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观

《黄帝内经》养生观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它的问世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如调和气血,法于阴阳,形神兼养,起居有常,谨和五味等等。

第二,对生命的起源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唯物的,是符合实际的。如原文提出:“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等。此外,《黄帝内经》还对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

第三,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如《黄帝内经》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我国防病与养生的先河。

第四,重视对衰老的探索。在《黄帝内经》中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原因,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延缓衰老的措施,初步建立了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第五,明确提出治未病,把预防提到战咯高度来认识。由上可知。《黄帝内经》对养生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也可以说,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足和《黄帝内经》分不开的。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论《黄帝内经》之古今养生 摘要: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长寿——养生,即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的、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疾病、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医事活动(1)。在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大多数人的养生方法基本来自中医们传授指导或者中医书籍,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又基于《黄帝内经》,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多来自于《黄帝内经》。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接受更加直观、更加数据化的西方科技,人们的养生方法也开始西化。如今,两套养生理论并行,各有千秋,却也有相同点。 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1、顺应自然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2)。《内经》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变化,尤其在顺应四季变化上。《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既然统一,人无法操控自然,那么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以获得健康长寿。《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阐释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以产生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变化,强调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那么养生就必须顺应四时变化。 在现代养生学中,根据地球的公转、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于是人们在冬夏两季的作息略有不同意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在环境破坏严重的今天,人们依然会呼吁春天不打渔即在生物的繁殖期尽量不去伤害他们,这是现代养生对“春生”的解释。 2、运动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和于术数,各种养生方法既要符合技巧的要领,更要符合一定的量与度,不正确、不及或太过皆达不到养生的目的(2)。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提倡适度劳动,如男耕女织。当然这些劳动不等于运动,所以人们还是要进行适度的保健运动以强身健体。我国传统养生运动中太极拳是最广为人知的一项。各类文献表明,太极拳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神的修养来疏通经络、活跃气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起到锻炼身心的作用。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人们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增强体质,达到防病治病作用(3)。传统保健运动和劳动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运动养生的理解。 当然现代养生,学者们也提出了有氧运动这一理论。有氧运动可以更好的锻炼身体、排除体内毒素并且使机体产生更多可抗衰老的物质。这些神奇的功

《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

《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 《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 1.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 五脏化生成五液,心脏主要化生出汗液,肝脏主要化生出泪液,肺脏主要化生出涕液,肾脏主要化生出唾液,脾脏主要化生出涎液。 2.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不好的嗜好是不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睛,淫邪之事业不能够蛊惑他们的内心。无论是愚笨还是有智慧,有贤德还是低下,都不能够被外界事物所干扰,这样才是符合养生之道。 3.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过久视物伤血,过久躺卧伤气,过久坐伤肉,过久站立伤骨,过久行走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4. 五藏者,故得六腑互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所说的五脏,自然包括与其相表里的六腑,还有经络所联系的支节,受邪后各有虚实。其病所在的部位,随具体情况而调治。 5.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所说的真气,是指接受的自然界清气,与水谷之气相并合,起着充养人身作用的一种气。 6.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 清气无法上升而滞于下,便会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如果胃中的浊气在上塞在,便会产生胃胀等疾病。 7. 睛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灵枢·脉度》 眼睛的色彩,脸部的五色,是五脏精气在外部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8.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素问.皮部论》

络脉气血不足,经脉气血有余,其表现为脉口部位热而尺肤皮寒,发生在秋冬为逆,发生在春夏则为顺,治疗时可泻经灸络。 9.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中焦出自胃部的上面,经过脾胃吸收营养精华之后,化生为营气和津液经过经脉汇集在肺部,并且通过呼吸,在肺部经过气体交换之后,化而为血。 10. 人卧血归于肝。——《黄帝内经》 人们躺卧着睡觉的时候,学业便会春藏到肝脏中。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 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 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 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 合同于道。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 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本文从以下 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 《黄帝内经》 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 来的。“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黄 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 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 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 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 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 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另方面 由于肾为元气之根,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 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 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 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 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 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 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 老的过程。 2 法于阴阳,顺应四时 《素问四气调神》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是宇宙事物 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法于阴阳”,依照阴阳变化养生这是纲领,只有

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认为,人之寿夭可资形色之异而分辨,建立了一整套基于脏腑经络气血的寿夭机制假说,提出寿夭与地域、劳倦、精神、感邪等因素有关,为后世养生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黄帝内经养生1:天人合一,顺应天地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滋生,人类为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成员,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不单是四时气候变化必须适应与顺从它,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质空气等,包括人体也必须很好地加以保护并顺从它、适应它。这些都是养生防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2:“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95] 。这其实是揭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 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 学典籍。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 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 百岁乃去”。 1法于阴阳 《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 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法于阴阳 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风寒之 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夏时 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 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炎热夏季,人 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 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 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 亦有助于避免燥邪。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 好饮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 过则伤阴。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 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2和于术数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 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所谓动,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人类养生长寿的经验,对养生之道做了高度的概括。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使古老的中医养生之道发扬光大,为当今人类的健康造福。1 《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一理论作为养生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并遵从这一规律。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这一观点主要阐明了“气候与养生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生长寿”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具体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摄精神的养生方法,是“法于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表现为自然景象、气候各异,使万物生长收藏。在自然界中,人必须要适应四时之气,方能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又以顺四时而养生长收藏之气来论述“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以适应阳气的生发,生机萌动,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色,人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无杀罚夺之意,即为“养生之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适应夏季阳气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溢,亦谓“养长之道”。“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万物收成,天气劲急,地气清肃,阳气收敛。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阳气闭藏,必得太阳升起方可起床,方可避免阴寒之气的侵袭,故日:“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总之,所述是对“法于阴阳”养生原则的全面阐释,也是人们最应遵循的养生法则。2《黄帝内经》中的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合于术数”是养生重要法则之一。合,即为调和。术乃为修生养性之法。“合于术数”是指要掌握养生健体之术,中医养生术,种类繁多,有走路、导引按摩、叩齿漱津、五禽戏、太极拳、气功等。尽管名目繁多,其目的是通过运动而达到健体强身、延年益寿。古人早就意识到“生命在于运动”。《吕氏春秋》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华佗更明确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报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所以他根据古代导引法,模仿禽兽特点而自创“五禽戏”。孙思邈针对老年特点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极强所不能堪而。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这是对《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进一步发挥。3《黄帝内经》中的食饮有节两千年前,《素问·藏气法时论》已为人们总结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膳食。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个食谱有主食,有副食,而且阐明了各自的作用。五谷:稻米、麦、薯、小米之类为主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热量与能量;五果、五菜为副食,为人体提供了多种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在新陈代谢中是必不可少的。五畜:猪、牛、羊、鸡之类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蛋白质、脂肪和各种氨基酸。因此“谨和五味”是食饮有节的重要方面。另外“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指饮食过量而会伤害人体的肠胃功能影响消化。过度贪凉致使中焦寒盛,也可引发多种病症。如指出,寒凉饮食入胃是导致咳嗽的重要内因,《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人赖饮食五味以充养精神元气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五味不调和便可伤及五藏,故谨和五味便可气血流通,筋骨强劲,五藏安和,而健康长寿。4《黄帝内经》中的不妄作劳介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的代表之一,其对养生观有着深 刻的阐述和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黄帝内经》中 的养生观,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以及心理调适。 一、饮食调理 饮食是养生的基础,而《黄帝内经》对于饮食调理有着详尽的论述。它强调了五谷为养生之本,主张饮食应该多样化,合理搭配各类食物。其中,五味调食是重要的养生原则之一,即酸、苦、甘、辛、咸五味 应相互搭配,以达到平衡养生的效果。此外,适量进食,避免过度饱食,也是养生的关键。 二、运动保健 运动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改善体质非常重要,《黄帝内经》中也有 大量关于运动保健的内容。它主张运动要适度,不可过度,否则会损 伤身体。针对不同的年龄、体质、性别和气候等情况,《黄帝内经》 提供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和方法。例如,年轻人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 慢跑、游泳等,而年长者则适宜进行一些柔和的运动,如太极拳、气 功等。 三、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在养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给出了许多关 于心理调适的方法和建议。它指出,情绪要保持平稳,不可过于激动 或消沉。同时,对于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处理,《黄帝内经》也提供了

不少有效的方法,如冥想、放松技巧等。心理调适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能提高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对于养生观的阐述包括了饮食调理、运动 保健以及心理调适等方面。这些养生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指导 意义,可以为我们保持身心健康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遵循《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调整饮食结构,进行适当的运动,以及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平衡和生活 幸福的目标。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养生的圣经。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顺应自然、平衡饮食、适度运动、养心安神、调节情志。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五大养生原则。 一、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也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一条。顺应自然指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遵循自然节律。人体与自然有密切的联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例如,早睡早起,饭后散步,不熬夜等,都是遵循自然节律的表现。 2. 合理安排饮食。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体质,合理安排饮食,不贪食、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3. 注意休息。适当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提高免疫力。因此,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4. 环保健康。保持房间通风,避免使用有害物质,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二、平衡饮食 平衡饮食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二条,它是指合理安排饮食,保持营养均衡,从而维持身体健康。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1. 合理搭配食物。中医强调食物的属性和功效,因此在饮食中要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过度偏食或不当搭配造成身体不适。 2. 控制食量。饮食要适当控制食量,避免过度饱食或过度节食,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3. 食用新鲜食材。新鲜的食材更有营养,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因此,要尽量选择新鲜的食材,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4. 合理运用调料。中医强调药食同源,许多调料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适当运用调料,既可以增加食物的味道,又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三、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是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第三条,它是指通过适当的运动方式,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 2. 控制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3. 定时定量运动。每天定时定量进行运动,不要一次性过多运动,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4. 避免运动过程中受凉。运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影响身体健康。 四、养心安神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陈新民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地位最高的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巨著,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它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不但有医学的,还有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地理,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数理学等等,从多学科的角度来阐释自然的变化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历代学医之人都把它视为必须苦读的医学经典,被奉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下面就其中对于大众最关心的养生问题作一简单的阐述。 养生,即保养生命,意使人们活得更健康、更长寿。现在关于养生的书籍、讲座、活动非常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不是内行人很难从中看出门道,如果想自己的生命得以长全,还是要正本清源,从《黄帝内经》的养生篇中找到指导的法则,方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长寿,是自古以来人们期盼的五福(富贵、康乐、长寿、好德、善终)之一,但光有长寿不行,还得健康,如果吃又吃不下,睡又睡不着,走又走不动,天天一把一把药当饭吃,那种长寿就不是福,而是受罪折磨了。但长寿又要健康能达到吗?《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开篇即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这里说的上古之人并不是指三千年的人,而是指遵循养生的人,确实可以健康百岁。而不到五十岁却疾病缠身的“今时之人”,是指不按照养生的规则生活的人。而“上古之人”是如何生活的呢?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遵循养生规律的人,能够效法天地的变化规律,饮食有节制,不会暴饮暴食,作息时间有一定法度,不会过分的劳心劳力,因此能够做到身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最终得以寿终正寝,达百岁方离开人世。但不按养生法则生活的“今时之人”是如何的呢?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 《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由此可见,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 《黄帝内经》为现存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重视养生益寿,被尊为“医家之宗”,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即在发病之前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好,预防疾病的发生,跟现代预防医学思维方式是一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1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意志观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精气观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室,积精全神。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2 一、法于阴阳: 主要是指遵循四季自然规律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人在四季中,根据不同的季节,采取不同的方式生活,以遵循四季不同的'自然规律,可以延年益寿,同时也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二、和于术数: 指实施中医适宜技术养生,是适当运用针刺、艾灸、药物(包括内服药物、外敷药物)、按摩、拔罐、足浴、导引等中医适宜技术,达到增进健康、少生疾病、延年益寿的各种养生方法。 三、食饮有节: 就是有规律和有节制,既不可过饥又不可过饱,现代人由吃喝没有节制所引起的病特别多,比如说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等。 四、起居有常: 常,度也,规律、法度的意思。包括作息有常和居所有常。前者指作息时间应有规律,忌熬夜等。如《生气通天论》的一日养生法以及由其衍生的十二时辰养生、子午觉养生等。后者指家居环境与工作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是我国的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着、之源。通过这部古老经典 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之道。《黄帝内经》中有关健 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 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 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 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 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 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成 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 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 《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

《黄帝内经》人体一天24小时养生

《黄帝内经》人体一天24小时养生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它的正常运行和健康 与否直接与生活的习惯和作息规律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作为我国 古代养生经典之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体养生及生活规律的理念。 本文将按照一天24小时进行分时段探讨《黄帝内经》对人体养生的指导。 1. 早晨5时-7时 早晨是一天中阳气初生的时段,此时人体阳气渐长,是进行起床活 动的最好时间。《黄帝内经》建议,早晨可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 晨跑、散步等,以增强身体的阳气。同时,也可以进行呼吸锻炼,深 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气血的流畅。 2. 上午7时-11时 上午是人体阳气渐旺的时段,此时精神饱满、思维敏捷,适合进行 学习和工作。《黄帝内经》强调,早饭要清淡易消化,不可暴饮暴食。同时,也可进行一些缓和身体气机的活动,如太极拳、瑜伽等,保持 身体的柔软和灵活。 3. 中午11时-13时 中午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段,此时火气旺盛,人体消化能力较强,是 最适合进食的时间。但《黄帝内经》提醒,午餐要注意健康营养的搭配,避免暴饮暴食和油腻食物的摄入,以免影响身体的消化功能。

4. 下午13时-17时 下午是人体阳气逐渐消退的时段,此时人体进入一种相对疲乏的状态。《黄帝内经》建议下午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活动,如午睡、听 音乐等,恢复身体的活力和精神状态。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轻度的 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助于调理气血循环。 5. 傍晚17时-19时 傍晚时分,人体的阳气逐渐消退,进入一种相对寒凉的状态。此时 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伤风。《黄帝内经》提倡傍晚进行适当的有氧 运动,如跳舞、慢跑等,以提高身体的阳气。 6. 晚上19时-21时 晚上是人体进入休息养生的时段,此时应适当调整作息,准备进入 睡眠状态。《黄帝内经》建议,晚餐应以温热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过 冷或过凉的食物。同时,晚餐后避免剧烈活动和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以免影响入睡。 7. 深夜21时-23时 深夜是人体进入深度睡眠的时段,此时人体的阴气逐渐升华,是人 体的重要恢复时期。《黄帝内经》强调,应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充 足的睡眠时间,促进身体的修复和自愈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 一天24小时的时间,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助于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健康水平。养生不仅是一种养成好习惯,更

《黄帝内经》中的四大健康观

《黄帝内经》中的四大健康观 中医的健康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的阐述,即“天人合一”的健康观、“形神合一”的健康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正气为本”的健康观。 01 “天人合一”的健康观 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是指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自己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还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就能直接影响到人的情感、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医养生学认为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养生防病。 02 “形神合一”的健康观 中医学“形神合一”理论来自《黄帝内经》,这种理论始终都是建立在客观生理结构的基础上。 首先从生命起源来看,是形俱而神生,即认为先有生命、形体,然后才有生理活动的产生。 “形神合一”观认为:神是形的主宰,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其中,形是指躯体、身体,神是指思想、思维。 中医学提出“形神合一”乃是强调形与神的密切联系。只有当人的身体与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才能保持与促进健康。 有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病症与情绪急躁、心态

不平和有着密切的关系,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所在,这与中医的“形神合一”观不谋而合。 03 “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分别代表一定属性的物质和功能,如人体内的气为阳,血为阴,兴奋为阳,抑郁为阴。 “平”是正常的意思,“秘”是固守、固密的意思。 “阴平阳秘”表示阴阳即各自处于正常状态,也具有相互协调、配合关系。 “阴平阳秘”作为人的健康态,体现在生命活动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如酸碱平衡、血糖平衡、代谢平衡等。 此外,“阴平阳秘”还体现在人体活动的一种有序稳态上,这种情况类似于现代科学所指的“内稳态”。 “内稳态”是指人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如人体的体温、血压、血糖浓度等均为“内稳态”所调控。如果我们的身体处于“内稳态”,那就是健康的状态。 04 “正气为本”的健康观 中医学中的正气是相对邪气而言的,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及康复能力。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虚衰。 正气充足则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能抵抗外邪,免于生病。正气不足则邪气容易损害人体,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 当邪气侵袭时,若邪气弱不足以与人体正气相抗衡时,则邪气被正气驱逐、消灭或暂时潜伏在体内,均不会发病;只有当邪气较重而能同正气抗争以引起较强的反应时,人体才出现证候(症状、体征等),即为发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观(建议珍藏)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观(建议珍藏) 顺应自然是天人合一的第一步。四季养生,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早有记载。 “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当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纳,缓气徐行,养乎阳道,以资志意也。”就是说,春天多风,专龚头项。懒惰,不运动则会阴郁,阳不能生发。所以人应该早起,散布,深吸浅呼。松散衣发,漫步以养阳气。 “夏者,天地交化,品物华实。早卧早起,迎日缓行,清心养神,使华毓秀,浊滞清宣,通乎腠理也。”夏天所湿,多病胸肋,湿热生痰。积郁胸肋。为什么呢?因为夏天是天地交化,阴阳各半的时候。万物茂盛。本应早睡早起,迎着朝阳散布,清心养神,让刚刚挂上的果实更加漂亮俊美。这时正是浊音下降,清阳上升的时候。你若违背,自身的小宇宙就会阴阳失调。阴不能降,阳不能升。所以就会郁积中焦。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出汗,让毛孔皮肤通透。不要整日呆在空调房里。 “秋者,风气大动。地气显明。早卧早起,与鸡同兴。平心静气,内守神思,静立庭外,以缓秋刑。”我们都知道,古时处决死囚,都是在秋后。因为古人比较讲究顺应自然。秋天,尤其是秋后,正是肃杀之气正重的时候。这时候杀人也算是顺应天意嘛。秋风凛冽,阳气难收而阴气显盛。这时夏季的暑湿未散,又有燥风来袭。风客邪于肺,肩背就容易受病。要想避免,就要和鸡一样的作息。心平气和,不能乱发脾气。这样才能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 “冬者,万物闭藏,水冰地坼。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内守勿离,去寒就温,缓步于庭,动无劳骨,勿泄乎阳。”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要冬眠。因为冬天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我们这时候尤其要注意。身体和心神都不要太过劳累。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后再散布运动。运动也不能过量,以身上微热不出汗为宜。应为冬季大汗,无异于泄了阳气。 以上是四季养生的要领。结合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更能让人

-《黄帝内经》之养生观

《黄帝内经》之养生观 摘要:“医学圣经”--《黄帝内经》为我们的健康之树备下了肥沃的土壤。《黄帝内经》并不主张得了疾病后才求医问药,而是教给人们通过“内求”的智慧来调节脏腑,养足气血,畅通经络,而除去未病。为了使人们更好的了解《黄帝内经》中养生的奥妙,本文根据《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养生应“因人施养”,首先交给我们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进行养生,其次介绍人体应顺天时四气而养生,而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给予人们最忠实的告诫“生命不可重来,调好人体生物钟”。 关键词:因人施养,天时四气,生物钟,养生 前言: 许多人为自己每天安排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固执地坚持今日事今日毕,认为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的品质。其实,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上了生活的当。很多人挤时间的方法是加班,甚至成为熬夜一族。且不说第二天你是否会因为效率低下而再次加班,直到休息时间被占用,让你的生活步入恶性循环的轨道。而原本健康的身体,今天被你消磨一点,明天被你折损一些,牢固的墙体在你日积月累的持久战中,渐渐坍塌溃散。原本100岁的生命长度,被你经营到70岁就提前终结了。试想,这30年的时间,是需要怎样的一个挤法才能产出的。而且还是要提醒你的一点是,挤得越厉害,往

往落差的年限也就越大。所以说,养生和做事一样,做事不仅是做事方式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养生也不仅仅是吃什么,进行什么样运动的问题,更在于在合适时间进行合理养生的问题。养生,需要你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本文根据《黄帝内经》分别阐述了“不拘一格,因人施养”、“顺天时四气以养生”及“生命不可重来,调好人体生物钟”。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教导人们关注养生,储蓄健康,为健康保值。 一、不拘一格,因人施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事情:两个人吃了相同的东西,一个人没事儿,而另一个人却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之间在体质、年龄、性别等不方面不同,对病菌的耐受能力不一样,对同一个事物也就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应当以辩证思想为指导,因人施养,这其实也是《黄帝内经》所主张的一个养生观点。 因人施养,是根据不同人的年龄和体质进行护理、保健。 按照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保健方式。人之生命,本源于先天精气,它制约着机体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变化,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表现出由幼稚到成熟、由盛壮到衰竭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对此,《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以百岁为期,以十岁为一阶段,详细论述了各个阶段的表现及生理特点,“人生十岁,五脏始定,

《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本文仅从其”自然观”浅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标签: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养生观 “天人合一”也称”天人相应”。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各方面都受到自然的影响,人必须适应自然,才能让自己能在自然中生存,人只能了解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这样的观点,就是我们讲的”天人合一”也是现在强调的人与自然相和谐。 与西医的”有病治病”理念不同,中医倡导”上医治未病”,也就是现在说的养生。养生,就是保养人体生命的意思。是研究人体寿夭衰老的原因,及其强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以达到”尽终其天年”为目的的一门学问。 《黄帝内经》是两千多年前中医理论之集大成,是中医探索生命规律和防治疾病的思维法则和指导思想,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法于阴阳”,”起居有常”“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认为人对自然界阴阳的变化,”逆之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1 养生的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发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世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上古之人,懂的养生的法则,并且知行并重,身体力行,能度百岁乃去;今世之人,不懂得养生之道,日常各方面的行为都违背养生的法则,50岁左右就衰老了,通过对比阐发了养生的重要意义,即”知道而行则寿,不知其他背道而行则夭”。同时亦提示养生保健应从青少年抓起应贯穿人体生命活动的始终,切忌待衰退或疾病缠身时才加以重视,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强调指出:”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即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知道如何并进行养生的人就强壮,不知道养生和不进行养生的人身体就会过早衰退。 2 养生的法则 2.1”法于阴阳”,《内经》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和谐整体,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生命的形成和生存,根源于一年四时的阴阳消长变化,”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以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掌握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自觉地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环境始终保持协调平衡,从而提高机体对自然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长寿是每一个人最大的愿望,拥有一个好身体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中华上下五千年,多少智慧仁者对人体健康、长寿、养生保健做过详细的研究和论述。真正把人体养生保健作为知识记载下来的,《黄帝内经》便是其中之一。类似的著作还有很多,比如药典《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著作的开山鼻祖《黄帝内经》记载的长寿之道。 随从四时变化规律 《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与之相适应,结合四时变化进行了形象地论述:春三月(立春至立夏),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们应夜卧早起,在庭院里多散步,畅生机,抒情志。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应赏心悦目,恬愉和平,不扼杀勃勃生机,要适应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的特点,逆之则伤肝气;夏三月(立夏至立秋),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天地气交,物生以长,至夏茂盛,应夜卧早起,不以气候炎热而怨天,勿因生活矛盾而烦闷,心情愉悦,不随意发怒,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应早睡早起神气收敛,不与肃杀秋气相违逆,反之亦伤肺气;冬三月,(立冬至立春),天寒地冻,阴气盛于外,阳气伏于内,应早卧晚起,避

寒保暖,作息随阳光起落,以免阳气外泄,适应调养藏气之理,逆之伤肾气。《黄帝内经》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点,提出的以上养生法适应了四时变化规律,易于使人和自然产生天人合一的良好效果。 以恬愉为务和于术数 恬淡虚无,是《内经》以静养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求人们光明磊落,心无邪念,摒弃私欲,对人友爱等。其养生观非消极厌世,而是要“内无思想之患”,去私心,重道德,保持乐观,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主张情志安宁,思想纯洁稳定,精神振奋饱满,使真气和顺内收,从而才能筑起稳固的思想防线,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防治疾病发生。 《内经》的和于术数,就是要人们适当掌握一些养生之术,如“八段锦”、“太极拳”、“广步于庭”等,通过柔和的呼吸,适中的活动,来调气血,和阴阳,去病健身,以达静养愉快之目的。 饮食有节不宜偏食 《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饮食有节是享尽天年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长期过量,必导致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节”,还包括饮酒必须适当,少则益身,多则败德损命。《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何等的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