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固体都是晶体的一组是()

A.固态水银铁海波B.食盐冰糖玻璃

C.冰松香雪花D.萘铜沥青

2.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树叶上的霜B.护目镜上的“水雾”C.湿衣服晾干D.冰雪消融

3.夏天妈妈从冰箱冷冻室取出一块牛排,刚取出时牛排表面①冒着“白气”,放在空气中解冻一会儿,塑料包装表面出现②密密的小水珠,等到牛排③变软之后,妈妈就知道牛排解冻好了。上面描述的三个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4.预防新冠肺炎病毒时要测量体温。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 37℃与39℃的就诊者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A.37℃和 39℃B.37℃和 38.5℃C.37℃和 37℃D.38.5℃和 39℃5.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6℃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6℃,则测出来的体温是()

A.36.6℃B.39.6℃C.37℃D.76.2℃

6.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t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A.在6min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在CD段是气态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7.下列各图中,属于晶体液体凝固的图象是()

A.B. C.D.

8.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些现象。针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棒冰冒“白气”是棒冰升华形成的

C.荷花叶片上的小露珠是叶片分泌出来的

D.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加快手上的水分蒸发

9.下列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冬天有时没见雪化成水,但雪却不见了是熔化现象

B.夏天清晨,植物上常有露水,是液化现象

C.冬天户外的人嘴里不断呼出白气是汽化现象

D.深秋的早晨,有时地面上会有一层霜,是升华现象

10.在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由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熔点/℃沸点/℃

酒精-11778

水银-39357

铅3281740

A.温度达到-118℃时,酒精是固态,水银是液态

B.温度达到-38℃时,水银是固态,酒精是液态

C.温度达到356℃时,水银和铅都是液态

11.生活中的很多的现象可以用学习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收热量

B.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时,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带走热量C.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

D.夏天从冰箱中取出来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现象

12.下图甲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可断定()

A.该物质是非晶体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试管内的冰会逐渐增加D.试管内的冰会逐渐减少

13.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吸热现象的是()

A.“雾凇”的形成

B.“露珠”的形成

C.“冰柱”的形成

D.正在变小的干冰

14.小明同学课外通过网络查询有关食盐的知识,在“秒懂百科”中看到下面一段话: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纯净的氯化钠是无色透明的固体,熔点是801°C,沸点 1442°C,味咸,易溶于水,氯化钠大量存在于海水和天然盐湖中,可通过蒸煮结晶海水,天然的盐湖或盐井水来制取氯化钠。结合以上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氯化钠溶于水,这是熔化现象

B.氯化钠为晶体

C.利用海水煮盐主要是利用了液化现象

D.温度为100°C,盐为液态

二、填空题

15.如图,某超声波加湿器通过雾化片1.7×106Hz的高频振动使得加湿器中的水被抛离水面产生直径为1~5微米水雾液滴飘逸出来,达到空气加湿的目的。

(1)装入加湿器中的水变成飘出加湿器的白色水雾,是否发生了物态变化?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若有,请指出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若没有,请说出理由:

__________;

(2)白色水雾飘出后不久,便消失不见,这个过程的物态变化名称为:_____;该过程需要_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16.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将水“打碎”而形成白雾,说明超声波具有________;阳光下,白雾渐渐消失,这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过程。

17.小虎将盛有盐水的玻璃杯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1min,小虎就观察盐水状态并测出温度,绘制了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用了_______分钟。

(2)盐水的凝固点为_______℃。冬天,人们采取在雪上撤盐的方法,目的是________(选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

(3)从图像可知,盐水全部凝固之后降温的速度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如图所示,是我国科考队员科考测温时温度计的局部图,温度计指示的气温是

_____℃;该温度计分度值是_____℃。

19.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小组误将盐水倒入烧杯中加热,当盐水的温度升到88°C时,每隔1min读数,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012345678

温度/℃889497100103103103103

种类沸点

水银357℃

酒精78℃

(2)1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应记作 ______ ℃;

(3)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做出实验中盐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____);

(4)从实验中发现盐水沸腾时,需要 ______ 热,但温度 ______ ,盐水的沸点为 ______ ℃;

(5)小明的小组测出盐水沸点后,继续加热,25分钟后,发现温度计示数有所上升,他们考虑到可能是由于气压上升了,但是观察气压计示数不变,他们推测导致温度上升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 。

20.通过观察图所示的“研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的场景,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______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其中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

A. B. C.

D.

三、解答题

21.21.夏天游泳时从泳池中出来,感到很冷,风一吹感到更冷;北方寒冷的冬季,松花江两岸的树枝上形成雾凇奇观.请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以上两种现象,要求说明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

22.冬天,我们向手“吹气”感觉很冷,而向手“哈气”感觉很暖和,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一下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______.

23.如图所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小明同学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同时发现易拉罐的底部外有白霜形成,请你解释一下白霜形成原因.重点说明放盐的作用是什么?该白霜的形成是一种什么物态变化?罐底、易拉罐中冰

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是低于0℃,是高于0℃?在形成白霜的过程中是吸收还是放出了热量?

24.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包含着许多物理现象,请解释下列现象:

(1)春暖花开,温度越高,花香越浓.

(2)夏天中午,沙滩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

(3)深秋早晨,枝头挂满白霜.

(4)严寒冬天,冰雪路面上行驶的汽车安装防滑链.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A

4.D

5.B

6.D

7.A

8.D

9.B

10.C

11.C

12.C

14.B

二、填空题

15.没有超声波将水变成超微粒子形成水雾而水雾仍为液态汽化吸收

16.能量汽化吸热

17.-4降低变大

18.﹣81

19.水银91吸保持不变103盐水的浓度增大引起沸点升高【分析】考查观察水沸腾实验20.表面积C

三、解答题

21.

22.

23.

24.

【参考解析】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A.固态水银、铁和海波都是晶体,故符合题意;

B.玻璃是非晶体,故不符合题意;

C.松香是非晶体,故不符合题意;

D.沥青是非晶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A.树叶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

B.护目镜上的“水雾”,是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的小水珠,故B符合题意;C.湿衣服晾干,是衣服上的水分汽化成了水蒸气,故C不符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冰熔化成了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A

解析:A

从冰箱冷冻室取出一块牛排,刚取出时牛排表面冒着“白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塑料包装表面出现密密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附在包装表面;牛排变软是由固态熔化造成的;故①②物态变化相同。

故选A。

4.D

解析:D

由图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8.5℃;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低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8.5℃;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5.B

解析:B

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9.6℃,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自己的体温高于39.6℃,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自己的体温不高于39.6℃,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9.6℃。所以体温是36.6℃的自己测量的结果是39.6℃。故选B。

6.D

解析:D

A.由图知,该物质从第3min开始熔化,第6min时熔化结束,故在该物质在第6min时,处于液态,故A错误;

B.由图知,该物质在BC段处于熔化过程,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故B错误;

C.由图知,该物质在CD段是液态,故C错误;

D.由图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该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与凝固点相等,故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故D正确。

故选D。

7.A

解析:A

A.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符合题意;

B.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C.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

D.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解析:D

A.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棒冰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荷花叶片上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加快手上的水分蒸发,故D正确;

故选D。

9.B

解析:B

A.雪没有化成水,但雪变少了,是因为雪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清晨植物上的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行成的,故B正确;

C.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冰晶的过程,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10.C

解析:C

A.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因此-118℃的酒精是固态;水银的熔点是-39℃,-118℃没有达到水银的熔点,水银为固态,故A错误;

B.水银的熔点为-39℃,-38℃高于水银的熔点,所以-38℃的水银是液态,故B错误;C.铅的熔点为328℃,356℃高于水银和铅的熔点,所以温度达到356℃时,水银和铅都是液态,故C正确;

D.液态铅的沸点为1740℃,1739℃低于铅的沸点,所以此时铅还没有沸腾,此时应为液态,故D错误。

故选C。

11.C

解析:C

【分析】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需要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过程;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为液化过程。

A.“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时吸收热量,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时,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带走热量,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固态的水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夏天从冰箱中取出来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这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现象,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C

解析:C

A.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熔化图象;又因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

B.由图甲可知,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0min时全部熔化,则第15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

CD.由图可知,该物质熔点为-2℃,低于冰的熔点,故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凝固结冰,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即冰会逐渐增加,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3.D

解析:D

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该过程放出热量,故A不符合题意;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该过程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冰柱是水滴下落过程中凝固形成的,该过程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正在变小的干冰,发生了升华现象,该过程吸收热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B

解析:B

A.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这是化学中的溶化现象,故A错误;

B.由题可知,氯化钠有固定的溶化温度,即熔点,属于晶体,故B正确;

C.利用海水煮盐主要是利用了蒸发结晶现象,故C错误;

D.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其熔点是801°C,所以温度为100°C时,盐为固态,故D 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5.没有超声波将水变成超微粒子形成水雾而水雾仍为液态汽化吸收

解析:没有超声波将水变成超微粒子形成水雾,而水雾仍为液态汽化吸收

(1)[1][2]超声波将水变成超微粒子形成水雾,而水雾仍为液态,故此过程没有发生物态变化。

(2)[3][4]水雾散发到空气中后,通过汽化变成水蒸气,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16.能量汽化吸热

解析:能量汽化吸热

[1]超声波将水“打碎”而形成白雾,是克服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把水分成小水滴,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2]白雾渐渐消失,这是小水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是汽化现象。

[3]白雾汽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

17.-4降低变大

解析:-4 降低变大

(1)[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的时间为

t=-=

8min3min5min

(2)[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故盐水的凝固点为-4℃。

[3]冬天,人们采取在雪上撤盐的方法,目的是降低雪的熔点,使雪在较低温度下也能熔化。

(3)[4]根据图像的斜率可知,盐水全部凝固之后降温的速度变大。

18.﹣81

解析:﹣8 1

[1][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在0刻度线的下面,所以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低于0℃,示数为﹣8℃。

19.水银91吸保持不变103盐水的浓度增大引起沸点升高【分析】考查观察水沸腾实验

解析:水银 91 吸保持不变 103 盐水的

浓度增大引起沸点升高

【分析】

考查观察水沸腾实验

(1)[1]盐水的沸点是103℃,而酒精的沸点是78℃,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水银的沸点357℃高于盐水的沸点,所以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2)[2]图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指在90℃上面第1小格上,因此温度计示数为91℃。

(3)[3]根据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其连接起来即可,如图所示:

(4)[4][5][6]由记录的数据可见,盐水的温度升高到103℃后,就不再变化了,因此此时盐水的沸点是103℃,并且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保持这个温度不变。

(5)[7]25分钟后,盐水中的水蒸发了很多,盐水浓度升高,沸腾时的温度也会相应升高,因此沸点升高可能与盐水的浓度增大有关。

20.表面积C

解析:表面积C

[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2]要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应该用上控制变量法,A图中,相同的胡萝卜一个直接放在太阳下,一个放在遮阳蓬下,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B图中相同的胡萝卜,一个剖开,可以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C图中,两个相同的胡萝卜都放在密封的容器中,没有控制变量,无法探究;D图中,相同的胡萝卜,一个放在风扇下吹,一个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所以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是C选项。

三、解答题

21.

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3)吸热的物态变化: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物态变化:凝固、液化、凝华.

答: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身上沾的水由于蒸发会从身上吸热,所以人会感到冷;有风吹来,会加快身上水的蒸发,从而加快吸热,人会感到更冷;

松花江两岸树枝上形成的雾凇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汽化和凝华现象的知识,解题时要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会灵活应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分析问题.

22.

见解析

【解析】

答:冬天向手上吹气,会加快手上的汗液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会带走手上的热量,所以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会更冷;

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一方面口中吹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与温度较低的手之间发生热传递,温度较低的手会吸收热量;另一方面口中吹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手时,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液化要放热,所以手会感到暖和.

考点: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本题要用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两个知识来解答,在明白“哈气”和“吹气”的区别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点评:只有真正理解“哈气”和“吹气”的区别才能解决此题.

23.

见详解

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目的是为了降低冰的熔点,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冰熔化时吸热,使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更低,且在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易拉罐凝华成小冰晶,即白霜;形成白霜的过程中放出了热量.

24.

(1)温度越高,扩散越快;(2)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3)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小冰晶形成霜;(4)利用增加接触面积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分析】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水的比热容大,在吸收和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小;

(3)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凝华放热;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1)花香类物质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扩散分布到周围的空气中,所以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花的香味;天气温度越高花香越浓,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夏天中午,沙滩很热,而海水却比较凉,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子小.因此,我们会感到海水的温度比沙滩的温度低;

(3)霜是固态,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的;

(4)给车轮安装防滑链,可以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汽车车轮和冰路面的摩擦力,防止打滑.

故答案为(1)温度越高,扩散越快;(2)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3)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小冰晶形成霜;(4)利用增加接触面积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点睛】

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体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在平时学习中多观察,多思考.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固体都是晶体的一组是() A.固态水银铁海波B.食盐冰糖玻璃 C.冰松香雪花D.萘铜沥青 2.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树叶上的霜B.护目镜上的“水雾”C.湿衣服晾干D.冰雪消融 3.夏天妈妈从冰箱冷冻室取出一块牛排,刚取出时牛排表面①冒着“白气”,放在空气中解冻一会儿,塑料包装表面出现②密密的小水珠,等到牛排③变软之后,妈妈就知道牛排解冻好了。上面描述的三个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4.预防新冠肺炎病毒时要测量体温。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 37℃与39℃的就诊者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A.37℃和 39℃B.37℃和 38.5℃C.37℃和 37℃D.38.5℃和 39℃5.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6℃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6℃,则测出来的体温是() A.36.6℃B.39.6℃C.37℃D.76.2℃ 6.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t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A.在6min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在CD段是气态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7.下列各图中,属于晶体液体凝固的图象是() A.B. C.D. 8.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些现象。针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棒冰冒“白气”是棒冰升华形成的 C.荷花叶片上的小露珠是叶片分泌出来的 D.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加快手上的水分蒸发 9.下列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冬天有时没见雪化成水,但雪却不见了是熔化现象 B.夏天清晨,植物上常有露水,是液化现象 C.冬天户外的人嘴里不断呼出白气是汽化现象 D.深秋的早晨,有时地面上会有一层霜,是升华现象 10.在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由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判断正确的是()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下列物体的温度最接近37℃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 B.西安市冬季最低气温 C.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 2.某人直接用一只示数为37.6℃的体温计,先后测体温分别为37℃和38℃的甲、乙两人 的体温,则测得的数据分别为() A.37℃和38℃B.37℃和37.6℃ C.37.6℃和38℃D.37.6℃和37.6℃ 3.下列对如图体温计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某同学的体温是38.5℃该同学体温不正常 B.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 C.体温计的量程是35~45℃ D.利用体温计也可以测量液体的温度 4.根据表中列出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物质名称金铜铁固态氢 熔点(℃)1064 1083 1535 -259 A.氢在-255℃时是固态B.固态氢属于非晶体 C.可以用铁锅来熔化金块D.可以用铜锅来熔化铁块 5.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A.这种物质是晶体 B.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用10分钟 C.该物质的熔点是48℃ D.该物质在BC段内仍然吸收热量 6.利用3D打印技术能够加工钛合金零件,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吸收热量变成 液态,再定型成零件。此过程中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凝固 B.升华液化 C.汽化凝华 D.熔化凝固 7.如图所示,盛水的容器中有A、B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中装有适量的水,B倒扣着放入容器中。给容器中的水加热直到沸腾一段时间,下列相关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A杯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且能够沸腾 B.B杯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C.A、B两杯中的水都能够达到沸点 D.A杯中的水能达到沸点,B杯中的水不能达到沸点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的是() A.湖水表面结冰 B.盘子里的水晾干了 C.铁块化成铁水 D.水沸腾时水面出现“白气” 2.放在柜子里的樟脑丸慢慢地缩小以至消失,这一现象属于() A.蒸发现象 B.熔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升华现象 3.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温度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A. B. C. D. 4.如图所示,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开酒精灯,下列说法:①用注射器往瓶内打气,水继续沸腾;①用注射器往瓶内打气,水停止沸腾;①用注射器往瓶外抽气,水继续沸腾;①用注射器往瓶外抽气,水停止沸腾,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5.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赛龙舟、吃粽子也成为人们过节的重要习俗.小彤看见妈妈在家煮粽子时,锅中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继续煮.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能更快的将粽子煮熟 B.用“大火”可使水沸腾更剧烈,沸点升高,不应该改用“小火” C.水沸腾后,改用“小火”水温升高较慢,锅中水不易被烧干 D.水沸腾后,用“大火”或“小火”煮,水温都不变,用“小火”煮可节能 6.成都的蔬菜加工企业为了避免蔬菜在长途运输、贮藏等环节中腐烂变质及高温杀菌时对蔬菜营养成分的破坏,常常对蔬菜进行真空脱水,使之成为脱水蔬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真空脱水的原理是() A.真空环境的温度极低,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凝固并升华,从而实现脱水 B.真空环境的温度很高,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C.真空环境的空气密度很小,可迅速提高蔬菜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实现脱水 D.真空环境的气压很小,因而大大降低了水的沸点,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7.秋天的早晨,某同学搭车去省城,发现当日大雾,看不清沿途稍远的树木和道路;接近城镇时,雾越来越小;经过城镇,基本无雾;出城再行,雾又越来越大,即有“田野有雾、城镇无雾”的现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城镇上空尘埃稀少 B.地球近年升温 C.温室气体排放过多 D.城镇气温较高,形成“热岛” 8.利用干冰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 A.干冰液化放热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1、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7.8℃ ,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7.8℃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2、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得高,示数亦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内径粗的升得低,示数也小 3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一刻度均匀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10℃ ;用它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是90℃ 。若用它测得某容器中的温水为70℃ ,则温水的实际温度应为() A、56℃ B、60℃ C、75℃ D、80℃ 4、学校在疫情防护期间,要求对每位师生每天进行体温检测。当学生参加考试时,要求体温小于37.3 ℃的考生在常规考场考试,体温大于等于37.3 ℃的考生在备用考场考试。某考生的体温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体温计的量程是35 ℃ ~45 ℃ B、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 ℃ C、检测该考生应该在常规考场 D、体温计的制作原理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5、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到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 C、水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

6、如图所示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已知海波的熔化温度是4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波在AB段处于固态 B、海波在BC段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C、海波在BC段为固液共存的状态 D、海波在CD段吸收热量 7、冰箱的制冷剂在蒸发时() A、吸收热量,冰箱内部温度升高 B、吸收热量,冰箱内部温度降低 C、放出热量,冰箱内部温度升高 D、放出热量,冰箱内部温度降低 8、口罩作为防疫“神器”人人都必须佩戴,冬天在室外,如果口罩佩戴不严实,戴眼镜的同学,眼镜片上就会出现白雾遮挡视线,这个白雾是如何形成的() A、吸热熔化 B、吸热汽化 C、放热液化 D、吸热蒸发 9、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夏天用电风扇吹风能使人感到凉爽,这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B、用高压锅炖肉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高,水的沸点高 C、通过撒盐的方法促使雪熔化,说明撒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 D、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糕会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10、房间装有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房间,“水雾”都在内表面 B、甲、乙两房间,“水雾”都在外表面 C、甲房间“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外表面 D、甲房间“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内表面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采用水浴法加热后就没必要用碎冰做实验了 B.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C.A图线中,2—6min段温度不变,说明此过程不需要吸热 D.A图线中,2—6min段表示熔化过程,此过程需要吸热 2.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纯度极高的碳化硅晶体,该晶体制成的半导体将大大提高电子设备的效率。下图是该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四点中,表示该晶体正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的是() A.a B.b C.c D.d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 (3)B.(2) (4)C.(4) (3)D.(1) (4) 4.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

A.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散开 B.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C.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D.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 5.下列所给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的温度大约是 40℃ B.每周一升旗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 20s C.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5m/s D.心脏的跳动频率大约是 1.2Hz 6.以下物态变化的事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A.冬天池塘的水面上结了一层薄冰 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在-10℃时也能晾干 C.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上附着一层“白霜” D.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周围“冒”出的“白气” 7.下列验证性小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将正在发生的音叉接触平静的水面,看到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包上浸过水的棉花,放在恒温的环境中,观察到其示数会下降,说明液体蒸发要吸热 C.对着冰冷的镜面哈气,发现镜面变模糊,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液体汽化 D.在玻璃板上滴等量两滴酒精,让它们表面积相同,放在温度条件相同而通风条件不同的环境中,发现通风条件好的地方的酒精先消失,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8.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 A.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液化现象 B.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C.蒸发和沸腾都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D.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无关,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9.一支刻度均匀,但标刻数值不准的温度计。在测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时,示数为96℃,在测一杯热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与热水的真实温度50℃恰好相等。若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则示数是() A.0℃B.2℃C.4℃D.6℃ 10.如图,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中盛有乙液体,持续加热烧杯中的甲液体,能使试管中乙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铸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料加热化为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冷却成形,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料化为铜液需要放热B.铜料化为铜液是熔化 C.铜液冷却成形需要吸热D.铜液冷却成形是凝华 2.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趣味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表面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A.B. C.D. 3.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A.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B.打开除雾功能,汽车玻璃上的“雾”很快消失,是汽化现象 C.冬天,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 D.汽车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 4.“双减”之后,荆州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某学校开办了“厨艺”兴趣班,学生煮菜后提起锅盖,发现水从锅盖上流下,锅盖上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A.先升华后凝华B.先凝固后汽化 C.先熔化后液化D.先汽化后液化 5.下图中,正确描述巴中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凝固阶段温度变化的是() A.B.C.D. 6.优美的词句可以勾画出大自然水资源的美妙与和谐,下列词语中描绘凝华现象的是()

A.滴水成冰B.玉霜满地C.烟雾缭绕D.露似珍珠 7.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计的感温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感温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如图所示,测量数据偏大 8.一种合金魔术道具,久握在34℃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可能是() A.16°C B.30°C C.47°C D.70°C 9.有一种植物的繁殖技术叫扦插。育苗时先剪取植物的茎插入士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在栽种植物时,为了减慢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可将茎上的部分或全部叶片剪去,此方式使水分蒸发减慢的物理原理是() A.减小蒸发面积B.降低液体温度 C.减慢液体上方空气流速D.三者均是 10.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A.用体温枪测得小明同学体温为36.8℃ B.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kg C.某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为7s D.初中物理教材的长度约为26dm 11.如图所示是粤北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A.雪的形成过程中放出热量B.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底部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开水中,过一会儿将玻璃泡从水中取出,静置一段时间发现玻璃泡顶部玻璃壁上出现黑色的碘颗粒,下列现象中与玻璃泡顶部玻璃壁上出现碘颗粒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露珠晶莹 C.秋天,白雾弥漫 D.冬天,霜满枝头 2.王老师上课带来一把金属勺放在了讲桌上,把刚烧开的开水倒入杯中,将金属勺放在杯里,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约20℃)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关于这种金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金属熔点不低于20℃B.该金属熔点低于20℃ C.该金属凝固点高于100℃D.该金属是非晶体 3.如图是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和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冒“白气”时的情景,对于这两种“白气”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雪糕周围的“白气”是升华形成的 B.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发生汽化形成的 D.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的 4.冻豆腐内部有许多小孔,做菜时这些小孔饱含汤和佐料因而味道鲜美这些小孔的成因是() A.豆腐自身冻缩而成 B.外界的冰雪扎进豆腐里而成 C.豆腐里的水先凝固成冰,再熔化成水形成的 D.豆腐自身膨胀而成 5.下列说法正确是()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深秋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北方的冬天,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人工降雨经历了升华、凝固和熔化三种物态变化过程 6.下列所给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的温度大约是 40℃ B.每周一升旗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 20s C.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5m/s D.心脏的跳动频率大约是 1.2Hz 7.下列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时往往会形成一层水雾覆盖在护目镜内侧,如图所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形成与护目镜上的水雾形成相同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9.预防新冠肺炎病毒时要测量体温。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 37℃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共11题;共22分) 1.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吸水性好的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下列关于简易冰箱制冷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①纱布有较好的吸水性,可以增大水的蒸发面积; ②放在通风的地方,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③水蒸发时吸热,可以使食物的温度降低; ④提高水的温度,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下列对自然现象成因的解释错误的是() A. 早春黄河中渐渐消融的冰凌﹣﹣熔化 B. 夏天的清晨草坪上附着的露水﹣﹣液化 C. 深秋的霜冻﹣﹣凝华 D. 冬天空中飘落的雪花﹣﹣凝固 3.如图所示,表示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4.如图四幅图中由升华形成的自然现象是()

A. 冰雪消融 B. 清晨的露珠 C. 寒冬冰雕变小 D. 树枝上的雾凇 5.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A. 冰雪融化 B. 叶面上形成露珠 C. 冬天树叶上形成霜 D. 玻璃上形成“窗花” 6.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碗中液态氮沸腾,碗的外壁出现白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碗中液态氮放热 B. 碗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 C. 碗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 D. 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7.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A. 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 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 深秋,红红的枫叶蒙上白霜 D. 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8.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 冰冻的衣服晾干 B. 树枝上的霜 C. 草叶上的露珠 D. 湿手被干手器烘干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结冰过程需要吸收大量热量 B.“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雪水化成河,粮食千万箩”,雪水化成河是液化现象 2.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时往往会形成一层水雾覆盖在护目镜内侧,如图所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形成与护目镜上的水雾形成相同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3.下列关于沸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体温度达到其沸点就一定沸腾B.液体沸腾时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C.95℃的水不可能沸腾D.液体沸腾时要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4.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6℃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6℃,则测出来的体温是() A.36.6℃B.39.6℃C.37℃D.76.2℃ 5.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 C.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D.纸锅里的水烧干后,继续加热会使纸锅燃烧

6.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t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A.在6min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在CD段是气态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7.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冰的质量逐渐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是 A.冰原来的温度低于0℃B.冰原来的温度等于0℃ C.冰原来的温度高于0℃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8.舞台上演员跳舞时,会喷洒干冰产生一种美丽的效果——“白雾”。关于这种效果产生的整个过程中,所包含的物态变化主要有() A.凝华、熔化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D.凝华、液化 9.在如图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图哪幅示意图可能反映了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A.B. C.D.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你认为下列数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教室的高度约为3dm B.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6.5℃ C.中学生跑步的平均速度约为1.1m/s D.快速眨眼1次的时间约为5s 2.关于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体温计可以测量开水的温度 B.使用停表测同学百米跑成绩前,先按复位钮清零 C.裁切窗玻璃前,用分度值为厘米的卷尺测量窗户的宽度 D.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测量任何物体的长度 3.如图是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和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冒“白气”时的情景,对于这两种“白气”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雪糕周围的“白气”是升华形成的 B.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发生汽化形成的 D.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的 4.某兴趣小组以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加热段时间后。测得使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砂温600℃,观察到乙、丙两烧杯中的水呈沸腾状态,则三个烧杯中水的温度大小关系是() A.t甲=t乙=t丙B.t甲>t乙>t丙C.t甲

B.每周一升旗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 20s C.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5m/s D.心脏的跳动频率大约是 1.2Hz 6.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6℃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6℃,则测出来的体温是() A.36.6℃B.39.6℃C.37℃D.76.2℃ 7.已知碘的熔点是 114℃、沸点是 184.35℃,小丁用电吹风对装有固态碘的试管(如图所示)进行加热,能看到试管出现碘蒸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1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先熔化再汽化B.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1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升华 C.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2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先熔化再汽化D.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2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升华 8.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t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A.在6min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在CD段是气态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9.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洗热水澡时的适宜水温约40℃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约37℃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40℃ 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10.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东台地区冬季最低气温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有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夏季,小李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看见一股“白气”向下飘出,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C.两股“白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两股“白气”形成的过程都要放热 2.关于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体温计可以测量开水的温度 B.使用停表测同学百米跑成绩前,先按复位钮清零 C.裁切窗玻璃前,用分度值为厘米的卷尺测量窗户的宽度 D.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测量任何物体的长度 3.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B.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C.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盒D.用地膜覆盖农田 4.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树叶上的霜B.护目镜上的“水雾”C.湿衣服晾干D.冰雪消融 5.由于疫情的影响,寒假期间出行的人们优先选择自驾出行,小明发现车载空调温度设置过高,前挡风玻璃容易出现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对着前挡风玻璃不断吹热风,不一会儿水雾消失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雾出现在前挡风玻璃的内侧 B.水雾消失了是发生了液化现象 C.对玻璃吹热风,只用了升高液体的温度方法来加快蒸发 D.空调制冷时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使制冷剂汽化 6.在如图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图哪幅示意图可能反映了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A.B. C.D. 7.如图所示,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干冰消失,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在这个现象中() A.干冰发生了汽化现象 B.罐外壁所结的霜属于凝固现象 C.干冰消失的过程要放热 D.罐外壁的霜在形成时会放热 8.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 A.固气液B.固液气 C.气液固D.液气固 9.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 B.夏天会有墙上的瓷砖“出汗”的返潮现象,这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C.深秋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单元练】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 A.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散开 B.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C.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D.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C 解析:C A.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散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的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提高了水的温度,同时也加快了水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水的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降低了水分的温度,同时也减慢了水分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减慢了水分的蒸发,故C符合题意; D.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加快了汗液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汗液的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以下物态变化的事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A.冬天池塘的水面上结了一层薄冰 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在-10℃时也能晾干 C.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上附着一层“白霜” D.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周围“冒”出的“白气”D 解析:D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冰是液体水形成的固态物质;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固态的冰变成水蒸气;冰棍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冰晶;冰棒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 A.冬天池塘的水面上结了一层冰,属于凝固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在-10℃时也能晾干,属于升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上附着一层“白霜”属于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棒,在其表面周围“冒”出的白气属于液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故选D。 3.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时往往会形成一层水雾覆盖在护目镜内侧,如图所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形成与护目镜上的水雾形成相同的是()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包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验证性小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将正在发生的音叉接触平静的水面,看到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包上浸过水的棉花,放在恒温的环境中,观察到其示数会下降,说明液体蒸发要吸热 C.对着冰冷的镜面哈气,发现镜面变模糊,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液体汽化 D.在玻璃板上滴等量两滴酒精,让它们表面积相同,放在温度条件相同而通风条件不同的环境中,发现通风条件好的地方的酒精先消失,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2.下列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6℃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6℃,则测出来的体温是() A.36.6℃B.39.6℃C.37℃D.76.2℃ 4.下面关于人体各个数值不合理的是() A.一个人正常的体温约为37℃ B.手掌的宽度约为1dm C.一个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D.人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 5.从冰箱冷冻室拿出一块冻肉,表面还没有结霜,过一会看到其表面有一层霜,这层霜是() 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 C.冰箱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D.冻肉上的水凝固而成 6.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A.雪山上的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山间的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树上的露珠﹣﹣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草木上的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7.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单元练】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固体都是晶体的一组是() A.固态水银铁海波B.食盐冰糖玻璃 C.冰松香雪花D.萘铜沥青A 解析:A A.固态水银、铁和海波都是晶体,故符合题意; B.玻璃是非晶体,故不符合题意; C.松香是非晶体,故不符合题意; D.沥青是非晶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结冰过程需要吸收大量热量 B.“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雪水化成河,粮食千万箩”,雪水化成河是液化现象C 解析:C A.结冰是由液态凝固成固态,需要放出大量热量,故A错误; B.露的形成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故C正确; D.雪水化成水是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3.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B.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C.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盒D.用地膜覆盖农田A 解析:A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把湿手伸到干手器的下方吹,能加快空气的流速,能加快蒸发;给盛有酒精瓶子加盖、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盒、用地膜覆盖农田,会减小液体的表面积,蒸发会减慢;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利用小纸锅可以将水加热至沸腾,但纸锅却没有燃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烛焰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B.水沸腾后,水不再吸热

C.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D.在加热过程中,只有水吸热,纸锅不吸热C 解析:C A.纸的燃点是183℃,酒精点燃的火温度是500℃-600℃,则烛焰的温度高于纸的着火点,故A错误; B.液体沸腾时的特点: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 CD.在加热过程中,水和纸锅均吸热;当水沸腾后,水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纸的着火点约180℃,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因此纸锅不会燃烧,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5.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冰的质量逐渐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是 A.冰原来的温度低于0℃B.冰原来的温度等于0℃ C.冰原来的温度高于0℃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A 解析:A 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在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的条件下,冰的质量逐渐增加,说明有一部分水凝固成冰,由水的凝固条件知道水要达到凝固点,还要继续放热,既然水放热则冰就要吸收热量,冰吸收热量不仅没有熔化,而且还有部分水凝固成冰,说明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否则冰吸热就一定会熔化而减少,答案选A。 6.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实验时大气压都高于标准大气压 B.100℃的水蒸气和100℃的水温度一样,如果烫伤到人以后,烫伤效果也一定相同C.实验中会观察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小 D.分析图乙中的图线可知,第一次实验比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多D 解析:D A.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水的沸点都为9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说明此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A错误; B.100℃的水蒸气烫伤到人时会发生液化现象,液化要放热,故会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故B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