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馆诊断 小儿遗尿应辨证论治

中医馆诊断 小儿遗尿应辨证论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医馆诊断小儿遗尿应辨证论治

导语:小孩儿如果3岁之后还是会发生尿床现象,作为家长要警惕了,这可能是小儿遗尿。那么,什么是小儿遗尿?它有其他的症状吗?中医该如何治疗呢...

小孩儿如果3岁之后还是会发生尿床现象,作为家长要警惕了,这可能是小儿遗尿。那么,什么是小儿遗尿?它有其他的症状吗?中医该如何治疗呢?

病因病机

下元虚寒,肾气不足:小儿因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虚弱导致肾气不足,下元虚冷,不能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不能约制水道,而为遗尿。

肺脾气虚:肺脾气虚时,上虚不能制下,下虚不能上承,致使无权约束水道,则小便自遗,或睡中小便自出。

肝经湿热:肝经湿热郁结,热郁化火,迫注膀胱而致遗尿。

辨证论治

1.下元虚寒证

[证候]睡中经常遗尿,多则一夜数次,面目少华,神疲乏力,肢凉怕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而频数,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小便。

[方药]桑螵蛸散合缩泉丸。

主要药物: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板、乌药、益智仁、山药。伴痰湿内蕴、困寐不醒者,加胆南星、半夏、石菖蒲、远志以化痰浊、开窍醒神;伴纳差、便溏者,加党参、白术、茯苓、山楂以健脾和中助运。

2.脾肺气虚证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 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 年制订的 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如:浮肿、贫血貌、 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持续< 60ml/min · 1.73m2≥3 个月。肾脏损伤的标志物 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 1.CKD-3期: GFR30~59ml/min ·1.73m2,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2.CKD-4期: GFR 15~29ml/min ·1.73m2,临床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3.CKD-5期:GFR <15ml/min ·1.73m2,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 1.脾肾气虚证: 症候: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2.脾肾阳虚证: 症候:形寒怕冷,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五更泻,面 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3.气阴两虚证: 症候: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阴阳两虚证:

名中医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十四个秘方

名中医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十四个秘方内科中医临床秘方 一、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秘方(14首) 1.1特效感冒宁 【来源】宋健民,《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苏叶、薄荷、藿香、防风、荆芥各10克,金银花12克,苍术、黄芪各10克, 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日服3次。第1次用清水约200毫升,浸药半小时,煎取 100毫升左右。第2次用清水120毫升,煎取80毫升左右,去渣。两次药汁混合后,分3次, 早、中、晚温服。一般3剂、重症6剂即可。若遇集体感冒者,可按此比例同煎,分给每个 病人服用即可。小儿用量酌减。 【功用】解邪固表。 【方解】本方是法取“九味羌活汤”的方义而组成。九味羌活汤是按六经而用药,本方 是依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外邪而立方。感冒虽系小病,治不如法,外邪郁而不

散,常常反复发作,遗留后患,亦即古称:“伤风不醒便作劳也。”风为外邪之首,故先用 防风、荆芥以祛风;再用苏叶以散风寒;薄荷以解风热;藿香以化湿邪;金银花以清暑火; 甘草润燥而和诸药;黄芪以益气固表,使邪去而不复发也。 【主治】感冒时邪,鼻流清涕,咽痛,痰嗽或伴见恶心,大便稀,或有发热恶寒,舌 苔白薄或微黄腻,脉多浮缓。适用于普通型、肠胃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习惯性感冒,并 有预防作用。 【加减】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蚕6克;咳嗽痰多稠者,加浙贝母10克,清稀者 加半夏6克(制),陈皮9克;头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夏季感冒,恶寒无汗加香薷6 克;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20克,荷叶10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一般3剂即愈,重症可继服3剂。尤以肠胃型感冒者疗 效尤佳。 【附记】本方是取九味羌活汤之意,采用海藏神术散及玉屏风散等方加味而组成。通 过临床反复验证,疗效满意。 1.2辛温解表汤

儿科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

一、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 中医学经过历代医家几千年的不懈努力对慢性肾衰竭的研究治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较为突出的要数广东省药物研究所和香港奕世堂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研究成功的纯中医六逆重生疗法疗法,对现代医学临床治疗肾衰竭、尿毒症产生颠覆性影响,解救了不计其数的肾衰竭病人,让更多的病人免除了透析、换肾的痛苦。 慢性肾衰古中医文献没有专门论述,但从文字描述的症状、表现特征及发生过程来看,可贵类以现代医学的“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虚劳”、“呃逆”的范畴。历代医家对肾衰竭的论述:《黄帝内经》:“肾病者,腹大胫肿,咳喘身重”。张景岳:“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本破难堪,必致危殆。”…….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内在因素:肾虚为本,各种慢性肾脏疾病久治不愈,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衰败失调,涉及脾、肝、心、肺四脏,久治不愈所致,是发病的先决条件; 2、外来因素:指外邪侵袭、饮食所伤、劳倦过度、情志失节、失治误治,是疾病发展恶化的诱发因素;肾元亏虚则阴阳气俱虚,卫外功能下降,易招外邪;无论劳心劳力皆可伤及五脏,令其虚损加剧;情志失节则周身气机失调,气血运行逆乱而损伤脏腑。 二、病机: 总论:慢性肾衰竭虚实错杂、本虚标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本虚指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衰败失调;标实指本虚前提下水湿、痰浊、淤血等毒邪蕴蓄。脾肾衰败,五脏失调,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是其证候特点;结局往往是阳衰阴竭,阴阳不相维系而离决。辩证首当明辨虚实,本病无论处于何阶段,具为正虚,所以应辨别阳虚、阴虚、气虚、气阴两虚之各异;正虚多夹实邪,当辨外感、痰热、水湿、湿浊、湿热、淤血、风动之偏盛。 (一)正虚为本 正虚指气、血、阴、阳不足,其中气血双亏临床普遍存在。阳虚表现为脾肾两虚,阴虚表现为肝肾亏虚,但阴阳互根,故互相影响,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表现为阴阳俱虚。 (二)邪实为标 1、湿浊内盛:正气不足,肾之亏虚、气不化精、湿浊内生、湿浊上逆、湿浊泛滥而发生临床诸症。脾肾阳虚则浊从寒化为寒湿瘀阻,肝肾阴虚则浊从热化成湿热浊毒。湿浊内蕴,郁久化热,湿热互结。湿热之邪始终贯穿本病。慢性肾衰竭湿热形成或因外感水湿,或因饮食不节,脾胃湿热内生,或因正虚复感外邪与内湿相合,郁而化热,或温补太过气化之机不行,水湿无以宣行,内蕴成湿热。在慢性肾衰竭病理中,湿热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内蕴之湿蕴久,渐以热化,无形之邪热与有形之湿相合,湿热逗留三焦,损伤脾肾气阴,升降开合失常,精微不攝而出,水浊反而潴留,湿浊不得泄,充斥中焦,清浊相干,导致SCR\BUN升高。 2、淤血内阻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小儿泄泻 西医病名:小儿腹泻病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5)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

32肾病科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慢性肾衰[参照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 诊断依据:慢性肾衰是指由肾病日久,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以少尿甚或无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等为常见症状的肾衰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肾脏病组织2012年发布的《KDIGO-CKD指南》。 慢性肾脏病定义:1.肾损害≧3个月,肾损害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伴或不伴GFR降低,表现为以下之一:病理异常;或有肾损害指标,包括血或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2.GFR<60ml/min/1.73㎡≧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 病期诊断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分为: 1.CKD1期 2.CKD2期 3.CKD3期 4.CKD4期 5.CKD5期 (二)证候诊断 1.正虚证: (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

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标实证: (1)水湿证:面肢浮肿,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或缓。 (2)湿热证:头重而沉,胸脘烦闷,口苦口粘,纳呆泛恶,尿色黄赤混浊,或灼热涩痛,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血瘀证:肢体刺痛、麻木,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肌肤甲错,口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涩或结代。 (4)溺毒证:呕恶纳呆、口有氨味,神识呆钝,或烦闷不宁,皮肤瘙痒,衄血或便血,舌苔污浊垢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正虚证 (1)脾肾气虚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味。党参、黄芪、白术、淮山、茯苓、山萸肉、菟丝子、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实脾饮合肾气丸加减。熟附子、白术、茯苓、党参、干姜、仙灵脾、山萸肉、熟地、菟丝子、巴戟天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黄芪、山萸肉、党参、熟地、淮山、茯苓、丹皮、首乌、菟丝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山萸肉、熟地、淮山、茯苓、丹皮、女贞子、旱莲草、白芍、泽泻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5)阴阳两虚 治法:阴阳双补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合二至丸加减。肉桂、仙灵脾、山萸肉、熟地、茯苓、泽泻、淮山、女贞子、旱莲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小孩感冒发烧中医治理

小孩感冒发烧咳嗽 一、给母亲的两点建议: 刚才看了这位妈妈的帖子,我想给天下的母亲提两点建议: 1、孩子感冒发烧了,不要急着送医院,尤其不要急着输液、用抗生素,这样做弊病很大。孩子得病发烧不要完全看成是坏事,有时还是好事。 2、中医有很好的治疗感冒发烧咳嗽的方法,但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要分表里寒热虚实,平常多观察孩子的生活习惯,弄清楚孩子的体质,属于火体还是寒体,还要看是气候突然变冷还是变热引起的感冒,一旦选择用中药,就能够有的放矢。 二、为什么叫感冒 问:发烧、怕冷、头痛、咳嗽为什么叫感冒? “感冒”这个病名,中国古代就有了,最早出现在北宋医书《仁斋直指方·诸风》:“感冒风邪,头痛发热,咳嗽声重”,感冒的意思,是指人体“感受”到了外来风邪的“冒犯”。感冒多数是在气候变化大,加减衣被不慎时所导致的,中医属于“外感病”,历史上又叫做“伤寒”、“伤风”等。 天气变冷的时候得的感冒多半是风寒感冒,天气变热的时候得的感冒多数是风热感冒,属于火体的小孩容易得热感冒,属于寒体的小孩容易得寒感冒。因此,要弄清楚你小孩感冒的性质,既要观察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变热还是变冷,又要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属于火体还是寒体。才能够辨别冒犯身体的是风寒之邪,还是风热之邪,孩子表现出来的证候是寒证还是热证。 三、感冒为什么会发烧 问:感冒了为什么会发烧? 发烧既是一种病理状态,又是一种生理状态,是好事,是人体抵抗疾病的表现。人体感受到了风邪的冒犯,有外来的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了,强大的免疫机制马上发挥作用,自动提高体温,让体表的汗孔闭塞,不出汗,使热不能散发出去,同时,给身体发出信号,使你感到怕风、怕冷,提醒你加衣、盖被子,以保暖。 问:发烧还有好处吗? 有!体温升高的结果,有三大功用,一是加强了白细胞的活动能力和吞噬能力,二是不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三是加速了新陈代谢,使体内的毒素迅速排除。感冒不发烧只怕冷的人,是坏事,多半见于身体衰弱的老人,免疫功能不起作用,身体反应迟钝,可能就

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方法

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方法 一、服用中成药治疗小儿感冒 1、风寒感冒:常表现为发热较轻,不出汗,畏寒怕冷,喜欢让 妈咪抱在怀里。同时,宝宝流清水鼻涕、咳嗽阵阵、痰清稀易咳出、舌苔薄白。可使用小儿感冒冲剂、午时茶、柴防冲剂等药物,剂量 遵从医嘱。 2、风热感冒:常常发热较高、汗多、口唇红、咽干痛,鼻塞有 黄鼻涕,咳嗽声音重浊,痰少不易咳出,舌苔黄腻。可使用小儿清 热解毒口服液、板兰根冲剂等药物,剂量遵从医嘱。 提示:有的家庭备有“小药箱”,孩子感冒了不到医院看,拿家里储存的感冒药给孩子吃,或者自己到药店给孩子买药吃,这样做 很危险。 二、中医推拿治疗小儿感冒 儿童感冒可选用推攒竹、揉太阳、清天河水三种手法进行按摩治疗。风寒感冒者加推三关;风热感冒者加推脊。其中,清天河水可宣 肺清热;推攒竹、揉太阳可疏风解表,发散外邪;风寒者加推三关发 汗解表,驱散风寒;风热者加推脊柱以清热解表。 1、小儿患感冒以后,会使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并发 细菌性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小儿肺炎,患儿多有高烧持续不退,咳嗽症状加重,很快出现青紫和呼吸困难症状,应引起家长的注意。此外,患有其他疾病的小儿,如再得感冒,可加重病情。 2、小儿高烧不退,有些家长听说激素能降温,于是给孩子口服 激素,有些医院也采取这种方法。这是错误的。对于激素要慎重使用,因为激素可以使感染扩散,使病情加重。我们可能采用物理降 温法或解热镇痛药物来降温。

3、小儿流鼻涕较多时,要用软毛巾或纱布轻轻擦拭,有较硬的 鼻痂不可用手挖,要用棉签涂上红霉素软膏,待鼻痂软化以后,用 棉签轻轻蘸出。这样可防止感染。 4、室内要经常通风,空气新鲜。孩子的被不要太厚,孩子用过 的器具要经常清洗消毒。大人与孩子之间要有一定的隔离措施,防 止感冒在家庭中传染。 小儿感冒能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小儿感冒不能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因为它们的病原体不同。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在疾病早期也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具有流行性,在春冬季节常见,也可散发。 小儿感冒能引起麻疹? 因为两者的病原体不同,所以,感冒不能引起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有接触史,上呼吸道炎症症状要比感冒重,在口颊 粘膜上有柯氏斑,为白色斑点,直径约o.5一l厘米,有时有红晕 围绕。 小儿感冒能引起心肌炎? 小儿患了感冒,病原体侵入体内,不仅可引起呼吸道的炎症反应,同时也能出现心肌的炎症反应。多在感冒时或感冒后13周,出现胸 闷/L,悸、乏力、心前区疼痛和心律不齐,严重者还可出现急性心 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到医院检查、治疗。 小儿感冒能引起肾炎? 通常所说的感冒即指急性鼻咽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等。另外,在健康小儿的上呼 吸道内,亦有一些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存在。在正 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不引起疾病,但在感冒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即可侵入体内,引起疾病,加肾炎。 猜你喜欢:

名医刘启廷治小儿遗尿经验方

名医刘启廷治小儿遗尿经验方 小儿遗尿症是指小儿在睡眠状态下不自主排尿的病态现象,轻者数日一次,重者一夜多次。遗尿不仅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还可影响患儿的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故小儿遗尿症应当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家父刘启廷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患小儿遗尿症的儿童普遍存在体质较差的现象,依据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原则,拟方小儿表虚遗尿方,治疗小儿遗尿症近百例,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组成:黄芪15克,炒白术15克,桑螵蛸10克,益智仁10克,防风3克,甘草3克。 服法:上药浸泡1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2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温服。因小儿对服用中药的耐受性较差,家长要多给予鼓励,每剂药汁的煎取量以120~150毫升为宜,每次喂服60~80毫升,儿童也能够接受,有利于连续服用。 功用:健脾益肾,纳气缩尿。 主治:小儿遗尿症。 组方依据:遗尿,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尿床”,遗尿症指3岁以上的儿童在睡眠中出现无意识控制排尿而出现遗尿或尿床,这种现象至少每周两次以上且持续超过半年即可诊断为小儿遗尿症。13岁以下的儿童多见,亦有延至成人者。家父认为病因为卫表不固,脾肾虚损,收纳无权。治宜健脾益气,补肾固精,缩尿止遗。药用黄芪、焦白术健脾益气,补助后天;益智仁、桑螵蛸补肾纳气,固涩缩尿,扶助先天;防风、甘草解毒和药。诸药合用,共奏脾气足、肾气固、尿缩遗止之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临床观察中发现,长期尿床使孩子易患泌尿系统感染,冬天因尿床后受凉易患感冒,夏天易发生外阴部皮炎,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应引起家长重视的是心理方面和智力方面的影响,如性格内向,不爱交往,心理自卑,易产生多疑胆怯心理,脾气固执,影响孩子正常能力和潜质的发挥。作为家长,应积极配合治疗,在晚上孩子睡后,定时唤醒孩子起床排尿,养成良好习惯。并鼓励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千万不要歧视孩子和打骂孩子,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影响智力发育。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刘荔刘启廷名医工作室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慢性肾衰竭有哪些类型

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来说,多数都不了解这个疾病,其实在临床中,它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达到终末期的表现,肾功能接近正常人10%左右时,出现一系列综合征一般有比较长的病程,慢性肾衰竭的类型有什么?*濟南腎病醫院* 按其肾功能损害程度分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又称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终末期又称尿毒症期。而且慢性肾衰竭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应引起患者朋友的重视。 临床中,慢性肾衰患者根据病情的发展不同,慢性肾衰竭分型有四个阶段:其中有代偿期:在代偿期的时候,肾病综合症病人的血肌酐效益178微摩尔、血尿素氮小于9毫摩尔每升、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一般没有临床症状表现。失代偿期:血尿素氮在九毫摩尔每升以上、血肌酐达到178微摩尔以上、内生肌酐清除率每分钟在25-50毫升以上。 除有轻度的消化道症状和贫血症状之外,慢性肾衰竭患者夜尿增多处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是在感染、血压波动、进食蛋白质过多、劳累时,症状会加重,此期又被称为是氮质血症时期。 临床中还有最常见的肾功能衰竭分型:在这时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肌酐为每升 221-442μmoL、血尿素氮每升为17.9-21.4毫摩尔、内生肌酐清除率每分钟为10-25毫升。 大多数患者为比较明显的贫血和消化道的症状表现,有轻度钙磷代谢异常或是代谢性的酸中毒,但是没有明显的水盐代谢紊乱,称为是尿毒症早期。尿毒症期:血尿素氮每升大于21.4毫摩尔、血肌酐每升大于442微摩尔。 常常会出现有各种尿毒症的症状,如明显的贫血、严重的呕吐、恶心和各种神经系统的并发症状,甚至昏迷。明显的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当出现血肌酐每分钟大于707微摩尔、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十毫升的时候,被称为是尿毒症的晚期症状。 对于患者来说,应及时掌握此知识,对治疗有所帮助,在治疗的时候,可以直接针对具体的类型治疗,效果会更好。

小儿感冒诊疗方案

小儿感冒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诊断:感冒。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指南的诊断依据。 以下为中医作为小儿感冒的诊断标准: 1、病史: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与感冒病人接触,有感受外邪病史。 2、主要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为主症。 3、感冒伴有兼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不调;烦躁不宁、惊惕抽风等表现。 4、特殊类型感冒:疱疹性咽峡炎可见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 5、血象检查: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1、有感冒流行病接触史,潜伏期多为2-3天或稍久。 2、症状: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咳嗽、食欲差,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年长儿症状较轻,常见鼻塞、流涕、喷嚏、发热、咽痛、或者不适等。 3、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等;肺部呼吸音正常。

4、辅助检查: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咽拭或鼻咽部分泌物病毒分离可明确病原。 (二)证候诊断 主证 1、风寒感冒证 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痰稀白易咯,面色自,头身痛,口不渴,咽无红肿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感冒证 发热,恶风,有汗或少汗,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面色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头痛,口渴,咽红肿痛,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3、时疫感冒证 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高热寒战,头晕头痛,鼻塞,喷嚏,咳嗽,面目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咽红肿痛,无汗或汗出热不解,肌肉骨节酸痛,腹胀腹痛,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黄腻,脉洪数,指纹紫滞。 兼证 1、夹痰证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舌苔厚腻,脉浮滑或滑数。 2、夹滞证 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气秽臭,恶心呕吐,吐物酸腐,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 3、夹惊证 感冒兼见惊惕、惊叫,烦躁不宁,甚至骤然两目凝视,肢体抽搐,口唇发绀,舌质红,脉浮弦或弦数。 三、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感冒治疗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临床上应区分主证和兼证辨证论治。治疗主证

名老中医李谱智治疗小儿遗尿症经验

名老中医李谱智治疗小儿遗尿症经验 目的观察名老中医李谱智运用内服补中止遗汤配合中药外敷神阙穴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遗尿患儿均采用内服补中止遗汤配合中药外敷神阙穴治疗,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随访半年后判定疗效。结果48例中治愈29例,占69.41%;显效10例,占20.83%;有效6例,占12.5%;无效6.25例,占1.92%。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8%。结论内服补中止遗汤配合中药外敷神阙穴治疗小儿遗尿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标签:遗尿症;补中止遗汤;中药外敷 李谱智是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柳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他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工作40余年,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小儿遗尿治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如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用药等方面。笔者作为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人,有幸随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李老自拟补中止遗汤配合白附萸散外敷治疗小儿遗尿的经验总结于此,以资同道。 小儿遗尿症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1998年Nijmari在国际儿童尿控协会对小儿遗尿的定义是指儿童己达到应控制排尿年龄(>5岁)而入睡后仍存在不自主的排尿(称为遗尿),遗尿次数每月3次以上[1];美国精神病协会《诊断与统计手册》的标准(DSM-IV):发病年龄>5岁小儿,夜尿床>2次/w,并持续3个月。我国关于小儿遗尿症的定义是指5周岁以上儿童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患儿遗尿少则数夜一次,多则一夜数次,具有睡眠深沉、不易唤醒的特点。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易对家庭和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李谱智专家门诊就诊的遗尿症患儿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5岁~13岁;病程5个月~4年。所有病例均行腰骶部X线片、尿常规、肾脏彩超、输尿管、膀胱等检查,结果均正常。 1.2诊断标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遗尿的诊断依据制定: ①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甚则一夜尿床数次;②发病年龄在5周岁以上;③小便常规及尿培养多无异常发现;④X线摄片检查,部分患儿可发现有隐性脊柱裂,泌尿系X线造影可见其结构异常。 1.3治疗方法给予补中止遗汤治疗。药物组成:益智仁20g、菟丝子15g、补骨脂15g、淫羊藿15g、炙黄芪20g、太子参20g、白术15g、桑螵蛸15g、金樱子15g、炒山药15g、乌药10g、麻黄6g、炙甘草10g。加减:手足不温者加桂枝;食少纳差加神曲、麦芽、山楂;大便溏烂白扁豆、茯苓;脾气急燥加钩藤、蝉蜕。1剂/d,水煎,分早、晚2次饭前服用。同时采用中药外敷治疗,药物组成炮附子、白术、吴茱萸各30g,共研极细末,贮瓶中备用。每取适量,醋调敷神阙穴,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晚1次,次晨除去。7d为1个疗程,连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 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婴幼儿发病率较高。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本证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诊断] 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们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鉴别诊断]

应与痢疾鉴别。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因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 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2.辨轻重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多量多,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3.辨虚实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 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 益气,健脾温肾。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除内服药外,尚可结合针灸、推拿、外治等法治疗。 三、分证论治 常证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和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邵命海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无相应病名,据其临床演变过程属于中医学的“溺毒”、“关格”、“癃闭”、“肾风”、“水肿”、“虚劳”、“肾劳”等范畴。著名专家们对慢性肾衰病名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专家认为慢性肾衰属于中医学多个病症范畴。如叶任高[1]、方药中[2]和时振声[3] [4]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归属于中医学的“关格”、“水肿”、“癃闭”、“虚劳”、“溺毒”、“肾风”、“水气病”、“尿毒”等范畴;还有一部分专家主张以一个中医病名概括慢性肾衰,如任继学[5]认为慢性肾衰应以“虚损性肾衰”命名,邹燕勤[6]认为慢性肾衰属中医“肾劳”的范畴。根据朱文锋、王永炎等编著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现统一将现代医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命名为慢性肾衰。 一、病因病机 关于病因,一般认为大致有三方面:①外邪侵袭,由表入里,病情反复而加重;②是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房室不节,起居异常;③素有肺脾肾亏损,复因感外邪触发,或劳累过度,或治疗不当,使脏腑、阴阳气血进一步失调,风、寒、湿热、瘀、毒等实邪滋生。《素问·举痛论》有“劳则气耗”;《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有“因而强力,肾气乃伤。”;《脾胃论》也有“形体劳役则脾病”;郑平东[7] [8]把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分为“本因”、“标因”和“诱因”,“本因”为脾肾虚损,“标因”为肾病日久,损失分清泌浊的功能,使“湿浊”贮留体内,弥漫三焦,波及其他脏腑,而引发本病。这种“湿浊”何廉臣称之为“溺毒”,并谓“溺毒入血,血毒入脑”。“诱因” 为突然感受外邪,肺气不宣,治节失职,三焦水道不利,湿浊贮留加之原有脾肾虚损,猝感外邪后,脾肾损伤更甚;或饮食不节,或过度劳累,损伤脾胃,而使脾肾虚损加重。 关于病机,大部分医家认为主要是脏腑升降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逆乱的结果,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围绕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诸多医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如叶任高[1]认为本病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以脾肾虚衰、浊毒潴留为病机关键。方药中[2]认为慢性肾衰的病机属于正虚邪实,虚而生邪,因虚致实;病位或在脾,或在肾,或在脾肾; 病性属虚,或为气虚、阳虚,或为血虚、阴虚,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同时存在。张琪[9]认为慢性肾衰系多种肾脏病之晚期,正虚邪实贯穿始终,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潴留为标。时振声[4]也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机关键系肾的分清泌浊功能失调,正气虚损为发病的主因。邹燕勤[6]认为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末期出现的肾元衰竭、湿毒潴留、虚实错杂的病证。刘宝厚[10]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的重症,脾肾衰败、水毒湿浊潴留是病机的关键,湿浊、瘀血是贯穿病程始终的病邪,肝脾肾是损害的主要部位。郑平东[7] [8]认为本病的形成存在着“虚、实、瘀、毒”四大病理机制,其中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且以肾虚为中心,日久波及心、肝、脾、肺各脏。 二、辨证分型研究 1、全国中医会议分型及国家标准 1983年在第一次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昆明会议上制定了慢性肾炎辨证分型标准,将慢性肾炎分为3个阶段,即水肿阶段、肾劳阶段、肾衰阶段。其中肾劳和肾衰阶段即为慢性肾衰。肾劳阶段中医辨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型、肾元亏虚型、肾虚湿热型、肾虚瘀滞型;肾衰阶段分为正虚邪实湿浊聚集型、肾元衰竭浊邪壅闭型。 1985年第二次全国中医肾脏病学术分型会议制订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 1987年天津会议上通过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及后来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三次中医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11],都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五型及邪实八型,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正虚五型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八型为外感、痰热、水气、湿浊、湿热、瘀血、风动、风燥。 1993国家卫生部于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正虚为纲,以邪实为目主要将慢性肾衰分为以下几型: 脾肾气(阳) 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夹邪实证(湿浊、水气、瘀血) 。 2002 年 [1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本虚为纲,标实为目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五型,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阴虚、阴阳两虚;标实五型,包括湿浊、湿热、水气、瘀血、风动。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的偏方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的偏方 鸡肠治小儿遗尿 药物:公鸡肠一具,面粉250克,油盐少许。 用法:将鸡肠剪开,洗净,焙干,研末,与面粉拌,匀加水和成面团,少加盐,锅中加油烙饼。分次食用。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遗尿 脾肺气虚导致小儿遗尿 小便淋漓、遗尿频而量少;四肢困倦、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少华、胃纳不佳;大便溏薄,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缓、指纹淡。 治则:健脾益气,补脾肺气虚。 取穴:揉丹田、揉肾腧、揉龟尾、按揉三阴交,加补脾经、肺经、推三关、揉脾腧以健脾益气。 肝经湿热导致小儿遗尿 白天尿急尿频、夜间睡中遗尿、小便黄燥;面红唇赤、心烦易怒;手足喜露被外;舌苔薄黄、脉象弦滑、指纹紫红。 治则:泻肝利湿。 取穴:揉丹田、揉肾腧、揉龟尾、按揉三阴交,加清补肝经、清天河水、清小肠、揉肝腧以清肝利湿止遗尿。 肾气虚导致小儿遗尿 小便清长频数,每睡中遗尿,每夜1--2次或更多;喜暖胃寒、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睡眠深沉、不易唤醒;面色苍白、智力迟钝;大便或泄泻,舌淡苔白。 治则:温补肾气。

取穴:揉丹田、揉肾腧、揉龟尾、按揉三阴交,以通调督脉之气,固涩下元,止遗尿。加补肾经、推三关。 中医艾灸治疗小儿遗尿 艾灸穴位:关元、中极、气海、足三里(双)、肾俞(双)、命门、腰阳关、百会。操作规程:①艾炷灸:每次选3~5个穴,取麦粒大艾炷灸,每穴灸5壮,每曰1次,1周为一个疗程。 ②艾炷隔物灸:取鲜姜或生蒜,切薄片,每穴可灸2~4壮。 ③温灸器灸:将燃烧艾条放在温灸器内,取腹部和背部穴位热熨之,每曰施术1次,每次15~20分钟。小儿皮肤娇嫩,切勿烫伤,尤其是腹部和臀部附近的穴,更要小心使用。 ④温针灸:先取俯卧位,毫针刺命门、肾俞、腰阳关,行呼吸补法,再切半寸艾条置针柄上慢慢烧灼。术毕再令患儿更换仰卧位,关元、中极、气海以2寸毫针行呼吸补法,也用半寸艾条放在针柄慢慢烧灼,此穴可多加灸2~4次。足三里以2寸毫针行迎随补法。百会可用艾条悬灸。 ⑤艾条悬灸:每次选5~7个穴位,艾条悬灸。每日可灸2次,1周为一个疔程。 主治: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白肢冷,腰腿酸软,智力较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62 脾胃科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诊断要点: 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多由外感寒热、暑湿或饮食不当所致;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有反复发作史,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https://www.360docs.net/doc/0515983140.html,cy A,FerminMeari 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 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根据罗马IV标准,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①与排便有关;②发 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持续存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至少25%的排便为Bristol 6~7型,且Bristol 1~2型的排便小于25%。 (二)证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发作常和情绪有关;身倦乏力;两胁胀满;纳呆泛恶;舌淡胖,也可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2.脾虚湿盛证:大便溏泻;腹痛隐隐;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可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3.脾肾阳虚证:腹痛即泻,甚如清水状,可在晨起时发作;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胃湿热证:腹痛泄泻;泄下急迫或不爽;大便臭秽;胸闷不舒,渴不欲饮;口干口苦,甚或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

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处方小儿流鼻涕偏方

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处方小儿流鼻涕偏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处方小儿流鼻涕偏方》的内容,具体内容:小儿感冒是最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多为外感时邪引起(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易于流行。属于中医学"温热病"、"时行感冒"... 小儿感冒是最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多为外感时邪引起(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易于流行。属于中医学"温热病"、"时行感冒"的范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节为多见。在小儿易引起肺部感染,合并肺炎。本文主要探讨治疗儿童感冒的中药处方。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处方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处方的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处方 症状1:只是一般感冒,没有发烧和嗓子疼。 处方:小儿解表颗粒。 小儿解表颗粒,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防风、紫苏叶组成,可以宣肺解表、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初期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咽喉痛痒。开水冲服,1—2岁每次4克,1日2次;3—5岁每次4克,1日3次;6—14岁每次8克,1日2—3次。 症状2:感冒同时伴有发烧,但不严重,而且没有咽痛。 处方:小儿感冒颗粒。 小儿感冒颗粒,由广藿香、菊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地黄、地骨

皮、白薇、薄荷、石膏组成。主要功能为清热解表,用于小儿感冒、流感、发烧。1岁以内每次服6克,13岁每次服6—12克,4—7岁每次服12—18克,8—12岁每次服24克,均为每日2次。 中医治疗小儿感冒感冒的四大处方治疗小儿感冒的方 症状3:感冒时发烧严重。 处方:小儿清解冲剂。 小儿清解冲剂,由金银花、连翘、地骨皮、青黛、白薇、地黄、广藿香、石膏组成,可以除瘟解毒、清热退烧。用于小儿感冒引起的高烧不退、汗出热不解、烦躁口渴、咽喉肿痛、肢酸体倦。1岁以内每次服5克;2—4 岁每次服10克;5—7岁每次服15克;7岁以上酌增或遵医嘱,均为每日3次。 症状4:感冒同时出现咽痛。 处方:小儿咽扁冲剂。 小儿咽扁冲剂,组成为金银花、射干、金果橄、桔梗、玄参、麦冬、牛黄、冰片。可以清热利咽、解毒止痛。适用于肺实热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舌糜烂、咳嗽痰多、咽炎、喉炎、扁桃体炎。l—2岁每次4克,一日2次;3—5岁每次4克,一日2—3次;6—14岁每次8克,一日2—3次。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脏腑娇嫩,病情变化快,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及肺炎等病。如果用中成药治疗2—3天症状不减或反而加重者,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医临床上以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为多见,风寒感冒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轻、怕冷、咽痒、咳嗽痰稀。食疗原则宜辛温解表,疏风散寒。风热感

小儿遗尿的中医治疗

小儿遗尿的中医治疗 小儿遗尿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家长对此并不重视,认为孩子尿床没什么大不了,其实小儿遗尿影响宝宝身心健康,应积极治疗。下面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小儿遗尿的中医治疗。 小儿遗尿的中医治疗之中成药 桑螵蛸散:每次3~6克,每日两次,口服。用于心肾两虚,肾关不固,心神失养。 小儿遗尿的中医治疗之推拿法 方法一:揉龟尾100次,捏脊5遍,按揉三阴交200次,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下元虚寒者加用补肾经100次,揉丹田100次,按揉肾俞100次;肺脾气虚者加用补脾经100次,补肺经100次,推上七节100次;肝经湿热者加用清肝经100次,退六腑100次,清小肠100次。 方法二:每日下午揉丹田200次,摩腹20分钟,龟尾30次。较大儿童可用擦法,横擦肾俞、八髎,以热为度。7日为一疗程。 方法三:补脾土800次,补肾水800次,推三关300次。揉丹田20分钟,按百会50次,每日下午进行,7日为一疗程。 小儿遗尿的中医治疗之敷脐法 方法一:五倍子、何首乌各3克,研末,醋调敷脐,每晚一次;连用5次。 方法二:覆盆子、金樱子、菟丝子、五味子、仙茅、补骨脂、山茱萸、桑螵蛸各60克,丁香、肉桂各30克,研末装瓶用。每次

一克,填入脐中,滴1~2滴乙醇或白酒后,外用暖脐膏固定,3天换药一次。 小儿遗尿的中医治疗之针灸法 (1)体针 方法一:针刺夜尿穴(手掌面小指关节横纹中点处),留针15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方法二:取穴肾俞、关元、膀胱俞、三焦俞、委中、委阳、三阴交等,每次取1~2穴,隔日一次。 (2)耳针 取肾、膀胱、皮质下,每日一次;也可在耳针取穴部位贴压王不留行籽。以上治疗操作以每日下午为宜。 (3)灸法 灸关元、神门、气海、委中、次髎、肾俞、脾俞百会穴,每次取3~5穴,每日下午一次。 以上是对小儿遗尿的中医治疗做的相关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遗尿影响儿童发育,一经发现,应积极治疗。 石山卫生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