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十二承接上一篇--

补语和状语在句法上都是谓语的连带成分,在表达上都有使语言明确、生动的作用。有些语言单位既可以作补语,又可以作状语。例如:

①很干净

②干净得很

例①的"很"是状语,"干净"是中心语,其排列顺序是:状语+中心语,构成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例②的"干净"是中心语,"很"是补语,"得(助词)"是补语的标志。其词序是:补语+中心语,构成前正后偏的偏正结构。

换言:顺读的"很干净"是"状+中心",将"很干净"逆向倒读成"干净得很",是"中心+补",其语意都是表示"干净"的程度。

③很仔细地看

④看得很仔细

例③的"很仔细"是状语,"地"是状语的标志,"看"是中心语。例④的"看"是中心语,"得"是补语的标志,"很仔细"是补语。例③的"很仔细地看"是"状语+中心"的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将例③逆向倒读成例④的"看得很仔细",是"中心+补语"的前正后偏的偏正结构。

简言之,例③是"状+中心",例④是"中心+补",其语方针

义都是表示"看"的情状。

⑤于1921年成立

⑥成立于1921年

例⑤中的"于1921年"是介词结构状语,"成立"是"中心语",顺读的"于

1921年成立"是状语+中心语的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将例⑤逆向倒读成例⑥的"成立于1921年"则是中心语+补语的前正后偏的偏正结构。

简方之:⑤是"状+中心",⑥是"补+中心",其意思都是表示"成立"的时点。

⑦自哈尔滨来

⑧来自哈尔滨

例⑦的"自哈尔滨"是介词结构作状语,"来"是中心语,其结构形式是"状+

中心";

例⑧是例⑦的逆向倒读,其结构形式是"中心+补",其中"来"是中心语"自

哈尔滨"是介词结构作补语。

简言之:⑦是"状+中心",⑧是"中心+补",其意思都是表示"来"的处所。

⑨早来了

⑩来早了

例⑨中,"早"是状语,"来"是中心语,其结构形式是"状+中心"。例⑩是例⑨的逆向倒读,其中,"来"是中心语,"早"是补语,其结构形式是"中心+补"。

简言之:⑨是"状+中心",⑩是"中心+补"。"早来了"只是一般陈述。"来早了",着重表达主观意图同客观效果不一致。

11多说了

12说多了

11的"多"是状语,"说"是中心语,"多说"是"状+中心"。逆向倒读11成了12,12中的"说"是中心语,"多"是补语,"说多"是"中心+补"。"多说了"只是

一般陈述;"说多了",着重表达主观意图同客观效果不一致。

13到晚上走

14走到晚上

13中的"到晚上"是介词结构作状语,"走"是中心语;"到晚上走"是"状+中心"。逆向倒读13成了14,14中的"走"是中心语,"到晚上"是介词结构作补语,"走到晚上"是"中心+补"。

"到晚上走"是白天不走,到晚上才走;"走到晚上"是白天走,到晚上可能

不走了。

在此可见,同一个语言单位,顺读是"状+中心",倒读是"中心+补",在特

定的语言环境里,需要选用其中的哪种形式来表意,不能不仔细考虑。

15他在马路上飞快地跑。

16他在马路上跑得飞快。

15中的"飞快地跑"是用状语"飞快地"修饰中心语"跑";16却把"飞快"放在动词(中心语)"跑"的后面作补语,与15相比,更突出了"飞快"这一意思。

17他修好了电视机。

18他把电视机修好了。

17中的"修"是动词(谓语),"好"是补语,"电视机"是宾语。

18用介词"把"将原来的宾语提到动词"修"之前,也就是用"介词+宾语"组

成介宾结构作状语,使补语"好"后移处在句末,突出了交际内容的重点。

19他修了半天电视机。

20他修电视机修了半天。

20用重复动词的办法,把19中的补语"半天"后移至句末,放在更显著的

位置上,与19相比,更强调了"化了半天"的意思。因此,要强调"时间化了很多,效果却不大"时,一般就说成:

21他修电视修了半天,还没有修好。

2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这是课文(古文)《六国论》中的一句,课后作业要求分析这句的语法结构,看它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什么不同。

现在先把这句及其译文的句子成分划分出来,然后再作分析: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赵国[曾经][和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二次,胜了三次。

原句中,"于秦"是介词结构,用在动词(谓语)"战"的后面作补语;翻译成

现代汉语时,要把介词结构"和秦国"前移至动词谓语"战"的前面作状语。这是

翻译古文的方法之一。原句中的"五"是数词,用于动词"战"之前作状语,译成

现代汉语时,在数词"五"之后补充出量词"次",同时把"五次"一起移到动词"战"的后边作补语。同理,原句中的"二"和"三"都是数词,它们分别用在动词谓语"败"和"胜"的前边作状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在"二"和"三"都是数词,它们

分别用在动词谓语"败"和"胜"的前边作状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在"二"和"三"之后都要补充出量词"次"并把"二次"和"三次"分别后移到谓语"败"和"胜"的后边作补语。这也是翻译古文的方法之一。因为古文在运用数量词时,常常省去

量词,直接把数词置于动词之前,译成现代汉语时就要把原文省去了的量词被

充出来,并把数量词一起移到动词的后边,这一来,原来的数量词便成了动量词,也就充当了补语。

顺便提及:句中"和秦国"的"和平共处"是介词。"和""同""跟""与"四个词

同义。在什么情况下,"和""同""跟""与"是连词;在什么情况下是介词,要注

意才能区别:

我和你都是中学生。"我"之前后两项对调,说成:你和我都是中学生。句

意不变,句中的"和"是连词。

而以上所举《六国论》中这句的译文是:赵国和秦国曾经交战五次,败了

二次,胜了三次。

其中的"和"却是介词。因为这个"和"的前后两项对调就成了:秦国和赵国

曾经交战五次…。这样,句意就变了。原句的含义是,既然赵国和秦国曾经交

战五次,胜了三次,那么,赵国自始致终坚持用武力抵抗秦国,加上其他五国

一起,六国全力抗秦,其结果就不一定都被秦国灭掉。可见,如果将原句"和"

的前后两项对调,不但改变了句意,而且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大相径庭。因此,原句中的"和"是介词,"和秦国"是介词结构。

分析《六国论》中这句的语法结构,最用得上"谓前为状谓后补"这一经验

之谈:其一是古文句中的介词结构在动词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同一介

词结构要移至动词前作状语;其二,原句中的数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译成现

代汉语时要补充出量词,并把数量词移至动词后作补语。由此也可看出古文与

现代文词序方面之异同。

补语是句子的连带成分,宾语是句子的基本成分,两者理应不会混淆,但

补语与宾语有时却不易区分。如:

①大家都记得老王的好处。

②大家都记得清清楚。

①②的前半部分的词序完全相同,只是后半部分有所不同。然而①中的"老王的好处"是宾语;②中的"清清楚楚"是补语。区别的标志是:①中的"记得"是动词,"得"是语素(即构成动词"记得"的语素之一),其后是宾语;②中的"记"

是动词,"得"是助词,其后果补语。

①②两句中的"记得"词序相同,但结构不同,①中的"记得"是由语素"记"和"得"构成的一个动词;②中的"记得"是两个词,"记"是动词,"得"是结构助词,人称补语的标志。

③你认得李老师吗?

④你认得很准吗?

③与④的词序基本相同,而③中的"认得"是动词,"得"是语素,其后的"李老师"是宾语;④中的"认"是动词,"得"是助词,其后的"准"是补语。

⑤我觉得有些难受。

⑥我说得很明白。

⑤中的"得"是语素,与语素"觉"构成一个动词作谓语,其后的形容词性词语"难受"是宾语;⑥中的"说"是动词,"得"是助词,"说得"是两个词,其后的形容词性词语"明白"是补语。

区别助词"得"后的补语和动词语素"得"后的宾语有一个十分简便而又易于掌握的方法,那就是变换词序:

⑦同学们觉得孔乙己太可笑了。

⑧孔乙己太可笑了,同学们觉得。

⑦逆向倒读成⑧,其中的"得"是构成动词"觉得"的语素,⑦中"觉得"后的"孔乙己太可笑了"是宾语。

⑨这个问题很重要,值得我们多花点时间研究。

⑩我们多花点时间研究值得。

⑨中后面的"值得我们多花点时间研究"可以逆向倒读成⑩,其中的"得"是动词"值得"的语素,其后的"我们多花点时间研究"是宾语。

11他还记得当年离别时的情形。

12当年离别时的情形,他还刻。

11逆向倒读成为12,其中的"得"是语素,与语素"记"构成动词"记得",

11中"记得"后的"当年离别时的情形"是宾语。

13你认得王校长吗?

14王校长,你认得吗?

13的词序与14的相比,13是顺读,14是逆向倒读,其中的"得"是语素,与语素"认"构成动词"认得",13中"认得"后的"王校长"是宾语。

15你懂得英语吗?

16英语,你懂得吗?

15与16的词序相比,15是顺读,16是逆向倒读,其中的"得"是语素,与语素"懂"构成动词"懂得",15中"懂得"后的"英语"是英语。

17我记得清清楚楚。

17不能说成"清清楚楚,我记得",其中的"记"是动词,"得"是结构助词,其后的"清清楚楚"是补语。

18你看得完吗?

18也不能说成"完吗?你看得",其中的"看"是动词,"得"是结构助词,其后的"完"是补语。

19我觉得身上冷。

20我不觉得身上冷。

1920两例的词序相比,20多了个"不",变成否定形式,否定副词"不"是放在谓语前,"觉得"是谓语动词,其后的"身上冷"是宾语。

21衣服淋得很湿。

22衣服淋得不很湿。

21的词序与22的词序相比,22比21多了个"不",变为否定形式,但这个否定副词"不"是放在"很湿"之前,而不是放在动词"淋"之前,其中的"得"是结构助词,故"很湿"是补语。

23她懂得怎样生活。

24她懂得不懂得怎样生活?

23、24两例的词序相比较,23比24多了"不懂得"三个字,这是用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是动词重叠,"懂得"是动词谓语,"得"是动词中的语素,其后的"怎样生活"是宾语。

25老师讲得清楚。

26老师讲得清楚不清楚?

25与26两者的词序相比,26比25多了"不清楚"三字,用肯定与否定相叠表示疑问,其中的"讲"是动词谓语,"得"是结构助词,其后的"清楚"是补语,"清楚不清楚"是补语重叠。

27衣服淋得很湿。

27不能用肯定与否定相叠表示疑问,说成:"衣服淋得很湿不很湿?"因为"很湿"是短语("状+中心")作补语,不能知此重叠。

28他觉得很高兴。

29他觉得不觉得很高兴?

29的词序比28的多了"不觉得"三个字,用肯定与否定相叠表示疑问,是动词重叠,"得"是语素,与语素"觉"构成一个动词作谓语,其后的形容词"高兴"是宾语。

30他显得很紧张。

31他显得不显得很紧张?

31的本与30的相比,多了"不显得"三个字,也是用肯定与否定相叠表示疑问,是动词重叠,"得"是语素,与语素"显"构成一个动词"显得"作谓语,其后的形容词"紧张"是宾语。

以上7-16例词序变换的情况表明:"觉得值得、记得、认得、懂得"等动词中的"得"是动词语素,而不是结构助词,其后面的词语是宾语,这些宾语往往

可以前置句首。

比之于现代汉语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大多是有标志的。如:

①大王何来操(大王拿什么来)?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①②分别有疑问

代词"何(什么)"和"安(哪里)作宾语、前置于动词"操(拿)"和"在"之前。③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

④未之尝闻(未曾听说过这样的事)。

③④的"之"都是代词作宾语,分别前置于动词"有"和"闻"之前。

⑤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

⑥何错之有(有什么错)?

⑦何难之有(有什么难)?

⑧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

⑨保美之有(有什么美)?

⑤-⑨中的"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均无解),依次标志何罪、何错、何难、何功、何美等宾语前置于动词"有"之前。

⑩今吴是惧(现在我们害怕吴国)。

⑩中的"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解),标志着宾语"吴(国)"前置于动词"惧(害怕)之前。

11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离我三十里,便听你的命令)。

例11"唯命是听"中的"是"是宾语有置的标志(无解),标志着宾语"命(令)"

前置于动词"听"之前。"唯"是语助词,无解。

12唯利是图(谋求利益)

13惟命是从(听从命令)。

14唯马首是瞻(看头颔的指挥行事)。

12-14中的"是"均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依次标志"利""命""马首"等宾语前

置于"图""从""瞻"等动词之前。各例中的"唯"都是语助词。

15莫我肯顾(不肯顾惜我)。

16莫我肯德(不肯恩惠我)。

17莫我肯劳(不肯慰劳我)

151617三例出自课文《诗经·硕鼠》。这三例均属于古文宾语前置的否定句。宾语前置否定句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否定副词;二是要有代词作宾语。以上三例都有否定副词"莫",都有人称代词"我"作宾语,因此,三例中的"人"

便依次前置于动词"顾""德""劳"之前,分别构成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而课文《硕鼠》中还有这样三句:

18无食我黍(不准再吃我的小米)。

19无食我麦(不准再吃我的麦子)。

20无食我苗(不准再吃我的禾苗)。

181920三例也都有否定副词"无",而且也都有代词"我",这三例是不是宾

语前置否定句呢?答曰:不是。因为其中虽然都有否定副词"无",虽然都有代词"我",但代词"我"都是用在动词"食"的后面,而不是用在动词"食"之前,所以

这三例都不是宾语前置的否定句,而是一般的常规句式。其中的"食"都是动词

谓语,"我黍""我麦""我苗"分别充当动词谓语"食"的宾语,其中的"我"分别是"黍""麦""苗"的定语。

87年全国高考语试卷有一道题是:

从句子A-E中,分别找出同甲、乙两句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

甲:人们才发现自己马群里的马在一夜之是忽然变多了。

乙:他的报告能使听讲的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新知识。

A、人家看见你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

B、天才的布鲁诺要叫所有的人看见类似太阳的别的星星。

C、他曾经看见两位虎脑的青年从这个桃园茶社里慢慢地走出来。

D、交通局派来的一辆最好的司机驾驶的最好的汽车,早已等连县委会的门口。

E、他曾密切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新情况。

答案是:B、C。

也就是说:B句与乙句的语法结构相同;C句与甲句的语法结构相同。为什么?

因为甲句是在主谓作宾式,C句也是主谓作宾式,乙句是兼语式。所以答案是B和C。

不过,A句甚至E句不也是主谓作宾式吗?况且,D句不是也有兼语式的特点吗?为何这三句却不是答案呢?

从语序角度看,甲句宾语前面的词序是"人们才发现",C句宾语前的词序是"他曾经看见",两者安排句子成分的次序都相同:

甲、人们[才]发现

C、他[曾经]看见

而A句与E句宾语前的句子成分次序分别是:

A、人家看见

E他[曾经][密切]注意

就宾语前面的句子成分相比较,A句与甲句和C句相比,A句少了一个状语;E句与甲句和C句相比,却又多了一个状语("密切")。

若说这还不足以说明A和E不是答案,就再来看看甲句和C句宾语内部的

词序(安排句子成分的次序):

甲、(自已马群里的)马[在一夜之间][忽然]变多了。

C、(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从这个桃园茶社里][慢慢地]走出来。

据此可以明显看出,甲句与C句宾语的语法结构是相同的:主语前边都是

定语,谓语前面都有由介词结构和副词或形容词充当的两个状语,谓语后面都

有补语,C句无疑是答案了。顺便说说,尽管是一个句子(单句),但它既然充

当了句子成分(宾语),就不能再称为句子,而应该称为主谓词组(作宾语)。

再说,A句宾语的语法结构(安排句子成分的次序)是:你[在大街上]拿着

书走来走去。E句宾语的语法结构是:(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新)情况。

据此足以说明A、E两句宾语的语法结构不但彼此不相同,而且与甲句和C

句更不相同,当然也就不是答案了。

此外,乙句和B句安排句子成分的次序分别是:

乙、(他的)报告能使(听讲的)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新)知识。(兼语下面用)

B(天才的)布鲁诺要叫(所有的)人看见(类似太阳的)(别的)星星。

不言自明,乙与B安排句子成分的次序是完全相同的,两句都是兼语式,

所以B是答案。

而E句安排句子成分的次序则是:

交通局派来的一辆最好的司机驾驶的最好的汽车[早][已]等在县委的门口。

很显然,E句的语法结构大大不同于乙句的语法结构,充其量只能说是兼

语词组(短语)作主语的形式,当然就不是答案。

兼语式的谓语是兼语词组。

兼语词组是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套叠在一起构成的。例如"我劝他锻炼",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我","劝他锻炼"是兼语词组作谓语,"劝他锻炼"是动宾词组,其中的"他煅炼"是主谓词组,所以说兼语词组是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套叠

在一起构成的。而"他"既是"劝"的宾语,又是"锻炼"的主语,故"他"在这个句

子中就是"兼语",对兼语式的句子来说,兼语词组所作的谓语是作为一个整体

来看的。

兼语式动词含有"使令"、"促成"、"劝告"、"教育"、"选举"的意思。常用

的有"使、让、派、请、命令、劝、推(推选、推派)、禁止、强迫、逼、吩咐、鼓励"等等。

兼语式句子同主谓作宾式的句子形式上十分相似,需要仔细分辨。试比较:

A、我叫他考研究生。

B、我知道他考研究生。

从词序看,AB两句词语排列的顺序基本相同,两个句子谓语部分的词性排

列完全一样,都是:"动词+代词+动词+名词"。

但是,A是兼语式,B是主谓作宾式。其不同之处在于:

1.动词性质不同。

A中的"叫"含使令、促成意义,可带兼语,B中的"知道"不含使令、促成意义,是心理活动的动词,而心理活动的动词可带主谓词组作实语。

2.语音停顿不同。

"我叫他考研究生"可以这样停顿:"我叫他/考研究生",但不能这样停顿:"我叫/他考研究生"。

"我知道他考研究生"两种停顿都可以:"我知道他/考研究生","我知道/他考研究生"。

兼语式在前面一个动词和兼语之间不能停顿,主谓作宾式可以在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停顿。不仅如此,只要意思允许,插入状语的处所也不同。例如兼语式的句子只能说:

"我叫他明年考研究生"(在"考前增加"明年"作状语"),不能说:"我叫明年他考研究生"(状语"明年"不能加连"他"之前)。

主谓作宾式可以说:"我知道他明年考研究生"(在"考"之前可以增加"明年"作状语),也可以说:"我知道明年他考研究生"(状语"明年"也可以加在"他"之前)。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十二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十二承接上一篇-- 补语和状语在句法上都是谓语的连带成分,在表达上都有使语言明确、生动的作用。有些语言单位既可以作补语,又可以作状语。例如: ①很干净 ②干净得很 例①的"很"是状语,"干净"是中心语,其排列顺序是:状语+中心语,构成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例②的"干净"是中心语,"很"是补语,"得(助词)"是补语的标志。其词序是:补语+中心语,构成前正后偏的偏正结构。 换言:顺读的"很干净"是"状+中心",将"很干净"逆向倒读成"干净得很",是"中心+补",其语意都是表示"干净"的程度。 ③很仔细地看 ④看得很仔细 例③的"很仔细"是状语,"地"是状语的标志,"看"是中心语。例④的"看"是中心语,"得"是补语的标志,"很仔细"是补语。例③的"很仔细地看"是"状语+中心"的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将例③逆向倒读成例④的"看得很仔细",是"中心+补语"的前正后偏的偏正结构。 简言之,例③是"状+中心",例④是"中心+补",其语方针 义都是表示"看"的情状。 ⑤于1921年成立 ⑥成立于1921年

例⑤中的"于1921年"是介词结构状语,"成立"是"中心语",顺读的"于 1921年成立"是状语+中心语的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将例⑤逆向倒读成例⑥的"成立于1921年"则是中心语+补语的前正后偏的偏正结构。 简方之:⑤是"状+中心",⑥是"补+中心",其意思都是表示"成立"的时点。 ⑦自哈尔滨来 ⑧来自哈尔滨 例⑦的"自哈尔滨"是介词结构作状语,"来"是中心语,其结构形式是"状+ 中心"; 例⑧是例⑦的逆向倒读,其结构形式是"中心+补",其中"来"是中心语"自 哈尔滨"是介词结构作补语。 简言之:⑦是"状+中心",⑧是"中心+补",其意思都是表示"来"的处所。 ⑨早来了 ⑩来早了 例⑨中,"早"是状语,"来"是中心语,其结构形式是"状+中心"。例⑩是例⑨的逆向倒读,其中,"来"是中心语,"早"是补语,其结构形式是"中心+补"。 简言之:⑨是"状+中心",⑩是"中心+补"。"早来了"只是一般陈述。"来早了",着重表达主观意图同客观效果不一致。 11多说了 12说多了 11的"多"是状语,"说"是中心语,"多说"是"状+中心"。逆向倒读11成了12,12中的"说"是中心语,"多"是补语,"说多"是"中心+补"。"多说了"只是 一般陈述;"说多了",着重表达主观意图同客观效果不一致。 13到晚上走

现代汉语修辞(个人整理)

现代汉语修辞 一、填空题(10分) 二、选择题(15分) 三、操作题(15分)(看例子) 层次分析法(单义、多义)9分 多重复句划分法3分 写辞格3分 四、修改病句(15分)(课本第九、十、十一章里面的例子) 五、简答(30分) (这里分数是老师讲的,不够100) 填空题: 关于一些概念的填空有: 语法、修辞、词、语素、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词根、词缀、主从复句 根据语言片段的大小和组合层次的不同,有四级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词和语素的区别在于能否独立运用。 根据语素在构词中的作用,语素有词根和词缀的区别。 如何给词分类?依据词的语法功能。 根据词的不同内部结构,可将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现代汉语的语法手段主要是:词序和虚词。 现代汉语共十三类词,分为三大类:实词、虚词和特类词。 实词包括哪些,虚词包括哪些…… 疑问代词有时不表示疑问,有虚指和任指两种。 实词分为体词和谓词,体词包括哪些,谓词包括哪些…… 根据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来看,主语可分为三种施事主语、受事主语、中性主语。 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都是:修饰与限制。 疑问句按形式结构分类,可分为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 根据分句间意义上的联系,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 联合复句的各个分句地位平等,没有主次之分。 因果复句分为两类:说明性因果关系、推论性因果关系。 条件复句的分类…… 对偶的分类…… 熟语的分类…… 仿词的分类…… 双关的分类…… 选择题 1、合成词中的复合式选择题选择分别属于什么式(有联合式、偏正式、补充式、动宾式、主谓式)这里要多看些笔记、书本的例子 2、兼类词、同音同形词、词的活用的区别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

每月一家 2007.091 文学教育 语言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共同组成的,对外汉语教学同样包括这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关于汉语语言教学,目前已经有许多系统而优秀的成果,随着汉语和汉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对外汉语教学界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随之出现了一些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如《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中国文化地理》、《中国文学》等,很多院校还开设了相应的文化课。这些文化知识对留学生了解中国、学习汉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除了这种文化课上系统的文化教学,我们认为,文化教学还有很多是应该而且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的。 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和文化教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因为汉语的词汇里包含着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这里要谈的就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文化的界定。季羡林先生说:“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也就是说文化包括表层的 物质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礼仪等,深层的精神文化包括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即文化的精神内核。 以上两种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是有一定层次的。表层的物质文化教学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应侧重于表层物质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教学则难度较大,因为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容易理解,所以,到了中高级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就文化教学的阶段性而言。(这种划分只是就总体原则侧重点而言,实际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授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体现。)不管表层物质文化还是深层精神文化,可以说都离不开词汇的教学。这是因为语言中的词汇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因此,从词汇中可以反应很多文化要素,这就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词汇教学来传授文化知识。下面结合实例分阶段讨论一下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衔接。 在初级阶段进行文化教学 时,可以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解释“聘礼”、“迎亲”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礼俗文化;介绍“姑妈”、“姨妈”这些亲属称谓时,可以对比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来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遇到“中秋”、“端午”等节日的词时,可以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和节日来历;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胡同”、“园林”等词汇时介绍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文化,既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又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 精神内容的教学,比物质文化的教学困难得多,除了讲授词汇和成语的表面意义之外,还要介绍较深层次的引申意义。比如不同文化对同一动物不同的隐含意义,大家所熟知的“狗”在东西方文化中就有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这样在介绍到相关词或熟语时就要介绍相关的隐含义;同样的例子还有对“鼠”的不同态度,中国文化贬鼠,有“鼠辈、鼠目寸光、鼠窃狗盗、贼眉鼠眼”等;而英语mouse却可喻指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 石 瑛 硕士论坛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参考P232,P7) ?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重点:用具体的语言事实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思考题(1-3) ? 1.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a child;two children ?一个小孩;两个小孩 ?(2)She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us. 他随时都在准备帮助我们。 ?We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 her. 我们随时都在准备帮助他。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 2.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He criticized my taking risks. 他批评了我的冒险活动。 ?(2)His criticism doesn't worry me. ?他的批评不会使我不安。 (3)I don't like to read his literary criticism. 我不喜欢读他的文学批评。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小结:“汉英语语法方面的差异” ?(1)汉语有个体量词,而英语没有。 ?(2)英语这一类的印欧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汉语没有。英语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比如英语的名词有数的变化(a book:two books),代词有主格宾格的变化(I:me;he:him;she:her),动词有时、体、态的变化(study,studies,studying,studied),等等。 ?思考题 ? 3.观察下面这段文字,体会句子的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辣妹子从来辣不怕辣妹子生性不怕辣辣妹子出门怕不辣 体会意义: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类似的例子不怕难难不怕怕不难 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 想吃饭想饭吃饭想吃 ?小结:“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 ?语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可以造成不同的结构。语序在汉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分析方法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特点只有在对比中发现,比如和印欧语对比。主要有5个方面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 ?(三)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四)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 ?(五)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现代汉语句子语序难点部分

书面表达语序专题 基础知识准备: 1、语法:(定) + 主+ (状) + 谓+ (补) + 宾 2、介词:又称作前置词,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词的关系,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表示与其他成分的关系。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定语或介词宾语。同时介词的用法也很灵活,同一个介词可以表达多种意义,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原因介词、数量介词和其他介词。 介词用法:介词一般用于名词或者代词前面,表示该词与句中其他成分的关系。介词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称为介词宾语 介词的分类 (1) 表示时间方向的介词:从、自、自从、于、打、到、往、在、当、朝、向、顺着、沿着、随着 (2)表示方式的介词:按、照、按照、依、依照、本着、经过、通过、根据、以、凭 (3)表示目的的介词:为、为了、为着 (4)表示原因的介词:因、由于、因为 (5)表示对象,范围的介词:对、对于、把、向、跟、与、同、给、关于 (6)表示排除的介词:除、除了、除去、除非 (7)表示被动的介词:被、叫、让、给 (8)表示比较的介词:比、和、同 3、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并列关系连词:和、跟、与、既、同、及、而、况、况且、何况、乃至等。

承接关系连词:则、乃、就、而、便、于是、然后、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接着等。 转折关系连词: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顺承关系连词:那么、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选择关系连词:或、或者、还是、亦、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关系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 比较关系连词: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 让步关系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递进关系连词:不但、不仅、而且、何况、并、且等。 条件关系连词:不管、只要、除非等。 目的关系连词:以、以便、以免、为了等。 重点辨析: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它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群乃至段落,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 4、副词: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现代汉语-副词的种类 副词常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副词的意义和种类 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副词口诀: 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 稍微没有全都偏,简直仅仅只永远,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

“现代汉语修辞学”试卷(A)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5小题,30分) 1 A.按照上级布署,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应热烈。 B.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和神离。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D.这哥儿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3.对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适逢其会.(时机)言必信,行必果.(有结果) B.独当.(掌管)一面举措失当.(适合) C.革故鼎.(更新)新投机倒.(转换)把 D.洞.(透彻)若观火铤.(快走的样子)而走险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狂风一起,飞.砂走石。 ②一片树叶在水面上漂.着。 ③这篇文章语言晦涩,理论肤浅 ..,不值一读。 ④深山有猛虎出没 ..。 ⑤他是共产党人肝胆相照 ....的朋友。 ⑥进攻的时候,首先要炸掉敌人修在桥头的堡垒 ..。 ⑦这部书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 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A.①②③④⑥⑤⑦ B.①②⑥④⑦③⑤ C.②⑥①④③⑤⑦ D.②④①③⑥⑤⑦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线是: ①鲸和海豚的四脚也逐渐成鳍状。 ②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的,但仍属于虚构的形象。 ③《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为目的开办学校及其他教 育机构。 A.退化原形营利 B.退化原型营利 C.蜕化原型盈利 D.蜕化原形盈利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 ....,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 也趋之若鹜 ....。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7.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水花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 D.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I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说理的文章更加生动引人。 8.对下列语句中的修辞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一篇新闻的正题是“先‘拾柴’后‘烧火’”(副题是“某集团军新班子通过调查研究取得工作主动权”)——正题综合运用了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寓意深远。 B.“当太阳以轰响的光彩……”(艾青《吹号角》)——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太阳跳出地平线时给人的那种震惊感、辉煌感表现得动人可感。 C.在我们走向胜利的路上,不仅荆棘丛生,而且路旁随时有扒手在窥视着,想乘我们不备,窥取我们奋斗的果实而去。——其中一连串的比喻都是借喻。 D.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丑恶的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其中的“笔”“鬼脸”“高等的画家”用的是借代修辞。 9.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历 史还不到两百年[1],但是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 言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却没有停止过。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一直也是饱受争议的对象。语言教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就已经成为对外汉语学界的探讨话题,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相关,很少有人去质疑它的地位(限于年代久远,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以20 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文献为主)。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文化的渗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被推上风口浪尖被迫进行对比,对二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的争论也未曾间断。到21世纪,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基本上形成 了定论――将文化作为教学因素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因此,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与文化关系 的研究中主要盛行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以纯语言教学为主,忽视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并且提出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教学不能离开文化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此,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升文化

教学的地位,打破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纯语言教学,以此来建立一种新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语言文化教学 或者称“文化语言教学”。另一种则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本来 就是语言的教学,文化只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因素。主张减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确保语言教学的首要地位。 21世纪期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依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热议话题。在这期间,由于孔子学院的开办,使得文化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总体上看,21世纪在有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研究中重心已经开始偏移,具体表现为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争议探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初探阶段 在众多的研究之中,金路(1993)可以作为语言教学地位发生变化的正式开端。文章明确提出了语言教学以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为主,语言教学是一种纯语言的教学,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2]。并且认为这种传统的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即注重语言本身而轻视语言行为。于是,开始提倡将语言与文化综合起来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 谓语 +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 (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 你快倒茶来! 10.复合趋向补语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一)、语序和虚词为汉语最主要的语法形式汉语的词形没有很丰富的形态变化,无论是作主语还是谓语、宾语,都无词形变化。而英语却是有丰富词形变化的语言,名词有单复数形式,动词有时态变化,等等。更多时候汉语是以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英语中靠词形变化而表达的语法意义。例:这件事他知道了。(英语:has known)我告诉他了。(英语:I) 他告诉我了。(英语:me) 在汉语里,同样的词语组合时,因为语序的不同可表达不同的语法关系,比如“发展缓慢”是主谓关系,“缓慢发展”是偏正关系;“态度端正”是主谓关系,“端正态度”是动宾关系。此外,用不用虚词或者用什么样的虚词,都可以使表达的意思不同,如“经济繁荣”是主谓关系,“经济的繁荣”则是偏正关系;再比如“老师的朋友”是偏正关系,“老师和朋友”则是联合关系。(二)、汉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具有一致性例:年轻意气风发天气不太好。理财选择逃避请讲普通话。以上两组例子,从词的构成到短语构成再到句子构成,都具有一致性,第一组结构关系皆为主谓关系,第二组皆为动宾关系。这种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一致性原则是汉语里的一个特点,因为汉语的双音节词大多是以词根复合法为主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这一特点为我们学习掌握汉语词语和句子的结构类型带来一定方便,但也为词和短语的区分带来一定困难,有时候一些相同相近的结构可能属于不同的语法单位。如“新房-新车、黑板-黑墙、马路-近路”,这三组词语中的前一个单位“新房、黑板、马路”是词,后一个单位“新车、黑墙、近路”是短语。(三)、汉语实词和句法成分之间无严格的对应性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言里,不同词类的词对应不同的句子成分,这种对应关系比较整齐,如名词作主语、宾语,动词做谓语,形容词作定语,副词做状语等等。汉语则不是,在汉语中一种词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反过来说,一种句子成分可以由多种词类的词充当。例:①这是好事情。②质量特别好。③她的身体恢复得很好。例①中“好”是作定语;例②中“好”是作谓语;例③中“好”是作补语。在三个例句中“好”始终是形容词。而英语的大部分形容词加-ly 可构成副词,用在壮语中,ly是副词词缀。(四)、汉语具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1、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如“一个人、两只猫、一把茶壶”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单位,叫名量词,包括表计量的度量衡单位。表示动作的数量单位叫动量词,包括时量单位。量词的来源很复杂,不同类型的量词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是不相同的。总体上说,汉语的量词极为丰富,不同的名词要配以特定的量词才能与数词组合。如:条——鱼、蛇、围巾、绳子根——针、钢管、棍子、油条、绳子、线2、语气词。相比其他语言,汉语的语气词也很丰富,而且汉语语气词的出现频率比较高,可以表达各种语气和口气,并能表现出其细微的差异。如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不同的句类都相对固定的语气词。有的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而一种语气也可以由多个语气词表达。口语中语气词和语调配合使用,可使句子语气更为显赫;书面语中,语气词和标点符号配合使用,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语气词在汉语语法和表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通话里最基本的语气词:的、了、呢、吧、吗、啊。其他有的是因为语气词连用而产生连读合音的结果,例如“啦”是“了啊”的合音,“呀、哇、哪”等是“啊”的音变形式;有些是不太常用的。例:他们会来的。孩子们打算去哪儿呢?这不是我的书吗?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doc

精心整理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谓语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 |这是什么书? |你去哪儿? |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 A 还是 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 (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这是中文书。 (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她很漂亮。 (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 我给 他写信。 |你往前走。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形式:动词 +动词 / 形容词 (1)动词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上、下、进、出、回、过、起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来、去 去”的情况: +处所词语 +来/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他进图书馆去了。(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来 / 去 +事物词语

《汉语修辞学》第二章学习辅导.

《汉语修辞学》第二章学习辅导 一、词语锤炼的重要性 词语修辞是修辞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修辞学从筛选、锤炼的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必然会涉及到从声音、意义、色彩、用法等方面对词语加以安排、润色,必然会涉及到如何选择不同类型的词语(如同义词、同音词、反义词、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词等,利用词汇的规律准确地表达思想,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以求收到最佳的修辞效果。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一定的用法。如果词语使用不当,就会影响语言交际。例如某中学的化学试题是要求判断正误:“倍比定律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明的。”命题教师拟定的答案是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不少学生坚持这个判断是错误的观点。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这些学生的观点有道理:“发明”与“发现”不同,因为“发明”是指研究创造出指某种新产品或新方法,它反映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例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发现”则是指通过探索找到前人未知、但它本身却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或规律,这它反映的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可见,词语的选择在语言的使用中非常重要。 关于词语的锤炼,教材重点讲授了“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第一节、“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几种方法”(第二节、“成语和成语的活用”(第三节三个问题。 二、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关于词语的锤炼,教材提出了四个要求:一、准确朴实;二、简洁有力;三、新鲜活泼;四、生动形象。我们可以把这四点要求分为两个层级,后两个方面是对词语锤炼的更积极的层级要求。 (一准确朴实

所谓“准确朴实”,就是用得合适,具体表现为:其一、准确地反映人和事物的特点。其二、突出主题或重点。其三、适合交际语境,用得得体。其四、突出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褒义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肯定、赞扬、喜爱等感情,贬义则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否定、贬斥、憎恶等感情。中性词虽无褒贬色彩,但它与可以通过与褒贬色彩相对而获得修辞自效果。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词语的锤炼主要是对同义词语的选择。同义词语用得好,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简洁有力 简洁有力就是用少量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容,达到以少驭多、言简意赅的目的。“简洁有力”,并不是机械地排斥对词句的修饰,而是要注意避免干巴巴的堆砌。只要与题旨情境相适应,适当地选用一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词语,更有助于增强文章的丰富性。 总之,“简洁”是就语言手段和意义的联系而言的,使用语言时并不一定需要堆砌许多词藻,简洁的语言运用得好,同样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根据题旨情境来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三新鲜活泼 所谓“新鲜活泼”就是要注意选用能反映事物的突出特征、能一下就抓住读者和听者的词语。要使语言新鲜活泼,就要在词语的锤炼上下功夫。 (四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是使用语言时取得交际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即语言要具体形象,描写事物则使之活灵活现,色彩分明;模拟声音则真切可感,悦耳动听,以期收到绘声绘色的效果。如果是抒发感情,则要力求将爱憎、悲喜、激昂、柔婉、庄重、诙谐等感情溢于言表,打动读者和听众。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语言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修辞特征往往与汉文化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 为汉语修辞就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修辞现象是一种外部因素影响与制约下的一种内部语言结构的生成活动。外部因素主要指题旨、情境与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包括历史 的与现代的,是其中关联紧密、至关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决定语言 内部词语与句式的选择和调整。具体到汉语中的修辞文化,我们还 要了解汉文化及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1.修辞现象的文化心理 第一,炼字与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常用的修辞手段是使词语变异,突破一般词语搭配的习惯,比如临时改变词性,临时仿造词语,成语的活用和翻造。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是“气管炎”,就是因为 “气管炎”和“妻管严”谐音而有了新的含义。第二,认同与谦逊 的文化心理。受儒家文化影响,谦逊、谦和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中国人之间拉家常的时 候常常问一些能拉近彼此距离的问题,来达到一种认同,比如:你 今年多大了?你家孩子多大了?在送别时,我们说:“慢走,走 好!”“别送了,请留步”,突出了谦逊的心理特征。第三,求吉避 凶的文化心理。戴昭铭曾说:“耽于语言幻想大概是因为李泽厚说 的中国人‘乐感文化’的国民性表现之一。”这里的“乐感文化” 体现在汉民族在生活中处处讲究“讨个好彩头”,如短信中的祝福语,命名(人名、地名、商店名)的'含义。第四,追求美辞的文化心理。其中包括以“均衡”为美的审美心态。体现在修辞里的对偶和 排比,诗歌里的平仄和押韵;追求“典雅”“含蓄”的审美心态,体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课后题教学文稿

1、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那为什么这种联系既经确定之后就不能随便改变?如何理解语 言符号的任意性? 答: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符号取决于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所谓“能指”,是指显示的事物,所谓“所指”,是指被代表的事物。例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这个“禁止通行”和“可以通行”就是“所指”,红绿灯就是“能指”。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音表到与意义内容的结合并不依赖于因果关系,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每种语言都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因而必须承认每次结合都是偶然的,都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同一种事物,每种语言都以不同的声音或文字来表示,这也是各种语言之所以不同的重要原因。如果音义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人类语言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个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符号进入符号系统之后,它就要受到该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制约,必须按照某一语言的结构体系组成话语,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 2、你是如何看待现代汉语形成中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答:(一)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 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代码,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汉语同汉文化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四个文化因素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影响,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原文化时期,汉文化是华夏民族和境内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综合体。从春秋延至秦汉,四方异族有的被中原统治者征服融合,有的流散他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与周围民族语言密切交流的复杂过程。属于长江文化的“百越”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一直到云南,包括长江流域一带和中南半岛的一大片区域,在秦统一中国是,这些民族大部分成员,与中原人民共同组成了汉民族。中国北部边界地区为阿尔泰语系的人所管辖,因此阿尔泰与在汉语的一发力留下很多痕迹。 (二)具有统一作用的汉字 秦统一了汉字,使全国“书同文”,最终把我国黄河和长江两大文化中心统一起来。 (三)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有史可考的是其大约在汉武帝征服西域之后,佛教文化自此融入汉民族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一部分。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四声理论的建立2、书面语口语话倾向产生3、大量借词进入汉语词汇 (四)社会动荡带来的人口迁徙 3、现代汉语有几大方言区?答:1、北方方言区2、吴方言区3、湘方言区 4、赣方言区5客家方言区6闽北方言区7闽南方言区8粤方言区9晋方言区10平话方言区 3、有人认为汉语的语序重要,不同的语序会引起意义的变化。你是怎样看待汉语语序的价值的? 4、汉语的基本语法单位有哪些? 答:语素,词,短语,句子 5、怎么确定汉语的语法单位? 答:语法单位不能按音节来切分,应当按照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来切分。

现代汉语语体的分类和特点

四、语体的分类和特点 1、语体是什么? 语体是语体学(目前一般把它归入修辞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语体是个系统。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语体形式,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构成的语体要素也有改变。现代汉语的语体是由不同具体语体类型组成的多层次、多序列的系统。 1.1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 问题:阅读课文p493-p503,理解并举例说明各类语体的特点。 1.2 语体的特点 我们从使用的角度看,大体上把汉语语体分成口语语体,书面语体(公文、科技、政论、文艺等语体) 公文(事务)语体:是适应事务交际场合、目的需要运用全民族语言而形成的语言表达特点的综合。基本功能是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之间的行政事务中起联系、传达的作用,同时也担负着跟社会成员以及成员之间事务上的联系交流的职能。 从语言体式上说,一般总称为“应用文”。它包括公文文件、规章制度和日常应用文三类。 公文语体运用的基本要求和风格基调:明确性和简要性。庄重、平实、明快、简约。 词语运用时,词语语义的专义性,单义性。 助动词的多用,“应该、可以、要” 介词和介词短语的多用“对”、“为了”“按照”等 联合短语的多用。

句式运用时,陈述句和祈使句多用。复杂的“的”结构主语(凡…的…)无主句的运用,修辞手段:以消极修辞为主。 科技语体:是适应科学技术领域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运用全民语言的特点综合。它的功用是对自然、社会及人类思维现象进行记述、解说和论证,起着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学术论文、著作、考察报告等) 基本要求和风格基调:概念清楚、判断恰当、推理周密。(精确、严密、有逻辑性) 词语运用时,词语运用的单一性 术语的大量使用和“系列性” 符号化 区别词的大量运用 句式运用时,句型句式的单一性主要是陈述句和疑问句。主谓句较多。介词结构做状语、定语的情况比较多。 修辞手段:以消极修辞为主。 政论语体:是适应社会政治生活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运用全民语言的特点综合。它的功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问题明确表明立场、阐述见解、宣扬真理,动员和鼓舞人奋发向上。包括领导人报告、社论、时评、宣言、声明等。一般性政论、文艺性政论 基本格调、要求:准确、严密、生动、形象 词语运用时,政治词语的大量运用 感情色彩的词语的引用 句式运用时,广泛性,陈述、祈使、疑问句的运用较多。 成分共有句式的多用。 偏正结构的广泛运用。 文艺语体:适应艺术领域交际需要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特点综合。功能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起美感教育作用。包括小说、戏剧、诗歌等。 要求和风格的基准是:形象性、美感性、情感性。 词语运用时,词语运用的广泛 描绘性、文艺性词语的运用 方言、文言、熟语的运用 句式的运用时,变换形式多样。省略句、倒装句很多。 辞格手段:积极修辞比较多,主要是比喻、比拟、对偶、排比等。 语体的交叉: 随着语体发展,语体会出现交叉的情况。 2.“对于”句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情况

汉语基础样题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汉语基础综合考试试卷(样卷) >>点击查看参考答案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壹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共8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现代汉语普通话以语音为标准音。 2.与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汉语在语法上最大的特点 是。 3.现代汉语方言中,粤方言的代表话是。 4.中国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是。 5.元音与辅音的区别是。 6.普通话声母j、q、x从发音部位上看属于。 7.同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类型单位是。 8.现代汉语普通话有个声母(含零声母)。 9.普通话阳平调的调值是。 10.现代汉语普通话大约有个音节(包括声调)。 11.汉字是的书写符号系统。 12.《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规定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分别 是字。 13.汉字在历史上曾经被我们的邻国使用,现在还在使用部分汉字。 14.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是。 15.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

16.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是。 17.单纯词有联绵词、叠音词、、拟声词四种形式。18.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三种形式。19.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和民族性。20.词语的褒义、贬义关注的是词义的。 21.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是。 22.词汇由和一般词汇组成。 23.歇后语“外甥点灯--照舅” 是采用的方式来表达语义。24.双音节状态形容词的重叠方式是。 25.根据语气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 26.根据句子结构特点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27.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28.“既然”在复句中表示的关系。29.“不是A而是B”是关系的复句。 30.大多数“把”字句中,“把”引出的是。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语音的四要素是:音高、音强、音质、音色。 2.声调是汉语区别意义的重要语音手段。 3.儿化词都是名词。 4.轻声不是一个单独的声调。 5.汉字是由笔画直接组成的。 6.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演变的过程。

谈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谈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摘要]中国文化深层次渗透于汉语言中,使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因而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树立文化习得意识,重视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的作用,以及汉语词语对中国文化内涵的依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具有渗透中国文化的意识,以提高汉语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技能专业术语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把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中国文化与汉语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深层次渗透于汉语言中,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所以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否则要学好汉语是不可能的。 一、树立文化习得意识,运用文化语言观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 在长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工具主义语言观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中起着主导作用,使人们只注意对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对制约工具使用的外部因素的学习和研究。其结果是:使语言学习者只能学到静态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学到运用语言的知识;使他们只能了解语言符号的语言意义,而不能真正把握言语的语用意义。“文化语言观”是从文化的角度学习语言,不是把语言视为独立于文化系统之外的语符系统,而是把语言系统视为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是构成文化大系统其他要素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强调,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要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注意考虑语言以外的行为和各种环境,养成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 二、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文化里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着几种不同的传说和记载。如其中一种是《易经·系辞》上有关八卦产生的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者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在“仰天”“俯地”以及观察天地之间万物后,

大一现代汉语复习知识点重点 含(绪论)

现代汉语复习资料(大一下) 现代汉语(绪论) 现代汉语概述 什么是语言? 人所说的话都的总称。 1.语言的功用 2.语言的本体 3.语言的表现形式 语言的特征符号性、工具性、民族性 从功能来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从功用来说,语言又是人类赖以思维的工具。 从语言本体:所以语言都是有声语言,所有语言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 人有目的地发出的、而他人能从中理解、体会其意的声音实际是有一种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 语言就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 符号具有二重性,能指所指 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还是一个很有规则的结构,而是一个变动的结构。 主宾表定状补 (刘)老师(大口)吃(完)(红)苹果。 定语主语状语动补语定语宾语 宾语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 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状语后置 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 从语言的表现形式看,语言有口语、书面语、体态语三种形式。 口语是语言最根本的变现形式。 书面语是指口语用文字记录下来,而且加以提炼、加工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认为是语言的代用品。 体态语:手势语,唇语…… 语言是人类籍以思维和相互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强调 语言不是文化的产物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类获得语言不是靠学习,而是靠习得,正是这种本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小结 1.外部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2.内部结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结构上,语言是以语言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还是一个很有规律的结构,而是一个变动的结构。 二、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一)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