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

1法于阴阳

《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炎热夏季,人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2和于术数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黄

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注:按跷,用手或脚为患者按摩;导引,原为古代的一种将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操近似。

3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强调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反复强调:“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饮食要“定时定量,寒温适中”。《灵枢·五味篇》对不按时进餐所造成的影响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素问.痹论》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反对暴饮暴食,过饥过饱皆会对身体造成危害,饮食的温度做到寒温适中,不过热过凉。《灵枢·师传》:“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

4起居有常

起居即作息及日常生活,《内经》中强调,人的起居应根据人体的生命节律安排作息时间。《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需,气门乃闭。”以此说明,人体中阳气与自然的阳气节律同步。由于人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白天阳气主事之时人要劳作,夜间阴气用事之时人要休息。若违反节律,长此以往,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内经》除了强调要按一日之中的阴阳消长规律进行作息外,还强调要

按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进行作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及:“春三月、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这也引导人们,在春夏两季应晚睡早起,在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影响下,顺应天地四时阴阳之势安排起居,自然有益于身体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5不妄作劳

不妄作劳即不过劳、不过逸。过劳伤人致病,过逸导致经络气血瘀滞不畅。古人提倡“常欲小劳”,适度劳动为养生之道。6内守

《内经》非常重视人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出七情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心)、怒(肝)、思(脾)、悲(肺)、恐(肾)为代表,称为“五志”。《黄帝内经》所言:“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大怒伤肝,过恐伤肾,过思伤脾”。又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内守”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具体实施宜“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主要是精神上排除各种不良情绪,如狂喜、暴怒、悲忧、恐惧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注意对情志进行调节与疏导,及时排除怒、忧、悲、恐、惊、思等不良的情感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健康,从而延年益寿。

7外避

“外避”即避开不正之气,避其侵入人体。《灵枢·九宫八阳》:“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外邪被认为

是致人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养生观把躲避外邪作为一种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 黄帝内经与养生:顺其自然(因天之序)顺应天时即春夏秋冬之序春生发夏生长中土为长夏秋收敛冬收藏。 金木水火土都有了都能相互生化相克就达到乾卦的见群龙无首吉。 仁(春)义(夏)礼(秋)智(冬)中央(信)春天你多折一支花秋天你就少收一个果实:健康长寿靠自己按照四序之时吃好睡好养好自己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自然法则在人身上都会有体现也叫做有诸内必形诸外你的内部表现是什么在外边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中医有望闻问切看你一眼就很清楚因为你内部的情况在你的身体上会有所表现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人一定要跟自然的和谐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意义。 黄帝内经与养生五行养生图黄帝内经与养生一天养生的要点、子时:胆经当令子时一阳初生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藏形、气、神。 失眠的原因和治法心肾不交则为末既卦黄帝内经与养生子时一阳初生犹如种子开始发芽嫩芽受损影响最大。 这时不要熬夜要及时上床睡觉。 通常在子时前入睡者第二天醒来后头脑会变得更加清醒气色也显红润。 子时前入睡是对胆经最好的照顾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当令?当

令有“合时令、值班”的意思。 比如吃当令蔬菜就是说要吃合时令的蔬菜这时其义取“合时令”胆经当令意思是胆经值班此时其义取“值班”。 子时是指晚上点到第二天凌晨点此时胆经最旺。 这时我们该做什么呢?很简单那就是睡觉。 子时是一天最黑暗的时候。 《灵枢·营卫生会》指出:“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 ”夜半即子时阴陇指阴气极盛。 子时阴气最盛过了子时阴气转衰阳气开始生发。 此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正所谓“日入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 阳主动阴主静此时最需要安静。 因此子时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子时阳气初生这种初生的阳气是维持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不断进行并欣欣向荣不可缺少的力量。 管理者更应该关心员工的睡眠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多工作场合要求夜间工作白天休息这给人们的睡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虽不能强求一定要夜间睡眠但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做好合理的安排:一方面不要倒班太频繁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逆时相倒班如三班倒的工人以上午时至下午时为白班下午时至夜间时为小夜班夜间时至早晨时为大夜班。 白班工人应先上小夜班再上大夜班不要使其先上大夜班后上小夜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 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 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 国古代天人合一。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 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 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满意为“君主之官”, 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修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 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说明 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方范 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 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方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 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 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病症: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 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病症,中医有哪些好的方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 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正确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 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 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 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成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 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正确,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 将军之官:肝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坚强急躁的性格来形 容肝的生理特性。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那么血压偏高,重那么促使肝 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 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 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 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 缺乏。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说明肝阴血不够。

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认为,人之寿夭可资形色之异而分辨,建立了一整套基于脏腑经络气血的寿夭机制假说,提出寿夭与地域、劳倦、精神、感邪等因素有关,为后世养生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黄帝内经养生1:天人合一,顺应天地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滋生,人类为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成员,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不单是四时气候变化必须适应与顺从它,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质空气等,包括人体也必须很好地加以保护并顺从它、适应它。这些都是养生防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2:“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95] 。这其实是揭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做中医养生,必须要谈到《黄帝内经》: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中的话,讲的是养生之道。 【法于阴阳】中医学中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 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 【和于术数】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即采用任何一种养生方法,都要做到适中,无太过、无不及。和,适中,恰到好处 【饮食有节】中医有句话,叫做谷肉果实,食养尽之,无食过之,以赏其正。所以 不应该挑食,要顺其自然。哪一季出什么就吃什么,结合自己的体质选择你的饮食规律。 【起居有常】中医强调一个人的作息时间,应该顺应日运动的节律,作息上不颠倒 白天昼夜,很强调这个。因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不妄作劳】先看这个"妄"字是怎么写的?上面一个"亡"字,底下一个"女"字。所以,死在女人手里叫"妄"。意思就是说,一个女人不够,不停地还想要更多的女人。至于作劳,这个"劳"叫房劳。所以,劳作不仅仅是指劳动,它还有房劳的意思。 黄帝内经的五脏六腑养生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 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 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 1法于阴阳 《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炎热夏季,人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2和于术数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黄

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注:按跷,用手或脚为患者按摩;导引,原为古代的一种将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操近似。 3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强调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反复强调:“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饮食要“定时定量,寒温适中”。《灵枢·五味篇》对不按时进餐所造成的影响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素问.痹论》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反对暴饮暴食,过饥过饱皆会对身体造成危害,饮食的温度做到寒温适中,不过热过凉。《灵枢·师传》:“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 4起居有常 起居即作息及日常生活,《内经》中强调,人的起居应根据人体的生命节律安排作息时间。《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需,气门乃闭。”以此说明,人体中阳气与自然的阳气节律同步。由于人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白天阳气主事之时人要劳作,夜间阴气用事之时人要休息。若违反节律,长此以往,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内经》除了强调要按一日之中的阴阳消长规律进行作息外,还强调要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 中医养生的理念源远流长,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黄帝内经》的养生五大原则。这些原则是中医对于健康的基本认识和对于疾病防治的基本思路。本文将详细阐述《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而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微缩的自然环境。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的良好习惯。 2.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过大。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做好保暖、防寒、防暑等措施。 二、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指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状态。《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 1.饮食调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调节饮食,保持阴阳平衡。

2.运动调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保持阴阳平衡。 3.情绪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保持阴阳平衡。 三、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是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保护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健康。 实践方法: 1.节约资源:遵循“物尽其用”的原则,减少浪费,节约资源。 2.保护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保护环境,保障健康。 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四、调整心态 心态调整是指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保障身体健康。《黄帝内经》认为,心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 1.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2.减轻压力:通过放松、运动、娱乐等方式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3.积极面对问题: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寻找解决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一、合理饮食 《黄帝内经》指出:“无满腹之饮食,无过度之养生”。合理饮食是 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要遵循节制的原则,饮食以清淡、均衡为宜,不暴 饮暴食,不贪食嗜肉,注意膳食营养的搭配,荤素搭配,量力而行,不给 身体增加负担。 二、规律作息 《黄帝内经》中提到:“久视衰目,久坐衰股。”人体需要适当休息 和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助于身体健康。作息要有规律,不熬夜,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早晨的散步或慢跑,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心情平和 《黄帝内经》中提到:“怒则气上而阳气乱,喜则气缓而阴气伤”。 积极向上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保持心情平稳,不过度悲伤或兴奋,学会释放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兴趣 爱好,与他人和睦相处。 四、适量运动 五、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黄帝内经》中提到:“常置五谷,勿拘一味。”良好的生活习惯是 养生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环境的整洁;不吸烟、不酗酒,不沉迷于网络和手机等,保持身体的 健康和纯净。

六、按摩保健 《黄帝内经》指出:“厥阴之人,能堪寒暑,死而不僵,英发不改。”能够进行适当按摩保健,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保持身体健康。可以自我 按摩或请专业人士进行按摩,按摩腹部、脚心、肩颈等部位,舒缓身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七、保持良好环境 《黄帝内经》指出:“生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合天地之精气,长 养于无形。”保持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要保 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远离污染源,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干净,避免灰尘、霉 菌等对身体的伤害。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七大养生法则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心情平和、适量运动、良好生活习惯、按摩保健、良好环境等。通过遵循 这些养生法则,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1 体质阴虚阳虚 中医所说的“虚”就是不足,阳虚就是阳气不够了。自古就有“男为阳女为阴”,所以女生阳虚体质的比较多,男性是阳热体质比较多。 判断阳虚体质非常容易,既然是阳热之气不足了,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怕冷。一般人到了天气寒冷时才怕冷,但是阳虚的人一年四季都怕冷,即使到了夏季,阳虚的人也不敢穿裙子,不敢扇扇子,总是长衣长裤。 阳虚体质的人的第二个特征是经常手脚冰凉。《黄帝内经》说“四肢为助阳之本”,认为四肢是判断阳气是否充足的基本部位。此外,阳虚的人还可以表现为身体某些部位的不适感。肺阳虚的人最容易表现为过敏性鼻炎,受不了一点凉风,早上起来一开门、一有风,马上会打喷嚏、流鼻涕,这是肺阳虚的症状。 还有脾胃虚寒,这类人表现为不能吃一点凉东西。所有的凉菜不敢吃、海鲜也不敢碰。90%以上肠胃不好的人基本都是胃寒,胃热的情况很少。中医所说的胃热就是肥厚性胃炎,黏膜增生。虚寒型的就是浅表性的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从中医的角度来划分,虚寒的多,实热的很少。 阳虚还可以表现为女性的生殖系统疾病,比如宫寒症,女孩子的痛经90%都是由寒引起来的。除了痛经,还表现为月经量少、面色灰暗、子宫囊肿、卵巢囊肿等,这都是阳虚。男性如果阳虚的话,就会表现为性功能低下,阳萎、早泄的情况就会出现。

阴虚跟阳虚正好相反,表现为阴水不足的系列征象,最常见的是手脚发热。到了秋天别人都觉得挺冷的,可阴虚的人可能还要扇扇子,还不停的出汗,阴虚的主要表现就是燥热。 2 肉类食物 判断肉类的寒热属性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借助于《黄帝内经》的一句话,叫做“阴静阳燥”。即凡是属于阴的事物都是偏于静止的,属于阳的都是偏于躁动的,属阴的食物就是凉性的,属阳的食物就是热性的。所以推演一下就是“热燥凉静”,躁动不安的都是热的,静止的都是凉的。动物严格来说都会动,但是动得有区别。属于阳热之性的动物,会动得很厉害,跑得比较快。如果老趴着不动的,他的肉质就是属于偏凉的那一类。 地上跑的:既然动物都是喜欢动的,所以肯定80%都是属于热性的。我们常吃的肉类中,陆地上跑的动物,它们的肉基本上都是热性的,比如牛肉、羊肉、鸡肉、狗肉、兔肉、鹿肉等,而且跑得越快的动物,热性就越大,狗肉肯定比羊肉热,羊肉肯定比牛肉热。陆地上的动物中猪肉比较例外,它是凉性的。这就是因为猪比较喜欢趴着不动,这和它的肉质特点偏凉是有关系的。 天上飞的:飞禽类基本也都是热的,因为它要是不动的话根本飞不起来,而且飞行的速度快,需要很大的体力,所以飞禽的热性比陆地上跑的牛羊肉都高,山珍都是大热之性。 水里游的:水里游的生物有爱动的有不爱动的,但因为海水是寒凉之性,就决定了海洋生物基本上80%都是寒性的,只有很少数是热性的。

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法(全文)

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法 痰湿体质是众多体质中的“大滑头”,要想应付它,你一定要做好打长期的攻坚战的准备。在这场攻坚战中你能取胜的关键不在于你自己有多么强大,而在于你的心志是否坚定。“志凝则山移,意切则病祛”,一个心念,其实也是一种养生祛病之道。 痰湿体质的人最容易得现在所谓的“富贵诸病”。人们常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其实男人、女人都是水做的骨肉。人体的大部分都是水,也就是说人体是由无数条河流小川交错而成的,一切生命活动都要在这个“水环境”中进行,气血运行,垃圾排泄也要通过这些河流进行。在这个奇异的“水环境”中,脾胃肾是水利枢纽,脾主运化,身居要位。一旦脾的运化失常,水流停滞,就会在停滞的地方泛滥成灾,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那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什么呢?是痰湿。人吃进米的东西,要么转为气血,要么转为无用的痰湿,这些垃圾必须清理出去,人体才能干净无病;如果垃圾堆积在人体中,那么疾病就会像苍蝇一样闻味而至。 痰湿堆在皮肤下就成脂肪,人就会肥胖;堆在呼吸道就会胸闷、咳嗽、痰多;堆在头部就会头脑昏沉、健忘、嗜睡;堆在心血管就会血脂升高、血压上升、血液黏度增大,患上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堆在肢体就会肥胖、浮肿、痤疮、乳房结块或女性闭经;痰迷心窍则精神失常,顽痰存在体内可导致强迫、抽动、多动等所谓的“怪症”发生等等。 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易形成痰湿时,

我们便可以认为这种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 自己推断痰湿体质 怎样推断自己是不是痰湿体质呢?我教你几个简易的小方法:看体型身肥体胖,体重超常,多为痰湿体质,并且也是痰湿体质的主要特征。 看马桶看马桶可不是叫你去看马桶的格调或光滑度的,而是叫你去看大便的痕迹,如果你排泄的大便粘在马桶壁上,冲刷不掉,还有大便不成形,总感觉排不净,这就证明你体内有湿;如果便秘,且毫不成形,那说明你体内湿气已经很重了。 看舌头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多为有湿。 看精神懒动嗜睡,常感困倦,老觉得湿黏黏的,中医说“湿重如裹”,就是指此。 体质病,其实也是生活方式病,如今各种棘手的慢性病和难以根除的疾病几乎都集中在痰湿体质的人群中,要想不得这些病,必须改善体质才行。运用单一的方法或者传统的治疗手段根本根治不了或者无法根除。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今富贵病那么多,吃了那么多大补的东四或者也做了不少养生保健功,依旧不见效的原因。 首先应该明白,为什么你会成为痰湿体质,为疾病构建了一处繁衍的“沃土”呢?那是因为你过得太“舒服”了,养尊处优的日子让你“富病交加”,有人可能听过“贫病交加”,贫穷的人,吃得差、穿得差,医疗条件也不好,所以疾病不断。可是富贵病

黄帝内经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养生法则 1. 引言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总结了几千年来中医养生的经验和智慧。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养生法则,这些法则对于维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法则。 2. 饮食调理 饮食是养生的基础,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应当与自然界保持和谐,饮食应当因时因地制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2.1 食物选择 •多吃新鲜、天然、无污染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避免或减少摄入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合理搭配五味:酸、甘、苦、辛、咸。 2.2 进食方式 •细嚼慢咽,避免匆忙进食。 •避免过饱或过饥,保持适度的饥饱感。 2.3 调节餐次 •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不吃夜宵,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3. 起居调理 黄帝内经中强调了起居调理的重要性。合理的起居习惯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以下是一些起居调理的法则: 3.1 规律作息 •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来安排作息时间,早睡早起。 •白天应当多活动、多运动,晚上应当适度休息。 3.2 睡眠质量 •睡眠时间应当充足,并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创造一个舒适、安静、黑暗、清洁的睡眠环境。 3.3 劳逸结合 •工作和休息要有适当的时间安排和分配。

•长时间连续工作或休息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应当适度交替。 4. 情志调摄 情志对于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一些情志调摄的法则: 4.1 心态平和 •心情要保持平和稳定,避免过度悲喜。 •学会放松自己,避免过分紧张和压力。 4.2 积极向上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心理的平衡。 4.3 情感交流 •积极与他人交流、沟通,避免孤独和孤立感。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社交活动。 5. 运动锻炼 适量的运动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以下运动锻炼的法则: 5.1 合理选择运动方式 •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5.2 适度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应当适中,不宜过于剧烈。 •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5.3 坚持有规律的锻炼 •每天坚持一定的锻炼时间,保持身体的活跃。 •长期坚持有规律的锻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6. 养生环境 良好的养生环境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以下养生环境的法则: 6.1 空气流通 •居住环境要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积尘和异味。 •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2 室内温湿适宜 •室内温湿度要合适,避免过干或过湿。

《黄帝内经》人体一天24小时养生

《黄帝内经》人体一天24小时养生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它的正常运行和健康 与否直接与生活的习惯和作息规律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作为我国 古代养生经典之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体养生及生活规律的理念。 本文将按照一天24小时进行分时段探讨《黄帝内经》对人体养生的指导。 1. 早晨5时-7时 早晨是一天中阳气初生的时段,此时人体阳气渐长,是进行起床活 动的最好时间。《黄帝内经》建议,早晨可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 晨跑、散步等,以增强身体的阳气。同时,也可以进行呼吸锻炼,深 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气血的流畅。 2. 上午7时-11时 上午是人体阳气渐旺的时段,此时精神饱满、思维敏捷,适合进行 学习和工作。《黄帝内经》强调,早饭要清淡易消化,不可暴饮暴食。同时,也可进行一些缓和身体气机的活动,如太极拳、瑜伽等,保持 身体的柔软和灵活。 3. 中午11时-13时 中午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段,此时火气旺盛,人体消化能力较强,是 最适合进食的时间。但《黄帝内经》提醒,午餐要注意健康营养的搭配,避免暴饮暴食和油腻食物的摄入,以免影响身体的消化功能。

4. 下午13时-17时 下午是人体阳气逐渐消退的时段,此时人体进入一种相对疲乏的状态。《黄帝内经》建议下午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活动,如午睡、听 音乐等,恢复身体的活力和精神状态。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轻度的 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助于调理气血循环。 5. 傍晚17时-19时 傍晚时分,人体的阳气逐渐消退,进入一种相对寒凉的状态。此时 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伤风。《黄帝内经》提倡傍晚进行适当的有氧 运动,如跳舞、慢跑等,以提高身体的阳气。 6. 晚上19时-21时 晚上是人体进入休息养生的时段,此时应适当调整作息,准备进入 睡眠状态。《黄帝内经》建议,晚餐应以温热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过 冷或过凉的食物。同时,晚餐后避免剧烈活动和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以免影响入睡。 7. 深夜21时-23时 深夜是人体进入深度睡眠的时段,此时人体的阴气逐渐升华,是人 体的重要恢复时期。《黄帝内经》强调,应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充 足的睡眠时间,促进身体的修复和自愈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 一天24小时的时间,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助于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健康水平。养生不仅是一种养成好习惯,更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 《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由此可见,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3) 完美人生的美丽过程: 黄帝的一生 《黄帝内经》的开篇第一段,在黄帝开始问岐伯之前,也就是对人生、对生命、对健康开始第一问之前,先对黄帝做了一个描述: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史记·五帝本纪》里面也是这么描述黄帝的。黄帝一生下来就神灵,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很神灵很神奇。在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能够说话;在他幼小的时候做事情就非常迅速、果断,“徇齐”就是“迅疾”;长大了之后,非常敦实,非常敏捷;成人了就登上天子之位。 这是《黄帝内经》开篇的描述。很多人一看就觉得这是神话、是传说。有一点请大家务必要注意,其实这一段话不仅仅是在说黄帝的,也同样是描述我们每一个人的,它不是什么神话传说,而是人生过程的写照。这里把黄帝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至少前三个阶段我们人人如此。 第一个阶段“生而神灵”。小孩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怎么一种状态?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的,是手握着拳来到这个世界的。刚出生的小孩握拳有个特点,是把拇指扣在里面,然后握着拳。为什么握着这么一个拳来世上,为什么不是散着手出来,这就是要保持着一个神灵,在胎儿时期就是这么握的。拇指扣着的地方刚好是心经的少府穴,心是藏神的,心主神明,说明婴儿是内含神灵的,神气不外泄的。我们再想一想,当一个人年老去世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是“撒手而归”,撒开了手,就没有神灵了,神灵散掉了,所以人就死了。我们想一想,

每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是不是都神灵?小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最有灵气的时候。老子就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子说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坚固。 第二阶段“弱而能言”。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一生下来都能说话,而是指一生下来就能说人话。我们试想一想,小孩生下来刚开始有一点懂事的时候、会说话的时候,都在说什么话?他们总是在问妈妈:“妈妈我从哪里出来的?我从哪里来的?”有的孩子还会问:“妈妈,人会不会死啊?死了之后到哪里去?”总是问这种问题。这是什么问题啊?这就是对生命本质的发问,人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是终极的问题,哲学问题啊。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很小的时候都是关注哲学问题的,而不是我们长大以后问的那些世俗问题。长大之后我们怎么问?我们见面打招呼总是问:“吃了没有?”“吃了没有?”好朋友之间常问:“你一年能赚多少钱?”“你住了多大的房子?”总是问这些问题,太现实,太世俗。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我们幼小的时候的童心和超脱,不再对生命本质进行发问了。 第三阶段“幼而徇齐”。幼小的时候,做事情总是非常快,想要做什么事情就会立即去做什么事情。不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小时候要做什么事情都是很专注的,而且一想去做马上就会去做。可是长大以后,由于社会的竞争这么激烈,选择又这么多,于是有了困惑,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左右摇摆。 第四阶段“长而敦敏”。这是人生不同的关键。长大了之后,人就有区别了。关键就在于是不是“敦敏”。“敦”就是敦厚,就是继续保持小时候的纯朴的心。如还能保持住那一份纯朴的心,还能保持住刚生下来那时的神灵,并且做事敏捷,果断,那么就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下一个境界。 第五阶段“成而登天”。对黄帝来说就是登上天子之位。对众人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_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_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平常,但是中医养生却有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该如何进行。下面店铺给大家提供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希望对你有用! 四季养生口诀 1、四时养生小口诀 晨起一杯温开水,舒舒服服通肠胃; 上午冰糖炖雪梨,幸福永伴不费力; 中午来碗绿豆汤,清热解毒保健康; 清凉西瓜桌上摆,暑意立消心情棒。 2、五行相生相克口诀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强金得水,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弱遇水,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土:土旺得水,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强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木: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法 书中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12),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百话注解: 春天3个月,草木发芽,天地一派生机,万物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缓步而行,披散头发,舒展形体,使意志顺应春生之气而舒畅条达,而不要损害、克伐它。要顺应春天的生养法则,违背这个法则,就要伤及肝气,生长之气不足,到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3个月,是万物繁盛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相交,植物开花结果。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适应夏天的阳光,让精神充实饱满,并使腠理宣通,卫气疏泄,使人心舒畅向外,如同所喜欢的东西在外界。这是与夏季相应的保养“长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心气。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供给秋天收养的精力就少了,冬天就会得重病。 秋天3个月,是万物成实的季节。此时天高气爽,西风渐起,地气清肃明朗,此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闻鸡起床,精神内守不急不躁,

《内经》说春季养生

《内经》说春季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据此,春季养生要注意七点法则。内容如下,供读者参考: 顺应春天气场特点,春天是万物催生,大地之气向上走 养生要符合天道,春天是自由自在,就像树木开始发芽。顺应天道。人的身体开始能量催生。 1、天地的“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天地之间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根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原理,春季养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春天的气机向上、向外舒张,不断充实、壮大人体的阳气,尽量避免耗伤、阻碍阳气的生发。 2、“春三月,此谓发陈”,春三月,就是从立春开始算起的,到立夏为止的这三个月,叫“发陈”。什么叫“发陈”?发陈就是发芽,陈是旧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就是说,从一些陈旧的身体上面产生了新的。它是有时令的。有个中药叫茵陈,我们采药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茵陈是多年生的草本,它每次都在它那个陈旧的枝干上又长出新的芽,这就叫发陈。 3、“天地俱生”。会有人问,冬天难道不是天地俱生吗?这个“生”其实还有一个“生发”的感觉。 中国人放风筝是在什么季节?天安门广场上天天都有人放风筝,是,刮风的时候都有。但是,春天的时候最适合放风筝,为什么? 春天是天地的气都往上走,特别是地气,往上走,这时候放风筝,顺应了天地之气。所以,春天天地给人的感觉都是在呼唤着一种新的生命的诞生,这叫“天地俱生”。 春天不要杀生、不吃肉、不暴怒 春天是催生的季节,戒杀放生会让你顺应天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在春天体现得最深。 1、春天不要吃肉。

《黄帝内经》养生篇---夏季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篇---夏季养生 一、《黄帝内经》养生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假设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jie)疟(隔日发作的疟疾),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蕃:是万物茂盛的样子;秀:是指谷物抽穗。就是说在夏天的时候是万物生长茂盛的时候。 天地气交到了夏至,阴阳的气都交汇在一起了。 万物华实华就是花的意思。万物华实就是万物开花结果的意思。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晚上可以适当晚点睡〔但不要超过23点睡着〕,早晨早点起〔5点左右〕,到了夏天的时候是这样的一个生活状态。夏天该出汗的时候,你就得出汗,夏天如果你不出汗,就会憋着,憋着憋着就会憋出病来。所以这叫做无厌于日。 不要讨厌太阳,阳光。而且如果你阳气足的话,实际上你不会很怕热,像小孩子,他永远可以在阳光下奔跑玩耍。只有当你气血虚的时候你看见特别热的东西才害怕。 使志无怒让你的志向,神明,或者是不要太过分的压抑自己,

情志上不要压抑自己,这是对我们情志上的要求,才能使华英成秀。华英就是花朵,美丽的花朵才能抽穗,才能结果。使气得泄才能让自己人体的那个气,得以疏泄。 假设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在夏天,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学会“冷处理”。这就是要应夏天之气。也是夏天养生之道。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是说如果你违背了夏天这个自然之道,那么就会伤心,到了秋天你就会出现痎疟〔隔日发作的疟疾〕。像咳嗽之类的这些病,或者是痢疾这些毛病。 你没在夏天使你的心火变得充足,没有让它充分发挥火的功能,然后到了秋天就会得病,这叫做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就是说你这一轮没有养好,你奉献给下一轮的秋天的收的东西就少,到了冬至的时候就会的重病,所以最后一句叫冬至重病。 为大家讲解完了黄帝内经夏季养生,下面我们再来讲讲顺时养生的重要性,从中医的角度讲,我们到底该如何养生,下面让我们看看: 二、养生原则 1、顺其自然养生是靠我们每一个人按规律一点点去做的,因天之序,天人合一四季气机:春:生发之机;夏:生长之机;秋:收敛之机;冬:收藏之机。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摘要】本文从养生的含义、思想、法则三个方面介绍了《内经》养生的理论与认识。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3-02 1 养生的含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在《黄帝内经》里,则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与《灵枢?本神》两处;其在古代又有摄生、道生、卫生等称。 1.1 养:保养、护养、调养 养生之“养”,当指保养、护养、调养。所谓保,即保护、保卫;护,即护卫、护理;调,调节、调理;而“养”者,本有供给、饲养、扶植等义。显而易见,非指治疗,而是一种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和行为。正如《灵枢?本神》所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1.2 生:生命、生存、生活 养生之“生”,一般皆谓生命而言。其实,生命产生之后,就是如何生存,即让生命度过百年,《内经》称之谓“天年”;而在百年之内,亦非苟延残喘,应是健康快乐。因此,“生”之义,当指让生命的活力更旺、生存的时间更长、生活的质量更高。《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即是此义。 2 养生的思想

所谓养生的思想,乃指《黄帝内经》在养生认识上的一种观念或理念。其最突出的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以人为本:“莫贵于人” 生命是唯一的、短暂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性最灵。故《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因此,《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生命、提高质量、延长寿限。所谓“德全不危”、“殁世不殆”、“长有天命”等诸多论述,皆是此义。 2.2 利用规律,实现养生 自然规律,客观存在。《黄帝内经》认为在自然界里,天体日月的运行、白昼黑夜的交替、春夏秋冬的更迭、风寒暑湿燥的变化、生长化收藏的发生,以及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各自皆有着固有的客观规律,即所谓的“天地之道”。 客观规律,可以利用。《黄帝内经》认为,以上的客观规律,虽不以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却是可以认识、掌握,并加以利用的,一旦成为“知道者”,就可以为“天地之镇”。 善于养生,却病延年;不善养生,多病易夭。人生寿命,虽可百年,然达者不多,超过者更少。究其原因,皆因病残。与其患病之后,与病魔长期抗战;不如发病之前,事先防患于未然。在《素问》的《上古天真论》《阴阳应象大论》里,所例举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智者”,之所以康乐少病,甚至“老者复壮,壮者益治”,就在于他们能及时、全面、正确的奉行养生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