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流氓性与其成功的关系

刘邦的流氓性与其成功的关系
刘邦的流氓性与其成功的关系

刘邦的流氓性与其成功的关系

摘要:刘邦以市井无赖、社会底层民众的身份在秦末错综复杂的起义与战争中披荆斩棘,由下层小吏到农民起义领袖,再成为大汉的开国之君,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扭转乾坤,最终打败声势浩大的项羽。纵观其成功历程,善于用人,虚怀纳谏等优秀的个人品质自然不可忽视。然人们往往把刘邦身上所具有的流氓无赖气质作为负面影响而大加回避,忽视刘邦的流氓性对在他开拓霸业的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刘邦的流氓性可以说在成就帝业的过程中是重要的制胜法宝。

关键词:刘邦流氓无赖智慧成功

农民出身,作为泗水亭长的刘邦,发迹于市井底层,造反的经历以及长时间与下层卒吏,市井小民相交而沾染上了许多流氓无赖的习气,使得它在中国的历史上饱受争议,对于他的评价也相对较低。对刘邦的非难,自阮籍《登广武战场》之贬始——“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而元代雎景臣在《高祖还乡》(社长排门告示)里,更把刘邦贪杯、贪小便宜、负帐不还的乡村无赖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到李宗吾的《厚黑学》盛行,品行不好的流氓无赖便成了刘邦代名词。

到底刘邦的那修“劣迹”使得其形象总与“流氓”、“无赖”挂钩?于此我做了以下几点总结与探讨:

1、刘邦少小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游手好闲,结交社会闲散之人,好酒

及色。(年少时)

2、脸皮厚,喜好大言不惭,吃白食。

3、弃子逃生,不顾亲情。

4、弃父不管,任项羽烹食。

5、鸿沟之盟,出尔反尔。

6、为人倨傲,轻侮其下官吏。

7、建国后诛杀功臣及异姓诸侯。

如此劣迹斑斑,必然为当今世俗所不齿。但是,换路思考,刘邦白手起家,打败优势明显的项羽,除了他善于用人听谏,爱民护民等优点之外,其性格中的流氓无赖气质在其成就霸业的过程中为他赢得许多先机,多次助他反败为胜。

下面,我就借上述几点事例来分析刘邦的流氓性对他事业成功的影响。

一、年少时的流氓气质对其后的建功立业所积累的人脉基础(夏侯婴、卢

绾、陆贾)

《史记.高祖本纪》云: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史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彭卫先生曾说:“他好四处交游,又不屑于作琐事,也从不为负欠酒账之类事犯愁。这位在沛地颇有些名气的无赖,举止和语言都很粗鲁,不拘泥小节,是标准的酒色之徒。他不乏无赖中常有的那种光棍式的勇气,却无政治大志,追求的只是荣华富贵,固此,他参加反秦斗争只是为了满足‘大丈夫当如此’的欲望。”彭卫著《历史的心境——心态史学》第306——30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年12月第一版诚然此时此刻的刘邦身上还残留着小农阶级的局限性,有着流氓无赖气质。但正因如此,他交友广泛,从官吏士卒到最底层的市井小民,他都有所结识。无论是作为县吏的萧何、曹参,还是以屠狗为生的樊哙,刘邦都与之建立了甚好的关系。史载“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可见多次为刘邦立下大功的樊哙出身地位并不尊贵。(《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史记》还记载刘邦与卢绾、夏侯婴等早年便手足情深。萧何作为县吏,地位比刘邦高,以屠狗为事的樊哙地位比刘邦低,但他们都愿意与刘邦相交,可见当时的刘邦已经有着非常不错的人缘。

因当时沛地之风史载“人颇劲悍轻剽,其士子则挟任节气,好宾尚游,此盖楚之风焉。”《隋书.地理志(下)》。故而刘邦所结识之人,多与他有着类似的出身、生活经历以及身受相同的社会风气的熏陶,身上便或多或少有些市井无赖的习气。正是由于刘邦的放荡不羁,不拘小节的流氓习气使他在底层社会的交往中形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会使得与他相交或追随他的人感到亲切,平易近人。故而使得萧何、曹参、樊哙、卢绾、夏侯婴、王陵、陆贾等一开始便愿意追随他,这些人在刘邦建功立业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刘邦的流氓特质在处世交友方面颇有益处。他的流氓性是有分寸的,既不让人真心恶之,再加上当时他对“龙子”、“赤帝子”的造神烘托,使得人们认定他必非凡人,所以在陈胜起义前,他的追随者“已数十百人矣”,成为沛公后,又能迅速“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故赵翼《十二史札记》卷二论“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指出:“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刻,沛公刘邦以他独特的流氓气质形成的人格魅力已经颇具号召力。

再者,吕公迁居沛地时,大设宴席,“进不满十钱,坐之堂下”,而刘邦却诈称“贺钱万”而成功入席,“实不持一钱”,且在席中“无所不狎侮”。然当地无百万富翁,能够一掷千万钱。刘邦此举,看似流氓无赖吃白食,却引“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还亲自“引入座”。对刘邦这种开空头支票的欺骗行为不但没有反感,反而视他为座上宾,更是将其女吕雉许配给刘邦。吕公有财产、名望、阅历、关系人脉,正是因为刘邦的流氓无赖之举使得吕公从众多进贺者中关注到他,从而为自己的基业起步拉拢了一个有力的支持与靠山。刘邦的流氓作风又为其事业的成功勾勒出精彩的一笔。

二、建立霸业的过程中流氓性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与项羽中的斗争)

在实力悬殊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再次凭借其流氓无赖的品质忍辱负重于同项羽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最终荣登帝位。在这过程中,其流氓性的作用主要发挥在以下几件具体的对他局势的扭转有关键性影响的事件中。

①、鸿门宴上极尽卑微之能事的“流氓无赖”之举。

鸿门宴是刘邦灭秦之后遭遇到的第一次危机。他能从危机四伏的宴会中成功脱逃,既得益于自己善于应变,众将之庇护,又离不开其在宴会中的流氓无赖品行对项王的蒙蔽。

勾结拉拢项伯是刘邦在鸿门宴中的流氓性的重要体现。为使项伯从中斡旋,不仅与其结为兄弟,还毕恭毕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在封建社会,姻亲关系被极度重视,“约为婚姻”无疑是上佳的政治手段。刘邦的虚以委蛇的承诺与恭敬成功赢得了项伯的支持。他不仅在项羽面前替刘邦辩解,还在鸿门宴中“以身翼敝沛公”。为刘邦的成功脱逃助了一臂之力。然而,据《史记.高祖功臣

侯者年表》记载,项羽死后,项伯虽以破项羽有功被刘邦封为射阳侯,但在三年之后便身死国除,其子嗣也未能继位。刘邦又再次发挥流氓本色,以谎言,许诺空头支票利用项伯,为自己成功脱逃赢得先机。

其次,在鸿门宴上,刘邦极尽低下卑微之能事讨好项羽,展现流氓本色。《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说项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刘邦自称臣下,甜言蜜语,将本是有计划的“欲王关中”说成是“不自意”。他称臣谢罪,将自己坐收渔人之利,欲王关中之心撇得一干二净,成功麻痹项羽。正是他的狡猾,近似流氓般的政治手段,助其于鸿门宴成功脱险。

②、败走彭城弃子女的流氓行径在战争中对刘邦的正面帮助。

在彭城之战中,刘邦大败。在逃亡的过程中,《史记.项羽本纪》载“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于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对此记载则更为详细:“汉王急,马疲,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至孝惠、鲁元于丰。”刘邦此番行径自然是被后世所不齿。虎毒尚且不食子,而刘邦在关键时刻却为自保推子女下车,并反复多次,其流氓性可见一斑。

诚然,刘邦此番行为定为道德所唾弃,但仔细想来也有理可依。当时楚骑是一人一骑,而刘邦车上有包括他和夏侯婴在内的四人,速度定无追兵快,继续以这种速度逃亡四人皆必死无疑,但如果将子女推下车,减轻车的负荷,加之夏侯婴高超的御马术,刘邦便能成功逃走。此外,对于被推下车的孩子,刘邦大致也想到楚兵不会真正想杀他们,最多像对待其父其妻那样,将他们挟持起来作为人质,性命尚不堪忧。这样做看似残酷、流氓般的手段,实则是有把握的冒险行为,使刘邦保全大局,成功脱逃。

危难之际弃子逃生的流氓行径虽可耻,但从全局出发加以考虑的话,刘邦的流氓性为他的战争局势的扭转助力不小。正因为刘邦能摆脱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因而在面临危机的关头总能舍小义,顾大局。刘邦较项羽而言,为何最终能成帝业,其身上的流氓性已经成为他成功不可或缺的特色,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项羽永远无法拥有的优势。

③、任项羽烹父并要求“分一杯羹”的大逆不道——有把握的冒险行为

公元前203年,项羽妄图激汉军主力决战,但汉军避开楚军锋芒不与之交锋。项羽军至广武,与汉军周旋数月仍然未见战机,此刻楚军军粮也日益匮乏。《史记.项羽本纪》记:“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紧急之下,项羽想用手中的人质——刘太公逼刘邦就范。于是项羽“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然面对项羽烹父的威胁,刘邦再次出乎常人预料,耍起了无赖腔,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世俗之人再次惊叹刘邦此次的流氓耍得有点荒唐了,不但不顾父亲的生死,还要求分一杯羹,可恶至极,惊世骇俗。

刘邦此次的行为从表面看来,似乎连一个普通人起码的伦理道德都未能践行,更何谈成就霸业,坐拥天下,成为千古帝王。然众人皆醉刘邦独醒,从当时战争局势以及项羽的个性特征加以剖析,那刘邦此举便是看似流氓实则智慧之举。

首先,刘邦对当时局势有清晰的认识。他料定项羽只是以暂时的威胁逼他就范。就当时双方实力而言,刘邦已超过项羽,且当时项羽几面受敌,有弹尽粮绝之险,此刻项羽怎敢轻举妄动?再者,多次同项羽作战加之以前的一起共事,刘邦对项羽为人有较全面的认识。项羽出身贵族,贵族阶级“重名声,讲义气”等思想在他脑海中根深蒂固。刘邦从便道义上攻破项羽的心理防线——我俩乃结拜兄弟,我父亲自然就是你父亲,杀我父亲就是杀你自己的父亲。这样一来,反而将项羽推向了不仁不义的境地。刘邦在在心理拉锯上完胜项羽,使得重名声义气的项羽不得不就此作罢。最后,鸿门宴上起了重要作用,与刘邦约为婚姻的项伯不可忽视。刘邦遇难,项伯必定不会坐视不理。据史载“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项王从之’。”由此观之,刘邦从当时局势,项王个性特征以及项伯之助这三重保险来看,便可放心地“耍流氓”,与项羽比无赖。项羽最终还是退缩了,与刘邦签订鸿沟之盟,并放了刘太公。

刘邦的流氓性在这次面临失父失势的过程中再次发挥了极大作用。反之,如果刘邦受其威胁,则很可能面临太公不保、自己不保、城池不保、帝王之业终结的危险。所以,刘邦的看似残忍、不顾亲情的流氓之举,不但能救回太公,与项羽签订鸿沟之盟,而且也为乘势打败项羽赢得先机。

鸿沟之盟约定以鸿沟为界,刘项各占一方。可正当憨直的项羽退兵东归之际,刘邦再次展现流氓本色,欺骗项羽。在接回太公和吕雉后,他并未履行约定,反趁楚军东归大意之际尾追进攻。正是这次在汉军的三面夹击之下,致使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这次刘邦出尔反尔的流氓手段使得他最终消灭劲敌,天下大势也由此归刘邦,一代帝业自此成。

至于刘邦因“烹父”背上不孝之罪,则尚可商榷。众所周知,汉代对“孝”极为重视,并且被作为官吏选拔的标准之一,以孝治天下为后世历代树立了榜样,可见讲求孝道的他对刘太公也并非冷漠无情。在汉初建国之际,虽政务繁忙,刘邦也坚持“五日一朝太公”,之后还尊其为“太上皇”。葛洪《西京杂记》亦有记载:“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怅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酗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悦。”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周天游点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刘邦对刘太公从衣食住行等身体上的照料到心理上的关切甚是细微。由此观之,刘邦对太公是孝顺的,烹吃父亲的言行乃有把握的时势之举。

三、建国后刘邦的流氓气质对安邦定国的贡献。

建大汉朝之后的刘邦仍游刃有余地将其流氓作风运用到军政和日常事务的处理上,并且颇见成效。综合起来有以下体现:

⑴、嬉笑怒骂,轻侮大臣

称帝后的刘邦,一次正和戚夫人酒宴玩乐之时,御史大夫周昌上奏,他见此情况转身就走。刘邦追及,并将其摁于地,骑在他脖子上,问周昌自己是怎样的皇帝,而周昌则毫无惧色地指出他如同夏桀、商纣一般。刘邦听之非但未气反而大笑,欣赏他的真诚直言,此后他便“犹惮周昌”,对其也更为信任,临终时还委任周昌为赵相。刘邦不顾形象骑在大臣脖子上的流氓无赖般的行为,看似有损帝王威仪,然正是他这种不羁的行为,无形中拉进了他与大臣之间的距离,使臣子认为他并不是高高在上,威严不可触及之人。相反,他的嬉笑怒骂,

流氓无赖式的与臣相处之道,却在大臣心中种下了平易近人的种子。这样,忠臣便敢于进谏,刘邦又是一个善于听取意见与建议的人,所以能够使政治更加清明。

其次,煞英布之威。刘邦以流氓制流氓的手段在处理英布之事上又打了漂亮的一仗。

由于英布在垓下之战出力不小,他自认为为刘邦立下大功,因此气焰嚣张。当他满怀期待投奔刘邦时,刘邦却傲然坐在床上让人服侍洗脚,没有给英布任何好言好语以及赏赐。英布羞愤难当,后悔上了刘邦的当,甚至想自杀。可当他被安排到馆舍,发现自己的衣食住行与刘邦无异,便怒气全消。刘邦“美其帷帐,厚其饮食,多其从官,以悦其心”之举使英布成功被收服。

英布乃刑徒出身,只有强势,不讲信义,唯利是图,心中没有对权威的恐惧甚至尊敬。若对其恩赏有加,则会助长他的嚣张气焰,骄纵跋扈以至更难驾驭。刘邦先以流氓痞气之举灭其威风,再济之以厚遇,恩威并施,成功将其收服。这招以无赖手法制服无赖的做法堪称经典。

刘邦对大臣充满流氓气质的做事手法和处事方式,不但能体现他的平民特质,平易近人,使臣下无拘束地直言上谏。同时,以无赖手段制服无赖的方式也比强硬的武力手段来得有效得多。

⑵、诛杀功臣的残暴流氓之举——巩固帝业,扫除障碍的必经之路

古语有云:“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在刘邦身上,似乎也验证了这看似亘古不变的道理。刘邦建汉之初,共分封文武功臣约143人为侯,另有异姓王多人。这些王侯封地占大汉东部的大半疆域,且手握重兵,对中央集权的西汉王朝构成极大威胁。对于存有异心的诸侯王,必须诛之以绝后患。据《史记》载刘邦诛者多为异姓王。在公元前206年杀临江王共驩;公元前202年刘邦镇压谋反的燕王臧荼;前201年,韩信被告谋反,刘邦贬其为淮阴侯,后来吕后以韩信叛变为由将其诛杀;前196年阳夏侯陈豨与韩王信勾结叛乱,刘邦诛之;同年,淮南王鲸布反,刘邦带兵剿灭;前195年,杀英布,燕王卢绾逃至匈奴。至此,主要被诛杀的异姓王占分封的约五分之一。而这些被诛杀之人,或功高震主,气焰嚣张,或确有反叛之心。据史载,汉初,异姓王势力恶性膨胀,反叛事件此起彼伏,“十年之间,反者九起。”班固汉书由此可见,刘邦虽然对有功之臣痛下杀手,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后世之人骂其残忍,流氓无赖不念恩情,却未洞见这种行为是很多开国之君的惯用手段。刘邦此举也为子孙后代扫除了他可预见的危机。

可以说,流氓性是很多领导者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性。因领导环境复杂多变,领导行为具有极高的风险性、竞争性,而领导者自身素质与能力有限。从社会道德规范和公众对领导的期待来讲,领导者应该表里如一,言出法随,有诺必践。然而现实复杂多变,因此领导的行为往往处在权衡和冒险之中。为减少这种风险性,就需要领导者从大局出发,有个性的柔韧度与应变能力。在特殊时刻要能“耍流氓”、要“犯规”、要“悔棋”、要“失信”。适度的这种流氓特质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从某种程度上会增加领导者的亲和力和魅力。

四、刘邦流氓性作用的发挥的社会因素支撑

刘邦在自己的政治军事斗争生涯中多次以流氓无赖般的手段解决问题,这对其基业的奠定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什么刘邦的流氓作风在当时没有引起众人

的反感,反而有众多追随者为其打江山呢?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联系——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予以的默认支持。

在秦末楚汉战火纷飞之际,秦文化深深植根于动荡的社会。重功利,轻伦理道德已经成为社会风气。著名秦汉史专家林剑鸣曾说:“在秦人的价值评价中,没有给道德伦理留下位置,而完全是以世俗的功利为标准,内心修养或道德的自我反省,在这里是没有必要的,需要的是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质需要的所取。”林剑鸣.从秦人价值看秦文化的特点.历史研究.1987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黄留珠亦认为:“功利主义是秦文化价值层次所具有的特色”,“秦人对功利的追求是赤裸裸的,既没有蒙道德的幕纱,也没有披上仁义的外衣,更没有涂上浪漫的色彩。”黄留珠.秦文化琐议.秦汉史论丛:第五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可见秦末楚汉之际的道德机器已经崩溃。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苟富贵,毋相忘”的誓词就体现出了出身下层的人对富贵权势的向往,哪怕是与道德相违背,只要能大富大贵,便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人们的尊重。贾谊《新书.时变》指出:“今世贵空爵而践良,俗糜而尊奸;富民不为奸而贫为里侮也,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敢行奸而富贵贤吏,家处者犯法为利为材士。”在这种丧失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的社会体系中,个人的非道德行为自然不会受到唾弃或惩罚,刘邦的流氓性也能顺势在这种社会体制中发挥出正能量。

刘邦,正是这种道德宗法体制混乱松散的社会背景中的产物。所以他本身固有的流氓习气自然不会被人鄙视。相反,这种气质会吸引与他同样在社会底层接受同质社会文化影响的各类人士的追随,因为他们志同道合,观念开放,行为自由任意,放荡不羁,不拘小节。正因如此,刘邦与贵族出身、注重名节的项羽不同。他能吸收有识之士,不看重门户等级,高低贵贱。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有盗嫂受金之名的陈平能得到刘邦的重用便不难理解了。《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士之颓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刘邦能以“流氓”一跃成为天子,则是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时世机遇和个人能力的共同缔造。

某些现代史学家认为:“楚汉之争是狐狸同狮子的斗争,是小人同君子的斗争。”启良.中国文明史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刘邦被说成了政治上的巨人,道德上的侏儒。然而,刘邦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恰在于其对伦理道德规范带有市井流氓之气的那份决绝。他用政治流氓般的无赖伎俩帮助自己多次虎口脱险,抵制项王威胁,取得战争先机。不可否认,刘邦的流氓性对其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眼中的刘邦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我眼中的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如果说项羽的《垓下歌》体现的是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刘邦的《大风歌》则体现的是胜利者的悲哀,彼时的刘邦刚刚平定了英布之乱,在得胜还军途中,路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大风歌》显示了刘邦为胜利兴奋欢乐同时内心深处隐藏着深刻恐惧悲哀的矛盾心情。历史上对《大风歌》的评价颇高,《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而其作者刘邦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一个耀眼的传奇。 记得高中时自己写过一篇作文,当时的主题思想就是“刘邦是个小人,项羽是个英雄,英雄败在了小人的手里”。后来又看了一些资料,觉得历史的功过是非,并不能简单地用英雄小人之说去评判。刘邦身上有太多可说的东西,虽然有些时候他做的事情很不地道,但是他身上还是有很多很多东西值得后人学习。 我眼中的刘邦,就是一个做帝王的料子。人们给他总结了他身上太多的第一,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东西都是浮云,谁没有个什么第一次,说他是第一个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严格意义上,刘邦应该算是历史上第四个皇帝吧,这样一说,我觉得这个第一显得有那么一点可笑,只是有些人口中的噱头而已。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刘邦由平民登上帝位这个事情,刘邦的经历很传奇,这个传奇并不是像他身上的其他那些传奇例如说出生传奇、喝酒传奇、面相传奇一样,那些都是不实的,只是为了让别人臣服自己,给自己捏造出来一些异象,让百姓相信自己是上天认可的皇帝。他的经历传奇缘于巧合和他自身的巧妙结合。可以说,刚开始刘邦之所以会登上历史舞台,是被逼的,是一步一步被逼上这条路的。最初,作为泗水亭亭长的刘邦要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修秦始皇陵,刚出发没多久,就有“骊山徒”逃跑,行至丰邑西边的大湖“丰西泽”时,逃亡已过半。按照这个速度,到不了骊山,人就跑光了。依照秦朝严苛的律法,身为亭长的刘邦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刘邦就在“丰西泽”把剩下的“骊山徒”全都释放了,自己也准备逃跑。他的纵徒之举得到了盛赞,十几位壮士愿意跟着他干,于是他们就在芒砀山正式落草了。刘邦在“丰西泽”纵徒时还是个人被迫反秦,结果陈胜吴广起义,全国掀起了一场反秦风暴,刘邦就从被迫反秦变为自觉参加起义,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义军领袖,可以说刘邦本人是没有起义的思想的,只是历史恩赐了他,给了他机会,他也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才成就了后来的他。 人们对刘邦褒贬不一,对他的鄙夷因为他的心狠,他的流氓本色,他的背信弃义。 彭城战败时,刘邦落荒而逃,在奔逃途中遇到自己的儿女,于是放到车上同

刘邦的流氓性与其成功的关系

刘邦的流氓性与其成功的关系 摘要:刘邦以市井无赖、社会底层民众的身份在秦末错综复杂的起义与战争中披荆斩棘,由下层小吏到农民起义领袖,再成为大汉的开国之君,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扭转乾坤,最终打败声势浩大的项羽。纵观其成功历程,善于用人,虚怀纳谏等优秀的个人品质自然不可忽视。然人们往往把刘邦身上所具有的流氓无赖气质作为负面影响而大加回避,忽视刘邦的流氓性对在他开拓霸业的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刘邦的流氓性可以说在成就帝业的过程中是重要的制胜法宝。 关键词:刘邦流氓无赖智慧成功 农民出身,作为泗水亭长的刘邦,发迹于市井底层,造反的经历以及长时间与下层卒吏,市井小民相交而沾染上了许多流氓无赖的习气,使得它在中国的历史上饱受争议,对于他的评价也相对较低。对刘邦的非难,自阮籍《登广武战场》之贬始——“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而元代雎景臣在《高祖还乡》(社长排门告示)里,更把刘邦贪杯、贪小便宜、负帐不还的乡村无赖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到李宗吾的《厚黑学》盛行,品行不好的流氓无赖便成了刘邦代名词。 到底刘邦的那修“劣迹”使得其形象总与“流氓”、“无赖”挂钩?于此我做了以下几点总结与探讨: 1、刘邦少小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游手好闲,结交社会闲散之人,好酒 及色。(年少时) 2、脸皮厚,喜好大言不惭,吃白食。 3、弃子逃生,不顾亲情。 4、弃父不管,任项羽烹食。 5、鸿沟之盟,出尔反尔。 6、为人倨傲,轻侮其下官吏。 7、建国后诛杀功臣及异姓诸侯。 如此劣迹斑斑,必然为当今世俗所不齿。但是,换路思考,刘邦白手起家,打败优势明显的项羽,除了他善于用人听谏,爱民护民等优点之外,其性格中的流氓无赖气质在其成就霸业的过程中为他赢得许多先机,多次助他反败为胜。 下面,我就借上述几点事例来分析刘邦的流氓性对他事业成功的影响。 一、年少时的流氓气质对其后的建功立业所积累的人脉基础(夏侯婴、卢 绾、陆贾) 《史记.高祖本纪》云: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史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彭卫先生曾说:“他好四处交游,又不屑于作琐事,也从不为负欠酒账之类事犯愁。这位在沛地颇有些名气的无赖,举止和语言都很粗鲁,不拘泥小节,是标准的酒色之徒。他不乏无赖中常有的那种光棍式的勇气,却无政治大志,追求的只是荣华富贵,固此,他参加反秦斗争只是为了满足‘大丈夫当如此’的欲望。”彭卫著《历史的心境——心态史学》第306——30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刘邦与叔孙通

刘邦与叔孙通 中国人自称汉人或被称汉人大概是从汉朝开始。汉朝的第一个皇帝叫刘邦,是为汉高祖也,这个大家都知道。据听说这位祖字辈儿的皇爷有流氓本色,是本色流氓。起初我不太相信这个说法,中国人说话不靠谱的历史源远流长,真一句假一句的,看着很伤脑细胞。翻了翻相关史料,看了看刘邦的生平事迹,知道了此人在年轻的时候做过沛县的泗水亭长,说是相当于今天的片警警长,果真如此的话,说刘邦是一个流氓,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即使不是流氓,当了警察也就差不多是了。细看刘邦的行为举止,觉得跟今天的流氓相比,还是有相当差距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他曾经打过黑扫过黄,让失足的妇女游过街示过众,也没有过俯卧撑或躲猫猫的劣迹,更没有配合地产商人强拆过谁家的房子,也没有砸过小商贩们赖以谋生的摊位,这怎么能算是流氓呢?说刘邦是一个流氓,我觉得史家定论不公,冤枉人了。这汉高祖,其实是一个无赖。无赖不是一个绝对的贬义词,因为无赖的举止有的时候挺可爱的,宋朝大词人辛弃疾有首词,说他在乡下闲散时的幸福生活,与孩子们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其中有一句就是:最喜小儿无赖!关于刘邦的无赖行径,有这么几件事说得活灵活现。第一件是在他任沛县的泗水亭长的时候,吕雉的父亲过生日,这吕雉就是后来的吕后。因为

吕雉的父亲是沛县县令的好朋友,刘邦自然要去凑个热闹,也许能顺手拍下县令的马屁屁,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只是这刘邦囊中羞涩,一个铜子也没有!都说半分钱能难倒英雄汉,切记,难倒的都是英雄汉,刘邦的干活,英雄汉的,不是!他是一个无赖。人家是脸皮厚吃个够,居然虚报了一笔贺寿的礼品,堂而皇之地入席而坐,左一口菜,右一口酒,东一嘴鸡,西一嘴鸭,就看他得瑟了!也许你会说:真不要脸!我觉得从这件事儿上,可以看出来,刘邦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般的强!吕雉的父亲在当时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人,闻听此事之后,先是震怒异常,而后大喜过望!这么不要脸的人,要是当不上国家领导人,还有天理吗?!于是乎,当机立断,不顾妻子的反对,决定把小女吕雉嫁给这个叫刘邦的无赖汉!老爷子认准了,此人前程远大,不可限量!刘邦的无赖品质还有一件事可以说道,在跟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有一次被霸王的兵将打得狼狈逃窜,刘邦与他老婆吕雉同乘一辆马车,一路狂奔,恨不得能有多快就跑多快,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后面的追兵却是锲而不舍,步步紧逼。此时的刘邦,急中生智,一脚就把他老婆吕雉从马车上给踹了下去,然后挥了挥手,还来了一句英语:鼓捣辣客!就这么着,刘邦利用他的结发之妻为自己的成功脱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刘邦的无赖嘴脸还有一次更精彩的表演,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霸王项羽把刘邦的老爹给逮着了,

刘邦真的很会当老板!

刘邦真的很会当老板! 刘邦是古代屌丝逆袭的典范,是历代君王中出身较为低下、也是最会当领导的人。刘邦知人善用,网罗天下人才为我所用,成就了别人,别人也自然成就了刘邦的霸业。 汉高祖刘邦曾经问臣下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回答各有不同。高祖听后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是当代企业家必须仔细研究的一个管理者。关注他的理由并不仅仅在于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而在于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与“鞭挞天下,威震四海”的秦始皇相比,他的出身以及打江山的资本实在太微不足道了。他没有潼关、崤山之险,也没有关中、巴蜀之富,更谈不上有秦国的那样一支“铁血军团”。但就是这么一个甚至带有浓重“流氓”色彩与习气的刘邦,却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让刚刚一统天下的秦朝二世灭亡,开创了汉家四百多

年的基业。 企业处在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给了更多创业者更多的创业机会。这就是我们的企业要关注、研究刘邦的原因所在。管理者如何才能像刘邦那样,利用好这些机会,“因时”、“因地”、“因人”地展开自己的竞争策略呢? 一、知人善用 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不

从流氓到皇帝的刘邦

从流氓到皇帝的刘邦 从流氓到皇帝 分类:史海管窥2010-03-22 09:34 本文引用自波《从流氓到皇帝》(从流氓到皇帝外一篇)汉高祖刘邦,排行老三,少年时既不爱读书,又厌恶下地劳动,整个一个混混子。父亲斥之为“无赖”,要他向埋头务农、不断增值家业的二哥看齐。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游手好闲,东逛西窜;要么就酗酒玩女人,整日喝得醉醺醺。喝醉了上路,意识不清,身体失控,醉卧道旁,或者呕吐,或者嘴里说些狠话,那形象实在狼狈不堪!可后来做了皇帝,人们就把他神化了,说他年轻时只要一喝醉,头顶就会出现一条龙盘着,射出一道神奇的异彩。还有苦心孤诣编造的神话,什么赤帝的儿子杀了白帝的儿子啦,借以自我神化。而最荒谬、最诡异、最流氓的则是关于“龙种”的传说,刘老三居然是他娘与蛟龙野合的产物!这个“人与兽”的黄段子,刘邦不授意,谁敢胡编?他的子孙们不认可,哪个史官敢往史册上写?刘老三为了最高权力宝座,政治讲到这个份上,可发一噱! 流氓本指无业游民,刘邦却是有业不就,主动选择混世。既无正当职业和固定收入,又要打肿脸充胖子,强装出一副潇洒相,而且喝酒玩女人都是需要银子的干活,钱从何来?那

就只有使出撒泼、耍赖等流氓手段来牟取。刘邦常常去寡嫂家蹭饭吃,并且还要吆喝其酒肉朋友同往,俨然“吃大户”,小农人家,又是寡妇带孩子,哪能承受得了如此饕餮?嫂厌其常来,每故意敲锅以示“羹尽”,下逐客令。刘邦对此耿耿于怀,想着有朝一日定要报复…… 长期的流氓生活使刘邦养成了哥们义气,钱财来得快去得也快,他由此获得喜好施舍、豁达大度、宽厚仁爱的名声。他放荡不羁,人情练达,见多识广,视野较同辈村民开阔,不受传统观念束缚,虽遭物议亦不为所动。他认准了从政做官一条道,总算混了个亭长的职位,十有八九是通过流氓手段,贿赂上级弄到的。不管怎么说,进入公务员序列,毕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得到社会的认可,听人们“亭长”、“亭长”地呼叫,着实有点得意忘形的感觉。然而,一次在路上刘邦偶遇秦始皇出巡,见识了皇家威仪的尊贵派头,相形之下,更显自己小亭长的无名和可怜。对权势羡慕之极,他禁不住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遂强烈萌生了做皇帝的冲动,于是他选择了一条几乎看不见出路的流氓冒险之路。在等级森严、讲究门第资历和实力的权力场,凭他一个小亭长,要爬上皇帝宝座,论其难度,几与登天等。可是,刘邦最后真的“美梦成真”,做了堂堂汉朝的开国皇帝,创造了一个“登天”神话。 作为由平民而皇帝的第一人,刘邦绝对称得上是成功人士,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 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

论文-刘邦

一个英雄的失败和一个流氓团伙的胜利 前言--楚汉之争,刘邦最后战胜了项羽,总是让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一.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出身高贵,武艺超群;刘邦出身平民,市井流氓。然而,刘邦一飞冲天,成功坐上天子宝座,统领中原;项羽命丧乌江,含恨一吻江湖泪,以死维护了一个英雄的高贵和尊严。其间或多或少有些许为项羽鸣冤叫屈的情绪,但是事实终归是事实,奈何谁都无能为力。 不过,一位人们心中的大英雄却输给了一个连正经名字都没有的小混混刘小,也许逝去的项羽至今都还没想通究竟为什么当皇帝的不是我项羽,而是一个曾经让我瞧不起的市井无赖。所以,乌江边上,项羽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感慨万千,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刘邦可能自己也疑惑不解,吾以布衣提三尺之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可我们不能把一切就这么着全都归于不可测不可知的天意。期间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两人的不同性格…… 二.团队的配合 人们在论及刘邦的胜利时,一定会说刘邦的用人和入秦后的约法三章。在论及项羽的失败时,也一定会讲到项羽的不能用人和入秦之后的坑杀二十万降卒。其结论是刘邦拯民于水火,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无论是登上皇帝宝座的刘邦,还是宝座下面的天下百姓,就都皆大欢喜了。剩下的,就是庆幸幸亏没有让那个残暴和不得人心的项羽做皇帝,不然这天下百姓的日子就没法过了,还在项羽的水火中泡着烧着。 项羽个人能力超群,有着超常的人格魅力,一个屡战屡胜,却在垓下一败涂地。夜色暗了下来,四面都是楚歌,他饮尽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个身经百战的英雄在即将失败的时候,痛心的不是他的功亏一篑,不是功败垂成。而是他的美人和骏马,这样的儿女情长怎么能夺得天下。在垓下被围,拒绝老翁的过江东的好意,怪罪天要亡彼,自己无任何过错,是时运不好。这样不会检讨自己的人又有何能力成功,真正的成功者,就是能不断反省自己的人。鸿门宴上,项羽的个人荣誉重于楚的集体利益,乘人之危搞暗杀,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非英雄所为,维护了项羽的个人形象和他的决策权,不杀刘邦就是牺牲集体利益以服从项羽的个人利益,对整个集体而言,就是不公正。 英雄因自身的智慧和勇气,具有较强的独立意志,也因此缺乏合作和协调能力,在以楚为名的队伍中,是只有项羽一个超级英雄的。将士用命,所有人的奋勇拼杀取得的战绩都只能被笼罩和淹没于项羽个人巨大的光环之下。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是项羽的魅力所在,也是人们以为致使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流氓是只有当流氓结成团伙是才能形成势力。流氓团伙的头目,通常会有比英雄更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在决策和判断上更能听取和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这与流氓的个人能力欠缺有关,刘邦屡战屡败,只能虚心听取意见。在以汉为名的队伍里,是有张良,韩信,萧何等一大批著名的将军和谋士,汉军将士奋战都能得到各自的光荣。 刘邦虽然一无所能,却又无所不能。他也不是一点本事也没有。亲生父亲被项羽放在案板要挟刘邦快点投降,不然烧死刘邦父亲。刘邦却说:“当年你我在怀王手下结拜兄弟,所以我父亲也就是你父亲,如今你硬是要杀死你父亲还煮了,清别忘了分你兄弟我一杯肉汤”。或许,这是大逆不道的,但是,他只有这两种选择。要么投降,自己的远大抱负毁在父亲手

分析刘邦与项羽博弈为何能反败为胜当皇帝

分析刘邦与项羽博弈为何能反败为胜当皇帝 汉高祖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 项羽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 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刘邦会干什么?刘邦在整个灭秦和楚汉相争的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怎么办? 如果冷静地分析,我们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因为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 刘邦具有战略眼光项羽目光短浅。项羽进入关中“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很不好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四个字,“城无遗类”,就是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没有活口了,那肯定就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而且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 刘邦稳重沉静项羽心浮气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于是项羽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情,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五花大绑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

从《鸿门宴》中管窥“圣君”刘邦

从《鸿门宴》中管窥“圣君”刘邦 四川省大英中学梁鸿 千百年来,人们对汉高祖刘邦一直毁誉参半。或以为狡黠油滑,爱吹牛皮,乃不折不扣之流氓皇帝;或以为极富远见,豁达大度,乃累世罕见之圣君明主。 毁之者,说他其实是无能之辈,他的所谓御人之能都是他自己吹嘘出来的。他建立的汉朝江山其实都是靠他身边的人出主意打下来的。发兵匈奴,被搞的灰头土脸,死皮赖骨的靠女人才得脱身;与项羽对阵,更是狼狈不堪,败如落花流水,甚而至于为了自己活命,几次将一双儿女推下车去。什么斩白蛇,聚云气,全是造假作秀装模作样。 誉之者,说他从谏如流、机智从容、至情至性有帝王之大节;更重要的是,说他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开创大汉盛世;创汉族,兴汉学,开启兼容并包的汉族文化,实在是功不可没。所谓“万恶”形象,乃常人表现,不足为奇,更不足为罪。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没有点生活细节呢? 常言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是,人们对这位显赫的帝王却始终产生不了多少好感。他生活中的那些污迹,总是掩盖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耀眼功勋。其实,抛开历史的陈见,客观评点,我认为刘邦真还算得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枭雄。他目光远大,不拘小节,机敏果断,知人善任,对后世之人不无教益。这些特点,在《鸿门宴》一文中可见一斑。 司马迁的《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在这篇课文中,太史公用他神奇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象刘邦的机敏精细、能谋善断,项羽的宽容大度却无谋,范增的目光深远却不被重用,樊哙的勇猛智慧又讲礼仪以及项伯的“告密”与“翼蔽”,张良的积极主动与精辟,项庄的“似巧”而“实拙”等都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在这众多人物中,刘邦是最光彩夺目的。因为《鸿门宴》是刘邦成就帝王之业的转折点,从此他步步为营,慎言慎行,终于走上光明的坦途。他以十万人马,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四十万大军,不是偶然,归纳起来,在《鸿门宴》中大致有以下几点体现。 一、胸有城府,知人善任,善于吸引他人为己所用。他目光敏锐,极富度人之能,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他圆滑机巧,善于润滑人际关系。所以,他的凝聚力很强,不少能人都能为他所用。 课文开头写道,刘邦先行入关后,表现出了称王关中的企图,项羽闻讯,大怒而欲击之。面对战情和张良的责问,刘邦连续两次发问“为之奈何”,足见他此时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在张良自述与项伯的交往中,刘邦捕捉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并充分运用了项伯的“讲信用”这一点,于是他极力逢迎、巴结,叫张良立即将项伯“呼入”,恭而且敬地“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同时申辩自己冤情,以借此打动项伯,减轻自己的危险度。结果也的确如他预想的那样。而项伯呢?因感于沛公之厚爱,遂力劝项羽“善遇”刘邦,甚至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鸿门之计全盘落空!刘邦见缝插针,知人善任即由此可知。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地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刘邦死后哪个儿子继位

刘邦死后哪个儿子继位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刘邦死后哪个儿子继位》的内容,具体内容: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汉朝开国皇帝,那么刘邦死后哪位儿子继位?下面是我为你收集整理的刘邦死后哪位儿子继位,希望对你有帮助!刘邦死后谁继位众所周知吕后不仅是刘...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汉朝开国皇帝,那么刘邦死后哪位儿子继位?下面是我为你收集整理的刘邦死后哪位儿子继位,希望对你有帮助! 刘邦死后谁继位 众所周知吕后不仅是刘邦的原配,也是其政治伙伴,但同时吕后也是为了谋求利益不择手段的狠辣角色。在刘邦死后,吕后为高祖所生的刘盈登基,刘盈虽是嫡长子,但其继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刘邦有八个女人,其中有一个戚夫人他十分宠爱,戚夫人为其生下一名皇子名叫如意,不知是因为过于宠爱戚姬还是觉得如意与自己更像,于是如意即便被封为赵王,仍旧被长久留在宫中。刘邦甚至因为刘盈较为软弱,加之戚姬的旁敲侧击,屡次萌生想废太子立如意的念头。吕后见皇上起了这种念头,于是向张良求助。当时有闻名的四大隐士,任凭皇上出马也未能使其出关为己所用,于是张良建议吕后以厚礼、感人肺腑的书信相赠,使其出山辅佐太子。 后英布造反,刘邦本欲派太子出征,但吕后见太后此次一去难有胜算对太子之位不利,于是劝刘邦御驾亲征。刘邦平定叛乱归朝时身体每况愈下,

为时不多,本欲立马换掉太子,结果张良安排宴会,见太子身后站着几位气宇非凡的老人。刘邦一番询问后才得知原是大名鼎鼎的商山四皓,在其对太子的一番夸赞下并承诺会尽力辅佐太子,刘邦这才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刘邦驾崩,刘盈登基,由于天性羸弱善良,于是开启了吕后专权的一段时间,吕氏家族势力逐渐壮大,直至后来刘恒登基,政权才重新回到刘氏手中。 刘邦死后的历史 刘邦死后,其子刘盈继位。在刘邦生前就不喜欢这个儿子,觉得他很软弱。所以这个软弱的刘盈继位后,其实政权都把持在其母吕雉身上,开启了著名的吕氏外戚专权的时期。刘邦生前与众大臣结下了白马之盟,要求不分异姓人为王。但是很快他死后,他的妻子吕雉就打破了这个盟约。吕雉大肆分封吕氏后人为王。 刘盈十六岁继位,二十三岁逝世,期间他受制于自己的母亲,甚至被迫娶了自己的外甥女为妻。体弱多病的他死后,吕雉更加猖狂,她立刘恭为帝,又提出皇帝年幼的理由,临朝称制。在她的统治下,吕氏的人十分猖狂,而且都位高权重。吕雉十分嚣张跋扈,为了向刘邦抱复多年被冷落的情形,而发明了人彘这种极其凶残的刑罚,并将这个刑罚用在了深受刘邦宠爱的戚夫人身上。 吕氏之乱直到公元前180年吕雉驾崩才开始之间落下帷幕。刘邦大概到最后都没有想到,他一手建立起得汉王朝,不是被外人所祸害,而是差一点就亡在了自己妻子的手中。在吕雉死后,刘邦的儿子,被封为代王的刘恒继位,从此汉王朝才真正迎来了盛世景象。

刘邦入咸阳

刘邦入咸阳 《史记》上说,楚怀王熊心把项羽和刘邦召集到彭城,分派任务,项羽北上救赵,刘邦西向攻秦,并且告诉这两位说“先入关中者王之”,意思就是刘项两家谁先灭秦谁做关中王。 众所周知,项强刘弱,很长一段时间刘邦是依附着项家军而存在的。而怀王是项家从山野里找来的楚王后代,拥立起来做旗帜,实际上就是傀儡。无论是谁,做傀儡都不会心甘情愿,手下人也想取代项家的拥立之功,就献计对刘项都封侯并做出刘项分兵的计策,以此分化项家军。从分派的作战任务来看,怀王从骨子里就不希望项羽能成功,救赵岂是那么容易的事,名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真不是吃素的。这一拖就是好几个月。 刘邦呢,带着部队一路向西,遇到的不是县大队就是区小队,根本没有正规军,而且刘邦善于招降纳叛,很多城池都是喝顿大酒、打一场麻将就拿下来的所以很快就到了咸阳。 刘邦到了咸阳城下又用起了分化瓦解敌军那一套,秦王子婴很快就捧着户口、图集和皇帝玉玺出城投降。就这样,刘邦先于比他强悍一百倍还不止的项羽进入了咸阳城。是个男人这时候都会血脉贲张,再加上从彭城出发时怀王那一句“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作为一个出身草莽的军人一定会出现豪气万丈、忘乎所以的状态。他大踏步的闯进秦宫,左拥右抱秦王的后妃和宫女,流氓本性尽显。属下们看到主帅如此自然也是巧取豪夺,一时之间乱象四起,不过刘家军中还是

有清醒的人的,客卿张良不方便直接劝告刘邦,但是从小和刘邦一起长起来后来又成了连襟的樊哙是没有这些顾忌的。樊哙听到张良的报警,于是闯进秦宫,正义凛然的指斥刘邦的短视与荒唐。这是一盆高品质的冷水,瞬间把刘邦从意乱情迷中拉了出来。 说实话,刘邦毕竟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英雄,如果换做一个真正的混蛋,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清醒过来的刘邦,封掉府库和宫室,获得秦朝贵族们的认同与后来的支持;与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尽得秦国民心,使秦地成为他日后楚汉相争时最巩固的后方。这是刘邦在进入咸阳后的表现。 相反的是项羽,一来鸿门宴上当断不断,怀妇人之仁,放走刘邦,二来进入咸阳后,杀进秦国王室,一把大火,秦朝宫室化作一片焦土,项羽的暴虐使得秦人成为自己的死敌。 其后的楚汉争霸,尽管项羽依旧是勇武的战神,但失尽民心又不会用人的他终于快速散尽了元气,垓下之败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刘邦呢,得民心者得天下,我觉得首先是胸怀天下,而在进入咸阳之后的知错就改就证明和昭示了后来与项羽完全不同的结局。 作者介绍: 程建科,信江河边上的一个妄人,曾在千里苗疆抛洒青春,也曾服务无数向往诗和远方的旅行者登三清、下海南、于茫茫草原邀约明月、驰骋浩瀚沙漠倾听鸣沙。如今似乎上了岁数,蜷缩于一家公司的新闻中心,写写新闻,做些企业文宣,诚然一皓首老翁。

刘邦死后哪个儿子继位

刘邦死后哪个儿子继位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汉朝开国皇帝,那么刘邦死后哪位儿子继位?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刘邦死后哪位儿子继位,希望对你有帮助! 众所周知吕后不仅是刘邦的原配,也是其政治伙伴,但同时吕后也是为了谋求利益不择手段的狠辣角色。在刘邦死后,吕后为高祖所生的刘盈登基,刘盈虽是嫡长子,但其继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刘邦有八个女人,其中有一个戚夫人他十分宠爱,戚夫人为其生下一名皇子名叫如意,不知是因为过于宠爱戚姬还是觉得如意与自己更像,于是如意即便被封为赵王,仍旧被长久留在宫中。刘邦甚至因为刘盈较为软弱,加之戚姬的旁敲侧击,屡次萌生想废太子立如意的念头。吕后见皇上起了这种念头,于是向张良求助。当时有闻名的四大隐士,任凭皇上出马也未能使其出关为己所用,于是张良建议吕后以厚礼、感人肺腑的书信相赠,使其出山辅佐太子。 后英布造反,刘邦本欲派太子出征,但吕后见太后此次一去难有胜算对太子之位不利,于是劝刘邦御驾亲征。刘邦平定叛乱归朝时身体每况愈下,为时不多,本欲立马换掉太子,结果张良安排宴会,见太子身后站着几位气宇非凡的老人。刘邦一番询问后才得知原是大名鼎鼎的商山四皓,在其对太子的一番夸赞下并承诺会尽力辅佐太子,刘邦这才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刘邦驾崩,刘盈登基,由于天性羸弱

善良,于是开启了吕后专权的一段时间,吕氏家族势力逐渐壮大,直至后来刘恒登基,政权才重新回到刘氏手中。 刘邦死后的历史刘邦死后,其子刘盈继位。在刘邦生前就不喜欢这个儿子,觉得他很软弱。所以这个软弱的刘盈继位后,其实政权都把持在其母吕雉身上,开启了著名的吕氏外戚专权的时期。刘邦生前与众大臣结下了白马之盟,要求不分异姓人为王。但是很快他死后,他的妻子吕雉就打破了这个盟约。吕雉大肆分封吕氏后人为王。 刘盈十六岁继位,二十三岁逝世,期间他受制于自己的母亲,甚至被迫娶了自己的外甥女为妻。体弱多病的他死后,吕雉更加猖狂,她立刘恭为帝,又提出皇帝年幼的理由,临朝称制。在她的统治下,吕氏的人十分猖狂,而且都位高权重。吕雉十分嚣张跋扈,为了向刘邦抱复多年被冷落的情形,而发明了人彘这种极其凶残的刑罚,并将这个刑罚用在了深受刘邦宠爱的戚夫人身上。 吕氏之乱直到公元前180年吕雉驾崩才开始之间落下帷幕。刘邦大概到最后都没有想到,他一手建立起得汉王朝,不是被外人所祸害,而是差一点就亡在了自己妻子的手中。在吕雉死后,刘邦的儿子,被封为代王的刘恒继位,从此汉王朝才真正迎来了盛世景象。 刘邦成功的原因刘邦的成功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其一是识人善任。刘邦本是一方泼皮无赖,平日游手好闲,好耍嘴皮子,卖弄小聪明。但这种社会阅历带来的本事叫读心术,他善于琢磨他人性格,发现他人优点并为自己所用,很快他身边集结了一帮能人异士。韩信有勇,张良有谋,萧何搞后勤有一手。有这三股势力在,灭秦才变得势

《刘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刘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目录 第一篇:刘邦的得与失 第二篇:读《刘邦》有感 第三篇:刘邦项羽 第四篇:刘邦项羽 第五篇:重读刘邦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刘邦的得与失刘邦的得与失 高三(1)班杨志超 汉军取胜,霸王已死的消息长了翅膀一样平常传遍了大江南北。 刘邦志得意满,在身边雄壮的禁军护送下进入了长安。街道两旁密密麻麻的人群如同一片升沉不停的海洋,他们都想一睹这位宽厚仁德的天子的风范。 “子房。”车辇中的刘邦一声轻唤,跟在后头的张良匆忙策马遇上,“子房,你看我是否得到了一切?” 看着刘邦傲人的眼神,张良明白,眼前的天子已经目中无

物了,这对于刚刚稳固的大汉山河来说,是一种隐蔽着的伤害。他欠了欠身,用平静的声音说道:“陛下,得与失每每是相对的,得到了一些也必将失去一些,所以,陛下,您不大概得到统统。” “哦?是吗?”刘邦面对这盆冷水没有发怒,但语气中已隐隐有了一些的烦懑。 光阴似箭,刘邦称帝已有六年了。每日的繁重政务令他疲惫不堪,而每当夜深无人之时,他总会揉酸痛的肩膀追念张良的话。 冬去春来之时,怀着满腹的思乡之情,刘邦领着部下的心腹,带着各色礼物,回到了他的故乡沛县。一路上他都沉醉在回想的高兴中,想象着相见时,村里的尊长的问寒问暖.不知不 觉间.微笑就徐徐挂上了嘴角. “皇上,我们到了,” 一声呼唤将刘邦拉回了实际,他迫不及待地扯开了车窗上的绸帘,他似乎已能看到家乡尊长脸上洋溢的微笑。 但是,一个人都没有,窗外仍旧像几十年前一样平常,绿 水仍旧环绕着青山,溪水仍旧潺潺流过,屋舍仍旧散布在火线,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出现在刘邦的视野, 他的笑颜凝集了,眼神中充满了粉饰不助的扫兴.他用嘶哑的声音询问随从:“人......人呢?人去哪里了?” 随从得手指向前方:“陛下,您看,在那里。”顺着他的手指,刘邦终于看到了他日思夜想的乡亲,他们正齐刷刷地跪在村口,向着车驾的地方叩首。 刘邦急遽跳下马车,快步走到人群前面,伸手去扶那个曾 经对他疼爱有加的婶婶,但是婶婶却匆忙避开了他的手,口中连连说道“民女不敢,民女不敢”她周围的村民忙不迭地叩首。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

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 改变自己散漫无能的一面。“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很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除此之外,他拥有超乎寻常的自信和进取心,即使出身卑微,才干平庸,同样发愤图强。他还有一种冒险家的精神,敢于运用各种人才。刘邦看起来不拘小节,而且情感外化,这也是他工于心计的一个表现。这种假象可以让人感到刘邦轻浮浅层,容易被信服。他为人豁达,从谏如流,因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出谋划策。他的工于心计表现在在项羽欲烹刘邦老父时,无赖地要分一杯羹,令项羽大为吃惊。刘邦的斗争之路并非坦途,经常遇到艰难险阻,与项羽的悲剧英雄观不同,刘邦锲而不舍,积极进取,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凭借自己和背后团队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这不得不说是乐观主义的正面力量。 史记中有很经典的一段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两个人的性格特点。秦始皇出游,两个人都亲眼看到,项羽道:彼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则道,大丈夫应如是。二人都流露出了想要成就帝王伟业的心情,但项羽为人豪爽,毫无心计,透露出其野心和霸气,所以直言想要取代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