意识主要是被现实所压抑的生命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就能表现出来,而会借助于象征语言( 如梦幻想) 而互相交流只有在一种静思的状态下,潜意识会转化成意识,在精神活动的作用下会将意识与潜意识整合为一体。《易经》占卜作为探究潜意识的方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易经》不为意识所接收,至少无意识可以再半途接纳它,因为易经与无意识的关系远比意

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现在社会中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人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人际关系比过去疏远了,彼此之间很少坦诚交流。虽然有些人一味向群体认同,追逐时髦,找寻定位,却迷失自我。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塑造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好多人对他人冷漠,社会责任感缺乏,家庭不和谐。这些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格造成的,人格的形成又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如何重塑人格。中国古代经典中,有很多内容是有助于完善我们人格的。《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在人格塑造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借鉴。在这个匆忙的社会中,静静地品读《论语》,对我们人格的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有很大作用。儒学作为人本哲学,它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把《论语》的理想人格作为我们当今人格塑造的标准,在做人处事、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修养方面学习《论语》中理想的“君子”人格,对《论语》吸纳和认同,使我们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力和价值取向,有崇高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有一种责任感,对命运有一种担当。《论语》中对人格塑造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塑造。 1.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一个多义词,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得人格。所以,人格也可以说是人们在社会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其中也有道德品质的意思在里面,在本文我着重要写的就是道德品质所表现出的人格。 (2)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理想人格就是道德品质高尚,是一种具有强烈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品质。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思考自己的利益,更我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考虑;不仅思考眼前利益,更为长远利益做打算。如果塑造了理想的人格,就减少人们再去为私利而做伤天害理,违背良心的事了。 2.《论语》中关于理想人格的讨论 在《论语》中有很多都是提到理想人格,如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义礼智的完整道德,谦虚逊让的美好德行,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与人和乐的待人态度,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等,这些理想人格主要在《论语》中“仁”、“君子”、“修身”等讨论中有所体现。分开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论语》中“仁”所体现的人格 “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一共出现了109次。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和范畴,也是他和弟子谈论最多的一个范畴。孟子对“仁”的阐释是:“仁也者,人也。”;《说文解字》解释为:“仁,亲也。”在《论语》中,“仁”更可谓是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多种场合,孔子和弟子们也从多方面阐释了“仁”的含义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格品质。由此可见,“仁”的范畴充分反映了孔子思想体系的人道理念和人性光辉,是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论语》中,“仁”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是对己的,强调如何通过自身修养到达仁的境界;另一个面是对人的,强调如何推己及人。然而对己是根本的,是推己及人的基础。就好像孔子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把自身的人格品质修养好,才能做到推己及人,最终成为“内圣

理想人格与健康人格

理想人格与健康人格 人是社会人,人格的模式必然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并受社会价值观的制约,因此人格的完善被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了广泛而深刻的内涵。今天对于正在探索和选择理想人格的青年一代而言,把握人格的社会模式并且选择健康的人格尤为重要。 一、人格模式与人格选择 ⒈中西方理想人格模式 ⑴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 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定形于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的变革,在整个封建社会逐步完善,建立了一整套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想人格标准。这一理想人格是围绕着“君子”设计的,其核心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德为首,仁礼合一,这是儒家思想竭力推崇的;其二是儒家的中庸与道家的顺其自然,以儒道互补的架构,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理相人格——君子。 这种传统人格,有其合理、科学的思想内涵,当然也有需要摒弃的东西。在今天,我们要弘扬合理的一面,剔除消极的一面,构建一种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并走向现代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崭新人格。 ⑵西方的理想人格标准 西方理想人格是围绕着理性的灵魂和自由意志这个中心展开的。古希腊人推崇美德至上,文艺复兴时期主张大力发展人的潜能的“全才”观念,近代资产阶级又把所谓“真正自由的人”作为他们的理想人格。 ⑶马克思主义的人格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人格设计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分不开的,因而把“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人格完善的标准。具体地讲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人是历史的产物,个人的发展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人只有在改变社会的能动的实践中才能使自身获得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认为社会实践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起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人格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理想人格的构建不仅仅是由一些自然的属性来决定的,抽象的人性是没有的,它根植于历史和社会现实之中,人格的建立与完善要符合时代要求; ②理想人格的实现要通过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内省”和追求个体自由和完美的发展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归结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主张全面发展的人格设计,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想人格与健康人格doc资料

理想人格与健康人格

理想人格与健康人格 人是社会人,人格的模式必然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并受社会价值观的制约,因此人格的完善被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了广泛而深刻的内涵。今天对于正在探索和选择理想人格的青年一代而言,把握人格的社会模式并且选择健康的人格尤为重要。 一、人格模式与人格选择 ⒈中西方理想人格模式 ⑴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 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定形于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的变革,在整个封建社会逐步完善,建立了一整套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想人格标准。这一理想人格是围绕着“君子”设计的,其核心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德为首,仁礼合一,这是儒家思想竭力推崇的;其二是儒家的中庸与道家的顺其自然,以儒道互补的架构,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理相人格——君子。 这种传统人格,有其合理、科学的思想内涵,当然也有需要摒弃的东西。在今天,我们要弘扬合理的一面,剔除消极的一面,构建一种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并走向现代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崭新人格。 ⑵西方的理想人格标准

西方理想人格是围绕着理性的灵魂和自由意志这个中心展开的。古希腊人推崇美德至上,文艺复兴时期主张大力发展人的潜能的“全才”观念,近代资产阶级又把所谓“真正自由的人”作为他们的理想人格。 ⑶马克思主义的人格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人格设计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分不开的,因而把“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人格完善的标准。具体地讲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人是历史的产物,个人的发展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人只有在改变社会的能动的实践中才能使自身获得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认为社会实践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起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人格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理想人格的构建不仅仅是由一些自然的属性来决定的,抽象的人性是没有的,它根植于历史和社会现实之中,人格的建立与完善要符合时代要求; ②理想人格的实现要通过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内省”和追求个体自由和完美的发展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归结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主张全面发展的人格设计,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⒉对健康人格模式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