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一、个案基本情况:

王强(化名),男孩,11岁。该生上学期学习成绩都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而且品质优良。但在四年级下学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性格也一反常态。不仅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有时还故意拿纸团、橡皮砸同学,因违反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且做作业也很懒惰,不是拖拖拉拉,就是干脆不做不交。下课后还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死命抱住其他女孩搞恶作剧,一会又挥拳欺负女同学,课间操经常与同学打闹,甚至趁同学不在偷拿同学的东西,有时还跑到其他班级去拿东西,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

二、家庭走访探究:

过家访得知:王强的父母都在深圳打工,因关系不和虽未离婚,但已分开好几年了,他们都还是在王强他三岁时回来过。现在是由76 岁的奶奶照顾。与其交谈,奶奶也无奈地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自从今年春节,他的爸爸一个人回来后,不知咋的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现在也很少做作业了,每次叫他做作业,不是说老师没有布置,就是说在学校已经做了。

三、个案原因分析:

根据王强同学的种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客观上,小沉强缺少关爱,缺乏自信。主观上,小强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因为小强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且关系紧张。尤其是小强偷听到爸爸与奶奶的谈话,知道爸爸这次之所以是一个人回来,是因为妈妈跟另一个男人跑了的消息后,对他的打击太大了,才使他精神一蹶不振,不仅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而且沾染了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不。这一切又直接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无视课堂纪律、随意讲话、自由散漫等行为,小强不但不以它为“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潇洒”,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关怀,且长期处于被同辈群体排斥的地位所致。这些情况造成他对被接纳的需要的满足受到阻抑,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因此他想方设法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是由于他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上的某些无知而造成的。是其行为习惯不良的具体表现。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力经常转移,“病情”老是“反复”,是沉强同学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差的表现。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设法撒谎蒙混过关,与同学爱打爱闹等,这些都是他失去学习兴趣之后而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四、因势利导施救: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爱引人注意的孩子多半是因为“情感饥渴”,教师要多给他们爱抚。我想首先我要用爱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消除他的不良情绪。所以,我总是默默地走到他身边去,有意无意地摸摸他的头。随时关注他的行为表现。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1)、辅导功课。他对学习成绩其实挺在意,有一次听写了 20 个词,他对了十六个,他一整天都格外兴奋,可是他很厌恶做作业。特别是作业较多时就非常的不愿意做,我将他独自留下,一个一个指导他拼音的写法,当他写对了的时候及时肯定鼓励,他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认真,速度也快了许多。并在班里对同学们肯定沉强的表现。同时每天的课堂作业及时的辅导他完成,他做的全对时给他打上空心的“优”,争取再慢慢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增强他的自信心。

(2)、心理引导。在上课时只要沉强听课,读书,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一点做的好,通过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捕捉沉强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如我在看到沉强专心读书时,会情不自禁地鼓励说:“呦,孩子,你读书真专心!以这样的方式读书学习,自己的知识怎能不越来越丰富?”看到沉强早晨朗读不

开口时,我会鼓励他说:“教室里最动听的声音就是琅琅的读书声,赶快开口读书吧,外面的人听到,也会被你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而驻足观望!”平时看到沉强因为我的叮嘱偶尔写好了一次作业,我会真诚地说:“如果你的作业每次都写得这样认真,那该多好啊!”这样的表扬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孩子有目标可寻,孩子自然不会产生满足感。

(3)、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沉强爱劳动,我抓住沉强的这一闪光点,让沉强担任本班的劳动委员,在眼保健操的时候为班级打扫,他特别高兴,打扫很认真。我还经常让沉强为班级做些小事,比如关灯、擦桌子、抬水果点等等。每当沉强有了点滴进步时,我就在全班极力表扬,让全班同学改变看法,愿意和他做朋友。让同学们也越来越关注沉强的变化。

(4)、与家长沟通。

与此同时,我多次用微信与他的父母沟通,委婉地建议,希望他们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我还劝导王强的妈妈希望她能能看在儿子的份了回到他爸爸的身边,希望她多和儿子电话沟通,对王强的学习多关心,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资料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当王强的妈妈在电话里听我把王强得知他母亲不在爸爸身边后,前后发生的变化情况向她作了介绍,在要儿子接听电话,儿子不接时,竟伤心地哭了起来。

(5)、动员父母暑期抽空回家或把儿子接去团聚,多给儿子关爱与温暖。在我的再三劝说下,今年暑期,小强的母亲在时隔四年后终于回家与儿子团聚。事后,又把儿子带到深圳与爸爸一起,一家三口聚了二十多天,直到开学才送回家。在深圳相聚的二十多天,王强重新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与温暖,性格又回到了以前,眼前又显现出一片光明,又重新燃起了新希望,扬起了理想的风帆。经过几个月细心辅导和假期父母亲情的温暖,本学期,小强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听课认真了许多,每次都能按时完成各科作业,有时还积极发言,学习成绩稳步提高,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慢慢的容入到集体生活中。

五、案例反思

1、对留守儿童,尤其是因缺少关爱等因素造成的问题儿童,更应为他们创设平等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环境。儿童是在不断发展的,心理还不成熟,在爱与友善的环境中更容易纠正错误,使他以健康的心态正视自己,以积极的行为超越过去,向好的方面发展。

2、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是改变儿童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环境,才有可能使儿童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

3、对有问题的学生,不要轻易放弃,要了解其原因,多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并给予真诚的指导和帮助,爱是可

以转变一个孩子的一生的。对于王强的辅导并没有完全结束,孩子是脆弱的,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还要与其父母一道,不断地给予鼓励,不断地引导,让他健康快乐地生活在班级中。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一、个案基本情况: 王强(化名),男孩,11岁。该生上学期学习成绩都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而且品质优良。但在四年级下学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性格也一反常态。不仅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有时还故意拿纸团、橡皮砸同学,因违反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且做作业也很懒惰,不是拖拖拉拉,就是干脆不做不交。下课后还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死命抱住其他女孩搞恶作剧,一会又挥拳欺负女同学,课间操经常与同学打闹,甚至趁同学不在偷拿同学的东西,有时还跑到其他班级去拿东西,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 二、家庭走访探究: 过家访得知:王强的父母都在深圳打工,因关系不和虽未离婚,但已分开好几年了,他们都还是在王强他三岁时回来过。现在是由76 岁的奶奶照顾。与其交谈,奶奶也无奈地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自从今年春节,他的爸爸一个人回来后,不知咋的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现在也很少做作业了,每次叫他做作业,不是说老师没有布置,就是说在学校已经做了。

三、个案原因分析: 根据王强同学的种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客观上,小沉强缺少关爱,缺乏自信。主观上,小强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因为小强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且关系紧张。尤其是小强偷听到爸爸与奶奶的谈话,知道爸爸这次之所以是一个人回来,是因为妈妈跟另一个男人跑了的消息后,对他的打击太大了,才使他精神一蹶不振,不仅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而且沾染了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不。这一切又直接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无视课堂纪律、随意讲话、自由散漫等行为,小强不但不以它为“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潇洒”,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关怀,且长期处于被同辈群体排斥的地位所致。这些情况造成他对被接纳的需要的满足受到阻抑,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因此他想方设法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是由于他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上的某些无知而造成的。是其行为习惯不良的具体表现。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力经常转移,“病情”老是“反复”,是沉强同学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差的表现。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设法撒谎蒙混过关,与同学爱打爱闹等,这些都是他失去学习兴趣之后而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陈荣芹泗洪县明德学校邮编:223900 一、个案背景: 范宝华,一个腼腆的小男孩:课堂上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课间活动时也总是默默地趴在座位上,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刚接手这个班的生物学科教学时,他给我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渐渐地,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的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课堂上精神恍惚,注意力很难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而且马虎得很,学习成绩也很差,稍微批评几句,他就泪水涟涟……一天课间,我拿着他的满是错误的作业本轻轻坐到他的身边,他像受惊的小鹿般的向旁边闪了一下,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莫名的担忧。我指着外面玩耍的同学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你为什么不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听我这样一说,他没有言语,但是我分明感觉到他的身体放松了很多,并且向我身边紧挨了一些。这时,我打开他的作业本:“这么多的错误,周末在家都没有花时间去复习功课吗?周末时间都做些什么呢?难道父母亲都没管管你做作业吗?”从孩子的断断续续的回答中,我了解到他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着不识字的奶奶生活。哦,原来是个留守儿童!我羞愧于自己的粗心,但更庆幸自己的及早发现。同时,我想到了曾经教过的更多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孩子:一度沉迷于网吧的吴桂华,爱撒谎的王婷,懒于做作业的宁年荣,极为自卑的吴清清……他们虽然性格特征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留守儿童”。 二、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或城市里的亲属或孩子自己独自生活的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个案背景: 小明(化名)是一个12岁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城市打工,他由外公外婆照顾。他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和注意,表现出自卑、孤独、压抑等心理问题。他在学校中表现得比较沉默寡言,交流能力较差,经常因为小事而愤怒。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常常被人孤立和排斥。 教育目标: 1.提高小明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帮助他建立积极阳光的人际关系。 3.教授他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 教育措施: 1.个别心理辅导:为了了解小明的内心世界和问题,开展个别心理辅导。通过聆听、倾诉、关心和理解,帮助他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持体系。心理辅导可以通过线下或线上形式进行,确保他能够适应和接受。 2.心理训练课程: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训练课程,以提高小明的情绪调控能力和抗压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情绪认知、情绪表达、冲突解决和积极心态训练等。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和讨论等互动方式,帮助小明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

3.家庭教育工作坊:与小明的外公外婆和其他关心他的亲属开展家庭 教育工作坊。通过提供父母教育知识和亲子沟通训练等活动,帮助他们更 好地理解并与留守儿童建立亲密关系。家庭教育工作坊可以提供互动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形式,以帮助家庭成员获取实用的育儿经验和技巧。 4.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助小组:组织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参加互助小组 活动。通过小组活动,小明可以与其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儿童建立互助和支 持的关系。小组活动可以包括分享故事、解决问题、合作游戏等形式,以 提高小明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育效果评估: 1.通过定期与小明的个别心理辅导和家长会谈,了解他的心理健康状 况的变化。 2.观察小明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与情绪反应变化,以评估他是否在 课程和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心理成长。 教育效果与改进: 1.小明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所提高,可以更主动地进行社交和与同学 交流。 2.在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的互助小组中,小明获得了情感支持,并建 立了愉快的人际关系。 3.小明在冲突解决和情绪调节方面取得了进步,更能够应对生活中的 压力和困难。 改进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教育反思 蔡甸区陈家学校:祝军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生活中表现的比较自卑、胆怯等心理问题。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不及时的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遇到这样一例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我校是蔡甸区西部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全校9个班级,共有学生265人其中留守儿童占多数。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的班主任。这个班学生有三种:一是家离校较近,就住圩镇的,父母在家做生意的占10%;二是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看的留守儿童占40%;三是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寄宿在亲戚家的的留守儿童占50%。其中单亲家庭占18%。担任这个班的教学真是感到无比的辛苦。不仅是因为学生常规差、成绩差,而且还有一些“问题小孩”。因为这些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大多数是留守孩,并且这么小,就离开了父母。在心理上,他们缺乏安全感,内心没有依靠,感到比较孤独、胆怯,尤其是学习压力更令人感到焦虑,还有在人际交往和遇到学习、生活困难时,他们心理感到迷茫,缺乏自信心。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经历的一个案例和教育反思。 案例

“我当官了”班里小A,家境较好。但性格倔强,有点偏激,比较厌学。他也没少被家长打骂,但都无济于事。其英语、数学成绩徘徊在及格边缘,语文成绩中等。由于爱贪玩,写字速度慢,作业经常拖拉,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在班上他是老师经常批评的对象。因此学习没有多少积极性,破罐子破摔。老师拿他没办法。一次,笔者在日记本上发现了他写的一篇日记(其实他很少按时交日记)“我当官了”“妈妈,我当官了!”“妈妈,我当官了!”还没到家的我,边跑着边喊着。“当了什么官呀,看把你喜的?”“课代表吗?还是……”妈妈迫不及待的问道。“你猜!”我故意卖官子。“语文课代表?”“不是。”“劳动委员?”“不是。”“值周班长?”“也不是。”…..妈妈有些失望地摇了摇头说,“我猜不着。”我自豪地说:“我当上‘室长’啦!’“那有什么了不起呀,我还以为是多大的官呢”我不服气地说:“室长难道不算‘官’吗?”妈妈连声说“是!是!”,我得意地笑了。 教育反思: 一次偶然的机会,生活老师让小A当上了室长,竟然让他如此的激动不已。由此,我想在这些被教师忽视的弱势群体中,他们的内心是多么地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因此,我以此为契机,在班级好好地表扬了小A,这篇日记写得好,很有真情实感,并在全班读了他的日记,他更是格外的兴奋。课后,我和他约定,“只要你日记好好写,平时作业按时交,有三次语文成绩达到优秀,我就让你当语文课代表。”他高兴地说:“我一定会努力。”后来,他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尤其是语文学科。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后进生”,由于偷懒、调皮、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案例剖析及教育初 探 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案例剖析及教育初探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初中,跟着我国乡村节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停扩大,在我们身旁出现了一群特别的集体——留守少儿,这群少儿父亲母亲在外打工,缺乏大人的关爱,感情缺乏因此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乡村留守少儿是一群“感情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少儿在幼年期间假如没父亲母亲的教育、抚育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遇到影响,除了遗传要素外,感情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品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歪曲和变形,对少儿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伏的,大家一般不易觉察,其实造成了好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少儿和父亲母亲在家的少儿,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别明显。留守儿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觉、人生理想、协作求援、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阻碍的比率呈显然上涨趋向。这使乡村留守少儿教育问题日趋突出。我在乡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种少儿,亲自感觉到教育这种少儿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我将联合两个详细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领会。

案例1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刘彬,男,十六岁,2008年9月进入我校。初三时,我担当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认识到他不单是个留守少儿,仍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余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常常迟到或逃课。坏习惯也许多,交友不谨慎,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出错后不敢肩负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嘴。他也不可以接受老师的责备和同学关系紧张。 二、案例家庭背景检查 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交流,同时我也想认识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展开工作。在经过与其监护人的讲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别的出身。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以后他母亲也改嫁异乡,孤傲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大伯家已有俩闺女,都很听话,自然获取父亲母亲的喜爱,但他总感觉挨打挨骂的不过自己,感觉大伯大妈不爱自己,因此心理失衡。他感觉自己可怜没人喜爱,因此自卑,甚至自轻自贱。他率性,爱发性情爱吃零食。他从家中偷钱花,最多的时候偷过两千元钱,买了一部手机。事情裸露后大伯的教育方式粗暴单调,不是拳打就是脚踢,并且紧抓不放,一出错就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因而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觉,其实造成了很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小孩和父母在家的小孩,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异显著。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在农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到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我将结合两个具体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案例1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刘彬,男,十六岁,20XX年9月进入我校。初三时,我担任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留守儿童,还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他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经常迟到或旷课。坏习惯也不少,交友不慎重,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犯错后不敢承担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撞。他也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关系紧张。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 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沟通,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在通过与其监护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殊的身世。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后来他母亲也改嫁他乡,孤苦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大伯家已有俩闺女,都很乖巧,自然得到父母的疼爱,但他总觉得挨打挨骂的只是自己,觉得大伯大妈不爱自己,因而心理失衡。他觉得自己可怜没人疼爱,因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他任性,爱发脾气爱吃零食。他从家中偷钱花,最多的时候偷过两千元钱,买了一部手机。事情暴露后大伯的教育方式粗暴单一,不是拳打就是脚踢,而且紧抓不放,一犯错就老账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家庭存在着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包括孤独感、恐惧感和情感失落等。针对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被广泛应用于留守儿童身上。本文将以“李明”为例,从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分析其心理变化及教育对策。 李明是一名留守儿童,早年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自从上小学起,李明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儿童不同,家中没有亲父亲母来疼爱他,身边的伙伴也因此与他隔阂重重。李明的家庭娇生惯养,独生子女的身份给了他超常的期望压力。他对待学业过于紧张,在考试发挥不佳时,屡屡出现哭闹和自责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为帮助李明摆脱心理困扰,学校选派专业心理老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首先与李明进行心理咨询,听取其内心的价值观和感受。由于李明缺乏安全感和感情联结,老师注重建立与他的情感连接,以促进其信任感和自尊心的建立。老师用一些关心的语言来照顾他的情感需求,并用积极的反馈来增加他的自信和努力的动力。 其次,老师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来促进李明的情感交流和自我表达。通过游戏模拟和角色扮演,李明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缓解紧张的情绪,并在游戏中学习如何以积极的方式交往和表达。此外,老师还帮助李明了解他内心的痛苦,指导他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来带给李明正能量和信任感。例如,老师鼓励他与同学交往,给他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并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诉求。这些努力逐渐改善了李明的心理状态,使他变得安全、自信、创造性和乐观。 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既关心儿童的心理问题,又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教育者在教学中的用心和态度,多方面帮助了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的自我认识,减轻他们的沉重负担,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关注和探讨,同时也看到心理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教育者需要更多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探讨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探讨 1、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学习方面 1.1.1意志薄弱,缺少学习热情,厌学情绪严重,导致学习偏差。调查结果发现,父母离开家出去打工后,孩子在家的学习处于无人看管的状况,他们遇到问题后在学校能问老师、同学,在回到家后,他们就只能一个人思考,没人能够帮助他们,给他们造成学习上的障碍,让他们在学习上受挫,思索时间长了没结果,他们就会放弃,这样慢慢地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由于"留守儿童"过早的体验到生活的艰辛,而且他们的父母往往以分数的高低检验孩子在家的表现,所以他们事实上比其他儿童更渴望学习,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及学习上的帮助,使他们面对成绩不能上升的情况后逐渐变的消沉,总感觉自己太笨,没有自信心,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1.1.2无人看管,缺乏监护和家教,性格放纵,不好好学习。留守儿童正值学习的最佳时期,理应得到最好的教育,在学业上应该是不断进步的,但是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看管,这些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据调查,本校小学生辍学比例占11%,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留守学生

占60.4%,成绩优良的 只有6%。由于孩子缺少家庭教育这个环节,仅凭学校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1.1.3重视不够,缺少教师关爱,学习动机薄弱,缺乏独立学习能力。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确立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后,就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而教师在教学时,却往往不善于发掘"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 ,注意不到细微的进步,不能每天督促其实现学习目标,没有更多的关注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致使他们的学习动机薄弱。据调查,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只有9.7% 的"留守儿童"会经常提出来跟教师讨论,有18.8%很少这样做。这到底该怪谁呢?也许是教师太严肃了,生活在相对特殊环境里的"留守儿童" 心理压力大,不敢接近;1 2.4%的"留守儿童"在自己学习时常常会觉得不知道该学什么好,他们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33%的学生很少利用某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来理解其他学科的东西,他们缺少知识迁移的能力。 1.2个性和人格方面 1.2.1留守儿童易产生自卑心理。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200 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有50.7%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 次,12.2%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一般资料: 陆某,男,十二周岁,六年级学生,身高体重匀称,没有重大躯体疾病历史。母亲在他十岁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把他和妹妹留给年过花甲的爷爷奶奶照料。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陆某成绩不好,可以说是班内成绩最差的学生,平时上课不是发呆就是睡觉。班内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而且老是被比较强势的同学欺负。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妈妈和爸爸经常吵架,有时妈妈生气了就会走个一两天,然后爸爸再去把妈妈接回来,可是,这次……我到现在都不愿相信我妈妈会不吭一声地丢下我和妹妹,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会想:妈妈应该在家正做饭吧;每次睡觉前,我都告诉自己,明天醒来妈妈就会回来了吧;这么久了,妈妈怎么还没消气呢?我和妹妹这么想她,她难道不想我们吗?每天,这些问题就在我的脑子里转呀转个不停……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陆某看起来不是很有精神,虽然他一直低着头说话,但能感受到他心里承受着痛苦。叙述中他暂停了几次,好像是在稳定自己的情绪,压抑着不让自己哭出来。 据陆某同学和家人反映:陆某以前虽然成绩不很好,但也能保持在班级的中游,他酷爱运动,乒乓球在四年级时还获过奖,学校运动会的跑道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现在的他,不爱说话,喜欢发呆,不像以前那么爱玩了。平时总是闷头闷脑的,你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说。 四、评估与诊断 评估与诊断:创伤后的适应不良 创伤后的适应不良:人类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后,很容易导致社会适应不良问题。一般创伤性事件可以划分为四类:人为灾难,自然灾难,暴力,其他生活事件。有些生活事件,虽然没有超出人类经历的正常范围,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压倒性的和可怕的,这些人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无助感。比如失业、被解雇、长期伙伴关系的结束或离婚、审判不供货期人的意外死亡等。遭受创伤后,可能会在行为、情绪、认知、生理等发面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比如抑郁、悲伤、消极的认知、疏远外界、不思学习等。 五、心理健康辅导目标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朝鲜族学校张波 案例1:赵某某是初二学年的学生,因为父母常年在国外打工,自己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就是他在国内的监护人,奶奶年纪已经70多岁了,孩子想要什么奶奶就尽量满足,使孩子变得饭来伸手,水来张口,在学校不喜欢学习,每天上课的时间就是他听音乐,看小说的时间,任何老师对他做思想工作都无济于事,他说:你们别费心了,我就是不想学习,更有甚的是,老师上课他就想尽各种办法捣乱,比如:老师讲课的时候,他随便下地走动,老师说他,他说:我坐累了下地放松放松,老师说:你想过此时你的父母正在国外辛苦的工作,为了你,他说: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何干? 案例2:李某某是初二的学生,平时上课非常消极,甚至一堂课下来,他可以一句话不说,无论是老师的提问,还是同学的招呼,对他来讲就是沉默,就是这样一位学生在课间居然和小班女学生发生冲突,没多大点小事就要课后找人两伙对打,好在班主任知道的早,避免了事情的扩大化,后来知道这是个父母在国外且父母已经离异的孩子,现在随母亲生活,叛逆的性格,让他对母亲的爱采取反叛的态度,你不是就让我好好学习吗,我就不按照你说的去做,看你能把我怎样?这是两个典型的关于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我听后心里也是感到异常的沉重,二十几年的教学中也经历过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至于这些留守儿童为什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里问题,我想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案例分析 一)父母之爱的缺失:我上面案例中的孩子才十四或十五岁,正是成长中的青春期,这样的时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孩子一年才见到父母一次,有的孩子甚至数年见不到父母。在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中,爸爸妈妈对许多留守儿童而言,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个称谓。记忆中父母的音容消逝殆尽,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并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自卑等心理障碍。 青春期的孩子缺乏父母的爱,和父母有效的监护和管理,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人去倾诉,或者根本不愿意向人倾诉,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心理障碍,首先是自卑,其次是自我,同学中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心里有很大的压力。比如:有时学生之间闹着玩,不注意就说出一句,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不就是个留守儿童吗,这样小小的一句话就会勾起他们对父母的恨,为什么别的孩子父母都在身边,而我却没有,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这样的想法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就会慢慢的变得无情,对父母是这样,对同学,对老师,对他身边所有的人,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是自我,无论是在班级还是在家里,他都会以为我想要的东西,别人不可以染指,如果别人和我抢,我就会不择手段的对付对方。另外他们认为我说的话,无论是谁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否则就拳脚相加。 二)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篇 一、问题表现: 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

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原本只在教室里坐着的他,也在下课和同学一起玩了。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 及其教育反思 长堰小学:王翠芳2015年9月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应该说社会各界都应对留守儿童教育承担一定的责任,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们教师首当其冲。令人不安的是,在处理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教育个案时,许多教师还是“凭着感觉走”,以管理惩治取代教育疏导,这必然导致这个特殊群体要么变得不堪一击,要么变得孤僻叛逆。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能够深入人心的“慧眼”。可以说,教师只有具备了这双关键的“慧眼”,才能透过现象表面,探究问题实质,才能真正走进留守儿童复杂的内心世界,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才能变得更加科学、客观、高效。 一、透视暴力行为多发的表征,抚慰孤寂稚嫩的童心 个案简述男孩汪星父母亲常年在外地,他由爷爷奶奶代管。进入高年级后,他成了班级里有名的“暴力狂”。课间追打同学是家常便饭,每天我都会收到来自同学对他的投诉,几乎每周他都会制造一起针对他人的身体伤害。约见他的爷爷奶奶多次均不见效,每次两位老人都是含着泪水恳请我多多教育帮助。也曾经限制他课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他的交往对象,但一切似乎都不起作用,他变得越来越易怒、暴躁。有一次他“犯事”后,我给他父母亲打电话,电话那头他的父母亲和孩子说些什么我不知道,但那次通话的教育效果却出奇地好,之后的一周他几乎都能自律,可是好景不长,一周后,他又开始故意滋事了。当我再次找他谈话时,他居然主动提出让我给他父母亲打电话告状!真让我感到意外。后来我了解到,父母为了不让孩子经常给自己打电话,没有将号码告知汪星,那一次的通话,是父母外出打工后和孩子说话时间最长的一次。 反思单从表面看,汪星是我们常说的“欠管教”类型,传统经验是“严加管教”、“以暴治暴”、“孤立冷落”。为什么这些手段会失效呢?透过他暴力行为多发的表面,我们来看看问题的实质,你会发现一颗脆弱的、急需安抚的心。心理学研究证实,在儿童的人格发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亲情教育非常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汪星与父母关系疏远,沟通渠道被堵塞,亲子关系消极,他内心备感孤独,极为缺乏应有的幸福感、安全感。他需要不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薛紫瑾,五年级学生。调皮淘气中透着可爱,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做作业拖拉散漫。课堂上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的,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在座位上干自己的事情,我行我素,爱惹事生非,许多同学是他的“猎物”,经常受到他的攻击。但我观察了解,这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是有意而为之。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控制不住自己,属于多动症。但他也有可取之处,就是捡到东西能主动上交。 具体表现: 1、不管是什么时候,即使是很严肃的时候,他总是自言自语的在说话,好像周围什么也没有,自己陶醉于自己的天地中。 2、对学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视无睹,从来不戴红领巾、穿校服,不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 3、上课经常在那儿玩,注意力很不集中。 4、经常打人、骂人,常常把同学的本子和书撕坏。 5、作业几乎不写,即使是写也是一塌糊涂 教学背景: 家庭比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对孩子太过溺爱,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较任性,在家根本不听奶奶的话,奶奶感到束手无策。现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经常撒谎,而且每天放学后丢下书包就到处去玩,天黑才回家。现在是奶奶管不了,交由姑妈管教。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分离对他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父母的爱护,使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由于经常犯错误,

经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 采取的措施: (1)与老师交朋友。老师经常给于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课后从生活上给于关心,没有本子给他买;雨天给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 (2)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3)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 教育启示: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经过我的努力,以及他姑妈的帮助,行为终于有所收敛,约束力有所增强,但时常还会犯毛病。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 下一步的打算: 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的方式跟踪分析,直到他能够真正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健康发展。

浅谈农村留守女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案例

浅谈农村留守女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案例 一、问题剖析 农民外出务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女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她们的特殊成长环境如家长教育的缺失、亲密度较低、不良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青春期孩子对于生理及心理变化感到迷茫,更何况父母亲不在身边,这就需要学校对留守女童心理的健康、自我保护教育等进行辅导和教育,同时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 二、案例 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成长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偏远地区女童的烦恼更多。她们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困惑?如何应对成长中的烦恼?“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随着经济浪潮的涌动,农村绝大部分家庭孩子的父母亲都到外地打工,而把孩子托付给老人、亲戚家或者是寄放在托管所。我们学校是一所为留守儿童建起来的学校,现在在校的学生为1863名,在这1863位孩子中大概有二分之一的孩子的父母亲都是长期在外地务工,孩子长期与父母亲分离。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但是这些留守孩子一年与父母亲聚少离多,更谈不上教育了。特别是女孩子青春期没有母亲的引导,

生理和心理都产生巨大的变化。留守儿童在青春期存在问题有 很多,当她们进入了生理期,或是因为家中没有女性家长,或她们的家长认为不值得花钱用于购买生理卫生消耗用品。她们不仅身体上会因为卫生问题引起各种妇科疾病,而且由于长期 缺少身心健康的引导使她们心理变得敏感不安。 小羽(化名)是一名五年级的留守女童,有一天她突然肚子绞痛,在班主任老师的询问下得知,原来父母亲均在外地打工,生活费一直都是爷爷用于家庭日常生活支出,小羽由于害羞,也不好意思问爷爷拿钱去买卫生巾,于是自己想办法从零花钱中节省出来买一些便宜的卫生巾,导致发生感染,老师了解到情况以后立即与小羽妈妈联系,同时也让妈妈对她进行生理方面的教育。学校组织高年级女生上青春期健康教育课,小羽听了健康教育课后主动找到老师,说:“我知道了这是女孩子成长的一个表现,我知道了很多从前不知道的健康知识,也知道了该如何做好经期卫生。” 青春期女孩除了在生理方面发生变化,心理方面也会发生变化,叛逆、夜不归宿、结交社会上不良青年或者与一些不爱读书的学生混在一起出现旷课的等等。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富幻想爱冒险想独立求认同易叛逆:一是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二是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一回到家就躲进房间关上门。三是性意识开始萌动,甚至对某一个异性有好感结交一些不良青年。特别是留守儿童父母亲不在身边监管,女孩一旦结交了不良青年就会出现旷课、逃学的现象。 小琪是一名五年级的女生也是一名留守女孩,在此以前父母亲都在家附近做点小生意照顾着她们姐弟俩,该女孩子在班级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 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 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王某,男,13岁,父母在温州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王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 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王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王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王某提出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 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①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一、案例描述 王超;单亲家庭;从小奶奶带大;教育不足;溺爱有加..由于父亲忙于生计;低年级的时候对他疏于管教;导致他行为习惯极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也差;上课严重不守纪律;经常起哄;影响他人学习;经常不做或少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有时还会做些危险动作..但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经常帮助老师同学打扫清洁.. 案例分析 童年生活:从小父母就离异;由奶奶带他..奶奶没有文化;只能料理他的生活..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对他的教育几乎是空白..没有父母的疼爱;但奶奶对王超却很宠爱..奶奶的宠爱让王超形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 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讲话;爱搞小动作..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克制力差;爱起哄;爱打闹;受到批评或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 二、案例辅导策略 1、了解情况;寻找突破口 了解王超家庭教育及过去的学习情况;到任课老师及其同学中了解他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2、开启心扉、倾吐心声 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寻找感觉”等方法与他及其家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感情;化对立情绪为融洽气氛..真诚帮助、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父母、同学;指导、培养..锻炼他学习、交往及良好行为的品质;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3、加强联系、树立信心 采用“沟通”、“融洽”法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让他们感到学校与社会是多么想帮助他们;让他们也从与学校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4、有的放矢、促进沟通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家庭的责任..毕竟紧靠老师的力量太过于单薄..我成立的留守学生档案;掌握了各个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短信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然后要求家长每周给孩子写封信;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及时回信;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一来二往;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 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 三、案例辅导成果 老师的关爱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他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 他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他们将会演绎更过精彩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案心理健康教育记录20篇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案心理健康教育记录20 篇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内在表现。 2、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对策。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案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对策。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案三、教学过程: 1、引言 当经济建设的大潮席卷了中华大地,无数人离开了家园外出经商、务工,用勤劳和汗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他们的孩子却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本应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样得到父母的呵护,享受家庭的温馨,然而,由于与父母相隔甚远,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形成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让学生讨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看那一个小组说的最多。 (1)性格孤僻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尽管大多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学生举例说明) (2)有自卑心理情绪。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3)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干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与家人顶撞,不听亲人劝告;不听老师的教导,与老师对着干。 (4)产生怨恨父母心理。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并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教师总结发言: 对于同学们的总结非常全面,这些孩子因心理与教育出现问题,已构成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据公安部调查所显示的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可见,对他们的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案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p 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必须先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找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通过调查,“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 2、受祖辈溺爱的影响。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或袒护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 3、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又如,有些同学见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又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