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染色液(甲苯胺蓝法)染色步骤及注意事项

软骨染色液(甲苯胺蓝法)染色步骤及注意事项
软骨染色液(甲苯胺蓝法)染色步骤及注意事项

软骨染色液(甲苯胺蓝法)染色步骤及注意事项

货号:G2543

规格:100ml

保存:室温,避光,12个月。

产品说明:

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 O)是一种常用的人工合成染料,属于醌亚胺染料类。这类染料主要含有胺基和醌型苯环两个发色团,从而成色原显色。甲苯胺蓝中的阳离子有染色作用,组织细胞的酸性物质与其中的阳离子相结合而被染色。甲苯胺蓝不仅含有两个发色团,还含有两个助色团,能促使染料产生电离成盐类,帮助发色团对组织产生染色力,使切片上的组织细胞着色,可染细胞核使之呈蓝色;肥大细胞胞质内含有肝素和组织胺等异色性物质遇到甲苯胺蓝可呈异染性紫红色。甲苯胺蓝染色液(甲苯胺蓝法)呈强碱性,更利于组织细胞的着色。操作说明:(仅供参考)

1、常规脱钙,包埋,固定。

2、石蜡切片入二甲苯2次。

3、系列乙醇各1min。自来水洗2min。

4、入Toluidine Blue O Stain浸染30min。根据不同组织,染色时间不完全相同。

5、自来水洗2min,滤纸吸干水分。

6、丙酮分化至软骨细胞呈紫蓝色清楚可见。

7、逐级乙醇脱水。

8、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染色结果:

软骨、成骨细胞呈紫红色;背景呈淡蓝色。

注意事项:

1、第一次使用本试剂时建议先取1-2个样品做预实验。

2、针对于胃粘膜组织、软骨组织等较难着色组织的染色,浸染于甲苯胺蓝染色液的时间应相应延长。

3、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相关试剂:

G3661甲苯胺蓝染色液(1%,磷酸盐法)

G3662甲苯胺蓝染色液(0.5%,磷酸盐法)

G3665甲苯胺蓝染色液(0.5%,硼酸盐法)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原理 ●G+细胞壁的网状结构致密,交联度高,用乙醇处理后,发生脱水作用,肽聚糖层孔径缩小,透性降低,故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紫色。 ●G-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含较多类脂质,故用乙醇处理后,类脂质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细胞被脱色,经沙黄复染呈红色。 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碱性)→碘液媒染→乙醇(丙酮)脱色→番红复染(碱性)

◆◆◆原理: 当用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兰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有舦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酒精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舦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兰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舦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较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酒精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实验步骤: 1、制片 涂片——干燥——固定 2、初染 滴加结晶紫染色1——2分钟,水洗; 3、媒染 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1分钟; 4、脱色 滴加95%酒精脱色,25-30秒,立即水洗; 5、复染 用番红液复染约2分钟,水洗; 6、镜检 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细菌: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进行无性二分裂繁殖,其形态和结构相对稳定。一般体积微小,通常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其测量单位用微米表示。

实验2 细菌的芽孢染色和荚膜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芽孢染色和荚膜染色 生物111班杨明轩1102040128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细菌芽胞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并掌握细菌荚膜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细菌的芽孢染色 芽孢通常指某些细菌在生长后期于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厚壁、折光性高、含水量极低而抗逆性极强的内生休眠体。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色剂亲合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的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加以区别。芽孢通常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和脱色,当用着色力强的弱碱性染色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染色师,芽孢和菌体同时着色,进入菌体的染色剂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经对比度大的复染液番红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的颜色,呈绿色;而菌体被复染剂染成红色,易于区别。 (二)细菌的荚膜染色 荚膜是包围细菌细胞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具有明确的外缘,牢固地附着在菌体细胞壁外;荚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不易着色,其含水量高达90%以上,易变形。荚膜染色通常采用衬托染色法或称负染法,即将菌体和背景分别着色,从而把不着色且透明的荚膜给衬托出来。 三、实验材料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6~28℃培养2~3天; 钾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点接于阿须贝平板上,26~28℃培养3天。 2、染色剂:孔雀绿染液、番红染液,石炭酸复红、墨汁(已过滤) 3、其他:载玻片、无菌水、洗瓶、擦镜纸、吸水纸、二甲苯、香柏油、接种用具 四、实验方法 (一)细菌的芽孢染色 1、制片:将枯草芽孢杆菌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用吸水纸块盖住涂片处,然后在吸水纸张滴加孔雀绿染液至饱和。加热使染液微冒蒸汽后,保持5min。加热时应不断添加染液,不要使吸水纸干燥。 3、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镊子除去吸水纸,再用水平轻轻冲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4、复染:用番红染液染色2~3min。 5、镜检:涂片干燥后,置油镜下观察。 6、清理:整理桌面,将显微镜恢复原样,将废片放入废片缸内。 (二)细菌的荚膜染色 1、制片:在洁净的载玻片的中央滴加1滴无菌水,取少许钾细菌制成涂片,在空气中风干。 2、染色:用石炭酸复红在涂片处染色4~5min,水洗,稍风干。 3、滴加一滴墨汁在载玻片的一侧,左手持此玻片,右手拿一干净玻片作推片用。将推片边缘凭证的一端与混合菌液成30°胶接触,顺势将菌液推开(不要太用力),使其涂成一薄层,并在空气中充分自然干燥。 4、镜检:玻片自然干燥后,置油镜下观察。

软骨染色液(甲苯胺蓝法)染色步骤及注意事项

软骨染色液(甲苯胺蓝法)染色步骤及注意事项 货号:G2543 规格:100ml 保存:室温,避光,12个月。 产品说明: 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 O)是一种常用的人工合成染料,属于醌亚胺染料类。这类染料主要含有胺基和醌型苯环两个发色团,从而成色原显色。甲苯胺蓝中的阳离子有染色作用,组织细胞的酸性物质与其中的阳离子相结合而被染色。甲苯胺蓝不仅含有两个发色团,还含有两个助色团,能促使染料产生电离成盐类,帮助发色团对组织产生染色力,使切片上的组织细胞着色,可染细胞核使之呈蓝色;肥大细胞胞质内含有肝素和组织胺等异色性物质遇到甲苯胺蓝可呈异染性紫红色。甲苯胺蓝染色液(甲苯胺蓝法)呈强碱性,更利于组织细胞的着色。操作说明:(仅供参考) 1、常规脱钙,包埋,固定。 2、石蜡切片入二甲苯2次。 3、系列乙醇各1min。自来水洗2min。 4、入Toluidine Blue O Stain浸染30min。根据不同组织,染色时间不完全相同。 5、自来水洗2min,滤纸吸干水分。 6、丙酮分化至软骨细胞呈紫蓝色清楚可见。 7、逐级乙醇脱水。 8、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染色结果: 软骨、成骨细胞呈紫红色;背景呈淡蓝色。

注意事项: 1、第一次使用本试剂时建议先取1-2个样品做预实验。 2、针对于胃粘膜组织、软骨组织等较难着色组织的染色,浸染于甲苯胺蓝染色液的时间应相应延长。 3、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相关试剂: G3661甲苯胺蓝染色液(1%,磷酸盐法) G3662甲苯胺蓝染色液(0.5%,磷酸盐法) G3665甲苯胺蓝染色液(0.5%,硼酸盐法)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1.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机理:G+、G-主要由其CW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对乙醇的通透性,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有肽聚糖的厚度和结构所决定。 G+的CW: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低。乙醇脱色时CW脱水,孔径减少,透性降低,不易脱色,呈初染得蓝紫色。 G-的CW:肽聚糖层薄,脂质含量高。乙醇脱色时,类脂被乙醇溶解,透性升高,细胞被复染显红色。 步骤:①涂片: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水,用接种环挑取菌体均匀涂布于水中。 ②固定:将玻片靠近酒精灯火焰,蒸干水分,但不要烤焦。 ③初染:用碱性颜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④媒染: 以碘液媒染1min,水洗,吸干水分。(细胞内形成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增强相互作用) ⑤脱色(关键步骤):以95%的乙醇脱色30s,应适当振荡均匀,是乙醇脱色完全。 ⑥水洗,吸干。 ⑦复染:??(第2张)复染30s,水洗吸干。 ⑧干燥镜检。 2、用渗透皮层膨胀学说解说芽孢耐热机制。 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

失水的核心才赋予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3、引起微生物培养过程中PH变化的几种可能反应,并说明如何能够维持微培PH稳定。 答:培养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被分解利用,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会导致PH变化。 (第2张中的图) 还与培养基的C/N比有关,C/N高,经培养基后PH显著下降,C/N 低,经培养基后PH明显上升。 PH调节:①加入缓冲剂--------常用:一氢二氢磷酸盐,K2HPO4 呈碱性,KH2PO4 酸性,只在一定的PH范围内调节(6.4--7.2) ②大量产酸的菌株,加CaCO3调节,CaCO3难溶于水,不会使培养液的PH过度增加,但可不断中和微生物产的酸。 ③培养液中存在天然的缓冲系统,如AA,肽,Pr均属两性电解质,也起缓冲的作用。 ④过酸:治标------加NaOH、Na2CO3中和,治本-----加适量氮源:NaNO3、Pr、NH3·H2O;增加通风量。 ⑤过碱:治标-----H2SO4、HCl中和,治本----加适量碳源:G类,脂类;减小通风量。 3、抗生素法和菌丝过滤法为何能浓缩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抗生素法(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原理:青霉素抑制肽聚糖链间的交联,组织了合成完整的CW,野生型B处于正常生长繁殖,所以对青霉素敏感,可被抑制或杀死;营缺B在基本培养基上休眠状态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步骤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步骤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步骤 简单实验步骤如下: 1.漂洗血清蛋白H7.2-7.4 37度 PBS 2小时. 2.-20度甲醇固定20分钟后,自然、干燥 10分钟 3.PBS洗净:3min*3 4.1%Triton:25min-30min.配成50ultriton+5mlpBS 5.PBS洗净:2*5min 6.羊血清封闭:37度,20分钟 7.一抗,4度过夜,一般要大于18小时或者37度1-2小时 8.4度PBS洗净,3min*5次 9.二抗37度小于一小时 10.37度PBS洗净,3*5min 凉干封片(封闭液PH8.5) 活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流式细胞仪标本的制备 (一)制备活性高的细胞悬液(培养细胞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胸腺细胞、脾细胞等均可用于本法) ↓ 用10%FCS RPMI1640调整细胞浓度为 5×106~1×107/ml ↓ 取40μl细胞悬液加入预先有特异性McAb(5~50μl) 的小玻璃管或塑料离心管,再加50μl 1∶20(用DPBS 稀释)灭活正常兔血清 ↓4℃ 30min 用洗涤液洗涤2次,每次加洗涤液2ml左右 1000rpm×5min

↓ 弃上清,加入50μl工作浓度的羊抗鼠 (或兔抗鼠)荧光标记物,充分振摇 ↓4℃ 30min 用洗涤液洗涤2次,每次加液2ml左右 1000rpm×5min ↓ 加适量固定液(如为FCM制备标本,一般加入 1ml固定液,如制片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视细胞浓度加入100~500μl固定液) ↓ FCM检测或制片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标本在试管中可保存5~7天) (二)试剂和器材 1. 各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2. 荧光标记的羊抗鼠或兔抗鼠第二抗体,灭活正常兔血清。 3. 10% FCS RPMI1640, DPBS、洗涤液、固定液(见附录)。 4. 玻璃管、塑料管、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 (三)注意事项 1. 整个操作在4℃下进行,洗涤液中加有比常规防腐剂量高10倍的NaN 3,上述实验条件是防止一抗结合细胞膜抗原后发生交联、脱落。 2. 洗涤要充分,以避免游离抗体封闭二抗与细胞膜上一抗相结合,出现假阴性。 3. 加适量正常兔血清可封闭某些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Fc受体,降低和防止非特异性染色。 4. 细胞活性要好,否则易发生非特异性荧光染色。 附: 1. DPBS (×10, 贮存液)

(推荐)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一,过程 1 .涂片 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你的结果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德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你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溶菌酶与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 溶菌酶作用机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种黏

甲苯胺蓝染色液(0.5%,磷酸盐法)使用说明

甲苯胺蓝染色液(0.5%,磷酸盐法)使用说明 货号:G3662 规格:100ml 保存:室温,避光,12个月。 产品说明: 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 O)是一种常用的人工合成染料,属于醌亚胺染料类。这类染料主要含有胺基和醌型苯环两个发色团,从而成色原显色。甲苯胺蓝中的阳离子有染色作用,组织细胞的酸性物质与其中的阳离子相结合而被染色。甲苯胺蓝不仅含有两个发色团,还含有两个助色团,能促使染料产生电离成盐类,帮助发色团对组织产生染色力,使切片上的组织细胞着色,可染细胞核使之呈蓝色。肥大细胞胞质内含有肝素和组织胺等异色性物质遇到甲苯胺蓝可呈异染性紫红色。 操作说明:(仅供参考) (一)肥大细胞染色 1、脱蜡至蒸馏水。 2、浸染于甲苯胺蓝染色液10-15min,具体的染色时间根据切片厚度和组织的不同而定。 3、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轻轻冲洗。 4、(可选)0.5%冰乙酸分化,直到细胞核和颗粒清晰可见。 5、快速95%和无水乙醇脱水。 6、二甲苯透明,封固。 染色结果:肥大细胞呈紫红色;背景呈淡蓝色。 (二)软骨染色 1、石蜡切片入二甲苯2次每次15min。

2、系列乙醇各1min。 3、自来水洗2min。 4、入Toluidine Blue O Stain浸染30min。 5、自来水洗2min,滤纸吸干水分。 6、丙酮分化至软骨细胞呈紫蓝色清楚可见。 7、逐级乙醇脱水。 8、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染色结果:软骨、成骨细胞呈紫红色;背景呈淡蓝色。 (三)细胞涂片染色 1、用20%的乙醇溶液稀释甲苯胺蓝染色液,一般要求稀释到0.1%即可。 2、细胞涂片后,立即放入95%的乙醇中固定,取出放在纸巾上。 3、滴加稀释后的甲苯胺蓝染色液进行滴染,加盖玻片让染料渗透到细胞中。 4、将玻片竖起,稍加压力,使多余染料被纸巾吸去。 5、无需干燥,直接镜检。 染色结果:细胞核、淋巴细胞呈深蓝色;核仁呈紫红色;红细胞呈橘红;细胞质、单核细胞呈淡蓝色。 (四)原位杂交染色 1、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稀释到相应的浓度,凭经验一般稀释比例大于1:100。 2、玻片在稀释好的染色液中短暂浸泡。 3、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浸泡数次。 4、按需求进行压片固定。 注意事项:

(实验)细菌的荚膜染色

(实验)细菌的荚膜染色 (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三)实验器材 1.活材料:培养3-5天的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俗称“钾细菌”)。该菌在甘露醇作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时,荚膜丰厚。 2.染色液和试剂:Tyler法染色液:(见附二、(一)、14)、用滤纸过滤后的绘图墨水、复红染色液(见附二、(一)、2)、黑素(见附二、(一)、7)、6%葡萄糖水溶液、1%甲基紫水溶液、甲醇、20%CuSO4水溶液、香柏油、二甲苯。 3.器材:载玻片、玻片搁架,擦镜纸、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 推荐以下四种染色法,其中以湿墨水方法较简便,并且适用于各种有荚膜的细菌。如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则效果更佳。 1.负染色法: (1)制片: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块,加蒸馏水一滴,取少量菌体放入水滴中混匀并涂布。 (2)干燥: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3)染色:在涂面上加复红染色液染色2—3min。 (4)水洗:用水洗去复红染液。 (5)干燥:将染色片放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6)涂黑素:在染色涂面左边加一小滴黑素,用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轻轻接触黑素,使黑素沿玻片边缘散开,然后向右一拖,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为一薄层,并迅速风干。 (7)镜检: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影灰色,菌体红色,荚膜无色透明。 2.湿墨水法 (1)制菌液:加1滴墨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挑少量菌体与其充分混合均匀。 (2)加盖玻片放一清洁盖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纸,向下轻压,吸去多余的菌液。 (3)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其周围呈现一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3.干墨水法

免疫荧光实验步骤大全(精华版)

免疫荧光染色大全(精华版) 组织免疫荧光法 (1)将待染组织切片置于65摄氏度恒温箱烤片1h,脱蜡 (2)1×PBS 洗涤 3 次,每次 5min。 (3)0.5%Triton X-100(PBS 配制)室温通透 10min (4)1×PBS 洗涤 3 次,每次 5min。 注意:步骤(3)和(4)用于检测细胞核抗原,细胞膜抗原直接跳过此步骤(5)抗原修复:使用柠檬酸盐缓冲液进行抗原修复,微波炉微波高火3min,后转成低火 15min。 (6)1×PBS 洗涤 3 次,每次 5min。 (7)3% H2O2,室温孵育30min,目的是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8)1×PBS 洗涤 3 次,每次 5min。 (9)使用1% BSA进行室温封闭 30min,用于封闭非特异性抗原表位。 (10)按抗体推荐使用说明书孵育特异性一抗,4°C 湿盒中静置过夜。(11)次日取出切片,室温下复温 30min。 (12)1×PBS 洗涤 3 次,每次 5min。 (13)选取相应的免疫荧光二抗滴加于血管组织上,37°C避光孵育30min。(14)1×PBS洗涤 3 次,每次 5min。 (15)避光条件下,DAPI 染液染细胞核,浓度和时间根据试剂说明书使用(16)1×PBS洗涤 3 次,每次5min。 (17)在血管组织上滴加抗荧光淬灭剂进行封片。 (18)使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拍照。 贴壁细胞免疫荧光法 (1)在培养板中接种的带染色的细胞爬片用PBS泡洗3次×3min (2)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爬片15min (3)1×PBS洗涤 3 次,每次5min。 (4)0.5%Triton X-100(PBS配制)室温通透10min (5)1×PBS洗涤 3 次,每次5min。 (6)1%BSA室温封闭30min (7)弃掉封闭液,细胞爬片滴加适量稀释至适当比例的一抗,4℃孵育过夜(8)1×PBS洗涤 3 次,每次5min。 (9)细胞爬片滴加稀释至适当比例的荧光二抗 (10)1×PBS洗涤 3 次,每次5min。 (11)DAPI染细胞核,浓度和时间根据试剂说明书使用 (12)1×PBS洗涤 3 次,每次5min。 (13)用抗荧光淬灭剂封片 (14)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采集图像 细胞免疫荧光(悬浮细胞方法一) (1)收集悬浮细胞,细胞在冰浴中冷却,然后用台式离心机于4℃以800 g 离心5 min,吸去培养液并以4℃ 1×PBS重悬细胞。

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 详细阐叙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 浏览次数:174次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11-5-25 17:44 |提问者:肖箫 2011shaw 最佳答案 革兰氏染色 一、目的:在细胞发放之前,利用标准的革兰氏染色法对即将发放的细胞悬液进行检测,判断细胞悬液中是否含有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 二、原理: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三、实验用品准备: 灭菌玻片、10-100ul移液器、10-100ul灭菌移液吸头、100ul-1000ul移液器、100ul-1000ul移液吸头、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革兰氏染色液、吸水纸、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计时器 四、操作: 1 涂片:取灭过菌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用移液枪吸取10ul待检样品滴在载玻片的中央,用烧红冷却后的接种环将液滴涂布成一均匀的薄层,涂布面不宜过大。 2 干燥:将标本面向上,手持载玻片一端的两侧,小心地在酒精灯上高处微微加热,使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或加热时间过长,以防标本烤枯而变形。 3 固定:固定常常利用高温,手持载玻片的一端,标本向上,在酒精灯火焰处尽快的来回通过2-3次,共约2-3秒种,并不时以载玻片背面加热触及皮肤,不觉过烫为宜(不超过60℃),放置待冷后,进行染色。 4 初染:在涂片薄膜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1-2滴,使染色液覆盖涂片,染色约 1min。 5 水洗:斜置载玻片,在自来水龙头下用小股水流冲洗,直至洗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6 媒染:用100-1000ul移液枪吸取约300ul碘液滴在涂片薄膜上,使染色液覆盖涂片,染色约1min。

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

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方 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对于石蜡切片: 1、烤片:60℃ 60分钟 2、脱蜡:二甲苯中Ⅰ脱蜡15分钟→二甲苯Ⅱ脱蜡15分钟→无水乙醇Ⅰ5分钟→无水乙醇Ⅱ5分钟→90%乙醇Ⅰ5分钟→90%乙醇Ⅱ5分钟→70%乙醇5分钟 →蒸馏水5分钟→蒸馏水5分钟。 3、抗原修复:高压修复,事先烧开锅中的水,修复盒中加入l柠檬酸钠,(柠檬酸三钠 3g,柠檬酸 0.4g加入1000ml蒸馏水中),上汽后加热10分钟,关火。修复盒取出,放入装有自来水的瓷缸中缓慢冷却至室温。 2. 去除内源性酶:玻片取出放入湿盒,加3%H 2O2 2 (2ml H 2 O2 2 加入18ml蒸馏 水中,现配现用,避光),室温孵育10分钟,PBS洗3次,每次5分钟。(也可不用去除内源性酶)。 3. 封闭(Blocking) 加10%正常驴血清(原液100ul+900ulPBS,1ml够用30张片子),室温孵育封闭30分钟。如果背景较高,可以4℃封闭过夜。不用洗,用滤纸吸干周边水分。从封闭开始所有的步骤,一定要注意样品的保湿,避免样品的干燥,否则极易产生较高的背景。 4. 一抗孵育(Primary antibody incubation) 参考一抗的说明书,按照适当比例用(10%山羊血清PBS或1%BSA-PBS)稀释一抗。 立即加入稀释好的一抗, 4℃过夜,第二天取出复温45分钟。PBS洗3次,每次5分钟。 5. 二抗孵育(Secondary antibody inucubation) 按照适当比例用稀释荧光标记的二抗,立即加入稀释好的二抗,室温或4℃在侧摆摇床上缓慢摇动孵育一小时。

甲苯胺蓝染色液(1%,磷酸盐法)

甲苯胺蓝染色液(1%,磷酸盐法) 简介: 甲苯胺蓝(T oluidine Blue O)是一种常用的人工合成染料, 属于醌亚胺染料类, 这类染料主要含有胺基和醌型苯环两个发色团,从而成色原显色。甲苯胺蓝中的阳离子有染色作用, 组织细胞的酸性物质与其中的阳离子相结合而被染色。甲苯胺蓝还含有两个助色团,能促使染料产生电离成盐类, 帮助发色团对组织产生染色力, 使切片上的组织细胞着色,可染细胞核使之呈蓝色。 组成: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一)肥大细胞染色 1、脱蜡至蒸馏水。 2、根据切片厚度和组织的不同,浸染于甲苯胺蓝染色液。 3、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轻轻冲洗。 4、(可选)0.5%冰乙酸分化,直到细胞核和颗粒清晰可见。 5、快速95%和无水乙醇脱水。 6、 二甲苯透明,封固。 染色结果:肥大细胞呈紫红色;背景呈淡蓝色。 (二)软骨染色 1、 石蜡切片入二甲苯2次每次。 2、 系列乙醇各1min 。 3、 自来水洗2min 。 4、 入Toluidine Blue O Stain 浸染。 5、 自来水洗2min ,滤纸吸干水分。 6、 丙酮分化至软骨细胞呈紫蓝色清楚可见。 7、 逐级乙醇脱水。 8、 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染色结果:软骨、成骨细胞呈紫红色;背景呈淡蓝色。 (三)细胞涂片染色 编号 名称 DA0055 Storage Toluidine Blue O Stain(1%,磷酸盐法) 100ml RT 避光 使用说明书 1份

1、用20%的乙醇溶液稀释甲苯胺蓝染色液, 一般要求稀释到0.1%即可。 2、细胞涂片后,立即放入95%的乙醇中固定,取出放在纸巾上。 3、滴加稀释后的甲苯胺蓝染色液进行滴染,加盖玻片让染料渗透到细胞中。 4、将玻片竖起,稍加压力,使多余染料被纸巾吸去。 5、无需干燥,直接镜检。 染色结果:细胞核、淋巴细胞呈深蓝色;核仁呈紫红色;红细胞呈橘红;细胞质、单核细胞呈淡蓝色。 (四)原位杂交染色 1、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稀释到相应的浓度,凭经验一般稀释比例大于1:100。 2、玻片在稀释好的染色液中短暂浸泡。 3、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浸泡数次。 4、按需求进行压片固定。 注意事项: 1、针对于胃粘膜组织、软骨组织等较难着色组织的染色,浸染于甲苯胺蓝染色液的时间应 相应延长。 2、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1.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机理:G+、G-主要由其CW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对乙醇的通透性,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有肽聚糖的厚度和结构所决定。 G+的CW: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低。乙醇脱色时CW脱水,孔径减少,透性降低,不易脱色,呈初染得蓝紫色。 G-的CW:肽聚糖层薄,脂质含量高。乙醇脱色时,类脂被乙醇溶解,透性升高,细胞被复染显红色。 步骤:①涂片: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水,用接种环挑取菌体均匀涂布于水中。 ②固定:将玻片靠近酒精灯火焰,蒸干水分,但不要烤焦。 ③初染:用碱性颜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④媒染: 以碘液媒染1min,水洗,吸干水分。(细胞内形成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增强相互作用) ⑤脱色(关键步骤):以95%的乙醇脱色30s,应适当振荡均匀,是乙醇脱色完全。 ⑥水洗,吸干。 ⑦复染:??(第2张)复染30s,水洗吸干。 ⑧干燥镜检。 2、用渗透皮层膨胀学说解说芽孢耐热机制。 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

失水的核心才赋予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3、引起微生物培养过程中PH变化的几种可能反应,并说明如何能够维持微培PH稳定。 答:培养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被分解利用,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会导致PH变化。 (第2张中的图) 还与培养基的C/N比有关,C/N高,经培养基后PH显著下降,C/N 低,经培养基后PH明显上升。 PH调节:①加入缓冲剂--------常用:一氢二氢磷酸盐,K2HPO4 呈碱性,KH2PO4 酸性,只在一定的PH范围内调节(6.4--7.2) ②大量产酸的菌株,加CaCO3调节,CaCO3难溶于水,不会使培养液的PH过度增加,但可不断中和微生物产的酸。 ③培养液中存在天然的缓冲系统,如AA,肽,Pr均属两性电解质,也起缓冲的作用。 ④过酸:治标------加NaOH、Na2CO3中和,治本-----加适量氮源:NaNO3、Pr、NH3·H2O;增加通风量。 ⑤过碱:治标-----H2SO4、HCl中和,治本----加适量碳源:G类,脂类;减小通风量。 3、抗生素法和菌丝过滤法为何能浓缩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抗生素法(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原理:青霉素抑制肽聚糖链间的交联,组织了合成完整的CW,野生型B处于正常生长繁殖,所以对青霉素敏感,可被抑制或杀死;营缺B在基本培养基上休眠状态

实验五 细菌的荚膜染色

实验五细菌的荚膜染色 生物112 周泓兆1102040226 一、目的 学习并掌握荚膜染色的原理及方法。 二、原理 荚膜的主要成分为多糖类,不宜着色,而且含水量高达90%以上,易变形,因此荚膜染色通常采用负染法,将菌体和背景分别着色,从而把不透明的荚膜衬托出来。 三、材料 1.菌种:钾细菌(Bacillus mucilaginous),点接于阿须贝平板上,26℃-28℃培养三天。 2.染色剂:石炭酸复红,墨汁(使用前必须用滤纸过滤,除去墨汁中的杂质) 3.其它:载玻片,无菌水,洗瓶,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酒精棉球,接种环,酒精灯,镊子。 四、实验步骤 1.制片:在洁净载玻片上左右两侧各滴加一滴无菌水,取少许培养72小时的钾细菌制成涂片,空气中风干; 2.染色:用石炭酸复红与孔雀绿,分别在两涂片处染色1-2分钟,水洗,稍风干; 3.在载玻片的一侧滴加半滴到一滴墨汁,左手持此玻片,右手另拿一干净玻片做推片用,将推片边缘平整的一端与墨汁成30°角接触,顺势将墨汁推开,使其涂成一薄层,并在空气中充分自然干燥; 4.镜检:玻片自然干燥后,滴加香柏油,置于油镜下观察,菌体为红色(石炭酸复红染色)或绿色(孔雀绿染色),荚膜无色,背景黑色; 5.清理:用二甲苯与干净擦镜纸擦净镜头,将涂片和直接固体垃圾置入垃圾桶,液体垃圾倒入废液缸,无腐蚀性毒性液体可倒入下水道,用酒精棉球擦洗器材将溅出的染料擦除。 五、结果与讨论: 这个实验成功率较低,主要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如果取菌过少在镜检时会很难找到菌体,而如果取菌过多则涂片很难涂匀,会看到菌体形成菌胶团,无法观察到荚膜形状。 ②染色时间不能太短,否则无法看清菌体。而染色如果过长则会导致荚膜也被染上颜色。③尽可能挑取边缘的菌种,而且涂抹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发现许多菌体破裂,影响观察。 ④涂抹墨汁的时候要求墨汁量少,而且要尽可能涂的均匀,才能明显看到荚膜形状。 六、思考题 1.简单染色能否观察细菌荚膜?请解释原因。 答:不能。荚膜主要成分为多糖,很难着色,通过简单染色无法染出荚膜,导致荚膜和背景均为透明的,因此无法观察到荚膜。 2.细菌的荚膜有何特点?在对其染色观察结果时应注意什么? 答:细菌的荚膜含水量高达90%,在风干和染色过程中不应使其遇热。涂墨后风干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荚膜也会失水变形。

甲苯胺蓝染色液(0.5%,硼酸盐法)

甲苯胺蓝染色液(0.5%,硼酸盐法) 简介: 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 O)是一种常用的人工合成染料, 属于醌亚胺染料类, 这类染料主要含有胺基和醌型苯环两个发色团,从而成色原显色。甲苯胺蓝中的阳离子有染色作用, 组织细胞的酸性物质与其中的阳离子相结合而被染色。甲苯胺蓝还含有两个助色团,能促使染料产生电离成盐类, 帮助发色团对组织产生染色力, 使切片上的组织细胞着色,可染细胞核使之呈蓝色。另外,肥大细胞胞质内含有肝素和组织胺等异色性物质,遇到甲苯胺蓝可呈异染性紫红色,临床上经常用于肥大细胞染色。 Leagene 甲苯胺蓝染色液(Toluidine Blue,1%,硼酸盐法)由于硼酸盐缓冲液呈强碱性,更利于组织细胞的着色。 组成: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一)肥大细胞染色 1、脱蜡至蒸馏水。 2、根据切片厚度和组织的不同,浸染于甲苯胺蓝染色液。 3、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轻轻冲洗。 4、冰乙酸分化,直到细胞核和颗粒清晰可见。 5、快速和无水乙醇脱水。 6、 二甲苯透明,封固。 染色结果:肥大细胞呈紫红色;背景呈淡蓝色。 (二)软骨染色 1、 石蜡切片入二甲苯。 2、 系列乙醇各。 3、 自来水洗。 4、 入Toluidine Blue O Stain ,浸染。 5、 自来水洗,滤纸吸干水分。 6、 丙酮分化至软骨细胞呈紫蓝色清楚可见。 7、 逐级乙醇脱水。 编号 名称 DA0059 Storage Toluidine Blue O stain (0.5%,硼酸盐法) 100ml RT 避光 使用说明书 1份

8、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染色结果:软骨、成骨细胞呈紫红色;背景呈淡蓝色。 (三)细胞涂片染色 1、用乙醇溶液稀释甲苯胺蓝染色液, 一般要求稀释即可。 2、细胞涂片后,立即放入乙醇中固定,取出放在纸巾上。 3、滴加稀释后的甲苯胺蓝染色液进行滴染,加盖玻片让染料渗透到细胞中。 4、将玻片竖起,稍加压力,使多余染料被纸巾吸去。 5、无需干燥,直接镜检。 染色结果:细胞核、淋巴细胞呈深蓝色;核仁呈紫红色;红细胞呈橘红;细胞质、单核细胞呈淡蓝色。 (四)原位杂交染色 1、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稀释到相应的浓度,凭经验一般稀释比例大于1:100。 2、玻片在稀释好的染色液中短暂浸泡。 3、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浸泡数次。 4、按需求进行压片固定。 注意事项: 1、针对于胃粘膜组织、软骨组织等较难着色组织的染色,浸染于甲苯胺蓝染色液的时间应 相应延长。 2、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有效期:12个月有效。 相关: 编号名称 DA0056甲苯胺蓝染色液(0.5%,磷酸盐法) DC0032Masson三色染色液 DG0005糖原PAS染色液 DH0006苏木素伊红(HE)染色液 TC0713 葡萄糖检测试剂盒(GOD-POD比色法)

免疫荧光染色

荧光免疫染色和DAPI染色实验 1.实验原理 免疫染色的实验原理类似于Western Blotting,两者都是运用抗体的特异性识别作用来显示目的蛋白,但是由于免疫染色需要在原位进行,而且蛋白没有经过富集,因此其实验难度较高。 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固定剂(通常是甲醛或多聚甲醛)将细胞固定,使得细胞膜的通透性大大增加,并且利用Triton-X-100使得一部分膜蛋白变性,从而使通透性进一步加强。利用正常羊血清封闭,可以令许多蛋白先与血清内的非特异性抗体结合,而特异性的抗体由于动力学的关系可以通过竞争性的反应与目的蛋白结合,这一过程可以保证抗体识别的特异性。二抗可以特异性识别一抗的Fc区域,利用二抗连接不同的荧光基团,就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不同的荧光,从而显示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 另外,免疫荧光实验由于其较高的敏感性可以显示出基因表达的亚细胞情况(核内,核外,膜上以及一些较大的细胞器上),所以通常被用来作为基因定位的方法。 DAPI的中文名称是4,6-联脒-2-苯基吲哚,是一种常用的荧光染料,其作用机理与溴化乙锭(EB)等染色剂的机理类似:它们与DNA双螺旋的凹槽部分可以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与DNA 的双链紧密结合。结合后产生的荧光基团的吸收峰是358nm而散射峰是461nm,正好UV (紫外光)的激发波长是356nm,使得DAPI成为了一种常用的荧光检测信号。 Jagielski M. et. Al在1976年首次运用该技术检测细胞培养中的支原体感染。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该技术被运用于各种微生物的检测、生长监测,胚胎发育过程的检测,细胞周期的检测和各种核定位的实验。 本实验就是利用DAPI染色标记细胞核的位置。 免疫染色实验方法和步骤 免疫染色(immunol staining)包括免疫荧光(immunol fluorescence)、免疫组化(immunol histochemistry)、免疫细胞化学(immunol cytochemistry)等,可以参考如下步骤进行操作。 1. 样品准备(Sample preparation) 对于贴壁细胞: 可以直接用多孔板,例如6孔板、24孔板等,培养细胞,然后到预定时间时进行固定等后续操作。 也可以用洁净的盖玻片,70%乙醇中浸泡后,用无菌的镊子放置到6孔板内,然后用无菌的生理盐水、PBS或培养液洗去残留的乙醇。这时就可以种入细胞进行培养,待细胞贴在盖玻片上生长良好后,即可进行固定等后续操作。 对于悬浮细胞: 把细胞先在固定液中固定,然后把细胞滴加在载玻片上,干燥后细胞会紧贴在载玻片上。然后就可以进行后续操作。如果细胞的粘附能力不佳,可以在载玻片上用PDL等物质进行处理,以增强载玻片的粘附能力。 对于冷冻切片: 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后,可以直接进行固定等后续操作。 对于石蜡切片:

甲苯胺蓝染色液(软骨专用)使用说明书

甲苯胺蓝染色液(软骨专用)使用说明书 货号:G2493 规格:100ml 保存:室温,避光,12个月。 产品说明: 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 O)是一种常用的人工合成染料,属于醌亚胺染料类。这类染料主要含有胺基和醌型苯环两个发色团,从而成色原显色。甲苯胺蓝中的阳离子有染色作用,组织细胞的酸性物质与其中的阳离子相结合而被染色。甲苯胺蓝不仅含有两个发色团,还含有两个助色团,能促使染料产生电离成盐类,帮助发色团对组织产生染色力,使切片上的组织细胞着色,可染细胞核使之呈蓝色;肥大细胞胞质内含有肝素和组织胺等异色性物质遇到甲苯胺蓝可呈异染性紫红色。甲苯胺蓝染色液(Toluidine Blue,1%,硼酸盐法)由于硼酸盐缓冲液呈强碱性,更利于组织细胞的着色。 操作说明:(仅供参考) 1、常规脱钙,包埋,固定。 2、石蜡切片入二甲苯2次,每次15min。 3、系列乙醇各1min。自来水洗2min。 4、入Toluidine Blue O Stain浸染15-20min。根据不同组织,染色时间不完全相同。 5、自来水洗2min,滤纸吸干水分。 6、丙酮分化至软骨细胞呈紫蓝色清楚可见。 7、逐级乙醇脱水。 8、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染色结果: 软骨、成骨细胞呈紫红色;背景呈淡蓝色。 注意事项: 1、第一次使用本试剂时建议先取1-2个样品做预实验。

2、针对于胃粘膜组织、软骨组织等较难着色组织的染色,浸染于甲苯胺蓝染色液的时间应相应延长。 3、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相关产品: G3661甲苯胺蓝染色液(1%,磷酸盐法) G3662甲苯胺蓝染色液(0.5%,磷酸盐法) G3665甲苯胺蓝染色液(0.5%,硼酸盐法)

免疫荧光实验步骤

免疫荧光实验步骤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免疫荧光实验步骤 1. 直接免疫荧光法测抗原 (1)基本原理 将荧光素标记在相应的抗体上,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其优点是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缺点是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此法常用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快速检查和肾炎活检、皮肤活检的免疫病理检查。 (2)试剂与仪器 磷酸盐缓冲盐水(PBS):L, 荧光标记的抗体溶液:以L,的PBS进行稀释 缓冲甘油: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 搪瓷桶三只(内有L,的PBS 1500ml) 有盖搪瓷盒一只(内铺一层浸湿的纱布垫) 荧光显微镜 玻片架 滤纸 37℃温箱等。 (3)实验步骤 ① 滴加L,的PBS于待检标本片上,10min后弃去,使标本保持一定湿度。 ② 滴加适当稀释的荧光标记的抗体溶液,使其完全覆盖标本,置于有盖搪瓷盒内,保温一定时间(参考:30min)。

③ 取出玻片,置玻片架上,先用L,的PBS冲洗后,再按顺序过L,的PBS三缸浸泡,每缸3-5 min,不时振荡。 ④ 取出玻片,用滤纸吸去多余水分,但不使标本干燥,加一滴缓冲甘油,以盖玻片覆盖。 ⑤ 立即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观察标本的特异性荧光强度,一般可用“+”表示: (-)无荧光;(±)极弱的可疑荧光;(+)荧光较弱,但清楚可见;(++)荧光明亮;(+++ --++++)荧光闪亮。待检标本特异性荧光染色强度达“++”以上,而各种对照显示为(±)或(-),即可判定为阳性。 (4)注意事项 1)对荧光标记的抗体的稀释,要保证抗体的蛋白有一定的浓度,一般稀释度不应超过1:20,抗体浓度过低,会导致产生的荧光过弱,影响结果的观察。 2)染色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标本及抗原而变化,染色时间可以从10 min到数小时,一般30 min已足够。染色温度多采用室温(25℃左右),高于37℃可加强染色效果,但对不耐热的抗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采用0-2℃的低温,延长染色时间。低温染色过夜较37℃30 min效果好的多。 3)为了保证荧光染色的正确性,首次试验时需设置下述对照,以排除某些非特异性荧光染色的干扰。 ① 标本自发荧光对照:标本加1-2滴L,的PBS。 ② 特异性对照(抑制试验):标本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再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一,过程 1 .涂片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 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 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 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 (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你的结果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德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你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溶菌酶与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 溶菌酶作用机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种黏 多糖的碱性酶,只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之间的B-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流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以和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 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因此该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 判断细菌有无鞭毛的方法 电镜观察,鞭毛染色,半固体穿刺培养,菌落形态观察 描述细菌与古细菌在细胞膜上的主要化学区别 在革兰氏阴性菌的表层,有由肽葡聚糖形成的细胞壁,在壁的外面,又有由蛋白质、磷脂质、脂多糖形成的膜层,与里面的细胞质膜相对应,特称此层为细菌外膜。夕卜膜比细胞质膜的磷脂质含量低,但脂多糖的含量则比较高。夕卜膜的蛋白质与细胞质膜不同,主要部分为数种蛋白质所构成。其主要蛋白质的部分与特异的内面的肽葡聚糖以共价键结合。脂多糖存在于外膜的最外层。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