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上课教师:陈

海霞

指导教师:林振德邱丽鸳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在这一课中,学生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教科书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和实验的技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对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进行描述,能正确规范地进行过滤实验的操作,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深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教学难点:

①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②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开启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的学习。上课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超链接播放视频)并思考视频里蕴含了什么科学现象?

师:好的,看完视频,谁能帮驴解释一下为什么盐变轻了

生:,不见了,化了,溶解了

师:哦,同学们真聪明!像食盐这样在水中消失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溶解了,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关于“溶解”的科学知识。(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提出问题

师:老师分别为各组同学准备了食盐和沙子,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小组同学轮流观察。生:食盐和沙子都是一粒一粒的。

师: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

三、食盐和沙的溶解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实验步骤,谁来读一读?(你的声音真好听,读得真好!)食盐和沙子的用量只要一小勺,要分别在刚放入后,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后观察记录,你们都清楚实验步骤了吗?在实验之前,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温馨提示:1、实验过程要爱护实验器材,轻拿轻放,用完记得放回原处。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小组要分工,小组长负责操作,记录员负责记录,观察员负责观察。3、实验过程保持安静,小声讨论,小组长负责维持纪律。大家开始实验。(音乐)(3分钟)

师:好,完成实验的同学以良好的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小组已经完成任务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实验现象?其他小组也是这个结果吗?

师:同学们都完成的非常好,并且观察的非常认真细致。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食盐刚放入水中的时候下沉,颗粒是慢慢在变小,但是现象不明显,同学们可能注意不到,搅拌一会儿之后,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见食盐慢慢在消失对不对,静置一会儿之后,我们就完全看不见食盐了,而沙子刚放入水中也是下沉,但是颗粒大小可以很清楚的看见没有变化,搅拌之后还是不变,静置一会儿也还是不变,我们通过哪些现象说明食盐溶解了?

生:食盐最后消失了

师:哪些现象说明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生:沙子没有消失

师: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我们就说水能溶解食盐(食盐在水中溶

解了)。像沙在水里经过搅拌没有消失,我们就说水不能溶解沙子(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所以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情况不同,有的很快就溶解了,但是有的就不会溶解。

四、面粉的溶解

师:水还能溶解什么呢?水不能溶解什么呢?同学们,这是什么(面粉)?面粉有什么特点呢?面粉在水里会溶解吗?

师:我们还是用同样的实验方法,第一,取一小勺面粉放入水中,观察刚放入水中的状态。第二,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后,观察面粉在水中发生的变化。第三,静置一会儿后,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小组分工合作,及时记录现象,实验过程请保持安静。(2分钟后)

师:面粉在水中产生了什么现象呢?面粉刚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浮在水面,有的往下沉,搅拌一会后,分散在水中,水变浑浊了,静置一会儿之后杯底有沉淀,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食盐还是沙子?

生:食盐,因为水变白了,所以溶解了

生:沙子,因为它有沉淀,没有溶解

师:到底是溶解还是不溶解呢?为了做进一步的观察,我们还需要进行另一个实验-------过滤

师:过滤需要用到的器材有玻璃棒,烧杯,漏斗,铁架台,滤纸,滤纸可以让液体通过,固体不能通过,所以不能溶解的物质会留在滤纸上,同学们手上都有拿到一张滤纸,(切)课本24页有滤纸的折叠方法,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动手,首先,将滤纸对折两次,会呈现出一个扇子的形状,沿一边打开,一面是一层,一面是三层,像漏斗的形状,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些物质如食盐,可以溶解在水里,一些物质如沙子,面粉不能溶解在水里,关于过滤的操作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担任科学教学,也是第一次开科学公开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课堂掌控上存在许多的不足,虽然我很用心的去设计这节课,但是上出来的效果却是偏离的科学课的精神。我对自己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反思:第一,就是没有结尾,虽然设计课的时候有结尾,但是由于紧张,没有呈现出来。第二,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不够生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成了生硬的问答式,没有让学生多说多表达。第三,中间实验控制时间太长,没有课堂生成,应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课堂延伸。

宽城三中 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宽城三中九年级化学导学案主备人:周建华审核人:裴庆敏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习目标: 1.能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晶体及晶体的形成过程,理解海水晒盐的流程图及其原理。 自主学习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____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_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继续溶解时,所 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溶液,________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溶液。 注意: (1)描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必须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饱和溶液是指条件不变时(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而(填“可能”或“不可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如某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________,还可以溶解______________等溶质。 2、判断方法: (1)观察法:当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在减少时,表面溶液已经饱和。 (2)实验法:向该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搅拌后,若能溶解,是______溶液,若_____ 溶解,是_______溶液。 3、相互转化: ()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饱和溶液与浓溶液:饱和溶液_______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__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______. 练习: 1.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而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坑,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定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能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3.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蒸发溶剂 B.降低溶液的温度 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向溶液中加入t℃的饱和溶液 4如图所示,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叙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重要知识点

溶解度曲线相关练习 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 1℃升温到t 2℃,仍是饱和溶液 B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 .t 1℃时,甲和乙各30g 分别加入80g 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 .t 2℃时,在100g 水中放入60g 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2.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 A.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t ℃,相同质量的a 、b 溶解时放出热量相同 C .升高温度,可使a 或b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 .将相同质量的a 、b 分别加入100g 水中,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C .20o C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 .50o C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4.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 B .t 1℃时,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 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 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 1℃,一定能得到b 的饱 和溶 液 D.t 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 B .在20℃时,a 、b 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 .a 、b 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 .a 、b 都属于易溶物质 6.t 2℃时往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 g M 和a g N (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M 、N ),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 2℃时,得到M 的饱和溶液 B.t 2℃时,得到N 的不饱和溶液 C .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 、N 的不饱和溶液 D.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 、N 的饱和溶液 50- 40- 30- 20- 10- 甲 乙 温度/ t 1 t 2 溶 解度/g

6.3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 【复习回顾】 1.在下、里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的饱和 溶液;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下,该物质在里达到状 态时所溶解的。 3.下表提供了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由上表可以总结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是。 (2)20℃时向100g水中加入40g硝酸钾,要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3)现有8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138g,若降温至20℃,析出溶质氯化钠的质量约 g。【活动探究】 实验1:蒸发浓食盐水 现象: 实验2: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现象: 归纳小结:常见的结晶的方法有: (1)使溶质结晶析出;(2)冷却(也叫),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实验反思: 对的固体物质,一般采用蒸发溶 剂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对的固体物质,还可用冷却热饱 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知识应用:简单的分离和提纯 1.混有泥沙的粗盐初步提纯的主要操作步骤是、、; 2.从硝酸钾混有少量氯化钠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晶体的步骤是、 、。 反思归纳: 固体物质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 ①当A中含有少量B时,提纯A,采用; ②当B中含有少量A时,提纯B,采用。

1.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是因为( ) A.氯化钠溶解度变小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溶剂质量变小 D.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2.将80℃饱和硝酸钾溶液300g 降温至30℃时,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 A .溶液的质量 B .溶剂的质量 C .溶质的溶解度 D .溶质的质量分数 3.根据右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t 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 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 C .将t 3℃时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 2℃时都会析出晶体 D .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 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4.下列做法能改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 ) A. 将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 B.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 C. 把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 D.给蔗糖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少量蔗糖 5.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现将两试管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放进盛有冰水的烧杯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 .乙溶液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C .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 .试管里甲、乙两溶液中的溶质都减少 6.粗盐所含杂质主要是氯化镁、氯化钙等(均可溶于水),在提纯过程中常把粗盐粉碎后再用饱和的食盐水浸洗,再滤出食盐。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浸洗前后,粗盐中氯化镁、氯化钙的含量不变 B .浸洗后,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 C .浸洗前后,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变 D .浸洗用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数次的使用下去 6. 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t 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将t 1℃时一定质量c 饱和溶液升温至t 2℃(不考虑水分蒸发), 此时该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t 3℃时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 1℃, 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无晶体析出的是 。为使b 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全部析出,可采用 结晶(填“蒸发” 或“冷却”)。 (4)t 2℃时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 1℃,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甲乙冰水溶解度(g)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新课《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 [学生]:建立假设。 [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例外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例外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例外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新版)教科版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物质(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 聚焦环节,通过提问和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出本课主题“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一样吗”。 探索环节,主要编排了2个学生探索活动。探究活动1让学生根据一年级学习实践过的体验,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探究活动2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能力不同。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这种方法在教师准备材料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称量好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后将它们先平分成2份,再平分成4份。最后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这种方法易操作,但刮的力度、深浅会不同,还有将盐洒出等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是本课的主要活动,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实验现象有直观的感受。其中探究活动2为本课的核心活动,为保证其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学时可把探究活动1前置到聚焦环节。 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全班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出食盐和小苏打在相同的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并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之后才能加入后一份”这一实验方法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拓展环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质,比如味精、红糖、白糖等,让这些物质也溶解在水中,并自主去研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学情分析】 在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有不少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但是对于小苏打和书本中出现的碱平时接触较少,不清楚它们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也比较模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初四化学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初四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2、通过对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探究,学会采用控制变量法设 计实验方案,培养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分析得出溶解度的概念,初步理解其含 义,学会运用溶解度来描述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2、如何用溶解度来描述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学习过程】 生活中处处都能发现溶液的影子,下面的生活现象,你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解释吗? 1、把质量相等的面粉和蔗糖,分别放入一定量的水中,是否都能溶解? 2、衣服上沾了油污,用水洗不干净,但汽油却能洗去油污。 3、你泡速溶饮料的时候想要在短时间内更甜,用热水还是用冷水? 【学习活动一】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问题:1.什么是溶解性? 2.有哪些因素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对问题2猜想: 实验一: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和碘各1g,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序号溶质溶剂现象 1 食盐1g 水5ml 2 碘1g 水5ml 结论 实验二: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和5ml酒精,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1g碘,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序号溶质溶剂现象 3 1g碘水5ml 4 1g碘水5ml 结论 实验三: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当降低温度时,其最大溶解量会。 【学习活动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 问题:1、用什么来描述物质的溶解性? 2、怎么用溶解度来描述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通过讨论、交流并归纳: 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的四要素:、、 、 溶解度定义: 讨论: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这句话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跟踪练习: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 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问题] 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 [追问] 什么叫溶解度? 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 2.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 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下; (2)标准:g溶剂; (3)状态:达到状态; (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看书回答:溶解度 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 力。 帮助学生理 解溶解度的概 念。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 3.溶解度的含义 (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 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C.20℃时,在100g水中加入35g氯化钠完全溶解,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读概念。 思考、回答。 练习。 使学生强化 记忆概念。 使学生理解 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加深 对溶解度的概念 及含义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3(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 【学习目标】 1、认识什么是结晶,知道常用的结晶方法。 2、学会蒸发结晶的操作要领,知道其作用。 3、针对具体物质的溶液能够选择恰当的结晶方法。 【学习重点】 1、学会蒸发结晶的操作要领。 2、针对具体物质的溶液能够选择恰当的结晶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结晶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导学过程 【活动一】联系生活,结合实验认识“结晶” 1.思考:夏天出过汗的衣服如果没及时洗涤,衣服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若将一份80℃时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会看到什么现象? 2.观察老师演示P21上“活动与探究”中的两个实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归纳结论;整理蒸发操作的要领。 3.阅读课本P22,了解结晶的定义,归纳结晶常用的方法。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常采用法结晶。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常采用法结晶。 【巩固训练】 1.蒸发操作中,蒸发皿里液体的量不宜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2.蒸发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3.蒸发操作中什么时候停止加热?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析出晶体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一定不能析出晶体 D.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5.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氯化钠蒸发 B.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 C.利用日晒,使海水分解 D.利用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6.如图所示,mgKNO3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少量晶体析出。 在此变化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正确的图示 ()

【活动二】探究用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及方案设计 1.将90oC 溶剂是100g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30oC,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析出晶体___ g。 2.要从硝酸钾这类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常采用的是 法;而要从氯化钠这类物质的 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常采用的是法。 3. 设计方案:若169g硝酸钾固体中混入了30g氯化钠固体, 怎样能从该混合物中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课堂检测】 1.结晶的方法有;。 (1)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 如:; (2)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 如:。 2.分离或提纯某物质时,常用到①溶解;②蒸发结晶;③冷却结晶;④过滤等操作方法,选择恰当的操作序号并按操作顺序填空。 (1)除去石灰水中的碳酸钙; (2)除去硫酸锌溶液中的水; (3)除去硝酸钾固体中的氯化钠; (4)粗盐提纯。 3. .NaCl、KNO3、Ca(OH)2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甲、乙所示。请回答: 甲乙丙 (1)由图甲可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_____g;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________(填“>”或“<”)硝酸钾的溶解度; (2)欲对含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固体进行提纯,可以使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20 ℃时,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向水中 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放热),石灰水变浑浊,结合图乙分析其原因是氯化钠硝酸钾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张伦兵 一、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教材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对溶液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打下了的基础。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其相互转化的学习,为下两课时学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及结晶打下基础,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本节教材中占有基础地位,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也将为下一章学习酸碱盐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 (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方法与过程目标分析 (1)通过亲生经历和体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 1.通过对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难点分析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思路设计 (1)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发问题提出探 究任务 指导实 验探究 引导应用

(2)学生活动 五、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 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实验准备:第166页实验1、2、3;第167页实验1、2、3;按照学生人数每四人一组准备分组探究实验。 提出假设 设计实 验方案 进行实 验探究 联系应用

九年级化学全册632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物质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牢记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并能根据溶解度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溶解度曲线,能依据溶解度曲线掌握物 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学习难点】能用溶解度曲线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什么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不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2、饱和溶液有哪些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不饱和溶液 有哪些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 【新知导学】: 1、以下是同学们在学习溶液知识的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仔细分析后回答。 10mL水 (1)在同一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和有关; (2)除(1)中因素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条件有关,如果外界条件和溶剂种类确定,要比较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因素。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请设计方案探究:常温下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强弱。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阅读教材P18,根据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

溶解度的四要素:(1)(2)(3)(4) ___ 思考:研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什么要考虑上述四个要素? 2.判断下列各句是否正确,说明原因: ①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②20℃时,100克饱和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③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3.3克氯化铵,则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克。 ④20℃时,131.6克NaNO3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31.6克,则20℃时N aNO3的溶解度是31.6。 ⑤ 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思考: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则在20℃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活动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思考: (1)你能根据课本P18物质的溶解度说出它们的溶解性吗? Ca(OH)2Na2CO3NaCl NaNO3 NH4NO3 C12H22O11 (蔗糖) (2)根据20℃时,Ca(OH)2溶解度是0.165g,NaOH溶解度53g(CO2与NaOH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 用检验CO2,理由是 用吸收CO2效果较好,理由是 【活动三】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表示 (2)溶解度曲线 以物质的为纵坐标,以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找出不同温度下相应溶解度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观察与思考P20图6-13、图6-14: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填充 ①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表示 ②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中,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③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

化学常见常见沉淀及溶解性口诀

常见沉淀 白色: BaSO4/BaCO3/CaCO3/AgCl/Ag2CO3/Mg(OH)2/Fe(OH)2/Al(OH)3/CuCO3/ZnCO3/MnCO3/ Zn(OH)2 Fe(OH)2 蓝色:Cu(OH)2 浅黄色:AgBr 红褐色:Fe(OH)3 沉淀鉴别 Cu(OH)2蓝色沉淀Fe(OH)3红褐色沉淀AgBr淡黄色沉淀AgI ,Ag3PO4黄色沉淀CuO 黑色沉淀Cu2O 红色沉淀Fe2O3 红棕色沉淀FeO 黑色沉淀FeS2 黄色沉淀PbS 黑色沉淀FeCO3 灰色沉淀Ag2CO3 黄色沉淀AgBr 浅黄色沉淀AgCl 白色沉淀Cu2(OH)2CO3 暗绿色沉淀B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C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BaSO4白色沉淀不溶的碳酸盐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不溶的碱、金属氧化物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相关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盐酸盐银不溶 硫酸盐钡不溶 白色沉淀: CaCO3. BaCO3 . BaSO4. AgCL. Mg(OH)2 蓝色沉淀: Cu(OH)2 红褐色沉淀: Fe(OH)3 不建议死记硬背,只需记住每个阴离子里哪个不溶即可,钾钠铵硝都溶 溶解性口诀一 钾钠铵盐溶水快,① 硫酸盐除去钡银铅钙。②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硝酸盐溶液都透明。③ 氢氧根多溶一个钡④ 口诀中未有皆下沉。⑤ 注: ①钾钠铵盐都溶于水; ②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硫酸铅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也是沉淀); ③硝酸盐都溶于水; ④碱性物质中除了钾离子钠离子铵离子锂离子还有钡离子也可溶 ⑤口诀中没有涉及的盐类都不溶于水; 溶解性口诀二 钾、钠、铵盐、硝酸盐; 氯化物除银、亚汞; 硫酸盐除钡和铅; 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说明,以上四句歌谣概括了8类相加在水中溶解与不溶的情况。 溶解性口诀三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溶解性口诀四 钾、钠、硝酸溶,(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 盐酸除银(亚)汞,(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 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 其余几类盐,(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 只溶钾、钠、铵,(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 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另有几种微溶物,可单独记住。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夯实基础 1.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 A.36 g B.3.6 g C.7.2 g D.10 g 2.现有一杯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加硝酸钾 B.充分搅拌 C.恒温蒸发水 D.升高温度 3.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图K13-1 4.在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用到的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B.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C.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 D.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5.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60 ℃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21 C.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 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 ℃降温至20 ℃,没有晶体析出

6. 图K13-2 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13-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 2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t 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后,溶液仍饱和 C.t 1 ℃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 2℃降温到t 1 ℃,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7.某盐化工厂生产的碳酸钠粗产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K13-3所示,请回答: 图K13-3 (1)t 1 ℃时碳酸钠与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t 1℃时碳酸钠溶液升温至t 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 (3)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

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2.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3.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2.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二、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不能在水中溶解物质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许多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比较高。本节课所涉及的实验器材较多,且多为易碎玻璃制品,对学生正确操作器材的要求较高。我校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规范性上较差,要求教师在讲解和演示时侧重引导学生规范实验步骤和方法。此外,四年级的学生对食盐在水中溶解已有接触,但仅为初步认识,还不能分辨出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什么状态才是溶解,怎么用多种方法观察溶解并将其用更为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五、分组材料:食盐、沙(使用前淘干净)、面粉、装水烧杯、玻璃棒、锥形漏斗、滤纸、方座支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2分钟 师: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融化了),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4分钟 (1)教师板书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将小托盘中的食盐和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中,轻轻搅拌,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变化(记录)。 提示:用玻璃棒搅拌时用力不要过大,不要碰撞烧杯内壁和底部,小心玻璃易碎。 (2)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沙子在水里呢?回答问题:在水中是否看得见食盐、沙颗粒;水中是否有沉淀。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2、面粉的探究——20分钟 (1)教师讲解: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沙在水中没有被溶解。老师这里还有一样东西——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你们猜一猜? (2)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猜测。 (3)师: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实验) (4)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将小托盘内面粉加入一个盛水的烧杯中,静静地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记录)。提示:要轻轻搅拌,小心玻璃仪器易碎。 (5)学生汇报交流:面粉在水里是怎样变化?在水中是否看得见面粉颗粒;水中是否有沉淀。

物质的溶解性(浙教版)教案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 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色 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 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 能吸收热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用:小烧杯(至少两只)、试管2支、药匙、温度计两支、玻璃棒、蔗糖一瓶+5克一包、食盐5g一包、水、色拉油、香蕉水、氢氧化钠(固)、硝酸铵(固) 教师用:学生用一套、大瓶雪碧(供学生用)、饱和石灰水、碘、白纸片(4cm ×试管宽)、试管、橡皮塞、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试管4支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贾汪大吴湖里小学俞妙琴 教学目标:能通过实验比较出小苏打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通过简单的实验知道水中能溶解少量的气体。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搅拌棒2个、食盐4份(每份2.5克)、小苏打4份(每份2.5克)、汽水1瓶、注射器1个。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情景引入: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盐能溶解在水中,在一杯水中不断地加盐,盐会不断地溶解吗?(不会)一杯水中所能溶解盐的多少,这就是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板书:溶解能力) 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这就是本节我们要探究的问题。(补充板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出示目标:(1)实验探究比较出小苏打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2)通过简单的实验知道水中能溶解少量的气体。 二、自主探究

(一)比较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提出问题。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比较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猜一猜,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2.(学生猜测)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比较。 3.小组讨论:怎样进行实验?阅读29页实验方法,并回答: (1)盐和小苏打溶解在水中的比较实验中,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2)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第一小份没有溶解完就加第二小份的做法对吗?加到什么时候为止? (3)如果杯底有剩余的,怎样估计剩余的? (4)提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放物质,另一人搅拌,其余人观察并作好记录。迅速有序完成后整理好器材,举手示意。 4.汇报交流。 5.自主探究。 6.汇报总结。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二)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 1.设问: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老师摇晃一下汽水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过一会,又会怎样?你有什么猜想?(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高中化学常用物质溶解性表及沉淀颜色

高中化学常用物质溶解性表及沉淀颜色 Fe2O3+3H2SO4= Fe2(SO4)3+3H2O 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铁器除锈 AI2O3+3H2SO4= AI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CuO+H2SO4=CuSO4+H2O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ZnO+H2SO4=Z n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MgO+H2SO4=Mg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2NaOH+H2SO4=Na2SO4+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蓝色固体溶解 Ca(OH)2+H2SO4=CaSO4+2H2O Mg(OH)2+H2SO4=MgSO4+2H2O 白色固体溶解 2AI(OH)3+3H2SO4=AI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2Fe(OH)3+3H2SO4=Fe2(SO4)3+3H2O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Ba(OH)2+ H2SO4=BaSO4+2H2O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 SO42的原理 BaCI2+ H2SO4=BaSO4+2HCI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检验SO42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 SO42的原理 Na2O+2HNO3=2NaNO3+H2O CuO+2HNO3=Cu(NO3)2+H2O ZnO+2HNO3=Z n(NO3)2+ H2O MgO+2HNO3=Mg(NO3)2+ H2O CaO+2HNO3=Ca(NO3)2+ H2O NaOH+HNO3=NaNO3+ H2O Cu(OH)2+2HNO3=Cu(NO3)2+2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AI(OH)3+3HNO3=AI(NO3)3+3H2O Ca(OH)2+2HNO3=Ca(NO3)2+2H2O Fe(OH)3+3HNO3=Fe(NO3)3+3H2O 3NaOH + H3PO4=3H2O + Na3PO4 白色固体溶解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蓝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问题] 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 [追问] 什么叫溶解度? 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 2.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 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下; (2)标准:g溶剂; (3)状态:达到状态; (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看书回答:溶解度 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读概念。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 力。 帮助学生理 解溶解度的概 念。 使学生强化 记忆概念。

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 3.溶解度的含义 (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 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C.20℃时,在100g水中加入35g氯化钠完全溶解,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g。 D.20℃时,100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有27g氯化钠,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27g。思考、回答。 练习。 使学生理解 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加深 对溶解度的概念 及含义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