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甲骨文

甲骨文
分类: 作文 > 甲骨文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
1、《甲骨文》读书笔记450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2、《没有甲骨文,没有现在的文化》作文550字 甲骨文是人人都知道,人人都晓得的一种文字。假如没有甲骨文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文字,我们现在的文字也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原来的甲骨文龟字就只画一个乌龟,我在想原来的人画画一定很优秀,连写字都像画画。譬如,鸟字或一个鸟,日子或一个太阳。甲骨文在当时是一种很普遍的文字,而现在呢?能找到一个甲骨文的化石就已经是非常有价值的了。
据悉,甲骨文是在商朝时期出现的,当时信神,在祭奠神灵的时候都用这种甲骨文来表达当时的情况。有的甲骨文被刻在龟壳上,有的则被刻在石头上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作为甲骨文。有许多文物专家和古文字专家已经开始对两片龟甲上的文字进行破译,但目前仅识别 出十来个字。虽然说我们现在的文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过来的,可是甲骨文和我们现在的文字还是有着天壤之别。一些考古人员在龟甲出土地附近还发现了一些与它们相关的重要遗物,这些遗物和甲骨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甲骨文是王室占卜所用,随着甲骨文的发现,预示着周王室一个非常重要遗址即将被发现。有些专家推断,这次甲骨文的发现将对这一论断提出挑战。甲骨文的谜团实在太多了,假如我们能掌握这些甲骨文,那么我们对夏、商、周、时的历史就可以更加了解。但是因为现在

科技有限的缘故,我们没有那么强的识别机器。我们只能等在科技的发展来了解甲骨文意思。
这恐怕是我们的悲哀。3、新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的教学思考 通过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认识到要想上好新教材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无论是课前准备、传授新课还是课后反思都要求教师重新调整,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现在我结合初一历史教材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谈谈理念的更新。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过去教学大纲规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新课标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化。) 其次,在教学准备方面: 过去只有教师的准备,学生只是被动的听。
教师的准备一般也只是局限于看教学参考书、现成的教案等,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课前学生也有相应的准备,比如,这堂课学生就要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网络资源的利用,在这节课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想很好的驾驭课堂就必须准备更充分。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历史课堂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 ,除了观念上的原因,还有教材的原因,容量太大,而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科书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按传统的方法上这节课用时不超过15分钟。《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专题性很强,就两个子目,针对此情况设计了质疑——解疑环节,第一子目的学习完全通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教师只是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的课下自学有反馈,实践证明,生生互动有时比老师牵着学生动要好得多。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能积极思考,解答问题。把课堂变成问题的课堂。同时采用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猜猜甲骨文”这一环节教学中,教者选择了十二生肖甲骨文的写法,一方面是由于这些甲骨文图画性比较强,容易识读。另一方面十二生肖和学生的生活很贴近。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了第一位

,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另外还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以此进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最后,在教学过程方面介绍两个环节: #p#分页标题#e# 1、第二子目青铜器的学习设计了“挑战自我”这一环节,目的也是检验学生的自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但形式和第一子目的又不同。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模仿幸运52节目的形式,把问题遮盖住,让学生自己选择,增加了神秘感,也制造了“困难”,为学生之间的合作创造了机会。这种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问题的设计增设了情景如:①传说黄帝时“以皮为鼓,声闻五百”,商朝时更出现了铜鼓,那么商朝的青铜器除了被用于制造乐器以外,还有什么用途?②战国时勾践的宝剑在地下埋了2000多年,出土后仍削发如泥,锋利无比。那么你知道的流传于世的青铜器还有哪些? 2、司母戊方鼎制造过程,传统授课方式只是让学生记住司母戊方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鼎高1.33米,长1.1米,宽78厘米,重832.84公斤这些死的数字。而新的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要求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树立崇尚科学精神,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于是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连环问题: ①做一道数学题,浇铸此鼎,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青铜溶液125公斤计算,浇铸八百多公斤的青铜溶液,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需要70多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教学反思《新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的教学思考》 ② 以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人,共需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 需要250人左右。
) ③为什么要70多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同时进行浇铸呢?注意“同时”两个字,如果去掉“同时”两字,可不可以? (不可以,同时熔化是为了能够同时进行浇铸,如果不是同时进行熔化,在浇铸的时候,先后浇铸的铜液,温度就有高有低,从而形成不同层面,这样浇铸成型的青铜器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④但是,70多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250人同时协作,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制作群体,如果你是总负责人,你会怎样协调这250人完成这项任务?(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感受到从采料、配料、冶炼、制模,到制范、浇铸以及最后的修整,每一

道工序对我们现在来说都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甚至是无法将这气势浑厚司母戊铜方鼎与商朝这遥远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然而它毕竟是这样活生生的展现在你我的面前,向我们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因此对于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p#分页标题#e# 这道问题的设计包含了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转变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努力探索不同知识交*、渗透、综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探究问题的热情,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思想。 这节课实际是学习新课程标准之后的一次练兵,虽然在省里得到了好评,认为即活又实,可操作性强,但是我认为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自主性学习怎样落到实处,时间的分配与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到何种程度,合作性学习小组讨论成员之间应该如何分工等问题还急需解决。
问题的发现与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大教研工作的力度,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只有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有革命性转变,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与时俱进。 总之,一切都有待提高,我们的研究也仅仅是开始,力争在新教材使用前能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为课改的全面实施做好铺垫! 教学反思《新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的教学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