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文化来了

街头文化来了
街头文化来了

街头文化来了

300件T恤,780元一件。不是假日,不是周末,一个普通下午。领号,排队,一人限购一件,12秒卖一件,一个小时内售磬。这样的情景,不是在纽约、洛杉矶、东京或者香港,而就是在上海,我们身边。ACU是上海长乐路上的一家球鞋店,主脑Tom本身是华人青年文化领军团体Clot的成员,与陈冠希从小同学,他们这个班里,还有一个叫TK的同学,创办了一本街头文化杂志,不仅在香港是最主流的周刊,在内地,也是年轻人的潮流圣经——《Milk》。ACU开张,发售纪念T恤,除了Clot的Logo,还有

Fragment、Stash、Futura、Stussy、Staple、Undefeated的Logo,而这些潮流界大佬居然也亲身到场,难怪780元的T恤如此好卖。

大人们恐怕觉得小孩子们发疯了,那些Logo的价值有那么大吗?毕竟只是一件T恤!不是埃及棉,不镶施华洛世奇,没有旷世女星的唇红印,没有流芳百代的火星灰……连套色印刷的图案都欠奉,就是印上几个Logo而已呀。只是大人们,这世界变化快着呀,既然大人们可以为幽游在顶尖T台上的时尚着迷,为什么小孩子们不能追捧自己的潮流英雄呢?时尚的游戏是大人们玩的,可今天的小孩子们一眨眼就是明天的大人了。小孩子们的大事业,叫做“街头文化”。

街头文化,来自街头的文化

街头文化的源头在美国,通过日本发扬光大,又从香港影响内地,成为年轻人的主要潮流。人们总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街头文化”就是Hiphop,黑人宽衣垮裤的那种打扮。其实Hiphop只是街头文化的一部分,Hiphop式的打扮也只是街头潮流其中的一种选择。

真正的街头文化,定义起来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源自街头的文化。当然啦,在东京、香港、上海这样拥挤的亚洲都市,“街头”的语境和它诞生地美国不太一样。4年前,上海的平面设计师Himm和他的伙伴Kiki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原创街头文化杂志《Ur-

ban》。Himm回忆,在黑人说唱乐里,几乎每句话都带一个“Street”,在街头玩,在街头生活,诸如此类。

但一直到去年,Himm因他在中国街头文化界的突出地位而受邀到美国访问时,他才真正体会到“Street”的涵义:大部分美国城市的街道根本不是走人的,那压根就是“走车”,对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来说,街道之于生活的关系,那就是汽车轮子滚来滚去的地方。会在街头玩、在街头生活的,大都是平民阶层,又大都是黑人。当然白人孩子也在街头玩,但他们玩的是滑板,滑板光是四个轮子就很贵,黑人买不起。所以黑人就玩说唱,玩街舞,玩涂鸦,玩撮碟,玩街球,都是不怎么费钱的玩法,而恰巧这四种文化,都是Hiphop 文化的组成部分。至于穿,黑人孩子就穿最便宜最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

慢慢地,上世纪80年代前后,有些喜欢艺术和设计的人,就在T恤和帽子上做画,就是画几件,站到马路边上就卖了,渐渐就成为一股穿衣打扮的潮流。这就是Hiphop对街头文化的影响,所以Hiphop的打扮会是街头潮流的很重要流派。但Hiphop并非街头的全部,事实上,只要来自街头,表达一个城市里年轻人的态度和风格,就是所谓“Street Style”。 在伦敦,在巴黎,在柏林,在斯德哥尔摩,在阿姆斯特丹,欧洲街头的年轻人和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年轻人一样,拒绝打扮得像是时装周天桥目录,H&M、Uniqlo、American Apparel,这些全球化的平价时装品牌提供了大量价廉质优的服装,供年轻人用没有Logo 的基本款搭配出自我风格,关键仍然是来自街头。

原宿潮流,当今街头文化策源地

当街头文化影响到了日本,东京原宿的一批潮流人迅速为己所用,发展出今天在全球范围内年轻人主流的街头潮流,但是,除了原宿,涩谷、池袋、代官山,街上的年轻人都会有绝无重复、独具风格的打扮潮流。只不过或许因为藤原浩比较善于自我形象的经营,而香港

的陈冠希、TK在引介东京潮流风尚的时候又带入很多个人喜好,结果藤原浩被奉为潮流教父,在华人青年心目地位或许比在东京还高。

虽然内地的年轻人对于街头文化的认识有些偏狭,却也不可否认,以藤原浩为代表的原宿潮流界确实为街头文化创造出一种能够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东西海岸都一下子出来了很多平价的Street Wear品牌,大部分是昙花一现。而原宿潮人们却通过对美式街头文化的改造和翻新,变成另一个意义上标榜自我与众不同的方式,更创造出如A Bathing Ape、Neighborhood、Undercover、Number(n)ine、Visvim这样堪与High Fashion比肩的一线潮流大牌。

比如A Bathing Ape,一件T恤上千块,一双完全改造自Nike AF1的球鞋却比Ni-

ke卖得还贵,哪怕如此,还被无数炒家追捧,无论是东京还是纽约的A Bathing Ape店

铺,永远只有空荡荡的货架和“Sold Out”的标牌。成功Icon,当然是那个百般变化的猿人头,而背后真正的原因,是高超的市场营销策略。A Bathing Ape的主脑Nigo,名字就是“老二”的意思,他原本一直是藤原浩的助手,后来分家创造自己品牌,取得惊人的成功。据说近几年藤原浩以Fragment名义频繁出击,大有受了当年“老二”刺激的意思。

限量、复刻、Crossover……这一系列如今街头潮流运作的常规手法,都是原宿势力当年发扬光大而来。加上少量直营店与广泛炒家之间微妙的关系,街头潮流真正成为一种能够与High Fashion分庭抗礼的时尚风格。 Undercover、Number(n)i-

ne更是走出原宿,走上了巴黎和米兰的时装周天桥。

球鞋,街头文化与潮流的核心

街头潮流的核心部分仍然是球鞋。出生在纽约布郎克斯区的波多黎哥人Eddie Cruz,

在1990年代中后期收购了一批库存Nike老球鞋,放在自己店里出售,很受玩街头文化的朋友们欢迎。Nike那时候正一门心思钻研各种高科技球鞋,完全想不到那些仓库里积灰多年的存货居然还有人喜欢。他们找到Eddie Cruz,后者给Nike好好上了一课,让他们重新审视年轻人对球鞋的感情,认识到球鞋并不只是体育运动的配角道具,这才有了今天大热的复古球鞋风。 Eddie Cruz在LA的Undefeated如今是美国西岸球鞋文化的胜地,也是最早和Nike开始尝试合作开发特别版球鞋的创作单位,在他家乡纽约的Union,也同样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球鞋店。

Eddie Cruz说到:Stussy为什么成功?就因为它是Polo那样的品牌之外别样的选择;Undefeated为什么成功?就因为它是Foot Locker那样的连锁店之外别样的选择。事实上,几乎所有街头品牌都不是大规模生产连锁销售的,你只能在若干如纽约、LA、东京那

样的城市里若干如Union那样的小型店铺里买到。当然,现在也可以通过网络,但是在eBay上,除非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在主页推荐上你通常是找不到的。年轻人确实会厌倦了,尤其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买到一模一样的Levi’s made in China或者Nike made in Vietnam的时候。对这些人来说,Stussy与Levi’s合作的501或者Undefeated与Nike合作的Dunk,无疑便是更好的选择。

当球鞋文化影响到日本,原宿潮人们更加玩出天翻地覆的花样,仅仅几个鞋款,不同颜色、不同材质、不同细节设计、别注版、限量版、复刻版……每一天都有一个新的想法在球鞋上实践,俨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潮流系统。为什么仅有三十年历史Nike,如今势头要盖过 adidas和Puma这样的百年大牌?秘诀或许正是Nike最早找到了Eddi Cruz这样的先知先觉者。

Eddie Cruz说: “我从来没有把街头文化看作一门生意,我只是想要一种按照自我风格的真实的生活方式,Hiphop文化就是在我眼皮子底下发展起来的,它确实给了像我这样的人以希望,一种你可以从穷街僻巷走出去,做点儿自己事情的希望……我想,我大概很幸运……”

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球鞋当作衣橱里的主角,一人拥有数十双的不乏其人,一双限量球鞋引发通宵排队的故事也是司空见惯。球鞋不单搭配牛仔裤和T 恤,和西装、高级时装混搭的穿法也大行其道,而且球鞋更成为很多设计师实践创作想法的载体。Clot和Nike合

作的Air Max INL以传统的足底经络图为设计灵感,表达融合中国传统和街头潮流的用心;今年年初由两位上海设计师Runyo、PK为Nike制作一双狗年限量版AF1 “獒”,更加精美异常到只舍得放在博古架上收藏;年前由Urban主脑Himm以及设计师Runyo合作的上海版Dunk,则是大声展上分量最重的一个展品。

街头潮流,颠覆流行的流行密码

在高级时装仍旧执掌着时尚帝国权仗的时代,究竟是什么让街头文化如此迅速地虏获全球年轻人的心。《Urban》的Himm如此认为:网络和手机以及数码影像的迅速普及,让街头文化在近三四个年头,有爆炸性的发展。在四年前他凭一己兴趣刚刚开始做《Urban》的时候,内容相当局限,那些热门的球鞋国内根本找不到,只能通过朋友,去香港或日本找一些杂志、拍一些图片回来。甚至找模特来拍摄都相当难,专业模特里几乎没有人具备街头潮流感。今天,每分钟都有上海的年轻潮人,通过拍照手机把自己的即时影像上传到Urbanlook网站,华人街头文化圈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在Urbanlook上开设Blog,联结起世界各地的街头势力。

在ACU的Tom看起来,正因为街头文化的根是“街头”,才会吸引来自街头的年轻人。年轻人喜欢玩的东西都一样,而行为带出穿着,加上街头潮流的典型符号是简单的球鞋、牛仔裤、T恤,门槛并不高,容易年轻人加入进去。

实际上,街头潮流本身的设计,完全颠覆了高级时装的传统。如果你要做一个高级时装设计师,那么必须从做一个好裁缝学起,打版、面料、工艺,而如果你矢志做一个潮流设计师,那么首先你要学的却是苹果电脑和Photoshop软件。

同样,在街头潮流里,你会发现,作为典型打扮的球鞋、牛仔裤加T恤,很容易就模糊了穿着者本身的身材、样貌甚至性别。说笑话,街头潮流给了先天长相不怎么样的人一个扮靓捷径。而对于研究流行文化的学者来说,街头更代表了一种“民主的潮流”。资本当然重要,但其重要性已经被稀释。街头文化不是让人痴肥的快餐,恰恰相反,正因为街头文化的开放性,容易进入,便提供给千万年轻人一个自我表达的好平台。通过街头文化,年轻人找到自己沟通的符号与属于自己的特别的编码解码体系,甚至可能改变时装工业流水线的运作方向。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如今的年轻人要开一家街头店铺如此容易——只要你设计的T恤足够有创意。 同样,如果Nike仍旧一门心思做他们的高科技球鞋,也便不会有今天在年轻市场的领导地位;Levi's公司则更应该庆幸,居然是街头少年发明了长裆垮裤的穿法拯救了501,而不是他们曾经大把撒金宣传的 “史上第一条牛仔裤”。消费者终于控制了大品牌,而不是相反——这样的颠覆力量,唯街头文化!

Logo的意义不仅仅代表这件T恤价钱有多贵,更代表着一种大人们永远无法明白的话语体系,小孩子们在这里找到身份的认同,看到自我实现的途径,毕竟,明天永远是小孩子们的。

街头文化来了

街头文化来了 300件T恤,780元一件。不是假日,不是周末,一个普通下午。领号,排队,一人限购一件,12秒卖一件,一个小时内售磬。这样的情景,不是在纽约、洛杉矶、东京或者香港,而就是在上海,我们身边。ACU是上海长乐路上的一家球鞋店,主脑Tom本身是华人青年文化领军团体Clot的成员,与陈冠希从小同学,他们这个班里,还有一个叫TK的同学,创办了一本街头文化杂志,不仅在香港是最主流的周刊,在内地,也是年轻人的潮流圣经——《Milk》。ACU开张,发售纪念T恤,除了Clot的Logo,还有 Fragment、Stash、Futura、Stussy、Staple、Undefeated的Logo,而这些潮流界大佬居然也亲身到场,难怪780元的T恤如此好卖。 大人们恐怕觉得小孩子们发疯了,那些Logo的价值有那么大吗?毕竟只是一件T恤!不是埃及棉,不镶施华洛世奇,没有旷世女星的唇红印,没有流芳百代的火星灰……连套色印刷的图案都欠奉,就是印上几个Logo而已呀。只是大人们,这世界变化快着呀,既然大人们可以为幽游在顶尖T台上的时尚着迷,为什么小孩子们不能追捧自己的潮流英雄呢?时尚的游戏是大人们玩的,可今天的小孩子们一眨眼就是明天的大人了。小孩子们的大事业,叫做“街头文化”。 街头文化,来自街头的文化 街头文化的源头在美国,通过日本发扬光大,又从香港影响内地,成为年轻人的主要潮流。人们总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街头文化”就是Hiphop,黑人宽衣垮裤的那种打扮。其实Hiphop只是街头文化的一部分,Hiphop式的打扮也只是街头潮流其中的一种选择。 真正的街头文化,定义起来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源自街头的文化。当然啦,在东京、香港、上海这样拥挤的亚洲都市,“街头”的语境和它诞生地美国不太一样。4年前,上海的平面设计师Himm和他的伙伴Kiki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原创街头文化杂志《Ur- ban》。Himm回忆,在黑人说唱乐里,几乎每句话都带一个“Street”,在街头玩,在街头生活,诸如此类。 但一直到去年,Himm因他在中国街头文化界的突出地位而受邀到美国访问时,他才真正体会到“Street”的涵义:大部分美国城市的街道根本不是走人的,那压根就是“走车”,对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来说,街道之于生活的关系,那就是汽车轮子滚来滚去的地方。会在街头玩、在街头生活的,大都是平民阶层,又大都是黑人。当然白人孩子也在街头玩,但他们玩的是滑板,滑板光是四个轮子就很贵,黑人买不起。所以黑人就玩说唱,玩街舞,玩涂鸦,玩撮碟,玩街球,都是不怎么费钱的玩法,而恰巧这四种文化,都是Hiphop 文化的组成部分。至于穿,黑人孩子就穿最便宜最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 慢慢地,上世纪80年代前后,有些喜欢艺术和设计的人,就在T恤和帽子上做画,就是画几件,站到马路边上就卖了,渐渐就成为一股穿衣打扮的潮流。这就是Hiphop对街头文化的影响,所以Hiphop的打扮会是街头潮流的很重要流派。但Hiphop并非街头的全部,事实上,只要来自街头,表达一个城市里年轻人的态度和风格,就是所谓“Street Style”。 在伦敦,在巴黎,在柏林,在斯德哥尔摩,在阿姆斯特丹,欧洲街头的年轻人和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年轻人一样,拒绝打扮得像是时装周天桥目录,H&M、Uniqlo、American Apparel,这些全球化的平价时装品牌提供了大量价廉质优的服装,供年轻人用没有Logo 的基本款搭配出自我风格,关键仍然是来自街头。 原宿潮流,当今街头文化策源地 当街头文化影响到了日本,东京原宿的一批潮流人迅速为己所用,发展出今天在全球范围内年轻人主流的街头潮流,但是,除了原宿,涩谷、池袋、代官山,街上的年轻人都会有绝无重复、独具风格的打扮潮流。只不过或许因为藤原浩比较善于自我形象的经营,而香港

浅析街头文化

大 众 文 艺大 641.起源与发展: 近代的街头文化在20世纪的70年代脱胎于美国贫穷的黑人街 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称为“黑人文化”亦有“穷人的娱乐”之说。 在当时的黑人街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没有娱乐场所和相应的物质条件,于是一群群人就经常扎堆儿在街头,源自黑人良好的乐感和节奏感的天赋使得他们即兴的街头舞蹈动作和说唱音乐迅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很快赢得了众多青少年的追捧,由此风靡整个欧美地区尤其是美国时尚热火街区。 作为今天街头文化中重要组成的Hip-Hop音乐就源自当时的RAP音乐。RAP这种音乐极具冲击力,表演方式极具争议性,歌词也扭曲混乱,充斥着暴力和煽动以及性暗示,由于过于特立独行和迥异突兀,同时因为能够对年轻人造成巨大的心灵冲击,而被主流社会的音乐卫道士视为不入流的街头垃圾文化。因此发展到Hip-Hop时代,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都演变的比较温和折中了,一转地下音乐的形象,浮出水面荣登大雅之堂,成为年轻人的节奏和时尚音乐的代名词。 20世纪的60年代,美国的黑人街区,大量的青少年和帮派分子整天游荡街头,为了划分和标识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便将代表自己的TAG符号喷图刻画在街头巷尾。这些早期的涂鸦表现手法简单制作粗糙,或色泽鲜艳、或含义晦涩、或仅仅是其个人的代表符号或帮派图腾。在80年代之后出现的新城市涂鸦中,有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涂鸦已随着街头文化的风靡,发展成为一场规模巨大的全球性美术运动。 当时的黑人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却往往生育了多个小孩,所以一般在给孩子采购服装的时候都会选择尽量购买大上一号或更大的尺码。逐渐的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黑人衣着风格,随着黑人街头文化的发展演进,这种宽大的着衣风格也成为街头文化的一个部分,进而最终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嘻哈风格的街头衣装样式。 现在的街头文化打破传统,形象特点突出,在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下很快在世界各地扎根。在亚洲,首先在日本和韩国出现说唱组合,然后出现跳街舞的舞团。 中国在受到韩国、日本的影响下在90年代后期也出现Hip-Hop风波、出现舞团。特别是2000年几乎每一个省都有街头文化的出现。街头服饰大行其道。 2.形式与内容: 街头文化内容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街头音乐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一个过程。现在由“Hip-Hop”所主导,完整的表现为Hip-Hop音乐、RAP(说唱)、摇滚等,当然还有街舞、滑板族、滑旱冰、特技单车等各种极限运动,以及街头服饰、涂鸦以及代表这种文化信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1 街舞 街舞起源于美国街头舞蹈的即兴动作。这些街头舞者以黑人或是墨西哥人为主,流行的街舞多半发源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逐渐发展出不一样的特征。 街舞属于劲舞,动感十足,动作幅度大,要求舞者体质好。街舞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开始在沿海城市和北京地区发展。90年代之后,随着日韩文化的进入和内地逐渐的开放,开始出现一些较为纯正的街舞团队开始学习真正的街舞。 2.2 服饰 超大尺码的服饰可算是Hip-Hop文化的经典风格,同时由于Hip-Hop文化涉及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宽大的服装亦比较方便。另外还有诸如特别的项链、挂饰和头巾之类的饰品成为DJ、说唱乐手以及崇尚Hip-Hop文化的人群的必备着装物品。 2.3 涂鸦 涂鸦是街头文化中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同时,涂鸦也是街头文化中最主要的视觉表现形式。 随着二十世纪下半页世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Tag涂鸦开始在60年代美国的少年帮派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很多不同的Tag 书写方式以及不同效果的字体成为社会边缘少年用来标榜和识别自己的符号。到了70年代,这些涂鸦者(称为Writer)逐渐从选用涂鸦来划分帮派领地的目的转变为纯粹的自我表达。这些涂鸦大量出现在城市建筑物、铁路公路沿线、桥梁,尤其是在纽约的地下铁系统。Subway Art(地下铁艺术)成了当时涂鸦视觉传达的一种成果。 从80年代开始,在众多涂鸦者的行列里慢慢出现了一些受过正统艺术训练的人。美国的Keith Haring和来自法国的Blek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新的涂鸦流派在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初期出现,新的涂鸦作者和艺术家不断加入,新技巧和新的风格也不断被创造出来。涂鸦渐渐呈现出更加艺术化和更注重与公众交流的倾向,它甚至被看待为一种新的公共艺术。 2.4 DJ 1967年,有位牙买加移民在美国纽约最早把两个唱盘及混音器摆在一起,独创“刷唱片”(scratch)的动作,吸引了很多人在街头欣赏。DJ作为播放唱机的操作员,从此成为流行文化的代言人。当然如果只会放CD是不够的,要有相当的音准及节奏感,才能将两首不同的歌曲漂亮地混音;更高的技巧是scratch,也就是所谓的刮唱片,造出尖锐的音效。 2.5唱白 唱白(MC)指party中带动气氛的主持人(master of cerem ony)。一个好的MC要能带动众人的情绪,对着众人说话,以人声制造节奏以及模仿机器所发出声音如鼓声或scratch等,所以演变为Rap等说唱技巧。MC不只是表演者,也兼具了Hip-Hop文化的讯息传达者的功能,一个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MC,更能带动口头禅、音乐以及服装的流行。 2.6 街球 街头篮球简称街球,与传统篮球不同,自由是街球追求的境界。打街球是释放内心的情绪,宣泄不满,创造灵感,表达自我的最好方式,没有什么压抑你的个性,狂放不羁即兴挥洒的个性,只要敢秀没什么不可以的。要想玩好街球,控球的能力一定要强,就是基本功要扎实,球感要好,节奏感、协调性和柔韧性也很重要。 自由是街球的生命,主要的是激起一个篮球手的表现欲望和自由心态,街头篮球的精神意义就在于自由和展现。 2.7 特技单车 时下许多年轻人已不把自行车仅仅当作上学或上班的代步工具,对于一些人来说,B仔或BM仔这个词一点都不陌生。 B仔的正确名字是BMX,全名是BICYCLE MOTOCROSS(自行车越野)。它是在7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自行车越野运动。80年代中期开始把 BMX拿到平地玩,而且玩的花式比滑板更多、跳得更高、更刺激。它的动作有上百种,车身一般采用合金制成,可以承受从几米高的地方摔下的冲力。设计上也有许多的 浅析街头文化 (川音成都美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刘 源 摘要:街头文化可以说是世界众多文化门类中一个最为年轻的派别,借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街头文化以其年青新潮、时尚前卫、叛逆独行的特性,很快便为全球的年轻人群所接受,并树立起他们所独有的文化价值观。作为一种次文化、一种地下文化,街头文化凭借着强大的感染力和近乎疯狂的传播速度正在逐渐扩张成为一股前所未有的新文化经济力。 关键词:街头文化;音乐;街舞 文艺评论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9-1412-09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许学强1,姚华松2 (1.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2.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中国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在收集和整理1900—2009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基础上,对近100多年中国城 市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其次,对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主 题和内容进行归纳,大致包括城市化、城市(区域)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技术地理和全球化、信息化背 景下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有待 加强的若干建议:①加强“过程机理和互动关系”的城市地理研究;②加强“全球视野和地方行动”的宏、微观并 举的研究;③加强“地理社会与文化转向”的城市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④加强“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地理研究。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综述 中图分类号:K90-09文献标识码:A 1986年,笔者写过一篇《努力发展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的文章,梳理了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时序变化、联系实际、多元化研究趋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等几大特点,从哲学层面对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和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进而辨证分析了西方城市地理理论和我国现实进行整合研究的可能性[1]。时隔23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城市发展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型,全球化和信息化席卷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方兴未艾。同时,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语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体现为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等多思潮并存,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与文化转向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的城市化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斯蒂格里茨,2000),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优秀的城市地理学者层出不穷。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背景与轨迹的变化,相应研究主题和重点内容也在不断演进。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年,对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对未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热点进行展望,无疑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是1909—2009年100年正式出版与发行的著作、地理类和规划类期刊,为全面反映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历程,本研究除选取公认的对中国城市地理学有一定贡献的知名学者外,还选取了基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研究主题的在某一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研究人士。此外,还涉及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地理的海外华人地理学者。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过去的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对未来展望恐有偏颇,敬请指正。 119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 解放前,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缓慢,少数地理学者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城市的论文,分为两类:①对城市的研究,如王益厓对无锡,陈尔寿对重庆,杨纫章对重庆西郊,王云亭对昆明等城市地理的研究,沈汝生对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总结[2-6]。 ②对乡村的研究,如陈述彭对遵义、任美锷对甘南川北、鲍觉民对云南呈贡、杨利普等对岷江峡谷、朱炳海和严钦尚对西康地区、李旭旦对白龙江中游地区等村落地理的考察等[7-13]。总体上看,上述研究对近代中国城乡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的描述和解析居多,从属于聚落地理的范畴,真正的城市地理研究尚未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地理研究才慢慢起步。1949—1965年间,《地理学报》刊登有关城市地理的文献仅6篇。1966—1972年城市地理研究几乎中断。有限的城市地理研究集中于一些学者翻译、介绍了美苏等国外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对中国城市历史、类型、职能、布局、形态和城镇分布等做了初步 第29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29,No.9 2009年9月ECONOM IC GEOGRAPHY Sep.,2009收稿时间:2009-06-18;修回时间:2009-08-20

浅析建外SOHO地下车库的人性化设计

浅析建外SOHO地下车库的人性化设计 摘要: 文章以建外SOHO地下车库作为案例,对其人性化设计的特点作简要概述,重点从庭院空间、城市行为、艺术设计等方面加以阐述,提出地下车库人性化设计的几点建议,以提高地下车库空间的利用率和舒适性。 关键词:地下车库人性化设计庭院城市行为艺术设计 Abstract:The article takes the underground garage in the building of Jianwai SOHO as example, discussing briefly the features in Humane Design. With the focus on the courtyard space, urban behavior, art design, it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ing the underground garages’ efficiency and comfort. Keywords: underground garage Humane Design courtyard urban behavior art design 北京“最时尚的生活橱窗”——建外SOHO,地处CBD核心区域,北邻地铁一号线,南邻通惠快速路,东邻东三环,交通便利。总建筑面积约为70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为19万平米,地上建筑面积约51万平米。建筑群由18栋公寓楼,2栋写字楼,4栋SOHO小型办公楼,16条商业小街及大量群房组成。建筑风格简约时尚,内涵丰富,通过一系列建筑元素和手法表现商业小街的尺度感和人性化,意在营造一种开放、自由、弹性的“街头文化”空间,培养SOHO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建外SOHO东区地下车库2层(A、B座3层),容纳车辆近千辆(除 A、B座),日常使用率较高。在满足停车数量的基础上,建外SOHO地 下车库的设计还关注场所感的营造,以提高地下空间使用的舒适性。设计 师将“开放街区”的理念渗透其中,通过附加庭院空间、商业功能,改 善了传统地下车库的空间氛围,打破了沉闷单调的空间布置,是地下车库 人性化设计的一次勇敢尝试。 传统的地下车库是封闭的地下空间,天然光线不足;空气流动性差, 湿度大,空气质量不佳;缺乏外界噪音的抵消,扩大了机械噪音的强度; 缺乏外界参照,方位辨识度不高;空间的功能利用单一,装饰色彩单调, 环境氛围缺乏刺激。由地上到地下,环境条件的突变导致了人们心理上的连锁反应,对地下车库空间产生了封闭、狭窄、黑暗、单调、孤立、气闷、不安、消沉的心理反应。另外,地下车库也是犯罪案件的频发地带,2010年7月29日,纸老虎集团董事长胡忠在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地下车库遇刺身亡。地下车库物理环境的缺陷为罪犯提供了可乘之机,给使用者埋下了安全隐患。 地下空间设计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地下空间消极印象与地下建筑的三个基本物理特性有关,它们分别是:缺乏对外界的可视性;缺乏窗户;在地下的意识引起人们的联想。建外SOHO地下车库设计着眼于人性化场所的营造,通过对物理条件和城市行为的研究,改变地下车库的空间特性,提高地下车库的空间利用率和质量。 人性化设计的着眼点一:庭院空间的塑造 建外SOHO东区在开放街区内设置了庭院,将地面商业街和地下车库相结合,形成半开放的地下车库。这些庭院所营造的地下空间是整个地下车库中最贴近自然,最引人入胜,最富于变化的部分。庭院作为联系地上地下的“核心”空间,有效地改善了地下车库的物理环境和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建外SOHO的庭院大体分为3组,每组分别由连接塔楼和连接别墅的院落组成,分别位于2号楼和5号别墅之间,5号楼和8号别墅之间,6号楼、9号楼和9号别墅之间。它们沿道路平行于建筑分布,大体呈矩形,靠近2号、5号和6号楼的庭院有室外楼梯,可通往地面层。总体来说,它们具有以下特点:1 与室外直接相连,空间内包含草坪、树木、花 地理位置 庭院分布庭院地面层景观

旅游景区非广告营销策略

旅游景区非广告营销策略(原创)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旅游景区非广告营销策略 短期内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或拉动市场、实现客流量的快速提升,广告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旅游行业公信力下降,消费者不买帐,经营利润下降,狂轰滥炸没效果,夸大宣传没市场的今天,我们如何应对呢? 河南交广认为:非广告营销顾名思义就是不打广告的营销。但是,不做广告并不等于不做宣传,更不是不做实际销售工作。而是当我们发现过去那种靠“广告一吼就卖票”的简单广告模式效果不尽如人意之后,交广要主动引发一场更大规模、更强针对性、更有渗透能力、更能调动销量的复合式营销革命。 一、终端策略 在市场链中,终端促销就像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块,这一块倒下以后,就完成了景区推广的全部。针对市民:社区营销。针对公司团体:写字楼巡展。针对中小城市或县乡市场:电影院(录像厅)随片广告,是个不错的选择。而针对社会青年和学生,我们赞成网吧桌面媒体。 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作为全新的脱口秀栏目,一推出就成了央视亮丽的风景线,主持人王凯在1月17日精彩演绎了“乒乒乓乓做陶瓷”节目,笔者看后感触颇深。河南交广作为一家专业的旅游营销策划机构认为:旅游企业社区营销大有可为! 故事从闽龙陶瓷董事长陈进林2006年的“乒乓外交”开始讲起。当年“五一”,闽龙发起成立乒乓球俱乐部,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兵乓球赛事,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闽龙杯”社区乒乓球大赛,由闽龙给大赛提供费用和奖品,走遍了十几个社区,也让“闽龙”的旗帜在这些社区里高高飘扬。2007年,由闽龙主办的“闽龙陶瓷乒乓球擂台赛”成为“北京市第六届全民健身体育节”的一部分,单是在朝阳区体育局支持下协办的北京市“和谐社区杯乒乓球选拔赛”,就吸引了朝阳区120个街道、200多个社区、1800多人参与,那种影响力自然不会小。 河南交广认为:在旅游行业急觅社区营销妙方的今日,闽龙企业社区大众运动文化传播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结合上面陶瓷企业的例子,河南交广认为:旅游企业如果想直接借鉴,也未尝不可;不过可以考虑将乒乓球改成羽毛球比赛,以节省物流、人员开支;或者结合当地的全民健身计划,配合社区计划,搞活动。 二、游击营销 传统营销主要以电视、报纸、大型户外广告等大的媒体来建立品牌知名度,而游击营销则重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善于创造独特的传播模式。河南交广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游击营销的100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浅谈涂鸦艺术推广的必要性

浅谈涂鸦艺术推广的必要性 摘要:最近几年,涂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涂鸦具有独特的商业价值和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彻底地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涂鸦已经成为一门艺术,时尚的代名词。现状,涂鸦在云南本土还不成熟,没有浓厚的艺术氛围。相比欧美没有推向高潮,复兴过。涂鸦作为一种有极大发展潜力的艺术门类来说,在云南提倡涂鸦艺术的推广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涂鸦元素街头文化商业化本土文化 前言 涂鸦在绘画创作中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艺术创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国家都已经有了著名的涂鸦艺术家,爱好涂鸦者还定期举行涂鸦活动和比赛。在一些地区政府部门还会和涂鸦组织合作,开辟场地、发放执照给爱好者,同时每年举行涂鸦比赛,提高涂鸦的艺术性。涂鸦元素越来越贴近生活,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不可漠视的重要作用。它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在不断的提升。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可以挖掘。 然而,涂鸦在我们国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有其热情和责任来加入涂鸦艺术的发展和创作中。提高我们整体艺术素养,有利于这方面人才的发展,和优秀作品的出现。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倡导一些涂鸦爱好者能更好的发展自己,和有些艺术家能涂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一涂鸦的意义、由来、现状和存在的方式。 涂鸦是一种直觉,一种宣泄。通过涂鸦我们可以释放自己,可以创造自己。它是灵感的落实点,是创造的初始。在艺术创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出与涂鸦者最原始和最直接的本能反映。涂鸦不是单纯儿童的游戏。涂鸦内容包括文字、卡通人物、政治口号,乃至宗教与神怪形象。后来,涂鸦者的画布渐渐从街角墙壁、地下铁、火车扩展到海报、广告、服装、鞋、帽子、玩具、电视台、游戏厅等。涂鸦元素的实用价值在不断的提升,也证明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极高的艺术

李孝聪:《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笔记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 原载《北大史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一、城市的概念、“城市”涵义的界定 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类需求和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式,用具体特殊的空间结构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玺按:城市的本质职能、作用。 历史学或考古学从社会发展史和经济史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的起源发生于农业和手工业相脱离的人类第二次劳动分工,城市的出现乃是阶级分化的结果;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和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商人阶级。……把城市的发生同阶级斗争、财富的占有以及国家联系起来的观点,很容易将人们的目光导向城市的军事防守功能,而把城墙和市场的有无视为判断某个聚落是否为城市的标准。……城墙作为判识早期城市起源标志的看法受到了动摇。……市场作为“城市”起源的标志也是有问题的。 柴尔德提出城市应具有的十个特征,张光直提出中国城市起源的标准:“1)夯土城墙、战车、兵器;2)宫殿、宗庙与陵寝;3)祭祀法器(包括青铜器)与祭祀遗迹;4)手工业作坊;5)聚落布局在定向与规划上的规则性。”1 社会学对城市的确定是根据城市的社会结构、功能和社会特征来下定义。城市被视为在空间上有一定的范围并具有某些特征的社会组织形式。首先是人口众多,居住密度高,人们的差异比较大;其次,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性生产,其中一部分属于专业人员;第三,城市具有市场功能;第四,城市有部分制定法规的权力;第五,城市的居民不是作为完整的个人而彼此相识,换言之,一些人的相互往来只是由于彼此所起的作用,而不在乎是否相识;第六,城市要求有一种社会联系,它的基础远比家庭和部族更为广泛,也许还需要法律或传统的制约。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把城市的产生看作是空间形式的聚合过程,“所谓城市,系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代表了当地的人民,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个井然有序的空间。” 地理学者……在对“城市”的定义与城市起源问题的研究中,地理学家习惯以限定的定居空间内人口密度和职能作为标准。对于城市职能的分析,地理学家更多地从城市的经济因素来考虑,重视城市的地域结构、区域内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和城市体系的探讨。 二、开展历代区域中心城市的比较研究 对历史时期城市的研究,可以分成不同的区域,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发展、演化、以及与区域内外其他城市的关系。……如果孤立地分析每一座城市,就不易说清演化的历史过程,也不利于当代区域城市体系和城市文化特征的研究。 历史上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壮大,其城址无不具有交通方面的合理性,交通形势稳定,城市则历久不衰,交通态势改变,城市必然中落或发生城址转移。玺按,交通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交通地位重要的城市可称为交通枢纽城市,不位于交通干线的城市也尤其意义,为区域交流中心,微交通格局的中心。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开发的需要,城市史和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已经不能总是局限在一个城市的单纯描述,而应以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带其他一组城市, 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第5页。

王笛著_成都街头文化_城市公共空_省略_与地方政治_1870_1930_张信

国外新书评介 王笛著 成都街头文化:城市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 地方政治,1870 1930 Di Wang,S treet Culture in Chengdu:Public Sp ace,Ur ban Com moners,and Local Politics, 1870 1930. Stanford:Stanford U niversity Press,2003,355pp. 张 信 王笛所著 成都街头文化:城市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 1930 (以下简称 成都街头文化 ),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该书以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成都为研究对象。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为 导言 ,第八章为 结论 ,其余第二章至第七章分为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基本反映了民众与公共空间、社会改良者以及地方政治三方面的主要关系。王笛认为这些关系在1870年至1930年间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相互制约和影响,因此这三者也经常重叠。虽然这三个部分并未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但每一部分都有其侧重,第一部分主要在19世纪下半叶,第二部分着重在20世纪初改良时期,第三部分则把重心放在辛亥革命时期及民国初年。 第一部分考察民众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主要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街头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 公共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他们消遣、娱乐、编织私人关系网、组织社会团体等,从而形成了成都独特的街头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第二章集中考察各种不同的公共空间:商业空间、日常生活空间以及庆典空间。这一章还对十分重要的日常生活空间茶馆进行了研究。另外,还讨论了邻里组织及其影响。作者在这里主要试图证明的是,在成都这个传统的城市社会中,市民在街头生活中享受着相当大的自主权,他们组织自己的公共生活,官方对市民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很少直接干涉。第三章把主题从空间转移到民众,考察了由各种社会集团 特别是下层民众 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指出,普通民众比其他阶层更多地利用公共空间作为谋生和娱乐场所,并创造了表达地方传统的街头文化。 20世纪初的改革运动深刻地改变了成都公共空间、街头生活和街头文化,这是该书第二部分所要揭示的问题,并以此观察这个过程中民众与社会改良者的关系。第四章描述了受西方影响的精英,由于对下层民众的公共行为不满,试图用创造新的公共空间和娱乐活动 包括展览会和公园等 来重塑地方社区,因而改变了城市的空间景观。作者在这一章中力图证明的是,在20世纪初由国家发起和精英支持的新政活动中,城市面貌以及民众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第五章研究了警察控制的出现和发展及其政策。在成都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交通、公共聚集,到卫生、防火 第一次受到规章的限制。这一章还考察了警察怎样控制流氓、街头小贩和赌博活动等。作者得出结论:20世纪20年代的成都已经由一个自治的城市,转变为一个警察控制和社会生活受到密切监视的城市。 第三部分所着重揭示的是各种政治及社会力量对街头这一公共空间的争夺。这些力量包括以社会改革者面目出现的城市精英、互相争权夺利的军阀以及广大民众。于是,成都的街头出现了各种情形,比如,当城市精英实施改革时,人们消极对抗;当革命来临时,民众走向街头显示其政治力量;当军阀控制成都时,老百姓又指望城市精英引导他们阻止军阀势力的蔓延,而在邻里之间和街头巷尾又同时存在着民众之间的各种利益争斗。成都的街头文化就存在于这种既融合又纷争的相互矛盾的表象中。第六章所强调的是国家、城市精英和一般民众之间在利用街头这一 公共空间 上利益相抵,于是出现了国家与精英、精英与民众、国家与民众、甚至民众之间的竞争。第七章所阐述的是,成都的街头如何在清政府被推翻后和军阀统治的前期,随着全国政治气候的改变而成为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表达政治要求和民族情绪的场所。全书的结论是,成都的文化即其以街头为主的 公共空间 在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的冲击下,和在其外部甚至其内部的各种利益的矛盾作用下,彻底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并且是该城市所特有的文化。 187

04、杭州历史地理 隋唐杭州

四、隋唐杭州(余杭郡) 隋唐杭州,是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承先启后的转折阶段,而在杭州城市地理环境的变迁方面,尤为明显。如果将杭州城市地理环境的变迁过程和杭州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视为纵横两条轴线,建立一个时空座标系的话,那么,隋唐时期的杭州城市正处于这一时空座标的原点。 1、杭州始置,依山筑城 隋开皇九年(589)废钱唐郡置杭州,①此为杭州城市的名称之始。但杭州初治余杭县,第二年“十年(590),移居钱塘城,”即在今吴山东麓鼓楼地的“新城戍”,②十一年(591),“移州于柳浦西,依山筑城”。③在六朝钱唐县治所在聚落的基础上,揭开了杭州城市发展的新篇章。大业三年(607),罢州设郡,杭州更名为馀杭郡。④ 《乾道临安志》卷二引《九域志》载,隋杭州城“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由于史料不详,其具体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当时杭州城的主要城区在今天城区之南的山麓平原,即沿袭六朝钱唐县治所在聚落,当为事实。 在杭州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许多学者对隋代杭州城区范围作了研究,一些学者还绘出了示意地图,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意见相差较大,在没有确切的考古资料佐证之前,进一步的商榷有待来日。(参见图-1-13) 2、隋开运河,南北相连 隋代以前,杭州与中原的交通联系,主要依赖水道,而交通水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即发戍卒“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⑤这是今天杭州市地域内史书记载的第一条人工疏凿水道,其水道路线既今上塘河。⑥这条水道自东北向西南抵宝石山后,沿岸向西绕行,遇逢几股从西湖群山下泻之水而汇聚成交通渡津,即后世所称的耿家埠、茆家埠和赤山埠。⑦所谓的“埠”,即渡津码头。虽然在今天的耿家埠、茆家埠和赤山埠,渡津已经完全消失,但其地名却保留了历史的痕迹。 在西湖早期尚属浅海湾时,在南侧今云居山、吴山北麓,由于顶风逆浪,水道航行往往极其困难,故“凿石以为栈道”,⑧采用人工背纤,以助船航行。水道转过吴山岬角后再折南而下至凤凰山下的柳浦,通浙江。这种状况一直沿续到隋代开通江南运河为止。 大业六年(610)十二月,“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⑨江南运河南终段即为运河杭州段,分为杭城北段与杭城段。杭城北段沿用上塘故道,出东新关,经临平镇、长安镇、石门镇至嘉兴。杭城段则放弃了绕西湖环岸的水道,而疏凿了一条新的从宝石山东麓径直抵吴山东麓的南北向近直线水道,即以后的清湖河(浣纱河即其中一段水道),然后沿原水道南抵柳浦通浙江。⑩ ①《太平寰宇记》卷93。 ②阙维民《六朝钱唐、治设柳浦-六朝钱唐县聚落的地理分布》,《南北朝前古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68-377 页。 ③《太平寰宇记》卷93。 ④《隋书》卷31。 ⑤《越绝书》卷2。 ⑥魏嵩山、王文楚《江南运河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 ⑦《武林旧事》卷5,《西湖游览志》卷4。 ⑧程大昌《演繁露.沙河塘》。 ⑨《通鉴》卷181。 ⑩阙维民《论运河杭州段的水道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1期,第171-178页。

平民的绘卷——读《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平民的绘卷 ——读《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林斯娴 行人、轿子、推车将不甚宽敞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各色人等,不一而足,喧闹之声不绝于耳。拥挤的人群中还不时穿梭着小孩、鸡禽和猪豚,猛窜出来,吓得路人一怔。女人们有的踮着小脚跨篮购物;也有的花枝招展,跺着高跟鞋,引来身后一片闲人的目光。男人们则大多背着手,或提着鸟笼,不断穿梭于各大茶馆。茶馆穿插在满街的酒肆、店铺、货摊、旅店之间,每间里都塞满了人,人们或喝茶、或谈天、还有站着给人扇风的乞丐和拉着胡琴吟唱的艺人…… 还未来得及放下手中《街头文化》一书,一副描绘着成都街头日常生活的画卷便已在眼前展开。长这么大,我还从未见过哪本书能像《街头文化》这样,对某一事物的描述能做到如此详尽而又不失主次。无论是街头之景还是街头之人,相信凡是曾出现在成都街头的,在此书中必都有详尽的记载。论景,从城墙到街道,从店铺到地摊,其结构、布局、景观、特点,无不介绍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令我这个从未到过成都的人都能在胸中描画出这个城市的布局;论人,从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到把舞台摆上街头的民间艺人,从搔首弄姿的妓女到出卖力气的工匠苦力,不同的人,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思想,却能从这同一本书中深刻体会。街头,在我眼中它曾经是如此普通,从未想到那年代久远的石板路,那熙熙攘攘的人群,那挤满了道路两侧的凉棚、幌子、旗子、招牌之间竟能藏得下那么多深刻的真实。就在这些街道上,走过大清王朝的老秀才,走过举着青天白日满地红大旗的革命者,走过要打倒孔家店的年青学生,还走过端着枪杆四处趁火打劫的逃兵。另一方面,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符号,绝难如同形象艺术那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街头文化》一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我更愿意将它看作一副如同《清明上河图》般的长长绘卷,描绘了成都街头的老百姓们,各操各业,乱世之中努力活着,捍卫着属于他们的一方乐土。 1870-1930,记载着这个时代的文献多不胜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覆盖着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几乎每本书都是高高在上,从一个个下层民众伸手却不可及的角度来评述这个时代。其中真正放下了社会精英的架子,拨开重重历史的尘埃,探入社会最底层,真实记录下层民众生活的著述又有多少?即使有那么少量几本,却又有几分是未经扭曲而完全真实的?如书中所说,“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关于下层民众和大众文化的描述,基本上都不

浅谈商业街区广场文化活动的特征

浅谈商业街区广场文化活动的特征 https://www.360docs.net/doc/0910015218.html, 2004-8-1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商业街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商业街区的广场、大商场门前或大商场内的中庭广场,成了具有广阔前景的各种文化活动载体,商家利用这些阵地广泛开展各种具有商业味道的文化艺术表演活动,既为商家带来无限商机,为游客带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享受,又为原有的商业旺区在广场文化活动与游客的互动下,带来了别样的繁荣,还为城市中心区域平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这种具有多方位功能的商业街区广场文化活动现象,在当今的改革大潮中,已于我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我们通过比较,认为在“深圳”这个特殊概念的大背景下,东门广场的文化现象从全国意义上看,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地处深圳腹地的东门(老街)商业步行街区,是个沉淀了数百年历史文化的“老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精心规划下,东门(老街)已发展成为一个万商云集、寸土寸金的现代化商业旺区。数以万计的商铺密布其间,各色各样的建筑毗肩林立。今天东门的知名度随着深圳知名度的扩展而扩展,“来深圳必游东门”,东门享有深圳商贸一面旗帜的盛誉,是深圳人引以自豪的亮丽的风景线。国各大中城市悄然兴起,并以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方式显示着其独特的魅力。而这种独特所产生的社会功效与经济功效使得商业街区广场文化活动这个文化上的生力军表现出旺盛和经久不衰 的活力。 研究和探讨商业街区广场文化活动的现状、特征、效应,分析商业街区广场文化的趋势,对于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繁荣群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我们特意选择了深圳东门商业步行街区作为考查对象和课题研究的试点。选择东门文化广场东门是深圳客流量最大的繁华街区,平日客流量达二十万人,在节假日期间,高达四十万人左右,因而,东门文化广场是群众文化活动以及商家开展宣传推介、展示品牌形象的理想载体。以这种载体做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条件,举办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游客喜闻乐见的、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既能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历史地理资料

历史地理资料 一、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 1. 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before 500 BC),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 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500BC— 1400AD),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实物记载; 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前(since1400), 利用地方志; 4、仪器观测时期:1900年以来才开始使用,通过 仪器观测气象。 二、哪些生物可以反映气候变暖: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 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麋鹿(“四不像鹿”)、桤(QI)木、獐、竹鼠和貉、喜暖动物遗骸: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水鹿、青冈栎、栲树为主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象、犀等生活在热带的动物遗骸、云杉、虎豹犀象、竹林和梅树 三、四渎:江、河、淮、济 四、黄河下游水道变迁概况: 1、西汉以前黄河下游的河道 “山经大河”、“禹贡大河”、“汉志大河” 2、东汉至北宋后期的黄河下游河道 东汉王景河、北宋黄河北流和东流及二股河 3、金、元黄河下游河道(元代贾鲁治河) 南宋建炎二年(1128),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决口在河南省滑县的李固渡。此后黄河由泗入淮为常。(东北——东南) 4、明代黄河下游河道(潘季驯治河)结束了黄河趋向由淮入海的历史 5、清代黄河下游河道(靳辅治河) 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今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挟大清河入渤海,结束了黄河趋向东南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6、1938年黄河花园口大堤决口 五、黄河起源: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东麓的卡日曲 六、长江起源: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 七、长江险在哪里:荆江。 荆江专指长江中游的一段河道,上起枝江,下迄岳阳城陵矶,全长400公里,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其中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藕池口以下为下荆江。两段因地貌形态不同,河床演变模式各有差异。 下荆江自藕池口到城陵矶之间,直线距离仅80千米,河道长247千米。由于水流缓,泥沙沉积旺盛,荆江河段河床高出地面,亦成为“地上河”,每当汛期,洪水位高出平地10-14米,极易溃堤成灾,自古就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是长江流域重点防洪区。 八、湖泊的古今名:云梦泽—江汉平原之内;“彭蠡泽”—鄱阳湖;太湖—震泽”、“具区” 九、海侵:又称“海进”,是陆地缓慢下降,海水侵入陆地现象,海进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第四纪中,常与间冰期相关; 十、海退:指陆地上升海水后退现象。海退时大陆范围逐渐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后撤,第四纪中,海退常与冰期相联系;海塘(抗潮人工堤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