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案例剖析及教育初

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案例剖析及教育初探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初中,跟着我国乡村节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停扩大,在我们身旁出现了一群特别的集体——留守少儿,这群少儿父亲母亲在外打工,缺乏大人的关爱,感情缺乏因此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乡村留守少儿是一群“感情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少儿在幼年期间假如没父亲母亲的教育、抚育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遇到影响,除了遗传要素外,感情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品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歪曲和变形,对少儿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伏的,大家一般不易觉察,其实造成了好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少儿和父亲母亲在家的少儿,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别明显。留守儿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觉、人生理想、协作求援、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阻碍的比率呈显然上涨趋向。这使乡村留守少儿教育问题日趋突出。我在乡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种少儿,亲自感觉到教育这种少儿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我将联合两个详细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领会。

案例1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刘彬,男,十六岁,2008年9月进入我校。初三时,我担当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认识到他不单是个留守少儿,仍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余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常常迟到或逃课。坏习惯也许多,交友不谨慎,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出错后不敢肩负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嘴。他也不可以接受老师的责备和同学关系紧张。

二、案例家庭背景检查

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交流,同时我也想认识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展开工作。在经过与其监护人的讲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别的出身。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以后他母亲也改嫁异乡,孤傲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大伯家已有俩闺女,都很听话,自然获取父亲母亲的喜爱,但他总感觉挨打挨骂的不过自己,感觉大伯大妈不爱自己,因此心理失衡。他感觉自己可怜没人喜爱,因此自卑,甚至自轻自贱。他率性,爱发性情爱吃零食。他从家中偷钱花,最多的时候偷过两千元钱,买了一部手机。事情裸露后大伯的教育方式粗暴单调,不是拳打就是脚踢,并且紧抓不放,一出错就

老账新账一同算,让该生既惧怕又心中充满愤恨,亲情关系特别紧张。

三、个案办理

在指导前,我仔细地综合该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剖析了形成这种场面和这些不良行为的最重点的原由——感情饥饿,教育粗暴。所以,我决定从该生的特别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手,对该生进行充足的心理交流、交流与指导,走进孩子的感情世界,给孩子爱的阳光和暖和,做孩子的贴心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做孩子监护人的工作,要求他大伯改变教育模式、方法,让孩子恭敬他而不是恐惧他,培育孩子健全的人品,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我采纳的详细举措以下:

1、进行理解性的交流、讲话。

我抽出必定的时间,以同等的姿态,与他进行了一次理解性的讲话,进而知道他的内心正在想些什么,一开始他还不肯意说,在我的鼓舞和开导下,他仍是告诉了我他家庭和他自己的一些状况,对友情、对理解的盼望,对学习进步的盼望等。讲话中我领会到他内心的孤单与不满,特别是对大伯的不满与敌视。他认为,在他大伯大妈的眼里他只有弊端、弊端。在家庭中没人关怀他、爱他,都嫌他成绩差不是念书的料,所以,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干好多体力活,干不好了偷懒了就挨打。他还说大伯怕他乱花费,每日只给极少的生活费,有时会饿肚子,还落下了胃病。他说得

泪如泉涌,我的心也被揪得很紧,说真的我内心很怜悯他,但我相信关爱比怜悯更有效,于是我想用爱来唤醒他。

2、赐予集体的暖和,找到体验幸福的方法。

有人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熟睡的巨人。”但是像这样特别的孩子,要教育他唤醒他,还得依赖集体的力量。优秀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暖和、感动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利用集体活动的时机让他主动参加进来。他很能干很负责,我让他当劳动委员,每日清晨为同学摆放自行车是他最高兴的事,我老是合时地必定夸奖,同学们也逐渐地喜爱上他并关怀他。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拉他表演节目,竟引来掌声阵阵,他脸上露出了罕有的笑脸,他既感觉到集体的暖和,又尝到了成功的愉悦。以后他告诉我,这是他这些年来最幸福快乐的时辰!我进一步稳固成就,持续发挥集体的力量,我组织结对帮扶活动,给他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资助。我鼓舞学生采集校园内的饮料瓶,卖的钱资助他,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这样既帮助了他,让他融入了集体,不再感觉孤单,又找到了幸福。逐渐地他身上的小弊端少了,也注意起了形象,头发不乱衣服也整齐洁净多了,同学主动找他玩。

3、关爱、教育、鼓舞,指引他健康成长。

在充足发挥集体力量的同时,我也赐予他爱的阳光,指引教育他健康成长。第一我必定他是个好孩子,不免会出错误。因为教育

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活动与交流,关于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我们不该当粗暴地谴责训诫,而是耐心地告诉他:每一个人都可能出错,重点是要勇于认可错误,更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当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不良行为,并所以遇到来自家长、同学的谴责而感觉难过时。以此,来除去他的抗衡、逆反心理,指引他理性的对待自己的错误。我想:此时帮助他建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重点的。第二,我用相信的眼光对待他,用真挚的语言激励他,实时认识他的想法,成立起优秀的师生关系。我把他当朋友、亲人,给他讲我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和不幸的旧事,以及我怎样自尊自强,努力学习的故事,我用自己的人品魅力来感化他。又常常给他讲些中外科学家勤苦研究,忘我工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案例,使他逐渐理解应当从小学好本事,还给他叙述有很多中外有名的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后成为世界名人的故事,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量的,只需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退一步来说即便成绩暂时落伍了,也要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因为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4、家校联合,改良教育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对儿女的修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家校配合,是改良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该生状况特别,因为监护人不是亲生父亲母亲,没什

么文化,教育方式粗暴简单,对其关怀和指导就更少,孩子感觉不到家的暖和。我第一让该生理解,“打是亲,骂是爱,充耳不闻要变坏”,家长的教育方式虽有不妥之处,但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儿女成材,作为儿女要谅解大伯的苦心,让他理解大伯把他拉扯大不简单,这其实就是爱。此外,我经过与其伯父亲母亲交流,让他们理解,“打是亲,骂是爱,一味训骂难成材”,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第一让他们降低对这位学生的要求,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赐予理解,使其感觉到伯父亲母亲的支持与鼓舞,甚至爱心,帮助改良家庭氛围,改良教育方法。其次,给孩子足够的零花费,不可以因为怕他犯点小弊端就饿他肚子,家庭经济实在困难,我会帮你们申请特困补贴。第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学习,让他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要求监护人常常与校方联系,共同监察教育孩子。经过与家长配合,常常相互交流,对该生在学校或家里表现好的地方都实时赐予必定和鼓舞,为孩子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加强心理蒙受能力确立了坚固的基础。

四、案例反省

平常教育教课中,我们教师要想出方法怎样教育学生,怎样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特别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有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秘密的一角,都有一根独到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识,我们自己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瞄准音调。”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相信,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才能重新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才能让孩

子健壮成长. 教师假如能以一颗宽厚真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约束,而步入人生绚烂的阳光地带。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常常能影响他的质量、性格,以致影响他的一世。我们不单要教育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品。只需我们少一份冷淡,多一份温情,这些学生就会少一点失意,多一点收获。让我们努力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亮点,绝不小气地用语言、眼光、体态表达出我们发自内心的赏识,充满爱心地去指引他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的钥匙,重燃希望的火花!让每个孩子都能真实地感觉到爱和被爱的幸福!

案例2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徐露,女,14岁,初一。父亲母亲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所以她和爷爷奶奶一同生活。我是她语文老师,开学后,经过一段时间察看,我发现徐露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方面

(1)拥有独断独行、自负、妒忌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德。(2)和同学交往时特别要强,一点点小亏都吃不得,有一点小

小的矛盾和摩擦就会对同学大吼大喊,甚至拳打脚踢。

2、学习方面

(1)学习成绩差,做事懒散,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常因贪玩而耽搁学习,常常欠交作业。

(2)注意力不集中,没有长久性,组织纪律差。

3、性格方面

同学都厌弃她,不肯与她交朋友,以致她的性格越变越愁闷、也愈来愈烦躁。逐渐成了班级活动的边沿人。

二、案例家庭背景检查

徐露父亲母亲,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固定收入,长久在广东打工,基本上极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只留下她和爷爷奶奶一同生活,而爷爷奶奶文化很低,重养轻教,关于她的任何要求不论有理仍是无理的都知足,却从未指导孩子的学习。在爷爷奶奶的养尊处优下,徐露养成了独断独行、自负、妒忌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德。她的学习成绩特别的差,性格越变越愁闷、也愈来愈烦躁,逐渐成为了班级活动的边沿人。

三、个案剖析、办理

(一)原由剖析:徐露是一名留守少儿,在爷爷奶奶重养轻教、养尊处优下,正处于认识人生重点期间的她因为不可以获取父亲母亲的关爱以及在隔代教育下出现了以上症状,经过我的察看和讲话,我发现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监护人不力。作为徐露的监护人——爷爷奶奶,他们多数将其暂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失事。监护职责浅层化,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认为孩子只需吃饱穿暖了就行了,所以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因为观点和方法滞后,存在显然养尊处优,听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偏向。一方面,作为徐露的监护人,他们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能力指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以致她学习成绩特别差,另一方面,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点上他们不可以对孩子进行正确指引,纵容她,使她逐渐养成了爱说谎、独断独行、自负、妒忌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德,全部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状况,以致孩子在人品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歪曲和变形。

2、是感情关爱显然缺乏。因为父亲母亲出门打工,长久不归,使徐露从小缺乏父亲母亲的关爱,加之父亲母亲因为忙碌极少与家人联系,使孩子出现了感情饥饿综合症。在学校里,因为得不到老师过多的关注,她的各样不良品德又使同学们对她很疏远,这些感情的缺失以致她缺乏对外面的安全感和相信感,所以出现性格缺点,严重影响了她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二)办理策略

1、取出热忱,奉献爱心。面对留守少儿的诸多灾题,有的教育

工作者干脆就产生这样的想法:没有家教的孩子我们管不了,做父亲母亲的不严加管教,光靠我们老师有什么方法?其实,留守少儿其实不是天生的俏皮捣乱,不是天生的冷淡无情,他们是缺乏成人的正确指引,做老师的决不可以推辞责任,对问题学生要有热忱,要有爱心,要视同一律,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需我们不放弃,必定会有收获。作为徐露的语文老师,对她的问题我不可以坐视不论。讲堂上我重视关注她,常常给她创建不一样的表现时机,只需她在学习上获取点滴进步,我就会对她夸奖和奖赏。课下,我和她做朋友谈心,给她指导学习方法。我认为能转变一个问题学生,看到她健康健壮地成长是一件多么令人快乐的事。

2、发现学生闪光点,帮她找回自信。确实,留守孩儿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帮助。我们要会,捕获少儿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有些留守孩儿固然古怪、不善言谈,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兴趣喜好,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写字,有的爱参加体育活动等。假如我们老师能实时地发现他们的喜好,为他们的兴趣发展创建一个优秀的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专长,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平常教课中,我发现徐露喜爱画画、剪纸,我就鼓舞她出墙报,活动课时让她牵头策划,联欢会上让她表演。她特别踊跃做得很优秀,我实时赐予必定、夸奖,并在班里为她作宣传,她有了成就感,爽朗自信起来,笑脸写在了脸上,性格也平和起来了。对待这一类学生,我们要有一些特别的方法,要正确指引他们健康快

乐地成长。

3、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徐露的爷爷、奶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交流,和他们增进认识,追求互帮,并赐予他们必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教育和指引孩子,并真挚地向他们提出建议:

(1)不可以无原则地宠爱孩子,对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全力知足她,会让她认为何东西都能轻易获取,这样必定会在她的脑筋里形成一种不珍惜物件、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谅的不良意识,并且也不可以培育她忍受和吃苦的精神。

关于孩子的不良习惯和弊端错误,爷爷奶奶不要一味姑息将就,也不可以置若罔闻,或轻描淡写,因为一味将就只会使孩子养成自私、率性的不良性格。而应当耐心教育,给她剖析原由,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鼓舞她更正。

(2)当徐露在学习上碰到困难的时候,应当教会她怎样去解决,先让孩子自己思虑,借助词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能够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可以养成不造作业和剽窃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3)我还与她的父亲母亲获得了联系,希望他们常常回家探望孩子或常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怀孩子的学习状况,认识孩子的

思想状况,并对孩子获得的细小进步赐予必定,这样能让孩子感觉到父亲母亲的关爱。进而加强自信心,不停更正自我,做个好孩子。

四、案例反省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亲密配合及徐露自己的努力,近段时间她获得了可喜的进步。她开朗爽朗有长进心,人缘关系也完全改变了。孩子的转变让我真实感觉到,给孩子爱和自信就是给了孩子一把成功的钥匙。但是我要提示家长,应当懂得怎样去爱,爱的方式也应有所不一样,孩子家长的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全部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倒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学校、家长要同心合力,把这一伟大的事业做雅致!我想我有信心转更改多感情上、心理上有阻碍的留守孩子。因为我爱学生,因为我还喜爱探究教育他们的方法。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发现很多留守少儿都有不一样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有好多种,重点是我们老师必定要因材施教。“事出有因”这句老话其实涵盖了好多的心理教育真理,只有理解此中真实的原由,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教育,更离不开爱,必定要牢记不论我们教育哪种学生,都别忘了: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仔细、恒心。

总结:

总之,乡村留守少儿的教育不单对家庭、学校并且对我们整个社

会教育系统都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在当前各项教育远未完美,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少儿学校生活以外的状况下,留守少儿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乡村留守少儿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协作,让两方认识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校状况,实时做勤学生的思想工作。留守少儿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爱,让学生领会爱——这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师爱是教育的基础!”让我们用爱去浇灌教育吧!别让这些留守少儿成为“感情饥饿”的孩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一、个案基本情况: 王强(化名),男孩,11岁。该生上学期学习成绩都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而且品质优良。但在四年级下学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性格也一反常态。不仅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有时还故意拿纸团、橡皮砸同学,因违反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且做作业也很懒惰,不是拖拖拉拉,就是干脆不做不交。下课后还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死命抱住其他女孩搞恶作剧,一会又挥拳欺负女同学,课间操经常与同学打闹,甚至趁同学不在偷拿同学的东西,有时还跑到其他班级去拿东西,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 二、家庭走访探究: 过家访得知:王强的父母都在深圳打工,因关系不和虽未离婚,但已分开好几年了,他们都还是在王强他三岁时回来过。现在是由76 岁的奶奶照顾。与其交谈,奶奶也无奈地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自从今年春节,他的爸爸一个人回来后,不知咋的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现在也很少做作业了,每次叫他做作业,不是说老师没有布置,就是说在学校已经做了。

三、个案原因分析: 根据王强同学的种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客观上,小沉强缺少关爱,缺乏自信。主观上,小强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因为小强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且关系紧张。尤其是小强偷听到爸爸与奶奶的谈话,知道爸爸这次之所以是一个人回来,是因为妈妈跟另一个男人跑了的消息后,对他的打击太大了,才使他精神一蹶不振,不仅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而且沾染了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不。这一切又直接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无视课堂纪律、随意讲话、自由散漫等行为,小强不但不以它为“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潇洒”,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关怀,且长期处于被同辈群体排斥的地位所致。这些情况造成他对被接纳的需要的满足受到阻抑,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因此他想方设法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是由于他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上的某些无知而造成的。是其行为习惯不良的具体表现。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力经常转移,“病情”老是“反复”,是沉强同学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差的表现。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设法撒谎蒙混过关,与同学爱打爱闹等,这些都是他失去学习兴趣之后而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或城市里的亲属或孩子自己独自生活的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个案背景: 小明(化名)是一个12岁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城市打工,他由外公外婆照顾。他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和注意,表现出自卑、孤独、压抑等心理问题。他在学校中表现得比较沉默寡言,交流能力较差,经常因为小事而愤怒。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常常被人孤立和排斥。 教育目标: 1.提高小明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帮助他建立积极阳光的人际关系。 3.教授他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 教育措施: 1.个别心理辅导:为了了解小明的内心世界和问题,开展个别心理辅导。通过聆听、倾诉、关心和理解,帮助他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持体系。心理辅导可以通过线下或线上形式进行,确保他能够适应和接受。 2.心理训练课程: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训练课程,以提高小明的情绪调控能力和抗压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情绪认知、情绪表达、冲突解决和积极心态训练等。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和讨论等互动方式,帮助小明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

3.家庭教育工作坊:与小明的外公外婆和其他关心他的亲属开展家庭 教育工作坊。通过提供父母教育知识和亲子沟通训练等活动,帮助他们更 好地理解并与留守儿童建立亲密关系。家庭教育工作坊可以提供互动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形式,以帮助家庭成员获取实用的育儿经验和技巧。 4.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助小组:组织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参加互助小组 活动。通过小组活动,小明可以与其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儿童建立互助和支 持的关系。小组活动可以包括分享故事、解决问题、合作游戏等形式,以 提高小明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育效果评估: 1.通过定期与小明的个别心理辅导和家长会谈,了解他的心理健康状 况的变化。 2.观察小明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与情绪反应变化,以评估他是否在 课程和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心理成长。 教育效果与改进: 1.小明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所提高,可以更主动地进行社交和与同学 交流。 2.在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的互助小组中,小明获得了情感支持,并建 立了愉快的人际关系。 3.小明在冲突解决和情绪调节方面取得了进步,更能够应对生活中的 压力和困难。 改进建议: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案例剖析及教育初 探 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案例剖析及教育初探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初中,跟着我国乡村节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停扩大,在我们身旁出现了一群特别的集体——留守少儿,这群少儿父亲母亲在外打工,缺乏大人的关爱,感情缺乏因此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乡村留守少儿是一群“感情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少儿在幼年期间假如没父亲母亲的教育、抚育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遇到影响,除了遗传要素外,感情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品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歪曲和变形,对少儿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伏的,大家一般不易觉察,其实造成了好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少儿和父亲母亲在家的少儿,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别明显。留守儿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觉、人生理想、协作求援、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阻碍的比率呈显然上涨趋向。这使乡村留守少儿教育问题日趋突出。我在乡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种少儿,亲自感觉到教育这种少儿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我将联合两个详细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领会。

案例1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刘彬,男,十六岁,2008年9月进入我校。初三时,我担当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认识到他不单是个留守少儿,仍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余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常常迟到或逃课。坏习惯也许多,交友不谨慎,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出错后不敢肩负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嘴。他也不可以接受老师的责备和同学关系紧张。 二、案例家庭背景检查 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交流,同时我也想认识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展开工作。在经过与其监护人的讲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别的出身。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以后他母亲也改嫁异乡,孤傲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大伯家已有俩闺女,都很听话,自然获取父亲母亲的喜爱,但他总感觉挨打挨骂的不过自己,感觉大伯大妈不爱自己,因此心理失衡。他感觉自己可怜没人喜爱,因此自卑,甚至自轻自贱。他率性,爱发性情爱吃零食。他从家中偷钱花,最多的时候偷过两千元钱,买了一部手机。事情裸露后大伯的教育方式粗暴单调,不是拳打就是脚踢,并且紧抓不放,一出错就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与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与对策幼儿园新《纲要》中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绝大多数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已经占据教育的先机,这些在正常家庭生活的孩子身边萦绕着爱,他们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成长;但是对于一些家庭环境特殊的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就可能存在着缺失,所以他们所受的教育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如何关注这些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是我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关注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孩子心理行为有了问题,会表现在各方面,从而引起与他密切接触人的注意。作为一线的老师,一定要重视各方面的信息,综合采纳,不能置之不理,就这样,XX 很快纳入我的视线,因为这是个特别内向、敏感、的孩子。大班才从乡下转来,父母又因外出打工把他寄养在大伯家,他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大伯大妈带。从这一天起,我就开始观察他。 画面一: 孩子们排队去洗手时,全班小朋友都去了,他还安安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我走到他跟前温和地对他说:“你快去排队洗手吧! ”他这才慢慢起身,来到自来水龙头旁边,看着小朋友你争我抢地洗手,悄悄地躲在了一边,不敢靠前,等所有的小朋友都洗完手,他才慢慢地、很小心地走到自来水龙头边, 洗手时,他的手在水中泡一下就回到位子上。 画面二: 跳绳训练的时候,孩子们拿着绳子一到楼下,便开心的散开,寻找自己的小天地开心的练跳绳,XX站在那一动不动,于是我对他说:“XX,你怎么不跳绳啊?要认真练习的呀。”他看着我,还是不动,没过一会儿,眼睛里就含着泪水了。我蹲下身去,看着他,问到:“你是不是还不会?”。XX不说话,只是点点头。我摸摸他的头,说:“不会老师也不会怪你的,很多小朋友现在也不会,练练就会了。”他拿手臂擦了擦眼泪,点了点头,但是依旧拿着绳站在那。 画面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一般资料: 陆某,男,十二周岁,六年级学生,身高体重匀称,没有重大躯体疾病历史。母亲在他十岁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把他和妹妹留给年过花甲的爷爷奶奶照料。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陆某成绩不好,可以说是班内成绩最差的学生,平时上课不是发呆就是睡觉。班内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而且老是被比较强势的同学欺负。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妈妈和爸爸经常吵架,有时妈妈生气了就会走个一两天,然后爸爸再去把妈妈接回来,可是,这次……我到现在都不愿相信我妈妈会不吭一声地丢下我和妹妹,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会想:妈妈应该在家正做饭吧;每次睡觉前,我都告诉自己,明天醒来妈妈就会回来了吧;这么久了,妈妈怎么还没消气呢?我和妹妹这么想她, 她难道不想我们吗?每天,这些问题就在我的脑子里转呀转个不停……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陆某看起来不是很有精神,虽然他一直低着头说话,但能感受到他心里承受着痛苦。叙述中他暂停了几次,好像是在稳定自己的情绪,压抑着不让自己哭出来。 据陆某同学和家人反映:陆某以前虽然成绩不很好,但也能保持在班级的中游,他酷爱运动,乒乓球在四年级时还获过奖,学校运动会的跑道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现在的他,不爱说话,喜欢发呆,不像以前那么爱玩了。平时总是闷头闷脑的,你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说。 四、评估与诊断 评估与诊断:创伤后的适应不良 创伤后的适应不良:人类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后,很容易导致社会适应不良问题。一般创伤性事件可以划分为四类:人为灾难,自然灾难,暴力,其他生活事件。有些生活事件,虽然没有超出人类经历的正常范围,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压倒性的和可怕的,这些人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无助感。比如失业、被解雇、长期伙伴关系的结束或离婚、审判不供货期人的意外死亡等。遭受创伤后,可能会在行为、情绪、认知、生理等发面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比如抑郁、悲伤、消极的认知、疏远外界、不思学习等。 五、心理健康辅导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相关人员及求助者的协商,确定如下辅导目标: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变不良认知从认识上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变故,从而正常适应社会生活。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心理健康辅导方案的制定: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一、案例描述 王超,单亲家庭,从小奶奶带大,教育不足,溺爱有加。由于父亲忙于生计,低年级的时候对他疏于管教,导致他行为习惯极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也差,上课严重不守纪律,经常起哄,影响他人学习,经常不做或少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有时还会做些危险动作。但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经常帮助老师同学打扫清洁。 案例分析 童年生活:从小父母就离异,由奶奶带他。奶奶没有文化,只能料理他的生活。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对他的教育几乎是空白。没有父母的疼爱,但奶奶对王超却很宠爱。奶奶的宠爱让王超形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 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讲话,爱搞小动作。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克制力差,爱起哄,爱打闹,受到批评或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 二、案例辅导策略 1、了解情况,寻找突破口 了解王超家庭教育及过去的学习情况,到任课老师及其同学中了解他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2、开启心扉、倾吐心声

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寻找感觉”等方法与他及其家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感情,化对立情绪为融洽气氛。真诚帮助、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父母、同学,指导、培养。锻炼他学习、交往及良好行为的品质,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3、加强联系、树立信心 采用“沟通”、“融洽”法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让他们感到学校与社会是多么想帮助他们,让他们也从与学校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4、有的放矢、促进沟通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家庭的责任。 毕竟紧靠老师的力量太过于单薄。我成立的留守学生档案,掌握了各个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短信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然后要求家长每周给孩子写封信,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及时回信,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一来二往,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 三、案例辅导成果 老师的关爱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他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他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我想,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因而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觉,其实造成了很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小孩和父母在家的小孩,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异显著。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在农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到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我将结合两个具体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案例1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刘彬,男,十六岁,20XX年9月进入我校。初三时,我担任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留守儿童,还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他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经常迟到或旷课。坏习惯也不少,交友不慎重,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犯错后不敢承担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撞。他也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关系紧张。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 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沟通,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在通过与其监护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殊的身世。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后来他母亲也改嫁他乡,孤苦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大伯家已有俩闺女,都很乖巧,自然得到父母的疼爱,但他总觉得挨打挨骂的只是自己,觉得大伯大妈不爱自己,因而心理失衡。他觉得自己可怜没人疼爱,因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他任性,爱发脾气爱吃零食。他从家中偷钱花,最多的时候偷过两千元钱,买了一部手机。事情暴露后大伯的教育方式粗暴单一,不是拳打就是脚踢,而且紧抓不放,一犯错就老账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其核心问题是教育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势在必行。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供大家分享。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一 一、学生的情况: 姓名:许爽 性别:男 年龄:十一岁 五年级(1)班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许爽同学今年十岁了,由于频繁转学而成为问题学生。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从小在爷爷奶奶呵护下长大,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 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

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许爽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 根据许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于是我与其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勤与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并让他的爷爷奶奶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 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许爽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许爽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许爽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这冲击波及了校园,波及了家庭,自然也波及到了儿童,加上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日趋尖锐。其中存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已占了不小比例。我校注重辅导、关爱留守学生,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现谈谈我在辅导中的一些体会。 一、案例: 刘某某,男,11岁,六年级学生。性格上冷漠,孤傲,无谓,懒散,自尊心极强;人聪明,但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老师提问也表现得不乐意回答;作业马虎,写字潦草,爱顶撞老师。 二、分析: 在刘某某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多在外打工,俩兄弟独立生活。就是因为长期的父母的爱的缺失,使得他内心很孤独、脆弱、敏感,人际关系冷漠。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对应的心理疏导和协助,促使他改掉傲气,忘却孤独,增强爱心,友善的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动心理素质持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 三、辅导过程 1、心灵沟通,感受爱。 对于刘某某这种聪明却自尊心极强的学生,他在很多事情的是非是分的清楚的,他的心理表现的孤傲、冷漠、无谓、懒散都源于对现存的人际关系中感受不到爱,使得他有点厌恶这个群体,甚至自己。罗兰曾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刘某某的内心缺乏爱就像内心黑暗似的,对什么事情也不在乎。所以,我们采取了和他心灵沟通,让他慢慢感受到爱,以至于他爱自己,爱这个群体。根据他家离学校较近,我们经常到他家家访,而且每次的家访都主要是问他在家的生活情况,并和他哥哥沟通他在学校表现好的方面,鼓励哥哥多表扬他,并把好的消息多向他爸爸汇报,让刘某某多和爸爸电话联系。在学校,对于他的缺点,考虑他的自尊心,我都不会当众批评他,总是利用单独谈心的方式迂回的指出。课堂上往往利用其他同学的热心、阳光、关心班集体的闪光点,扩大化暗示这种的行为是非常令大家喜欢的,特别是老师。对于聪明的刘某某,不需要说得太白,往往这样的暗示他心是最清的。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一、背景介绍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地区的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大部分。在这 个庞大的农村人口中,有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在外务工而被迫留守在家。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与城市里的孩子不同,他们 没有父母和亲人的陪伴,也没有接受足够的关爱和指导。因此,留守 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 二、案例描述 小明是一名12岁的男孩,他生活在广西省某个偏远的山村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偶尔回家探亲。小明从小就跟随奶奶生活,她虽然 对小明很好,但由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并不能给小明 提供足够的教育和指导。同时,在学校里,小明也没有什么朋友可以 交流。 最近几个月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下,小明逐渐地打开了心扉, 向大家诉说了自己的心理问题。他说自己常常感到孤独、无助,有时

会偷偷地哭泣,甚至想过要离开这个世界。老师和同学们非常关心小 明的情况,并积极寻求帮助。 三、解决方案 为了帮助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 学校联系小明的父母和其他留守儿童的父母,敦促他们回家照顾孩子,同时提醒他们注意家庭教育。学校还组织了一些家长会和亲子活动, 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多沟通、多交流。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邀请专业心理医生来给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同时 在课堂上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还配备了专门负责留守 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老师,并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为孩子 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3.提供多种活动 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多种活动,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手工制作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家庭存在着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包括孤独感、恐惧感和情感失落等。针对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被广泛应用于留守儿童身上。本文将以“李明”为例,从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分析其心理变化及教育对策。 李明是一名留守儿童,早年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自从上小学起,李明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儿童不同,家中没有亲父亲母来疼爱他,身边的伙伴也因此与他隔阂重重。李明的家庭娇生惯养,独生子女的身份给了他超常的期望压力。他对待学业过于紧张,在考试发挥不佳时,屡屡出现哭闹和自责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为帮助李明摆脱心理困扰,学校选派专业心理老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首先与李明进行心理咨询,听取其内心的价值观和感受。由于李明缺乏安全感和感情联结,老师注重建立与他的情感连接,以促进其信任感和自尊心的建立。老师用一些关心的语言来照顾他的情感需求,并用积极的反馈来增加他的自信和努力的动力。 其次,老师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来促进李明的情感交流和自我表达。通过游戏模拟和角色扮演,李明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缓解紧张的情绪,并在游戏中学习如何以积极的方式交往和表达。此外,老师还帮助李明了解他内心的痛苦,指导他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来带给李明正能量和信任感。例如,老师鼓励他与同学交往,给他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并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诉求。这些努力逐渐改善了李明的心理状态,使他变得安全、自信、创造性和乐观。 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既关心儿童的心理问题,又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教育者在教学中的用心和态度,多方面帮助了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的自我认识,减轻他们的沉重负担,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关注和探讨,同时也看到心理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教育者需要更多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 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 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王某,男,13岁,父母在温州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王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 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王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王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王某提出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 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①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探讨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探讨 1、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学习方面 1.1.1意志薄弱,缺少学习热情,厌学情绪严重,导致学习偏差。调查结果发现,父母离开家出去打工后,孩子在家的学习处于无人看管的状况,他们遇到问题后在学校能问老师、同学,在回到家后,他们就只能一个人思考,没人能够帮助他们,给他们造成学习上的障碍,让他们在学习上受挫,思索时间长了没结果,他们就会放弃,这样慢慢地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由于"留守儿童"过早的体验到生活的艰辛,而且他们的父母往往以分数的高低检验孩子在家的表现,所以他们事实上比其他儿童更渴望学习,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及学习上的帮助,使他们面对成绩不能上升的情况后逐渐变的消沉,总感觉自己太笨,没有自信心,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1.1.2无人看管,缺乏监护和家教,性格放纵,不好好学习。留守儿童正值学习的最佳时期,理应得到最好的教育,在学业上应该是不断进步的,但是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看管,这些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据调查,本校小学生辍学比例占11%,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留守学生

占60.4%,成绩优良的 只有6%。由于孩子缺少家庭教育这个环节,仅凭学校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1.1.3重视不够,缺少教师关爱,学习动机薄弱,缺乏独立学习能力。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确立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后,就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而教师在教学时,却往往不善于发掘"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 ,注意不到细微的进步,不能每天督促其实现学习目标,没有更多的关注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致使他们的学习动机薄弱。据调查,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只有9.7% 的"留守儿童"会经常提出来跟教师讨论,有18.8%很少这样做。这到底该怪谁呢?也许是教师太严肃了,生活在相对特殊环境里的"留守儿童" 心理压力大,不敢接近;1 2.4%的"留守儿童"在自己学习时常常会觉得不知道该学什么好,他们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33%的学生很少利用某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来理解其他学科的东西,他们缺少知识迁移的能力。 1.2个性和人格方面 1.2.1留守儿童易产生自卑心理。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200 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有50.7%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 次,12.2%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篇 一、问题表现: 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

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原本只在教室里坐着的他,也在下课和同学一起玩了。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薛紫瑾,五年级学生。调皮淘气中透着可爱,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做作业拖拉散漫。课堂上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的,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在座位上干自己的事情,我行我素,爱惹事生非,许多同学是他的“猎物”,经常受到他的攻击。但我观察了解,这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是有意而为之。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控制不住自己,属于多动症。但他也有可取之处,就是捡到东西能主动上交。 具体表现: 1、不管是什么时候,即使是很严肃的时候,他总是自言自语的在说话,好像周围什么也没有,自己陶醉于自己的天地中。 2、对学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视无睹,从来不戴红领巾、穿校服,不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 3、上课经常在那儿玩,注意力很不集中。 4、经常打人、骂人,常常把同学的本子和书撕坏。 5、作业几乎不写,即使是写也是一塌糊涂 教学背景: 家庭比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对孩子太过溺爱,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较任性,在家根本不听奶奶的话,奶奶感到束手无策。现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经常撒谎,而且每天放学后丢下书包就到处去玩,天黑才回家。现在是奶奶管不了,交由姑妈管教。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分离对他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父母的爱护,使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由于经常犯错误,

经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 采取的措施: (1)与老师交朋友。老师经常给于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课后从生活上给于关心,没有本子给他买;雨天给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 (2)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3)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 教育启示: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经过我的努力,以及他姑妈的帮助,行为终于有所收敛,约束力有所增强,但时常还会犯毛病。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 下一步的打算: 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的方式跟踪分析,直到他能够真正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 -完整获奖版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 一天下课没多久, 班里一个同学哭着跑进办公室告诉我:“老师,老师,赵伟把我的笔弄坏了,那支笔是我妈妈卖给我的生日礼物。”我叫她别急,慢慢说清楚。她说:“下课了,我忘了放好那支笔,就去上厕所,回来时看见赵伟拿着我的笔在桌子上画,我很生气,就要去抢回来,他把笔向高处一抛,笔掉到地上坏了,写不出字了。”说完哭得很伤心。 我先安慰她几句,就把赵伟找来了,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那支笔我喜欢,就拿了写几下,”“那你为什么把笔向上抛呢?”“看她能不能接住。”“现在笔掉下来摔坏了,你说怎么办?你知道那支笔是她妈妈送她的生日礼物,是她的心爱之物吗?”只见他表情闪过那么一丝偷笑。 一个二年级的学生,那一抹偷笑,让我心寒,为什么?这就是一个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一个留守家中由爷爷奶奶看管的孩子的心理,那一抹偷笑,让我读到了他内心的不满、冷漠,别人得到的母爱触到了他的痛楚,他没有母亲,从没有得到过这种母爱。有爷爷奶奶的爱也不能代替的那种爱,她的心里在开始变化,引导得法,还来得及转变。 由此案例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不可忽视,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的性格怪异,内心的孤寂、冷漠。他们渴望关注,所以常以一些搞坏, 恶作剧或违背正常人心理的行为来引起关注,以达

到他内心的平衡。这样的留守儿童困扰着一部分家庭, 影响到一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要改变现状,就得综合治理,方能解决问题,要帮助家长克服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要有教子成才、教子成人的远视目光;学校要建立以小单位的学习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儿童搞好学习,多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校外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及时与他们沟通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1:赵某某是初二学年的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国外打工,自己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就是他在国内的监护人,奶奶年纪已经70多岁了,孩子想要什么奶奶就尽量满足,使孩子变得饭来伸手,水来张口,在学校不喜欢学习,每天上课的时间就是他听音乐,看小说的时间,任何老师对他做思想工作都无济于事,他说:你们别费心了,我就是不想学习,更有甚的是,老师上课他就想尽各种办法捣乱,比如:老师讲课的时候,他随便下地走动,老师说他,他说:我坐累了下地放松放松,老师说:你想过此时你的父母正在国外辛苦的工作,为了你,他说: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何干? 案例2:李某某是初二的学生,平时上课非常消极,甚至一堂课下来,他能够一句话不说,无论是老师的提问,还是同学的招呼,对他来讲就是沉默,就是这样一位学生在课间居然和小班女学生发生冲突,没多大点小事就要课后找人两伙对打,好在班主任知道的早,避免了事情的扩大化,后来知道这是个父母在国外且父母已经离异的孩子,现在随母亲生活,叛逆的性格,让他对母亲的爱采取反叛的态度,你不是就让我好好学习吗,我就不按照你说的去做,看你能把我怎样?这是两个典型的关于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我听后心里也是感到异常的沉重,二十几年的教学中也经历过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至于这些留守儿童为什么都会有不同水准的心里问题,我想首先应该想到的是: 案例分析 一)父母之爱的缺失:我上面案例中的孩子才十四或十五岁,正是成长中的青春期,这样的时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孩子一年才见到父母一次,有的孩子甚至数年见不到父母。在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中,爸爸妈妈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很大水准上仅仅是个称谓。记忆中父母的音容消逝殆尽,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并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自卑等心理障碍。 青春期的孩子缺乏父母的爱,和父母有效的监护和管理,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存有的问题没有人去倾诉,或者根本不愿意向人倾诉,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心理障碍,首先是自卑,其次是自我,同学中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心里有很大的压力。比如:有时学生之间闹着玩,不注意就说出一句,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不就是个留守儿童吗,这样小小的一句话就会勾起他们对父母的恨,为什么别的孩子父母都在身边,而我却没有,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这样的想法如果不能即时得到纠正,孩子就会慢慢的变得无情,对父母是这样,对同学,对老师,对他身边所有的人,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是自我,无论是在班级还是在家里,他都会以为我想要的东西,别人不能够染指,如果别人和我抢,我就会不择手段的对付对方。另外他们认为我说的话,无论是谁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否则就拳脚相加。 二)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充足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有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由于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疼爱有加,但教育不足,亲戚朋友由于精力不足,

留守儿童典型心理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典型心理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姓名:罗浩,性格:寡言少语,性别:男,年龄:岁,父母工作:出外打工,成绩:中下。 二、背景资料: 罗浩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曾因为好奇拿过别人的自动铅笔,在此事件后,罗浩同学的父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罗浩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罗浩同学害怕父亲,甚至害怕回家,即使在家,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他觉得父母并不爱他,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但自从父母出去打工了,一切都变了,罗浩变得很叛逆,似乎胆子也大了许多.经常不完成作业,还顶撞爷爷,奶奶.与同学更是相处不愉快,经常欺负比他小的同学,还经常说脏话…… 三、案例分析 罗浩同学由于被父亲打骂而谨小慎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导致了一种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而突然父母离开了,罗浩同学压抑的心情突然得到了释放,就好像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感

觉, 更有一种想把自己曾经遭受的种种,发泄在同学身上的极端心理疾病.在心理上来讲,是压抑心情的另一种极端反应,同样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四、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罗浩同学面对现实,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把自己极端的欺负同学当成是一种心理补偿的错误认识彻底清除,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种种的不是,应该归结于是内心脆弱,外表的刀枪不入其实是为了掩饰心中的空虚.因此我与罗浩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他的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罗浩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他的交谈过程中,他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铅笔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告诉他父母出外打工的艰辛,告诉他父母在处理这件事上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我们要 学会宽容,学会理解,鼓励他与父母电话多沟通,减少误会,在对待爷爷,奶奶的问题上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理解老人都那么大的岁数了,还起 早贪黑地奔波,忙碌着,罗浩虽然年龄小,但孩子的心是纯洁的,他知道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