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城市规划看西安城市建设发展

透过城市规划看西安城市建设发展
透过城市规划看西安城市建设发展

城市建设史

—透过城市规划看西安的城市建设发展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2年6月13日

摘要

城市规划是人们在城市形成和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机统一,涉及城市建设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人文环境设计和道路设计等方面,在城市的建设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史才能更好的了解一个城市过去、现在和将来。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城市规划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的最高水平。本文从时间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西安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的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变化,指出了其中的特色和不足,为西安未来的复兴之路找出可行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规划; 古城; 历史文化; 城市发展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 wealth that people creat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construction, it includes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humanistic environment design and road design and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Learn the history of one city’s urban planning can make you understand a city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irteen ancient capital it’s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represents the highest level of China's ancient cities. This thesis briefly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urban planning in Xi'an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pres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pointe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weaknesses, and find a viable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of the renaissance in Xi'an.

Keywords:urban planning ; ancient city; history and culture; urban development

目录

1.绪论 (1)

2.我国城市的出现及发展 (1)

2.1我国城市的定义 (1)

2.2我国城市发展沿革 (2)

3.古代西安的出现、发展及其城市规划 (3)

3.1古代西安的出现与发展 (3)

3.2古代西安城市规划中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4)

3.3古代西安城市规划中园林的兴起与发展 (4)

4.近代西安概况及其城市规划变化 (5)

4.1近代西安的城市概况 (5)

4.2近代西安城市规划的发展及影响 (6)

5.古城西安的复兴—走自己的路 (7)

5.1当代西安城市规划的特色和不足 (8)

5.1.1现代城市规划中西安精神的传承 (8)

5.1.2现代城市规划中园林发展 (8)

5.1.3现代城市规划的结构弊端和城市的特色缺失 (9)

5.2西安未来城市规划方向 (9)

6.结论 (10)

1.绪论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人们注入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它是人们在城市形成和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机统一,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更是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统一,而城市规划则是有机统一的外在表现。城市规划是对于城市环境建设的具有延续性的指导和控制行为,城市规划的变化与城市的兴衰发展密切相关。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宏伟壮丽的伟大城市,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过卓越的成就和经验。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其雄伟壮观、气势不凡、承载历史的建筑和公园遗址等,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2.我国城市的出现及发展

2.1我国城市的定义

古代没有城市这一概念,只有城池、城墙、护城河和城廓等概念,“城”和“市”在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指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是防御性的概念,是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等目的而兴建的;“市”则是指城中特定的交换场所,是贸易、交易的概念,是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其形态是开放的、外向的。这两种初始的空间形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变得丰富和扩大,并相互渗透,界限模糊,杂陈在一种新的环境形态之中,最终形成了内容多样、结构复杂的聚居形式—城市。我国对现代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2.2我国城市发展沿革

商周时期,城意味着国家,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秦统一全国后,取消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成为中央、府、县的统治机构所在地。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一体制基本沿袭下来。

1、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我国是世界上人类发源地之一。距今7000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相当进步的农业经济。随着农业的出现,永久性的村落也开始出现。仰韶文化时代、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都已有一定规模。距今4000至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生产力有进一步的发展,氏族社会走向解体,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日趋激烈,这时出现了城市的萌芽——城堡。

2、封建社会前期城市的发展

自春秋开始,我国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解体,至战国时代后期,封建制度最后得以确立。这一时期是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时期,也是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

3、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发展

西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城市的分布也以北方为主。东汉末期,北方军阀混战,黄淮流域遭到极大破坏。其后虽有魏晋时的短暂统一,但不久北方地区接连受到边远地区游牧部落的侵占,经济又遭到极大破坏。与此相反,江南地区的城市自孙吴以后,经济逐渐发展,至唐后期成为我国新的经济重心。

4、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发展

从元开始,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就再也未分裂过。元、明、清三代的统一局势,造就了我国城市发展史上最为雄伟、辉煌的都城——北京。但是,从总体看,随着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元、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未能在宋代的基础上取得全面突破,但元大都乃至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却将皇宫置于全城的中心,这种“皇权至上”的布局充分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利用城市规划来维护其最后的统治。

5、近现代社会时期的城市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大举入侵,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新技术和大机器生产的浪潮也波及我国,使我国城市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是,由于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下,城市化进程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又是十分缓慢的。改革开放后城市迅速发展,新兴城市雨后春笋般出现,中西方文化、新技术在城市中碰撞交融。

3.古代西安的出现、发展及其城市规划

这里古代是指原始社会到晚清鸦片战争的一段时间,这段时期中国社会与西方的文化、经济等基本上没有交融,中国的城市出现与发展富有中国特色,并对中国以后的城市的发展影响深远。

3.1古代西安的出现与发展

古代西安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河湖众多,森林茂盛,优越的地理环境,富饶的自然资源,为我们先民的生息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约距今6000~7000年,以半坡、姜寨先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群,就已经栖息在西安境内的渭河两岸,对于居住的选址,虽然没有像现今考虑周密,但紧靠河边以供水之便,选择地势较高且平坦防洪的地区,已孕育出朴素的居址。以后的城市选址规划思想多依山傍海,概出于此。充分利用环境,并尽量为自己创造活动和交往空间,这就是城市规划最早的萌芽。

西周于公元前1062年将国都从周原迁建于沛河两岸的丰京,开创了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等,以“长安”最为常见和著名。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西安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3.2古代西安城市规划中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具体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则为通过城市的道路中轴线、建筑的空间序列、严整的城市布局体现森严的社会等级和伦理秩序。春秋时《周礼·考工记》对周武王时期丰京的规划、建筑制度和经验的整理和总结:“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里“前朝后市”中的市,不过是依附于“宫”、为“宫”服务的“后市”。隋唐长安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理论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念,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二.风水理论的影响

商周时代占卜盛行,城市规划营建亦受其影响。周丰京出土的四神兽瓦当也许说明中国传统规划文化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方位思想在建筑中的应用。秦始皇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内修建新的朝宫—阿房宫。渭水是咸阳城的主要河流,史学家把渭水象征天河。天河和斗象征的是咸阳古城,是依据天体—天河和星斗设计建造的。

三.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城市布局中出现了大量的宗庙和道观,城市的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内容;二是城市的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汉长安没有依《周礼》规定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呆板僵化的规划格局,而是因地形、就水系,顺其自然布局建设,体现因地制宜,适用为本的道家思想原则。

3.3古代西安城市规划中园林的兴起与发展

城市的人居环境是由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长期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园林绿化则是其最具表现力的部分之一。长安城及其周边地区的

园林建设,一般认为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文王于都城丰京一带所建的“灵囿”,园内有“灵台”、“灵沼”等景致,已初具园林雏形,这不但是陕西园林的肇始,亦是中国园林营建的源头所在;在隋唐时代的长安城内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公共园林“曲江芙蓉苑”;汉长安城的四郊之地还建有大量的皇家苑囿,如御宿苑、博望苑、宜春下苑等。唐代园林已经种类繁多包括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和公共园林。皇家园林如芙蓉园、华清池,以及被称为“三大内”的宫殿园。

可以说,西安园林的发端、发展、成熟的过程,就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过程,西安园林发展史就是中国园林发展的缩影。

4.近代西安概况及其城市规划变化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鸦片战争、列强入侵、辛亥革命……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同时伴随着民族独立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及外来的经济和军事掠夺,从国家到地方发生了诸多的变革,其中包括政治制度、教育体系、近代实业、近代警政、近代生活观念等层面,这些变革对国家和中国的城市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挑战。

4.1近代西安的城市概况

近代西安城,延续了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皇城的选址的地理基础,是当时统治阶层为了满足封建统治的需求的区域空间权衡的结果。在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及其规划思想适应工业文明的逐渐起步,经历了一个相应的转型时期,原来适应于“内制外拓”的“四塞之固”的地理形势,因交通阻塞、经济疲敝,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并满足近代社会生产要素和市场流通的需求。因此,转型发展是近代西安城市发展的主题。

西安在近代的再次崛起,主要得益于“陪都”地位的确立。晚清光绪时,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仓皇下两宫逃往关中,“北院”成为了临时政权中心,西安曾作为都城的优势再度成为人们进行空间权衡的依据;后来又因西安拥有掌控西北与西南的战略优势,“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确定

了“以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失去全国行政中心地位已久的西安,又再次引起了全国的关注,“陪都”地位的确立对西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近代西安城市规划的发展及影响

西安近代城市的格局是在明清西安府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近代是西安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产生的城市规划主要有陪都时期制定的西京市的分区规划和民国后期陕西省建设厅对西安市分区和道路系统的规划。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城市从内乱中逐步复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近代意义上的西安城市规划文件的形成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抗日战争中,西安遭受了严重的日军空袭,对城市规划建设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活动具有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和时代特征。

(1)晚清时期的西安城市规划

清朝前期西安一直作为一个西北的军事重镇存在,是统治阶层为了满足封建统治的需求的区域空间权衡的工具,其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已经和顶峰时期相差甚远。后来以洋务运动引发了清政府的改革步伐,西安的近代军事工业开始出现,城市空间结构服从于军事和政治统治的需求,这一阶段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受到军事及政治因素的制约,城市由外围的瓮城、和城垣以及内部的南城、满城形成用地不平衡的三重城垣结构。城市功能和建设规模与军事堡垒之间从功能、用地规模和政策方面显示出极端的不平衡。直至光绪年间列强入侵,两宫太后把西安作为临时的政权中心,才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2)前陪都时期“权力中心”规划理念的全面动摇

1927年西安市进入了城市管理由军政府向地方政府管理的过渡时期,城市建设中的为民为本的思想已然成为规划的主要原则,是近代西安城市规划与建设迈出的重要的一步,也是在西安本土形成的第一步针对城市的发展状况所作的计划,该文件在近代西安城市规划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现实意义。这段时期的西京规划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城市定位

为陪都的发展计划;二是注重古迹文化的保护;三是将自然环境开发为民众游览的区域;四是城乡一体的思想;五依托省城发展;六注重居住的环境条件。

(3)战后重建西方城市规划思潮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纷纷进行战后重建,城市规划实践活动空前高涨,西安的城市规划的产生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出台的,其中也反映了西安当时受西方规划思想的影响,诸如高层低密度的建设理念、田园城市理论、带形城市理论以及卫星城理论等,同时在分区内涵上更为细致和人性化,显示出近代西安的城市规划中所体现的城市规划理念,规划思想与理论超越了近代西安自身发展的步伐,但先进的规划思想和理念为西安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思路,该规划为西安未来的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古城西安的复兴—走自己的路

城市发展对地区经济的盛衰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而合理的城市规划思想又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引路者。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和西部的中心城市,如何充分挖掘唐皇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建设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对于提升西安城市的文化品位,促进西安城市的社会发展,提高西安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规划部门提出古西安复兴规划的目的。

西安自建国以来已经进行了四次城市总体规划:第一次确定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大力进行西安市中心发展;第二次控制市区范围,加快外围发展;第三次中心集外围发展、轴向布点、带状分布;第四次“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争取在第四次规划完成时把西安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5.1当代西安城市规划的特色和不足

西安在全国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在于,她具有历史文化的至高性,科技教育的领先性,产业结构的高端性和所处地域的战略性,深厚的历史文化是西安在打造国际大都市、实现城市复兴的过程中的优势。现代化不仅能带来城市的快速发展,但其过程中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又能损害城市的个性和特色,降低城市的软实力。

5.1.1现代城市规划中西安精神的传承

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西安面向实际,同时尊重历史、继承传统。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责任。保护古城,修复古建筑,恢复历史街区,传承历史文脉,突显民族特色,保持古都风貌,已成为西安的一项长期任务,并不断地付诸实施。

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扩建的西安火车站,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比过去更加雄伟高大、古朴典雅,而且其色调与古城协调一致。正建的具有大唐风韵的新火车北站以及以秦砖汉瓦为主体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T3航站楼都使功能与形式、平和与激情、厚重和飞扬、历史和未来,得到完美的统一。

5.1.2现代城市规划中园林发展

近年来西安兴建了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等文化工程,重现了盛唐之气象。这些建筑象征着中华民族进入了崛起的伟大时代,也是西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繁荣发展的见证。此外2011年将陕北特色的生态模式与植物景观合理组织在一起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西安的举行将古城西安的城市韵味与环境特色展现在世人面前,展园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园林艺术理念与现代设计手法的有机结合,将陕北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模式再现于有限的基地。

5.1.3现代城市规划的结构弊端和城市的特色缺失

像其他的城市一样,西安也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向四周快速蔓延,整体空间格局失序,古都空间艺术构架有些模糊;单一中心和轴线布局,致使城市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总之,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单轴单心圈层发展的城市结构已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探寻新的城市秩序。

传承历史文化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是城市的内在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城市动力、魅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日益加快,有的已经和国际接轨了,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城市自己的特色和文化渐渐消失的现象,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面貌变得惊人的相似,盲目建设大广场、大草坪、大马路,浪费资金和土地,与城市整体环境不和谐,而且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西安的汉唐风韵也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变的“风韵不比当年”。

5.2西安未来城市规划方向

2009年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将西安定位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此之前,国务院只对北京和上海明确使用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提法意味着西安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战略定位和整体影响将由此大幅提升。西安地处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城市经济仍有很大差距.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将是西安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保护历史文化

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必须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延续城市发展空间脉络,加强西安历史文化的保护,重点保护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西安是中国七大古都之首,也是世界五大古都之一,现在正向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目标迈进。推进这一历史演变过程的思想、精神要素是内涵丰富、传存不绝的中华文化。今后仍需要借重中华文化中保护历史文

脉、实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建成既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化都市品位的新西安。

2.可持续发展

必须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科学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空间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包括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保持适应的城市发展速度,达到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以达到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3.一体化发展

一体化的城市发展给城市的空间扩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更容易发生城市功能的空间疏散和转移,更加容易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西咸一体化、大关中都市圈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及相关规划的实施,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区域间各城市协调稳定发展,未来两安城市空间布局将是着眼于区域整体的协同发展,形成区域一体化,真正实现两安城市高质量发展,达到西安城市快速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得益彰,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4.建立新的城市轴线

在西安历代城市规划中,每遇到一个重要时代,都会建立新的城市轴线形成新的中心,以新的轴线标树新的时代,形成新的秩序.秦阿房与南山、汉长安、隋大兴、唐大明宫、明西安都有自己的新轴线,形成一个历时性的轴线序列,这既是西安历代城市发展的轨迹,又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鲜明特色,应传承并发扬西安这一特色和经验,建立新轴线,发展新中心,造一个真正具有时代精神和东方气质的国际化大都市空间秩序.新轴线的规划应尊重西安历代城市轴线的空间遗产,并继承历史轴线选择的宝贵经验;要同大西安地区的山水结构,尤其是著名山水胜景有机融合。

6.结论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史一项重要的内容,和城市的发展兴衰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许多新兴的以及正在改造和发展的城市,城

市建设是任何一个城市面临的问题,而在城市的建设中,城市规划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西安这座具有东方历史人文特色的魅力之城,应在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条件指引下,以传承华夏历史文化为主旨,以继承和发扬中国都城城市规划的既有特色和优势为核心,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突出新时代的特色,早日实现历史名城的复兴。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透过城市规划看西安城市建设发展

城市建设史 —透过城市规划看西安的城市建设发展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2年6月13日

摘要 城市规划是人们在城市形成和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机统一,涉及城市建设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人文环境设计和道路设计等方面,在城市的建设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史才能更好的了解一个城市过去、现在和将来。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城市规划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的最高水平。本文从时间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西安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的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变化,指出了其中的特色和不足,为西安未来的复兴之路找出可行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规划; 古城; 历史文化; 城市发展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 wealth that people creat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construction, it includes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humanistic environment design and road design and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Learn the history of one city’s urban planning can make you understand a city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irteen ancient capital it’s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represents the highest level of China's ancient cities. This thesis briefly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urban planning in Xi'an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pres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pointe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weaknesses, and find a viable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of the renaissance in Xi'an. Keywords:urban planning ; ancient city; history and culture; urban development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从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谈西安城市建设

从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谈西安城市建设 摘要:西安城市的快速向南拓展,加速了南部秦岭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实现西安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对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引导各项建设,控制和改善区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是西安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态缓冲区、南控制线、城市增长边界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因其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堪称华夏故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安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出现了蔓延式发展趋势,西安城市的快速向南拓展,加速了秦岭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实现西安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靠秦岭,北滨渭河,八水绕城,南山北塬”的地理格局,为城市空间形态奠定了基础。巍峨的秦岭是关中生态安全的屏障,纵贯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则是关中城市生态之本。西安自古就有“山水城市”建设的典范,从西周沣镐二京、秦都咸阳、汉长安城到唐长安城的建设,无不体现着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城市建设思想。西安从五十年代开始先后编制了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待城市南部区域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控制—保护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总规中,只注重城市功能区划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秦岭的生态屏障作用。因此,秦岭区域的人为破坏现象屡见不鲜,山体开挖、毁林开荒、水源污染等现象随处可见。 20世纪90年代总规中,明确提出“城市绿色生态控制区”的概念,西安城市南部区域作为城市绿色生态控制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了生态保护视野。 2008年西安第四轮总体规划提出保护城市南部区域生态安全的思路。规划指出应将秦岭作为城市生态安全屏障,严格控制城市向南发展,构筑以南部秦岭山地、渭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体,以山、林、塬为骨架,以风景名胜区、遗址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以主要河流、交通沿线绿色通道为脉络的生态体系。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1)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区位 住宅建筑类办公建筑类商业建筑类 教育科研建 筑类 工业建筑类多层中高层高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城市更新改造区≤28% ≤25% ≤20% ≤50% ≤40% ≤60% ≤55% ≥20%,≤ 45% ≥30%,≤50% 城市新区≤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新城及县城≤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乡镇≤28% ≤25% ≤20% ≤35% ≤30% ≤40% ≤30% ≥20%,≤ 35% ≥30%,≤50%

西安市城市建设拆迁安置办法

西安市城市建设拆迁安置办法 (第二次修正) https://www.360docs.net/doc/07898064.html, 2010-09-03 13:12 【阅读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城市建设拆迁安置的顺利进行,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上,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拆迁安置要保证城市建设的需要,保证拆迁人、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做到等价有偿,合理安置,按时搬迁。 拆迁人是指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被拆迁人是指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人( 包括代管人、国家授权的国有房屋及其附属物的管理人) 和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的使用人。 第四条西安市房产管理局是本市拆迁安置工作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西安市城市房屋拆迁安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拆迁办)具体负责本市拆迁安置管理工作。 阎良区、临潼区和市属各县拆迁安置主管部门,比照市拆迁安置主管部门和市拆迁办的职责权限,负责辖区内的拆迁安置管理工作。但发放、吊销拆迁资格证书除外。

第二章拆迁 第五条拆迁人必须持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用地定 点图,建设用地批>,拆迁安置计划,向市拆迁办和拆迁安置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领取拆迁许可证。 第六条用地定点经批准后,应停止户口迁入或分户,冻结房屋出租和互换,不准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和其他设施,不得改变房屋使用性质。 拆迁人在规定的时限内不实施拆迁且未按规定办理延 期手续的,前款规定即自行解除。 第七条拆迁人、被拆迁人签订拆迁安置协议后,方可进行拆迁。协议应明确拆迁过渡期限,安置方案,补偿方式,补偿金额,违约责任。 第八条拆迁安置协议签订后,拆迁人应及时收回被拆迁人的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租赁凭证,并到土地、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拆迁人在过渡期满时,应当按照协议的规定要求,及时给被拆迁人予以安置,并办理住房证。 第九条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的,可以由市、区、县人民政府组织统一拆迁,也可以由拆迁人自行拆迁或者委托拆迁。实行综合开发的地区,应当实行统一拆迁。 拆迁人委托拆迁的,被委托人应是取得拆迁资格证书的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西安古城规划分析

目录 一、西安古城介绍 二、西安古城风貌 三、古城风貌保护的原则 四、西安风貌的保护措施 五、古城规划的原则 六、西安古城的规划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 城、京兆城、奉元城等。先后有西周、秦、西汉、 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 北周、隋、唐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 余年之久。 这座秦岭脚下、渭水之滨的千年古都,东有 潼关之固,西有散关之险,是中国最著名的七大 古都之一,对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 展而言,西安曾有过无与伦比的贡献。 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 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 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 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 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古城西安风貌 西安仿古建筑林立的街道大唐芙蓉园的盛唐 壮观的大雁塔

第八大奇迹兵马俑丝绸之路起点 三、古城风貌保护原则 一、保护古城历史真实载体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和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 二、保护古城历史环境原则: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不仅要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景区、景点,应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 三、挖掘古城历史价值原则: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的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来。 四、西安古城风貌的保护措施 一、保护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格局;西安的城市格局,是在唐长安皇城基础上建成的明西安城,是世界上迄今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保护最完整的一座古城,特别是西安城墙的维修保护,城内街区格局的基本保护,使人对“城”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二、保护文物古迹,特别是标志性建筑,这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例如:钟楼、鼓楼,大、小雁塔等。这里说的文物古迹,既包括地上、地下的又包括古代的、近代的有代表性、纪念性的纪念地,包括已定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包括尚未定级而确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近现代建筑。如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人民剧院、人民大厦等。 钟楼鼓楼 三、保护历史地段,也即是历史文化街区。这包括历史上名人故居、寺庙区、商业区、各种类型的居住区、风景区等。

西安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VIP专享】

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摘要: 一、第四轮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西安市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以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布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城市骨架尚未拉开,“中心集团、外围组团”的城市结构模式尚需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 1、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等,国务院批准我市1997—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13.5万亩,到2002年底我市城市建设实际占用耕地已达到了12.37万亩;到2003年底我市城市建设用地实际所剩无几。在城市土地的使用上,古城区利用强度过大,南郊、北郊土地过紧,东郊、西郊土地开发利用偏低,全市现 有土地利用失衡。这些问题都需要制定新的规划来进行调整。 2、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于2002年提出了关于加快关中“一线两带”经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这些措施都对西安城市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西安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依托关中城市群,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城市竞争力,在更大范围内研究西安的发展环境,是西安今后发展的先决条件。西安与咸阳是关中经济带的核心区,两市在经济发展中已提出了“西咸一体化”发展思路,因此,西安在关中城市群中必须进行重新定位,提升城市的幅射力。 4、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开发区发展速度较快,高校扩招,教育科研用地发展需求也较大,已提前完成了各项规划指标,急需尽快提出建设发展的新思路,使开发区的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便有效管理。 5、撤县设区的机遇:临潼县于1997年撤县设区,长安县也于2002年撤县设区并入西安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大了城市规模,适应了城市急速发展的需要,按照2002年5月15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行政区划调整的城市,应当及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综上所述,我市总体规划修编势在必行。 二、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展 2002年10月,西安市政府组织编制了“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对西安的城市定位、战略发展目标、产业调整方向、空间发展方向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建设、综合交通和城市特色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研究成果,为第四次总体规划修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7月,市政府向建设部作了专题汇报,征求了建设部对西安修编第四次总体规划的意见。2004年1月,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同意修编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同意正式修编。2004年8月20日,建设部和省建设厅联合组织技术审查组对《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了审查,原则通过《纲要》,并下发了《关于反馈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审查意见的函》。根据建设部审查意见,我市对《纲要》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规划成果修编工作,29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同时展开,2004年12月基本完成了规划修编成果草案。成果包括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附件包括说明书、29项专业规划、10个专题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等。2005年1月28日,国务院曾培炎副总理听取了我市第四轮城市规划修编工作汇报,认为“本次规划修编原则是正确的”,规划草案“内容比较充实,思路清晰”。要求我市加以完善后,尽快上报。按照曾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长安区分区规划分析 大家上午好,我们小组选择的案例为西安市长安区的分区规划分析。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现今西安城的旧称,从西周到唐代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所以长安的城市规划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1.古长安城城市规划 周代的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形成最典型的九宫格局。 由图可以看出,古长安城的大致规划为:皇城在整个城市偏北,以朱雀大街为中轴,左右分别有用于贸易用的东市和西市。 2.现代西安的分区规划 2009年7月6日,西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西安市分区规划》,此次规划涵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临潼、阎良、长安等九个区,其大致规划图如下:

长安区是西安市的九大分区之一,其分区规划要综合考虑现状和规划、旧城改造和空间形态布局等方面因素,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 一、规划原则 1、整体效益最优原则:注重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从整体上研究人口发展规模、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网络及公共设施配套、环境整治等问题,尽可能使几方面相结合,达到整体最优; 2、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节省能源、生态平衡。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水平为目标,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强度,相应调整各项用地的性质和比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适应西安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 3、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应当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环境需要,创造有利于人口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和条件。在考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住宅布局、交通网络等规划问题时,以市民的居住和出行要求放在首位,尽可能地提高长安区的可居住性和方便舒适程度,使整个地区成为市民能够安居乐业、国内外人士乐于来此工作、学习、居住和游览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高效文明的现代化城市示范区; 4、弹性发展原则:城市规划是针对未来的发展计划,而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因此,规划应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西安中心区的建设,长安区的中心作用将发生转变,长安分区规划应当预先做出规划安排。但在新旧交替的一段时间中,长安区仍将承担城市副中心的作用,因此,规划调整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5、可操作性原则:分区规划的编制,一方面应当成为上一层次完善、下一层次规划的依据,成为开展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另一方面,分区规划应当与政府对城市建设开发的控制管理的方式相结合,应充分研究城市土地使用的可变性。规划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易于操作管理。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规 定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三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四章建筑规划管理 第五章道路、管线工程规划管理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西安市城市规划的实施,在保持古都风貌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郊区以及本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在本市城市规化区内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领导。 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是本市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辖区内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城市规划管理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集中领导,统一管理,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第二章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五条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第六条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须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由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城市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但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须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八条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建必须依照城市总体规划,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第九条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第十条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建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实施。需要变更规划的,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经批准的各类开发区建设应当服从城市规划。

建国后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建国后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一、建国初期西安城市的地域结构1950年至1977年) 对西安城市规模发展影响最大的是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以后,西安的城市建设由于工业化和各种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盛唐以后一千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变化。这一时期城市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 ⑴城区扩展阶段。为恢复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恢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西安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些建设极大地恢复并发展了西安的经济、文教、卫生事业,也迅速地扩展了城市空间。解放后的西安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于1954年得到国家正式批准,总体规划确定距旧城区东、西各四公里的地区为工业区。生活居住区主要分布于旧城外的东、西、南三个方向;工业区于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林带。陇海铁路以北作为仓库区和铁路职工住宅区:考虑到汉长安城和大明宫遗址的保护,陇海铁路穿越城市等因素,铁路北不作大的扩建。南郊为文教区,以旧城为中心,从三个方向向外发展。建国以来,西安市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城市建设的。现在的城市格局:东郊为纺织、印染联合企业组成的“纺织城”;西郊为以生产输变电设备的“电工城”;南郊为以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为主的“文教城”;北郊为仓库区和铁路职工住宅区;旧城区为省市领导机关所在的“行政中心城”和商业区;周围为服务于城市的郊县。西安市建城区的外部轮廓约成“T"形。城市总平面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唐长安城的棋盘方格式特点。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西安建城区面积扩大,城市外缘迅速蔓延。在对旧城区(即明代老城)采取“充分利用,基本不改建”的原则下,新建区以老城为依托,向东、西、南三面扩展,如西郊几条主要道路(阿房路、劳动路、未央东路、未央西路)的开通,东郊工业区和南郊文化区规模的扩大,城市建成区范围由建国时的13.2平方公里扩展到1972年的131平方公里。市内由东五路、西五路、长乐路、莲湖路、大庆路等相互联组而成、长达18公里的东西向主干道,这条主干道向东通临渔风景区,西达三桥镇和咸阳秦都区,是西安市区最重要的主干道路。以南大街一长安路-一北大街一北关正街为中轴,解放路一雁塔路和朱雀大/街侧翼组成的南北向主千道,把南郊乐游原、少陵原附近的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简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M,南北最宽约116千M,总面积10108平方千M,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工程,这些大型工程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定位概要

64 论坛 观察思考 ■栏目璃辑/王雷 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定位 ■丁孝真 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二者的目标完全一致,这一目标定位包括: 1.重塑城市精神。西安要围 绕“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的 城市文化身份定位,进行城市精神的提炼、更新、培育,提升市民素质和城 市形象,大力弘扬以“承古更新,开放 包容,勤奋进取,文明诚信”为导向的 西安精神,并使之成为每个市民和组织团体的自觉实践;面向未来,培养 西安入自由、解放的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格;强化“我文明西安文明,我诚 信西安诚信,我美丽西安美丽”的意识,不断增强市民对这座干年古都的 i、西安城市文化建设 自豪感和责任感,使西安成为最具东方神韵的入文之都。

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珍贵的历史遗存、丰富的2.提高市民素质。西安作为西部大都市要着重培育市民 人文资源和久远的文化传承,不仅使西安成为中国诸多吉都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生活意识,增强市民对党和政府的售住,中历史最悠久、个性最鲜明的城市,而且是世界城市建设史倡导与大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上的典范,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家庭美德,提升全民的道德境界,培育文明的生活方式。通 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西安的特色、西安的品牌和金过多种教育形式,普及知识,增进修养,养成市民对文化艺 字招牌,它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城市物质文明术的尊重,对精神生活的重视,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典型象征。西安始终把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针对社会转型、文化变迁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要特别注重放在第一位,积极吸纳世界各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培养市民的心理调适力,增进心理健康,并加强职业培训,成功经验,包容并蓄,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教育市民树谐共处,使历史氛围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使西安这座世界立风险竞争、敬业创新、契约诚信、贵权对等、环境保护、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成为历史文化传统的聚集地,而生态文明等现代意识,实践绿色、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且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衍生地,成为人们生活居住的美好家使西安成为理性、文明之城。 园和观光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3.完善城市结构。西安的城市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作为“世界文化首善之地”,文化一是西安的历史底气,

【城市规划】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文化名市”西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突显五大亮点 作者:和红星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591 更新时间:2008-8-26 14:37:09 刚刚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为西安市民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未来的12年内,西安市将会发生“质”的改变:“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将使城市布局更具特色;“米”字形高速公路网将使城市对外联系更加快捷;高标准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及配置齐全的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将使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八水绕城和秦岭绿色屏障形成的山水城市格局将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未来的西安将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于2004年1月经建设部同意后开始修编,历经了战略研究、大纲编制、成果编制、成果报批等四个阶段,2008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得到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以加强西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古城战略地位为出发点,立足于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重点就城市性质、规模、城镇体系、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规划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建立重要工作协调会议和专业规划协调会议相结合的会议制度,广泛吸取市级各部门、中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多种形式向市民进行公示,为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

本次规划重点突出了以下五大特点:一、城乡发展一体化1.“一城多心” 在西安市10108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主城区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的城镇体系。 市域呈“一城多心”空间布局形态。“一城”指主城区,是西安城市发展的主中心,集商贸、文化、科教、旅游、居住等功能为一体;“多心”指4个组团(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3个新城(临潼、阎良、泾渭)、4个中心城镇(户县、高陵、周至、蓝田),是城市发展的副中心,承担主城区向外疏解的部分人口和功能。同时,重点发展50个职能特色突出的建制镇,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俯瞰华清池 2.主城区人口控制在528万人以内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防止城市人口规模盲目扩大。到2020年,西安市的总人口将达到1070.78万人,约有80%的西安人将成为城镇人口;主城区的人口将达到528.4万人。二、城市特色更加鲜明 西安将在尊重历史文化,继承历史文脉,保护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格局的凸显、特色空间的整合、文化环境的营造来延续城市特色,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凸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