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之多角度看刘邦

读《资治通鉴》之多角度看刘邦【原文】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隐瞒)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就分给他),与天下同(共享)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嫉妒)之,贤者疑(怀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大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音:镇,镇守)国家,抚(安抚)百姓,给饷馈(输运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率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擒)也。”群臣说(悦)服。

【译文】

皇帝在洛阳南宫设宴与群臣饮酒,说:“各位侯爷、将军,诸位不要隐瞒,老老实实告诉我,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

高起、王陵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来就封给他,与天下共享利益。项羽则相反,有功劳的他要陷害,有贤能的他要怀疑,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人民,供应军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但是我能用他们,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得天下。项羽有

一个范增却不能用,这是他为我所擒的原因。”群臣心悦诚服。

【解析】

一、综合评价

刘邦说自己的成功,不是自己行,而是自己能用那些有本事的人。刘邦深悟领导力的精髓,领导越大,权力越大,盲点越多。不管什么事,领导都可以说了算,是因为他有权力,并不是他有这个能力。因此,能听进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兼听则明,就是个好领导,反之,就会犯错误。刘邦打仗听韩信的,治国听萧何的,战略上听张良的,所以他就成功了。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曾提出领导力修炼的三条:仁,明,武。仁就是要懂政治,关心百姓疾苦,能争取人心拥戴,用人能成就人。明是判断力,方向、路径的判断,危与机的判断,人与事的判断,这实际上就是重大问题上的决策能力。武是决断力,排除干扰,把决策付诸实施的能力。刘邦这几条都做得不错,他懂政治,他能争取人心,他有判断力和决断力,识人用人,更是他的长项。

二、史论结合评价

纵观那段相争的历史,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他的政治能力并不是很厉害,要知道很多皇帝都有很大的格局,都很有远见,但是他也没有,只可以说是带着兵打仗倒是稍微强一点,不过最多可以带十万人,再多了就不行了,他就乱了!他还比较擅长的就是找一些好帮手,他觉得那三个人都很厉害,有他们就可以稳定了,但是这三位都比你强,你怎么知道他们就愿意为你这个啥都不会的人奋斗呢?他们这么能耐,完全可以自己拼!

大家说他知人善任,虽然没有远见但是心胸很宽广,而且有王

者的那种大度,这些没错,但是并不能作为突出的地方,因为加到别的人身上也是可以的,所有的明君都会有这些品质。都是明君了,为什么只有他被称为痞子呢?这可不是一个得体的称号!他是创业之君的亿元,很有名气,而且现在还受人追捧,这是为什么呢?他不是一个坏人,但是也不是那种挑不出毛病的正人君子,是带一点坏坏的那种人,有痞痞的感觉,所以才被那样称呼吧!

虽然政治能力不怎么样,但是干了那么多大事,魄力还是有的,为什么那些人甘愿追随他呢,正是因为他有魄力,而那些人有能力但并没有魄力和勇气。虽然起义的时候喝醉了,但也并不是每一个人在喝醉了就敢做出造反的事情,那些有能力的人担心会没了性命,而不敢当老大,所以就追随他,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区别,也是那些谋士和将士甘愿追随他的原因,正是这种魄力,即使他没有很好的能力,也有人死心塌地的追随。

三、后世毁誉参半评价

大家都说所有的事物可以说都是萧何在处理,无论局势有多惨,但是只要萧何在就没问题,就安心,在对比下,人们觉得作为领导者的刘邦就更没有什么本事了,但是其实正因为他,萧何才会这么做,所以也不能说他什么本事都没有,比如你就没本事让这些能人替你处理事务,所以人家还是有本事的!也正是因为他的重视,所以迎来的完全的臣服,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个领导带来的,所以即使做了很多事,有了很多功劳可以撼动老大的地位了,也别无二心,许多明君也无法对实力太大的大臣坐视不管,因为还是不相信,所以这一点是很难的,不是所有帝王都可以做到。

他的这个魄力是他最有魅力的点,是他最大的特点,但是因为这

点并不是很清晰地就知道了,所以大家都忽略了这一点,虽然政治实力弱,但是这在政治事业上的魄力也可以说是实力的一部分了。大家对他有很多的不好的评价,虽然不像是评价那些昏庸暴君一样,但是总归不能说好,要是说他最失败的一点,那就是亲情这一块了,他可以说是最不喜欢自己接班人的皇帝了。我觉得许多皇帝再冷酷,也是喜欢自己的儿子,但是他居然能够做出在逃亡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丢出车外,这冷酷不仅对孩子们造成了阴影,使得后来的刘盈一直小心翼翼,令人心疼,这些都是他的罪过!

他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可以说连他的老婆吕后的政治水平就比不上,虽然吕后太过恶毒,但是确实有政治头脑。同样是创业之帝,也同样是草根出身,老朱的口碑比他好多了,就没有那些痞子的称号,老朱的优点在于,是真的有实力,处理国家井井有条,并且还是个劳模,一直奋斗到最后一刻,还有就是家庭和睦,他和马皇后可以说是帝后的楷模了,而且对于儿子们也都很好,至少没有说有什么像刘邦那样无情的事情发生!

刘邦还是比较复杂的一个人,毕竟还是建立了一个巨大的王朝,所以还是大名鼎鼎,其他那些遭人诟病的问题也是确实存在,也没办法洗白!

【结语】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读《资治通鉴》之多角度看刘邦

读《资治通鉴》之多角度看刘邦【原文】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隐瞒)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就分给他),与天下同(共享)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嫉妒)之,贤者疑(怀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大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音:镇,镇守)国家,抚(安抚)百姓,给饷馈(输运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率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擒)也。”群臣说(悦)服。 【译文】 皇帝在洛阳南宫设宴与群臣饮酒,说:“各位侯爷、将军,诸位不要隐瞒,老老实实告诉我,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 高起、王陵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来就封给他,与天下共享利益。项羽则相反,有功劳的他要陷害,有贤能的他要怀疑,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人民,供应军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但是我能用他们,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得天下。项羽有

一个范增却不能用,这是他为我所擒的原因。”群臣心悦诚服。 【解析】 一、综合评价 刘邦说自己的成功,不是自己行,而是自己能用那些有本事的人。刘邦深悟领导力的精髓,领导越大,权力越大,盲点越多。不管什么事,领导都可以说了算,是因为他有权力,并不是他有这个能力。因此,能听进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兼听则明,就是个好领导,反之,就会犯错误。刘邦打仗听韩信的,治国听萧何的,战略上听张良的,所以他就成功了。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曾提出领导力修炼的三条:仁,明,武。仁就是要懂政治,关心百姓疾苦,能争取人心拥戴,用人能成就人。明是判断力,方向、路径的判断,危与机的判断,人与事的判断,这实际上就是重大问题上的决策能力。武是决断力,排除干扰,把决策付诸实施的能力。刘邦这几条都做得不错,他懂政治,他能争取人心,他有判断力和决断力,识人用人,更是他的长项。 二、史论结合评价 纵观那段相争的历史,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他的政治能力并不是很厉害,要知道很多皇帝都有很大的格局,都很有远见,但是他也没有,只可以说是带着兵打仗倒是稍微强一点,不过最多可以带十万人,再多了就不行了,他就乱了!他还比较擅长的就是找一些好帮手,他觉得那三个人都很厉害,有他们就可以稳定了,但是这三位都比你强,你怎么知道他们就愿意为你这个啥都不会的人奋斗呢?他们这么能耐,完全可以自己拼! 大家说他知人善任,虽然没有远见但是心胸很宽广,而且有王

《资治通鉴》新读——刘邦得韩信

刘邦得韩信 当初,淮阴人韩信,家里很贫穷,做不了官也不会做生意,天天游手好闲,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一天在城边上钓鱼(这时候钓鱼不会是为了休闲,主要是弄点吃的),有个洗衣服的老太太看到他面露饥色,就给他吃的。韩信很高兴,吃完之后说:“我将来必将重重报答你。”老太太很生气:“男子汉连自己都吃不饱,我是看你可怜给你吃的,谁指望你报答我?”(老太太这话很伤人,即使是真的施恩不图报,话说成这样基本上等于抽巴掌了。而韩信终未食言,名扬天下荣华富贵之后适时地给了该老太太一笔重金,以示报答。不知道该老太太还记不记得她当年周济过的这个穷小子的模样,暴得大富后的她还会不会到河边亲自去洗衣服。人生际遇,盖类于此) 淮阴街一个年轻的屠户一次在街上遇到韩信说:“别看你天天带着剑,人模狗样的,韩信虽然你带着剑(韩信当初去见项梁是“仗剑”,可见韩信平日就是一人一剑的装束,再饿再苦,剑不可丢。一为防身,亦是明志),其实你就是个胆小鬼,要么你杀了我,要么从我裤裆下钻过。”韩信看了看,屈身从此人胯下钻过,众人哄笑,都说他是真正的胆小鬼。(世人皆以“胯下之辱”胜赞韩信乃“能屈能伸”之大丈夫,余以为韩信“能屈”是真,“伸”实不足。以一身武艺“屈”于屠户胯下,以一代战神“屈”于刘邦麾下,是“能屈”也;遇市井小人,不早避之,亦不逃掉;拥天下名,拥百万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数次机遇现前,终不能摆脱汉王而自立自保,图落得个身死族灭的可悲下场,是为“伸”实不足也。殊为可叹乎!) 项梁渡江后,韩信带着剑去追随,一直默默无闻;项梁败了之后,又追随项羽,项羽让他当了个带兵的小官,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等刘邦被封为汉中王之后,韩信抛弃了项羽,来到刘邦军中。依然默默无闻。 不知道犯了什么罪,理当斩首,前面已经斩了十三个,下一个就轮到韩信。韩信昂首待死,忽然看到腾公(刘邦手下一个谋士)进账,大声喊到:“汉王欲得天下乎?为什么要杀壮士?!”腾公一看,此人相貌雄奇,谈吐非凡,岂能杀之。赶紧给他松绑,和他站在帐边简单聊了几句,腾公非常高兴,直接进去就向刘邦推荐。(和后面韩信主动找萧何引见不同,这里韩信没有说,是腾公主动去找的刘邦。由此可见,腾公的识人术着实让人叹服,项梁、项羽辈差得太多。见一面,二三言,就能知道此人堪大任,这不是一般的功夫。萧何可比之。)刘邦给了韩信一个管粮草的小官,也没有见到他什么特殊的地方。韩信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又找到萧何,让他再跟刘邦说说。刘邦还是不在意。刘邦到南郑之后,将士们都怀念家乡,开始逃亡(从江苏一路杀到咸阳,九死一生,活着的一直盼着个衣锦还乡,现在搞到四川这个噶大,回乡一时无望,逃亡在情理之中。)韩信一看,军心已不稳,大概萧何已数次跟刘邦说,而刘邦又不用,看看无望,算了,还是走吧。萧何一听说,来不及向刘邦汇报,飞马去追。 手下人进账向刘邦禀报,支支吾吾地说:丞相跑了。(!) 刘邦如五雷轰顶,不知如何是好。

《资治通鉴》读后感15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15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1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主编,历经19年才编写成,是一部长达400万字的史书,共294卷,记载了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得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共计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而我阅读的这本少年版《资治通鉴》,浓缩成了400页左右,让我读出了古人所具有的品质: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守义、执着等,这种种品质,是我们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 《资治通鉴》通过讲述一些明君贤臣或狡诈小人,揭示了一个个人生道理。让我记忆犹新的故事有: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应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决心,一战成名。但他太过自负,鸿门宴没能刺杀刘邦,铸成大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的乌江自刎,令人惋惜。 个性刚烈的商鞅为达目的常常不择手段,尤其是贯彻新法不遗余力,得罪了很多个人利益受到新法损害的人,最后以谋反这宗罪在车裂酷刑中结束了他波澜起伏、轰轰烈烈的一生。 还有满腔热血的.豫让,他为了给自己亲如手足的智伯报仇,竟乔装成服苦役的囚徒混进宫内,潜伏在厕所中刺杀赵襄子,被发现后,他毫无惧色,直言不讳,却被赵襄子欣赏放了他。第一次失败后,他仍不改决心,用生漆涂满全身,使浑身皮肤肿烂,毛发脱落,以改变自己容貌,又吞下烧红的木炭,使声音变哑,其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一日,他在街市乞讨,连妻子都没认出,还给他些许钱物。终于有一天,他打听到了赵襄子的行踪,便埋伏在赵襄子所要途经的桥下。谁知他的马匹刚到桥边就惊跳嘶叫,又被发现,便请求赵襄子把他的衣物脱下,让豫让刺几下。豫让面对他的衣袍,怒目圆瞪,视如仇敌,吼叫着,猛刺三下,便挥剑自刎,血洒桥头了。 《资治通鉴》这本史书,读完后令我感触颇深,回味无穷。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篇1) 最近阅读了一本白话版的《资治通鉴》,随着阅读的进行越发感觉这部书字字珠玑。 《资治通鉴》是北宋多学科通才司马光花费19年编写而成的横跨16个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巨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打响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枪,但是不到半年陈胜就被杀身亡。司马光在评价失败的原因时,分析道首先是陈胜在时机不成熟时着急称王,再就是滥杀熟人,亲近苛刻督查的人,将领们带兵攻占土地回来,凡是与命令不相和的,就把他们逮捕治罪,从而导致将领、朋友都不亲附他。 楚王韩信因势力过大引起刘邦的不安,进而用计捉住韩信,封了个没有实权的淮阴侯。刘邦问韩信他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你不过能带十万”,而说他自己带的兵越多越好,刘邦笑他说:“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哪?”,韩信说:“陛下你不会带兵,但很会带将”。 公元前265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人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太后舍不得,就没有答应。触龙劝说:“为什么国君的儿子被封了侯就都没有好结果呢?因为他们俸禄丰厚,却没有为国家流汗,地位崇高,却没有为国家立功。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却不趁现在您还在时让他多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身哪?”赵太后听后就同意了长安君做人质的要求。而《资治通鉴》记载的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京朝见,陪皇太子喝酒赌博,因为赌博争棋态度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朝廷把吴太子送回吴地,吴王刘濞生气的说:“天下都是刘家的天下,死在长安就

葬在长安好了,何必送回来?”又送回去,葬在长安。丧子之痛最终导致吴王挑起七王之乱。 《资治通鉴》是一本巨著,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篇2) 豫让复仇 看了这篇之后,我认为豫让只是愚忠,而且愚得可气又可悲! 虽然智瑶对豫让有知遇之恩,但智瑶的下场也是他咎由自取。他狂妄自大,骄横放纵,只会让他自取灭亡。虽然赵无恤用智瑶的头骨做酒器真的很过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个明君。豫让头次刺杀他时,他非但没有治罪于豫让,反而赞赏他的侠肝义胆,这样的气度真得让人敬佩! 豫让非但没被打动,反而坚定了决心。他竟不惜吞红碳,涂生漆,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认得他了。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又得承受多大的痛苦!而他又是否为他的妻子想过,你让一个寡妇如何度过余生? 豫让啊豫让,你赔上自己的生命和幸福,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那样一个人真的值得吗?你又爱过自己的家吗? 期猎必会 读完这篇,我很欣赏魏斯! 做人一定言而有信!魏文侯作为一代君主,能对一个芝麻官守信,竟冒着寒风暴雨前去告之,这种做法真得可敬可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拥有优越的条件,更应该言而有信!任何事情都没有借口,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篇1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篇2 孙子说:“不动如山,动如雷震。”赵国常与匈奴交战,每每失利,赵王改派李牧把守边疆。李牧每日犒劳将士,不允许出战,连续几年赵国都没有什么损失,赵王和匈奴都以为李牧怯懦。由此匈奴军队军纪开始松散,越来越缺乏组织,以致士气大减。赵国将士们每日接受赏赐却没有机会为国家效力,都愿意一战,后来大破匈奴军队。这就好比在收到别人攻击或排挤时,不要立即报复,要学会忍耐。表现出自己宽容大度的一面,对身边支持自己的人多多施以恩惠,有更多的人支持自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资治通鉴》的读后感500字1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豫让,因主公智伯被赵襄子等人杀害,心里气愤不已,便道:我一定要为他报仇,为他而死,我只有尽忠尽义,才有脸对他。 这是他发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在第一次刺杀行动中,他被发现了,但赵襄子因为看豫让是个仁义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动中,他又被发现了,在临死前,他要求刺赵襄子衣服几下,完成心愿后,豫让便拔剑自杀。 豫让的这一举动多么令我震惊,他为了义气,可以牺牲自己,为义这一字添加了光彩,为朋友报仇而放弃生命,重义轻死。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要为朋友尽忠、尽义、尽能,豫让的义气让我感慨万千。 在现在,人们为了金钱和利益,可以放弃一切,重利轻义。“义”这个字早已消失在许多人的字典里。那这样看来,豫让的精神,和为义、为忠、为情的做法,不是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吗? 虽然,我们现在不需要那样,做出为朋友之情、之义、之忠牺牲自己的大事,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交往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和朋友相处时,我们要真心相待,不欺骗;在朋友有困难时,我们要义无反顾的伸出援助之手,有难同当;在我们有快乐,记得和朋友分享,要知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虽然不可说是为大义,但也是小义,也是一种义,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时刻义字当头,多做义事,又何不为君子之行呢?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500字2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年龄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羽大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500字3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彩6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彩6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一 哈!本人的书多不胜数!其中最经典的是《资治通鉴》啦!它是北宋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根据大量鸣料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全书以时间为序记录史事,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 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 我最喜爱的一段历史叫“萧何月下追韩信”,讲的是萧何认为韩信是 做大将军的`人才,将来对国家很有帮助,于是韩信逃跑时,萧来不及向 汉王刘邦报告,就自己追了上去,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后来萧何回来了,刘邦问萧何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他去追韩信。刘邦又问,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逃跑的将军有十几个人,为什么你 偏偏去追韩信?萧何说:”那些将军很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 可以说是国家唯一的奇士,如果大王一定要和项羽夺天下,除了韩信,没 有人可以一起计谋大事的,现在只看大王怎么决定了!”汉王想要向东方 发展,所以,当即立韩信为大将。 嗯,从这件事看出,良将需要有伯乐,萧何有很强的发现能力,能及 时发现韩信带兵打仗的能力,同时,刘邦及时地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所以 刘邦才能成就帝业,成为皇帝,否则历史就要重写啦!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二 “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 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

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 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 “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 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 推而广之,史书里其它不够真实的细节描写,并无损于“史鉴”的意义。史家们在力求真实的同时,难免会留下星星点点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绝不可因史书的不完美,就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三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 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 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一段段历史情节,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 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 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绝技,无所不通,文笔优美,思维敏捷,还有 意志坚强、勇敢果断的品质。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先能够象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 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同此可见,做人必须要谦虚谨慎,一旦狂 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天子, 却能以谦虚的态度,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治理国家。

《资治通鉴》读后感6篇

最新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经典优秀 范文6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 “《资治通鉴》精采篇章顶醍醐。谋身良师处世友,知古论今人生福” 逝者如斯而不舍昼夜,这是历史。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中总是喜忧参半,而中华文明又是唯一一个历史上未曾中断的世界文明,足够我们去学习。 北宋沫水先生司马光我最敬爱的一位史学家。他的代表作《资治通鉴》是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写这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光阴。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地告诉清廉,正直,刚强的入仕品质。我的体会,在当今仍然不失为一本为人处世的指导准则。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才人辈出,叱咤风云人物何其多。然而杀伤力最大,成本最低的还是这个时代惯用的反间计。的确,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便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在战国中,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视诸侯,若能留住孙膑这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惨重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

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导致四十万大军被秦坑杀。《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间计有关。毕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它永远是人类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在当今仍然挑战者我们,试问我们非圣人,若处在其中一位,谁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资治通鉴》中不得不提的是谋臣志士。手摇蒲扇的诸葛孔明,“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锲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贾谊,料事如神之张良,历史是棋局,他们便是旗手,各显身手,上马博弈,移兵退卒。这便是司马光的主题思想之一;英雄赞歌, 忠君护主。 书中记载,周显王四十八年,录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怀私念而进谏,孟尝君不计较他的私念却采用他的谏言。“又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这是司马光肯定孟尝君能够谏言的原因。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安,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击斩匈奴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2 历史上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马光,他遵照宋英宗的命令,用十九年时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

《资治通鉴》读后感 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汉纪还是值得关注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是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最亮的星星当然是项羽。虽然最幸运的家伙是刘邦。项羽的紫微命盘懒得贴出来了,据说是破军化禄坐命。在古人的命书里,破军星和七杀星一样,被贬得一塌糊涂,杀破狼就不是什么安分的主儿,除掉折腾,还是折腾,折腾自己,外带折腾别人,除死方休。 不过,当今之世,杀破狼们倒是活得非常开心也非常精彩,因为这是个变化极快的时代。杀破狼的另一注释就是变化多端的意思。杀破狼三兄弟里变化最快的,就是破军星。项羽倒是很符合破军星的特征。 破军么,看这个破字就知道了。什么东西都弄得破破烂烂的,就是破军,比如小时候特喜欢拆玩具拆单车看到什么就想弄破了瞅瞅的主儿,多半就是破军星入命了。 项羽小时候?虽然出身是楚国顶级贵族世家,世代是楚国大将,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只学了写自己名字老师就失业了。 学剑,学了没两天,老师也失业了。由于父母死得早,归叔叔项梁教管,项梁的教育很开明,项羽声称剑术只是一人敌,要学万人敌的东东。破军是最喜欢虚张声势的家伙。项梁大喜,教这个宝贝侄儿

兵法,然而,没有多久,他也失业了——项羽不肯学完,浮皮潦草而已。 破军星要取得成就,唯一的选择就是专注专注专注。毅力是破军星的短板。破军星是最勇敢也可以说是野蛮霸道的星。项羽的勇力,放在古今将星的排行榜里那也是数一数二的,毕竟,古往今来能举起大鼎的人真的不多——那个秦武王虽然谥号为武,却是一个水货,他举鼎不小心把自己的腿骨砸断了,然后居然就这么痛得要死感染死了。 破军星的勇武就不多写了,巨鹿之战,成就了项羽一生的辉煌。不过之后不读书,小心眼,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破军星的各种毛病都冒出来了,终于把自己给作死了。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 这一个月里,我读了这本由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它让我知道了很多故事,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树立了新的人生目标。 这本书主要是司马光写给皇帝,想帮助皇帝治理天下。其中,对我教育最深的一篇文章是《霸王别姬》。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项羽在与团结一心的刘邦争夺天下时,因为项羽自大并且目光短浅,被刘邦围在垓下,最后和夫人虞姬一同自杀了。 读了这篇《霸王别姬》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自大。不要因为别人弱小自己强大就瞧不起别人,以为别人打不过自己,便自大。我们也不能目光短浅,不能学习项羽。当时项羽为什么要自杀呢?因为他目光短浅。刘邦以前也比项羽弱小,为什么刘邦没有自杀呢?因为刘邦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打过项羽,并且刘邦抓住了项羽一个致命的弱点---自大。我们一定要吸取项羽的教训不能自大,不能目光短浅。 朋友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已经动心了呢?如果想知道更多那就跟我一起来读《资治通鉴》吧!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 终于有勇气开始说说鬼谷子前辈。早先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并不对苏秦、张仪有太过深刻的印象,后来偶然间看了鬼谷子前辈的传记,才得知原来前面两位均是鬼谷子前辈的弟子,不止如此,就连孙膑和庞涓都是,这着实是一件很让人敬佩的。 都说孔子桃李遍天下,可真正出名的又有多少,不可否认,孔子开创了私学新时代,可鬼谷子的四位徒弟却纵横天下,影响了天下格局,不得不说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 春秋之后,天下不仅没有趋于统一,反而更加战乱纷争,七雄争霸,不断上演历史舞台,各诸侯国为了一己私利发动战争,导致天下生灵涂炭。于是鬼谷子派四大弟子下山,欲解救苍生。使苏秦倡导六国合纵以制暴秦,而张仪则破坏合纵大计,助秦一统天下。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第一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创造了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汉朝,把我国的文明又推进了一步。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就自刎了。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资治通鉴》是一部至今还无法替代的编年史的历史巨著,问世千余来年,给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司马光的劳绩是永远令人敬佩的! 第二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秦纪一》一: (前250年,)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

《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7篇

《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7篇 《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1 《宋诗纪要》里这么写道:“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史明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而《资治通鉴》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哪怕是这个信息流飞速的时代,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师一样,教会我们信义、勇敢、执着等道理。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著的一本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多的一部巨著! 在秦纪中,我看到了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壮举;在汉纪的泱泱文风中,我知道了两汉的兴衰;在三国纪中,我看到了乱世的演进;从唐纪中,我看到了国家的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看到了五代十国的更迭......它记录了各个王朝从繁华到衰败的印痕;它记录了各位优秀的帝王,如“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等;它记录了各位贤明的臣子,如商鞅等;它记录了各位英姿飒爽的武将,如霍去病等......可见它的知识范围多么的广泛。各个朝代,各位名人,在这本书中为我们编织出一个真实的世界,让我忍不住为它沉醉,为它痴迷。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时候家住坟墓附近,孟子就学着做丧事的人装神弄鬼,孟母见这情景觉得这里不适合他们居住,于是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孟子学着商人买卖的样子吆喝,于是孟母觉得这里也不适合孟子居住,就搬迁到书院旁边住,孟子学着学生们的样子读书写字、彬彬有礼。于是孟母认为这里适合居住便定居在这里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家庭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的性格也就不同了。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多去对我们身心有帮助的地方,例如图书馆、运动场等等,而不是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时间很快会过去,等到了人生的结局时才想到读书,纵使是后悔也没用了。

《资治通鉴》读后感13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13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 品读史学经典,汲取无穷智慧,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题记 历史无时不刻不展现在我们面前,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如一面镜子,让我们了解万年间这片土地上上演的一幕幕,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借古以鉴今,历史是不能被人们遗忘的。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即以时间为中心,叙述有关史实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述来事。稳重有言有行,还有分析和评价. 其本身的编写,也具有很多优点。首先是它取材广,所记述的历史故事中人口超过千万,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其次它编写精,组织精密,语言简练,文字优美,是中国史学上少有的惊世之作,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壁”,更是有着“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千古之所未有”的美誉,受历代统治者与文人的青睐,被视之为必读之书。 读了《资治通鉴》,让我意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对中华五千年漫漫历史长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以史明鉴。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2 自从第一次读这本书,就好像让我着魔似的迫不及待往下看…… 这本书叫《资治通鉴》。是北宋的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著作的,是一个史学巨著。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资治通鉴”这个

名字是宋神宗赐名的。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光是知道这本书的简介,就让我等不及了。 仔细看完这本书,里面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尤其是里面的商鞅。这个人呢可不简单,正因才华横溢,就被秦孝公看中,为国家献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使秦国富强,让百姓安康。里面的荆轲也是一模一样。为了阻止暴虐的秦始皇嬴政,不顾危险,为了兑现他对太子丹的承诺,十分有信用。但是最后却没有抓住机会,落到了秦王的手里。华佗也是同样,他医术高超,为百姓造福,深受爱戴。可被曹操安排在了身边,再也不能为百姓服务了,之后雪上加霜,又被关进了监狱,可依然没有忘记百姓,但被曹操残忍杀害…………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q 名大全 这些个性分明的人物,正是证明了华夏一步一步的足迹,公元前403年一向到公元前959年。多少感人,气愤的事迹在那里发生,正是这些人们,为华夏填上了一点光彩。 慢慢合上书,书中的情节还在我脑中涌动……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3 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面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果然,他的埋头苦读没被埋没,后来他成为了会稽的太守。 我最爱其中《李鹰不惧权贵》的'故事。因为李鹰明知杀死张朔,他的哥哥张让便会上奏皇上。但为了还百姓一个清白,张让待审后把张朔斩了头。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鹰丝毫不惧。本想皇上会辞了他的职,没想到却重赏了他。其实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资治通鉴》书评

《资治通鉴》书评 《资治通鉴》与领导艺术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著名政治家、文 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享有 世人极高的评价和赞誉,它不仅为领导阶级提供了管理经验,同时也具有 极高的史料价值,它与司马迁的《史记》并为华夏历史文化遗产之双璧, 蜚声中外。 《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衰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领导者的历史责 任感和使命感,尤其重视君主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司马光强调君主要负主要的历史责任。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具有仁、明、武三点优秀的内在品质。“仁”指仁政和 目标,“明”指素质和品质,“武”指毅力和定力。修政治,兴教化,育 万物,养百姓,此乃仁;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乃 明;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乃武。如若领导人 三者兼备,则必能更好的发挥众人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作为一名党员 干部,要认真学习该书中与领导艺术相关的,提高管理技能,并学以致用。党员干部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严格要求 自己,做到仁、明、武,从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带领党员加 强理论学习,共同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司马光在书中还提到:“治国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 曰必罚。”“官人”指的是用人、用干部,“赏罚”指的是奖励机制和约 束机制。干部的任用及赏罚是领导者管理的重要手段。汉高祖刘邦在取得 天下后就总结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 良);治钱谷,安百姓,保证前线粮草供给,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

《资治通鉴》阅读有感(精选8篇)

《资治通鉴》阅读有感(精选8篇) 《资治通鉴》阅读有感篇1 《资治通鉴》是多么伟大的著作!我在读他时仿佛自我亲眼看到一个个历史事件。在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样学习,劳动,生活的,它们有许多困难是现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萤映雪”的故事让我们无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借助萤火虫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读书的。 在书中还有许多战争中历史人物的记载,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十分著名的战术家,其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为刘邦出谋划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骁勇善战、为国捐躯的`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我最敬佩人物的还有三国时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来辅助刘备,可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能实现统一,但他留下的《出师表》坚忠精神永远影响着后人。还有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流传至今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为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还有令我们痛恨至极的人物,如王莽,他看似谦虚爱民,其实有着狼子野心,为了得到皇位,杀死了看穿了他的平帝,向太后讨要玉玺,最终被人民推翻了。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思绪万千,我们要反省一下自我与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们生活在战争频发的时代,随时都可能面临危险,却从没有过怨言,他们三十而立,治国治家,统领大业!而我们呢?我们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下生活,过着养尊处优,尽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岁人还过着“啃老族”的生活,不思进取,很多学生还嫌学习任务太重、作业太多……到处发牢骚。相比而言,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资治通鉴感悟(优秀10篇)

资治通鉴感悟(优秀10篇) 资治通鉴感悟篇1 读史明理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质通鉴》。直到今日,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教会我们信义,智慧,勇敢,执着等道理。 在那里,我就挑我感触最深的一篇说说。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将。是大汉王朝的骠骑将军,立有赫赫战功,擅长杀敌更是一马当先。可是他却不是一个能体会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专门为他准备的后备物资就有几大车,往往打完战了物资还有余。可是,普通士兵却可能饥寒交迫。反观同时期的李广将军,人人都明白他的赫赫战功,匈奴更是对他畏惧有加。可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李广对下属的爱护和体谅。就是这种真正融入群众的上级才获得了真正的拥戴和信服。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李广一向无法封侯,可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李广更像一位伟大的将军。而霍去病则自能成之有勇有谋,得天独厚。李广的仁义,李光的谋略,李广的胆识,李广的本事造就了这位流芳百世的将军。我们如果将来成为一名领导,不仅仅要有本事,还要懂得与下属之间相处的艺术。合作,协助,共赢,相互体谅都是我们有学习的。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供给了一个学习的典型,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读,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感悟篇2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

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年龄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羽大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 资治通鉴感悟篇3 在我的书柜中,有一本厚2厘米,包着黑硬壳的书,名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是宋朝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历经19年的时间,与众人一起将这本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书整理出来的。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以政治和军事为主,还兼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总共贯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1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年龄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羽大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 《资治通鉴》读后感2 历合纵连横、商鞅变法,及此卷,秦已是强秦,山东诸国,莫不惧之。然,此卷之主角,却非强秦。乃赵、燕、齐尔。 一、主父之死 赵武灵王,传国于幼子,自称主父。长子安阳君不服其弟。主父怜之,欲一分赵国为二,计未决而辍。后,主父与王游猎,安阳君矫诏作乱,欲弑君自立,败,逃之主父,主父纳之。二人俱死。呜呼,废长立幼,破灭之道也,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二、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已是妇孺皆知,故不赘述。 三、燕齐大战 昔,燕王乱国,齐乘其危,破其国。燕昭王发奋图强,礼贤下士,得大将乐毅。时,齐王北破燕国,西侵三晋,南击宋楚,剑指二周,几于称帝,洋洋得志。乐毅遂西联强秦,南合三晋,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1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因此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比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倚策。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弃,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在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

将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曾经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2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