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谈西安城市建设

从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谈西安城市建设
从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谈西安城市建设

从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谈西安城市建设

摘要:西安虽然一直努力构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城市发展模式,但由于近年来西安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建设出现“摊大饼”的发展趋势,南部秦岭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对西安城市建设过程进行梳理,对划定城市建设南控制线进行可行性研究,提高对城市生态缓冲区的认识。研究认为生态缓冲区的划定将有利于西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秦岭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生态缓冲区、南控制线、摊大饼、绿色生态控制区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因其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堪称华夏故都,又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安的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

然而,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西安城市空间出现“摊大饼”式发展趋势,交通拥堵、城市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日趋加剧。特别是城市的快速向南拓展,加剧了秦岭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城市生态安全格局面临严重挑战。因此,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合理确定主城区生长边界,实现西安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一、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

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

西安之所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得益于其关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南靠秦岭,北邻渭水,八水绕城,南山北塬”的地理格局为关中城市空间形态奠定了基础。巍峨的秦岭构成了关中的生态安全屏障,纵贯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则是关中城市的生态之本。

西安自古就“山水城市”建设的典范,从周沣镐二京、秦咸阳、汉长安到唐长安城的建设,无不体现着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城市建设思想。可以说西安的城市发展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八水绕城,天人合一,经纬龙脉,汉唐精神”,体现了东方独有的世界观、价值观,西安这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个民族的历史。

建国以来,西安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从五十年代开始共编制了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待南部秦岭的态度经历了从无意识---控制—保护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总规中,规划只注重城市功能区划分,还没有充分认识秦岭的生态屏障作用。因此,秦岭区域的认为破坏现象屡见不鲜,山体开挖、毁林开荒、水源污染等现象随处可见。

20世纪90年代总规中,明确提出“城市的绿色生态控制区”的概念,“绿色生态控制区”主要指西安城市建设用地275平方公里之外,规划区9983平方公里之内,对居民休闲生活和城市景观,生态质量有直接影响的的区域。西安城市南部区域及秦岭是城市绿色生态控制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西安城市的第一道绿色保护屏障,也是进步城市的第一道绿色风景线,更是西安市生态、景观资源优势的一种重要体现。

2008年第四轮总体规划提出保护南部生态屏障的理念。指出“综合西安的宏观

地理区位、自然资源条件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分析,西安市应以秦岭作为生态屏障,环山路以南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严格控制城市的发展”。以南部秦岭山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区、渭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为主体,以山、林、塬为骨架,以风景名胜区、遗址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以主要河流、交通通廊沿线绿色通道为脉络,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

秦岭是国家地理气候分界线、重点生物功能区和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中华文明重要的孕育地和塑造者,是西安千年文明的造就者,西安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秦岭也是西安市的生态安全屏障,西安市建设国际化山水城市、人文城市的重要凭借。

近年来,西安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构建城乡一体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指导下,从政策到规划,对城市南部及秦岭北麓森另植被的成功保护,使得秦岭再次显现了它的生态以及文化魅力,充分发挥了其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和水源涵养功能。先后完成了《秦岭北麓环山路两侧用地规划》、《秦岭北麓峪口整治规划》、《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08--2020)》等多项规划,城市南部的保护和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南控”到“南融”的转变

可以说,以“保护为本”控制城市向南发展,在空间控制方面取得了成效,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南控”的同时也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03年至2010年,西安主城区用地规模以每年13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西安城市建设用地向南拓展趋势加快。。城市的快速扩张使城市出现用地结构不合理、建设布局凌乱、秦岭沿线村庄盲目开发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了西安城市的健康发展。因此,怎样保护城市南部生态空间,发挥秦岭生态资源优势,实现城乡和谐有序发展,成为西安人文宜居城市建

透过城市规划看西安城市建设发展

城市建设史 —透过城市规划看西安的城市建设发展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2年6月13日

摘要 城市规划是人们在城市形成和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机统一,涉及城市建设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人文环境设计和道路设计等方面,在城市的建设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史才能更好的了解一个城市过去、现在和将来。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城市规划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的最高水平。本文从时间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西安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的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变化,指出了其中的特色和不足,为西安未来的复兴之路找出可行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规划; 古城; 历史文化; 城市发展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 wealth that people creat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construction, it includes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humanistic environment design and road design and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Learn the history of one city’s urban planning can make you understand a city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irteen ancient capital it’s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represents the highest level of China's ancient cities. This thesis briefly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urban planning in Xi'an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pres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pointe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weaknesses, and find a viable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of the renaissance in Xi'an. Keywords:urban planning ; ancient city; history and culture; urban development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从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谈西安城市建设

从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谈西安城市建设 摘要:西安城市的快速向南拓展,加速了南部秦岭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实现西安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对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引导各项建设,控制和改善区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是西安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态缓冲区、南控制线、城市增长边界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因其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堪称华夏故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安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出现了蔓延式发展趋势,西安城市的快速向南拓展,加速了秦岭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实现西安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靠秦岭,北滨渭河,八水绕城,南山北塬”的地理格局,为城市空间形态奠定了基础。巍峨的秦岭是关中生态安全的屏障,纵贯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则是关中城市生态之本。西安自古就有“山水城市”建设的典范,从西周沣镐二京、秦都咸阳、汉长安城到唐长安城的建设,无不体现着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城市建设思想。西安从五十年代开始先后编制了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待城市南部区域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控制—保护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总规中,只注重城市功能区划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秦岭的生态屏障作用。因此,秦岭区域的人为破坏现象屡见不鲜,山体开挖、毁林开荒、水源污染等现象随处可见。 20世纪90年代总规中,明确提出“城市绿色生态控制区”的概念,西安城市南部区域作为城市绿色生态控制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了生态保护视野。 2008年西安第四轮总体规划提出保护城市南部区域生态安全的思路。规划指出应将秦岭作为城市生态安全屏障,严格控制城市向南发展,构筑以南部秦岭山地、渭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体,以山、林、塬为骨架,以风景名胜区、遗址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以主要河流、交通沿线绿色通道为脉络的生态体系。

西安市城市建设拆迁安置办法

西安市城市建设拆迁安置办法 (第二次修正) https://www.360docs.net/doc/9f2080099.html, 2010-09-03 13:12 【阅读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城市建设拆迁安置的顺利进行,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上,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拆迁安置要保证城市建设的需要,保证拆迁人、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做到等价有偿,合理安置,按时搬迁。 拆迁人是指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被拆迁人是指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人( 包括代管人、国家授权的国有房屋及其附属物的管理人) 和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的使用人。 第四条西安市房产管理局是本市拆迁安置工作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西安市城市房屋拆迁安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拆迁办)具体负责本市拆迁安置管理工作。 阎良区、临潼区和市属各县拆迁安置主管部门,比照市拆迁安置主管部门和市拆迁办的职责权限,负责辖区内的拆迁安置管理工作。但发放、吊销拆迁资格证书除外。

第二章拆迁 第五条拆迁人必须持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用地定 点图,建设用地批>,拆迁安置计划,向市拆迁办和拆迁安置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领取拆迁许可证。 第六条用地定点经批准后,应停止户口迁入或分户,冻结房屋出租和互换,不准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和其他设施,不得改变房屋使用性质。 拆迁人在规定的时限内不实施拆迁且未按规定办理延 期手续的,前款规定即自行解除。 第七条拆迁人、被拆迁人签订拆迁安置协议后,方可进行拆迁。协议应明确拆迁过渡期限,安置方案,补偿方式,补偿金额,违约责任。 第八条拆迁安置协议签订后,拆迁人应及时收回被拆迁人的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租赁凭证,并到土地、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拆迁人在过渡期满时,应当按照协议的规定要求,及时给被拆迁人予以安置,并办理住房证。 第九条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的,可以由市、区、县人民政府组织统一拆迁,也可以由拆迁人自行拆迁或者委托拆迁。实行综合开发的地区,应当实行统一拆迁。 拆迁人委托拆迁的,被委托人应是取得拆迁资格证书的

西安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VIP专享】

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摘要: 一、第四轮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西安市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以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布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城市骨架尚未拉开,“中心集团、外围组团”的城市结构模式尚需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 1、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等,国务院批准我市1997—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13.5万亩,到2002年底我市城市建设实际占用耕地已达到了12.37万亩;到2003年底我市城市建设用地实际所剩无几。在城市土地的使用上,古城区利用强度过大,南郊、北郊土地过紧,东郊、西郊土地开发利用偏低,全市现 有土地利用失衡。这些问题都需要制定新的规划来进行调整。 2、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于2002年提出了关于加快关中“一线两带”经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这些措施都对西安城市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西安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依托关中城市群,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城市竞争力,在更大范围内研究西安的发展环境,是西安今后发展的先决条件。西安与咸阳是关中经济带的核心区,两市在经济发展中已提出了“西咸一体化”发展思路,因此,西安在关中城市群中必须进行重新定位,提升城市的幅射力。 4、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开发区发展速度较快,高校扩招,教育科研用地发展需求也较大,已提前完成了各项规划指标,急需尽快提出建设发展的新思路,使开发区的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便有效管理。 5、撤县设区的机遇:临潼县于1997年撤县设区,长安县也于2002年撤县设区并入西安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大了城市规模,适应了城市急速发展的需要,按照2002年5月15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行政区划调整的城市,应当及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综上所述,我市总体规划修编势在必行。 二、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展 2002年10月,西安市政府组织编制了“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对西安的城市定位、战略发展目标、产业调整方向、空间发展方向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建设、综合交通和城市特色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研究成果,为第四次总体规划修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7月,市政府向建设部作了专题汇报,征求了建设部对西安修编第四次总体规划的意见。2004年1月,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同意修编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同意正式修编。2004年8月20日,建设部和省建设厅联合组织技术审查组对《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了审查,原则通过《纲要》,并下发了《关于反馈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审查意见的函》。根据建设部审查意见,我市对《纲要》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规划成果修编工作,29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同时展开,2004年12月基本完成了规划修编成果草案。成果包括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附件包括说明书、29项专业规划、10个专题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等。2005年1月28日,国务院曾培炎副总理听取了我市第四轮城市规划修编工作汇报,认为“本次规划修编原则是正确的”,规划草案“内容比较充实,思路清晰”。要求我市加以完善后,尽快上报。按照曾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建国后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建国后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一、建国初期西安城市的地域结构1950年至1977年) 对西安城市规模发展影响最大的是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以后,西安的城市建设由于工业化和各种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盛唐以后一千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变化。这一时期城市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 ⑴城区扩展阶段。为恢复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恢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西安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些建设极大地恢复并发展了西安的经济、文教、卫生事业,也迅速地扩展了城市空间。解放后的西安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于1954年得到国家正式批准,总体规划确定距旧城区东、西各四公里的地区为工业区。生活居住区主要分布于旧城外的东、西、南三个方向;工业区于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林带。陇海铁路以北作为仓库区和铁路职工住宅区:考虑到汉长安城和大明宫遗址的保护,陇海铁路穿越城市等因素,铁路北不作大的扩建。南郊为文教区,以旧城为中心,从三个方向向外发展。建国以来,西安市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城市建设的。现在的城市格局:东郊为纺织、印染联合企业组成的“纺织城”;西郊为以生产输变电设备的“电工城”;南郊为以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为主的“文教城”;北郊为仓库区和铁路职工住宅区;旧城区为省市领导机关所在的“行政中心城”和商业区;周围为服务于城市的郊县。西安市建城区的外部轮廓约成“T"形。城市总平面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唐长安城的棋盘方格式特点。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西安建城区面积扩大,城市外缘迅速蔓延。在对旧城区(即明代老城)采取“充分利用,基本不改建”的原则下,新建区以老城为依托,向东、西、南三面扩展,如西郊几条主要道路(阿房路、劳动路、未央东路、未央西路)的开通,东郊工业区和南郊文化区规模的扩大,城市建成区范围由建国时的13.2平方公里扩展到1972年的131平方公里。市内由东五路、西五路、长乐路、莲湖路、大庆路等相互联组而成、长达18公里的东西向主干道,这条主干道向东通临渔风景区,西达三桥镇和咸阳秦都区,是西安市区最重要的主干道路。以南大街一长安路-一北大街一北关正街为中轴,解放路一雁塔路和朱雀大/街侧翼组成的南北向主千道,把南郊乐游原、少陵原附近的

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定位概要

64 论坛 观察思考 ■栏目璃辑/王雷 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定位 ■丁孝真 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二者的目标完全一致,这一目标定位包括: 1.重塑城市精神。西安要围 绕“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的 城市文化身份定位,进行城市精神的提炼、更新、培育,提升市民素质和城 市形象,大力弘扬以“承古更新,开放 包容,勤奋进取,文明诚信”为导向的 西安精神,并使之成为每个市民和组织团体的自觉实践;面向未来,培养 西安入自由、解放的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格;强化“我文明西安文明,我诚 信西安诚信,我美丽西安美丽”的意识,不断增强市民对这座干年古都的 i、西安城市文化建设 自豪感和责任感,使西安成为最具东方神韵的入文之都。

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珍贵的历史遗存、丰富的2.提高市民素质。西安作为西部大都市要着重培育市民 人文资源和久远的文化传承,不仅使西安成为中国诸多吉都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生活意识,增强市民对党和政府的售住,中历史最悠久、个性最鲜明的城市,而且是世界城市建设史倡导与大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上的典范,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家庭美德,提升全民的道德境界,培育文明的生活方式。通 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西安的特色、西安的品牌和金过多种教育形式,普及知识,增进修养,养成市民对文化艺 字招牌,它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城市物质文明术的尊重,对精神生活的重视,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典型象征。西安始终把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针对社会转型、文化变迁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要特别注重放在第一位,积极吸纳世界各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培养市民的心理调适力,增进心理健康,并加强职业培训,成功经验,包容并蓄,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教育市民树谐共处,使历史氛围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使西安这座世界立风险竞争、敬业创新、契约诚信、贵权对等、环境保护、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成为历史文化传统的聚集地,而生态文明等现代意识,实践绿色、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且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衍生地,成为人们生活居住的美好家使西安成为理性、文明之城。 园和观光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3.完善城市结构。西安的城市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作为“世界文化首善之地”,文化一是西安的历史底气,

西安城市规划

西安市规划局绘出古城发展新蓝图引导城市未来 城市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城乡规划调整着空间布局,引导着城市未来和发展,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牵动着城市建设的全局。 近几年,我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街景更加亮丽,市民休闲更加便利,城市魅力日益彰显,城市品位得到了全面提升,人居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城市骨架拉大了交通网络,保护古都风貌工作得到了国际建筑协会专家的认可。 2007年,在国际建筑协会第107次理事会、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会、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会上,市规划局荣获中国建协颁发的首个“城市特色探索与研究”特别贡献奖。城市规划建设的点点滴滴无不浸透着城市规划者的心血。 ■记者周骏 回顾2007年和谐规划硕果累累 2007年,市规划局完成了北客站周边规划、快速轨道交通用地规划(地铁2号线)、大明宫地区改造规划、西安老城区街道历史标识规划《纺织城地区振兴规划》、汉唐新城规划;航空航天基地规划、未央新城规划、国际港务区总体规划及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了东大街、解放路、大兴路地区改造规划;组织了大唐上林苑、秦岭植物遗址保护区等重要规划审查、报批和批复工作;深化了城区中小学布点、公厕、垃圾站、过街天桥以及全市绿地小广场的规划;完成了汉城路西钞文化广场《钱币》组雕、六村堡《游春图》雕塑、劳动路与友谊西路丁字口《蝴蝶》雕塑等;承担并完成了市重点工作中涉及规划编制的5大类,15项任务。 城市维护建设项目规划体现出“实” 在编制规划中,市规划局注重城市维护项目规划的可操作性,让规划落到实处,群众得到实惠。所有工作人员在改变城市形象、塑造特色方面狠下功夫。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先后编制了西大街改造规划、顺城巷改造规划、66个绿地小广场等规划,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在规划编制中大到城市整体风貌如建筑的高度、风格、色彩,工作人员都做了详尽的规划和精细的设计,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改善民生方面,从关注低收入群体、保障公共设施和公众利益入手,针对市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编制了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亲民规划”。如:3月份完成了陇海铁路城市段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火车站周边环境整治规划被市政府评为“整治保障先进单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体现出“优” 在完成去年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市规划局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的工作原则,按照“千村规划、百村创优、十村示范”的规划编制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规模适度、节约用地、突出特色、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试点带动、村民参与”的原则和让区县满意、让乡镇满意、让农民满意的服务宗旨,通过认真调查,召开了近百次征求村民意见会,对已经做过的新农村规划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截至2007年12月底,已完成村庄建设规划1607个,覆盖面超过51%,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7.1%;其中示范村295个,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47.5%,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被省建设厅评为2007年度全省“千村百镇整治规划先进单位”。 城市重点区规划体现出“准” 在重点区域规划上,市规划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宗旨,充分认识西安城市建设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规划所涉及的建设目标、原则、地位进行准确把握。一方面,在具体项目规划编制过程中,针对每个项目的特点和问题,对项目进行

关于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几点建议(精)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核心城市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 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已成为西安市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国际化大都市三大类指标中反映国际开放交流程度的指标要求,国际化大都市要有一半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外国金融机构数量达到100家以上,外籍人口比例5%—20%,目前西安市跨 国公司进驻数量还不到100家,外国金融机构有6家,外籍人口比例只有0.08%,同国际化大都市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建立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吸引更多外国企业来西安经营,吸引更多外籍人士来西安生活、学习已成为我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本文仅就西安如何发挥优势,优化国际交流环境提几点建议。 第一,建设国际水准的市政设施。一是按国际化的标准,在我市所有道路上设置有西安特色的中英文路标,中英文路牌。路标、路牌的英文标识要采取意译的形式,并请专家把关,做到准确无误。二是在大型建筑物、地标建筑以及停车场、车站、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醒目位置设置多语种指示牌(多语种指示牌至少要包括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世界通用语言。三是在主要繁华路段设置多语种电子指示牌和可查询地图、旅游景点、交通信息、天气状况的多语种公共信息查询亭(公共信息查询 亭是设置于公共场所,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触摸屏技术、信息查询技术为社会提供公益信息和增值服务的自助式终端设备。市民可以免费查询到权威及时的公共服务信息、出行公交换乘路线信息和电子地图、突发灾害天气、公共卫生安全、行政审批流程等内容。四是在市区主要道路上设置介绍街道名称来历、特点及周边景点、标志性建筑的中英文介绍牌,介绍牌设计既要醒目大方,又要有西安特色。如书院门可介绍为因关中书院在此而得名,并附关中书院简介。明德门社区可介绍为因唐长安城外城主门明德门遗址在此地而得名,并附唐明德门简介。 第二,打造一条国际娱乐休闲街。选择人流量大,外国游客集中的区域,仿造丽江古城或桂林阳朔西街,重点打造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国际娱乐休闲街,休闲街统一规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