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沥青研究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沥青研究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沥青研究

简介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沥青的结构与性质,可以深入了解沥青的微观行为,为改进沥青性能以及沥青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目的

•探究沥青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分析沥青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因素

•研究沥青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行为

•揭示沥青因分子结构变化引起的性能变化

研究方法

1.分子模型构建:

–根据现有实验数据,构建沥青分子的原子级模型

–考虑分子种类和比例,确定不同组份的分子模型

2.模拟计算:

–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如LAMMPS、GROMACS等)进行计算

–设置系统参数,如模拟盒子大小、温度、压力等

–运行模拟计算,获取沥青分子的运动轨迹和相互作用能3.结果分析:

–对模拟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半径分布函数、键角分布等

–分析不同条件下沥青分子的构象变化和性质变化

–探究沥青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1.沥青分子形态:

–沥青分子由碳氢链构成,呈现线性和环形结构

–分子尺寸大小在纳米级别,存在一定的分子尺寸分布

2.分子相互作用:

–Van der Waals力是沥青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力源

–碳氢键和氢键等也对分子结构和稳定性起到一定作用

3.温度和压力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沥青分子的动力学行为增强,分子排列更加紧密

–压力的增加可导致沥青分子之间Van der Waals力的增大,分子结构更加紧密

4.结构与性能关系:

–种类和比例不同的沥青分子在结构上存在差异,对应不同性能

–分子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沥青的粘度、流变行为及耐久性等性能

结论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沥青研究提供了对沥青微观结构和性质的重要

认识和理论支持。通过分子模拟计算,能够揭示沥青分子行为的细微

变化以及其对宏观性能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优化沥青的配方

设计和改进沥青相关产品的性能。

研究展望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沥青研究还可以在以下方面展开: 1. 深入研

究沥青的分子动力学行为,探索不同温度、压力及应力条件下的沥青

分子结构和性质变化规律。 2. 结合实验手段,验证分子模拟计算结果,提升模拟计算在沥青研究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 考虑多组分

沥青及其添加剂,模拟沥青复合材料的行为和性能,为复杂沥青材料

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4. 结合纳米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

法,研究沥青纳米材料的结构优化和性能改进,推动沥青领域的创新

和发展。

参考文献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文献,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1. Smith, D., & Petoukhova, A. (2016).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f asphaltene aggregates in crude oil.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46, . 2. Patra, P., et al. (2019).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f asphalt and its main components using interatomic potentials. Energy and Fuels,

33(8), . 3. Šimko, T., et al.(2021).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bitumen interface adsorption and penetration

into aggregate.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48(1), 99-120. 4. Akbarzadeh, A., & Alavi, S. M. (2020). A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asphaltene nanoclusters in bitumen during hot aging process. Fuel, 279, 118401.

注意:文章采用markdown格式,不包含HTML字符,也无法插入

网址、图片和电话号码等内容。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沥青研究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沥青研究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沥青研究 简介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沥青的结构与性质,可以深入了解沥青的微观行为,为改进沥青性能以及沥青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目的 •探究沥青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分析沥青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因素 •研究沥青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行为 •揭示沥青因分子结构变化引起的性能变化 研究方法 1.分子模型构建: –根据现有实验数据,构建沥青分子的原子级模型 –考虑分子种类和比例,确定不同组份的分子模型 2.模拟计算:

–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如LAMMPS、GROMACS等)进行计算 –设置系统参数,如模拟盒子大小、温度、压力等 –运行模拟计算,获取沥青分子的运动轨迹和相互作用能3.结果分析: –对模拟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半径分布函数、键角分布等 –分析不同条件下沥青分子的构象变化和性质变化 –探究沥青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1.沥青分子形态: –沥青分子由碳氢链构成,呈现线性和环形结构 –分子尺寸大小在纳米级别,存在一定的分子尺寸分布 2.分子相互作用: –Van der Waals力是沥青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力源 –碳氢键和氢键等也对分子结构和稳定性起到一定作用 3.温度和压力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沥青分子的动力学行为增强,分子排列更加紧密 –压力的增加可导致沥青分子之间Van der Waals力的增大,分子结构更加紧密 4.结构与性能关系: –种类和比例不同的沥青分子在结构上存在差异,对应不同性能 –分子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沥青的粘度、流变行为及耐久性等性能 结论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沥青研究提供了对沥青微观结构和性质的重要 认识和理论支持。通过分子模拟计算,能够揭示沥青分子行为的细微 变化以及其对宏观性能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优化沥青的配方 设计和改进沥青相关产品的性能。 研究展望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沥青研究还可以在以下方面展开: 1. 深入研 究沥青的分子动力学行为,探索不同温度、压力及应力条件下的沥青 分子结构和性质变化规律。 2. 结合实验手段,验证分子模拟计算结果,提升模拟计算在沥青研究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 考虑多组分 沥青及其添加剂,模拟沥青复合材料的行为和性能,为复杂沥青材料 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4. 结合纳米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

沥青沉积预测模型

沥青质沉积预测模型 (1)基于相劈分的沥青质沉积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沥青质为溶解于周围介质的混合物,这也就是较早提出的溶解度模型,可分为气-液-液平衡理论模型,固-液模型,气-液-固模型3种。 (2)基于胶体不稳定性的沥青质沉积理论模型。热力学胶体模型是由Leontaritis 和Mansoori 提出并发展的,认为沥青质在原油中作为胶束,以胶粒的形式悬浮于油相中,该悬浮体系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体系中胶质的性质和浓度,以及沥青质颗粒表面与油相之间的平衡条件。Leontaritis[3]认为,当液相中胶质浓度减小,且其化学位低于临界胶体化学位时,胶质分子就会脱离沥青质,不同沥青质颗粒间相互作用并聚结形成不可逆聚沉。对于引起沥青质沉积的因素,国内外学者经研究主要归纳出了以下2点:首先在原油生产体系中存在的不相容烃类流体、混相、CO2或气体等外加组分,改变了原本存在的体系溶解度参数平衡以及非极性组成情况,可能造成沥青质的沉积。例如,加入具有较强非极性的降黏剂(戊烷、己烷和庚烷等)后,体系的相对质量变轻,胶质从沥青质表面解附,沥青质分子开始相互絮凝,减小整体的表面自由能以保持体系平衡。如果加入的沉淀剂足量,就会出现沥青质大分子的沉积。国外实验已证明了正构烷烃对沥青质沉积的作用以及沉积物中同时存在胶质。向北海油田(North Sea Oil)死油中分别加入C2、C3、n C4、n C5 和n C6,对沉淀物分析发现,不同的烷烃沉积出的沥青质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差异,低分子正构烷烃的沉积物中含有部分胶质。其次,在欠饱和原油中,对于同一个压降梯度,轻质组分的体积变化率远远大于重质组分,会引起沥青质的沉积,轻质组分在这一过程中沉淀剂的作用最为明显。 (3)热动力预测模型。Kawanaka 和Mansoori 等针对温度、压力及溶剂变化条件下沥青质沉积的起始点与沉积量,应用分子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一种热力学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CO2驱原油的沥青质相变与沉积区域位置。 (4)分形聚集(FA)模型。Mansoori 等提出了分形聚集模型,该模型展现出原油体系中轻质组分与重质组分的相互作用,能够解释溶解度效应和胶溶效应,并能预测出在溶剂作用下原油中沥青质的沉积点和沉积量。 (5)专家评价模型。Haitham[4]等建立了基于沥青质折射率、溶解度模型

自愈合材料的自愈机制与沥青材料的自愈机理研究综述

自愈合材料的自愈机制与沥青材料的自 愈机理研究综述 摘要:重复交通荷载引起的疲劳裂缝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开裂和疲劳的 路面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恢复其原来的性能,因此会造成额外的资源浪费, 并造成环境影响。降低能耗,恢复路面的最佳性能是发展长寿命路面的迫切需要。沥青材料的自愈研究对发展可持续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了解沥青材料的自愈机理、影响因素、评价技术和改进方面,了解其自愈能力与疲劳寿命的关系,有助于提 高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和使用性能。本文即概述了自愈合材料的自愈机制与沥 青材料的自愈机理,为沥青路面自愈合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沥青、自愈合、自愈合材料、影响因素 0 引言 自愈合具有内在的层次性和独特的多尺度特性,因此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可以在不破坏原始结构的情况下修复裂缝和恢复铺装性能,从而提高沥青路 面的耐久性。与传统的养护技术相比,自我修复方法可以显著降低路面养护成本、二氧化碳排放和道路安全问题。 沥青是一种粘弹性流体,具有较强的表面润湿和扩散能力,具有自愈合能力,可以闭合微裂纹,从而恢复其刚度和强度。沥青自愈可以改善沥青路面的疲劳开 裂性能。裂缝可以在整个自愈过程完成后闭合;因此,沥青材料具有良好的自愈 能力。 沥青材料的自愈合性能有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本文从分子运动机理、沥青 性质等方面综合考虑了沥青运动扩散、沥青粘弹性、触变性等因素,详细分析了 其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自愈性能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为耐久路面施工的高性能自 愈合沥青材料提供理论参考。

1 自愈合机制 自愈合材料可以自行愈合,也可以在活化后愈合,最终恢复力学、光学、电学等多种性能。自我修复原理已从化学领域扩展到工程领域。 自愈合高分子材料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可逆聚合物在聚合和交联过程中具有共同的可逆性。内在的自我修复是由大分子相互作用驱动的。沥青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聚合物,其自愈机理同样源于聚合物的自愈机理。外部触发,如热效应、光化学效应和电效应,对于增强这一过程是重要的。有效地、自主地恢复其功能是自修复功能材料面临的问题。 1.1.热可逆反应 根据时间/热可逆粘度的理论,在加热和外部刺激修复损伤时,粘度会急剧下降。冷却后,局部性质(例如粘度)会恢复到初始值。Chen等[1]通过自愈合的概念设计了具有热可逆性的可治愈聚合物。以多呋喃和马来酰亚胺为原料,通过Diels-Alder(DA)反应合成了这些高度聚合的高分子材料。单体键连接在120℃以上断开(对应于逆向DA反应),然后在冷却时重新连接(即DA反应)。这一完全可逆的过程显示出57%的断裂韧性恢复率。这些聚合物具有与商用环氧树脂和不饱和聚酯相当的力学性能。 1.2光可逆反应 光可逆反应也可以实现聚合物的自愈。光化学[2+2]和[2+4]环加成反应是用于聚合物光化学愈合的最常见的光二聚反应,因为环加成反应会导致C=C键的逆转,并且这种现象很容易在固态物中发生。当裂纹形成和扩展时,环丁烷反会转到原来的肉桂酰基结构,裂纹愈合也可以通过肉桂酰基的再加成来完成。 其他可逆化学反应,如二硫键、活化硅、酯交换、动态C-C键交换和可逆C-ON键等也已有了进一步的研究。这些具有可逆共价键的机制拓展了材料自我修复的领域,并为各种要求提供了额外的选择。 2 沥青的自愈机理

生物油再生混合料研究进展

生物油再生混合料研究进展 摘要: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现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再生沥青混合料,在 旧沥青混合料的掺入量过高时,会导致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和疲劳性 能过低,故需加入再生剂将沥青恢复到原有状态。生物再生油具有减低沥青胶结 料黏性和提高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的功效,且生物再生油具有环境友好型的特点。该文概括了生物油再生剂在沥青胶结料中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介绍了3种生 物油再生剂的使用方式:传统拌和法、再生密封剂(RSM)法和胶囊封装法;列 举了关于生物油再生机理的两个理论(组分调和法和相溶性理论)研究思路;归 纳了生物油对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影响;展望了未来生物油再生剂和再生沥青混 合料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物油、生物再生沥青混合料、研究热点 1引言 旧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能够起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还能很好的处置 旧沥青混合料,起到变废为宝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环境优势,迎合了绿色 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据统计RAP一直是世界上回收率最高的材料之一。通过就 地热再生、厂拌热再生、就地冷再生和厂拌冷再生的RAP可用于路面养护和铺筑。 [1] 该文主要通过研究生物油使用方法与不同生物油(类型和掺量)对老化沥青 和混合料特性的影响,评价再生剂在路面再生技术中的应用效果。 再生剂的设计目标是使其具有还原老化沥青性能的能力,当再生混合料的 RAP含量较高或者沥青老化较为严重时,通常必须采用再生剂。[2]虽然沥青再生 剂有时也被称为软化剂和回收剂,但沥青再生剂和沥青软化剂有一定区别,软化 剂用于降低沥青黏度,而再生剂用于降低沥青质/饱和分的比值。[3]生物油具有良好的软化效果,并且对环境的危害较其他再生剂危害较小。

沥青-集料界面粘附性分子模拟研究

沥青-集料界面粘附性分子模拟研究 摘要:目前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界面研究仅限于宏观性能,未涉及微观作用。 该文选用Material Studio软件从微观角度对沥青与集料界面的粘附性展开研究。文章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用径向分布函数作为评价指标,分析得出沥青质与石 灰岩的粘附性能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强,在相同的温度下,沥青质与石灰岩的粘 附性强于沥青质与花岗岩的粘附性,通过模拟分析得出石灰岩作为集料能够提高 路面的水稳定性。 关键词:分子动力模拟;沥青质;石灰岩;花岗岩;粘附性 1 前言 公路交通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公共基础设施。沥青路面作为公路的一种,由于其优异的行车平稳性、舒适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路面铺筑。沥青路面随着 使用时间的增加,在车辆荷载、自然环境的作用下,易出现剥落、开裂、坑槽等 常见病害。经过对病害的分析,发现路面病害大多与水稳定性有关。路面水稳定 性取决于沥青混合料抵抗水侵蚀的能力,与集料、沥青和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模拟技术由于具有高效性、实用性、通 用性、稳定性等特点,成为了当今材料研究的新型手段[1-3]。国内外对沥青与集 料的界面通过分子模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采用分子模拟对沥青质与集料的 界面行为深入微观层面展开研究,以便于对沥青路面病害的预防与养护提供指导。 2实验 2.1 沥青质与集料界面的模型构建 沥青质分子模型主要参考董喜贵等[4]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的沥青质平均分 子模型(如图1所示)。石灰岩集料由主要化学成分碳酸钙代替,花岗岩集料由

主要化学成分二氧化硅代替,建立层结构近似模型。层结构模型的第一层为集料,第二层为沥青质。为尽快得到稳定的沥青分子模型构象,采用模拟退火过程。 2.2 方法 利用MS软件作为模拟平台,通过Amorphous Cell模块完善模型,然后进行 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并分析沥青质与集料界面的分子动力学性能。利用NVT正 则系综和COMPASSⅡ力场以及Andersen温控措施环境下进行计算,采用模拟温度298K、308K、318K,模拟时间为150ps,时间步长设置为1.0fs,以在不同的温 度下比较沥青质与集料间的粘附性的变化。 3结果与分析 3.1 径向分布函数 径向分布函数(RDF)指选取一个原子为原点,其他原子与原点原子在某一 距离时的分布几率。根据径向分布函数的特点,选用径向分布函数中的第一个不 为零的点和趋近于1的点来表征沥青质与集料的粘附性。RDF中的第一个不为零 的点表示对于所研究的目标原子,开始在该点出现其他的原子,这个距离越近, 表明两个原子之间的粘附性越好;趋近于1的点表示从该点起,之后出现其他原 子的概率将在1这个值的上下浮动,慢慢趋于稳定,该点距离原点原子越近,同 样说明粘附性能越好。对六组模型进行RDF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RDF数据分析 温度(K) 沥青质-碳酸钙 RDF不为零点(Å) 沥青质-二氧化硅 RDF不为零点(Å) 沥青质-碳酸钙RDF 趋近于1点(Å) 沥青质-二氧化硅 RDF趋近于1点(Å) 2 98 2.09 2.1928.2329.27 3 1.99 2.1328.0129.37

水溶性沥青热解机理的研究

水溶性沥青热解机理的研究 郑晓君;高丽娟;赵雪飞;刘巍 【摘要】通过混酸氧化中温煤焦油沥青制备水溶性沥青,利用热重分析研究水溶性沥青的热解机理.根据Dollimore提出的TG/DTG曲线形状推断水溶性沥青热解反应动力学机理函数,利用Achar-Brindley-Wendworth方程拟合直线计算热解活化能.结果表明,中温煤焦油沥青在170~550 ℃阶段热转化动力学机理函数符合Dollimore的F1,最概然机理函数f(α)=1-α,反应为一级,活化能32.5 kJ/mol;水溶性沥青在155~460 ℃阶段热转化属于Dollimore的D3,最概然机理函数1.5(1-α)2/3[1-(1-α)1/3]-1,反应机理是三维扩散,球形对称,活化能是82.8 kJ/mol;在465~650 ℃范围内是亲水基团热解,符合Dollimore的F1,最概然机理函数 f(α)=1-α,反应为一级,反应活化能41.6 kJ/mol.水溶性沥青热稳定性较中温煤焦油沥青好.%Water-soluble pitch was prepared via oxidation by taking a mixture of sulfuric acid/nitric acid, using medium-temperature coal tar pitch as raw material,TGA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pyrolysis mechanism of water-soluble pitch.Kinetics mechanism function was obtained by Dollimore's TG/DTG curve and activation energy by straight line fitted on Achar-Brindley-Wendworth equation.The result showed that transformation kinetics mechanism function of medium-temperature coal tar pitch conformed with Dollimore's F1,the most probable mechanism function f(α)=1-α,first order reac tion and activation energy was 32.5 kJ/mol when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170 ℃ to 550 ℃.For water-soluble pitch it was conformed with Dollimore's D3,the most probable mechanism function 1.5(1-α)2/3[1-(1-α)1/3]-1,three-

道路石油沥青老化因素及影响

道路石油沥青老化因素及影响 道路石油沥青是否具备优良的质量,其在根本上决定着道路本身能够达到的综合性能。然而不应忽视,由于受到材料运输、道路施工、材料贮存与其他要素给其带来的显著影响,道路石油沥青很可能呈现逐渐老化的趋向。因此针对道路建设与道路养护而言,应当能够全面明晰其中的老化影响以及老化原因,在此前提下探求相应的改进对策。 标签:道路石油沥青;老化因素;具体影响 道路石油沥青老化,其中的典型表征在于内部的沥青结构与沥青分子呈现相应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原有的化学组分。在此前提下,石油沥青就会转变原有的某些理化特性,因而呈现劣化的趋向。具体而言,道路沥青本身具备的延伸性、沥青原料软化点以及粘稠度等要素都将会引发石油沥青的缓慢老化,对于上述现状有必要给予更多关注,从而全面优化道路沥青现有的各项性能。 1 道路石油沥青出现老化的具体要素 1.1 关于运输要素 通常来讲,石油沥青呈现缓慢老化的根源就在于不慎进行原料的运输。对于热态运输而言,沥青在存贮罐内将会缓慢减低原有的温度,因而无法达到170℃的最佳运输温度。探究其中根源,就在于存储罐内的空气与沥青很难予以密切接触,或者没能实现良好的油罐封存。沥青老化通常涉及到吸收油分或者挥发油分。在空气的作用下,氧气将会接触沥青因此呈现了沥青硬化并且出现了触变反应。 1.2 关于施工拌和的要素 对于石油与沥青原材如果要将其适用于道路建造,则必须予以全面的拌和处理。然而在拌和阶段中,沥青材料将会受到较高外温的影响,因而减损了其中的薄膜性能。通过运用全面的拌和处理,沥青材料通常来讲就会呈现80%左右的针入度。由此可见,针对拌和石油沥青的全过程操作如果不慎予以控制,那么将会引发显著的短期沥青老化。这主要是因为,沥青材料本身包含了较多的轻质组分,上述组分将会引发短期性的老化。 1.3 关于道路碾压的要素 道路沥青之所以呈现老化趋向,其中最为关键的根源就在于空间位阻的逐渐硬化。具体在涉及到全方位的道路施工时,对于拌和完毕以后的石油沥青材料还需予以妥善的摊铺操作。在全面碾压的前提下,确保上述的混合料能够维持外界的自然温度。但是与此同时,高温状态下的沥青薄膜并没有产生相应的转变,而是始终维持高温,从而加剧了高温沥青老化。除此以外,道路施工还可能伴有某些氧化反应,因此也将促进老化的进程。

分子动力学在沥青中的应用

分子动力学在沥青中的应用 摘要:对于沥青再生技术而言,再生中新旧沥青的混溶过程是一个关键问题, 其直接影响着合适的新沥青胶结料等级及其用量的确定,并对保障沥青再生效果 及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从分子尺 度构建新旧沥青混溶模型,在微观模拟新旧沥青混溶过程的同时,计算分析再生 沥青的宏观物理性能。 关键词:再生沥青;分子动力学;新旧沥青混溶;再生剂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公路作为一项为公众提供出行便利性的基础设施,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工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标志之一。目前我国公路的主要路面 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约占我国公路路面总面积的80%,而随着我国交通运输 业的不断发展及公路的不断使用,已经有很大一部分的沥青路面面临着养护维修 乃至重建,甚至有些路面在短期内就已经受到了定程度的损坏,需要进行养护以 延长使用寿命。这就导致了每年将产生大量的废旧沥青混合料。 在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再生过程中新旧沥青混合问题, 其混合程度直接影响再生混合料的性能指标,对整个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指标有直 接的影响,旧沥青是否完全参与再生,对于新沥青的等级、掺量、混合料设计等 一系列问题起基础性的作用。研究新旧沥青混合问题对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有着 重大的意义,是再生理论的基础性内容之一,对再生体系的完善起促进作用。 目前关于新旧沥青混溶状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实验研究,但由于沥青的 分子组成十分繁复,新旧沥青混溶的过程也极为复杂,宏观实验难以较好地表征 新旧沥青的混溶状态,一些微观试验手段例如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等,虽然 可以观察到微观始末的状态,但其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却难以观测。因此,分子 动力学是研究新旧沥青混溶状态一个直接有效的研究手段。而分子动力学通过定 义粒子支架相互作用,通过对体系内分子运动进行计算,来得到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利用分子动力学研究新旧沥青混溶状态,在对分子微观行为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可以计算物质的宏观物理性质。 1.2.分子动力学研究现状 分子模拟技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这是实际试验所无法做 到的,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分子模拟技术也迅速发展,在诸多领 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不仅能够计算获得体系中各分子的运动 轨迹和能量变化,从而对其宏观物理性质进行分析,还能够模拟实际实验中难以 还原的外界环境,如温度、压强等,不仅提高了研究精度,还大大节约了实验时 间和成本。 作为近年来应用最为广泛的模拟计算方法之一,分子动力学模拟主要基于牛 顿运动力学基本理论来对体系的分子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不仅能够对体系内微粒 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观察运动过程中的结构的微观形态变化,同时还能够模拟 一些实验的外部条件。随着对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对分子 模拟中力场的开发也越来越广泛,使分子动力学的计算效率和数据精确度均得到 了大幅度提高。 1.3.研究目标、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再生沥青中新旧沥青的微观状态进行研究,

应用拉拔试验评价集料温度对沥青与集料粘附性的影响

应用拉拔试验评价集料温度对沥青与集料粘附性的影响 王端宜;王鹏 【摘要】集料和沥青之间的粘附性能的好坏是评价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沥青混合料形成强度的基础.通过改进的拉拔试验方法,以拉拔力损失率和剥落率两个指标进行粘附性评价,并与沥青混合料残余稳定度建立联系.结果表明改进的拉拔试验能够有效的评价沥青和石料之间的粘附性,同时石灰岩较花岗岩与沥青之间有更好的粘结性能和水稳定性,并随着石料温度的增加,集料吸附沥青效果更好,这对提高沥青和石料粘附性、增强抗水损害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The adhesion between aggregate and asphalt blinder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evaluate the anti-water damage ability,and it is also the foundation of the formation strength of asphalt mixture.This thesis discuss the properties of the interface adhesion between aggregate and asphalt blinder by the improved pull-out test and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bility of the residual stability through the pull-out force loss rate and stripping rat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mproved pull-off test can effectively evaluate the adhesion between asphalt and stone,and limestone have better bonding properties and water stability than granite,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of stone,aggregate-asphalt absorption effect is better,this research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asphalt-stone adhesion and enhance the water damage resistant performance.【期刊名称】《公路工程》 【年(卷),期】2017(042)006

乳化沥青和集料界面粘附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乳化沥青和集料界面粘附作用的分子动 力学研究 2、海安市交通运输局江苏南通 226600 摘要:为了研究乳化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机理,本文采用了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了水、沥青、乳化剂分子模型,并基于二氧化硅分子模型建立 集料分子模型,进一步构建乳化沥青-集料界面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组 分的含量以及水温条件,基于界面能量理论,计算界面模型的粘附能和抗水损害 能力ER值;开展了AFM试验和静态接触角试验,采用多种理论模型计算界面粘 附能,从而验证模拟结果。结果表面,乳化沥青的粘附性能大多数情况下不如基 质沥青;阳离子乳化沥青与酸性集料的粘附效果较好;乳化剂对沥青表面粘附性 能的影响不大。分子角度的乳化沥青粘附模拟是对乳化沥青粘附机理的一个很好 的补充,有利于乳化沥青应用的研究。 关键词:乳化沥青,粘附作用,分子动力学模拟,AFM,接触角 0引言 截至2022年末,公路养护里程535.01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比重约99.6%,接 近100%。沥青路面的养护过程将会铣刨出大量的废旧沥青料(RAP),在国内,RAP 循环利用率低,大多被当作建筑垃圾丢弃,不仅污染环境、占用土地,同时也是 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了改善旧沥青料废弃率高的现状,旧料利用率高且常温就 可养护的冷再生技术逐渐投入使用。其中,乳化沥青就是沥青冷再生得以实现的 关键。乳化沥青在沥青冷再生中的良好表现,与界面粘附作用密切相关。对于乳 化沥青粘附的研究,从分子动力学出发是一个很好的角度。本文的研究课题将结 合宏观试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设计合理的试验方案,选用适当的乳化沥青材料,建立合适的分子模型计算粘附能,通过AFM、接触角试验验证模拟结果,并分析 乳化沥青在集料表面的粘附机理。通过本次的研究课题,可以从分子动力学的角

分子模拟技术在乳化沥青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模拟技术在乳化沥青研究中的应用 范维玉;赵品晖;康剑翘;南国枝;尚娜 【摘要】The emulsion and stabilization mechanism of emulsified asphalt were studied using the molecular simulation tech-nique. Four types of typical base asphalt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were defined for 3D amorphous cell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improved B-L method. Molecular dynamics (MD) computation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water/ emulsifier/ asphalt system constructed via materials studio (MS). The effect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asphalt and emulsifier on oil-water interfa-cial property was characterized through interfacial formation energy, interfacial thickness and diffusion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lecular simul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tudying the emulsion and stabiliz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dosage of emulsifiers increasing, the interfacial formation energy and the interfacial thickness increase, meanwhile the molecular dif-fusion coefficient decreases. Hence, the stability of emulsifier monolayer increases, which improves the ability to reduce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Also, it is found that asphalt, which has more aromaticity carbon, naphthenic carbon, as well as stronger condensation index of the aromatic ring and less alkyl carbon, has stronger interaction with emulsifier. This result in the higher interfacial formation energy, thicker interfacial thickness and smaller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the oil-water interfacial tension is more reduced as well.%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对乳化 沥青的乳化和稳定机制进行研究。选用结构不同的基质沥青,基于改进的B-L 法,

减压渣油微观相结构特性的分子模拟

减压渣油微观相结构特性的分子模拟 张文; 龙军; 任强; 董明; 侯焕娣 【期刊名称】《《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年(卷),期】2019(035)006 【总页数】8页(P1159-1166) 【关键词】减压渣油; 微观相结构; 分子间相互作用; 分子动力学 【作者】张文; 龙军; 任强; 董明; 侯焕娣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621 减压渣油分子结构复杂、组成多样,其微观结构被广泛的研究。由于减压渣油分子的大小、极性相差甚大,尤其是沥青质等强极性大分子,使得减压渣油胶体结构模型在描述减压渣油微观结构中脱颖而出。普遍认为,减压渣油以沥青质-胶质为分散相,饱和分、芳香分和部分轻胶质为分散介质。其中,分散相的核心为沥青质;胶质为溶剂化层依附于沥青质核心周围;二者构成胶束[1]。1924年Nellensteyn[2]首次通过实验发现沥青质在沥青/原油中是以胶体悬浮状态存在,提出渣油的胶体结构模型,随后Pfeiffer等[3]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992年Yen模型[4]的出现使得研究者对减压渣油的胶体结构模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李生华等[5]使用冷冻断裂复形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到了国内3种典型减压渣油胶体结

构的图像。这些研究均表明,减压渣油并不是微观均匀的真分子溶液,而是以某种形式组成的超分子结构为分散相的、不均匀的胶体分散体系。减压渣油的微观不均匀性主要源于沥青质的聚集,描述沥青质聚集行为的模型主要有Yen-Mullins模型、超分子组装模型、类线性聚合模型以及溶解度模型等[6],不同模型各有侧重。同时,多种分析表征技术也用于研究沥青质的聚集体尺寸,如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射线衍射(SANS、SAXS)以及荧光去极化表征得到沥青质堆叠尺寸 约为1nm(宽)×1 nm(高),含2~3个沥青质分子[7-9]。Mullins等通过离心分离推测原油中沥青质的尺寸约为2 nm,参与形成纳米聚集体的分子数约为3~8个[10]。现有研究结果普遍存在争议。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分子模拟已经用于研究重质油的微观相结构、沥青质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包括使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重油胶体结构及组分含量和沥青质分子结构对减压渣油中沥青质聚集的影响[11-12],使用量子力学研究沥青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及沥青质结构中的侧链、杂 原子、芳环等对沥青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13-15]。分子动力学模拟可同时考 察分子混合物的微观结构,并且计算体系中不同结构分子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因此笔者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减压渣油微观相结构特性进行研究,得到减压渣油微观非均匀分布的本质原因以及不同组分对减压渣油稳定性的影响。从而有助于针对性的调节渣油稳定性,为更好地加工利用减压渣油提供理论指导。 1 分子动力学计算方法 1.1 计算模型和方法 减压渣油由多种分子混合形成,减压渣油的化学组成通常以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4种族组分表示。四组分法将溶解性能相似的分子分为一族,而同族分子 可能具有较相近的分子结构。由于本研究主要关注减压渣油分子混合物形成的微观相结构,同时,也为了简化计算、方便观察,笔者选择了4个模型分子分别代表 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饱和烃、芳香烃、胶质的分子模型来自G&D模

水热耦合作用下沥青

水热耦合作用下沥青−集料界面黏附性研究 崔宇超;马翔;孙孝语 【摘要】为评价环境因素对沥青?集料黏附特性的影响,选用70号基质沥青、SBS 改性沥青及高黏沥青共3种沥青与玄武岩、石灰岩2种集料为原材料,通过光电比色法定量检测水热耦合作用对界面黏附性的影响,并通过水煮法和电镜扫描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热作用时间的增加,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逐渐降低;SBS改性沥青和高黏沥青与2种集料均表现出良好的抵抗水热作用的性能,SBS改性沥青只适用于短期水热作用,而高黏沥青具有更好的长期抗水热作用性能;水热作用下,沥青在集料表面的脱落并非全部是层状脱落,而是从集料某些表面特性较差的区域开始逐渐收缩变薄,直到完全将集料表面裸露出来;光电比色法可以定量、可靠地评价沥青与集料之间的黏附性能.%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adhesion between asphalt and aggregate, a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hydro-thermal coupling on the interface adhesion asphalt and aggregate with photoelectric colorimetry is needed. Three types of asphalt and two types of aggregates were used, which were matrix asphalt, SBS modified asphalt, high-viscosity asphalt and basalt, limestone. Water-boiling method and SEM were conducted to verify. It showed that the adhesion would decrease with hydro-thermal effect; SBS modified asphalt and high-viscosity asphalt showed good resistance to hydro-thermal effect with both aggregates. SBS modified asphalt is only applicable to short-term hydro-thermal coupling, and the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high viscosity asphalt was bett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ydro-thermal coupling, the shedding of asphalt on the surface of

沥青质的热裂解和催化加氢动力学翻译

沥青质的热裂解和催化加氢动力学 摘要:沥青质在430 ° C下的microbatch反应器用NiMo/ 丫-Al 2Q进行催 化发生热裂解和催化加氢裂化。动力学分析表明,一级反应的反应时间约30min 以下开始转换,但超过30min后才有更显著的转换;而二级反应在反应时间60min 就有充足的反应,大约在 1.704 x 10-2到9.360 x 10-2 wtfrac -1min-1之间会有个最佳速率。此外生产液体石油沥青质总动力学模型有三步,生产液体石油沥青质的平行反应的 (K1)和天然气+焦的(K3),还有从液体到气体再 到焦炭的连续反应(K2)。对于沥青热裂解和催化加氢裂化的K1的评估值分别 为 1.697 x 10-2和9.355 x 10-2 wtfrac -1min-1, K2 的评估值为 3.605 x 10-2和6.347 x 10-3 min-1K2 的评估值为6.934 x 10-5和 4.803 x 10-5 wtfrac -1min-1。选择性分析表明,催化加氢裂化过程促进液体 生产和抑制焦炭的形成有效。 关键词:沥青质;热裂化;催化裂化;动力学;选择性 1. 介绍 沥青残留物含有大量沥青质。他们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缩合多核和烷基侧链和环烷环硫、氮杂环系统芳香片、金属(V、Ni)化合物。在石油残留过程最难分离的部分,沥青质会形成残留的焦炭和使加氢催化剂失活。从沥青残留的石 蜡处理之前去除沥青质可能避免残留氢引起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沥青质沥青质,但 使用方式还有待开发。为了优化沥青质的利用,我们必须有更好的理解的结构和加工性能的沥青质。 在过去的30年,研究沥青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能已取得重大进展。moschopedis等人用蒸汽压渗透法确定了沥青质的分子量和溶剂性质以及温度对其的影响。Herzog和Ravey等人分别通过小角X-射线和中子小角散射分析沥青质的结构。Storm等人得在甲苯和减压渣油的沥青质进行了宏观的比较。Speight等人发现沥青质有几种类型的结构而不是一个确切的分子结构。Waston 等人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使石油沥青质成像。Trejo等人用SEC,LDMS,MALDI,NMR 和XRD测试沥青质的特征。syunyaev和balabin等人研究了用荧光和沥青砂的吸附在沥青质的极化。nordgard等人研究了沥青质模型化合物在W/0界面的行为。 对沥青质的分解动力学的研究近年来有相当大的重要性。marafi等人提出了 一种对渣油加氢处理建模和动力学的文献,内容是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在渣油加 氢的总结反应级数、沥青质转换的活化能的差异。 对于沥青质的热裂解,Wiehe获得了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在400 ° C下为 0.026 min-1.Martinez等人将冷湖沥青进行转换。研究了温度范围在425到 475 ° C合成原油的煤液化沥青渣油热裂解的数据,并提出了一个三步动力学 模型,用产品Delplot来分析沥青质的热裂解的二阶动力学,获得了沥青质的转 化率和油+气体和焦炭的形成原因。Wang等人重新审视Martinez等人的数据。并用油+气的产量来对沥青质转换率进行表示。 对沥青质过程的非催化加氢裂化,赵某等人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和沥青在温度在3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