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骆驼刺

论骆驼刺
论骆驼刺

论骆驼刺

时间:2016-12-07 09:57:17 | 作者:刘才源

在生物书上,我见到一种奇异的植物。它并不显眼,只有很短小的枝。可谈起它的根系,就不得不令人惊讶了。

骆驼刺扎根沙漠之中,地表上的部分干净利落,不带一叶一花。面对这炎热的沙漠,是如何生存的呢?原来,它的根系发达,拼命生长,根下生根,形成庞大的供养网络,以维持它的生存。正是由于能够在沙漠中生活得游刃有余,才有了“骆驼刺”这个名号。

同其他华美的花相比,它逊色极了。可是在这些美丽的百花中,有谁能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生存?它们经不起丝毫风吹雨打。而这骆驼刺,却能在艰苦炎热的沙漠中生存,这便是它傲人之处。优胜劣汰,这是自然界的黄金法则。

除了维持生存外,它还起着防风固沙的作用。花儿固然美丽,可只供赏玩,比起骆驼刺的“环卫”作用,那又算了什么呢?

这使我联想到人生的意义,许多人都愿意做温室的花朵,不愿同坎坷搏击,因而失去了许多磨砺的机会。一个人的环境愈艰苦,他的意志才能磨炼得越坚强,只有像骆驼刺那样努力扎根,敢于拼搏,才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傲立不变。也只有像它那样默默扎根,不慕名利地为大众作贡献,即使其貌不扬,也能有所成就。

所以,我宁愿一株扎根沙漠的骆驼刺,也不爱雍容富贵的牡丹。我宁愿独立于荒野山间,也不愿在温室中成长。这样,在与万物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生命才能闪现自强的光辉。

骆驼用英语怎么说

骆驼用英语怎么说 骆驼的英语说法1: camel 骆驼的英语说法2: llama 骆驼相关英语表达: 骆驼病 camel disease; 骆驼刺 alhagi; 骆驼队 camel train; caravan; 骆驼科 camelidae; 骆驼毛 camel hair; 骆驼绒 camel hair cloth; 骆驼的英语例句: 1. the camel's feet, well adapted for dry sand, are useless on mud. 骆驼的蹄子虽然非常适合于在干沙上行走,碰到泥泞时却无计可施。 2. camels are among the most physiologically resilient creatures on earth. 骆驼是地球上生理适应能力最强的生物之一。 3. the camels were going well and behaving like lambs.

这些骆驼顺利前进,而且行动温顺. 4. these camels travelled enormous distance over the desert regions. 这些骆驼在沙漠里长途跋涉. 5. a camel can bear burden. 骆驼能驮重. 6. the camel has a game leg. 那只骆驼有一只腿瘸. 7. he was a wizard with camels. 他是位养骆驼的行家. 8. in the old days this used to be done with a baggage train of camels. 在过去,这往往由一队驮载行李的骆驼完成。 9. when fresh food and water are not available, the camel can feed off its hump. 在得不到新鲜食物和水的时候, 骆驼可以消耗它肉峰内储存的脂肪维持生命. 10. " no danger to camels outside the western pass " 骆驼出西口没什么险啦吧? ” 11. one of them said, " hey xiangzi, camel, you've got a cushy job! 有的就说: “祥子, 骆驼, 你这差事美呀! 12. xiangzi followed him into the courtyard where he saw four camels.

2020届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届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近年来,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当代文艺建设的主力军和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逐渐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然而,飞速发展的网络文艺在高度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轨迹上仍存在低俗、庸俗、媚俗、原创匮乏等问题,其整体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要素仍无法完全做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当前网络文艺的紧迫使命就是要深耕时代沃土,回答时代课题,创作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共鸣共振的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描摹时代现实画卷。我国正处于飞速变革的新时代,网络文艺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文化语境去表达和传达数字空间的虚幻想象,而必须立足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描摹时代画卷。近年来从顶层设计到产业赋能都对网络文艺下半场的发展提出现实性和经典化诉求,网络文艺的现实题材也逐渐增多,体现出网络文艺创作的观念调整和美学转向齐橙的网络小说《大国重工》连载于起点中文网,聚焦我国重型装备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是网络文学现实主义题材的重要代表作。这类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皆因关注时代现实生活及人物命运起伏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全民热烈讨论的文艺形式。 描摹时代现实画卷成为网络文艺书写新时代伟大变革伟大实践的紧迫任务,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现实题材数量的简单增加还不能真正改变现有的文艺创作格局,网络文艺要真正有一番作为,需要在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呈现质的提升。我们要警惕当前网络文艺现实题材的泡沫化、同质化,以及一些所谓的“冲奖文”对现实的机械排列。同时还应看到,一些被归入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作品看似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却也是自带网络写作惯有的金手指、操作系统、随身空间等升级技能,不免重复着凡人修仙、穿越重生的游戏套路。这样的想象无疑是一种白日梦般的欲望叙述,无法触及现实生活的坚硬和痛感,也就无从谈及把握时代生活脉搏,不能传达出作者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绘写时代精神图谱。盛唐诗歌有磅礴浑厚之气,晚明戏曲小说追求思想解放之风,“五四”新文学吹响启蒙与救国的号角,当代文学与文艺讴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那么,网络文艺又将绘写怎样的新时代精神图谱呢?网络文艺要满足人们对多层次、高品质阅读的期待,在注重流量和粉丝经济的同时,脚踏实地去感受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和气象万千的现实生活,展现新时代人民生动丰富的精神风貌,谱写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气象,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引领时代文化风向。近年来,中国网络游戏、网剧、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等,纷纷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但客观而言,与席卷全球的好莱坞电影、韩剧、日本动漫等文化产品成功的文化输出相比,中国网络文学扬帆出海的历程和经验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也还不够。因此,未来网络文学若要持续引领文化风向,要在世界文学舞台呈现连接网络空间共同体的目标,除了不断加强原创品质的提升,还应更加敏锐、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反映时代精神,使中国网络文学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载体。 (摘编自刘桂茹《网络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网络文艺响应现实性和经典化诉求,现实题材逐渐增多,出现了一?些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

骆驼养殖与利用

骆驼养殖与利用 骆驼饲养业是最古老的畜牧业分支之一。人类驯养骆驼始于公元前五千年。生态学、行为学及生理学的调查证明,在所有家畜中骆驼是一种较好利用沙漠环境的牲畜。骆驼生活在严酷、艰苦的环境中,对人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骆驼却是一种被科学界长期忽视的动物。研究和掌握骆驼饲养管理技术,是提高驼群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应用新技术管理,将会大大拓宽人们对骆驼及其产品的利用。 生理机制 骆驼的生理机制是当前人们感兴趣的问题。虽然骆驼会反刍,但其少数解剖特征与真正的反刍动物有区别。成年驼上颌有两个切齿;骆驼缺少瓣胃,而反刍动物的第三胃分开,并且是胃内水分重吸收的部位;骆驼无胆囊,且蹄已退化成爪样脚趾,突出于肉垫之外。 在所有动物中骆驼是水的转换量最低的动物,并且它可以调整结肠水和盐的吸收量及肾的排泄量。骆驼不需要通过出汗去降低体温,因此保存了水分。骆驼的体温可以由凌晨的34℃增至午后的41℃以上。因为骆驼在白昼储存其热量,而到傍晚通过传导和对流散热而逐渐使体温降低下来。失水的骆驼会降低其代谢率,这样也可保存水分。与此同时,还能从行为上来适应,这主要表现为尽量减少太阳辐射的表面积和节制在白昼炎热的活动。 骆驼还会更换被毛,冬季为绒毛,夏季换为柔滑发亮有反射的驼毛。赤道的骆驼不脱毛,整年保持平滑而有反射的被毛。驼峰不是储水囊,也不是唯一的能量储库,其最大用途是集中体脂肪,而使皮下基本无脂肪,因而对于较冷的环境能有效地控制降温速度。 饲料选择 骆驼对季节性牧草具有偏嗜性,在采食过程总是保留一些牧草不与接触。在干旱地区粗饲料也能影响哺乳骆驼乳的组织成分和风味。当骆驼在以藜科植物为主的草场采食时,乳有一种咸味,在以香芙木为主的草场上采食,乳带有类似甘兰的气味。粗饲料的组成也直接影响乳脂和蛋白质含量。 在干旱地区,骆驼能充分利用在干旱条件下生长的植物,这些植物不能被其他牲畜所利用,如骆驼刺、琵琶柴和盐生灌木。只有在雨水较多的年份,骆驼才可从夏末至冬初采食到少量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而在大部分时间内,骆驼利用的牧草主要是多年生灌木和半灌木植物。在同一地区,骆驼对于饲草的有效利用也比其他家畜要高。骆驼在干旱地区缺乏饲料来源,仍能维持其自身的生长和生产,关键在于对食物的利用上有重要的特异功能。 骆驼对一年生牧草比对多年生牧草更为喜食,不过这并不是因为该牧草水分含量的高低所致。这可能是因为这种牧草适口性好、含蛋白质丰富、营养价值较高的缘故。在荒漠类草地中,骆驼喜食的几种牧草是梭梭、合头草、驼绒藜、假木贼、戈壁藜、柽柳、骆驼刺、琵琶柴、苦艾、芦苇、野麻、甘草、麻黄等。用上述任何一种牧草都能较方便地测出骆驼对于干物质的日需要量。骆驼常常采食那些灌木和半灌木的牧草且津津有味地咀嚼,这种灌木和

2018年中考语文作文真题汇编:材料作文(含作文范文和解析)

2018年中考语文作文真题汇编:材料作文 2018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 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范文】 美德-----宽容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句话深深地刻落在我的心中,使我终生受用。 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恩来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下,理发师的刀子立即把总理的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怪他,反而和谐地对他说:“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这个学期,我们这一年级分了班。在班上,每一张面孔都是陌生而开朗的。刚开始,大家都互不认识,在一节课余时间的沟通中,我们便慢慢地了解,熟悉了。话也越来越多了,感情也渐渐深厚了。在宿舍的我们就更不用说了。不幸的是,第一个星期,我们因为话太多了,而被扣分了,值日生在午睡记律给了个“差”给我们的宿舍。看了这次的评分,我的心突然停止了呼吸:糟了!今天午睡拿了个“差”,怎么办?刚开学不久就给石老师添麻烦了,害得老师被扣工资,怎么办?于是,在第二节课下课,我们几个犯错的一起商量,有人便提出去认错,我们都赞同,便到石老师跟前说:“老师,今天下午我们拿了个“差”,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我们正等着石老师的处罚,此时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石老师只说了一句:“肯承认错误则把错改了一半,希望将你们的另一半错误改掉。”我们高兴地说:“知道了,我们会的,给您添麻烦了。”此时,我看见石老师身上闪着像周总理身上的美德--那就是宽容。 “君子贤而能容恶,知而能容黑,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再见野骆驼

《再见野骆驼》实验小学 六年级二班 谢雨申

作者简介: 杨红樱,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曾做过小学老师、儿童读物编辑、儿童刊物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岁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现已出版童话、儿童小说五十余种。已成为畅销品牌图书的有:《杨红樱童活系列》、《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列》,总销量超过3000万册。 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奖项。 作品被泽成英、法、德、韩、越等多语种在全球出版发行。 在作品中坚持“教育应该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的理念,在中小学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多次被少年儿童评为“心中最喜爱的作家”。《再见野骆驼》 内容简介:这本书里写了许多美丽的童话,却要在这一本书里给孩子们讲许多的科学知识。注意哦!童话作家讲科学知识的时候是要用一点点魔法的,我会在深奥的、枯燥的科学知识里加进有趣的

好玩的情节,再用精彩的语言把它们融合在一起,这就变成了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科学童活。这样的故事读起来好轻松、好愉快,大家都可以轻轻松松、愉愉快快地做聪明的孩子。 目录: 鹰塔 妻妾成群的模范丈夫 野兔的故事 剿兔别动队 小沙鼠走亲戚 天兵天将 发生在月光下的战斗 巴格太太串门儿 艾鼬一家 沙漠运动会 寻找野马群 好蛇坏蛇

在炎热的沙漠里 在干旱的沙漠里 鹰塔 在绿洲和沙漠交界的地带,常看见有一米多高的砖墩,这是为了灭鼠而 专为隼形类的猛禽修筑的。鼠类是对沙漠植物具有最大危害的动物,然而它们 的天敌隼形猛禽、猫类、狐类、鼬、蛇都对沙漠的生态平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离开一年后,骆驼白鼻儿带着他已怀孕的妻子回到了这个有 古长城烽火台的地方,可是,眼前一片荒凉的景象让他们惊呆了。“你不是说这里是你见过的最好的地方吗?还非要带我到这里来生 孩子。” “这里原来真的很好。”白鼻儿忙向骆驼太太解释道,“到处长满 了你最爱吃的骆驼刺,还有大?大片的梭梭,怎么才一年光景,就变 成这样了呢?” 白鼻儿决心要好好侦察一番,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他低着头,走 遍了这个地方,终于有了重大的发现。 “我发现地上有许多鼠洞,”白鼻儿对骆驼太太说,“这里的植物 一定是被大沙鼠吃光的。” “天哪!”骆驼太太吃惊地叫道,“哪来这么多的大沙鼠?” “哪来的?生的呗。”白鼻儿说,“大沙鼠一年至少繁殖两窝,一 胎可以生小沙鼠七八只,最少也有四只。春天生的小沙鼠到了秋天,

散文阅读备考指要

散文阅读备考指要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不能丢的是“文中”这两个字。我们知道,词语有基本义、修辞义、隐含义、临时义、附加义等。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它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 【示例】 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解析】。“午”在文中的实指义是时间——“下午”“午后”,这是明的。但是还应向深层发掘,文中还有暗寓,指荷的生命状态。联系全文,筛选相关词语,如“喧哗”“寥落”“喧嚣”“安静”“第二年再来接唱”“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等。最后精心提炼,组成答案即可。 2.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4分) 参考答案:(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2)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3. 文章开头说:“我真正接近鹰,是在西藏阿里。”如何理解其中“真正”二字的含意?(2分) 参考答案:过去见到的都是空中翱翔的鹰,只认识到鹰的一面。这次近距离见到从湖里上岸,爬行到山顶腾飞的鹰,对鹰有了全面认识。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的是这些句子对于文章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文中大致有下面四种情况:一是揭示作品旨意、作者观点的句子;二是关系文章脉络、结构层次的句子;三是富含人物情感意蕴、人生哲理的句子;四是使用艺术技巧、修辞手法的句子。 “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当然也不是指文字本身直接传达的表面信息,而是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隐含意义、比喻意义等,不同的是,“含意”有时还包括作者的意图、感情等,内涵更为丰富些。 这里的理解,就是要通过读和思的活动对一定的句子加以认知,并借助一定的语言,将读与思的结果表达出来。可以说,理解文中句子含意,是跨越时空与作者心意相通。因此,忠实于原文,解读作者,不作凭空臆想,这是理解其含意的基本要求。 【基本思路】 (1)找准重要句子中的关键词(词组) (2)据关键词特点指向还原 ①表达还原 比喻修辞,要透过喻体寻找本体,明确其本质含意;比拟手法,要找准比拟双方的共同点;双关修辞要着力探寻双关义所在;夸张手法,则需要回归现实性表达。表达还原适用于运用了修辞格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具有含蓄、不易理解的特点。 ②根源还原 根源还原适合于主旨句和关键句的理解,这些句子表面上看没有什么特别难懂的地方,但是它关联着全文或者上下文的语境,因此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凡是句面意思不问“为什么”就会使读者感到费解和猜疑的句子,均应在上下文语境中寻求原因,融入答案。 (3)把握情感取向,提炼哲理内核。 重要句子中除了关键词的可供还原的本质意义和根源意义之外,超脱于表面句意之上的情感、情怀与观念、态度是我们在解释句子含意的时候必须关注的点。遗漏这点,就可能因为没有把握句子的深层含意而导致丢分。 【示例】 1.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参考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解析】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喻体“底片”及“冲洗”在句中的临时义,即可得出答案。 2.“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

2021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会考 )适应性练习语文试卷三

2021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适应性练习 语文试卷(三)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写在试题卷、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考生号、姓名”与考生本人考生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世纪,意大利画家保罗?乌切洛设想出在画家和描绘对象之间竖一块玻璃,然后将眼睛透过玻璃看到的物体画在玻璃片上,这便是“中心透视法”的作画过程。此方法为如何组织绘画空间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即依据几何学原理,在二维平面上用线条表现三维立体空间。 在透视绘画中,达?芬奇更为严格地按照科学原理发展出了“缩形透视”,也就是“焦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比较而言,中国绘画更强调表现画家心中的艺术世界。 在我国古代绘画中,表现自然山水的画作比比皆是。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董源的《夏山图》、赵斡的《江行初雪图》等,都是在“方寸之中,体百里之回”。这些画作在透视上的独有表现,被称为“散点透视法”,其产生的根源就是中国人对自然物象的独特认知。 南宋李嵩的《西湖图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画家在描绘苏堤六桥、雷峰塔、白沙堤、孤山、葛岭等处时,显然是从不同视角对西湖全景进行综合表达的。正因为采取了“面面而观”的散点透视,画家才可选取自己感觉“赏心”的一面进行艺术再现,这样既忠于西湖实景,又能尽可能地反映西湖全貌,还免去平铺直叙的流弊。 中国画讲究位置经营和空间表达,有时会把近景推远,有时也会把远景拉近,不受画幅的局限。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所画人物,依照图中景物的远近来看,几乎都属于“远人无目”的距离,可画卷中的人不但有目,连发眉、嘴角的表情都被勾勒出来,这显然是更为高超的绘画技艺。 之所以能如此表达,是因为中国古画不似西方“焦点透视”那般将视点视域固定于一点,而是采用了“散点透视”这种多个焦点透视组合的方法。也有人认为,用“散点透视”来解构中国古画并不完全恰当,因为中国古画多用“均角透视”,并无焦点。试将《清明上河图》加以测量会发现,画卷中并无所谓的焦点,

1、骆驼刺简介

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属豆科、落叶灌木,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被誉为沙漠勇士。它是骆驼的牧草,所以又称骆驼草,是一种低矮的地表植物。骆驼刺具有抗寒、抗旱、耐盐和抗风沙的特性,并具有适应性强、分布广、面积大的特点,在防止土地遭受风沙侵蚀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骆驼刺是一种耐盐抗旱性很强的多年生豆科牧草,蛋白质含量丰富,在干旱荒漠区分布广泛,一般情况下利用较低。 一、名称的由来 因为这种植物茎上长着刺状的很坚硬的小绿叶,故叫骆驼刺,但它毕竟是草本植物,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赖以生存的草,故又名骆驼草。 二、形态特征 落叶、多分枝灌木;茎、枝有腋生的长针刺;叶小,单叶,全缘;生于上部的无叶而叶柄变为刺;托叶小;花数朵排成腋生的总状花序,总轴有刺;萼钟形,裂齿5,短,近相等;花冠红色,各瓣近等长,旗瓣倒卵形,具短柄,翼瓣镰状长圆形,龙骨瓣内弯;雄蕊10,二体(9+1),花药同型;子房近无柄,有胚珠多颗,花柱丝状,内弯;荚果线形,厚或近圆柱状,常弯曲,几无毛,不开裂,常于种子间缢缩而内面具隔膜,但荚节不断离;种子肾形,无种阜。 三、生态习性 骆驼刺主要生长在沙漠和戈壁深处吸取地下水分和营养,是一种自然生长的耐旱植物。6月开花,8月最盛,每朵花可开放20余天,结荚果,总状花序,根系一般长达20米。从沙漠和戈壁深处吸取地下水分和营养,是一种自然生长的耐旱植物。有花内和花外两种蜜腺,花外蜜腺泌汁凝成糖粒,称为刺糖,群产量可达30—40千克。其常常长成半球状,大的一簇直径有1—2米,一般的一丛直径有0.5米左右,小的星星点点无计其数。这种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是地表上茎叶半径的2倍甚至3倍,在春天多雨的季节里吸足了的水分,可供这一丛骆驼草一年的生命之需,所以它能在恶劣干旱的环境里生长。 在巍巍祁连山下,在茫茫戈壁滩上,无论生态系统和生存环境如何恶劣,这种落叶灌木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扩大自己的生存范围。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在白杨都不能生存的环境中,只有一簇又一簇的骆驼刺在阳光下张扬着生命的活力。 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骆驼刺尽量使地面部分长得矮小,同时将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如此庞大的根系能在很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面部分又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腾,使骆驼刺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 四、产地分布 分布于内陆干旱地区,主要产于宁夏、甘肃,新疆全境都有分布,尤其以南疆居多。生长于海拔150—1500米的沙荒地、盐渍化低湿地和覆沙戈壁上。 五、利用价值 1、经济价值作为骆驼的在沙漠中不可缺少的食物补充物,经济价值客观。 2、生态价值其存在与生长对于维护生长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有着积极重要的生态价值。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44)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与美国相比,中国智能企业无论是萌芽、发展和高速成长阶段出现的时间都落后5年。中国智能企业创建时间主要集中在2010年至2016年之间,占比为53.8%,智能企业创建的峰值出现在2014年,占比为15.4%。 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2542家,其中美国为1078家,中国为592家,占比分别为42.4%和23.3%,其余的872家企业分布在瑞典、新加坡、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从地域分布看,中国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四川、天津、湖南和山东。其中,北京占比最高,为43.9%,主要分布在海淀区;其次是广东,占比为16.9%,主要分布在深圳和广州;排名第三的是上海,占比为15.9%,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排名第四的是浙江,占比为8.8%,主要集中在杭州。 从产业层次上看,应用层智能企业占比最高,达到77.7%;其次是技术层企业,占比为17.9%;第三是基础层企业,占比为5.4%。与美国智能企业产业层次分布的比较看,中国在应用层的企业数占比远高于美国,而在基础层和技术层企业数占比则明显低于美国。 从企业核心技术的分布看,机器学习占比最高,为25.3%;其次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占比分别为19.3%、13.6%、10.3%;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硬件、生物识别和智能芯片技术的占比分别为9.1%、8.8%、5.3%、2.4%。 中国智能企业广泛分布在17个应用领域,其中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提供、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两个应用领域的企业数占比最高,分别为16.7%和13.2%。智能硬件、智能制造、智能商业和零售、智能机器人、科技金融、新媒体和数字内容领域的企业数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8.1%、7.6%、7.6%、7.1%、6.6%、6.6%。 (摘自2018年06月14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日益突出。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拥堵往往起源于个别节点,如果在苗头出现时,控制该路段车辆的汇入量,就可以避免堵车,保障路网有序畅通。”浙江工业大学沈国江教授介绍,他的团队将人工智能中的强化学习理论应用于交通信号控制,精准识别预测多源异构交通数据,切分拥堵区、消散区、缓冲区、常态区,从而有效缓解拥堵。 “摇号、限行、提倡公共交通都有成效,但交通需求持续增加,道路供给不可能无限增加,而人工智能可以让路网利用更高效。”据沈国江教授介绍,该成果过去两年在绍兴柯桥、杭州萧山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新增产值5000万元,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们国家还处于工业化的转型期,工业化正在进行产业转型以及城镇化所出现的问题会创造出大量的人工智能应用的新空间,这些空间大概是发达国家所不曾具备的。这种不完

沙漠中的神奇植物

沙漠中的神奇植物瀚海中的奇葩(组图) 沙漠里的植物大多数根系都非常之发达,以增加对沙土中水分的吸取.主根深、水平根(侧根)广,水平根可向四面八方扩展很远,不具有分层性,而是均匀地扩散生长,避免集中在一处消耗过多的沙层水分。沙漠中水分稀少,蒸发量却大得惊人,许多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丧失,演化出特殊的形态,如仙人掌的叶片进化成针状的小刺;而为了储存更多的水分,茎部则变得肥厚而多汁。 生石花 生石花 生石花原产地非洲南部及西南非的干旱地区的岩床裂隙或砾石土中。在干旱季节植株萎缩并埋覆于砾石沙土之中或仅露出植株顶面,光线仅从透光的顶面(窗口)进入体。当雨季来临,又快速恢复原来的株型并长大。因此若非雨季生长开花,在原产地的砾石中生石花是很难被发现的,这是它为了防止小动物掠食而形成的自我保护天性,称为“拟态”。

梭梭 梭梭 梭梭树是一种长在沙地上的固沙植物,也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名贵中药苁蓉就寄生在梭梭的根部。苁蓉具有独特的补肾、抗老年痴呆、保肝、通便、肿瘤辅助治疗、抗辐射等10多中药用功能,被誉为“沙漠人参”。梭梭材质坚重而脆,燃烧火力极强,且少烟,号称“沙煤”,是产区的优质燃料,又是搭盖牲畜棚圈的好材料。嫩枝是骆驼赖以度冬、春的好饲料,又为重要药材肉苁蓉的寄主。还可用来防风固沙。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保护措施应建立梭梭自然保护区,在其分布区需合理安排放牧、采药和解决好沙区人民的燃料,并应发动群众采种育苗,大力开展直播或植株造林,以扩大梭梭林的分布围。栽培要点梭梭种子成熟后,发芽期保存半年,应随即采集,并保持90%以上的纯度,切忌潮湿。育苗时要选择盐化不太严重的砂土或细砂,播种后一般不宜灌溉。植苗时,苗根必须深植于稳定的湿砂层中。积雪或降雨时可直播。

象征类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木车的激情张炜 1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2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3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4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5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6“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得木车声中,听到 7“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 8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得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贺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9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10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11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却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12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京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13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14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15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

刘醒龙《树大山河远》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9题。 树大山河远 刘醒龙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相信,那棵树竟然已站立在风雨飘摇的世界3200年了! 3000年前,由西周都城丰镐西出200公里,抵达那时叫作西戎的平凉;2000年前,由大汉皇域长安西出200公里去往那时刚刚不再叫义渠的平凉;1000年前,由五代名城大安西出200公里来到名为大原实则野树萧条的平凉;在今天,由西安西出,还是200公里,追随雾中寒雁,到平凉那号称陇首地界的一处山坳,卢照邻诗里的马系千年树依然在那里! 一棵树生长得久了,便有些哲学意味。信或不信,人是树的命运,树也是人的命运。去平凉的路上,每隔一阵,就会有人提起那棵树,其间有见过那棵树的,更多是没有见过的。无论见没见过,只要提起那树,从没有一连说出三句整话的人。与此行同样要去的公刘故里、峻崛山、大云寺和泾川人遗址相比,人们提及那棵树的次数最多,所说的话却最少。 为了弥补语言的贫乏,我联想到别的树。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去西藏,在海拔5138米的查果拉哨所,放眼望去,不要说一棵树,就连紧贴地面的花草也难得一见。在绿色苔葬也朝不保夕的地方,那种在两指宽的石头缝里开着蓝色花的骆驼刺,是整个哨所唯一与森林相似的风景。哨所里的一位士兵,因为生病从山上下来,到了日喀则,一下车就像抱着亲人一样,抱着医院院子里的一棵白杨放声大哭。治好了病,士兵又重新回到那座永远也不可能长出树来的哨所,将自己站成迎着冰霜雪雹的最坚强的白杨。 平凉所处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无人区是近邻,那位在查杲拉主峰值守的士兵,是否知道,邻居家有如此大的一棵树并非关键,重要的是人在哪里,就有沃土在哪里。 没有叶子,也没有年轮,只有在大地上无限深扎的根须。这样的树,冰雪冻断弓弦,也冻不断一根枝条,台风吹折旗杆,也吹不掉一片叶子。由平凉漫卷开来的黄土高原,由查果拉舒展出去的青藏高原,有太多长不出树木的山野沟壑和坡滩。在没有见到平凉那棵树之前,人心就是那棵树。而在没有树的地方,人就是树。 毫无疑问,天下之树都生长在原野的空白处。平凉这地名,命中注定为那棵3200年的大树腾出偌大空间。壮游不可无诗,签山总得见树。平凉那棵树,仅次于天下第一的轩辕庙内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轩辕柏和天下第二的浮来山定林寺内那棵银杏树。在5000年的轩辕柏和4000 年的定林银杏面前,3200年的平凉国槐,虽然贵为夭下第三大树,却能与周遭的山林结结实实地合为一幅原野宏图。 在平凉城东锦屏镇的一处山坳,一切都是那样平凡,除了那棵树,万物都不曾有丁点儿异样。下了车,走上百十步,首先看到的树梢,正在生长着嫩芽-走近了些,又能见到大大小小繁复如蛛网的树枝,正由冰天雪地染成的深褐色,逐渐过渡到花香四野时浅浅淡淡的灰變。走得更近时,那粗壮的主干像是一堵老旧的城墙,找不着那扇门就无法入得其内,只好低头环顾,看看如何绕过去。绕着那棵树走了一圈,又走一圈,然后再走一圈。一圈圈走下来,再看那棵树,这才有些明白,为何偏偏这叫国槐的大树,能够一口气生长3200年,至今还是如此生机勃勃。三山五岳之上,五湖四海之内,除了国槐,再无冠名以国来称其他树种的,即便是无数文人笔下的常客松柳梅,也难担当如此桂冠。 山是一种生命,水是一种生命。山水的生命是生机盎然的万物赐予的,包括人,包括兽,包括花卉和蒿草,苔薛与地衣。平凉地界上的这棵名为国槐的大树,用苍穹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慧,用坚硬身躯容纳下《八索》《九丘》的文脉,用婀娜枝叶感受了《诗经》《乐府》的深邃与高翔。接下来,这3200年后的今天,每一个来过又离开的人,都让这叫国槐的大树走得更远。还有长空中的风云,还有天际里的鸿雁,甚至还有当今世界无所不能的互联网,都使这树朝向更悠远的未来。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以一组排比句具体表现了 3200年来平凉国槐生长的自然环境和所经历的历史沧桑,具有深厚而内敛的意蕴和情味。 B. 去平凉路上的人们虽然提及平凉国槐的次数最多.但所说的话却最少,原因在于这些人缺乏文化和见识,认识不到这棵树的价值。 C.文章叙述海拔5138米的西藏查果拉哨所那位生病的士兵的故事,表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树能鼓舞人的精神,催人奋进,战胜困难。 D.文章把平凉国槐称为天下第三大树,主要是从它生长和存活长达3200年之久的角度来评价,并未刻意关注和考虑它的外形特征。 8.文章中画横线部分是正面描写平凉国槐的句子,请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余仲夏出塞门,数附书问息耗而未得也?今兹其果归乎?吾知翁林抵旧乡,春秋佳日,与亲懿游好,徜徉山水间,酣嬉自适,忽念平生故人,有衰疾远隔幽燕者,必为北乡惆然而不乐也。 9.为何说“三山五岳之上,五湖四海之内,除了国槐,再无冠名以国来称其他树种的”?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骆驼刺阅读答案

骆驼刺阅读答案 一出嘉峪关,就是茫茫千里的大戈壁。没有河流湖泊,没有绿洲村镇,只有炎热的白昼和阴冷的黑夜。青灰色的沙砾和深蓝色的天空,占据了全部的视野。一望无际的荒原,一览无遗的苍穹,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片云,枯燥强劲的暴风,时常会卷地而来,把整个宇宙,变成黑暗的风沙的战场。 风沙过后,戈壁被铲掉了一层,然而却有一种例外。那就是骆驼刺生长的地方,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坟场”。提到坟场,有人会觉得惊悸,但是假如你真的看到了那种景象,你心中感受到就只有震撼。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坟丘一样的沙石堆,严密却又均匀地散布开来,往往能占据几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地方。这种地形足以让所有带轮子的东西却步,但就在那坟丘的顶上,一丛丛紧扎扎乱蓬蓬的刺,坚硬的锐利的刺,正在保护着那比黄豆大不了多少的叶片。任风狂沙密,任地燥天寒,一到春天,它们就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顽强地、执着地占据着一片又一片领地,这就是骆驼刺。 假如说沙枣树是戈壁滩的美女,骆驼刺则当仁不让地成为戈壁上的士兵。不管脚下的大地多么贫瘠,也不管天空上太阳多么炎热,只要被骆驼刺占领,就再也休想让它们起身。正因为骆驼刺的抗争,暴风可以带走草根旁边的沙石,却无法夺去骆驼刺脚下的沙土,它们用那特别强劲的根系,紧抓住脚下一方寸土,于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斗争后,沙漠没能入侵,却形成了戈壁滩特有的坟场一样的地形。

但是这坟场的出现不是因为死亡,恰恰相反,是生命,造就了这戈壁滩的坟场,这自然的奇观。 骆驼刺的全部生活,就是生存,生存与生活在这里是划了等号的。也许对于人来说,这是人生的悲哀,但是在这死亡的禁地,却是一种傲然不可侵犯的生命的尊严。无论如何,我活着,生存着,生活着并且快乐着,暴风也好,烈日也好,干旱也好,其奈我何。即便被骆驼啃去了枝叶,来年照样东山再起;即便被风沙掳掠了领土,但是更强劲的根系,更坚韧的毅力,仍能与风沙拼个高下,直到暴风再也带不走一粒尘沙。那即是骆驼刺的胜利,生命的胜利。 戈壁的荒凉与城市的繁华,恰是这世界的两个极端。但是比起骆驼刺互相尊重并且保持距离,互相留下生存的空间这一点,城市的冷漠和戒备,心灵的空寂与荒芜,更像是另一种戈壁滩。 在这个心灵的戈壁中,也生存着无数的骆驼刺。他们外表寒酸甚至丑恶,他们贫寒而且无助,他们像骆驼刺一样在城市中生活着、生存着、挣扎着。忍受着四周恶劣的环境,忍受着城里人鄙夷的眼光,但是大街小巷里,这样的人却无处不在。你看那街角上打烧饼的,天桥上擦皮鞋的,工地上扛水泥的,不都是这城市的美丽花园中杂草一样的人吗?他们就是城市中的骆驼刺,被人遗忘,遭人诟病,但却顽强地存在着,用伤痕累累的双手,握着自己自由的灵魂而快乐生活,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多少夸大,但是坚忍不拔的生命乐章却如此华美。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数着那不多的几张零票,满足地回到蜗居,安排明天的工作和孩子的学费。为自己的生存,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

《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阅读附答案

《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 王祖远 ①汽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只有偶尔出现的一蓬蓬骆驼刺、一株株胡杨树和一丛从红柳木。我心血来潮,给他们封了个绰号,叫抗旱防沙的“戈壁三杰”。 ②为了揭开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若羌县以东120公里的楼兰故城之谜,我从天山南麓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首府库尔勒起身,沿一路沙尘,把自己交给了一辆全身散了架似的陈旧的老爷汽车。 ③九月的南疆,天地间干焦欲灼,或许一根火柴足可以把大自然烧为灰烬。这里年降雨量不足三毫米,但蒸发量却超过三千毫米。在这样一种人类难以想象的环境里,我所敬慕的“戈壁三杰”却依然生存,是它们在我来回1200里的行程中,不时地在路边闪现,安慰和鼓励我这位初涉沙漠的远方人。 ④“戈壁三杰”个个可称为大西北的英雄好汉,它们给了大西北一身豪气与阳刚,顽强地表现着高原上的力量和希望,世世代代向人类传递着大自然内心的激情与信息。 ⑤别看那些骆驼刺矮趴趴的,但每枝每叶都坚挺地刺向天空,在飞沙走石的狂风之夜,也从不低头屈服。骆驼刺遍布大漠戈壁,若是没有这些小生命的存在,缺少了这一抹抹绿色的点缀,大西北会增加更多的一片片的和尚头和招来更多伤感的泪水。 ⑥汽车在南疆一段死寂寂的沙地上行驶。车行的左方闪过了上千亩的胡杨林,但早已全部死亡而干枯。高矮错落,几乎望不透哪里是林子的尽头。其中一株高挺伟岸,顶尖微微后仰,两根一样粗细的枝桠分别向左右前方伸出,形成了历史的定格。它在仰天长啸,倾吐悲愤与不平。显而易见,数百千年以前,这里一定进行过一场自然界与历史岁月之间惨烈的旷日持久的大搏斗,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历史进行曲中,这片胡杨悲壮地倒下了,给大自然留下了一片珍贵的遗迹。站着的,仍然那么英武;即便倒下,依旧保留着自己的尊容。人类从这里看到的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遥想若干年前,这片胡杨林曾给无边的沙漠戈壁带来多大一片绿荫,它们头上的枝叶呼唤着云雾,脚下的根系滋生出清泉,紧紧傍在古丝路的一侧。西行的驼队在此歇脚,东进的商旅树下炊饮,凡是跋涉丝路在此受过荫护的人谁能忘记那大漠中的绿荫之梦! ⑦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 ⑧这些红柳,有的一丛只有巴掌那么大,零散地趴伏在平坦的沙地上,如镶嵌在黄褐色古老大漠身上的绿斑,为干焦焦的大地带来一丝生气。稍大一点的,细枝底下便有一堆沙。我远近细看了一下,发现哪里有沙堆,那上面必有一丛红柳,二者之间有着这样一种不可分割的缘分。在有些区域,二者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与表现。沙向红柳聚拢,红柳又依沙堆成长增高。路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沙包,个个圆溜溜的,高一二十米,周长三四十米,上面均有一丛挺直腰杆、成了气候的红柳木,二者都是日积月累、点点滴滴长大成型的。它们这种自然而默契的配合,也正是人类在艰苦的生存环境条件下挣扎奋斗的写照。为了生存,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叹的奇妙现象。 ⑨红柳能在沙漠里繁衍生存,当然也依靠自己的本能与特性。我特意留神了一下:若朝着西南方向望去,沙海里全是蓬蓬松松的绿堆;倘若再掉头向东北方看,而那些沙丘全是秃秃的半边光头。红柳避开了沙丘承受烈日的西南面,牢牢地占据着稍稍背阴的东北侧。向下,拼命地把根扎向深处,这是存活的根本;向上,勇敢地与烈日进行抗争,这是与生俱来的品德。日日夜夜,岁岁年年。红柳就是这样生活着。即便是在那倒下的千亩胡杨林的身旁,

26.2020届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含答案

2020届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近年来,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当代文艺建设的主力军和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逐渐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然而,飞速发展的网络文艺在高度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轨迹上仍存在低俗、庸俗、媚俗、原创匮乏等问题,其整体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要素仍无法完全做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当前网络文艺的紧迫使命就是要深耕时代沃土,回答时代课题,创作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共鸣共振的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描摹时代现实画卷。我国正处于飞速变革的新时代,网络文艺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文化语境去表达和传达数字空间的虚幻想象,而必须立足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描摹时代画卷。近年来从顶层设计到产业赋能都对网络文艺下半场的发展提出现实性和经典化诉求,网络文艺的现实题材也逐渐增多,体现出网络文艺创作的观念调整和美学转向齐橙的网络小说《大国重工》连载于起点中文网,聚焦我国重型装备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是网络文学现实主义题材的重要代表作。这类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皆因关注时代现实生活及人物命运起伏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全民热烈讨论的文艺形式。 描摹时代现实画卷成为网络文艺书写新时代伟大变革伟大实践的紧迫任务,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现实题材数量的简单增加还不能真正改变现有的文艺创作格局,网络文艺要真正有一番作为,需要在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呈现质的提升。我们要警惕当前网络文艺现实题材的泡沫化、同质化,以及一些所谓的“冲奖文”对现实的机械排列。同时还应看到,一些被归入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作品看似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却也是自带网络写作惯有的金手指、操作系统、随身空间等升级技能,不免重复着凡人修仙、穿越重生的游戏套路。这样的想象无疑是一种白日梦般的欲望叙述,无法触及现实生活的坚硬和痛感,也就无从谈及把握时代生活脉搏,不能传达出作者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绘写时代精神图谱。盛唐诗歌有磅礴浑厚之气,晚明戏曲小说追求思想解放之风,“五四”新文学吹响启蒙与救国的号角,当代文学与文艺讴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那么,网络文艺又将绘写怎样的新时代精神图谱呢?网络文艺要满足人们对多层次、高品质阅读的期待,在注重流量和粉丝经济的同时,脚踏实地去感受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和气象万千的现实生活,展现新时代人民生动丰富的精神风貌,谱写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气象,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引领时代文化风向。近年来,中国网络游戏、网剧、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等,纷纷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但客观而言,与席卷全球的好莱坞电影、韩剧、日本动漫等文化产品成功的文化输出相比,中国网络文学扬帆出海的历程和经验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也还不够。因此,未来网络文学若要持续引领文化风向,要在世界文学舞台呈现连接网络空间共同体的目标,除了不断加强原创品质的提升,还应更加敏锐、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反映时代精神,使中国网络文学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载体。 (摘编自刘桂茹《网络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