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甘熙故居后感

游甘熙故居后感
游甘熙故居后感

游甘熙故居后感

最近,我与同学一行一起参观了位于南京城南一条小巷里的甘熙故居。一进园我就被她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的建筑风格给深深吸引了。她和南京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一座清代古民居,总占地21000余平方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南京的历史文化。

这九十九间半的宏大建筑是清朝道光初年江宁甘福修建的,其中包括收藏大量书籍的津逮楼。甘熙是甘福的次子,为晚清著名文人,平生著作甚丰。金陵甘氏是江南望族,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罗、甘宁、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今世甘贡三和她的儿子甘南轩、甘涛、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艺界的名人。

甘氏家庭自古以来或文或武都有功社稷,而甘贡三及其子女则以宏扬京昆艺术为一生事业。今甘熙故居复原开放,同时也成立了京昆研习社,在甘贡三的外孙女汪小丹(汪剑耘之女)的主持下,团结南京票友,开展艺术活动。

解放初期,以甘氏为主的新生社联合华社、中联社,成立了“友艺集”。遂后,甘律之、喻志清、徐新月、陈振杓等会同南京工学院撒应禄等在南京市政协和文联的领导下成立“南京京剧艺术研究社”,使南京票界的京剧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后来甘律之、徐新月等人在江苏省京剧院的支持下共同举办了钟山业余京

剧培训班,为南京票界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今甘南轩、汪剑耘、甘涛、甘律之等已相继去世,所幸,汪剑耘的女儿汪小丹是甘氏京昆世家的第三代,她克绍箕裘,继承了乃父的梅派青衣艺术。

甘熙故居从古到今有三大贡献。首先,这九十九间半大规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筑艺术价值。第二,津逮楼藏有大量珍贵古籍,甘贡三于解放后悉数连同《白下琐言》,《建康实录》仿宋木刻版数百块无偿捐赠南京图书馆,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第三则是为宏扬京昆艺术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甘贡三自幼爱好戏曲,对道教音乐有深刻研

究,对民乐精于笙、箫、笛、三弦、琵琶等的演奏,并精研昆曲,1935年曾于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寄子》、《扫松》等数折。1957年曾应江苏广播电台邀请录制笛子曲牌十首。正是这位老艺术家培养了第二代的京昆人才,并惠及第三代,继续京昆事业。

甘熙故居这三大贡献是不朽的。

传统的地方材料及气候条件使民居具有较统一的色调,故居的主要组成部分门厅:在多进大院中第一进,并列的房间还包括过厅、门房、账房。

在大门两侧我们可以看到墙面光滑平整,据称,工匠们用刨子刨平砖块的方法,使墙面异常平整,砖与砖之间几乎没有空隙,这些砖又称刨砖,这种工艺我们称之为磨砖对缝。

轿厅:在第二进,也有与门厅布置在一起的(如南捕厅15号一进),是供客人和主人上下轿的地方。

大厅:供接待宾客、婚丧大典之用,是住宅民居建筑群体中的主体,为了加大进深,突出建筑物的高度,大厅一般都采用抬梁结构,以显示主人的财富和地位,内部建筑构造精巧,装饰华贵。三开间,开间的宽度由中央向两侧递减,即中间较宽,大厅入口各间为通长落地扇门,可全部开启。大厅内壁设板壁(也称屏门),以避免视线直通内院,板壁上悬挂字画、对联、匾额,与室内的家具共同组成了大厅内丰富多彩的空间。大厅前后左右都是走廊,走廊还可以与侧面的备弄相连,这种布局使服务人员的往来行走不致干扰大厅中的活动。

南捕厅19号大厅(也称响厅):大厅建筑物下端设台阶,室内原来在灰色的水磨地砖四角下都倒扣着一只只兰盆子或坛子,大厅地坪下排放着的上百个兰盆子,能使室内产生较好的防潮、隔音效果,只有建房比较讲究的大户人家才用这种方式。同时建筑整体上的垫高,也增加了大厅的雄伟和庄严感。

内厅:设在第四、五进中,供主人及内眷生活、起居之用,内厅下层是家眷日常生活和进行家务劳动的场所,上层为卧室。第五进住着家族中最小的女性,故又称绣楼。厨房及其她服务性用房:布置在住宅的末端或边落中,可通过后门或经过备弄通向街市。

庭院:民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上的需要,使空间环境产生极为丰富的变化,多进穿堂式从空间的虚实变化来看,实的是民居中的建筑物,虚的是向上开敞的庭院空间。庭院从功能上可以起到采光、通风、排水的作用。大多数庭院进深较浅,与建筑物的高度相比约为1:1左右,结合建筑物的围廊、挑檐,使整个住宅内部的交通面积减小,节省了用地,

也避免了夏季的直射阳光,冬季由于檐部的起挑又能保证室内充足的日照。庭院内绿化较园林简洁典雅,不致形成空间的堵塞。南捕厅15号花厅前的院子,内部设假山、花石,用花墙隔断起调节气温,通风的作用。庭院的绿化和明亮的天光所组成的欢快的色调与建筑物内部的调和与安宁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整个民居内部空间变化无穷。封火墙:高大的封火墙使建筑外形美观、雄伟,有效地防火防风,把建筑空间隔开,使它的各部分的使用功能得以划分。

备弄:各落建筑间有一条宽约1米到1.5 米的通道,又称甬道。它起到了消防通道的用途,如遇火势,人们可以从这条备弄穿行救火;另外,由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长幼有序,主仆分明,不得越雷池半步。主人、贵宾走正厅大道,而备弄就是供女人、仆人行走的通道。从这儿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对女姓、劳动人民的歧视。

传统的石、木、砖雕细腻的装修技巧,使民居的建筑细部变化无穷,它们在建筑装饰艺术中独具一格,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作用。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辉煌的劳动创造和勤劳的累积,为后人留下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雕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竹节高升、葡萄结子、五福捧寿、延年益寿等图案,其中“福鹿十景”象征“荣禄”之意,“郭子仪拜寿”表示“福寿”之意。在梁坊等处还雕有钱蝠(全福)、柏鹿(百禄),柏树绶带鸟(百寿),蝠磬(福庆)、蟠桃与鹤(鹤寿)以及玉堂富贵、吉庆有余、万事如意、平升三级,平安富贵等各种吉祥图案,这些木雕刻工精细,疏密有致,层次丰富,显得典雅古朴,称得上是木结构装饰中不可多见的艺术品。室内还装饰有落地罩、挂落等,代表琴棋书画,梅兰竹菊。

在大厅前的门楼上及其它一些部位上有砖雕装饰,如八仙过海、福禄寿喜,其形式和内容相当丰富,是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戏曲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这次游览了甘熙故居后我受益颇深,尤其是它独特的建筑风格简约又不失贵气,看似平凡的她却又透露这个不一样的美丽。外表上她是那么的古朴,让人不会有再看一眼心情。直到你耐心的了解她、读懂她你会发现她的魅力是无穷的。你要向她学习的也是无穷的,我惭愧不能第一眼看到她的美。我会把我这次学到的运用到我以后的创作中,把她的美传达给更多的人!

游甘熙故居后感

游甘熙故居后感 最近,我与同学一行一起参观了位于南京城南一条小巷里的甘熙故居。一进园我就被她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的建筑风格给深深吸引了。她和南京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一座清代古民居,总占地21000余平方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南京的历史文化。 这九十九间半的宏大建筑是清朝道光初年江宁甘福修建的,其中包括收藏大量书籍的津逮楼。甘熙是甘福的次子,为晚清著名文人,平生著作甚丰。金陵甘氏是江南望族,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罗、甘宁、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今世甘贡三和她的儿子甘南轩、甘涛、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艺界的名人。 甘氏家庭自古以来或文或武都有功社稷,而甘贡三及其子女则以宏扬京昆艺术为一生事业。今甘熙故居复原开放,同时也成立了京昆研习社,在甘贡三的外孙女汪小丹(汪剑耘之女)的主持下,团结南京票友,开展艺术活动。 解放初期,以甘氏为主的新生社联合华社、中联社,成立了“友艺集”。遂后,甘律之、喻志清、徐新月、陈振杓等会同南京工学院撒应禄等在南京市政协和文联的领导下成立“南京京剧艺术研究社”,使南京票界的京剧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后来甘律之、徐新月等人在江苏省京剧院的支持下共同举办了钟山业余京 剧培训班,为南京票界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今甘南轩、汪剑耘、甘涛、甘律之等已相继去世,所幸,汪剑耘的女儿汪小丹是甘氏京昆世家的第三代,她克绍箕裘,继承了乃父的梅派青衣艺术。 甘熙故居从古到今有三大贡献。首先,这九十九间半大规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筑艺术价值。第二,津逮楼藏有大量珍贵古籍,甘贡三于解放后悉数连同《白下琐言》,《建康实录》仿宋木刻版数百块无偿捐赠南京图书馆,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第三则是为宏扬京昆艺术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甘贡三自幼爱好戏曲,对道教音乐有深刻研

名人故居观后感

名 人 故 居 观 后 感 初二(2)沈童

语 巴金故居 简介: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宅,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 圣地。1955年9月,巴金迁居武康路寓所。这是他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在这里,他写成了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以及《团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散文、小说和译作。许多巴金研究者、巴金的热心读者都关注着这幢“独立式花园洋房”,认为这里的一切都应该好好保存,让人 们永远记住,一位文坛巨匠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 个人感受:巴金的故居位于一条小路上,通往他故居的大门被绿荫遮着,十 分不起眼,我一开始还没怎么注意到,单单一扇铁皮大门就足以看出巴金先生为人处世十分低调。 进入大门,一栋洋房就进 入了我的眼帘,这便是巴金先 生在上海的住所了。我向四周 环视了一圈,扑面而来的青草 香气和各类植物组成的绿色景 观令我着迷。整个巴金故居由 一栋主楼和两栋副楼组成,我

绕整个场地走了一圈,巴金先生的住所外部装饰十分朴素,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眼球的。在副楼的墙壁上,绿色的藤蔓缠绕着,搭配着阳光,在这冬天,也交织出一副盎然的生机。在外部,唯一令我驻足许久去观赏的也只有花园了,然而在这花园中,几乎种满了白玉兰,我细细寻找,也未发现一朵名贵的花,虽不珍贵,却在平凡中透露出淡雅。在巴金先生青年时,主观色彩浓厚,作品以激情宣泄为主要特色,当他来到上海,居住在这个花园洋房里时,已是年过半百,此时的写作风格也正如这花园中的一簇簇白玉兰,创作激情转为平静,在客观写实中慢慢品味过往岁月。赏花的过程中,我仿佛看见巴金先生在写作的空余,栽种着花朵,享受着生活的点滴,我也看见了巴金先生在写字台前,映着阳光,握着钢笔,一边回忆着往事,一边书写着他的经历。 淡淡花香传来,驻留在这平淡的生活中,透露出了别样的清香……. 或许在这座花园洋房中,这片不算大的花园才是整个建筑的魂所在,充分体现了巴金先生到了晚年时的性格和感受。我也幻想着,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有这么一片栽种着白玉兰的花园,闲暇时观赏着花,在闹中取静,不必去理会门外的浮躁,这是种怎样的享受啊。 孙中山故居

街道案例分析

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世界景观佳作鉴赏案例分析一 俄国莫斯科市阿尔巴特大街 教师:姓名:学号:日期:

俄国莫斯科市阿尔巴特大街 --世界十大步行街之一 俄国莫斯科市阿尔巴特大街,在世界十大步行街 中排名第九,它是一条不怎么长的街道,街道全长不 足1公里差不多700多米,但是却是一条悠久的街道; 又被称为俄罗斯之二,又被誉为是莫斯科的精灵,也 最值得游客观光的地方之 一。它保留了俄罗斯悠久 的历史风光,体现了俄罗 斯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成为俄罗斯街区独特的文 化的象征。 名字由来:对于阿尔巴特大街名字的由来众 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是从前这里住着许多阿拉伯商人,他们经常用板车装载货物,人们就用板车的俄语发音,来命名这条街。另一种说法是“阿尔巴特”是阿拉伯语,意为近邻。在有关莫斯科城的史料里,阿尔巴特街最早被记录,则是1493年。 街道历史:阿尔巴特大街始建于十五世纪,在 十七世纪之前它一直叫做“阿尔巴特”。十七世纪开 始有一段时间改为“斯茂连大街”,但不久后又被改 为原来的“阿尔巴特”。苏联解体后把与它毗邻的加 里宁大街改名为“新阿尔巴特”大街它就为“老阿尔 巴特”。阿尔巴特目睹过商人的驼队和侵略者:蒙古人,波兰军队,拿破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座建筑物(包括瓦可堂果夫戏剧院)毁于纳粹炮弹。 商业特色 :据文献记载,在1917年革命以前, 在阿尔巴特大街有203家商店和食品店,在那个时候 阿尔巴特大街也是莫斯科的文化中心,拥有50000人 口的阿尔巴特大街拥有 四家电影院,瓦可堂果夫 戏剧院及其戏剧学校和 音乐学校,如今阿尔巴特地区有大型的超市、娱乐中 心、饭馆以及游乐市场,而书店、古玩店、珠宝店集 中在阿尔巴特街。

参观宋庆龄故居有感

今天,我和同学一起参观了宋庆龄故居,它坐落在徐汇区淮海中路1843号。远远的就可以看见门的右侧写着“宋庆龄故居”五个大字,我在门前拍了一张照片。 走到门里,右边立宋庆龄故居的游览图。宋庆龄故居占地面积4300多平方米,分为前花园,主楼和后花园。现在前花园的右边是文物馆,左边是游客服务中心。 在文物馆前我看到了宋庆龄的坐像,雕刻得很逼真。文物馆里陈列着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她生前的照片和用过的物品。在这里我了解到:她在1893年1月27号生于上海,1907年,宋庆龄15岁时和妹妹宋美龄一起赴美国留学,六年后大学毕业回国。1915年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结婚。1893年6月4日在北京逝世。 参观完“宋庆龄文物馆”后,正好有个讲解员走过来了。她带我们游览了主楼。主楼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层西式楼房,建筑面积有700平方米,宋庆龄于1948 年底迁到这里居住。1981年10月,故居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内的陈设保持宋庆龄生前原样。进入主楼,一眼就可以看见,在门右边的笼子里有很多鸽子。据说宋庆龄很喜欢小动物,生前她养了一群和平鸽,现在笼里的鸽子就是它们的后代。主楼地层为客厅、餐厅、书房。客厅西面的餐厅里陈放着她个人生活经历中的重要纪念品和各国友人赠的珍贵礼品。二楼是宋庆龄的卧室、办公室和保姆李燕娥的 卧室。室内的一套藤木家具是宋庆 龄结婚时父母送给她的嫁妆,沙发 和茶几是孙中山先生使用过的。书 桌上放着她生前使用过的文具用 品。楼前是草坪,楼后是花园,周 围有常青的香樟树掩映,环境优美 清净。 宋庆龄奶奶奋斗的一生。充满 了爱和信仰,令我感触至深。宋庆 龄奶奶那动人心弦的伟大业绩,深 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她把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安危与自己紧紧相连,我们一定要向她学习。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参观许光达故居有感

参观许光达故居有感 许光达(1908.11.19~1969.06.03)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大将军之一。解放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与1969 年6 月3 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1 岁。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基石上。黄兴(1874.10.25~1916.10.31)汉族,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的第一知交。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堂乡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黄克强文明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 并称。故居在湖南省长沙县高塘村凉塘。黄兴诞生于此,并在此处度过青少年时代。黄兴(1874~1916)为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克强,1902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回国,秘密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4年在长沙与陈天华、宋教仁等组织华兴会,1905年在东京与孙中山合组同盟会。1907年起参预、组织了多次反清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1913年任讨袁军总司令。1916 年病逝于上海。1917年在长沙举行国葬。墓在长沙市岳麓山顶。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许光达故居:许光达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桂花村,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故居原有两进,共有房屋14间,上进倒于1954年的洪水中。故居占地面积1、62亩,两进,二十一间房,砖木结构,青瓦脚,土砖墙,木格窗,木框大门,杉木前廊檐柱(左边一根用楠竹代替)。1908年11月19日,许光达诞生于进门厅屋前房,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学生时代。200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考察长沙县时提出修复许光达故居为革命纪念地。遵照指示,长沙市把其故居的原有14间民居土房按原样修复。故居大厅内挂了9幅许光达的生活照片,两间卧室存有床、衣柜等实物,一间厨房摆放了传统的蝴蝶灶,另一间摆放农具的房间有纺车、蓑衣和拌桶等。许光达是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许光达在1955年得知将被授予大将军衔时,主动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要求降衔,因此十名大将中只有他是五级。为纪念许光达戎马一生的丰功伟绩,弘扬其谦虚宽厚的革命情怀,除恢复了故居原有建筑物、整治周边环境及新建有许光达事迹陈列馆外,在故居前还新增添一处“让衔碑”,碑高2.5米,宽约5米,重30吨,为一面旗帜外形的花岗岩麻石材质,碑上方嵌有许光达大将的石雕像,内嵌许光达上书毛泽东主席主动要求降衔的书信。碑文由著名书法家李铎将军篆写。许光达故居及旁边的陈列室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开源九道弯:是开源集团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公司为大力发展“农业”这一主业的重要举措,已经省、市旅游

甘熙故居调研报告

甘熙故居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南京甘熙故居是现存最大的民居,如今被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建筑防火通风等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金陵甘氏甘熙民俗博物馆 正文:2011年11月5号,我在三山街附近参观了俗称“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现被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 甘熙故居是始建于嘉庆年间,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私人住宅。它历经了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保存完好,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金陵甘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据说祖先可追溯至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罗、甘宁、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大侠甘凤池与其兄甘凤泉,均为甘熙直系祖先。今世甘贡三和他的儿子甘南轩、甘涛、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艺界的名人。甘家后人是从甘贡三那一代才从甘家大院举家迁出来,后散落于各地。 甘熙,字实庵,为晚清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平生著作甚丰。1838年中进士,与历史上有名的曾国藩,还有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榜进士。他还曾为道光皇帝重选墓陵。甘熙博览群书,曾对南京历代掌故,民风民俗,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著述多种,其中《白下琐言》为后世所推崇。 甘熙之父甘福,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著名藏书家,名扬东南的津逮楼即为他所建,藏古典善本甚丰。道光初年,甘氏家族子孙颇多,于是在南京城南南捕厅一带修建住宅,这就是现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的甘熙故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大战,甘家藏书楼——津逮楼被大火烧毁,只剩破瓦残石,现如今保留下来的藏书,其实是当时散落在各房间供家人平时翻阅的,后来保存下来的两三万册书籍又搬到了望月楼(南捕厅19号)。解放初期,甘贡三率领全家搬出了祖宅,当时的金陵图书馆(现南京图书馆)老馆长造访甘家,建议他将藏书寄存在图书馆,并承诺辟出专区保存这些书籍。甘贡三于解放后悉数连同《白下琐言》,《建康实录》仿宋木刻版数百块无偿捐赠南京图书馆。 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从南捕厅到大板巷,甘熙宅邸就像一个迷宫。踏入甘家大院,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高大而又古老的“友恭堂”,据说厅上悬挂的牌匾早年被日本人毁坏,后来是请书法家尉天池写的。正厅庄重典雅,四根高大门柱,正厅还放着明清风格的家具,不知是不是后来仿制的。正中是两米多的供桌,放置着花瓶和铜镜,后来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瓶镜”即为“平静”,彰显甘家后世子孙隐于世的高洁品质。 从友恭堂出来,即是主人房,供主人及内眷生活,起居之用,内厅下层是家眷日常生活和进行家务劳动的场所,上层为卧室,活动室和娱乐室。最里面是家族里最小的女性住的地方,故又称绣楼。卧室很宽敞,略显陈旧的床,折射出主人古朴的情趣。活动室设施简洁明快。娱乐室内桌椅整齐,各种家具摆放有序。 走进私塾室,一间深藏僻静小院的书房,优雅宁静,墙上还挂着微微泛黄的字画作品。

名人故居现状与开发

北京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开发策略 纵观来说,各地都有代表当地文化的民居,如同陕西的窑洞,山西的大院,江南的水乡,傣族的竹楼,最广泛的莫过于名人故居文化,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都回烙下深刻的人文情怀,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于北京的名人故居,因为它同首都一样在近现代舞台上浓墨重彩。下面就北京名人故居的的由来、现状、开发意义、开发策略进行探讨。 一、北京名人故居的由来 北京名人故居的基本格局是四合院,而四合院与胡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通过胡同四合院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大体了解故居的基本由来。 (一)、胡同 北京的胡同在解放前约有3000条,其中带“井”字的有87条,约占总数的2.9‰,比重很大。(数据引自《胡同及其他》第2页)比如王府井大街,井儿胡同等,这反映了胡同与水井之间的某种关系。事实上,今日北京昔日是元大都时,蒙汉人民杂居共处,汉语胡同发音就近似于蒙古语水井发音,表明胡同就是水井的意思,最初胡同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通往水井的交通小巷,也就是普通民居前面的街道,这种特性一直延续的现在,除了名字有井之外,胡同至今为止一直多为小巷、小街道,所以胡同本身的出现与民居是分不开的,而北京的民居形式基本上都是四合院。 (二)、四合院 1、四合院的基本格局 北京的胡同多是东西走向,这是受四合院的朝向影响,因为四合院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院落的朝向效仿统治阶级坐北朝南,因为南为天,以现崇天礼敬,这样院落前面的街道就是东西向。四合院顾名思义就是四面合围具有一定空间的院落,标准四合院正北方一般为主房称堂屋,长辈居住,东西两侧为厢房,晚辈居住,南边多为客厅书房或下人住房,再南侧是围墙,东南角开大门,这种格局非常符合国人传统观念,长幼尊卑井然有序。当然四合院依据身份也有等级之分,这种等级能够折射当时北京名人的生活状况。 2、四合院与名人故居 当四合院符合传统文化,成为居住主流时,民众就选择四合院居住,名人也不例外。北京自元朝开始作为国都,历经元、明、清三代,元代都城在北海,明清就是现在的故宫,京都内城周边多是王府,内城外边散落民居,所以很多名人故居的四合院

甘熙故居介绍

甘熙故居简介 甘熙故居,又名南京民俗博物馆。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故居偏于闹市一隅,入口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一块碑文,一串灯笼,标记着这就是老南京的历史记忆之一。 宅第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有“九十九间半”之称。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明清私人宅第。整个建筑体现了南京自己的建筑特色,在建筑的形制上也反映出清朝大户人家的文化素养和伦理观念。对于古建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其内部宅第与园林按照史料修缮复原,一派古色古香;现外侧与熙南里历史老街组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老街。成为南京城历史的全面展示 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甘熙是清代南京著名学者与藏书家,其故居位于南京中华路南捕厅十五、十七、十九号,及大板巷四十二号,所存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左右两组各为五进,俗称“九十九间半”,实则在百间以上。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是北京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官僚府第是曲阜的孔府,九百九十九间半;而南京的甘熙故居就是中国最大的平民住宅了。 甘熙故居是南京地区有代表性的清代住宅建筑群。这座以木构架为主的典型中国古建筑始建于道光初年,它的建筑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现保存大体完好,部份经整修后作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馆址。 建议: 坐地铁到三山街下,沿中山南路往北走三四分钟,看到路西边一片崭新的仿古建筑,那后边就是甘熙故居了。返回的时候建议继续沿中山南路往北走五六分钟到张府园站坐地铁,三山街站靠近夫子庙景区,人很多,节假日买票都要排队近半小时。张府园站就没什么人了。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 每次提到宋庆龄,脑海里最先浮现出来的永远都是那个执着、爱国、知性、优雅、学识的她。她执着,所以不顾父母反对,也要同流亡的孙中山结婚;她爱国,所以当日本侵略、国难当头时,竭尽全力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由于酷爱读书,造就了一个知性、优雅、学识的宋庆龄。今天,终于有机会能亲自参观她所居住过的地方,心中倍感激动。 走进门里,见到了宋庆龄的雕像,站着看了很久,雕刻的宋庆龄很逼真,神态非常慈详,自己仿佛都能感受到当年宋庆龄先生在此生活的场景……故居里,四处花香、小桥流水、虫鸣鸟叫,不禁感叹,能在如此闲适优美的环境中居住,生活该是多么惬意啊。在院中参观游玩时,不由得想起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虽然此篇课文描述的是上海宋庆龄故居的景色,但北京宋庆龄故居的树相比于上海,也丝毫不逊色。一样是那么的雄壮繁茂,似乎象征着中国革命也将如此树一样,屹立不倒,生机勃勃。 接着,我们参观了宋庆龄纪念馆。由于馆内不允许拍照,所以觉得很遗憾。但是,仔细参观完馆内的布置、介绍等,宋庆龄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深刻了。宋庆龄于1963年迁居于此,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了近20年直至1981年逝世。故居内的陈设保持宋庆龄生前原样,收藏着大量的宋庆龄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

她所写的文稿、函札,收藏的字画、印章和图书,留下的照片等。在陈设简朴的小餐厅里,宋庆龄还宴请过来访的贵宾。书房中收藏着中外图书4000余册。室内大厅正中悬挂着她与孙中山先生的合照,这座故居似乎也无时无刻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在我心中,宋庆龄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位女性,她是个近乎完美的人物,所以才会一直让世人仰慕,被誉为“国之瑰宝”。她为了中国的和平、民主、解放事业,为了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殚尽竭虑直至终老。 参观完整个故居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的执着、爱国、知性、优雅、学识,又一次深深刻在脑海中……

南京城南老门东和熙南里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南京城南老门东和熙南里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提要: 中文:南京,在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蕴含时代印记的文化遗产。老城南是南京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仅存的能够代表南京本地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政府以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为目标,对老城南中的熙南里和老门东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化改造建设。对此,本文以熙南里和老门东发展现状为基础,从区位条件、商业类型及布局、传统文化融合方式、市民心理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如何利用现代商业模式对传统文化发扬继承。 关键词:历史街区现状商业化改造 正文: 当今社会大发展,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城市化的发展也显现出史无前例的气象,城市面貌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但同时,一些问题应运而生,例如如何保持城市的个性,如何延续城市的文化脉络等等。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忽视原有历史街区的保护继承。 历史街区采取商业化的方法来激发活力,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有效途径。纵观全国各大古城,不乏各类成功的案例,如成都的宽窄巷子。但原有街区可能会改造成为华而不实的空壳,丢失了原有的内在传统文化要素。 南京作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其城市文化也是悠远流长。而老城南既是南京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仅存的能够代表南京本地文化的活化石。熙南里和老门东,就是老城南最著名的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并且近年来都进行了商业化改造。所不同的是,二者在发展现状和改造手段上有明显的差异。 一、老门东及熙南里简介及发展现状。 【老门东】老门东是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古地名,因地处古都金陵以南中华门以东而得名,北起长乐路南抵明城墙。历史上的老城南是南京商业及居住最集中的地区。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包括蒋百万故居、三条营地块、箍桶巷步行街区、明城墙内侧江宁路至张家衙段等,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目前开放的是箍桶巷步行街区,其余部分正在修缮当中。[1] 地理位置:南京夫子庙箍桶巷南侧。 占地面积:约1.45万㎡。 建成时间:2013.9。 总体定位:南京历史文化商业步行街区,城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 【熙南里】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南京新街口商圈南延和夫子庙商圈西延的交汇点,拥有老城南的历史文化底蕴。甘熙故居是目前国内保留最大最完善的民居,以此为核心的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规划方案,即将其打造为最有南京特色、高品质的历史街区,成为南京老城保护与改造的新城市名片。[2] 地理位置:南京新街口商圈南延。 占地面积:约1.23万 建成时间:2008.9。 总体定位:以甘熙故居为文化核心,独特金陵历史风貌的城市风尚商业区。

国内外名人故居开发案例分析

国内外名人故居开发案例分析 按照人物属性,可将名人故居分为政治家类、文学家类、科学家类、虚构人物类、社区遗迹类等类型。 一、开发案例分析 (一)政治家类 毛泽东故居 1、开发指导原则 目前毛泽东故居的主要开发思路是以复原为核心,以毛泽东为品牌,大力开发与毛泽东相关的旅游景点、旅游纪念品和接待设施,以韶山地方文化丰富产品体系,带动整个韶山旅游的发展。 2、开发手段及方式 故居复原景观,再现历史风貌;以大品牌整合资源,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结构。 3、具体阐述 毛泽东故居曾出现过旅游过度开发的现象,故居附近集中了过多的楼房、餐饮饭店、纪念品集市和各种摊点,破坏了原有的环境和气氛。因此地方政府制定了以复原为核心内容的保护规划,整治恢复环境,撤出过多的商业设施。 毛泽东故居已成为韶山旅游的核心,故居基本上保持了当年原貌,外观为普通的江南农舍,陈列着床、书桌、衣柜、方桌、板凳、大水缺、碗柜、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毛泽东曾留下过印迹的物品。周围绿树成荫、荷塘青山相映成色。 围绕故居建筑,周边几千米范围内分布着相关的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铜像、诗词碑林、滴水洞等景点,将毛泽东文化的各个方面整体展示,丰富了产品的内涵。大力发动与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开发了韶乐、毛家菜、毛泽东题材纪念品、农家乐等相关旅游产品,既丰富了产品体系,又促进了社区的发展。 4、经验与启示 真实再现,还原历史 对名人故居的真实再现主要是对环境以及气氛的一种营造,营造一种“斯人已去音容犹在”的氛围,让游客有如临其境的感觉,不知不觉进入深度体验中。 以文化为核心,挖掘整合资源 毛泽东故居以毛泽东为核心,将有关的革命历程、思想成就、诗词作品、生活习惯、历史遗迹等都开发为可见的旅游产品,形成了丰富的产品体系,为遗产 的活化提供了借鉴。

南京传统民居的地方特色_钱海月

设计学1772012 · 12提到江南古民居,人们总会想起“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 花格窗”。其实,江南古民居各有特色。纵观江南古民居,无论是 南面的苏州、杭州,还是北面的镇江、扬州,都留有徽派建筑艺术 的风格,而南京地处中间,更是兼具了徽派建筑艺术与江南古民居 的特色,杂糅了北方官式风格与江南民间风格,健劲清雅。南京传 统民居外观朴素大方,建筑墙体的形式多为“马头墙”。传统建筑 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 面平齐,或高出屋面。使用马头墙时,两侧山墙高出屋面,并循屋 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见的山墙,上面是等腰 三角形,下面是长方形。马头墙高低错落,从外形看颇具风格。 墙体扁砌青砖,勾丝填缝采用原色青灰,顶部覆盖蝴蝶瓦。而用 以表达人物故事及福乐寿喜寓意的砖雕、木雕细腻精巧,或人物山 水,或花鸟鱼虫,雕工精细、形态传神,无不体现出江南传统民居 的韵味。 在以苏南和浙北为主要民居集中地的江浙派民居的光辉掩映 下,南京的建筑文化常常被国内外学术人员所忽略。学术界一直认 为江苏传统民居大部分在苏南地区,其他地区由于战争和黄河泛滥 的影响,传统民居丧失殆尽,只剩下地下墓葬稍可说明江苏其他地 区传统建筑的辉煌。但事实并非如此,南京据南接北,吴头楚尾, 民居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在民居造型上有时会发现这个或那个地方 的痕迹,尤其是徽州和江浙的民居特点。另一方面,南京传统民居 又有其自身独有的气质、特色和韵味,而这些特色和韵味在其他地 方是找不到的。 一、南京传统民居的门窗形式 南京传统民居的门罩(或门楼)枋柱结构都比较简洁,一般没 有门楼,只有门罩,门罩外檐向前伸出的部分比较短,大多只有水 磨砖,没有瓦,两翼微翘。建筑层次较高的有砖雕、垂花,个别的 还带有西式建筑的因素,但也是只有砖、没有瓦。比如南京传统民 居的代表甘熙故居,甘熙故居的东侧大门的门罩形式向外伸出部分 较短,主体为水磨砖,两侧微翘。 南京传统民居外墙几乎不开窗,即便二层的外窗,也没有过多 的装饰,没有窗罩,最多有个小的装饰造型,又称为“猫弓腰”。 二、南京传统民居建筑空间 徽州民居三合院较多,而南京民居一般为多进穿堂四合院形 式,具体布局灵活多变,随地形变化可直可弯、可宽可窄。比如天 井,北方民居的天井相对窄长,南方院落天井相对扁宽,而南京的 天井近似方形,进深相对较深,但也可伸可缩,因地制宜,随意性 相对较大。 多进穿堂式的民居是南京民居的主要形式,“九”在中国传统 意义上来说是最大的阳数,也是吉利的数字,民间习俗认为,过九 到了十就是到了头,而到了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传统意义 上都以数字九为最大,所以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多进穿堂式的民居又俗称“九十九间半”。①南京甘熙故居就俗称“九十九间半”,实际上甘熙故居总共有房间300余间。总体看来,南京明清大宅比徽派民居宽敞朴素大气,也讲求等级观念,中国传统民居布局时讲究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这种意识反映在建筑规划上使得民居大宅的规模十分庞大且等级森严,比如南京甘熙故居中等级观念在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方面处处都有体现。南京传统民居承重体系主要采用木结构,屋面和楼面重量用抬梁和穿斗的构架承受,建筑空间的分隔以空斗墙或砖石砌墙的形式较多。南京传统民居的基本单位为间,用一、三、五、七间的单数横向连成建筑物称为落,落再与正面庭院组成进,多进的纵深联合起来再以高围墙封闭组成住宅,这就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进的住宅。南京的传统民居代表甘熙故居就是“四落五进”规模很大的宅院。三、南京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屋顶、墙身、木质的门、窗、牖、帘架、隔断、花罩、天花、吊顶等都归于建筑的装饰。依其所处位置不同,又分为外部装饰和内部装饰。位于室外或用来分隔室内外空间的装饰称为外部装饰,用于室内的装饰称为内部装饰。②屋顶和门窗是南京传统民居装饰的重点。南京民居采取大屋顶的形制,屋顶占据着整个民居重要的部分,它象征着权势与地位,不容忽视。屋顶主要为砖石雕刻,其装饰主要集中在两处:一是在正脊与戗脊或垂脊交会初的“吻”,二是集中在戗脊或垂脊一端的“走兽”。而在正脊和戗脊、垂脊的其他部分,除了在脊身上有些起伏的线脚之外不做其他的装饰。正脊两端形态各异的“吻”、戗脊、垂脊上的走兽以及正脊中央不同花纹的砖石雕,都述说着其位置的重要性。传统民居的内部装饰主要指位于室内的一些木质门窗隔扇和陈设物、装饰物等。门窗隔扇主要起着分隔室内空间的作用,但同时大部分室内隔扇又是通透的形式,所以往往是让室内空间隔而不断。隔扇大都有精巧的装饰,上有镂空的核心,下有雕花的裙板。内外穿透,对阳光有细腻的光感效果,图案具有通俗吉祥之意。③总体说来,南京传统民居建筑经过自身文化的熔铸,建筑空间比徽州建筑要大气舒朗,木雕砖雕等装饰比徽州建筑要简洁明快,呈现出介于南方之清秀与北方之雄壮之间的建筑风格。兼容南北而又兼具平民本色,这才是南京传统民居建筑的根本特色。注释:①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②王其钧.中国传统民居[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③荆其敏,张丽安.中国传统民居[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责任编辑:曹宁) 南京传统民居的地方特色 ◆ 钱海月 【内容摘要】由于城市在地理区位、经济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各个城市的传统民居在造型上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与徽州民居、江浙民居相比,南京传统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简洁、精细、沉稳、素雅、淡朴。 【关键词】南京传统民居 地方特色

名人故居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双赢——保护与开发并重 摘要:历史名人居住过的房舍是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生动形象的“立体教科书”,我们应该也必须将其保护起来,使其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名人故居又如一颗颗镶嵌在中国的文化明珠,只有深挖其文化内涵,让游人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它们,让其放射出应有的光芒,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保护。 关键词:名人故居保护旅游开发 一.名人故居的保护 (一)为什么要保护名人故居 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六批10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当中有不少是名人故居。全国所有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半数位于农村,而其中名人故居占了25%。名人故居不只是陈旧的宅院,它们还是城市的亮点,城市的文脉,是一笔丰厚的物质和精神的遗产,也是一部内涵深刻、生动形象的“立体教科书”。而如今,这样富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教科书”却处于“濒危”状态。许多名人故居存在私搭乱建、破损严重、违规出租等问题,如北京的崇礼住宅、孚王府、段府、宁郡王府等等;有的名人故居被企业长期占用,忽视文物保护;有的则因年久失修而破损或倒塌消失,不复存在。 名人故居的保护存在相当的难度:第一,政府对名人故居及名人故居所存在的问题、所处在的“濒危”状态不够重视。第二,人们对名人故居的保护意识淡薄。尽管国家出台了《文物保护法》,但在一些农村,由于群众生活水平低,急于脱贫致富,加上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给名人故居的保护、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近年来,“建设新农村”口号的提出和实行,很多都是群体性、开发性、建设性的,一些农村以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或有领导同意为盾牌,完全无视文物部门下达的停建、整改通知,导致部分名人故居在新农村建设中遭到破坏。有的地方在村庄整治中不加鉴别地拆除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一味地“克隆”城市,地方领导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第三,名人故居保护经费短缺。第四,名人故居法制滞后,各界人士均呼吁政府出台有关“名人故居保护办法”。 历史名人居住过的房舍是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也必须将其保护起来,使其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二)如何保护名人故居 针对名人故居保护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它们的保护: 1.政府对名人故居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 政府在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中起带领和倡导作用,应首先重视名人故居保护,为人民起带头模范作用,增强人民保护名人故居的意识;有效监管在名人故居内居住的人,让有安全隐患的故居限期整改;做好名人故居的规划,使名人故居中被不善使用的得以保护、颓落的得以修缮与管理。不仅如此,政府还应做好名人故居同周遍环境的整体规划,注重保持名人故居历史地段的完整性,将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统筹规划。 2.加强人们保护名人故居的观念 加强人们保护名人故居的观念要以加强宣传为原则,不断加强名人故居的保护宣传,进一步提高名人故居保护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第一,不仅是提高文物部门的认识,还要促进各级领导提高认识,特别是要帮助广大村民提高认识。第二,加强名人故居忧患意识的宣传,及时制止新农村建设中毁损名人故居的行为。第三,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深入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第四,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 甘熙宅第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又称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甘熙宅第现已开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熙是甘福的次子,为晚清著名文人,曾经中过进士,生平著作甚丰。相传甘氏为金陵望族,甘氏父子曾遍访吴越,收集书籍十万册,建藏书楼,名津逮楼,并因此留名青史。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讲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洋为中用,南京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一个典型。只是关于她的记忆太多也太繁杂,以至于我们需要去寻找一些线索来追

忆,这线索,或者是隐没在市井街道中的才艺高人,或者是一段道听途说的模糊故事,或者是一串破碎支离的音乐符号,或者是掩映在梧桐树下的古旧建筑……南京升州路与中山南路交界的地段,闹市之中,不起眼的在一条巷子里,白墙灰瓦,挂一串红色灯笼,标记着南捕厅十九号——甘家大院。 这就是著名的“九十九间半”——清代中国最大的平民住宅、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的甘熙宅第,在南京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亲历了中国近现代几乎所有战乱和硝烟,目睹了人世间无数次的悲欢和离合,如今依旧静静得卧在这里,安详地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缓缓地摇着蒲扇,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

名人故居文化布展案例

陈诚故居文化布展初案 创意设计 2013年8月7日 1 |

丽水·青田·两岸情 ——陈诚故居“三民”主题文化布展初案 【主题诠释】 一、整体区块主题: 丽水——即指地名,更取美丽、秀丽瓯江水之意; 青田——亦指地名,据“《永嘉郡记》青县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为竹青,此地所丰,故名青田。”之意; 两岸情——尊重历史,怀古鉴今。增进两岸交流,绵延两岸情谊。 “丽水·青田·两岸情”的核心字眼是“水”、“田”、“情”。丽水瓯江水是青田人的母亲河;田即土地,地势坤厚德载物,青田地灵人杰;风情、人情、亲情,同族同胞,大陆台湾两岸情浓意深。 “丽水·青田·两岸情”是整个区块(含高市民国村、民国风情街、石门洞、陈诚故居)的建设发展主题,内蕴历史、自然、民俗风情等诸多含义,也是形象塑造、旅游宣传的主题。 【入口处树立石碑,上刻“丽水·青田·两岸情”,点明主题,便于游客留影纪念。】 二、陈诚故居主题 2 |

围绕“民国、民人(亦指名人)、民俗”的“三民”主题对民国的历史文化、名人和市井百姓、全国及青田和高市的风土人情等进行展示、宣传。正面、积极的增强各方人士对青田、对高市村、对本地名人的了解,特别是增进两岸交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激发中华民族同胞们为中国梦而共同拼搏,奋发图强。 【创意灵感】 一、“三民”主题,注重情感体验感受。 主题扣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结合陈诚故居项目是“打造高士村为民国风情村的核心工程,是青田县石门洞风景名胜区规划升级扩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旅游资源”的定位。确定为“三民”主题,即文化布展的内容主要围绕“民国、民人(亦指名人)、民俗”进行筛选。 二、整体布局:四大板块、一点一线 整体上以陈诚故居为核心,围绕陈诚的故里、故居、故人,紧扣“(丽)水、(青)田、(两岸)情”,与高市民国村、民国风情一条街、石门洞景区等形成大区块、全方位、多体验的“民国风情旅游度假区”。 3 |

浅析名人故居的开发与利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61658125.html, 浅析名人故居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何非 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1期 摘要:名人故居是历史文化与建筑风格相互交融的产物,不仅记录着名人生活点滴、彰显着优秀精神品质,还蕴藏着一定历史典故、人文风貌、地域特色,具有极高的开发潜质和利用价值。如何挖掘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并结合当代技术手段使之活化发展,适应现代生活模式、精神需求,是一个值得探索实践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名人故居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每一座名人故居都和一位或几位历史伟人联系在一起,都有一大堆故事,这就是文化。知道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民族是最有前进动力的最有希望的民族”①。名人故居拥有大量物质、文化资源,如何对其进行开发运用考验着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智慧。 一、名人故居开发利用简析 近年,随着假期旅游、周末游、近郊游的兴起,名人故居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逐步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何界定、管理、开发、利用好辖区内的名人故居,使之成为宣传推介地方特色、人文风情、发展变化的窗口,是相关主管部门和学者共同关注的命题。 对名人故居的界定多倾向于:“名人”和“故居”两个概念的相互结合。“名人”指著名人物,即一些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体育、艺术等领域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故居”指名人曾经居住过的宅邸,通常指诞生地和曾经生活的地方。由于居住地的迁移,同一位名人可能有多个故居,而这些故居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不尽相同的。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纷繁、文化辉煌、英杰辈出,在名人故居方面可谓资源丰富。各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名人故居的开发利用,由最初的忽视漠然变得热衷重视。但其间不乏一些不妥甚至出格的做法,已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目前而言国内一般有四种模式,即建成以人物事件为主题的纪念场馆、以博物展出为主题的展示场馆、以传统爱国为主题的教育基地、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园艺景观。在名人故居开发利用过程中常遇到的瓶颈性问题主要有:商业开发与古迹保护相矛盾,修缮维护费用与资金投入有差距、管理者开发利用理念相对滞后、故居现实作用时代价值不明显等。为更好地保护故居、传承思想、开拓发展,各地都在故居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多种尝试,其中不乏一些有益启示。 二、羲之故居开发利用情况 坐落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的羲之故居,传说是其幼年刻苦练字之处,因常到池中洗刷砚台,以至于池水呈现墨色,于是名曰“洗砚池”。故居始建于1989年,位于临沂老城区洗砚池街东段,北至兰山路,东至书院街,西至普照寺巷,总体规划占地面积80余亩,总投资约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